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显,字子明,老家是代州崞县的大户人家,后来金宣宗迁都汴京,他们家就搬到了许州临颍。金太宗四年,金军攻下许州,游显跟着大帅巴而思不花,因为他会说汉话,被提拔当了经历。后来,他和千户阿思兰跟着金朝的诸王去打宋朝,攻占了房州,还抓到了宋朝的将领何太尉。襄阳城破之后,他被任命为副达鲁花赤。
十年后,襄阳的别将刘义叛变了,把游显他们抓起来送到了建康(南京)。宋朝将领刘石河向制置使孟珙推荐了游显的才能。孟珙调任鄂州,让游显跟着刘石河去淮北戍守。结果,游显和田僧住两个人趁夜骑马逃跑了,到了新野附近,碰到了巡逻的阿思兰,就一起回到察罕的军队里去了。
金太宗十二年,游显进京朝见皇帝,太宗皇帝赏了他五万两白银、两件锦衣,还给了他襄阳新投降的二百户人家当佃户,并且说:“以前太祖的时候,有个回鹘人来投降,太祖就给了他诏书,让他去做他想做的事。现在我也给你诏书,让你去做你想做的事。” 金宪宗继位后,给了游显金符,让他担任大帅卜怜吉歹的副手。临行前,皇帝赐给他酒,游显推辞了,皇帝问他:“你在朕面前不喝酒,难道是想找个没人的地方喝吗?”游显回答说:“臣不敢欺瞒皇上。现在我要去战场上拼命,从今以后十年不喝酒。”皇帝听了非常高兴。
八年后,皇帝亲自带兵去打蜀地,游显劝谏说:“路途遥远,后勤补给非常困难,六路大军从这里出发,不是万全之策。不如从关东直接进攻江汉地区。”皇帝说:“朕已经走到这一步了,关东的事情就交给我的弟弟吧,你应该去跟他说。”九年后,金世祖从开平出发南征,游显在汤阴拜见了世祖。到了黄陂,世祖让游显督促别帖万户的战船,当时缺少撑船的篙工,游显就让投降的士兵站成两排,命令他们说:“会撑船的站左边,不会的站右边。”这样就找到了九百个篙工。渡过长江后,游显被授予银章行宣抚使的职务。
话说元世祖登基后,下诏书让当时担任中书左丞兼大名宣抚使的张文谦到京城来。到了中统二年,皇上又让别人接替张文谦当宣抚使。中统三年,李璮造反了,皇上就设立了宣慰司,管辖大名、洺州、磁州、怀孟等州,还有河南东西两路,都归宣慰司管。
这时候有人诬告说张文谦曾经和李璮暗中通信。皇上说:“张文谦怎么会干这种事呢?这就像猛禽被狐狸讨厌一样,是正常的。”后来查抄了李璮的家,果然没有找到张文谦的信。皇上就下令把诬告张文谦的人交给张文谦处理,让他自己决定怎么处置。结果那个人逃跑了。过了一年多,张文谦把那个诬告人的妻子孩子找来,劝他们离开,那个诬告的人跪在地上求张文谦杀了他。张文谦说:“你的生死掌握在我手里,我怎么忍心杀你呢?”然后像平时一样对待他们。
后来,因为张文谦在平定李璮叛乱中立了功,皇上召他进宫庆贺。按照以前的规矩,不是朝廷官员不能进宫门,进宫后要席地而坐,不能坐椅子,参加宴会也不能敬酒。但是这次,张文谦请求敬酒,皇上就同意了,还赏了他一斤黄金。
有一天,皇上在虎帐里设宴,张文谦来了,守卫拦住了他,在宫廷里大声喊叫。皇上问:“是不是张文谦的声音?”于是把张文谦叫进来问清楚。张文谦如实回答后,皇上就让他出去了。这时,裕宗(元世祖的儿子,后来的元成宗)正好以中书令的身份来到,皇上又把张文谦叫了回来,让他把刚才的事情详细说一遍。张文谦说:“我听说要将宣抚司改名为宣慰司,如果选拔的人才不行,即使改了名字,也和换了鼓槌却敲不出好声音一样,有什么用呢?”然后,张文谦又一一指出了朝廷中一些官员的缺点,没有丝毫隐瞒。皇上看着裕宗说:“你以后想找可用之才,就要找像张文谦这样的人。”
公元1265年,他升任嘉议大夫、益都路总管。没过多久,又调任南京路总管。1267年,他调任大都路总管,还兼任府尹。每年皇帝到上都过冬,粮食草料供应经常不足,很多都是从老百姓家里征收的,有钱有势的人却不受影响。他根据各家财力多少来分配赋税,减轻了百姓一半的负担。他向皇帝建议说:“安童和伯颜两位丞相,一位主管中书省事务,一位主管枢密院,这样军政才能协调一致。”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任命伯颜为枢密院同知。
1269年,他被任命为河北河南道提刑按察使。1271年,他又改任襄阳水军万户。随后,他又改任陕西四川道提刑按察使。安西王出镇陕西时,皇后赏赐了他几十车礼物,一些办事人员想把这些东西放到官府仓库,副使张庭瑞不肯接受。安西王听说后,想治张庭瑞的罪。他极力为张庭瑞辩解,并且责备那些办事人员说:“以前线真罢免右丞相后,担任宣徽使,有人想利用职务之便办事,他谢绝说:‘我只不过看守锅灶而已,其他事情我管不着。’你们是王爷的厨师,不学习他的做法,反而越权妨碍风纪,如果皇帝知道了,会认为王爷管教不好手下人,那该怎么办呢?”安西王虽然不高兴,但一向了解他的为人,所以张庭瑞免受重罚。
伯颜率军渡过长江后,任命他为前军宣抚使。大军包围平江府时,他只带了七个骑兵就来到城下,大声喊道:“我是宣抚使,告诉你们城里的将领,应该尽快投降!”宋将王安抚立刻投降,他被任命为平江路宣抚使。1277年,他升任中训大夫、浙西道宣慰使。他进京朝见皇帝,皇帝看到他后说:“你年纪大了,为朝廷效力多年了。”皇帝赐给他座位,还赏赐他御膳和一件貂皮大衣。他上奏说:“江南地区能够安定,全靠陛下的英明神武,现在各项制度已经统一,只是有些官员执行圣旨不称职。”皇帝下令将此事告知中书省。1279年,他升任中奉大夫、中书右丞、行浙西宣慰使。1282年,他被任命为荣禄大夫、江淮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他去世时,享年七十四岁。
显推诚心诚意,感动了大家。听说有士兵偷了军队的马匹,按律法应该双倍赔偿,显却先用公款替他们赔偿了,约定让他们回家取钱回来补上。他们按时回来了,也把该赔的钱都交了。在平江的时候,他借给老百姓一百三十万仓谷,约定秋收后归还,到期后,一粒粮食都没少。这两件事,让老百姓对他赞不绝口。
子永锡,担任海北广东道廉访使;永禄,担任绥德州知州。
贾居贞,字仲明,是真定获鹿人。他爷爷贾守谦,是金朝尚书右丞;他爸爸贾颐,是金朝蔡州观察推官。贾居贞刚成年,就当了行台从事,有人送给他五十两黄金,他拒绝了。元太宗听说这件事后,称赞他清廉谨慎,特地命令有关部门给他赏赐一百两银子。元世祖在当藩王的时候,召见他谈话,很满意,让他监督修建上都城。后来因为母亲去世而回家守孝。
中统元年,他被任命为中书省左右司郎中。贾居贞精通国语,皇上特地让他进宫奏事。跟随皇上北征时,皇上赏赐给他西锦衣服,以表彰他的功劳。有一天,皇上问他:“郎中的俸禄是多少?”贾居贞如实回答了。皇上说太少了,要给他加薪,贾居贞推辞说:“不能因为我一个人而扰乱官制。”后来刘秉忠推荐贾居贞担任参知政事,他又推辞说:“将来要是有人效仿我,以此为借口要求执政,那该怎么办呢?”皇上很欣赏他的谦让。至元元年,他被任命为参议中书省事,和左丞姚枢一起在河东、山西行省工作,他们废除了诸侯世袭制,建立了官员升迁制度。五年后,他又担任了中书省左右司郎中。阿合马当权时,忌妒贾居贞,把他调任为给事中。他还和丞相史天泽等人一起修撰国史。
十年,攻克了宋朝的襄阳,贾居贞被任命为襄阳府知府。不久后,他又被提升为襄阳路总管,佩带虎符。十一年,伯颜攻打宋朝,贾居贞被任命为宣抚使,参与行省事务。鄂州投降后,贾居贞和阿里海牙被留下驻守,并被任命为佥行中书省事。贾居贞建议说:“江陵是重要的战略要地,宋朝时这里驻扎着重兵。听说宋朝将领之间不和,城里还闹瘟疫,柴草也严重缺乏,城里的人不敢出城砍柴,我们应该趁机攻取江陵。如果等到春天河水上涨,他们顺流而下,那鄂州和汉阳就危险了。”消息迅速传到朝廷,皇上采纳了他的建议。
话说十二年春天,阿里海牙攻打江陵,朝廷派居贞去守鄂州。居贞对士兵管教很严,谁要是敢欺负老百姓,立马就砍头!他还打开粮仓救济流离失所的人,取消了湖荻的禁令,免除了商船的税收,还允许老百姓用宋朝的纸币。那些靠朝廷吃饭的宋朝宗室,照样给他们发放粮食,所以鄂州很快就安定下来了。
后来,宋朝将领娄安邦投降了,来朝见皇帝。结果,一个叫陈思聪的小将竟然把娄安邦的家给抄了!居贞用计把陈思聪骗来,狠狠地批评了他一顿,然后把他杀了。 接着,蕲州那边闹起了盗匪,一个叫傅高的老百姓也带着人马响应。居贞写信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告诉他们造反的下场,结果那些盗匪都投降了,傅高也被抓起来处死了。 一开始,居贞派了一个叫郑鼎的将军去剿匪,郑鼎这小子怀疑城里的大户人家都跟傅高有勾结,就想着把他们全杀了,斩草除根。但是居贞不同意他的做法。
郑鼎把他的军队留在了鄂州,还偷偷跟手下交代:“我带兵回去了,你立刻点燃烽火,里应外合,把城里那些大户人家全杀了!” 没想到,郑鼎后来打仗失败,淹死了。 他的阴谋败露了,鄂州的老百姓更加感激居贞的仁慈和英明。到了十四年,居贞被朝廷封为中奉大夫、湖北宣慰使。
十五年,他升迁为参知政事。没过多久,又调任江西行省参知政事。临行前,老百姓都哭着送他,还刻了他的画像供奉在州学里。朝廷下令逮捕那些接受崖州假命令的人,抓了三百多户人家。但他都把他们放了,还下令所有收藏宋朝官职任命文书的人都得烧掉或扔水里,要是有人乱告状,就处死。
十五年,江西发大水,他赶紧拿出粮食救济灾民,还派人划着船,送粥给那些饿肚子的人,救活了无数人。冬天下了很大的雪,雪落到地上很快就化了。右丞塔出,那是位高官贵族,他对居贞说:“国家有江南和北方,这寒冷的天气应该少收三个月的赋税。”居贞回答说:“您大人穿着貂皮大衣,面前烧着炭火,身后还有帐篷挡风,这么说当然可以。可是那些在朝廷站岗的士兵,肯定觉得应该多收三个月赋税了。”塔出意识到自己说错了话,就向居贞道歉,从此师从于他,大事小情都去请教他。
南安的李梓发造反了,居贞请求亲自去讨伐,劝降了李梓发的军队,李梓发最后自焚而死,他一个也没杀。都昌的杜万一也称帝造反,手下有几万兵马。居贞说:“都昌和我们的南康就隔着个湖,要是不赶紧把这个贼剿灭,南康就要乱了!”于是派部将方招讨带兵,埋伏在船上,假扮成商人,直接去了都昌,抓住了杜万一,把他处死了。后来有人送来了一份名单,上面列着上百个参与叛乱的人的名字,居贞说:“罪魁祸首已经死了,还追究那些小喽啰干嘛?”就把名单烧掉了。
十七年,朝廷再次出兵攻打日本,要在江南造战舰。居贞想进京阻止这件事,但还没出发就病死了,享年六十三岁。朝廷追赠他为推忠辅义功臣、银青荣禄大夫、中书平章政事,追封为定国公,谥号文正。
他长得端正,说话温和,为人坦率正直,又好学,在军营里都用骆驼驮着书让他阅读。跟着世祖北征的时候,他还讲解《资治通鉴》呢!他的儿子们也很优秀:铎是淮东宣慰使;镛是禹城尹;锷是盐官州知州;钧更是最有名的。
钧,字元播,从小就沉稳老练,很有度量。他先是从榷茶提举做起,后来当上了监察御史,又外放出任淮东廉访司佥事、行台都事,之后回朝担任刑部郎中,接着又改任右司郎中、参议中书省事。至大二年,他被任命为参知政事,还建议废除尚书省颁布的一些法令。后来他又升迁为佥书枢密院事。至大三年,再次担任参知政事,还被朝廷赏赐了锦衣和宝带。钧为人处世,注重大局,从不为了名声而斤斤计较。皇庆元年,他去世了,朝廷追赠了他三百万元钱。他的儿子叫汝立。
赵炳,字彦明,是惠州滦阳人。他父亲赵宏,为人勇敢有谋略,元朝初年曾担任征行兵马都元帅。赵炳从小父母双亡,由他的堂兄抚养长大。有一年闹饥荒,他到平州讨饭吃,路上遇到强盗,强盗绑了他的堂兄,要杀了他。当时赵炳只有十二岁,他哭着请求替堂兄死,强盗被他感动了,就放了他们。赵炳成年后,凭借父亲的功勋,在世祖还是皇子的时候就侍奉在他身边。他为人勤恳认真,深得世祖的赏识和信任。世祖后来被封为抚州王,就让赵炳担任抚州的长官。宪宗九年,元军攻打南宋,四处征兵敛财,燕京、蓟州地区人心惶惶。战争结束后,赵炳在中途迎接大军,并将征兵敛财的情况如实禀报朝廷,并将征收的兵员和多收的钱财都还给了百姓。
中统元年,赵炳被任命为北京宣抚司判官。当时参知政事杨果担任宣抚使,听说赵炳来了,高兴地说:“我们这下不用担心了!”中统三年,北京地区将鹰房等地的青壮年编入军队,免除了他们的赋税,并由赵炳统领。当时李璮在济南叛乱,赵炳率领一千人随大军讨伐李璮,他独自负责城北的防御。战斗中,凡是被俘虏的人,他都放了他们,说:“胁迫参与叛乱的,不值得处罚。”济南平定后,赵炳回朝担任刑部侍郎,兼任中书省断事官。有一次,有人带着妓女乘坐龙舟,赵炳依法处罚了他,不久那人就死了,他的儿子上告说冤枉,朝廷为此责备了赵炳。后来,皇帝对侍臣说:“赵炳执法太严厉了,但他不是徇私枉法的人。”之后,赵炳改任枢密院断事官。后来济南的暴民作乱,朝廷任命赵炳为济南路总管,赐给他金虎符,并加封为昭勇大将军。赵炳到达济南后,只诛杀了首恶,其余参与作乱的人都被释放了。那年闹饥荒,赵炳先打开粮仓赈济百姓,然后再向朝廷报告,朝廷并没有追究他的责任。后来,他又升迁为辽东提刑按察使。
1272年,元朝皇帝觉得陕西是块重要的地盘,想派个正直又经验丰富的官员去治理,就把张炳调到陕西,让他当京兆路总管,还兼任府尹。当时皇子安西王也到陕西开府,皇帝下令让安西王负责修建王府,所有的事情都听张炳的安排。结果王府里的官吏和士兵蛮横霸道,张炳就按照法律处罚他们。安西王说:“以后再有人犯错,不用来跟我汇报了,你自己看着办就行。” 从此以后,那些嚣张跋扈的权贵们都老实多了。
皇帝下令用解州的盐税来支付王府的开支。可是时间长了,拖欠的税款积累下来,竟然有二十多万贯!相关部门去追讨,结果只收回了三分之一,老百姓都快受不了了。张炳偷偷地跟安西王说:“十年的欠款,怎么可能一天之内全部追回来呢?与其强收税款让老百姓受苦,不如就免了吧。”安西王觉得他说的有道理,立刻下令免除这笔欠款。 正赶上安西王要北上打仗,皇帝下令用京兆府一年的税收作为军费。张炳又请求说:“追回的欠税已经足够支付军费了,请免除今年的税收,让老百姓喘口气吧。” 命令一下达,陕西的老百姓都高兴坏了。
十四年,郭炳被加封为镇国上将军、安西王相。他冬天住在京兆府,夏天搬到六盘山,年年如此。安西王北伐的时候,六盘山的守军造反了。
第二年春天,六盘山又乱了,郭炳亲自带兵平定了叛乱。安西王回来后,对郭炳的赏赐更加丰厚。同年十一月,安西王去世了。
十六年秋天,朝廷召郭炳进京朝见。皇帝劳问他说:“你离开京城好几年了,头发都白成这样,关中的事情一定很棘手吧。” 皇帝又问起民间疾苦,郭炳一一陈述,并指出安西王死后,运使郭琮和郎中郭叔云二人专权跋扈,胡作非为。皇帝一听,猛地从床上坐起来,说:“听了你的话,我感觉都年轻了几岁!” 然后,皇帝赐给他上等的好酒——马湩。皇帝又任命他为中奉大夫、安西王相,同时兼管陕西五路、西蜀和四川的屯田事务,其他的职务不变,并让他乘驿车,带着几名朝廷使者前去查办郭琮等人。
到了地方,郭琮他们却假借王妃的命令,反过来诬陷郭炳,把郭炳和他全家都抓了起来。王妃当时在六盘山,他们把郭炳押解到平凉的崆峒山。郭炳的儿子仁荣向皇帝告状,皇帝立即派两位近侍骑快马赶到六盘山,把郭琮等人押解回京。没想到,郭琮等人竟然把使者灌醉,然后派人毒死了平凉监狱里的郭炳。当天晚上,天上流星坠落,发出如同雷鸣般的声音。郭炳去世时,享年五十九岁,那是十七年三月的事了。
皇帝听说后,拍着大腿叹息道:“我失去了一位好臣子啊!” 不久,郭琮等一百多人被押解到京城,皇帝亲自审问,查明了事情的真相,下令让郭炳的儿子仁荣亲手在东城斩杀了郭琮和郭叔云,并把他们的家产赐给仁荣。仁荣推辞不受,皇帝很欣赏他的品德,又另外赏赐他二万二千五百缗钱,并为他料理丧事。这在蒙古旧制中,是没有给臣子赙仪的例子的,实属罕见。六月,朝廷为郭炳平反昭雪,追赠他中书左丞的官职,谥号为“忠愍”。
郭炳有六个儿子:仁显、仁表、仁荣、仁旭、仁举、仁轨。其中,仁荣在大德八年被任命为中书参知政事。
李德辉,字仲实,是通州潞县人。他五岁的时候,他爸爸就要死了,他爸爸指着李德辉对家人说:“我当官,办案从不苛刻,老天爷说不定会保佑我们家,这孩子将来一定会光宗耀祖!”他爸爸死后,李德辉悲痛欲绝,就像个大人一样。长大后,他特别喜欢读书,但是家里穷,没钱养活自己。十六岁的时候,他在丰州当酒税官,有空就买些笔墨纸张抄书,晚上就读。没多久,他就辞官回家,跟着老师和长辈学习。
元世祖在当藩王的时候,因为刘秉忠的推荐,让他侍奉裕宗皇帝讲读。后来京兆地区划归元世祖管辖,需要选拔擅长理财的人来负责军队的物资供应,于是设立了从宜府,任命李德辉和孛得乃为使者。当时汪德臣驻扎在利州,扼守着四川的咽喉要道,好几万士兵的粮食都靠从宜府供应。李德辉号召老百姓捐献粮食,发放钱币,用盐引作为补偿,陆路从兴元运,水路从嘉陵江运,不到一年时间,军队的物资就充足富裕了。中统元年,他被调到燕京当宣抚使。燕京有很多厉害的强盗,他们制造假钞,结党营私,杀人越货。李德辉把他们都抓起来杀了,让命令得到执行,社会秩序恢复了。但是,很多事情他都没向中书省汇报,因此得罪了平章政事王文统,被罢官了。三年后,王文统因为谋反被杀,李德辉又重新被任命为山西宣慰使。那些权贵人家强迫老百姓当奴隶的,都被他释放了,恢复了近千人的自由。
至元元年,宣慰司被撤销,李德辉被任命为太原路总管,兼任府尹,他在太原做了很多好事。五年后,他被提升为右三部尚书。有个案子,有人因为钱财纠纷杀害了自己的侄子,李德辉说:“这肯定是叔叔杀的,毫无疑问!”于是就彻底查清了这个案子。很多权贵为他求情,李德辉都不答应,等罪证确凿后,那些求情的人才羞愧地服气了。七年,皇帝因为蝗灾和旱灾发愁,就让李德辉去山西和河东录囚犯。走到怀仁的时候,有个叫魏甲的人,发现了他妻子用木偶做法,诅咒他,想害他,案子已经判决了。李德辉觉得他冤枉,查明是魏甲的妾做的,就把妾叫来审问,没过多久妾就承认了,于是杖责了魏甲,判了妾死刑。当初,李德辉和阿合马一起侍奉元世祖在潜邸,等到阿合马当了平章政事执掌大权的时候,李德辉从不去他家拜访,阿合马想和他搞好关系,但他坚决拒绝,后来阿合马垮台了,大家都非常佩服李德辉的清廉正直。
话说八年的时候,他被任命为中奉大夫,同时兼任北京行尚书省的参知政事。到了九年,尚书省被撤销了,他就改任北京行中书省的参知政事。当时皇子安西王被派去镇守关中地区,他也跟着安西王一起去了,担任安西王的相。到了关中后,他发现泾河营牧的旧营地还有几千顷空地,于是就让人在那里盖房子,疏通沟渠,借来牛耕种,每年都能收获大量的粮食和草料。
十二年,朝廷下诏让他去宣抚西川。那时候重庆城还坚守不下,朝廷在东西川都设立了行枢密院,集合了一万多兵力围攻重庆。他到了成都后,东西两府都派人来请示他,询问兵力和粮草的调配以及作战策略。他告诫他们说:“宋朝已经灭亡了,重庆不过弹丸之地,为什么还不投降?你们恐怕是担心自己杀掠百姓会受到惩罚吧!以前朝廷派使者带着诏书去赦免他们,你们不仅没有明确表示接受,反而还等待使者到来,甚至贿赂军官让他们假装犯罪,投降进城里去,然后你们的水陆大军再进逼,这样反而坚定了他们不投降的决心。朝廷使者不明白你们的诡计,最后只好带着没有完成任务的消息回去复命。你们这样做,不就是在玩弄敌人吗?!更何况军政不统一,朝夕之间都会失败,怎么可能取得胜利呢!”
他回陕西的路上,泸州就叛变了,而重庆的军队果然溃败了。第二年,朝廷再次围攻重庆,一个月后就攻下了重庆。绍庆、南平、夔州、施州、思州、播州等地的山寨也都相继被攻克,只有东川的枢密院还在围攻合州。于是他把关押在顺庆监狱的合州俘虏都释放了,让他们回去告诉合州将领张珏,说宋朝已经灭亡了,宋朝的三宫都跑到北方去了,如果张珏能早日归降,一定能得到将相的职位,可以和夏、吕二人相比。他还写信给张珏,反复用礼义和祸福来劝说他,说:“你作为臣子,对宋朝的子孙并没有什么感情,合州的土地也没有宋朝的天下大,宋朝的子孙已经把天下都献给我们了,你却还依仗着穷山恶水,说自己忠于宋朝,这实在是太糊涂了!”张珏还没来得及回复,十四年的时候,朝廷就下诏任命他为西川行枢密院副使,仍然兼任安西王的相。
话说军队都出发了,高德辉留在了成都负责给军队供应粮食。这年,他又收复了泸州。十五年后,合州的将领王立派李兴、张郃等十二个人去成都打探情况,结果都被抓住了。高德辉没杀他们,还写信放他们回去,让他们去劝王立投降,就像以前劝降张珏那样,信写得特别恳切。话说一开始,高德辉的妹妹被王立抓了,她谎称自己是王立的哥哥,直到这时才知道高德辉在成都,就偷偷给他写了封信。王立本来就和东川节度使有旧怨,害怕被杀,就让李兴他们带着蜡丸书信到成都请求投降。
十六年,高德辉带着几百人马赶往合州。可是东川的人却反对,都说:“你以前写信招降张珏,结果也没成功。现在这个王立,不过是张珏手下的一个小兵,惯会耍花招,靠不住的。他这是用计让你来,想和你争功,多活一会儿而已,未必是真的想投降。”高德辉说:“以前合州和重庆互相勾结,所以才能一起对抗朝廷。现在合州已经孤立无援了,穷途末路才来投降,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我可不是要抢你们的功劳,只是担心你们会因为他们后来投降而生气,诬陷他们之前抗拒朝廷,好趁机抢夺他们的东西,痛快地屠城。我为国家保全这些百姓,哪会在乎你们的怨恨呢!”说完,他就独自乘小船渡过江,来到城下,大声呼唤王立投降,安抚了百姓后就回去了。合州的老百姓都画了画像来纪念他。
17年,朝廷设立了安西行中书省,任命德辉担任行省参知政事。这一年,西南地区的罗施鬼国先投降后又反叛了,朝廷下令云南、湖广、四川三省联合出兵三万人讨伐。军队就要打到边境了,德辉正好接到任命,于是派安珪快马加鞭地传令三路大军停止前进,又派张孝思去劝说鬼国赶紧投降。鬼国的首领阿察很了解德辉的名声,他说:“这就是合州的李公啊,他说话算数,值得信赖!”于是亲自来到播州,哭着说:“我们有上百万人,要不是您来,我们死也不会投降,现在找到了归宿,绝对不会再反叛了。”
德辉把阿察的话报告给朝廷,朝廷就改名为鬼国为顺元路,并任命阿察为宣抚使。后来有人诬告德辉受了鬼国的贿赂,皇上说:“这个人朕很了解,他连一只羊都不会随便接受,怎么会做出这种事呢!”十月,朝廷把安西行省改名为陕西四川行省,任命德辉为行省左丞。德辉还没听到这个任命就去世了,享年63岁,追谥为忠宣。他去世的那天晚上,一颗像斗一样大的星星坠落在官署的院墙外,德辉感叹道:“我这是死于征战啊!”德辉死后,蛮夷百姓为他披麻戴孝哭丧,悲痛之情如同失去亲人一般;合州王也穿戴孝服,率领全州百姓一起哭祭,哭声震动山谷,播州还专门建庙祭祀他。德辉招降合州时,行院都事吕佐(或土佐)也参与其中,合州百姓还画了吕佐(或土佐)的画像与德辉一起供奉。
话说这个人,字叫伯充,老家是河内,后来搬到京兆(今陕西西安)去了。他跟许衡先生学习,许衡当了国子监祭酒,就让伯充当他的伴读。元至元十三年,伯充被提拔当了陕西道按察司知事。还没等他上任呢,就碰上个投降的宋朝人说:“有个叫吕子开的人,以前是宋朝制置司的参谋官,现在住在鄂州,他对宋朝的情况非常了解,应该把他招来用用。”朝廷正商量派人去请吕子开,有人说吕子开是伯充的堂叔,干脆就派伯充去吧。伯充一听,二话不说,立马就答应了。
吕子开进京后,被任命为翰林直学士,但他没接受。至元十四年,伯充被任命为四川行枢密院都事。当时李德辉在成都掌管西院的事务,抓到了宋朝合州守将王立的一个侦察兵,正要杀了他,伯充赶紧劝他别杀,让他把侦察兵放回去劝王立投降。没想到,王立还真投降了!李德辉就自作主张,任命王立为安抚使,让他继续当合州知州。结果,东院的人嫉妒李德辉立了功,把王立关进了长安的监狱。伯充因为公务来到京城,就赶紧把这事告诉了许衡,许衡又把情况报告给了贺仁杰,最后王立被释放了。朝廷还赏赐伯充金织的衣服、刀弓和马鞍马勒,并让他代理行省左右司郎中。至元十九年,伯充调任顺庆行总管府同知;二十年,朝廷征召他当国子监司业,但他都没接受。到了至元三十年,伯充被任命为华州知州,他在那里做了不少好事,深受百姓爱戴。
元仁宗即位后,召伯充进京,任命他为翰林学士。没过多久,因为年纪大了,伯充就退休了。他七十八岁去世。死后,朝廷追赠他为陕西行省参知政事,追封东平郡公,谥号文穆。
再说一个人,叫张德辉,字耀卿,是冀宁交城人。他天资聪颖,为人正直,学识渊博,很有才能。史天泽让他当经历官,一起征讨宋朝。有一次,史天泽想杀掉逃兵,张德辉极力阻止,并建议把他们编入队伍,让他们去修城墙。光州的山民占据山寨自保,史天泽想攻打他们,张德辉说:“乡民们这么做是为了自保,应该跟他们讲清楚利害关系。”结果,山民们果然都投降了。
元定宗二年,当时还是皇太子的世祖在府邸召见德辉,问他:“孔子都去世这么久了,他的思想精神还在不在?”德辉回答说:“圣人的精神和天地一样永恒,殿下您要是能实行孔子的思想,那孔子的精神就在您这儿了!” 世祖又问:“辽朝因为崇尚佛教而灭亡,金朝因为重用儒生而灭亡,是这样吗?” 德辉说:“辽朝的事我不了解,金朝的事我亲眼所见,虽然朝廷里用了一两个儒生,但大部分都是武将和世袭贵族。而且,在讨论国家大事时,根本不让儒生参与。国家的兴亡自有负责的人,儒生有什么错呢!” 世祖听了很认同。
接着世祖又问起了祖宗留下来的法度,德辉用一个银盘来比喻:“开国皇帝就像制作这个银盘一样,要选择上好的材料和精湛的工匠精心打造,然后传给后代,就应该选择谨慎厚道的人来保管它,这样才能永远作为宝贵的器物流传下去。” 世祖又问起中国的人才,德辉就举荐了魏播、元好问、李冶等人。三年春天,举行祭祀孔子的典礼,德辉把祭祀用的肉分给世祖,世祖就问起了祭祀孔子的礼仪,德辉回答说:“孔子是万世之师,祭祀孔子的礼仪,对孔子本身并不会有什么增减,只是为了表明当今皇上崇尚儒学、重视道德的意思罢了。” 世祖又问:“带兵的和管理百姓的,哪个危害更大?” 德辉说:“军队没有纪律,就危害百姓。如果管理百姓的官员贪污受贿,搜刮民脂民膏,毒害天下,那危害就更大了。” 世祖问:“那怎么办呢?” 德辉回答说:“选拔宗室里贤能的人,像口温不花那样的人来掌管军队;选拔功勋旧臣,像忽都虎那样的人来治理百姓,这样天下百姓都能得到好处。”
德辉请求告假回家,并推荐了白文举、郑显之、赵元德、李进之、高鸣、李槃、李涛等人。他还提出了七条当务之急:敦厚孝悌,择选人才,体察民情,重视兼听,亲近君子,赏罚分明,节约财政。世祖用字称呼他,赏赐非常优厚。后来,德辉和元好问一起到北方朝见世祖,他们尊奉世祖为儒教的大宗师,世祖很高兴地接受了这个称号。德辉借此机会请求免除历代儒生的兵役和赋税,并请求有关部门认真核实执行,世祖也同意了,还任命德辉主管真定学校。
元世祖登基后,任命他当平阳太原路的宣抚使。当时河东地区徭役繁重,官吏们通常是征收十倍的赋税。德辉仔细核查户籍,按照等级平均分配徭役,制定了明确的收支制度,一下子就解决了长期以来的积弊。
再说,平阳路很多州县的官吏世袭罔替,互相勾结成党,德辉抓了其中最奸诈恶劣的几十个人,当场杖责后赶走他们,整个辖区顿时变得井然有序。以前因为战乱,很多老百姓依附于豪强,甚至沦为家奴,德辉把他们全部恢复了良民身份。
那时候,平阳路抽调兵力去秦州、巩州戍守,他们的统帅纽璘又擅自多调了一千多人,下属官员谁也不敢说什么;凤翔的屯田兵八百多人,屯田结束后也不回籍,德辉上奏朝廷,把这些兵都送回原籍,皇帝都同意了。
中统二年,德辉的政绩考核在十路中名列第一,他进京面见世祖皇帝。世祖皇帝夸奖了他,让他说说一些急需处理的事情。德辉提出了四条建议:一是严格考察举荐人才;二是提高俸禄,让官吏廉洁奉公;三是轮换官员,避免长期在同一地方任职;四是减轻刑罚,不要频繁大赦。世祖皇帝很高兴,采纳了他的建议。
后来,德辉升任东平路宣慰使。他上奏免除了远方输送的二十万斛豆子和粟米,还有十万斛的平价粮食。有个叫宝合丁的官员想先征收百姓的税,然后再上缴,德辉说:“这是欺骗皇上,盘剥百姓啊!而且谁来承担拖欠税款的后果呢?”于是奏请罢免了这个官员。
宣慰使八剌想杀掉一些盗贼,德辉说:“我不敢违背法律,去随意杀人。”
1266年,他参与了中书省的事务。两年后,他被提升为侍御史,但他拒绝了这个职位。有人说边境的将领贪污军粮,皇帝下令让他去查办。德辉说:“如果严厉地用法律处罚他们,大家都会人心惶惶,不安定。不如先调整一下他们的部署,选拔那些有能力、有谋略的武官来担任,再让御史台经常调查,这样那些积弊自然会消除。” 皇帝又让他去制定御史台的条例,德辉说:“御史是执法官员,现在法律法规还没完善,我们拿什么来执行呢?陛下应该仔细考虑一下这个问题。”过了一会儿,皇帝又召见他说:“我已经仔细考虑过了,你尽力去执行就行了。” 德辉回答说:“如果一定要执行,那就请设立宗正府,来规范皇室宗亲的行为,让外戚远离权力中心,不要让宫女太监随便进献奏章,所有各部门的办事人员都要受到监督和惩处。” 世祖皇帝沉默不语。后来,德辉请求退休,皇帝让他推荐一些适合担任监察官的人,他推荐了乌古伦真、张邦彦、徒单公履、张蒙、张肃、李槃、张昉、曹椿年、西方宾、周止、高逸民、王博文、刘郁、孙汝楫、王恽、胡祗遹、周砥、李谦、魏初、郑扆,一共二十个人。德辉去世时,享年八十岁。
德辉曾经和元好问、李冶一起游览封龙山,当时人们称他们为“龙山三老”。
马亨,字大用,是邢州南和人。他从小就父母双亡,但他很孝顺母亲。太宗皇帝刚开始设立十路征收税赋的使者时,河北东西路的使者王晋看中了他的才能,让他当自己的幕僚,因为他很有能力。王晋向中书令耶律楚材推荐了他,于是马亨被任命为转运司知事,后来一步步升迁,最终当上了转运司副使。
刘秉忠大人向忽必烈推荐了张亨,忽必烈在还是皇子的时候就召见了张亨,对他非常欣赏。后来,朝廷要统计全国户口,就让张亨协助八春、忙哥去抚慰西京、太原、平阳和陕西这五路地区。任务完成后,张亨绘制了当地山川形势图献给朝廷。当时很多使者都因为受贿而被处罚,只有张亨他们每人赏赐了九套衣服。元宪宗三年,忽必烈征讨云南,留下张亨担任京兆路的榷课所长官。京兆路是皇子的封地,张亨采取宽松简便的治理方法,不搜刮民财,在任五年,百姓安居乐业,赋税也充足。
宪宗派阿蓝答儿等人来查核京兆路的钱粮,张亨已经把一年应交的五百锭白银运送到藩王府了。运送途中经过平阳,正好碰上了阿蓝答儿他们。张亨心里盘算着:“如果让他们看见了这批银子,他们肯定要扣押;如果没看见,他们一定会找个罪名来整我。与其让银子送不到王府,还不如承担罪责。”于是,张亨避开了他们。阿蓝答儿果然大怒,派人逮捕张亨。忽必烈问张亨:“你去平阳,是不是他们故意找你麻烦?”张亨回答说:“没事,我愿意去一趟。”忽必烈就安慰了他。张亨到了之后,阿蓝答儿穷追猛打,各种罪名都往他身上安,结果什么也没查出来,只查出张亨用竹子做的课税表格的钱和租用官府仓库运输的费用不符合规定,勒令他赔偿这些费用而已。
忽必烈知道这是阿蓝答儿诬陷张亨,又赏赐给他三十二锭白银。元世祖至元九年,张亨跟随忽必烈攻打鄂州,北还之后,忽必烈又派张亨快马加鞭赶往西京等地,罢免了当地征发的军队,并抚慰山西、河东、陕右、汉中地区;还让他转运粮草供应江北的军队。
1264年,忽必烈登基,在陕西和四川设立宣抚司,皇上任命张亨负责陕西宣抚司的事务。没多久,皇上就赏赐给他金符,又把他升迁为陕西四川规措军储转运使。当时阿蓝答儿等人叛乱,张亨就和宣抚使廉希宪、商挺一起商量怎么消灭他们。后来设立行省,皇上又让张亨兼任陕西行省左右司郎中。兴元府有五万石粮食要运到太安军,运输费用要一万贯钱,大家推举张亨去负责这件事。当时他正赶上家里有丧事,但他还是强忍悲痛,接受了这个任务。到了之后,他按照士兵的财产多少平均分配运输任务,不到一个月就完成了。兴元府的判官费正寅为人奸诈蛮横,不守法纪,张亨向行省汇报,想依法惩治他,结果费正寅反而诬陷张亨说他在关中另有图谋,皇上就派左丞粘合珪去审理此案。张亨据理力争,最终证明了自己的清白。
四年后,张亨被升迁为陕西五路西蜀四川廉访都转运使。没过多久,朝廷下令考核各路转运使,让他们都到京城来,并且把转运司并入总管府。朝廷授予张亨工部侍郎、解盐副使的职务。张亨上书皇上说:“用考核来决定赏罚,这些人刚到京城,就全部罢免了,那是非对错又该如何判断呢?应该把他们的任命书还给他们,这样才能激励官员们努力工作。”皇上采纳了他的建议。张亨又上奏皇上六条建议:一、东宫的保傅,应该选用正直的人,以巩固国家的根本;二、中书省的大政方针,应该选择儒臣来制定,以树立朝纲;三、任用宰相一定要选贤能之人,官职不必齐全,现在宰相多达十七员,应该精简;四、左右郎署负责辅佐朝廷处理政务,现在却用豪门贵族的子弟,怎么能胜任;五、六曹的职务,负责处理国家大事,现在只设左右二部,事情怎么能处理好;六、建元以来,为了方便百姓的措施很多,但各级官吏往往把它当成摆设,应该让宪司来查处,务必执行。奏疏呈上去后,皇上立即召见了他,问他:“你最近在哪里?为什么不早点来汇报?”张亨回答说:“我刚从陕西来朝见皇上。”皇上说:“你长期以来忠心耿耿,勤勉尽职,从今以后,我不再让你去远地方任职了。”
公元1266年,张亨升职了,当上了嘉议大夫、左三部尚书,没多久又调到户部当尚书。当时有个叫阿合马的外国商人,仗着自己跟朝廷关系好,想用低价买进交钞,然后高价卖出,从中牟利,还找了个借口说这是为了增加国家的税收。皇上问张亨这事该怎么办,张亨回答说:“交钞可以用来流通各种商品,这是国家法律规定的。法律是皇上掌握的权力,现在让一个商人随便操控,废除法律来满足私利,那以后还怎么管理天下呢?” 阿合马的计划就这样泡汤了。
七年后,也就是1270年,朝廷设立了尚书省,张亨继续担任尚书,主管左部。张亨上奏说:“尚书省主要负责管理财政和百工,官员的选拔任命应该归中书省管,这样才能避免徇私舞弊。” 可没多久,他就因为被平章政事阿合马嫉妒,被诬陷免职了。正赶上蒙古大军包围襄樊城,朝廷商议由河南行省负责调拨军饷,皇上任命阿里为右丞,姚枢为左丞,张亨为佥省,负责处理这件事。
十年后,也就是1274年,张亨回到京城,因为生病就请求告假。十四年后,也就是1278年,张亨去世了,享年七十一岁。他的儿子张绍庭,后来当上了云南诸路肃政廉访司副使。
何荣祖,字继先,祖上是太原人,金朝灭亡后搬到广平府住了。何荣祖长得高大威猛,额头上有像两棵树一样的红色胎记,后背也比较隆起。有算命的说:“你将来能做到一品大员,而且长寿。”何家祖祖辈辈都是做官的,何荣祖特别聪明,一路升迁,做到中书省的小官,后来又升到御史台当都事。他开始认真读书,每天写几千字。
那时候阿合马权倾朝野,把总库设在他家,用来收取西域的贡赋,叫做“和市”。监察御史范方等人弹劾阿合马,说得非常严厉。阿合马知道这事儿是何荣祖出的主意,就把他调到左右司当都事,想把他控制起来。没过多久,御史台就提拔何荣祖当治书侍御史,又升任侍御史,后来又外放到山东当按察使。
有个叫帖木剌思的官员,因为贪污受贿被佥事李唐卿弹劾。正好济南有人告密,说有人要造反。李唐卿查明这是假案,把告状的文书烧了。帖木剌思就反咬一口,说李唐卿纵容反贼,抓了好多人,关了好久也没审理清楚。朝廷就派何荣祖、郝祯、耿仁杰三人去审理这个案子。何荣祖查清了事情的真相,想治告密者的罪,但郝祯、耿仁杰觉得告密者只是胡说八道,应该轻判。何荣祖不同意。
不久,何荣祖升任河南按察使。郝祯他们最终还是只给了告密者轻微的处罚,就是打几下板子,但是牵连的人都放了,李唐卿的冤情也洗清了。平凉府报告说有二十多户逃亡的百姓叛逃到江南去了,安西行省想把这事儿报告朝廷。正好何荣祖来当参政,他阻止了这件事,说:“干嘛要报告朝廷?这些人都是奴隶,现在听说江南太平了,他们逃回老家,发个文书追捕就行了。”后来,逃走的奴隶果然都被抓住了,都是些奴隶,就按原来的罪名交给他们的主人处理。何荣祖处理政务,雷厉风行,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
先不说别的,他本来在云南当了个参知政事,结果因为老母亲年纪大了,就辞官回家尽孝了。后来他又被任命为御史中丞,没多久又外放,当上了山东山西道的按察使。
那时候,宣慰使乐实和姚演要开辟胶州的海路,朝廷下令禁止任何人阻挠,可运输粮食的船只经常遇到暴风雨沉没了。乐实根本不信邪,硬要负责运输粮食的士兵赔偿损失,手段极其残忍,很多人被打死,自杀的也不少。其他的按察官都害怕违抗圣旨,不敢吭声。但荣祖却说:“尽管说出来吧,如果朝廷怪罪下来,我一人承担!” 他直接上奏朝廷,结果皇帝下令免除了乐实的征收赔偿。
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荣祖被召回朝廷,担任中书参知政事。第二年,又升任尚书参知政事。当时桑哥权倾朝野,特别重视钱粮的收缴,搞得老百姓苦不堪言。荣祖多次请求罢免桑哥,皇帝不同意,他一再恳求,才让桑哥稍微收敛了一些。可京城的百姓受苦最严重,荣祖总是为此向皇帝进言。他的同事劝他说:“皇上已经免除了其他地方的苛捐杂税,只是还没轮到京城,您就少说几句吧。” 荣祖态度非常坚决,即使触怒皇帝也不退缩,甚至连相关的公文都不肯签署。不到一个月,京城的这些弊端就都传到了皇帝耳朵里,皇帝这才想起荣祖以前说过的话,就召见荣祖询问解决办法。荣祖建议在年底设立专门机构进行核查,大家觉得这个办法很好,于是就正式成为法令,皇帝还赏赐了他一万二千贯钱。
因为荣祖和桑哥意见不合,他就借口生病,辞官回家了,朝廷特地授予他集贤大学士的荣誉称号。
二十八年的时候,他升任尚书左丞。桑哥失败后,他又改任右丞。他奏请实行自己制定的《至元新格》,建议把提刑按察司改成肃政廉访司,并且设立监察制度。他还上书说:“国家的财政支出不能不足,天下百姓的生活也不能不安定。现在负责理财的人不顾百姓的艰难困苦,负责治理国家的人也不考虑国家的大计。而且,应该用的人总是很多,而真正能用的人却很少,各部门应该精挑细选人才。按察司虽然监督一个道,它的职责在于清除弊端,如果监督不到位,那么中枢部门也应该派官员去调查了解,这样才能有所益处。”皇帝非常赞同他的意见。他多次因为年老体弱请求辞去职务,皇上就免了他的署理职务,只让他参与中书省的议事,并继续领取俸禄。
三十一年,他被任命为昭文馆大学士,参与中书省的事务,又加封为平章政事。因为发生水旱灾害,他请求辞职,但皇帝没有批准。在此之前,荣祖奉命制定律令,书稿早就写好了,直到这时才得到皇帝的批准,诏令还没来得及颁布,他的儿子秘书少监荣惠就去世了,于是他就以生病为由辞官回到广平老家。他去世时,享年七十九岁。朝廷追赠他光禄大夫、大司徒、柱国等官职,追封赵国公,谥号忠肃。
荣祖做到这么大的官,却租房子住,用的还是青瓷杯子喝酒。皇后听说后,赏赐给他贵重的酒器和五十两黄金、二万五千贯钱,让他置办器物和买房子,以此表彰他的清廉。他著有《大畜》十集,还有《学易记》《载道集》《观物外篇》等书。
程思廉,字介甫,祖上是洛阳人,后来搬到了东胜州。他爹程恒,腰里挂着金符,当过边疆的监察运输官员,还做过解州的盐务官。程思廉跟白恪学习,学问做得挺像样。元世祖中统元年,因为太保刘秉忠的推荐,程思廉进了裕宗皇子的府上做事,表现得非常谨慎认真,很受赏识。后来被任命为枢密院的监印官员。
元世祖至元七年,平章政事哈丹在河南行省任职,任命程思廉为都事。丞相史天泽特别器重他。当时正准备攻打襄樊,派程思廉负责运输军粮。结果运来的粮食堆积如山,还露天放着。有一天晚上下大雨,粮食都淋湿了。行省的人就来质问他,程思廉说:“这地方离敌军很近,半夜三更的要是乱起来,大家都会惊慌失措,说不定还会出别的乱子。就算有些粮食泡坏了,也不过是军队一天的口粮而已。” 听到这话的人都觉得他说的有道理。
至元十二年,调他去淇州当同知,他没去。他爹去世了,守孝期满后,被任命为东平路判官。后来进京做了监察御史,因为弹劾权臣阿合马而被关进了监狱。阿合马的同伙想方设法陷害他,但程思廉一点也不慌张,最终也没能被他们害到。
至元十六年,外放出任河东山西道提刑按察司佥事。大同有个叫杨剌真的人犯了酒禁,朝廷下令要杀了他。程思廉认为罪不至死,连续几次上奏,最终让杨剌真免于一死,罪行也减轻了。他后来升迁为河北河南道按察副使。
路过彰德的时候,他听说黄河两岸闹饥荒,朝廷却加紧征收赋税,程思廉想阻止这件事。主管官员说,这事得向上级请示。程思廉说:“要是那样,老百姓早就活不下去了!” 他立刻发文停止征税,后来也得到了朝廷的批准。
至元二十年,河北又闹大饥荒,很多流民渡过黄河找吃的。朝廷派人到黄河边上,和监司官员一起阻止流民南下。程思廉说:“老百姓急着找吃的,能有什么办法呢!天下都是一家,河北河南都是咱们的老百姓啊!” 他立刻下令放行流民,还说:“就算因此被处死,我也绝不后悔!” 奏折上报后,皇帝并没有怪罪他。
卫辉、怀孟地区发大水,程思廉亲自去查看灾情,赈济灾民,救活了很多百姓。 水淹城池,只有几块城墙没被淹没,程思廉督促修建堤坝,经常在城墙上露宿,最终阻止了洪水泛滥,百姓都感激他。没过多久,陕西行省推荐程思廉担任兴元路总管,后来又升迁为陕西汉中道按察使,但他因为母亲年迈而没有赴任。不久之后,他的母亲去世了。
公元1294年,程思廉被任命为云南行御史台官员,皇上又起复他担任御史中丞。有人觉得思廉肯定不会接受这个职位,思廉却说:“以前我冒死上书请求免职,是因为要照顾年迈的母亲。现在母亲已经去世了,我应该去边疆效力,以弥补之前的过失。” 不到小祥(服丧期)结束,他就穿着素服上任了。刚到云南,蛮夷酋长就来拜见他。思廉代表朝廷安抚边疆百姓,并且明确告知他们祸福,使他们不敢轻举妄动,听到的人都感到敬畏。
云南的学校没有祭祀典礼,思廉就效仿春秋时期祭祀的礼仪,召集省台以下一百多名官员,穿着官服跪拜祭祀。蛮夷百姓也受到感染,他们的子弟才开始学习礼仪和文化知识。
元成宗即位后,程思廉被任命为河东、山西廉访使。当时太原每年要为诸王饲养一万四千多匹驼马,思廉请求减少到一千匹。平阳等郡每年要向北方缴纳赋税,老百姓非常辛苦,思廉请求改为就近输送到河东的粮仓。以前处理公务都要写议札,权力掌握在小吏手中,思廉直接在公文末尾写上“某人应受某罪”,那些小吏都无话可说。
程思廉多次担任风宪官,为人刚正不阿,嫉恶如仇,直言敢谏,比如他曾建议早立储君、明确尊卑服饰制度、议论封谥、加强军力、完善律令,这些都是当时的当务之急。他和人交往始终如一,如果有人生病或去世,他都会亲自探望慰问,即使要往返几百里路程也不觉得辛苦,还会帮他们料理家务。他还很乐于推荐人才,有人说他好名,思廉说:“如果因为害怕别人说好名,那谁还会做好事呢?” 思廉的伯父程震,在金朝南迁后担任监察御史,以刚正著称,思廉的言行举止都继承了他伯父的优秀品质。
元贞二年(公元1296年),程思廉去世,享年六十二岁,谥号敬肃。
史学家评论说:游显、贾居贞、李德辉爱民如子;赵炳、张德辉执法如山;马亨、何荣祖、程思廉辅佐君王,他们无论是在地方任职还是在中央任职,都如同缝制一件裘衣需要许多腋毛,建造高楼大厦需要许多材料一样,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人才,元朝的统治才能达到贞观之治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