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看到你提供的“△盐课”内容。请您提供文本,我将逐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
元朝初期,政府向老百姓收取六种税,分别是酒、醋、盐、河泊使用费、金、银、铁冶炼税,每年要收银子一万锭。这可真是不少钱啊!
到了元太宗二年,才正式确定了盐税的标准,一引盐重四百斤,要交银子十两。中统二年的时候,减轻了一些负担,降到了七两银子。到了至元十三年,又改成用中统钞九贯。后来,至元二十六年,又涨到了五十贯;元贞二年,又涨到了六十五贯;至大二年到延祐三年,更是累积涨到了一百五十贯!这盐价涨得,真是让人咋舌!
(至大四年的时候,户部说:从元中统到元至元期间,每引盐的价格是十四两,到至元二十二年涨到了二十两,之后就一直涨,到元贞二年,一引盐要交中统钞六十五两。那时候,一两中统钞能买四斤左右的盐。至大二年,尚书省批准每引盐改用至大银钞四两,相当于至元时期的二十两,折合中统钞一百两,比原来的价格足足多了三分之一。按照当时的汇率,两贯中统钞等于一两白银,一贯中统钞等于一两交钞。中统二年的时候,盐价曾降到过七两白银。)大德四年,盐价又定下来了,每引盐要交正税六十六两,另外还要交带取钞二两五钱,纲船水脚一两一钱,装盐席索钱七钱,仓场脚钱六钱,加起来一共要交中统钞六十七两五钱。
各种税收里,盐税收入最多,而且规定也最复杂。 《至元新格》里关于盐税的规定就有九条,这里只简单说说主要的几条。为了防止官员贪污受贿,政府张贴告示严厉禁止,还派廉洁的官员暗中监督,力求做到公平公正,方便百姓和官府。盐场里的盐袋,都要由官员监督装填,重量必须准确无误。盐灶户把盐送到盐场,要及时结算,不能拖延,工钱要及时支付。盐场堆放的盐,要做好防潮措施,如果因为管理不当造成损失,要赔偿损失。盐场管理人员,高级的最多三个人,其他人也要精简,不能臃肿。转运司和提点官吏,如果在管辖范围内借用财物,要按盗窃罪论处。官吏发现私盐,必须说明私盐的藏匿地点,不能随便搜查老百姓的家。抓到私盐,要认真审问,依法没收,并上报上級。盐税必须现钱交易,盐袋出库后才能结清税款。如果运司官员能增加税收,可以上报提拔。
至元二十二年,中书省上奏说:“一引盐官府卖十五两,但那些有钱有势的人,却用各种手段买盐,从中牟利,比如潭州一引盐卖到一百八十两,江西卖到一百七十两,上都、大都一引盐也卖到一百二十两。老百姓吃不起盐啊!请设立常平盐局,如果盐商抬高价格,官府就低价卖盐,方便老百姓。”皇帝同意了这个建议。
首先,咱们来看看盐务管理的规定:
第一,每个盐场要设一个正使和一个副使,得选那些靠谱、有经验的人来当。
第二,每年卖多少盐,要根据当地人口多少来决定。
第三,盐价要公道,老百姓买得起,要是盐价涨了没人卖,官府就得出手卖。
第四,当地官员要负责监督盐的销售,不能出差错,更不能缺斤少两,坑害老百姓。
第五,盐场的位置,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定。
第六,盐场需要的称重人员等等,从当地户籍中挑选,别乱七八糟多设人手。
第七,元朝二十二年规定的各地的盐产量,要先保证常平盐(平价盐)的供应。
第八,各地规定的盐产量,要督促盐场按时生产,别出现供应不足的情况。
接下来,是元朝二十九年中书省发布的加强盐务管理的规定:
第一,所有相关官员和军民,不准造谣生事,扰乱盐务管理。
第二,蒙古人、汉人、探马赤军、打捕鹰房、站赤军等等,都得买官盐吃,不准私自煮盐贩卖。
第三,要先交钱买盐引,再按顺序领盐,监督人员不准赊欠,违反者盐和钱都充公;假借名义偷买盐的,要加倍罚款。
第四,交税买盐引,去盐场取盐,不准行贿受贿,仗势欺人,克扣重量。
第五,煮盐的地方,如果是官府的山地、草地,其他人不准侵占。
第六,官府规定的盐袋重量是每引四百斤,多装一斤都算私盐,按私盐的罪名处罚。
第七,巡查私盐的人,在盐场百里之外的,由运司派人巡查抓捕;其他地方,由盐务官员和当地官员一起巡查抓捕。
第八,如果有人私自开设盐行,破坏盐法,当地官府要立即取缔,不执行的,就抓起来治罪。
第九,如果官员克扣成本,或者用其他东西抵扣,损害盐户利益的,要严惩,还要赔偿损失。
第十,卖盐的人,不准往盐里掺杂土灰,违反者严惩。
第一条,说的是走私盐的人,要判刑两年,打七十杖,没收一半家产,刑期满了还要戴着脚镣服苦役,干完活才能放出来。要是有人告发抓到走私盐的人,可以分到没收财产的一半作为赏赐。如果走私盐的人没越界,那罪名就轻一点。
第二条,说的是沿途的盐运司官员如果亏空公款,要查清楚具体日期,然后把他们撤职,要是本官拖欠盐税,就按照数额追缴回来。
第三条,说的是在盐场周围百里以内的百姓用的食盐,官府要设立专卖机构来卖,百姓要凭着盐运司的凭证和官印才能买盐,这样就能防止走私盐的出现。
第四条,说的是卖完盐引之后,必须在五天之内到当地官府去缴纳税款。
第五条,说的是淮南、淮北、两浙地区运送食盐的船只、车辆和相关人员,不准随意扣押,要是违反了,由行省来判决。
延祐五年,朝廷明确发布了关于盐税的规定。六年,又颁布了《盐法通例》,大部分内容都沿袭了《至元条画》,只是做了一些增减修改。不过,对于走私盐、越界贩盐和漏税的情况,管理盐务的官员、提点官、巡逻的士兵等等,第一次犯错打四十杖,第二次犯错打八十杖,第三次犯错打一百杖,还要革职。如果这些官员包庇纵容走私,就要和犯事的人一起受罚。 这法律太严厉了,导致官员获罪的人越来越多,所以不是长久之计。 至于禁止盐务官员自己购买盐引,那是大德七年才开始正式立法的。
元太宗八年,在白陵港、三叉沽、大直沽这些地方设立了大都盐场,政府会给盐场一些启动资金。
到了元至元二年,又增加了宝坻三个盐场,每个盐灶的启动资金是三两中统钞。八年后,因为老百姓私底下吃私盐太多,导致国家税收减少,政府就实行凭证领盐的办法。十九年,在大都设立盐引销售机构,盐商们买盐引来买卖官盐。二十八年,每个盐灶的启动资金又涨到了八两中统钞。
元统二年,有个监察御史说:咱这京城的居民这么多,每天都离不开盐啊。大德年间,因为盐商控制市场,老百姓吃的盐很贵,所以政府才设立机构,派人卖盐,一贯中统钞能买四斤八两盐。后来虽然价格翻倍了,但也够老百姓用的。到了泰定年间,因为负责卖盐的官员不靠谱,导致盐经常短缺。于是那些大商人就钻空子,他们以官员贪污为由,把官员告倒,然后又恢复了老百姓自由买卖盐的局面。从那以后,一贯钱只能买一斤盐了!那些没登记在册的人,就偷偷摸摸地私自制盐卖盐,国家的税收都被他们给影响了。老百姓吃的盐更贵了,这根本就不是朝廷体恤百姓的意思啊!应该恢复以前的制度,由政府来卖盐,这样既能保证税收,老百姓也能买到便宜的盐。
大都路、大兴县、宛平县都上报了同样的意见,户部尚书也上奏折建议恢复旧制。户部讨论后决定:恢复以前的制度,在南北城设立十五个盐务机构,每个机构每天卖十引盐,每个机构安排两个官员卖盐,一贯中统钞能买到二斤四两盐,一次买盐超过十贯的禁止,不满一贯的就按实际购买量卖。如果一年下来没有短缺或者丢失,并且盐的数量符合规定,就奖励他们。如果有贪污行为,就按照规定处罚。卖出去的盐,要由河间运司按季度运送到京城的仓库,用官方规定的方法称重,然后分发到各个盐务机构。中书省批准了这个方案。
至正三年,监察御史王思诚、侯思礼等人又上奏说:自大德七年京师取消大都盐运司,改由政府卖盐,设立了十五个盐务机构,泰定二年又因为不方便取消了,元统二年又恢复了,到现在已经十年了,时间长了问题就多了。盐在船上容易被偷被倒,到了机构里又会掺杂灰土,说是“一贯二斤四两”,实际上连一斤都不到,只有上司管辖的几个地方的盐质量好,分量足。每年四月运送一千五百引粗盐,用五十艘船;七月运送两万引官盐,也用五十艘船。运盐的官员们仗势欺人,从临清到通州,沿途敲诈勒索,船只通行都受影响,表面上说是“照顾”,实际上是强抢。一年下来,千里之内,所有富商巨贾、达官贵人的船只都被他们拦下,给钱才放行,被扣留的都是那些小船弱势的船只,这些船漏水、被偷,问题很多。到了京城仓库,也不按时交接,拖延时间,船主们困守无计,卖儿卖女抵押船只的比比皆是。客船都不敢来了,京城物价飞涨。我们算了一下,两万引官盐,每引七贯中统钞,一共是三千锭钞票,而十五个盐务机构官员的俸禄一年就要五百七十六锭,租房、杂费、席子草料等等费用还不算在内。当初设立盐务机构,是为了解决老百姓吃盐贵的问题,没想到官卖盐的弊端比商贩还严重,这白白浪费国库的钱,还让商人和老百姓受苦!应该取消盐务机构,明年运盐的时候,张贴告示通知盐商,让他们自由进京贩卖。那五十艘运送粗盐的船,也应该在江南造船厂按数建造小船,造好后交给运司的人运送。这样船只畅通,商人云集,京城物价就会下降,盐价自然也不会高了。
户部讨论后认为:应该取消盐务机构,允许商人自由买卖。但粗盐是内府必须的,所以运送粗盐的制度不变。中书省批准了户部的意见。
话说元朝太宗二年,河间盐场开始正式运营,当时一共安排了2376户人家烧盐,一袋盐重达400斤。
到了元至元七年,规定每年要烧盐10万引,上缴的税收是1万引。过了五年,又增加了900多户烧盐的,上缴的税收也增加了20万引。再过五年,烧盐的成本增加了,每户要交中统钞3贯。 这期间,江南、江北、陕西、河间、山东的盐场都申请增加烧盐的户数。于是,河间盐场又增加了786户。至元二十二年,上缴的税收又涨到了29.6万引;二十五年,成本又涨到了每户5贯中统钞;二十七年,户数又增加了470户,每年要烧盐35万引。到了元至大元年,烧盐量达到了45万引。
元延祐元年,因为盐课亏损,减产了5万引。到了元至正二年,河间运司上报说:“我们每年实际生产的盐有38万引,上缴的税收是114万锭中统钞,都用来供应朝廷,负担确实很重。最近几年,各地私盐和走私盐泛滥,主要是因为官府管理不力,导致影响了官盐的销售,盐务管理混乱不堪。所以我们请求朝廷下令,严厉查处违法行为,严格按照规定执行。”中书省收到报告后,下令严加整治。
三年后,河间运司又上报说:“开源节流是治国常道,减轻赋税徭役是安民的大计。我们每年要烧盐35万引,这几年又增加了3万引的额外产量,一共登记在册的盐户有5774户,除去逃亡的,现在只有4311户了。每年规定的盐产量,都压在这些已经疲惫不堪的盐户身上。如果今年还按这个产量烧盐,人手不够,再加上盐区连年旱灾蝗灾,老百姓都没钱买盐了。恳请朝廷体恤民情,从至正二年开始,暂免这额外3万引的盐课,等到丰收年景再恢复原样。”户部因为钱粮不足,建议暂时减少1万引的产量,中书省同意了户部的建议。但河间运司又说:“元至元三十一年,我们每年生产的盐是25万引,后来不断增加到35万引。元统元年,又增加了3万引的额外产量。虽然已经批准减少1万引,但还有2万引,如果仍然强迫现有的盐户完成,实在难以承受。如果能把这剩下的2万引也暂时免除,那就太好了。”中书省商议后决定:“暂时免除这2万引的额外产量一年,到至正四年再恢复原样。”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看到任何需要翻译的内容。请您提供文本,我会尽力将其逐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
公元1233年,山东设立盐场,一开始有2170户盐户,一两银子能买40斤盐。
到了公元1264年,一年能上交2500锭银子。四年后,规定每户人家每月买三斤盐,逃走的盐户就用普通百姓来补上。这一年,上交的银子增加到3300锭。公元1265年,上交的银子达到了4619锭。同年,户部制作了山东盐引。六年后,盐引的数量增加到71998张。之后每年都在增加,到公元1276年,盐引数量达到了147487张。公元1282年,盐户增加了700户,盐引增加到165487张,成本也增加了到中统钞三贯。公元1287年,盐引数量又增加了271742张。公元1290年,减少到22万张。公元1304年,又增加到25万张。公元1308年以后,每年上交的盐引数量达到了31万张。
公元1306年,户部上报说:“根据济南路副达鲁花赤完者和同知阇里帖木儿反映,大都和河间运司都改设了12个巡盐官,专门巡查查禁本地的盐务。山东运司每年上交75万多锭钞,管辖的盐区有3万多里,只有一个运判怎么可能巡查遍所有地方呢?私盐来往肯定影响国家税收。”户部建议说:“河间运司设有12个奏差和16个巡盐官,山东运司设有24个奏差,现在按照比例增加巡盐官,可以从原有的奏差中减少12个。”中书省批准了这个方案。
公元1307年,山东运司根据临朐、沂水等县的报告说:“我们这里十山九水,人烟稀少,以前是吃食盐的地区,后来改成卖盐,老百姓只能吃贵的盐,对官民都不方便。如果能恢复吃食盐的制度,让老百姓按人口多少缴税,官民都方便,还能解决私盐的问题。”山东运司把这个情况报告给了分司,以及益都路和滕州、峄县等地,都认为恢复吃食盐比较方便。户部建议说:“按照山东运司的建议,在滕州、峄县等地增加11个盐局,就像登州、莱州的35个盐局一样,在钱谷官内设置盐局官员,公开卖盐,这样官民都方便。既然已经经过有关部门研究,应该采纳这个建议。”中书省批准了这个方案。
话说唐太宗二年,一两银子能换四十斤盐,这买卖可真划算!五年后,政府又拨了一千新户口专门负责盐务,还让盐使姚行简他们去修修那些坏掉的盐池。到了宪宗二年,又增加了1850户盐户,一年能产盐一万五千引,上交的税银是三千锭。
元朝中统三年,老百姓自己也开始煎盐卖了,一年上交的税银是二百五十锭。五年后,这小盐的税银还是二百五十锭。到了至元三年,陕西和四川的盐税都得交给行制国用使司了。十年后,政府又安排了九百八十多盐户去捞盐,一石盐的工钱是五钱钞,一年能产盐六万四千引,折合中统钞一万一千五百二十锭。二十九年,大都的盐减产了一万引,并入京兆盐司。大德十一年,大都盐产量又增至八万二千引。至大元年,煎出来的余盐又增加了二万引,总共达到十万二千引。延祐三年,因为盐池被雨水破坏了,上交的税银就减少到八万二千多锭。没办法,晋宁、陕西就改吃常仁红盐,怀孟、河南改吃沧盐,税还是得交到陕西。可老百姓受不了了,这税就免了。六年后,余盐又增加了五百引,这一年总共产盐十八万四千五百引,天历二年,上交的税银高达三十九万五千三百九十五锭。
元朝初期,四川拨了五千九百多户人家负责盐灶。至元二年,政府下令修缮盐井,还禁止私自贩卖盐,因为盐井坏了,四川老百姓都吃上了私盐。至元二十二年,四川一年的盐产量是一万四百五十一引。二十六年,产量增加到一万七千一百五十二引。皇庆元年,余盐减产五千引。天历二年,产量增至二万八千九百一十引,税银高达八万六千七百三十锭。元统三年,四川盐茶转运使司请求从一万引余盐中,减少两浙带办的五千引。运官也说:“四川盐井都在深山里,比平原地区的盐场辛苦多了,还要带办余盐,老百姓实在受不了!”中书省把这事儿报上去后,朝廷就下令暂时搁置这带办的五千引余盐的事儿。
话说辽阳的盐场,在太宗九年的时候,政府规定了运输和贩卖食盐的办法:一石盐的价格是七钱半,还得给负责运输的工匠们五升米作工钱。
到了马真皇后称制的那两年,也就是她当政的第二年,规定要从懒路(地名)那边上交两千匹白布作为税赋,从恤品路(地名)那边上交一千匹布。
到了元朝至元五年,政府下令禁止东京懿州乞石儿(地名)的硬盐过涂河(地名)界。同年,又命令各地的盐课按照原来的标准上缴。
又过了很多年,到了至元二十四年,滦州(地名)四个地方原来上交一千头羊作为盐课的,现在改成上交等值钱款了。
最后,到了元朝延祐二年,政府又规定,那些盐户们上交的税款,每两银子要多加五钱。
元朝至元十三年,朝廷让提举马里范张按照宋朝的旧办法管理盐课,每引盐三百斤,价格是八两中统钞。
到了至元十四年,每引盐的重量改成了四百斤。至元十六年,全年一共生产了五十八万七千六百二十三引盐。至元十八年,产量又增加了,达到了八十万引。至元二十六年,产量减少了十五万引。至元三十年,因为襄阳老百姓改吃淮盐,产量又增加了八千二百引。大德四年,也就是元贞二年,因为河南那边欠了两淮盐十万引,五千锭钞票,朝廷派札剌亦台去调查,最后治了他的罪。“元贞二年,以河南亏两淮盐十万引,钞五千锭,遣札剌亦台鞠问,罪之。”
大德四年,朝廷下令盐运司要设立关卡和防范措施。盐商要是经过官府验收后卖盐,官府就收取批引牙钱;要是没经过验收就卖盐,盐仓直接收钱。大德八年,停煎了五万多引盐。天历二年,淮盐的产量是九十五万七十五引,价值二百八十五万二百二十五锭中统钞,每引的工本费从四两涨到了十两。
至元六年,两淮运司根据户部尚书兼运使王正的报告说:“我们两淮运司从至元十四年成立以来,当时盐课没有固定额度,都是根据实际情况来办,后来产量逐渐增加到六十五万七十五引。以前盐商买盐引后,自己去盐场取盐,盐场官员就强迫盐民增加盐的重量,好跟盐商勾结,扰乱了盐法。大德四年,中书省批准改革盐法,设立仓库,设置运输队伍,按单子发放盐,以此来改变以前的弊端。”至大年间,淮盐产量又增加了三十万引,总共达到九十五万七十五引。盐商把盐运到扬州东关,都在城河里停泊,等待官府放行,停泊的盐船不下四十万引,数量太多,没法及时放行。
至顺四年,前任运使韩大中等又上奏说:“每年卖九十五万七十五引盐,盐商买了盐引,官府发给勘合,然后去仓库取盐。但是,运输的船只和人力费用很高,每引盐远处的仓库要花十二三贯钞,近处的仓库也要七八贯钞。运到扬州东关后,还要等待依次放行。那些船夫,仗着盐商管不住他们,就把盐当作自己的东西,随意侵占盗窃。等事情败露,官府虽然严惩,但还是制止不了。他们偷的盐,就算按钞票计算,也不过是用旧船来抵偿,怎么能追回全部损失呢?所以,里河的盐商亏损了本钱,外江贩盐的也经常受欺负,老百姓只能高价买到不干净的盐,官府和百姓都受苦。”“窃照扬州城外沿河两岸,多有官民空闲之地,如听盐商自行买地,起造仓房,支运盐袋,临期用船载往真州发卖,既防侵盗之患,尤为悠久之利,其于盐法非小补也。” 他们建议让盐商自己买地建仓库,这样既能防止盗窃,又能长久受益,对盐法也是个很大的改进。这个建议上报中书省、户部和河南行省后,来来回回地商讨,迟迟没有定论。很久以后,户部才决定拨款一万锭钞票,从盐商缴纳的挑河钱中支出,用来建造仓库,并让河南行省派官员和盐运司一起查看,如果没有问题,再执行。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看到任何需要翻译的内容。请您提供文本,我会尽力将其逐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和处理诗词对联。
两浙的盐场,是从元朝至元十四年开始设立的,那时候一年能生产九万两千一百四十八引盐。一引盐分成两袋,每袋按照宋朝的十八界会子计算,折合成中统钞九两。到了至元十八年,产量增加到二十一万八千五百六十二引。至元十九年,每引盐的钞价又增加了四贯。至元二十一年,设立了常平仓,用来稳定盐价。至元二十三年,产量增加到四十五万引。至元二十六年,产量减少了十万引。至元三十年,设立了专门在沿海渔场卖盐鱼的机构。至元三十一年,把四十个盐场合并成了三十四个。到了元朝大德五年,产量又增加到四十万引。至大元年,又增加了五万引的额外盐额。延祐六年,年产量达到五十万引。延祐七年,规定盐税税率为十分之一,收取白银十分之一,每锭白银相当于四十锭盐税。浙西正盐每引的成本增加到二十两,余盐增加到二十五两;浙东正盐增加到二十五两,余盐增加到三十两。
元朝至元五年,两浙运司上报说:我们运司从至元十三年成立以来,一开始并没有固定的产量指标。直到至元十五年,才开始设立了十五万九千引的产量指标。后来产量不断增加,到了元统元年,又增加了三万引的额外盐额,每年总产量达到四十八万引。每引盐的官价最初定为中统钞五贯,后来不断增加,从九贯、十贯,一直涨到六十贯、一百贯,现在已经涨到三锭白银了!每年正税就高达一百四十四万锭中统钞,跟最初相比,产量增加了十倍,价格增加了三十倍!税额越来越重,生产就越来越难,再加上盐场区域的限制和人口有限,情况更加困难。以前允许商人直接在盐场提货,还设立了检查机构,检查盐袋,但因为检查和库存积压的问题,延祐七年,我们参照两淮的办法,改革了制度,设立了仓库,由官府押运盐到仓库储存,商人直接在仓库提货。刚开始这样做很方便,但这么多年过去了,仓库和盐场的官员都不是合适的人选,只顾着盘剥勒索,更糟糕的是,我们两浙运司地处江海之间,盐场分散在沿海各地,盐的运输路线,内河与两淮相邻,海洋则与辽东相通,外国商船来来往往,私盐买卖猖獗,尽管有法律制裁,也很难完全杜绝。盐法已经败坏,老百姓也因此受苦。盐法败坏的坏处主要有以下五点:
我们管辖的三十四个盐场,本来每个盐场都有登记在册的一万七千多户灶户,后来因为水灾、旱灾、瘟疫等原因,很多人流亡或死亡,现在只剩下七千多户了。现在还没来得及补充灶户,只能靠现有的户口来煎熬盐,收取盐税。如果不尽快补充灶户,好好安抚他们,将来一定会导致现有的户口减少,盐税收入大减,这是第一个问题。
各个盐运船户,长期从事盐运,各种坏事越来越多。每次装盐的时候,盐场官员、司秤人员等,都会做手脚,多称重量,用硬布袋装盐,出厂后沿途偷卖,用泥土灰尘来填补重量上的亏空。到了仓库,仓库官员和司秤人员又收受贿赂,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秤盘也不按规定来,盐在仓库放久了,还会丢失损耗。盐袋大小不一,也不是小问题。不如恢复以前客商直接在盐场提盐的办法,这样既可以省去盐运的费用和水脚钱,又能改进盐法,这是第二个问题。
我们每年要办理四十八万引盐,销售区域包括两浙、江东,总人口一千九百六十多万,每人每天吃盐四钱一分八厘,总共需要四十四万九千多引盐。即使把这些盐都卖掉,每年仍然会剩余三万多引盐。每年都要督促有关官员清查户口,鼓励百姓购买。再加上这些年连年歉收,流亡的人很多,而且靠近江海,私盐泛滥,官兵也防范不力,各个仓库里积压的多年未卖出的盐,多达九十多万引,根本无法销售出去,这是第三个问题。
每季度都要收缴退回的盐引,客商把盐运到销售地后,必须先报告航程和所住的客栈,缴纳退回的盐引。可是各地的提调官员,不认真查验,纵容官吏、胥吏、里正等索要好处费,得不到想要的就百般刁难。客商因为销售延迟,就转到别的地方去了,盐引没交纳,导致奸民把盐藏匿在家中,暗中销售私盐。而且卖完官盐后,就把盐引交给乡里的小吏。还有一些狡猾的人,不交纳官盐的盐引,却拿着它去贩卖私盐,这是第四个问题。
这些年来,各仓库的官员贪得无厌,在进出盐的过程中双重收取好处。每当盐船到达仓库,他们就收受船户的贿赂,纵容他们掺杂泥土灰尘,把劣质盐收进仓库。如果船户运来的是好盐,没钱行贿,他们就故意刁难,让船只停泊在河岸,然后侵吞偷卖。仓库官员和盐运官员等,各种坏事都做,所以各个仓库积压的盐有九十多万引,新旧盐堆积在一起,堆满了仓库,无法销售,盐卤挥发,损失很大,危害非常严重。虽然这些盐是客商买走的,税款也进了官府,但恐怕年复一年,问题会越来越严重,这是第五个问题。
这五个问题中,仓库积压盐最为紧急。一年应该卖出的盐只有四十四万多引,即使卖两年也卖不完,而且还在不断煎熬运送,积压越来越多。如果能够特别批准奏报朝廷,选派德高望重的官员,查办相关官员,从长计议,制定好的规章制度,那么盐税就不会亏损,百姓也能得到好处。
六年的时候,中书省那边建议选派官员整顿江浙地区的盐务,就派了江浙行省右丞纳麟和主管官员赵郎中等一起负责这事儿。结果纳麟又因为别的原因推辞了。
到了至正二年,中书右丞相脱脱、平章铁木儿塔识他们上奏说:“两浙的盐务害苦百姓太厉害了,江浙行省的官员和盐运司的官员多次反映这个问题。我们建议按照世祖皇帝以前的制度,除了盐场附近十里以内的地方,允许老百姓自己购买食盐,取消现有的盐仓和盐运,让客商直接到盐运司买盐引,然后到盐场提盐,允许他们在允许贩卖盐的地方销售,这样就能取消那些乱派盐的坏毛病。还要设立四个检查验收的地方,选拔廉洁的人员,直接听命于盐运司,如果遇到客商运输食盐经过,就按照规定过秤,统一包装,检查盐引,盐运司的官员要经常检查监督。另外,从至元十三年开始办理盐课,数量少价格低,现在增加到四十五万引,数量多了价格也高了,运输也跟不上了。现在户部已经拟定,从至正三年开始,减少两浙的盐额十万引,等到盐务流通恢复正常后,再恢复原来的盐额,重新分配食盐,建议停止(之前的办法)。”皇上批准了他们的奏章。
话说元朝至元十三年,福建开始征收盐税,一开始才收六千五百五十引(引,古代重量单位)。到了至元二十年,产量增加到五万四千二百引。至元二十四年,一年能生产六万引盐。至元二十九年,产量又涨到七万引。到了元朝大德十年,产量更是达到了十万引。至大元年,产量再次增加,达到十三万引。到了至顺元年,实际征收的盐税高达三十八万七千七百八十三锭(锭,古代重量单位)。那时候,煎盐每引的成本不断上涨,最后涨到二十贯钱,晒盐每引也涨到了十七贯四钱。福建盐场有十个煎盐场和六个晒盐场,生产的盐颜色和净砂一样,叫做砂盐。有些贩盐的人会在盐里掺沙子,很难分辨真假。大德五年,盐司还为此贴出告示禁止这种行为。
至元六年,福建运司上报说:“我们每年要生产十三万九千一百八十多斤盐来交税,现在查了一下海口等七个盐场,到至元四年闰八月底,积压的剩余盐和额外生产的盐加起来,竟然有十万一千九百六十二引二百六十二斤!既然有这么多剩余的盐,我们建议按照天历元年五万引的标准产量来生产,不收取额外成本。把这五万多引剩余的盐算作正常产量,这样就能省下两万锭的成本,减轻老百姓的负担。今年我们就生产八万九千一百八十多斤盐,加上之前的剩余盐,一共十三万九千多斤,全部卖掉,按规定缴纳盐税。剩下的五万多引盐,就留着预支给明年军民食用,对官民都有好处。”中书省批准了这个方案。
至正元年,朝廷下令说:“福建和山东的食盐买卖,严重损害了百姓利益。各行省、监察御史、廉访司要拘捕相关官员,一起好好查查这事儿。”到了至正二年,江浙行省左丞、台监察御史、福建廉访司和运使常山李鹏举、漳州等八路官员一起讨论盐务问题,发现主要问题有三:一是积压了三万引剩余的盐,处理起来很麻烦,建议免除;二是盐的税额太重了,建议参照广东海盐的标准,每引只收两锭;三是停止官府直接经营食盐,让商人自由买卖。中书省把这个方案交给户部审核,户部定稿后说:“从至正三年开始,先把这三万引剩余的盐免除,停止官府经营食盐。但盐价减免的标准和广东海盐不一样,这方面还需要再讨论。” 右丞相脱脱、平章帖木儿达失等官员批准了这个方案。
广东的盐场,从元朝至元十三年开始,按照宋朝旧例收取盐税。到至元十六年,一共生产了六百二十一引盐。之后产量逐年增加,至元二十二年,年产量达到一万八千二百五引;二十三年,又增至一万一千七百二十五引。到了元朝大德四年,正额和额外征收的盐,总产量达到了二万一千九百八十二引;大德十年,增至三万引;大德十一年,又增至三万五千五百引。至大元年,额外征收的盐又增加了五千引。到了延祐二年,规定每年生产的盐定为五万五千引,延祐五年,又增至五万五千五十二引。
这产量蹭蹭上涨,可苦了老百姓啊!元朝至元二年,监察御史韩承务上奏说:“广东盐课提举司从至元十六年开始办盐,最初只有六百二十一引,后来一直增加到三万五千五百引,延祐年间又增加了额外征收的盐,总共达到五万五千五十二引。盐民因为工程繁重而穷困潦倒,官府和百姓都因为催缴盐税而压力山大,唉声叹气,愁眉苦脸已经十多年了。泰定年间,虽然减免了一万五千引额外征收的盐,但元统元年,朝廷说财政紧张,又把之前减免的盐重新加了回来,到现在已经两年了,还没取消。有些人觉得广东地处海边,靠近海外诸国,商船云集,百姓富裕,应该很容易完成盐税指标。他们根本没了解广东的实际情况!我们广东管辖的七路八州,平地很少,老百姓都是刀耕火种,住在山洞崖边,生活非常艰苦,很多人家一年到头都吃不饱,哪里还有多余的盐卖?所谓的富裕,只不过是城里那些商人跟外国商人做买卖的几户人家而已。盐民十户逃跑了三四户,官吏们害怕承担责任,只能逼迫剩下的盐民继续煎盐。更可怕的是,我们广东靠近蛮族地区,当地民风彪悍,如果官府催缴太严厉,很容易激起民变。希望朝廷能体谅一下,减免这微薄的盐税,以示朝廷的仁慈,这样百姓才能过上好日子啊!”
中书省把奏折转交给户部,户部商议后决定:“从元统三年开始,广东提举司每年减免五千引额外征收的盐。”中书省批准了这个方案并执行了。
广海盐场,元朝至元十三年建起来,那时候一年能产盐两万四千引。
到了元朝大德十年,又增加了产量,一年能产三万一千引了。大德二年的时候,盐价涨了,一引盐卖六十贯钱,成本十贯,不过广西那边还是老价格。后来,到了至元元年,产量又增加了,多产了一万五千引盐。到了延祐二年,把正额盐和多产的盐加起来,一年一共能产五万一百六十五引盐。
元朝至元五年,湖广行省上报说:“广海盐课提举司的额定产量是三万五千一百六十五引,另外还有多产的一万五千引。最近黎族造反,老百姓日子不好过,正额产量都亏空了四万多引,盐都堆在仓库里卖不出去。要是再增加多产的盐,老百姓更受不了,恐怕会出乱子,这关系到国家利益啊!如果能免除多产的盐的产量指标,那至少正额产量还能完成,不会再连累边境百姓了。”
户部讨论后认为:如果全部恢复多产盐的产量,这毕竟不是原先的指标。再说,盐场位置偏僻,在海边,管辖的盐民多次被土匪抢劫,死伤逃亡的很多,民不聊生,百业凋敝。所以建议在一万五千引多产盐里,减少五千引的产量,减轻老百姓的负担。中书省批准了这个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