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打下河西地区后,就用西夏以前的乐器。具体情况不太清楚。到了窝阔台汗十年的十一月,孔子的第五十一代孙,衍圣公元措来朝见皇上,他是金国的太常卿。元措上奏说:“现在礼乐都散失了,金国的太常寺里以前的老臣,还有保存下来的礼仪典籍和乐器,请求皇上把这些都收拢起来。”于是皇上就下令,各地的官员,如果发现以前金国懂礼乐的老百姓,连同他们的家人一起,都迁到东平府,让元措负责这件事。
第二年,元措奉命到了燕京,找到了金国的掌乐官许政、掌礼官王节,以及乐工翟刚等等,一共九十二个人。窝阔台汗十二年夏天的四月,才开始命令制作登歌乐,在曲阜的孔庙里学习演奏。 六皇后摄政三年的时候,太常寺派许政推荐的大乐令苗兰去了东平府,指导工匠们制作乐器,一共做了十张琴,单弦、三弦、五弦、七弦、九弦的各有两张。
到了宪宗二年三月初五,皇上命令东平府的万户严忠济设立机构,制作冠冕、礼服、钟、磬、以及其他祭祀用的器物,并进行练习。五月十三日,皇上召集太常寺的礼乐人员到日月山。八月初七,郎中姚枢和魏祥卿、徐世隆等人,带着乐工李明昌、许政、吴德、段楫、寇忠、杜延年、赵德等等,五十多个人,在行宫觐见皇上。皇上问他们制作礼乐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徐世隆回答说:“从尧舜时代,礼乐就开始兴起了。” 当时李明昌他们每个人都拿着钟、磬、笛、箫、篪、埙、巢笙,在皇上面前演奏。一曲演奏完毕,又合奏了一遍,一共演奏了三遍。八月十一日,皇上开始用登歌乐祭祀昊天上帝,地点在日月山。祭祀完毕,皇上命令用驿站送乐工们回东平府。(根据旧史《徐世隆传》记载,忽必烈派使者去东平府取登歌乐,徐世隆负责这件事。具体哪个说法正确,还不清楚。)
话说三年的时候,世祖还在当皇子呢,就让负责东平府事务的宋周臣兼管管大乐礼仪和乐工们的事儿,经常让他们练习,还让万户严忠济按照之前的旨意好好照顾他们。
六年夏天五月,世祖到了滦州,又下令让严忠济督促宋周臣带着那些老乐工继续练习,说要按照以前的规矩认真执行,千万别马虎。到了冬天十一月,他又下令,那些年纪大了干不动活的乐工,就让他们的子孙顶替,要是还缺人,就从别的户里补。
中统元年春天正月,世祖命令宣抚使廉希宪他们把太常寺的乐工们都召集到燕京来。夏天六月,又让许唐臣他们制作乐器、官服和祭祀用的法服。秋天七月十一日,用新制作的雅乐祭祀祖宗,地点就在中书省。祭祀完了,还赏赐了参加祭祀的官员和乐工一百四十九人,赏赐的数额还不一样呢。到了八月,又让太常寺的乐工们回到东平府去了。
第二年秋天九月,世祖下令让太常寺少卿王镛负责东平府的乐工们,经常督促他们练习,为朝廷用的时候做好准备。一开始,大司农姚枢上奏说:“曲阜那儿有太常寺的雅乐,宪宗皇帝曾经下令让东平府的官员把乐工和乐器都运到日月山,亲自观看,还特意吩咐东平府的官员要及时补充人员,不能中断练习。现在我想让东平府的官员王镛兼管礼乐的事务。” 于是皇上就让王镛特兼任太常寺少卿。到了第三年,皇上又让王镛教习大乐。
至元元年冬天十一月,政府开始在寺庙、道观和老百姓家里搜集金朝时期的乐器。之前在燕京搜集到的钟、磬等乐器一共三百九十九件,翟刚负责鉴定和估价。后来大兴府又送来了十件钟、磬乐器。太常寺就说:“金朝遗留下来的散失乐器,如果只在燕京搜集,好像还不够彻底,应该在各地寺庙和百姓家里都搜集一下,这样就能省下不少铸造的功夫。”于是就下令各地的宣慰司搜集乐器,结果搜集到钟三百六十七件,磬十七件,錞一件,都送到了太常寺。中都、宣德、平滦、顺天、河东、真定、西京、大名、济南、北京、东平等地,也搜集到大小钟、磬五百六十九件。其中完好的有景钟两件,镈钟十六件,大声钟十件,中声钟一件,小声钟二十七件,编钟一百零五件,编磬七件;损坏的有景钟四件,镈钟二十三件,大声钟十三件,中声钟一件,小声钟四十五件,编钟二百五十一件,编磬十四件。
三年正月,在太庙举行了祭祀典礼,演奏了宫县乐、登歌乐,并表演了文武两支舞蹈。在此之前,东平万户严忠范上奏说:“太常寺的登歌乐器乐工已经齐全了,但是宫县乐和文武两支舞蹈的人员还没凑齐,一共需要四百一十二人,请求用东平的漏籍户口来补充,至于乐器,由朝廷负责准备。”皇帝批准了这个请求,并下令中书省官员商议执行。于是中书省命令左三部、太常寺、少府监在兴禅寺设立一个机构,委派杨天祐和太祝郭敏负责此事,大乐正翟刚负责鉴定音律,并负责接收乐器。丞相耶律铸又说:“现在要制作宫县大乐,需要十二架编磬,应该在各地挑选合适的石材来制作。”太常寺新招募的宫县乐工和文武舞蹈演员共四百一十二人,还没学会演奏和舞蹈,于是派大乐署令许政去东平教他们。大乐署又说:“参与演奏和舞蹈的官员和乐工,都需要衣服、帽子、鞋子等东西,请求制造这些东西。”中书省礼部批准了这个请求,让太常寺博士制定制度,然后下发给相关部门制造。
宫县乐器制作完成后,大乐署郭敏上报了乐器数量:编钟、磬三十六架,树鼓四面(建鞞、应同一座),晋鼓一面,路鼓两面,鼗鼓两面,相鼓两面,雅鼓两面,柷一面,敔一面,笙二十七支(包括巢和竽),埙八个,篪、箫、籥、笛各十支,琴二十七张,瑟十四张,单铎、双铎、铙、錞、钲、麾、旌、錞各两件,另外还新铸造了编钟一百九十二件,灵壁石磬也相应增加了数量。大臣们说:“太庙的殿堂已经建好了,宫县乐器也都准备齐全了,请求征召东平的乐工来京城学习,以便参加祭祀典礼。”皇帝同意了。七月,新的乐器服装制作完成,乐工也从东平来到了京城,皇帝下令翰林院撰写八室乐章(按:中统四年至至元三年,都以太祖为第一室,所以只有七室乐章。这一年,开始追尊烈祖为第一室,所以才有八室乐章。),大乐署负责编排舞蹈节目,让乐工们学习练习。
话说十一月份,皇上要在太庙祭祀,宫里准备了各种仪式,包括唱歌跳舞,文舞武舞都齐全了。迎接和送走神明的音乐,分别叫做来成之曲(送神也叫保成之曲),祖先们的祭祀乐曲,烈祖是开成之曲,太祖是武成之曲,太宗是文成之曲,皇伯考朮赤是弼成之曲,皇伯考察合带是协成之曲,睿宗是明成之曲,定宗是熙成之曲,宪宗是威成之曲。其他的乐曲还有:初献、升降用肃成之曲;司徒奉上祭品用嘉成之曲;文舞退场,武舞出场用和成之曲;亚终献、酌献用顺成之曲;撤掉祭品用丰成之曲。文舞跳的是“武定文绥之舞”,武舞跳的是“内平外成之舞”。这套祭祀乐舞,分别象征着:第一次成功灭了王罕,第二次成功击败西夏,第三次成功战胜金国,第四次成功收复西域、平定河南,第五次成功拿下西蜀、平定南诏,第六次成功征服高丽、交趾(具体内容可以看乐舞篇)。
十二月份,朝廷从京畿地区招募了384户儒家子弟当乐工。之前,朝廷从东平府招募了412个乐工,但是因为东平府离得远,最后只留下了92户,其余的都遣送回去了,恢复了他们的民籍。六年后,皇上让太保刘秉忠和许衡、徐世隆等人负责制定朝仪。刘秉忠说:“没有音乐配合,礼仪就不完整。”于是皇上就下令搜寻以前的教坊乐工,找到了擅长杖鼓的杨皓,擅长笛子的曹植,擅长前行乐器的刘进,还有乐师郑忠,让他们根据乐谱,把这些乐曲编排好。经过六个月的努力,终于完成了,在万寿山便殿演奏给皇上听,皇上非常满意。第二年二月,刘秉忠又奏请在丙子年举行典礼。典礼前一天,在金帐殿前铺设了厚厚的棉垫,皇上和皇后亲自观看,礼仪、乐舞都完美无缺。
十一年秋季八月,皇上又制定了内庭的乐舞。中书省把皇帝的册宝相关的乐曲,以及太常大乐署编排的无射宫大宁等曲,还有上寿曲谱都拿了出来(当时考虑在宫廷里用雅乐,但后来没用)。十一月份,又增加了800个乐工,编入教坊司。这一年,皇上还在中都路建造了习乐堂,让乐工们在那里学习。
太常寺上奏说:自古以来,帝王功成之后都会创作乐舞,并且都有专门的名字,用来歌颂他们的功德和盛世景象。皇上您即位以来,一心致力于治理国家,文治武功,都想着恢复太平盛世的景象。首先下令相关部门修缮完善登歌、宫县、八佾乐舞,以备祭祀郊庙之用。按照古制,这些乐舞应该有一个响亮的名字。我们查阅历代乐舞的名字,发现黄帝的有《咸池》《龙门》《大卷》,少昊有《大渊》,颛顼有《六茎》,高辛有《五英》,唐尧有《大咸》《大章》,虞舜有《大韶》,夏禹有《大夏》,商汤有《大濩》,周武王有《大武》。一直到近代,各个朝代的乐舞都有自己的名字,宋朝总称《大晟》,金朝总称《大和》。现在我们征集大家的意见,初步选定几个名字,请您最终决定。
第一个是《大成》,根据《尚书》“箫韶九成,凤凰来仪”,《乐记》“王者功成作乐”,以及《诗经》“展也大成”。第二个是《大明》,根据《白虎通》“如唐尧之德,能大明天人之道”。第三个是《大顺》,根据《易经》“天之所助者顺”,以及“顺乎天而应乎人”。第四个是《大同》,根据《乐记》“乐者为同,礼者为异”,《礼运》“大道之行也,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是之谓大同”。第五个是《大豫》,根据《易经》“豫顺以动,故天地如之”,《象》曰“雷出地奋豫”。古时候的帝王都是通过创作乐舞来宣扬德政,并以此祭祀上天,告慰祖先。
中书省最终决定乐舞的名字为《大成之乐》。然后上表祝贺,奏章写道:太阳当空,我们已经看到了文明的盛况;春雷震地,我们又听到了正大之音。人神和谐,祖先保佑。皇上您功绩辉煌,国家太平盛世,您从龙邸的潜邸时期,就一直敬重凤仪的演奏。登基之后,您下令礼乐部门,说虽然已经有了陈堂上的登歌,但还缺少庭前的佾舞。等到举行祭祀大典的时候,就需要有相应的音乐和舞蹈。您的一道圣旨发出,春官(礼乐官员)就立刻召集大家商议。我们这些官员学识浅薄,实在惭愧。我们四处寻找以前的乐工,查阅历朝历代的典籍,按照图样制作乐器,反复调整乐音,在细微之处精益求精,修复损坏的乐器。
我们铸造乐器,雕琢乐器,竖立乐器架,摆放乐器。八音和谐,经过三年的努力才最终完成。乐舞的队伍里既有文官也有武官,场景模拟了帝王宫殿的宏大景象。彻底摒弃了那些低俗的音乐,这真是盛大的工程啊!乐器制作完成了,但是还没有给它起名字。我们听说从轩辕黄帝、少昊开始,乐舞的名字都有《咸》《云》之类的,用《茎》《英》《章》《韶》来象征德行,用《夏》《濩》《武》《勺》来表达功绩。我们大元王朝,承蒙上天眷顾,国土辽阔,物产丰富,人民安居乐业,五谷丰登。所以应该符合古代的记载,将乐舞命名为《大成之乐》。汉朝的朝廷聚集大臣商议,创作乐章,希望能出现像夔一样的人物;舜帝的宫殿里弦乐齐鸣,希望看到百兽起舞的盛况。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看到你需要我翻译的内容。请您提供文本,我会尽力将其逐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
十三年的时间里,因为很多近畿地区的乐工逃跑了,只剩下四十二个人,朝廷又征召了东平的乐工来补充。十六年冬天十月,皇帝下令让太常卿忽都于思召集太常寺的乐工。当月的十一日,大乐令完颜椿带着乐工们在香阁表演,文郎魏英跳了迎神舞,乐曲用的是黄钟宫调;武郎安仁跳了亚献舞,乐曲用的是无射宫调。 这都是些正儿八经的宫廷演出,想想就觉得气派。
十八年冬天十月,因为昭睿顺圣皇后要入祀太庙,所以专门制作了祭祀皇后的乐曲和舞蹈。十九年的时候,有个叫王积翁的官员建议把宋朝的雅乐乐器征集到京城,放在八作司管理。二十年冬天十一月(闰月),太常卿忽都于思上奏说:“现在用的石磬,声音和乐律对不上。查阅古籍,泗滨的磬石最好,女真人以前没得到过这种石头。现在泗州在我们的疆域之内,应该去那里取石料制作磬。”皇帝同意了这个建议,就派了精通音律的大乐正赵荣祖,还有擅长辨别磬石的工匠牛全,去泗州采石。他们采到了九十块磬石璞,制作了两百三十个编磬。然后又让大乐令陈革他们挑选出符合乐律的磬,一共一百零五个。
二十一年,大乐署上报说,这些乐器应该由大乐署保管。中书省就下令把这些乐器交给八作司,包括二十七个镈钟,七百二十三个编钟,二十二个特磬,二十八个编磬,六个铙,五个单铎,五个双铎,八个钲,八个錞。那一年,朝廷又搜罗了江南的乐工。第二年正月,把八百户江南乐工迁到京城。二十三年,忽都于思又上奏说:“太庙的乐器,编钟、笙、匏,时间长了都坏了,音律也不准了。”于是又补充制作了八十一个编钟,其中符合乐律的有五十个,还制作了三十四个笙和匏(以前的历史记载说是二十六年发生的事,是错误的)。
二十九年四月,太常卿香山建议采石补充制作编磬。于是派孔铸快马加鞭赶往泗州,采到了五十八块磬石璞,制作了九十个磬。大乐令毛庄他们检验后,挑出了五十八个符合乐律的磬。这样,编磬才算齐全了。 这可真是费了不少功夫,为了宫廷雅乐,朝廷也是煞费苦心啊!
话说三十年前的夏天,六月,刚建国没多久,皇上就下令让大乐署的许德良负责谱曲,翰林院国史馆的人写词,编排祭祀社稷的音乐。 降神的时候用的是《镇宁之曲》,祭祀过程中,从初献、盥洗、上坛、下坛,到望瘗位(祭祀时祭奠亡灵的仪式)都用的是《肃宁之曲》。 给正配位摆上玉币的时候用的是《亿宁之曲》,司徒(古代官职)奉上祭品的时候用的是《丰宁之曲》,正配位斟酒献祭的时候用的是《保宁之曲》,最后献祭的时候用的是《咸宁之曲》。 (对了,祭祀社稷、先农,还有大德六年祭祀天地和五方上帝的时候,用的乐章都是沿用以前的旧名,祭祀孔子的仪式也沿袭了宋朝的旧例,具体情况可以参考《乐章篇》。)
到了三十一年,皇上把世祖和裕宗两位皇帝的牌位一起供奉到太庙里,又下令让大乐署的人编排乐曲和舞蹈,翰林院的人写词。世祖皇帝的牌位用的是《混成之曲》,裕宗皇帝的牌位用的是《昭成之曲》。 那一年开始祭祀社稷的时候,就用的是堂上乐,以后每年都这么办。
元朝大德六年三月,皇帝在南郊举行大规模祭祀活动,祭祀的对象是昊天上帝、皇地祇和五方帝。为了这次祭祀,专门创作了一套新的祭祀乐章。祭祀过程中,不同的环节演奏不同的乐曲:《乾宁之曲》、《肃宁之曲》、《亿宁之曲》、《丰宁之曲》、《嘉宁之曲》、《咸宁之曲》、《镇宁之曲》。
大德九年,新建的郊坛建好了。皇帝下令让大乐署的人整理乐谱和舞蹈动作,翰林学士们则负责撰写新的祭祀乐章。十一月二十八日,在圜丘祭天的时候,这些新的乐章和舞蹈就派上了用场。这次祭祀的乐曲包括:《天成之曲》、《钦成之曲》、《明成之曲》、《隆成之曲》、《和成之曲》、《宁成之曲》。望燎的仪式用的乐曲和登降仪式一样,都是用黄钟宫调。舞蹈方面,文舞是《崇德之舞》,武舞是《定功之舞》。
十年的时候,皇帝又下令让江浙行省制作一批新的乐器,专门用于祭祀孔子的宣圣庙。找来了宋朝的老乐工施德仲来检查这些乐器是否合乎律法,然后把这些乐器运到京城。到了秋天八月,这些乐器终于可以用在祭祀孔子的仪式上了。翰林学士们为此又创作了一套新的乐章,乐工们也开始练习。这次祭祀的乐曲包括:《凝安之曲》、《同安之曲》、《明安之曲》、《丰安之曲》、《成安之曲》、《文安之曲》、《娱安之曲》。不过,这些乐曲其实都是老曲子,新创作的乐章最后没用上。
当时负责演奏的乐师都是江南人,而学习演奏的学生们大多是河北人,两拨人性格差异很大,配合起来很困难。最后还是国子博士虞集亲自教导他们,才最终完成了祭祀音乐的演奏。
话说十一年的时候,武宗皇帝登基了,祭拜天地,然后命令大乐署(负责音乐的部门)演奏一首叫做《大吕宫》的乐曲,并且安排相应的舞蹈,翰林院(负责文学的部门)则负责写乐章。这曲子没名字。
到了九月,顺宗皇帝和成宗皇帝的牌位一起被供奉到祖庙里了,于是又命令大乐署编排乐谱和舞蹈,翰林院写乐章。顺宗皇帝的那套叫《庆成之曲》,成宗皇帝的那套叫《守成之曲》。
至大二年,皇帝去太庙祭祖。进门的时候,演奏的是《顺成之曲》。然后是盥洗、上殿,这时候演奏的是至元中叶就开始用的《肃成之曲》,也叫《顺成之曲》。进出小殿的时候,演奏的是《昌宁之曲》。迎接神灵的时候,演奏的是至元中叶的《来成之曲》,后来改名叫《思成》。初献、太尉盥洗、上殿的时候,演奏的是《肃宁之曲》。给太祖室敬酒,用的还是老曲子,名字叫《开成》。这《开成》本来是至元时期烈祖的曲子,但是歌词却是太祖时候的老歌词。给睿宗室敬酒,用的也是老曲子,改名叫《武成》。这曲子也是至元时期太祖的曲子,不过歌词里“神祖创业”以下的部分还是原来的。皇帝饮福酒、登歌的时候,演奏的是新创作的《釐成之曲》。文舞退场、武舞登场的时候,用的还是老曲子,改名叫《肃宁》。这老曲子以前叫《和成》,歌词里“天生五材,孰能去兵”以下的部分是一样的。亚终献、敬酒的时候,用的也是老曲子,改名叫《肃宁》。这老曲子以前叫《顺成》,歌词里“幽明精禋”以下的部分是一样的。撤掉祭品的时候,演奏的是《丰宁之曲》,以前叫《丰成》,歌词也不一样了。送神的时候,演奏的是《保成之曲》;皇帝离开太庙的时候,演奏的是《昌宁之曲》。
《太常集礼》里说:“这些乐章都是根据孔思逮的记录来的。元朝的乐章都用‘成’字,凡是用‘宁’字的,都是金朝的曲子。元朝初期,礼乐方面的事,都沿用前朝的老做法,沿袭旧例,所以有些曲子沿用至今。也有些曲子不用原来的歌词,却沿用原来的名字,比如郊祀先农的乐曲就是这样。” 仔细想想,至元四年的时候,已经把《和成》、《顺成》、《丰成》这些曲子的名字改了,可是到了至大年间,反而又改回金朝的老名字,这说不通啊!一定是孔思逮记错了。旧志第三卷里记载的至大年间的乐章,文舞退场、武舞登场的时候演奏的是《肃成之曲》,亚终献、敬酒的时候演奏的是《肃成之曲》。注:孔思逮的本子里写的是《肃宁》。这可以证明孔思逮把《肃成》误记成了《肃宁》。
十二月的时候,开始制作祭祀先农神的乐章,然后由太常寺的人用歌舞乐器来祭祀。之前,就下令用歌舞乐器祭祀先农神,跟祭祀社稷的仪式一样。大乐署说:“祭祀先农神的仪式跟祭祀社稷一样。”于是就从祭祀社稷时用的林钟宫《镇宁》等乐曲中选取了一些,这些都是经典曲目。
三年冬十月,在曲阜孔庙设置了歌舞乐器。一开始,孔子第五十四代孙,一个叫思逮的左三部照磨(官职名)说:“阙里(孔庙)的祖庙,很久没有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了,祭祀时穿的衣服和演奏的音乐,也没有得到朝廷的赏赐。如果能请江浙行省帮忙,从各地学校祭祀剩下的粮食里拨出一部分,制作祭祀用的乐器和衣服,这样才能完成祭祀的仪式。”中书省同意了他的请求,就给江浙行省发了公文让他们制作。到了这个时候,乐器做好了,运到了阙里使用。
十一个月的时候,皇帝下令在二十三日冬至那天,在南郊祭祀昊天上帝,太祖皇帝作为配享,并命令大乐署制作配享和皇帝亲祭的乐谱舞曲,翰林院撰写乐章。皇帝出入内宫时用黄钟宫的乐曲两首,洗漱时用黄钟宫的乐曲一首,登殿时用大吕宫的乐曲一首,敬酒时用黄钟宫的乐曲一首,饮福时用大吕宫的乐曲一首,出入偏殿时用黄钟宫的乐曲一首。(这些乐曲都没有名字。)
四年夏天六月,武宗皇帝被祔庙(合葬于祖庙),命令乐正谢世宁等人编排乐谱舞曲,翰林侍讲学士张士观撰写乐章,乐曲的名字叫《威成之曲》。
皇庆二年秋天九月,用歌舞乐器在真定玉华宫祭祀太上皇(睿宗),从那一年开始每年都这样做。到了延祐七年九月,朝廷讨论玉华宫每年祭祀睿宗皇帝是否要用歌舞大乐,太常寺的博士说:“在影堂(灵位)用太常寺的礼乐是不合适的。”十月就取消了。(旧志记载是三月,现在根据正史改过来了。)延祐五年,命令各地的府县孔庙都设置雅乐,挑选学习古代音乐的老师来教导学生,用来在春秋两季祭祀时演奏。六年秋天八月,讨论在三皇庙设置乐舞,但是没有实行。七年,仁宗皇帝祔庙,命令乐正刘琼等人编排敬酒的乐谱舞曲,翰林院撰写乐章,乐曲的名字叫《歆成之曲》。
1330年正月,咱开始在春天祭祀祖先和太室,祭祀仪式上用上了宫县、登歌和两种舞蹈。到了1332年十月,在太庙祭祀时,用了登歌的音乐。(因为庙宇修缮还没完工,宫县乐器来不及准备,所以只用了登歌。)1335年,英宗皇帝被追封到太庙,朝廷下令让大乐署整理乐谱和舞蹈步骤,翰林院写了新的乐章,曲子叫《献成之曲》。1340年,明宗皇帝被追封到太庙,朝廷又下令大乐署整理乐谱和舞蹈步骤,翰林院写了新的乐章,曲子叫《永成之曲》。1337年十月,咱开始在南郊祭祀昊天上帝,祭祀仪式上用上了太祖皇帝时期配备的宫县、登歌和两种舞蹈。1338年,文宗皇帝被追封到太庙,进行了三献礼,用的音乐是宫县乐。1340年九月,咱开始祭祀三皇庙,并让翰林院写了祭祀的乐章。
接下来说乐器的事儿。铜器部分:有一套编钟,一共十六个钟,都是用铜铸造的。钟架(横着叫“笋”,竖着叫“虡”)上都雕刻着树木羽毛的图案,涂着金漆,装饰着两只金凤凰,中间摆放着博山香炉,有十六个牙状的支撑物,用红绒绳子系着。钟架的底座是青龙造型,底下垫着两个绿油漆的卧梯,再加两个脚座。钟架两端是金色的螭龙龙头,衔着鍮石做的璧翣(一种玉器),上面挂着五彩销金流苏,用红绒绳子系着。还有四个铁桩,用来防止钟架倾斜。以前太室里因为地砖的原因,后来把铁桩换成了石麟。钟架的额头上刻着金色的篆字。敲钟的槌子是用茱萸木做的,柄是用竹子做的。所有的钟,没演奏的时候,都用黄色的罗绸盖着;下雨的时候,就用油布盖着。磬也是一样的。元朝初期,用的钟都是宋朝和金朝留下来的旧东西,上面刻着“大晟”、“大和”、“景定”字样的就是。后来又增加了新的钟,一起用。
石头部分:有一套编磬,一共十六个磬,都是用石头做的。用红绒绳子系着,磬架的底座是狻猊(一种猛兽)造型。敲磬的槌子是用牛角做的。其他的钟架、支撑物、树木羽毛、璧翣、流苏这些东西的制作方法,都跟编钟一样。元朝初期,磬也是用的宋朝和金朝留下来的旧东西。到了至元年间,才开始用泗滨灵壁石制作磬。
丝弦乐器这一块,有十张琴,每种弦数的琴都有两张:一弦琴、三弦琴、五弦琴、七弦琴、九弦琴。 (这琴啊,是六皇后监国三年后才开始制作的。)琴面用桐木做,琴底用梓木做,琴弦是冰蚕丝做的,琴轸是木头做的,琴身漆过,琴徽是金的。琴长三尺九寸,琴头宽五寸二分,琴身中部高二寸七分,两侧各高二寸;琴尾宽四寸一分,琴身中部高二寸,两侧各高一寸五分。每张琴都用黄色的绮缎做的套子装起来。琴的架子是绿色的。
瑟呢,有四张。瑟的底面都用梓木做,表面涂了颜色,两端还画着锦绣图案。瑟长七尺,琴头宽一尺一寸九分,琴身中部高四寸,两侧各高三寸;琴尾宽一尺一寸七分,琴身中部高五寸,两侧各高三寸五分。瑟弦用朱红色的丝线做,一共二十五根弦,每根弦都用琴柱支撑,瑟的两头都有孔,互相贯通。每张瑟也用黄色的绮缎做的套子装起来。瑟架子有四个,也是绿色的,上面还装饰着八个金凤头的装饰。
竹制乐器这边,有两支箫,是用竹子编成的。每个箫架上有十六根箫管,宽一尺六分。箫上装饰着黑色的枪头、金色的鸾鸟和凤凰,用鍮石钉子铰合。箫用黄绒带系在脖子上,两边还垂着红色的绒带结。箫架是用木头做的,高一尺二寸,也叫排箫。箫都用黄色的套子装起来。笛子也有两支,是用竹子截断做成的。长一尺四寸,有七个孔,也叫长笛。笛子上缠着朱红色的丝线,也垂着红色的绒带结,用黄色的套子装起来。籥(yuè)也有两支,样子跟笛子差不多,但是只有三个孔。也缠着朱红色的丝线,也垂着红色的绒带结,用黄色的套子装起来。篪(chí)也有两支,颜色像桐树叶子一样,有七个孔。也缠着朱红色的丝线,也垂着红色的绒带结,用黄色的套子装起来。
匏(páo)制乐器这边,有四个巢笙,四个和笙,一个七星匏,一个九曜匏,一个闰余匏,这些乐器都是用斑竹做的。乐器底部是黑色的,把管子放在匏里,簧片装在管子的末端,参差不齐的,像鸟的翅膀一样。大的叫巢笙,次大的叫和笙,管子都有十九根,簧片也是一样的。十三簧的叫闰余匏,九簧的叫九曜匏,七簧的叫七星匏。这些乐器都用黄色的套子装起来。
首先,咱们来说说土做的乐器。有两个埙(xūn),是用陶土烧制的,大概五寸半高,三寸四分长,形状像个秤锤。每个埙都有六个孔,上面一个,前面两个,后面三个。外面包着黄色的布套。
接下来是革做的乐器。有两个,一个是搏拊(bó fǔ),一个是拊,做起来像个小鼓,里面塞满了糠,外面涂上红色,再画上绿色的云纹,系着青色的绒带。演奏的时候,用两只手,一会儿敲,一会儿拍,配合着歌声的节奏。
木头做的乐器也有两种。一种叫柷(zhù),用桐木做成,形状像个方形的桶,上面画着山,涂上白色的粉,旁边有个圆孔,里面放着一根椎子。椎子是用杞木做的,敲击它就能发出声音。另一种叫敔(yǔ),也是桐木做的,形状像一只伏着的虎,上面彩绘装饰,背上有二十七个像齿轮一样的刻纹,下面托着一个盘子。演奏时,用一根两尺四寸长的竹子,劈成十根细竹条,叫做籈(bì),放在敔的背上,用来控制乐曲的结束。
金器乐器比较多。有十二个镈钟(bó zhōng),每个镈钟由多个钟组成,比编钟大,按照十二地支的顺序排列悬挂,也叫辰钟。每个镈钟都涂着红色的漆,再镀金,上面彩绘着飞龙。钟的四个角分别装饰着青龙、白虎、赤豸(zhì)、元麟(lín),还挂着五彩流苏。其他的制作方法都和编钟一样。编钟也有十二个,每个由十六个钟组成,具体的制作方法可以参考《登歌》。 (元至元元年,中都等地收集到一些金朝遗留下来的乐器,其中保存完好的景钟有两个,这是北京崇宁年间铸造的,只是不知道为什么会有两个。)
石制的乐器是编磬(píng),有十六个,每个由十二个磬组成,制作方法见《登歌》。每个磬的装饰和镈钟一样。
丝弦乐器方面,有二十七张琴(至元三年制造),其中单弦琴三张,三弦、五弦、七弦、九弦琴各六张。瑟有十二张。(古时候,琴只有五弦和七弦,宋太宗时增加了九弦琴,还制作了两弦的“两仪琴”,以及一弦、三弦琴,这些都不是古制。大晟乐废除了单弦、三弦、九弦琴,也废除了七弦琴,后来又恢复了。元朝沿袭宋朝的制度,没有改变。)
竹制乐器有箫、籥(yuè)、篪(chí)、笛,每种各十支。
匏(páo)制乐器有巢笙十支,竽十支(用竹子制成)。巢笙和竽都有十九根簧片,只是按压的方法不同。此外还有七星匏、九曜匏、闰余匏各一支。
最后,土制乐器还有八个埙。
革部的东西,首先是一个晋鼓。这鼓可大了,长六尺六寸,鼓面直径四尺,周长超过一丈二尺,鼓面是拱起来的,拱起的部分占鼓面三分之一,拱起的最高点到鼓面的距离是六尺六寸又三分之一寸。鼓面上画着云龙图案,用朱红色的漆涂饰,下面是彩绘的底座,整个鼓的高度超过一丈。郊祀的时候,这个鼓是用马皮蒙的。(晋鼓啊,古时候是用它来配合金奏乐器在军中使用的,宋朝的时候,把它当成乐器节拍器了,这是李照搞错了,元朝还沿用了这个错误的制度。)
接下来是四个树鼓,每个树鼓上都安着三个鼓。每个树鼓高六尺六寸,中间立着一根柱子,叫建鼓。柱子的顶端雕刻着飞翔的鹭鸟,下面装有小圆轮。鼓的上面还有个重叠的斗形方盖,都涂着彩绘。四个角上各有一根竿子,上面垂着彩绘的飘带和流苏,下面用四个青色的狻猊(一种类似狮子的瑞兽)作底座。建鼓旁边还有两个小鼓,一个叫鞞(pí),一个叫应,这四个鼓分别悬挂在乐队的四个角落。踏鼓的踏板和鼓槌,也都涂着朱红色。(建鼓、鞞、应这三个鼓共用一个底座,这也是沿袭了宋朝的错误制度。)
然后是两个雷鼓,大小和鼓差不多,就是小一些,也是用马皮蒙的,特点是鼓柄比较长,旁边有鼓耳,演奏时用鼓耳自己敲击。郊祀的时候用它。
还有两个雷鼗(léi bó),也是用马皮蒙的,每个雷鼗由大小两个鼓组成,用一个柄连接起来。郊祀的时候也用它。
还有两个路鼓,样子和雷鼓差不多,只是不用马皮蒙的。祭祀宗庙的时候用它。路鼗也是由大小两个鼓组成,用一个柄连接起来,旁边都有鼓耳,用柄摇动,鼓耳互相撞击发出声音,也不用马皮蒙的。祭祀宗庙的时候用它。
木部的东西就简单多了。有一个柷(zhù),还有一个敔(yǔ)。
还有一个麾(huī),是用红色的丝绸做的,长七尺,上面画着升龙,龙的头用金涂,杆子用朱红色漆。把它挂起来。乐长拿着它,举起来表示开始演奏,放下表示停止演奏。
还有两个照烛,用长竿子,竿子顶端套着红色的丝绸罩子,里面点着蜡烛。晚上黑了,麾旗远看不清,乐正就拿着照烛,举起来表示开始演奏,放下表示停止演奏。
还有两面纛(dào),样子像旌旗,高七尺,杆子顶端雕刻着牛头,下面用红色的丝绸做成三层盖子,用来引导文舞的队伍。
最后是六十四个籥(yuè),用木头做的,形状像古代的龠(一种乐器),是舞者手里拿的。
老翟,六十多根,木头做的柄,顶端刻着龙的头,还装饰着野鸡的羽毛,挂着流苏,是跳舞的人拿的。
有两面旌旗,样式跟军旗差不多,旗杆顶端站着一只凤凰,用来引导舞蹈队伍。
还有六十多根杆子,也是木头做的,上面画着彩色的图案,也是跳舞的人拿的。
戚,六十多根,形状像剑一样。跳舞的人拿的。(《礼记》注:“戚,斧也”。现在的样式跟古代不一样了。)
两个铜制的錞,是铸造的,中间是空的,鼻子的形状像狻猊(一种猛兽),下面是方形的木座。两个人抬着錞,在木座上敲击。
两个铜制的钲,形状像铜盘,挂起来敲击,用来调节音乐节奏。
两个铜制的铙,形状像火盆,有柄,铜制的框架上,装饰着像铃铛一样的纹饰,里面有小球。拿着柄摇动它,声音“铙铙”作响,用来停止鼓声。
单铎和双铎各两个,形状像小钟,上面有柄,用金子做成的钟舌,用来配合舞蹈节奏。两个钟连在一个柄上的,叫做双铎。
雅鼓两个,形状像漆筒,用羊皮蒙起来,旁边有两个纽扣。乐工拿着它,敲击地面来调节舞蹈节奏。
相鼓两个,形状像拍板,外面用皮革包裹,里面塞满糠。敲击两端,用来配合舞蹈节奏。
还有两个鼗鼓。
最后是四个木头做的标志杆,杆子上刻着方形的石头,用来标记舞蹈队形。
郊祀祭祀祖庙的时候,要用到三十六套编钟,登歌用的编钟是两套。祭祀的前一天晚上,这些编钟就要挂在院子中间。东西两边各摆放十二个编磬和编钟,按照十二个时辰的位置摆放,编钟在左边,编磬在右边。黄钟这个音的编钟放在子位,也就是通街的西边;蕤宾这个音的编钟放在午位,也就是通街的东边。每个时辰用三套编钟,这叫做一肆,十二个时辰一共三十六套。 指挥用的柷和敔放在编钟的北边,四角各有一个。
歌队的人就排在后面,一共三十二个人,面对面坐着,乐工们坐着的地方,上面垫着木凳,下面铺着毡子。 然后是巢笙,接着是箫、竽、籥、篪、埙,最后是长笛。 通街两边,瑟分别在柷和敔的东边和西边,排在最前面。路鼓和路鼗紧跟其后。如果是郊祀,就要用雷鼓和雷鼗。闰余匏放在箫的东边,七星匏放在西边,九曜匏排在后面。一弦琴有三把,放在路鼓的东边和西边,东边一把,西边两把。三弦琴、五弦琴、七弦琴、九弦琴各六把,依次排开。晋鼓一把,放在编钟的东南角,用来打节拍。
在殿前的门柱上,还摆放着登歌用的乐器。(殿前的台阶旁边,摆着两个乐器架,乐工们就坐在上面。)有两个搏拊,六个歌工,一个柷,一个敔,都在门里,面对面坐着。一套编钟放在门柱的东边。一弦琴、三弦琴、五弦琴、七弦琴、九弦琴各一把,依次排开。两把瑟放在编钟的东边。笛子、籥、篪放在琴的南边。巢笙、和笙各两套,依次排开。埙放在笛子的南边。闰余匏和排箫各一套,依次排开,都朝西摆放。一套编钟放在门柱的西边。一弦琴、三弦琴、五弦琴、七弦琴、九弦琴各一把,依次排开。两把瑟放在编钟的西边。笛子、籥、篪放在瑟的南边。巢笙、和笙各两套,依次排开。埙放在笛子的南边。七星匏、九曜匏、排箫各一套,依次排开,都朝东摆放。(旧志中关于门柱西边五把琴下面的描述缺失了二十三个字,这里根据王圻《续文献通考》补充。)
好家伙,这场景够大的!先说祭祀的乐队摆设,在院子中间搭了个台子,乐器摆放很有讲究。东边西边,磬和编钟先从北边开始摆,磬在前面,编钟跟着。南边北边呢,磬和编钟就从西边开始摆,也是磬在前,编钟在后。 然后在台子周围摆了十二个大编钟,每个都对应着不同的方位。四个角上都立着大鼓, 北边的台子里面放着柷和敔,柷在路东,敔在路西。 路鼓一个在柷的东南边,晋鼓紧挨着它后面;还有一个路鼓在柷的西南边,乐工们都站在各自乐器后面。东边西边,北边算上;南边北边,西边算上。文舞在北边,武舞在南边,舞队的旗帜立在编钟之间。
另外,在殿前的柱子之间,还设了另一个乐队,专门唱的。西边摆着一组玉磬,东边摆着一组金钟,柷在金钟北边稍偏西一点,敔在玉磬北边稍偏东一点。 还有两个搏拊,一个在敔的北边,一个在柷的北边,东西相对。唱歌的乐工紧挨着乐器,其他的乐工都站在台子后面。那些吹笙竽的乐工就站在台阶中间,面向北,排成两排相对而立,最前面的是领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