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祀祭祀祖庙的时候,要用到三十六套编钟,登歌用的编钟是两套。祭祀的前一天晚上,这些编钟就要挂在院子中间。东边和西边,各摆放十二个镈钟,每个镈钟都按照时间顺序摆放,编钟在左边,编磬在右边。黄钟这个音调的钟放在子位,也就是通街的西边;蕤宾这个音调的钟放在午位,也就是通街的东边。每两个小时用三套编钟,这叫一肆,十二个时辰一共就是三十六套编钟。 四个角落都立起木架,支撑着柷和敔,放在编钟的北边。乐工们排在后面,三十二个人面对面坐着,乐工们坐的高高的木凳子,地上铺着毡子。然后是巢笙,再后面是箫、竽、籥、篪、埙,最后是长笛。通街的左右两边,瑟分别在柷和敔的东边和西边,排在前面。路鼓、路鼗在瑟的后面。如果是郊祀,就要用雷鼓和雷鼗。闰余匏放在箫的东边,七星匏放在西边,九曜匏在七星匏的后面。一弦琴有三张,分别放在路鼓的东边和西边,东边一张,西边两张。三弦琴、五弦琴、七弦琴、九弦琴各六张,依次排列。晋鼓一张,放在编钟的东南角,用来调节乐器的节奏。

在殿前的门柱上,还另外设置了登歌用的乐器。(殿前的台阶旁边,摆放着两张乐床,乐工们坐在上面。)两个搏拊,六个歌工,一个柷,一个敔,都在门里,面对面坐着。一套编钟,放在前楹的东边。一弦琴、三弦琴、五弦琴、七弦琴、九弦琴五张,依次排列。两张瑟在琴的东边。笛子、籥、篪各一支,在琴的南边。两张巢笙,两张和笙,依次排列。一个埙,在笛子的南边。闰余匏、排箫各一支,依次排列,都朝西摆放。一套编钟,放在前楹的西边。一弦琴、三弦琴、五弦琴、七弦琴、九弦琴五张,依次排列。两张瑟在琴的西边。笛子、籥、篪各一支,在瑟的南边。两张巢笙,两张和笙,依次排列。一个埙,在笛子的南边。七星匏、九曜匏、排箫各一支,依次排列,都朝东摆放。(旧志记载在前楹西边五张琴下面的二十三个字丢失了,这里根据王圻《续文献通考》补充。)

好家伙,这场景真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红旗招展,人山人海啊!先说乐队摆放,宫廷里摆了个大阵仗,东边西边,磬和虡(qǐng huái,古代乐器)先从北边开始摆,钟和虡跟着摆。南边北边呢,磬和虡就从西边开始,钟和虡再接着摆。十二个镈(bó,古代乐器)钟,就摆在编县(编排好的区域)之间,每个都按照规定的位置摆好。四个角上都立着大鼓,柷(zhù)和敔(yǔ,古代乐器)放在北边的区域里。一个柷在路的东边,一个敔在路的西边。路鼓一个在柷的东南边,晋鼓(一种鼓)紧挨着它后面。还有一个路鼓,在柷的西南边,乐工们都站在他们乐器后面。东西两边,北边算上,南北两边,西边算上。文舞在北边,武舞在南边,舞队的旗帜立在酂(yīn)缀(zhuì)之间。

殿前走廊上还设了唱歌的乐队。西边摆着一组玉磬,东边摆着一组金钟,柷在金钟北边稍微偏西一点的地方,敔在玉磬北边稍微偏东一点的地方。两个搏拊(bó fǔ,古代乐器)一个在敔北边,一个在柷北边,东西相对。唱歌的乐工跟着乐器排好,其他的乐工都站在县(区域)的后面。吹匏(páo,葫芦)竹(笛子)的乐工站在台阶中间,面向北,成两排相对而立,领头的站在最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