册立皇后这套流程啊,提前两天就开始准备了。仪鸾司(负责仪仗和器物)先在大明殿皇帝宝座西边摆好册宝的案几,东边也摆一套。然后,掌谒(负责祭祀礼仪的官员)在皇后殿前摆上香案,殿内座榻西边摆册宝的案几(跟大明殿一样,西边放册,东边放宝),座榻上也摆一套小的,用来接受册宝。负责仪式的官员们也按位置站好,册官在右,宝官在左,礼仪使在册案前,主节(总管仪式的官员)在太尉左边。皇后殿里也一样摆放。
到了册立皇后的日子,一大早,就请太尉以下的官员到宫殿前集合,都得穿朝服。负责引导的官员,还有那些负责捧着册宝、念着册宝的官员,一部分从月华门进,一部分从日精门进。到了露天的台阶下,就按事先安排好的位置站好。然后,负责仪式的官员拿着牙牌(身份证明)到寝殿门口,跪下禀报外面准备好了。内侍进去奏报皇帝,皇帝下旨“可以开始”,负责仪式的官员就起身。皇帝出宫殿,坐上轿子,鸣鞭三声。然后,负责仪式的官员引导着皇帝进入大明殿,皇帝登上宝座,再鸣鞭三声。
鸡叫完报时,大家依次进入殿内站好。(起居、赞拜、舞蹈、山呼,都按照礼仪进行。)然后宣赞官喊:“大家各就各位,准备行礼!” 接下来,引赞官和册使等官员入场就位。掌仪舍人带着承奉班都知、侍仪使、礼仪使、主节官、捧册官和捧宝官,从左边的台阶走上来,从南边的东门进入大殿,走到御座前,分列左右站好。
掌仪官喊:“礼仪使上前一步,跪下!” “太尉以下的官员都跪下!” 礼仪使跪下,奏请进献皇后册宝。掌仪官喊:“行礼!” “起身!” “平身!” “太尉以下的官员都起身!” “回到原位!” 掌仪官又喊:“内谒者上前一步!” “拿好笏板!” “捧着册宝跪下呈给皇帝!” “把册宝交给捧册宝官!” 捧册宝官跪下接受册宝,然后起身。掌仪官喊:“主节官拿好笏板,拿着节杖!” 礼仪使拿着节杖引导捧着册宝的人从正门出去,到露天的台阶那里,面向南方站好。
礼仪使宣读圣旨,承奉班都知喊:“太尉以下的官员都行二拜!” 通赞官喊:“鞠躬!” “拜!” “起身!” “拜!” “起身!” “平身!” 礼仪使宣读圣旨:“奉旨,命太尉某某等持节授皇后册宝。” 通赞官喊:“鞠躬!” “拜!” “起身!” “拜!” “起身!” “平身!” 官员们走到露天台阶下,依次回到自己的位置。掌仪官喊:“把册宝放在案桌上!” “放下笏板!” “回到原位!” 然后抬着册宝的仪仗队出发,乐队奏乐。侍仪使和礼仪使带着太尉和册宝官,护送册宝到皇后的宫殿,把册宝放在案桌上,乐队停止演奏。
掌仪官喊:“捧册宝官上前一步,拿好笏板!” 捧册宝官和太尉以下的官员跟着,从正面的台阶走上去,到案桌前。掌仪官喊:“把册宝放在案桌上!” “放下笏板!” “回到原位!” 侍仪使上前一步跪下,报告仪式在外已经完成。内侍进去禀报,出来传旨说:“可以了!” 侍仪使俯伏在地,然后起身。
皇后出嫁了,到了新房。太尉代表皇帝,派我和其他人一起,隆重地把皇后的册宝交给她。
内侍喊着:“跪!” 掌仪官跟着喊:“太尉以下都跪下!” 然后内侍又对皇后说:“上香!” “上香!” “三上香!” “行礼!” “起身!” “行礼!” “起身!” 掌仪官又喊:“太尉以下都起身!” 皇后走上殿,站在座位前的榻上。 承奉班的负责人喊:“太尉以下上前接受册宝!” 掌仪官喊:“捧册宝的人往前走一点,扶正笏板。” 捧着册宝的人从正门走到殿内。掌仪官喊:“跪下,把册宝放在案桌上!” “捧册宝的人放下笏板,起身,回到原位!” “太尉以下都跪下!” “举着册的人起身,走到案桌前跪下!” “扶正笏板,从匣子里拿出册子,放在盘子上,高高举起!” “读册的人起身,走到案桌前跪下!” “开始读册!” 读册的人说:“臣某谨读册文。” 读完后,把册子放回匣子里。掌仪官喊:“放下笏板!” “举着宝盒的人起身,走到案桌前跪下,扶正笏板,从宝盒里拿出宝,高高举起!” “读宝的人起身,走到案桌前跪下!” “开始读宝!” 读宝的人说:“臣某谨读宝文。” 读完后,把宝盒放回原位。掌仪官喊:“放下笏板!” “太尉以下都行礼!” “起身!” “平身!” 捧册宝的人把册宝交给太尉,太尉又交给掌谒官,掌谒官把册宝放在放册宝的案桌上。掌仪官喊:“太尉以下跪下!” “所有官员都跪下!” 太尉致祝辞说:“册宝礼毕,伏愿皇后与天同算。” 司徒回应说:“如所祝。” 行礼,起身,平身。太尉敬酒,奏乐。皇后喝完酒,乐声停止。礼仪官引导皇后从正门出去。
侍仪官引导太尉以下官员从左门到台阶下,面向北方站立。承奉班的负责人喊:“太尉以下都再拜!” 通赞官喊:“鞠躬!” “行礼!” “起身!” “行礼!” “起身!” “站直!” 侍仪官引导太尉以下官员回到皇帝御座前,跪下奏报说:“奉旨授予皇后册宝,礼仪已毕。” 行礼,起身,从左门出去,到旁边指定的座位上。
首先,皇后在侍仪官的引导下,来到大明殿前谢恩。掌管仪式的官员喊着:“拜!”“起!”“拜!”“起!” 等皇后谢恩完毕,侍仪官就退下了,然后引导皇后登上御座。接着,典礼引导官引领丞相以下的官员入座。接下来的仪式就按照规矩进行拜礼了。
然后,侍仪官走到右丞相面前,请他上前敬酒。两位引导官把酒杯端上殿,走到铺着垫子的地方站定。侍仪官分站在左右两边,面向北方站立,等前面的舞蹈表演进行到一半的时候,舞者们排好队形,掌管仪式的官员就喊:“分班!” 音乐响起来。侍仪官引导右丞相从南边的东门进入大殿,宣徽使跟随在侧,一直走到御榻前。右丞相跪下,宣徽使站在右丞相的东南方向。舞蹈结束后,右丞相高声祝贺道:“册宝礼毕,臣等不胜庆抃,同上皇帝、皇后万万岁寿。”宣徽使回应道:“如所祝。”右丞相叩头后起身,退回到敬酒的位置。接下来的敬酒、呈上表章和礼物、行礼、僧道祝贺献礼以及殿上的盛宴,都按照元旦的礼仪进行。宴会结束后,鸣鞭三声。侍仪官引导皇帝,进使引导皇后,返回寝殿,仪式与来时相同。 如果皇后怀孕将临盆,就会搬到外面的毡帐居住。如果生下皇子,就会赏赐百官金银丝绸,这叫做“撒答海”。
册立皇太子的仪式,在正式仪式前三天,右丞相率领百官来到金玉局的册宝案前。舍人(负责记录和宣读仪式程序的人)喊着:“鞠躬!”“拜!”“起!”“拜!”“起!”“平身!”“班首稍前!”“跪!”“在位官皆跪!”“搢笏(把笏板插在腰带上)!”“上香!”“上香!”“三上香!”“出笏!”“就拜!”“起!”“拜!”“起!”“拜!”“起!”“平身!” 侍仪官和舍人分别引导群臣,在仪仗和音乐的引导下,来到中书省,然后安置好座位。
两天前,皇宫仪鸾司就在大明殿,皇帝宝座的西边摆放了册封文书的案几,东边摆放了装宝物的案几。负责保管宝物官员,在太子殿台阶前也摆了香案、册封文书案几和宝物案几,香案在中间,册封文书案几在西边,宝物案几在东边。殿内座榻的西边和东边,还分别摆放了接受册封文书和宝物的案几。负责仪式的官员摆好了站位牌子。大太尉和册封使等官员在大明殿站好位置,大太尉站中间,册封官员站右边,保管宝物官员站左边,礼仪使站在前面,主节官站在大太尉左边。太子殿的安排也一样,乐队的位置也一样。
右丞相带着一大帮官员穿着朝服,来到中书省的册宝案前站好,排好队。然后,舍人(负责宣读礼仪程序的官员)开始喊口令:“鞠躬!”“拜!”“起立!”“拜!”“起立!”“站直!”“队伍前移一点!”“跪下!”“拿笏板!”“所有在位的官员都跪下!”“上香!”“上香!”“三上香!”“放下笏板!”“行礼!”“起立!”“行礼!”“起立!”“行礼!”“起立!”“站直!” 舍人引导着群臣,仪仗队护卫着,乐队演奏着,打着伞,举着扇子,一路引导着队伍来到宫门前。
负责保管皇帝印信的官员抬着装有册宝的箱子,从中间的通道进入崇天门。册封使以下的官员跟随其后,来到露天的台阶下。抬箱子的官员把装册封文书的箱子放在西边,装宝物的箱子放在东边,然后退到两边站好。册封使站在北面,然后安排册封官员站位:引导册封官员、举起册封文书的官员、宣读册封文书的官员、捧着册封文书的官员,站在册封文书案几的西边,面向东方;引导保管宝物官员、举起宝物的官员、宣读册宝信息的官员、捧着宝物的官员,站在宝物案几的东边,面向西方。负责仪式的舍人喊口令:“捧着册封文书的官员向前一步!”“拿笏板!”“捧着册封文书!” 又喊:“捧着宝物的官员向前一步!”“拿笏板!”“捧着宝物!” 然后侍仪使、引导官员、引导册封官员、引导保管宝物官员在前面引路,捧着册封文书和宝物的官员跟在后面,册封使以下的官员跟随其后,一起登上大明殿的午门台阶,从正门进入大殿,来到摆放册宝的案几前。册封使站在北面,引导册封官员、引导保管宝物官员、举起册封文书的官员、举起宝物的官员等,分列在册宝案几的两侧站好。负责仪式的官员喊口令:“把册宝放在案几上!”“放下笏板!”“回到原位!” 然后侍仪使引导着册封使等官员从左门出去,其他的官员也跟着退下。
到了那一天,负责引领和记录的官员以下,都穿着正式官服,在宫殿前列队站好。负责仪式的官员引导皇帝走出宫殿,鸣鞭三次,然后登上大明殿,坐上御座。负责引领的官员引导殿前官员入座,行礼如仪,宣赞官高喊:“各位请肃静!” 负责引领和记录的官员以下入座,掌管仪式的官员引导承奉班都知、侍仪使、礼仪使、主节郎、捧册官、捧宝官,从左边的台阶上去,经左门进入大殿,走到御座前,分列左右站立。掌管仪式的官员喊:“礼仪使上前一步!”,“跪下!”,“各位官员都跪下!”
礼仪使奉上皇太子册宝,掌管仪式的官员喊:“行礼!”,“起身!”,“各位官员都起身!”,“回到原位!”。“内谒者上前一步!”,“执笏!”,“捧着册宝跪着呈给皇帝!”,“把册宝交给捧册宝官!”,捧册宝官跪下接受,然后起身。掌管仪式的官员喊:“主节郎执笏持节!”,礼仪使拿着节,引导着册宝从正门出去,到露天的台阶处南向站立。礼仪使宣读诏书,承奉班都知高喊:“太尉以下官员都行二拜!”,掌管仪式的官员喊:“鞠躬!”,“拜!”,“起身!”,“拜!”,“起身!”,“平身!”。礼仪使宣读诏书:“皇上命令太尉等官员持节授予皇太子册宝”,掌管仪式的官员喊:“鞠躬!”,“拜!”,“起身!”,“拜!”,“起身!”,“平身!”。礼仪使拿着节,引导着册宝,下到露天台阶下,依次回到原位。掌管仪式的官员喊:“把册宝放在案上!”,“放下笏板!”,“回到原位!”。
然后抬着册宝的仪仗队出发,乐队奏乐。侍仪使、礼仪使、主节郎在前引导,册使以下的官员跟随,从正门出去。到宫殿前,放下抬着册宝的仪仗,换成控鹤官抬着走。到皇太子殿廷,控鹤官放下,再换回抬着册宝的仪仗队抬着走。到露天台阶下放下,抬着册宝的仪仗队退下,乐队停止演奏。册使以下的官员依次站好,掌管仪式的官员喊:“捧册宝官上前一步,执笏,捧着册宝!”。侍仪使引着节,主节郎引导着册宝前进,册使以下的官员从正阶走上,节立在香案的西边。掌管仪式的官员喊:“捧册宝官跪下,把册宝放在案上!”,“放下笏板!”,“起身!”,“回到原位!”。右庶子跪下报告外面的准备情况,内侍进去禀报,出来传旨说:“可以!”,右庶子俯伏在地,然后起身。
太子要出阁了,站在香案前。主持仪式的官员喊着:“皇太子跪下!”“上香!”“上香!”“三上香!”“起身!”“拜!”“起身!”“拜!”“起身!” 然后,太尉派出的官员上前,郑重其事地把册宝交给太子,太子重新站好。主持仪式的官员又喊:“皇太子拜!”“起身!”“拜!”“起身!” 接着,请太子走到铺着褥子的位置,面向南方站立。官员喊:“皇太子跪下!”“所有参与仪式的官员都跪下!”“负责宣读册书的官员起身,走到案前!”“跪下!”“开始宣读册书!” 读完后,“把册书放进盒子!”“放下笏板!” 然后主持仪式的官员喊:“负责宣读宝器的官员起身,走到案前!”“跪下!”“开始宣读宝器铭文!” 读完后,“把宝器放进盒子!”“放下笏板!”“宣读册书和宝器铭文的官员都起身,回到原位!”
主持仪式的官员喊:“太尉上前呈递册宝!” 引导仪式的官员把太尉和司徒领到放册宝的案前,他们拿着笏板,跪下呈上册宝。太子恭敬地接过册宝,交给左右庶子,左右庶子也拿着笏板跪下接过来。主持仪式的官员喊:“皇太子起身!册使以下的官员都起身!” 右庶子捧着册书,左庶子捧着宝器,引导太子进入大殿。右庶子把册书放在放册书的案子上,左庶子把宝器放在放宝器的案子上。引导节度使和主节度使站在殿的西北角,引导太尉以下的官员下台阶回到原位,面向北方站立。承奉班的都知喊:“太尉以下的官员都行二拜!”主持仪式的官员喊:“鞠躬!”“拜!”“起身!”“拜!”“起身!”“平身!” 音乐奏响。引导仪式的官员走到太尉面前,请他进酒,太尉进入大殿,敬酒完毕,回到原位,音乐停止。
好家伙,仪式开始了!负责仪式的官员们,从太尉以下,都跑到大明殿皇帝宝座前,跪下禀报说:“按照皇帝的旨意,给太子殿下授予了册宝,仪式已经圆满完成了。”说完就趴在地上磕头,然后起身回到自己的位置。接着,负责仪式的官员和左右庶子带着太子殿下到皇帝宝座前谢恩,右庶子在一旁喊着口令:“拜!”“起!”“拜!”“起!” 敬酒的时候,也是同样的口令:“拜!”“起!”“拜!”“起!” 谢恩完毕,太子殿下就离开了大明殿,回府去了。
接下来,负责仪式的官员跑到右丞相面前,请求敬酒。两个人一起引着右丞相上殿,走到御座下铺着垫子的地方站定。负责仪式的官员分站左右,面向北方站立。等前面的歌舞表演进行到一半的时候,舞者们排好队形,司仪就开始喊:“分班!” 音乐响起来了。负责仪式的官员和右丞相从南边东门进入大殿,宣徽使跟着他们走到皇帝的御榻前。右丞相跪下,宣徽使站在右丞相的东南方向。歌舞表演结束了。右丞相开始祝祷说:“皇太子册宝礼仪已经完成,我们都无比高兴,恭祝皇帝和皇后万寿无疆!”宣徽使回应道:“祝祷如愿!”右丞相磕头后起身,回到敬酒的位置。敬酒、呈上表章和礼物、行礼拜谢,都跟元旦的仪式一样。皇帝起身了,鞭子响了三声。负责仪式的官员引导皇帝回到寝殿,跟来的时候一样。
太子殿下回府了,进了大殿。官员们在典引的引导下,依次走到各自的位置上站好。走到中间的时候,典引就喊:“各位官员请就位!” 然后典引就说:“行礼!”接着说:“起立!” 大家行礼后站好,然后宣赞就喊:“行礼!” 通赞跟着说:“行礼!” “起立!” 就这样,反复三次“行礼”和“起立”。 接下来,侍仪官走到队伍最前面,请大家喝酒。两个引导官从左边的台阶走到殿下的铺着垫子的位置站好,侍仪官分立左右,面向北站着。
等前面的歌舞表演进行到一半的时候,舞者们排好队形,通赞就喊:“分列!” 队伍最前面的人从左门进入,右庶子跟着走到太子面前,队伍最前面的人跪下,右庶子站在东南方向。等歌舞表演结束,队伍最前面的人就向太子祝寿:“册宝大礼完毕,祝愿殿下千秋万寿!” 右庶子回答:“谨遵祝愿!” 队伍最前面的人磕头后起身,退回敬酒的位置,拿着笏板,端起酒杯,面向北站立,右庶子回到自己的位置。
等歌舞表演进行到露台阶的时候,乐舞表演进行到第四拍,队伍最前面的人开始敬酒。宣赞喊:“文武百官都行二拜!” 通赞跟着说:“行礼!”“起立!” 同样是三次“行礼”和“起立”。 队伍最前面的人从东门出去,回到自己的位置。音乐停了,通赞喊:“合列!” 中书官把奏章和礼物送到横阶下,负责宣读奏章的官员从左阶上来,负责宣读礼物的官员走到阶下。等宣读奏章的官员走到殿宇下,先念奏章的标题,然后念奏章的内容,念完后磕头起身,走到阶下。
宣读礼物的官员上阶,走到殿宇下,跪着宣读礼物清单,念完后磕头起身,退下,和宣读奏章的官员一起走到横阶,奏章往西送到右边的走廊下,礼物往东送到左边的走廊下,分别交给相关人员。宣赞喊:“行礼!” 通赞跟着说:“行礼!”“起立!” 同样是三次“行礼”和“起立”。 然后右庶子引导太子殿下回寝宫。
古代官员以下的婚姻,流程是这样的。元八年,礼部规定了七个步骤。
第一个步骤是“议婚”,也就是提亲。男方和主婚人,只要没有服丧期满,就可以开始提亲。先派媒人去女方家说媒,女方同意了,才能进行下一步——纳采。
第二个步骤是“纳采”,相当于现在的订婚。男方家写好信,一大早就去祠堂祭告祖先,因为婚姻大事在礼仪中非常重要,要先告知祖先,表示不忘本。然后派子弟作为使者去女方家,女方家长出来迎接使者,把信交给祠堂,再由祠堂回信给使者。使者回去后,男方家长还要去祠堂禀告。当然,男方家长也可以亲自去纳采。
第三个步骤是“纳币”,也就是送聘礼。男方写好信,派人送到女方家,女方回信,使者再回去复命,跟纳采的流程差不多。订婚宴一般在男方家举行,女方亲戚先到,男方到门口后,摆上聘礼,由媒人通报。女方家长出来迎接,互相行礼,等女方先进去,男方再依次进门,摆上聘礼。然后举杯敬酒,送上聘礼,女方家长回礼。宴席结束后,男方家长按照正常的礼仪招待客人,并让订婚的女方出来见客。
第四个步骤是“亲迎”,也就是迎娶新娘。结婚前一天,女方家布置新房。第二天一大早,男方家在房间里摆好位置,女方家在外面摆好位置。男方家长先去祠堂祭告,然后嘱咐儿子去迎娶新娘。新郎骑马到女方家,在外面等候。女方家长先去祠堂祭告,然后嘱咐女儿。女方家长出来迎接,新郎进去,送上雁(古代聘礼)。女方家人扶着新娘上车。新郎骑马在前,新娘的婚车随后跟上,新郎把新娘带进家门。新郎新娘拜天地,然后一起吃饭,新郎离开一会儿,再回来换下衣服,独自离开,女方家长送客。
第五个步骤是“妇见舅姑”,也就是新娘第二天一大早要拜见公公婆婆,然后依次拜见其他长辈。如果是在女方家,女方家要准备饭菜给公婆享用。
第六个步骤是“庙见”,也就是结婚三天后,男方家长带着新娘去祠堂祭拜祖先。
第七个步骤是“婿见妇之父母”,也就是新郎要拜见岳父岳母,然后依次拜见女方家的其他亲戚。女方家按照正常的礼仪招待新郎。(如果男方是入赘,那就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
话说元宪宗二年七月,皇帝下令让皇弟忽必烈去征讨大理国,其他诸王也跟着往西边去了。七年六月,忽必烈去太祖的行宫祭拜军旗和战鼓。八年十一月,皇帝又下令让忽必烈在开平西北举行祭祀仪式。这两种祭祀,一种是祭祀军旗战鼓,另一种是…嗯,具体是什么仪式,史书上都没记载过。不过,据说辽朝景宗要打宋朝的时候,也曾让巫师祭拜兵神和军旗战鼓,这应该是辽金时期就有的旧规矩,蒙古人沿用了下来。
要是元朝的皇帝或者皇后生病了,情况危急,看起来好不了了,就会搬到外面的毡帐里住。万一驾崩了,就在毡帐里停灵、入殓。下葬以后,每天都要用羊来煮两次饭祭奠,一直到四十九天才结束。等丧事办完了,这个毡帐就赏赐给身边的近臣了。
皇帝驾崩后,棺材用香楠木做的,中间分成两层,雕刻成人的形状,大小刚好能容纳遗体。 殓葬时穿貂皮袄和皮帽,鞋子袜子、腰带、盒子碗筷,都是用白色的皮子做的。陪葬的物品有金壶两个、金盏一个、碗碟匙箸各一件。入殓完毕,用四条金箍绑住棺材。 灵车用白色的毡子,青色的边,帘子也用纳失失(一种织物)做的,盖在棺材上也是纳失失。送葬队伍前面,会有一位蒙古族的女巫,穿着新衣服骑马,还牵着一匹马,马鞍辔头都用黄金装饰,并且用纳失失包裹着,这匹马叫“金灵马”。每天要三次用羊来祭奠。到达墓地后,把挖墓穴时挖出来的土块,一块一块地摆好,棺材放下去后,再一块一块地盖上。剩下的土就远远地放到别的地方去。负责送葬的官员有三个,他们住在离墓地五里远的地方,每天烧一次饭祭奠,三年后才能回去。
话说古代当官的,要是父母去世了,得守三年孝,这叫“丁忧”。不过,蒙古人和色目人不一样,他们不用守这么久。元朝大德八年,皇帝下令说:“三年之丧,这是古今都有的规矩。除了那些重要的怯薛人员和正在服役的军官,其他的官员,父母去世后,必须得丁忧守孝完才能再上任。要是朝廷特别需要,破例起复的,就不必遵守这个规矩了。” 到了九年,中书省又上奏说,允许官员们丁忧守孝。大德四年,皇帝再次下令:“所有官员都允许守完三年孝,这样才能更好地教化百姓,传承孝道。” 但是,蒙古人、色目人和管军的官员,朝廷如果需要,还是可以破例起复的。
延祐五年,监察御史许有壬上奏说:“咱们朝廷一直用孝治天下,这三年丁忧的制度,也是根据古代礼仪来的。除了蒙古人和色目人按照他们自己的风俗,其他人当官的都得守孝,这是为了教化百姓,重视人伦,治理国家的重要方法啊!那些破例起复的官员,要么是道德高尚,能给天下做表率;要么是才能出众,能为国家建功立业;要么就是朝廷急需,百姓也盼着他们回来。像这样的人,起复他们,谁会反对呢?可要是那些平庸无能,像冯翼霄那样,才能平平,口碑也不好,就靠着拍马屁、耍手段才当上官的,也破例起复,那真是败坏风气!所以,应该明确规定,只有皇上特别看重、必须起用的人,才能破例,其他人,都得按规矩守孝。” 当时有很多不肖之徒,就假借起复来谋求升官,所以许有壬才这么说的。宁国万户府也上奏说:“我们府里的知事孙显,父母都去世了,他只是个被调动过来的小官,跟军官不一样,应该让他丁忧守孝。” 监察御史又说:“恐怕其他管军的衙门里,也有类似的情况,有些人借着军职的由头,逃避丁忧,这很不好,会败坏社会风气。应该通知所有衙门,要是再有这种情况,就依法处罚,降级处理。”刑部也同意了这个意见。
元朝至正年间,有个监察御史叫乌古孙良桢,他发现当时蒙古的风俗习惯跟汉人不一样,父母死了,子女不用守孝,父亲死了,妻子也不用守寡回娘家,兄弟死了,弟媳也不用守寡。他觉得这不对劲,就上奏皇帝说:“纲常伦理都是天理,不能改变啊!那些制定法律的官员却说,蒙古人不用遵守这些规矩,各个民族都按照自己的风俗来。这就意味着汉人和南方人得遵守纲常伦理,而蒙古人和其它民族的人不用遵守。表面上说是优待他们,实际上是陷害他们,表面上好像尊重他们,实际上是在侮辱他们。说到底,他们对待蒙古人的态度,不如对待汉人和南方人那样好。我请求让礼部官员、相关部门和在朝的右科进士一起讨论,从皇帝到老百姓,都应该遵守礼制,完成历代皇帝都没来得及做的事,让这万世不变的道理昭告天下!” 他把奏章递交上去,可是皇帝没理他。
元朝的时候,政府开始管控老百姓的丧葬仪式。元七年,中书省开会讨论,决定禁止民间在丧葬时使用纸糊的房子、钱、人马、彩帛、衣服、帐篷等等,只允许烧纸钱。这个规定执行了。
到了元二十一年,又规定了官员的婚丧嫁娶,只能按照自己的品级来操办,老百姓不能乱来,不能超过自己的身份。元至大三年,皇太子还下令禁止教坊司的乐工去参加葬礼演奏。
元延祐元年,江南行台御史王奉训上奏说:“父母去世,要守孝三年,这是全国通行的规矩。《礼记》里写着,孝子要披头散发,光脚走路,住在简陋的棚屋里,睡在草席上,枕着土块,按时哭泣,吃稀饭,早晚各吃一碗。书上还说,刚死的时候,好像什么都缺;入殓的时候,好像有很多东西想要却得不到;下葬的时候,好像盼望什么却永远到不了。经书上也说,好吃的吃不香,好听的听不乐。这就是孝子悲痛的心情啊!入殓下葬后,要按时祭奠;满一年是小祥,满两年是大祥,三年后还要祭奠,霜降了,春雨来了,心里总是凄凉害怕,好像父母还在眼前。孝子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父母,哪能只拘泥于三年呢?现在离古时候太远了,风俗也越来越坏,这几年江南尤其严重。父母去世,还没入殓,就吃肉喝酒,一点也不忌讳。送葬的时候,管弦歌舞在前引路,灵柩火化的时候,摆酒席大吃大喝,不醉不休。眼泪还没干,就开始享乐,老天爷会怎么报应呢?想想这些,真是让人痛心疾首啊!所以我请求,除了蒙古人和色目人可以按照自己的风俗外,其他人守丧和送葬都不能吃喝玩乐,违反者举报属实就公开处罚,相关官员如果管理不严也一样要受罚。这样既能教育子孙后代,也能让风俗慢慢恢复淳朴。”中书省同意了他的建议。
延祐二年,又规定丧服要按照各自的风俗来穿。礼部讨论后说,现在丧服还没统一规定,除了蒙古人和色目人按照自己的风俗,其他人就按照当地的风俗,用麻布做丧服。江淮地区有些地方习惯戴布幞头、穿布袍作为丧服,这个要禁止。
首先,咱们得看看这丧葬图,上面画着五服图、外族服、三殇服、女嫁为本族服、三父八母服和妻为夫之族服。(图略)这些图我就不细说了,反正都是古代的丧服制度。
然后是墓地的规定。古代官员的墓地大小跟官职有关,一品官九十步见方,二品八十步,以此类推,三品七十步,四品六十步,五品五十步,六品四十步,七品以下只有二十步,老百姓就更小了,只有九步见方,四面各九步,一共十八步见方。元朝至元八年的时候,就下令禁止在墓地上盖房子。到了至大元年,江西袁州路录事司上报说,江南的风俗很不好,把丧葬搞得特别奢侈,棺材又大又好,陪葬品也多得不得了,甚至还有用宝钞陪葬,想从死人身上捞钱的。这不仅违背了古制,也违法啊!很多厚葬的墓地,不是被不肖子孙挖了,就是被盗贼挖了,死人骨头都露出来了,真是让人痛心!所以他们建议严厉禁止这种做法,以后丧葬除了棺材寿衣这些必须的,不许再用金银珠宝之类的陪葬品,违反了就按不孝论处。朝廷也同意了这个建议。
到了泰定二年,山东道廉访使许师敬又提议推广族葬制度,禁止那些什么阴阳风水之类的邪说。当时密州同知杨仲益还写了一本《周制国民族葬昭穆图》,许师敬觉得这个主意不错,就奏请朝廷在全国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