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唐朝末年国家分裂开始,经历了五代十国到宋朝,辽国和西夏还占据着边疆地区。后来金国灭了辽国又攻打宋朝,宋朝的赵家皇室南迁,导致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又过了百多年,元朝建立了,直到元世祖忽必烈统一了江南,中国才又一次统一在一个王朝之下。
元朝的疆域,不仅包括了九州,还远远超过了九州的范围。在元世祖忽必烈之前,阿母河和别失八里都设置了尚书行省。到了元朝初期,别失八里、火州、斡端等地,都设置了宣慰司。另外,元太祖忽必烈还把东边的一些土地分封给他的弟弟们,把西北边的一些土地分封给他的儿子们。后来,他的孙子旭烈兀在波斯建立了国家,和术赤、察合台的后代一起,成为了元朝的三大藩属。
所以,地理志的编写,应该仔细考究各个地区的山川地理和疆域变迁,按照十一行省的顺序来写,不应该像以前的史书《地理志》那样狭隘。不过,以前的地理志其实都是根据官方编写的《大一统志》和《经世大典》来的,本身参考价值就不够,局限性也很大,也就难怪会狭隘了。现在我们编写的这本《地理志》,也还是沿用以前史书的旧例,只是订正一些错误,补充一些遗漏的内容而已,那些我们不知道的,就只能空着啦。
中书省管辖着河北、山东、山西这几个地方,这几个地方被认为是元朝的腹地,一共管辖着29个路,8个州,3个府,83个州,以及344个县。
大都,就是金朝的中都,也叫大兴府。元太祖十年,攻克了中都,改名为燕京路,管辖大兴府。元世祖中统元年,皇帝来到燕京,五年后才正式把燕京建为中都,大兴府的名字还是没变。到了元至元四年,才在中都东北修建新城,然后把首都迁了过去。
新城的城墙周长六十里,有十一座城门:正南门叫丽正门,丽正门右边是顺承门,左边是文明门;正北门叫安贞门,安贞门右边是健德门,左边是安贞门;正东门叫崇仁门,崇仁门右边是齐化门,左边是光熙门;正西门叫和义门,和义门右边是肃清门,左边是平则门。皇宫南边对着丽正门,正殿叫大明殿,还有个延春阁。宫城周长九里三十步,有六座门:正南门叫崇天门,崇天门左边是星拱门,右边是云从门;东门叫东华门,西门叫西华门,北门叫厚载门。崇天门外有三座石桥,中间是御道;星拱门南边有个御膳亭,亭子东边是拱辰堂,是百官议事的地方。厚载门北边是御苑,御苑外墙上有十五个红门,内苑有五个红门,御苑里还有四个红门。大明门在崇天门里面,是大明殿的正门;大明门的左边是日精门,右边是月华门。大明殿是皇帝登基、新年朝会和过生日朝会的地方。
寝殿后面是香阁,寝殿东边是文思殿,西边是紫檀殿,后面是宝云殿。东边宫墙中间是凤仪门,西边宫墙中间是麟瑞门。凤仪门外有二十个内藏库。宝云殿东边是嘉庆门,西边是景福门;宝云殿后面是延春门,是延春阁的正门;延春门的左边是懿范门,右边是嘉则门。延春阁后面也有个香阁。慈福殿,也叫东暖殿,在寝殿东边;仁明殿,也叫西暖殿,在寝殿西边。东边宫墙中间是景耀门,西边宫墙中间是清灏门。清灏门外是玉德殿,玉德殿里有东、西两个香殿。玉德殿后面是宸庆殿,宸庆殿里有东、西两个更衣殿。隆福殿在大内西边兴圣宫前面。光天门是光天殿的正门,光天门的左边是崇华门,右边是膺福门。光天殿后面是寝殿,寝殿东边宫墙中间是青阳门,西边宫墙中间是明辉门。寿昌殿也叫东暖殿,嘉禧殿也叫西暖殿。明辉门外是文德殿,也叫枬北殿,都是用枬木建造的。盝顶殿在光天殿西北,后面还有个小盝顶殿。宫墙西北角有个香殿,香殿前后都有寝殿。宫墙西南角是文宸库,东南角是酒房,酒房北边是内庖。兴圣宫在大内西北万寿山正西,后面有寝殿。兴圣宫北门是兴圣门,左边是明华门,右边是肃章门;兴圣宫东边宫墙中间是宏庆门,西边宫墙中间是宣则门。宏庆门南边是凝晖楼,宣则门南边是延颢楼;寝殿东边是嘉德殿,西边是宝意殿。兴圣宫后面是山字门,是延华阁的正门;延华阁西边是东西殿,延华阁后面圆亭东边是左右芳碧亭,西边是徽青亭。延华阁右边是兴哥儿殿,兴哥儿殿后面是木香殿。延华阁东边外墙外是东盝顶殿,后面有寝殿;盝顶殿的屋顶是三层叠起来的,像个箱子一样,所以叫盝顶殿。西盝顶殿在延华阁西边外墙外。延华阁后面是学士院。万寿山在大内西北太液池的北边,金朝时叫琼华岛,元至元八年改名叫万寿山。山顶是广寒殿,里面有个小玉殿;山腰是仁智殿;广寒殿东边是金露亭,方壶亭,也叫线珠亭,是从金露亭前的一条复道上去的。瀛测亭在温石浴堂后面,荷叶殿在方壶亭前面,温石浴堂在瀛洲亭前面。圆亭,也叫胭脂亭,在荷叶殿稍西边,是妃子化妆的地方。仁智殿东边是八面介福殿,西边是延和殿,山东边是更衣殿。太液池在大内西边,仪天殿在池中一个圆形的土台上,半山台在仪天殿前面。隆福宫西边是御苑,香殿在假山上,香殿后面有个石堂。红门外是太子的府邸。荷叶殿上面有个香殿,左边有个圆殿,在山前圆顶上;歇山殿在圆殿前面,东西亭在殿后面,东西水心亭在殿池里。棕毛殿在假山东边,偏后有个盝顶殿,仪鸾局在殿前三红门外西南角。
九年后,燕京改名为大都。十九年,设立了留守司。二十一年,设立了大都路总管府。二十七年,改名为大都总管府。元至大年间,大都路达鲁花赤莫吉,买了灵椿里周氏的十九亩地,修建了官署。大都路原来管辖通州、蓟州、涿州、霸州、雄州、保州、遂安州、肃檀州、顺州、易州十一个州。元太宗十一年,把保州、雄州、易州、遂安州、肃州五个州划出来,成立了顺天路。后来又把安次县、同安县升为州,漷阴县升为漷州,和雄州、易州一起归大都路管辖。元至元二十三年,又把雄州、易州划给了保定路。元延祐三年,把缙山县升为龙庆州,归大都路管辖。大都路原来管辖大兴县、宛平县、安次县、漷阴县、永清县、宝坻县、香河县、昌平县、武清县、良乡县十个县。元太宗七年,把安次县划给了霸州。元至元十三年,把漷阴县升为漷州,武清县、香河县归漷州管辖。大都路户口十四万七千五百九十户,人口四十一万一千三百五十人。
咱先说说北京城的管辖范围,元朝的时候,这城里的治安可讲究了。一开始呢,有三个警巡院,负责巡逻,后来到元四年的时候,减了一个,就剩下了左右两个警巡院,分别管辖着城里的坊市。大德九年的时候,又加了个南城警巡院。到了至大三年,为了加强管理,又增设了两个警巡院,分别负责城里的四个角落。
接下来说说郊县,元朝的北京城管辖着六个县:大兴县,这可是个老县了,金朝的时候就有了,元朝沿用下来;宛平县,也是金朝的旧县,跟大兴县一起管辖着城郊;还有良乡、永清、宝坻、昌平这三个县。对了,昌平县的县衙,皇庆二年的时候还搬到了新店呢。
再说说州,元朝的北京管辖着十个州。先说涿州,这是金朝的旧州,一开始属于中都路,太宗八年的时候,还升格成了涿州路,不过中统四年又降回州了。它原来管着范阳、固安、新城、定兴、奉先五个县,后来固安升了州,新城归了雄州,定兴归了易州,所以涿州最后就只剩下范阳和房山两个县了。范阳县紧挨着城,还有个盝顶殿呢;房山县,金朝的时候叫万宁县,后来改成奉先县,到元朝至元二十七年才改成现在的名字。
霸州,这是宋朝的旧州,治所在文安县,一开始属于河北东路,后来金朝改治所在益津县,归属中都路。它原来管着益津、文安、大城、信安四个县。金朝的时候,信安县还升格成了镇安府,元朝初期并入了霸州。元四年的时候,又设立了保定县。对了,旧志上说金朝有置信安军,其实那是镇安府写错了。所以霸州管辖着益津、文安、大城、保定四个县。益津县紧挨着城,还有个平曲水寨;保定县,金朝的时候属于雄州,元朝二年的时候并入了益津县,四年后又恢复了,改隶属霸州。
然后是通州,金朝的旧州,属于中都路,管着潞县和三河两个县,潞县紧挨着城。最后是蓟州,也是金朝的旧州,属于中都路,管着渔阳、丰润、玉田、遵化、平谷五个县。渔阳县紧挨着城;丰润县,原本是玉田县的永济务,金朝大定二十七年升格为县,后来因为避讳改名为丰润县,太祖十年还升格成了润州,元朝二年的时候并入了玉田县,没多久因为地处要冲又恢复了,后来又废除了,十三年的时候才再次设立;平谷县,原本是渔阳县的大王镇,金朝升格为平峪县,元朝二年并入了渔阳县,十三年的时候又恢复了,并且把“峪”字改成了“谷”。
说的是漷州(下辖县)的事儿,金朝的时候叫漷阴县,属于大兴府管。元朝至元十三年升格为州,(漷阴县原来的县城在现在州城南边,升州以后县城搬到了河西务,到了至正年间又搬回去了。)这时候武清县和香河县也划归漷州管辖了。漷州下辖两个县:香河县(下辖县),原本是武清县的地盘,辽朝的时候分出来建的县;武清县(下辖县)。
顺州(下辖县),金朝的时候叫故州,属于中都路管辖,以前管着温阳县和密云县,元朝初期把这两个县并入了顺州。
檀州(下辖县),辽朝的时候也是个州,金朝初期并入了顺州,元朝初期又重新设立了。
东安州(下辖县),金朝的时候叫安次县,属于大兴府管。元太宗七年,改属霸州管辖。元中统四年,升格为东安州。
固安州(下辖县),金朝的时候叫固安县,属于涿州管辖。元宪宗九年,先改属霸州管辖,后来又改属大兴府管辖。元中统四年,升格为固安州。
龙庆州(下辖县),金朝的时候叫缙山县,属于德兴府管辖。元至元三年,被并入了怀来县,五年后又重新设立,并且改属宣德府奉圣州管辖。延祐三年,升格为龙庆州,又改属大都路管辖。(皇庆元年,在这儿建了个行宫凉殿。至治元年,又在流杯池旁边建了个行殿。)龙庆州下辖一个县:怀来县(下辖县),金朝的时候叫怀来县,后来改名叫妫川县,属于德兴府管辖。元朝初期恢复了原来的名字,延祐二年,改属龙庆州管辖。
话说上都,那可是金朝桓州的地界,元朝初期呢,它分属札剌儿和兀鲁特两个地方。到了元宪宗六年,世祖忽必烈下令让刘秉忠在桓州东边、滦水北面的龙冈建城。中统元年,给这座城赐名开平府,五年后又把它升格为上都。
这上都城啊,那可是有两道城墙的,外城周长十六里三百三十四步,南边北边各有一个城门,东边西边各有两个城门;内城周长六里三百三十步,东、西、南各有一个城门。正南门叫明德门,门里头是大明殿,门的左边叫星拱,右边叫云从。还有仪天殿,门的左边叫日精,右边叫月华。宝云殿旁边有东、西暖阁,宸丽殿旁边有东、西香殿,玉德殿后面有寿昌堂,慈福殿有紫檀阁、连香阁、延春阁,前面是拱辰堂,那是百官议政的地方。后边是御膳房,凝晖楼旁边还有绿珠亭、瀛洲亭,还有个金露台呢!世祖还把从宋朝汴京搬来的熙春阁移到了上都,改名叫大安阁,阁后面是鸿禧殿和睿思殿。城东南还有东、西凉亭,那是皇帝驻跸的地方。
元至元二年,在上都设立了留守司,五年后又设立了上都路总管府,十八年的时候,把上都留守司升格了,还兼管着上都路总管府的事务。当时上都户口有四万一千六十二户,人口十一万八千一百九十一口。
上都路下面管辖着:
一个领院:警巡院。
一个县:开平县。(注:这是金朝的清塞县,中统元年改名叫开平县。)
一个府:顺宁府,金朝的时候叫宣德州,属于西京路。元朝初期叫宣宁府,太宗七年改成了山东路总管府。中统四年,又改名叫宣德府,还是隶属于上都路。延祐五年,改隶属于大都路。泰定元年,又重新隶属于上都留守司。后来至元三年,因为地震,改名叫顺宁府。以前管辖着录事司、宣德县和宣平县。元朝初期,又把宏州的顺圣县划到顺宁府管辖。至元二年,把录事司并入了宣德县。顺宁府下面管辖着三个县:宣德县(注:紧挨着顺宁府城,至元二年,把德兴府的龙门县并入了宣德县;至元二十八年,又把龙门县的一部分划给了云州)、宣平县(注:金朝在大新镇设立的县,元朝初期把治所迁到了辛南庄)、顺圣县(注:紧挨着顺宁府)。
顺宁府还管辖着两个州。(此处省略州的具体信息)
保安州,原来是金朝的德兴府,属于西京路。元朝至元三年,改名叫奉圣州。后来至元二年,因为地震,又改回保安州。以前管着德兴、妫川、缙山、望云、矾山、龙门六个县。中统四年,望云县升格成了云州。至元二年,矾山县并入永兴县(元朝初期,金朝的德兴改名叫永兴县),龙门县并入宣德府的宣德县。至元三年,缙山县并入怀来县(元朝初期,金朝的妫川改名叫怀来县)。至元五年,又重新设立了缙山县,改隶属于宣德府。延祐三年,怀来县迁到龙庆州管辖。保安州下辖一个县:永兴县。(永兴县紧挨着州城,至元六年被并入保安州,没多久又重新设立了。延祐六年,最终并入奉圣州。)
蔚州,原来是金朝的州,属于西京路。至元二年,蔚州被并入灵仙县,归弘州管辖。同年,蔚州又恢复了建制。至大元年,升格为蔚昌府,后来又降格为蔚州,归宣德府管辖。蔚州下辖五个县:灵仙县,灵丘县,飞狐县,定安县,广灵县。
兴州,原来是金朝的州,属于北京路。至元三年,改属上都路。以前管着兴安、宜兴两个县。天历元年,宜兴县升格为宜兴州。后来至元五年,兴安县被并入兴州。
宜兴州,原来是金朝的宜兴县,属于兴州。元朝初期,宜兴县被并入兴州。至元二年,又重新设立了宜兴县。天历元年,升格为州。(俗称小兴州,而兴州则被称为大兴州。)
松州,原来是金朝的松山县,属于大定府。中统三年,升格为松州,县的建制也保留了下来。至元二年,松山县被并入松州。
桓州,原来是金朝的州,属于西京路。元朝初期被撤销,至元二年又重新设立。
云州,原来是金朝的望云县,属于德兴府。中统四年,升格为云州,县的建制也保留了下来,并改隶属于宣德府。至元二年,望云县被并入云州。至元二十八年,又从宣德府的龙门镇析置望云县,隶属于云州。云州下辖一个县:望云县。(望云县,原来是金朝的龙门县,属于德兴府。至元二年,龙门县被废除,改成了镇。至元二十八年,又重新设立了望云县。)
话说这兴和路啊,以前叫金抚州,属于西京路。元朝刚建国的时候,它被撤销了,后来宪宗四年又给恢复了。中统三年,它被提升为隆兴府,还建了个行宫,那可是相当风光!到了至元四年,隆兴府又独立出来,成为一路,设立了总管府。不过好景不长,至大元年,它被降级为源州,归中都留守司管辖。四年后,中都留守司撤了,隆兴路总管府又回来了。最后,到了皇庆元年,隆兴路才改名叫兴和路。那时候,兴和路户口有八千九百七十三户,人口三万九千四百九十五人。它原来管着柔远、集宁、丰利、威宁四个县,后来集宁县升格为路了,丰利县并入了高原县。中统三年,大同府的怀安、天成两个县划归兴和路管辖。总共管着四个县。
高原县呢,以前是金朝的柔远县,中统二年改名叫高原县,先归宣德府管,中统三年才划到兴和路。怀安县,以前是金朝大同府的,中统三年划归兴和路,后来废除了,到了至元年间又重新在阳门站设立了怀安县。天成县,跟怀安县一样,也是金朝大同府的,中统三年划归兴和路。威宁县,以前是金朝的威宁县,《旧志》上写的是咸宁,那是写错了。元朝初期它属于宣德府,中统三年才划到兴和路。除了这几个县,兴和路还管着一个州,那就是宝昌州。
宝昌州,以前是金朝的昌州,管着宝山县,属于西京路。元朝初期,它归宣德府管,中统三年改归兴和路管辖,还设立了盐使司,后来州被撤销了,只留下宝山县。到了延祐六年,宝山县又改名为宝昌州了。再说说永平路,它以前是金朝的平州,属于中都路。元太祖十年,它先改成了兴平府,后来又改成了兴平路。中统元年,又改名叫平滦路,还设立了总管府。大德四年,因为水灾,它才改名叫永平路。永平路原来管着卢龙、迁安、抚宁、昌黎、海山五个县,至元四年,海山县并入了昌黎县。永平路的户口一万三千五百一十九户,人口三万五千三百人。它还管着一个录事司,这是中统元年设立的。总共管着四个县。
卢龙县,后来直接隶属上级行政区域了。迁安县,至元二年被并入卢龙县,后来又重新设立了。抚宁县,至元二年和海山县一起被并入昌黎县,三年后又重新设立,四年后又和海山县一起被并入,七年后再次设立,同时把昌黎县并入抚宁县。昌黎县,至元十一年重新设立,十二年划归滦州管辖,后来又重新划回原来的路。
滦州,是金朝时的州,属于中都路。元朝初期属于永平路。以前管辖义丰、马城、石城、乐亭四个县。至元二年,石城县并入乐亭县;三年,石城县又并入义丰县;四年,马城县又并入义丰县。延祐七年,永平县和滦邑县并入石城县,说明石城县在至元之后又重新设立了。本路还有个滦邑县,具体情况现在已经查不到了。 滦州管辖义丰县和乐亭县两个县。义丰县,后来直接隶属上级行政区域了,至元二年并入滦州,三年后又重新设立。乐亭县,元朝初期曾短暂设立过漠州,后来废除,又恢复为乐亭县。
德宁路,大德九年,以黑水新城设立静安路,延祐五年改为德宁路。德宁路管辖一个县:德宁县。德宁县,大德九年设立为静安县,延祐五年改名为德宁县。赵王不鲁纳的食邑包括沙静、德宁等地。
净州路,是金朝时的州。太宗八年设立,属于西京路。后来升格为净州路。延祐七年,丰州修路碑上刻有“德宁、天山分司宣慰使”的字样,说明以前并没有净州路,设立净州路是在仁宗之后。净州路管辖一个县:天山县。天山县,原本是榷场(政府设在边境地区的贸易机构),金朝大定十八年设立为县,元朝沿用了这个设置。
泰宁路,金朝时叫泰州,属于北京路。元朝初期隶属于辽阳行省,延祐二年改为泰宁府,四年升格为泰宁路,同年四月又重新隶属于辽阳行省,后来又改隶属于中书省。泰宁路管辖一个县:泰宁县。泰宁县,延祐四年设立。按照金朝时泰州的属县来看,只有一个长春县,具体并入的时间和原因现在已经查不到了。
集宁路,金朝时叫集宁县,属于抚州。元朝初期升格为路。集宁路管辖一个县:集宁县。集宁县,原本是市场,金朝明昌三年设立为县,元朝沿用了这个设置。
应昌路的故事是这样的:元朝至元七年,斡罗陈万户和他的老婆囊加真公主,想在元上都东北三百里答儿海子附近,他们原来夏天驻扎的地方建座城,住得舒服点儿。于是就建了城,取名叫应昌府。后来,到至元二十二年,改名叫应昌路。元朝至正初年,应昌路撤销了,划归鲁王马沙王傅府管辖。到了至正十四年,又重新设立了应昌路。应昌路下辖一个县,就是应昌县。
全宁路呢,也是囊加真公主提议建的。元贞元年,她在应昌路东北七里,她冬天驻扎的地方建了一座城,叫全州。大德元年,全州升格为全宁府,七年后又升为全宁路。到了元朝至正初年,全宁路也撤销了。十四年后,又恢复了。全宁路下辖一个县,叫全宁县。
宁昌路的情况是:延祐五年,设立了宁昌府。到了至治二年,宁昌府升格为宁昌路,还增加了一个县。宁昌路下辖一个县,就是宁昌县,这个县是至治二年才设立的。
沙井总管府呢,管辖一个县,叫沙井县。据说,沙井故城在丰州西北,是驸马赵王分封的地盘。
保定路,它以前是金朝的保州,后来改名叫顺天军,属于中都路。元太宗十三年,升格为顺天路总管府。至元十二年,改名为保定路。原来保定路管辖清苑、满城两个县。元太宗十一年,又把中山府的庆都县划归保定路管辖。后来,行唐、唐县、曲阳、新安、博野五个县也划归保定路管辖了。保定路户口总数七万五千一百八十二户,人口十三万九百四十人。保定路下辖一个录事司(至元十二年设立),八个县(清苑县,附郭;满城县;唐县;庆都县;行唐县;曲阳县;新安县;博野县)和七个州。(具体情况略)
易州,以前是金朝的州,属于中都路。后来,太宗十一年,它归顺天府管了。元朝至元十年,又划归大都路。到至元二十三年,再次划归保定。以前易州管着易县和涞水县两个县。元朝初期,又从涿州划出定兴县归易州管辖。所以,易州一共管着易县、涞水县和定兴县三个县。其中,易县就在州城旁边,元朝初期州还在县没了,至元三年才又设立了易县;涞水县和定兴县都在易州管辖范围之外。定兴县是金朝从范阳县黄村(也叫皇甫镇)分出来的,一开始属于涿州,后来才划给了易州。
祁州,也是金朝的州,属于河北西路。元朝初期,它属于真定路,后来改属保定路。以前祁州管着蒲阴、鼓城、深泽三个县。太宗十年,鼓城升格成了万户所。至元三年,又从深州划来束鹿县归祁州管辖。所以,祁州管着蒲阴、深泽、束鹿三个县。蒲阴县就在州城旁边,是金朝的老县,虽然旧志上说至元三年才设立,但这说法是错的;深泽县,至元二年被并入束鹿县,至元三年又恢复了;束鹿县也在祁州管辖范围内。
雄州,金朝的州,属于中都路。以前管着归信、容城、保定三个县。太宗十一年,雄州的这三个县被划归顺天路管辖。至元二年,保定县被撤销,并入霸州的益津县,而归信、容城两个县和涿州的新城县一起,都划归大都路管辖。至元十年,雄州本身也划归大都路。至元十二年,又改属保定路。至元二十三年,雄州再次划归保定路,同时,归信、容城、新城三个县也重新划归雄州管辖。所以,雄州管着归信、容城、新城三个县。归信和容城都在雄州管辖范围之外,旧志上说金朝时容城属于安肃州,这是错的;新城县,金朝时属于涿州,太宗二年升格为新泰州,七年又降为县,属于大都路,十一年又划归顺天路,至元二年划归雄州,十年又划归大都路,至元二十三年才最终划归雄州。
安州,金朝的州,州治先在高阳县,后来迁到渥城县,属于中都路。以前管着渥城、葛城、高阳三个县。至元二年,安州和渥城县被撤销,并入归信县,不久安州又恢复了,州治设在葛城县。所以,安州最后管着葛城和高阳两个县。葛城县就在州城旁边,是金朝时从高阳县的葛城乡升格为县;高阳县,元朝初期划归河间路,后来又划回安州。
遂州,以前是金朝的州,管辖遂城一个县,属于中都路。元朝至元二年,遂州和遂城被并入安肃州,成为安肃州的一个镇,后来又恢复了遂州的建制,隶属于中都路。
安肃州,以前是金朝的州,属于中都路。元朝初期,改隶属于保定路。以前管辖安肃一个县,元朝初期这个县被撤销了。
完州,以前是金朝的永平县,属于中山府,后来改名为完州。元朝至元二年,降为永平县,后来又恢复为完州,最初隶属于真定路,后来改隶属于本路(中山府)。
燕京河北道肃政廉访司。
真定路,以前是金朝的真定府,属于河北西路。元朝初期,升格为真定路总管府。以前管辖中山府以及赵、邢、洺、磁、滑、濬、卫、辉、祁、威、完十一个州,后来把磁州、威州划归广平路,濬州、滑州划归大名路,祁州、完州划归保定路,邢州划归顺德路,洺州划归广平路,卫辉州自成一路,又从别处划来冀州、深州、晋州、冀州四个州归真定路管辖。以前管辖真定、藁城、平山、栾城、获鹿、行唐、阜平、灵寿、元氏九个县。至元年间,把行唐县划归保定路,从潞州划来涉县归真定路管辖。户籍人口共计十三万四千九百八十六户,总人口二十四万六百七十人。
管辖机构:录事司一个;县九个:真定县(中等规模,紧挨着州城。玉华宫在州衙城的北面,是睿宗皇帝的神御殿,供奉着皇帝的画像。城内有新城镇。)、藁城县(中等规模,金朝时的旧县。元太祖十七年,升为永安州,管辖无极、宁晋、新乐、平棘四个县。元太宗七年,又降为藁城县。)、栾城县(小型)、元氏县(中等规模)、获鹿县(中等规模,金朝时的旧县,后来升为镇宁州。元太宗七年,又降为获鹿县。)、平山县(小型)、灵寿县(小型)、阜平县(小型)、涉县(小型,金朝时属于潞州。元朝初期升为崇州,改隶属于真定路,后来崇州被撤销,又恢复为涉县。至元二年,被并入磁州,后来又恢复建制)。
府:一个。
中山府,以前是金朝的府,属于河北西路,管辖祁州和完州。到了太宗十一年,这两个州被划归顺天府管辖,后来中山府就成了个散府,归真定路管。以前中山府管辖安喜、新乐、无极、永平、庆都、曲阳、唐县七个县,后来永平升格为完州,庆都、曲阳、唐县则划归保定路管辖。现在中山府就只管安喜、新乐、无极三个县了。
赵州,以前是金朝的州,改成宋朝的赵州后,属于河北西路。元朝初期,又恢复叫赵州。以前有个说法,说太祖十五年,把赵州管辖的栾城、元氏两县划给了真定,但其实这两县本来就属于真定路,那说法是错的。现在赵州管辖平棘、宁晋、隆平、临城、柏乡、高邑、赞皇七个县,不过赞皇县在至元二年被并入高邑县,七年后又重新设立了。
冀州,以前是金朝的州,属于河北东路。以前它管辖着录事司,以及信都、南宫、衡水、武邑、枣强五个县。元朝初期,衡水县被划归深州,又设立了新河县,后来录事司被撤销,并入了信都县。现在冀州管辖信都、南宫、枣强、武邑、新河五个县,新河县是太宗四年从南宫县划出来建的。信都县呢,一开始和录事司一起被撤销,后来又恢复了,至元三年录事司再次被撤销并入信都县。
深州,以前是金朝的州,属于河北东路。元朝初期,它归河间路管辖,还设立了元帅府。到了太宗十年,又改回河北东路管辖。以前它管辖饶阳、安平、武强、束鹿、静安五个县,后来安平、饶阳、武强被划给了晋州,束鹿被划给了祁州,而冀州的衡水县则划给了深州。现在深州就只剩下静安和衡水两个县了,静安县以前叫下博县,宋朝时改名叫静安。
晋州,原来是金朝的鼓城县,属于祁州。元太祖十年,升格为晋州。元太宗十年,又改成了鼓城等地的万户府。到了中统二年,又恢复了晋州的建制。晋州管辖四个县:鼓城县(中等县,紧挨着州城)、饶阳县(中等县)、安平县(下等县,元太祖十九年,曾被划归南平州,设千户总管府,只管饶阳一个县;元太宗七年,又恢复为县,隶属于深州;元宪宗还是皇子的时候,隶属于鼓城万户府;中统二年,再次成为安平县,隶属于晋州)和武强县(下等县,元朝初期设立了东武州,管辖武邑、静安两县;元太宗六年,东武州降级为县,隶属于深州;十一年,又划归祁州;中统二年,最终改隶属于晋州)。
蠡州,是个下等州,金朝时叫故州,属于河北东路。元朝初期,改隶属于真定路。以前管辖司候司和博野县。到了至元三年,司候司和博野县都被并入蠡州,后来又重新设立了博野县,并划归保定路管辖。至元十七年,蠡州直接隶属于中书省。至元二十一年,又回到真定路。
顺德路,是个下等路,金朝时叫邢州,属于河北西路。元朝初期,设立了元帅府,后来改成了安抚司。中统三年,升格为顺德府。至元元年,洺州和磁州划归顺德府管辖。至元二年,洺州和磁州又分出去,自成一路,顺德府改名为顺德路总管府。顺德路原来管辖邢台、唐山、内丘、平乡、任、沙河、南和、巨鹿八个县。元宪宗五年,从平乡县的道武镇(旧志上写的是武道镇,应该是写错了)析置广宗县。顺德路户数三万五千一百户,人口十二万四千四百六十五人。
顺德路下辖一个录事司和九个县:邢台县(中等县,紧挨着路城)、巨鹿县(中等县)、内丘县(中等县)、平乡县(中等县)、广宗县(中等县,宋朝时就有的县,金朝改名为宗城县,属于洺州;元朝初期恢复为广宗县,后来并入平乡县;元宪宗五年,又重新设立,隶属于顺德路;至元二年,再次并入平乡县,不久后又重新设立)、沙河县(下等县)、南和县(下等县,至元二年,曾被并入沙河县,不久后又重新设立)、唐山县(下等县,至元二年,曾被并入内丘县,不久后又重新设立)和任县(下等县,至元二年,曾被并入邢台县,不久后又重新设立)。
广平路,在河北西路。话说当年太宗八年的时候,设立了邢洺路总管府,管辖邢州、磁州、威州。后来宪宗二年,改名叫洺磁路,只管磁州和威州了。到了元朝至元十五年,又改名叫广平路总管府。它原来管着永年、广平、宗城、新安、成安、肥县、鸡泽、曲周、洺水这九个县。元朝初期,把宗城县并入了洺水县,新安县并入了威州,还从洺水县分出一部分归威州管辖,成安县归磁州管辖。那时候,户口总数是四万一千四百四十六户,人口是六万九千八十二人。
广平路下辖一个录事司,五个县:永年县(中等,紧挨着州城)、曲周县(中等)、肥乡县(中等)、鸡泽县(下等,元朝初期被并入永年县,后来又恢复了)、广平县(下等)。此外,它还管着两个州:磁州和威州。
磁州,在河北西路。金朝的时候也是个州。太祖十年,它升级成了滏源军节度使,归真定路管辖。太宗八年,又改回磁州,归邢洺路管辖。以前它管着录事司,以及滏阳、武安、邯郸三个县。元朝至元二年,把真定府的涉县和成安县并入了滏阳县,武安县并入了邯郸县,后来武安县和成安县又重新设立了。至元三年,把录事司并入了滏阳县。所以,磁州管辖四个县:滏阳县(中等,紧挨着州城)、武安县(中等,元统二年,石山寨巡检司搬到了清水寨)、邯郸县(下等)、成安县(下等)。
威州,金朝的时候也是个州,在河北西路,治所在井陉县。太宗六年,它归邢洺路管辖,还管着洺水县。宪宗二年,州治搬到了洺水县。以前它管着洺水、井陉、威这三个县。到了至正年间,威县并入了威州。所以,威州管辖两个县:洺水县(中等,紧挨着州城,原来属于洺州,定宗二年划归威州,宪宗二年州治迁到这里)、井陉县(下等,宪宗二年,县治搬到了天长镇)。
话说彰德路,地位不算高。(下。)它原来是金朝的彰德府,属于河北西路。太宗四年,设立了彰德总帅府,管辖卫州和辉州。到了宪宗二年,彰德降级成了散府,跟卫州、辉州一起归真定路管。元朝建立的第一年,又重新设立了彰德路总管府,管辖怀州、孟州、卫州、辉州四个州。第二年,又把怀州、孟州分出去成一路,卫州、辉州也分出去成一路。那时候,彰德路管辖着安阳、林虑、汤阴、临漳、辅岩五个县。元朝四年,林虑县升格为林州;六年,辅岩县并入安阳县。当时,彰德路户籍登记在册的三万五千二百四十六户,人口八万八千二百六人。
彰德路下设一个录事司,三个县:安阳(上),汤阴(中),临漳(中);还有一个州:林州(下)。说起来这林州,它原本是金朝的林虑县,后来升格为林州。太宗七年,开始有人代理县令;宪宗二年,又恢复了州的建制。元朝二年,它又降级成了县,并且把辅岩县并入其中。六年后,它再次升格为州,不过这次把辅岩县划给了安阳县。
再说大名路,地位比较高。(上。)它原来是金朝的大名府,属于大名府路。元朝初期沿用了金朝的建制,设立了大名路总管府。大名路管辖着元城、大名、魏县、冠氏、南乐、馆陶、夏津、朝城、清平、莘县十个县。后来冠氏县升格为州,馆陶县和朝城县划归濮州管辖,夏津县划归高唐州管辖,莘县划归东昌路管辖,清平县划归德州管辖,而恩州的清河县则划归大名路管辖。大名路户籍登记在册的六万八千六百三十九户,人口十六万三百六十九人。
大名路也下设一个录事司,五个县:元城(中,倚郭,元朝二年并入大名县,后来又重新设立);大名(中,倚郭,太宗六年设立县治,宪宗二年迁县治到府城内,元朝九年,县治迁回原址);南乐(中);魏县(中);清河(中,金朝的旧县,属于恩州,太宗七年改属大名路)。大名路下辖三个州,但具体是哪三个州,这里没有写。
开州,以前是金朝的州,属于大名府路。以前管着濮阳、清丰、观城、长垣四个县。元朝初期,把观城县划给了濮州。元朝至元二年,又把大名路的长垣、东明两个县划给了开州。所以开州管着濮阳、东明、长垣、清丰四个县,濮阳县就在州城边上。东明县,以前是太宗七年被划给大名路,至元七年才回到开州。长垣县,开始也属于大名路,至元二年才划给开州。清丰县也是这样。
滑州,以前是金朝的州,属于河北西路。元朝初期,改属大名路。它管着白马、内黄两个县,白马县就在州城边上。
濬州,以前是金朝的州,属于河北西路。元朝至元二年,改属大名路。以前管着黎阳、卫县两个地方。后来把黎阳并入了濬州,把卫县升格为州,归属卫辉路管。
怀庆路,以前是金朝的怀州,属于河东南路。因为和临潢府的怀州重名,所以改名叫南怀州,后来又去掉了“南”字。元朝初期就沿用了这个名字。太宗六年,管辖怀州和孟州的事务。宪宗七年,改名为怀孟路总管府。中统二年,又恢复为州,归属真定路。至元元年,怀州和孟州归属彰德路。至元二年,又独立成为一路,管辖淇州。至元三年,又把淇州划给了卫辉路。延祐六年,因为仁宗曾经住在这里,所以改名为怀庆路。户籍人口三万四千九百九十三户,总人口十七万九千二百二十六人。它管着一个录事司,三个县:河内县(清化镇有庙学)、修武县、武陟县,还有一个孟州。
孟州,以前是金朝的州,属于河东南路。因为水灾,搬迁到现在的城池,原来的城池就叫下孟州,新的城池就叫上孟州。元朝初期,州治在下孟州。宪宗八年,又搬到了上孟州。以前管着司候司,以及河阳、济源、王屋、温县四个县。至元三年,把王屋县并入了济源县,司候司并入了河阳县。所以现在孟州管着河阳、济源、温县三个县。济源县,太宗六年升格为源州,七年又降为县。
卫辉路,在河北东路。以前治所在汲县,因为水灾太严重,就搬到宜村新城,还把胙城设为它旁边的一个县。到了宪宗元年,州治又搬回汲县了。中统元年,升格为卫辉路总管府,户口总数是两万两千一百一十九户,十二万七千二百四十七人。
下面是它管辖的地方:一个录事司(中统元年设立);四个县:汲县(在卫辉路,是倚郭县)、新乡县(中级县)、获嘉县(下级县)、胙城县(下级县)。还有两个州:辉州,以前是金朝的河平县,后来改名叫苏门县,再升格为辉州,属于河北东路。元朝沿用了这个设置,只是把它改隶属于卫辉路。辉州以前管辖山阳县,到了至元三年,山阳县被撤销,并入了辉州。还有淇州,它原本是卫县鹿台乡,宪宗五年,用大名、彰德、卫辉三路剩下的户口设立了淇州,还设立了临淇县作为它的倚郭县。中统元年,淇州属于大名路,至元三年,改隶属于卫辉路,临淇县也被撤销,并入了淇州。
河间路,以前是金朝的河间府,属于河北东路。至元二年,升格为河间路总管府。河间路以下的四路七州,以前都归属于山东东西道宣慰司管辖。到了至大二年,直接归中书省管辖了。河间路以前管辖河间县和肃宁县两个县。至元二年,又从济南路划拨临邑县过来,还从济南路、景州、陵州划拨齐东、宁津、青城三个县过来。总共七万九千二百六十八户,十六万八千五百三十六人。
下面是它管辖的地方:一个录事司;六个县。
河间府,嗯,中等规模的州府,就在城墙边上。肃宁县,以前规模比较小,元朝至元二年的时候,降级成镇,并入了河间县,后来又恢复了县的建制。齐东县,也是个小县。金朝的时候是齐东镇,后来刘豫建立了夹河巡检司,金朝乱的时候,大兵南下攻占了这里。元朝宪宗三年,设立了齐东县,归属河间路,四年后又划归济南路管辖。至元二年,又重新划回河间路,县里管辖的户口,郊区都是章丘和邹平的地盘。宁津县,规模比较小,金朝的时候属于景州。至元二年,改隶属河间路。临邑县,以前属于济南府,元朝太宗七年,改隶属河间路。宪宗三年,又划回济南路。至元二年,再次划回河间路,把县城南边的新市划给了济阳县。青城县,规模比较小,太宗七年,从临邑和宁津划地出来设立,属于济南路。中统年间,改隶属陵州。至元二年,又改隶属河间路。
沧州,中等规模的州府,是金朝以前的州府,属于河北东路。元朝初期,改隶属河间路。延祐元年,把州府所在地迁到了长芦镇。沧州管辖五个县:清池县,中等规模;乐陵县,中等规模,县城在咸平镇,至正末年迁到了棣州旧城;南皮县,规模较小;无棣县,规模较小,至元二年,被并入乐陵县,县城迁入棣州,后来又恢复了建制,又从它的西边划出一块地设立了故城县,仍然属于沧州,叫做西无棣县;盐山县,规模较小,至元二十五年,用沧州的军营城设立了沧溟县,具体废除的时间记载不清楚。
景州,中等规模的州府,金朝的时候是景州,后来改名叫观州,州府设在东光县,属于河北东路。元朝初期改隶属河间路。至元二年,恢复了景州的名称。元朝初期,州府迁到了蓚县,以前管辖东光、阜城、将陵、吴桥、蓚、宁津六个县。宪宗三年,将陵县升格为陵州,宁津县改隶属河间路。景州管辖五个县:蓚县,中等规模,元朝初期升格为元州,后来又恢复了县的建制;故城县,中等规模,元朝初期属于河间路,至元三年,降级为故城镇,并入陵州,同年又从陵州的西南部划地出来设立故城县,隶属景州;阜城县,规模较小;东光县,规模较小;吴桥县,中等规模,金朝的时候把将陵县的吴川镇升格为县。
清州,原来是金朝的州,属于河北东路。元太宗二年,升格为清宁府。七年后,又降回清州。以前管辖司候司,以及会川、兴济、靖海三个县。元至元二年,司候司和靖海、兴济两个县被撤销,并入会川县,后来又重新设立了靖海和兴济两个县。清州管辖三个县:会川县(中等规模),靖海县(下等规模),兴济县(下等规模)。
献州,原来是金朝的寿州,后来改名为献州,也属于河北东路。以前管辖乐寿、交河两个县。元至元二年,献州和交河县被撤销,并入乐寿县,并且献州改隶属于河间路,没多久又重新设立了献州。献州管辖两个县:乐寿县(中等规模,紧挨着州治),交河县(中等规模,金朝时从乐寿县析置,后来被撤销)。
莫州,原来是金朝的州,属于河北东路。以前只管辖任邱一个县。元朝至元年间,又重新设立了莫亭县。莫州管辖两个县:莫亭县(下等规模,靠近州治,金朝时从任邱县析置,后来被撤销,至元年间又重新设立),任邱县(下等规模,元至元二年被撤销,并入河间县,后来又重新设立)。
陵州,原来是金朝的将陵县,属于景州。元宪宗三年,改隶属于河间府,同年又升格为陵州,隶属于济南路。元至元二年,又降回县级。三年后,又恢复州级建制,隶属于原先的路,并且州治迁移到旧州治西北七里处。
东平路,原来是金朝的东平府,属于山东西路。元太祖十五年,国王木华黎授权严实担任东平行台。元太宗二年,任命严实为东平路行军万户。严实死后,他的儿子严忠济继承万户之职,并代理总管府事。元至元五年,东平才成为散府。九年,升格为下路总管府。户数四万四千七百三十一户,人口五万一百四十七人。东平路下辖一个录事司和六个县:须城县(下等规模,靠近州治),东阿县(中等规模,宋朝时县治迁到金桥镇),阳谷县(中等规模,因为水患,宋朝时县治迁到孟店),汶上县(中等规模,金太和八年,汶阳县改名为汶上县),寿张县(下等规模,金朝时县治迁到竹口镇,后来又迁回原址),平阴县(下等规模,元至元十三年,县治迁到现址)。
东昌路,地位一般。以前是金朝的博州,属于山东西路。元朝初期改属东平路。元朝至元四年,升格为博州路总管府。至元十三年,又改名为东昌路。以前管辖聊城、堂邑、博平、茌平、高唐五个县。至元七年,高唐县升格为州,直接隶属于中书省,同时从大名路划拨莘县过来归东昌路管辖。至元二十六年,从堂邑县划出一部分地方设立丘县。户籍总数三万三千一百二户,人口十二万五千四百六人。
下面是东昌路的机构设置:
一个录事司。
六个县:
聊城,地位中等,紧挨着州城。最初和博州一起属于东平路,至元四年,划出来作为博州总管府的治所。至元十三年,改为了东昌路总管府的治所。堂邑,地位中等,宋朝时因为水患,把城池迁移到旧治所东边十里处。莘县,地位中等。博平,地位中等,宋朝时因为水患,把县城迁移到宽平镇,还把明灵砦划给了清平。茌平,地位中等。丘县,地位一般。最初是平恩镇,属于曲周,后来升格为县。元朝至元二年,被并入堂邑县。至元二十六年,宣慰司说:“丘县的赋税和诉讼距离堂邑县有二百多里,来回很不方便,平恩镇有两千七百户,升格为县比较合适。”于是又恢复了丘县,隶属于东昌路。
济宁路,地位一般。以前是金朝的济州,属于山东西路,旧治所在钜野,后来迁治到任城。金朝太宗七年,被划归东平府管辖。元朝至元六年,又迁回钜野。至元八年,升格为济宁府,治所设在任城,不久又迁回钜野。至元十二年,又恢复了济州,同年钜野又成为府治,济州治所在任城,是一个散州。至元十六年,济宁府升格为路,设立总管府。至正八年,济宁路迁到济州。至正十一年,在济宁设立中书分省。以前管辖任城、金乡、嘉祥、郓城四个县,后来任城县划归济州,嘉祥县划归单州。至元六年,又恢复了钜野县。至元八年,把济州的郓城、砀山、丰县划归济宁路。至元十二年,设立肥城县。户籍总数一万五千四十五户,人口五万九千八百十八人。
下面是济宁路的机构设置:
一个录事司。
七个县。
巨野县,以前是金朝的县,后来被废除了,它的地盘被分给了嘉祥、郓城、金乡三个县。直到元朝至元六年,才又重新设立了巨野县。
郓城县,以前金朝因为水灾把县城搬到了盘沟村。到了元朝至元八年,才又搬回了原来的地方。肥城县,以前不是县,元朝至元十二年,才在平阴县辛镇寨东北十五里建了这个县,还把平阴县的孝德等四个乡划给了它。金乡县,以前属于济州,元朝至元二年才划归到这个路。砀山县,以前属于金朝的单州,后来又改属归德府,之后被水淹没了。元朝宪宗七年,又重新设立了这个县,改属东平路。元朝至元二年,被并入单父县,三年后又重新设立,属于济州,八年后又改属本路。虞城县,以前属于金朝的归德府,后来也被水淹没了。元朝宪宗二年,又重新设立,改属东平路。元朝至元二年,被并入单父县,三年后又重新设立,属于济州,八年后又改属本路。丰县,以前属于金朝的徐州,元朝宪宗二年,改属济州,元朝至元八年,直接隶属于本路。
济州,地位比较低。元朝至元十二年,在任城另立济州,把一些县并入州里。十五年,把济宁府迁到济州,让巨野县代管济州的事务。同年,又在巨野设立了济宁府,济州还是原来的样子。二十二年,又重新设立了任城县,隶属于济州。济州管辖三个县:任城县,地位比较低,紧挨着州城;鱼台县,地位比较低,以前属于金朝的单州,太宗七年改属济州,元朝至元二年被并入金乡县,三年后又重新设立,八年后隶属于济宁府,十三年后又划归济州;沛县,地位比较低,以前属于金朝的滕州,太宗七年,滕州的治所迁到了这里。元朝宪宗二年,滕州被撤销,并入沛县。元朝至元二年,沛县被并入丰县,三年后又重新设立,八年后隶属于济宁路,十三年后又划归济州。
兖州,地位比较低,是金朝的旧州,属于山东西路。元朝初期改属济州,元朝宪宗二年,改属东平路,元朝至元五年,又重新属济州,十六年,又隶属于本路。兖州管辖四个县:嵫阳县,地位比较低;曲阜县,地位比较低;泗水县,地位比较低,元朝至元二年被并入曲阜县,三年后又重新设立;宁阳县,地位比较低,元朝至元二年被并入嵫阳县,元朝大德元年又重新设立。
单州,原来是金朝的州,属于南京路。元朝刚建立的时候,它归济州管。元宪宗二年,它又归东平府管。元至元五年,又重新归济州管。到元至元十六年,最终又回到了原来的南京路。单州以前管着单父、成武、鱼台、砀山、楚丘五个县,后来成武、楚丘划归曹州管,鱼台划归济州管,砀山划归归德府管。元朝以后,又从济州划出嘉祥县来归单州管。现在单州管着单父和嘉祥两个县。
单父县,原来也和单州一样,元朝初年都归济州管。元宪宗二年,它归东平府管,后来被并入单州。元至元二年,又重新设立了单父县。元至元三年,它又归济州管,后来又改回单州管辖。嘉祥县,原来是金朝的济州管辖的县。元宪宗二年,它归东平府管。元至元二年,又回到济州管辖,后来又改归单州管辖。嘉祥县以前治所在山口镇,后来迁到横山南边,金朝大定年间又迁到萌山,并建了城。
曹州,原来是金朝的州,属于山东西路。元朝刚建立的时候,它归东平路管。元至元二年,它直接归中书省管。以前曹州管着济阴、定陶、东明三个县。元至元三年,从济南路划出禹城县归曹州管,又从单州划出成武、楚丘两个县归曹州管,同时把东明县划归开州管。曹州户口总数是三万七千一百五十一户,人口十九万五千三百三十五人。现在曹州管着济阴、成武、定陶、禹城、楚丘五个县。楚丘县,金朝初期属于曹州,后来改属归德府,因为河道不便,又改属单州,元朝初期又回到了曹州。
濮州,原来是金朝的州,属于大名府路。元朝刚建立的时候,它归东平路管。元至元五年,它直接归中书省管。以前濮州管着鄄城、范县两个县。元朝初期,从开州划出观城县,从恩州划出临清县归濮州管。元至元三年,从东平路划出馆陶县归濮州管。元至元五年,又从东平路划出朝城县归濮州管。濮州户口总数是一万九千一百四户,人口二万三千一百二十一人。现在濮州管着鄄城、朝城、馆陶、临清、观城、范县六个县。范县,旧志上说它原来属于东平府,元至元二年才归濮州管。但是根据记载,金朝时范县就属于濮州了,旧志记载有误。
高唐州,原来是金朝的高唐县,属于博州。元朝初期,它归属于东平路。元至元七年,升格为州,直接隶属于中书省,把高唐县设为州治,又从东平路划出夏津、武城两县来归属高唐州。当时高唐州户口总数是一万九千一百四户,人口是二万三千一百二十一人。高唐州下辖三个县:高唐县(中等规模,紧挨着州治)、夏津县(中等规模)、武城县(中等规模,宋朝的时候因为卫河决堤,县城搬到了旧址东边十里)。
泰安州,金朝的时候是州,属于山东西路。元朝初期,它归属于东平路。元至元五年,直接隶属于中书省。以前它管辖奉符、莱芜、新泰三个县。元至元七年,又从济南府划出长清县来归属泰安州。当时泰安州户口总数是九千五百四十户,人口是一万七百九十五人。泰安州下辖四个县:奉符县(中等规模)、长清县(中等规模)、莱芜县(规模较小)、新泰县(规模较小,元至元二年被并入莱芜县,到三十一年又重新设立)。
德州,金朝的时候是州,属于山东西路。元朝初期,它归属于东平路。以前它管辖安德、平原、德平三个县。元至元二年,从济南府划出齐河县,从大名府划出清平县来归属德州,德州也直接隶属于中书省。当时德州户口总数是二万四千四百二十四户,人口是十五万六千九百五十二人。德州下辖五个县:安德县(中等规模,县治在洊冈)、平原县(规模较小)、齐河县(规模较小)、清平县(规模较小)、德平县(规模较小)。
恩州,金朝的时候是州,属于大名府路。元朝初期,它归属于东平路。元至元七年,直接隶属于中书省。以前它管辖司候司,以及历亭、武城、清河、临清四个县。元朝初期,清河县划归大名府,武城县划归高唐州,临清县划归濮州。元至元二年,又把司候司和历亭县并入恩州。当时恩州户口总数是一万五百四十五户,人口是三万七千四百七十九人。
冠州,金朝的时候是冠氏县,属于大名府。元朝初期,它归属于东平路。元至元六年,升格为冠州,直接隶属于中书省。当时冠州户口总数是五千六百九十七户,人口是二万三千四十人。
首先,咱们来说说山东东西道宣慰司的事儿。元朝至大二年的时候,把益都、济南、般阳三路,还有宁海州划归到宣慰司管辖,其他的地方都直接归中书省管。说白了,山东西道包括河间、东平、东昌、济宁四路,以及曹州、濮州、高唐州、泰安州、德州、恩州、冠州七州。在至大二年之前,宣慰司管辖着整个山东西道,治所在河间路。《方舆胜览》里也记载了河间路管辖山东西道,这可以作证。书上要是写成“河东山西道”,那就是写错了。至大二年以后,宣慰司才只管山东东路,并且把治所搬到了益都路。后来,到至正六年,又改成了山东东西道宣慰司都元帅府。
接下来说说益都路。金朝的时候,这儿叫益都府,属于山东东路。元朝太祖二十一年,李全投降,被封为益都路行中书省,后来李全死在扬州,他老婆回到北方,继续掌管行省,后来传给了他儿子李璮。中统三年,李璮造反被杀,益都路行中书省和益都路总管府又重新设立了。到了至元三年,行省被撤销了。至元二十四年,宣慰司的治所搬到了益都。以前益都路管辖益都府,还有潍州、胶州、密州、莒州、沂州、滕州、峄州、博兴州、登州、莱州、宁海州,以及泰安州和淄州(这两个是临时设置的)。至元二年,登州和莱州划给了般阳路,淄州被并入了益都县,泰安州并入了沂水县。至元三年,益都府被并入了益都路。至元九年,宁海州直接归中书省管辖。最初,益都路管辖益都、临朐、寿光、博兴、临淄、穆陵、乐安七县,后来穆陵县并入了临朐县,博兴县升格为州,又从淄州划来高苑县。总共户数七万七千一百六十四户,人口二十一万二千五百二十人。
最后,说下益都路的机构设置:
领司一
录事司。
县六
益都啊,以前是个中等规模的州,紧挨着州治所在地。元世祖至元二年,把淄州的淄川县并入益都,淄川县的旧治所——北城,老百姓都叫它东阳城,金朝的时候把州治迁到了南城,也就是大家说的南阳城。临淄呢,以前是个小州,至元三年并入益都,十五年又重新设立了。临朐也是个小州,金朝的时候从临朐分出来个穆陵县,元朝把穆陵县并回临朐,至元二年,临朐又并入益都,到二十五年才重新设立。高苑也是个小州,元宪宗七年,把长山县并入高苑,本来长山县是属于淄州的,后来才划归益都路。乐安和寿光,都是小州。
益都路一共辖八个州。潍州,以前是个小州,金朝的时候属于山东东路,元朝初期归属益都路。潍州以前管辖着司候司、北海、昌邑、昌乐三个县。元宪宗三年,把司候司并入北海县。(那一年,还把各州的录事司和司候司都并入了州治所在的县。)至元三年,昌乐县并入北海县。潍州后来只管辖北海和昌邑两个县,州治也改了地方。
胶州,以前也是个小州。金朝的时候,胶州叫胶西县,属于密州。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不是太祖二十四年,这是旧志记载错误,我根据《齐乘》改过来了),在胶西县设立了胶州,从莱州的即墨县和密州的高密县划归胶州管辖。胶州管辖着胶西、即墨、高密三个县,胶西是州治所在地。后来,在至元三年,又设立了潍川乡景芝社巡检司。
密州,以前也是个小州,金朝的时候叫故州,属于山东东路。元朝初期归属益都路。以前管辖着司候司、诸城、安丘、高密、胶西五个县,后来胶西和高密划归胶州管辖。元宪宗三年,又把司候司并入诸城县。密州后来只管辖诸城和安丘两个县,州治在诸城,诸城有内外两座城。
莒州,以前是金朝的州,属于山东东路,元朝初期归属益都路管辖。以前管辖着司候司,以及莒县、日照县、沂水县三个县。元宪宗三年,把司候司并入了莒县。元皇庆二年,从沂水县划出一部分地,设立了蒙阴县。 莒州下辖四个县:莒县(州治所在地,后来元朝至元年间,参政马睦火觉得城池太大不好防守,就砍掉了城池的西、南、北三面,只修缮了东北角,成了现在的州治),沂水县(至元二年,把泰安州和泰安县并入沂水县;后来至元二年,又设立了穆陵关巡检司),日照县,蒙阴县(皇庆二年,从沂水县的龙寨镇划出来设立的,旧志上说它以前叫新泰,中统二年并入沂水县。但是,新泰县其实是并入了莱芜县,到至元二年才重新设立,旧志记载有误)。
沂州,以前是金朝的州,属于山东东路,元朝初期归属益都路管辖。下辖两个县:临沂县(州治所在地,元宪宗三年,把司候司并入临沂县;至正十六年,设立了河南廉访司),费县(县治在祚城)。
滕州,以前是金朝的州,属于山东西路,元朝初期归属益都路管辖。以前管辖着滕县、邹县、沛县三个县。元朝初期,把沛县划给了济宁路。滕州下辖两个县:滕县(州治所在地,元宪宗三年,把司候司并入滕县;至正戊子年,徐州升为路,滕州、峄州、邳州、宿州四个州被划归徐州路管辖,滕县也迁到了薛城,滕县西南四个乡划给了滕县新治所,东南六乡则归滕州管辖)。邹县。
峄州,以前是金朝的兰陵县,属于邳州。元朝初期在兰陵县设立了峄州。至元二年,又把兰陵县并入了峄州。(李璮担任益都路行省时,让他的亲戚胡甲担任沂州知州,峄州害怕李璮的势力,就把州城东面二十里以外的地都割给了沂州,后来就一直没改回来。)
博兴州,以前是金朝的博兴县,属于益都府。元朝初期升格为州。
最后,还有山东东西道肃政廉访司。
济南府,以前是金朝的济南府,属于山东东路。元朝初期,也叫济南路。原来管辖淄州和陵州两个州。元朝至元二年,把淄州划归淄莱路,陵州划归河间路,然后把滨州和棣州划到济南路来。户籍登记在册的有六万三千二百八十九户,人口十六万四千八百八十五人。以前管辖着历城、临邑、齐河、章丘、禹城、长清、济阳七个县。至元二年,临邑县划归河间路,长清县划归泰安州,禹城县划归曹州,齐河县划归德州,同时把淄州的邹平县划到济南路来。
接下来是济南路的行政机构设置:一个录事司,四个县:历城县(中等县,紧挨着州城。金朝末年,当地百姓为了抵御战乱,依水而建,称作水寨。元朝初期才迁到现在的县城。);章丘县(上等县);邹平县(上等县);济阳县(中等县,新市镇以前属于临邑县,至元二年并入济阳县,拨出一千二百四十户人家设立长官司管理,税收直接上交济南路,曲阳镇有庙和学堂)。
还有两个州:棣州(上等州),金朝时的州,属于山东东路。元朝初期,滨州和棣州自己组成一路。中统三年,改名为滨棣路安抚使司。至元二年,和滨州一起划归济南路。以前管辖着司候司、厌次、商河、阳信三个县。元朝初期,把沧州无棣县的一半划归棣州,另一半还归属沧州。至元二年,把司候司并入厌次县。棣州管辖四个县:厌次县(中等县,紧挨着州城);商河县(中等县);阳信县(中等县,宋朝大中祥符年间,和厌次县互换了地盘,元朝沿用了这个划分);无棣县(下等县,元朝初期,无棣县的一半划归沧州,只留下三乡归属棣州。沧州也有个无棣县,所以这个县又叫东无棣县)。
滨州(中等州),金朝时的州,属于山东东路。以前管辖着司候司、渤海、利津、蒲台、沾化四个县。至元二年,把司候司并入沾化县,蒲台县划归般阳路。滨州管辖三个县:渤海县(中等县,紧挨着州城);利津县(下等县,原来是渤海县的永利镇,金朝时建县,元朝沿用);沾化县(下等县,宋朝时把招安镇升为县,金朝改名为沾化)。
话说咱这般阳路啊,以前叫淄州,属于山东东路。元朝刚开始的时候,它归济南路管。元世祖中统四年,升格为淄州路,管着淄州、登州、莱州这三个州,州治设在淄州。元世祖至元二年,改名叫淄莱路,到了至元二十四年,又改名叫般阳路。那时候,它管着淄川、长山、邹平、高苑四个县。咱们成吉思汗的儿子,窝阔台汗在当太子的时候,还在这儿设立了一个新城县呢,不过旧史书上说是至元十九年才办的事儿。至元二年,邹平县划归济南路管,高苑县划归益都路管,还从滨棣路调了个蒲台县过来。当时般阳路总共两万五千五百三十户人家,十二万三千一百八十五口人。
下面说说具体管辖情况: 有个录事司,四个县,分别是淄川县(中等县,紧挨着州城),长山县(中等县),新城县(中等县,原来是长山县驿台镇,窝阔台汗觉得这地方人多热闹,就建了个县,还把田镇、索镇划给了它。至元十九年,淄莱路的田镇、索镇并入新城县,新城县就正式建在驿台镇了),蒲台县(中等县,原来是个小县,至元二年升格为中等县)。
再说说州,有两个州:莱州(中等州),金朝的时候就是州,属于山东东路。元朝刚开始的时候归益都路管,至元元年才归到般阳路。以前莱州管着个录事司,还有掖县、莱阳县、即墨县、胶水县、招远县五个县。至元二年,把录事司并入了掖县。至元二十四年,把即墨县的一部分划给了胶州。所以,莱州最后管着掖县(中等县,紧挨着州城,西田场有个庙和学堂)、招远县(小县,原来是掖县的地盘,金朝初期叫青峰县,后来改名叫招远)、莱阳县(小县)、四个县。 登州(小州),金朝的时候也是州,属于山东东路。元朝初期归益都路管,至元元年归到般阳路。至正十一年,在登州设立了山东分元帅府。登州管着蓬莱县(小县,州治所在地)、黄县(小县)、福山县(小县,伪齐的刘豫把登州的雨水镇设为福山县,杨疃镇设为栖霞县)、栖霞县(小县)四个县。
最后是宁海州(小州),金朝的时候也是州,属于山东东路。元朝初期归益都路管,至元九年直接归中书省管。总共五千七百一十三户人家,一万五千七百四十二口人。它管着牟平县(中等县,州治所在地)和文登县(小县)两个县。
此外,还有河东山西道宣慰使司。
话说大同路,它在西京路管辖下,元朝刚建立的时候就有了。后来元朝至元十九年撤销了,又重新设立。到至元二十五年,改名为大同路总管府。至大元年,取消了宣慰司,把大同路划归中都留守司管辖。中都留守司撤销后,宣慰司又恢复了,归中书省管辖。以前大同路管辖大同、云中、宣宁、怀安、天城、白登、怀仁七个县。元朝初期,把怀安、天城两个县划给了宣德府。至元二年,把云中县并入了大同县。至元三年,又设立了平地县。(金朝的大同府以前有个宁边州宁边县,元朝的时候,把宁边县的地盘分给了武州和朔州。)户口总数是四万五千九百四十五户,人口十二万八千四百九十六人。
大同路下辖一个录事司和五个县:大同县(中等规模,紧挨着城墙),白登县(下等规模,至元二年曾被撤销改成镇,归大同县管辖,后来又恢复了),宣宁县(下等规模),平地县(下等规模,本来是平地寨,至元二年并入丰州,两年后又重新设立),怀仁县(下等规模)。此外,大同路还管辖着八个州:弘州(下等规模),金朝的时候就有了,属于西京路,元朝沿袭下来。以前管辖司候司、襄阴县、顺圣县。(金朝贞祐二年设立过大宁县,很快就撤销了。)元朝中期,把顺圣县划给了宣德府,又把司候司和襄阴县并入了弘州。
浑源州(下等规模),金朝时是浑源县,属于应州,后来升格为州,仍然保留浑源县和司候司。元朝初期,把浑源县改名为恒阴县。至元四年,司候司和浑源县都被并入了浑源州。应州(下等规模),金朝的时候就有了,属于西京路,元朝沿袭下来。应州管辖两个县:京城县(下等规模,州治所在地),山阴县(下等规模,至元二年曾被并入京城县,后来又恢复了)。朔州(下等规模),金朝的时候就有了,属于西京路,元朝沿袭下来。以前管辖一个录事司,至元四年,录事司被并入了鄯阳县。朔州管辖两个县:鄯阳县(下等规模,至正末年,孛罗帖木儿派将领姚伯颜不花在旧城西北修建了新城),马邑县(下等规模,金朝时是固州,元朝初期被撤销)。武州(下等规模),金朝的时候就有了,属于西京路,元朝沿袭下来。以前管辖司候司和宁远县。至元二年,把宁边州的一半划给了武州。至元四年,司候司和宁远县都被并入了武州。
丰州,那是金朝的旧州,属于西京路。元朝一开始沿用了金朝的设置。以前丰州管辖着录事司和富民县,到了元朝至元四年,这两个机构都被并入了丰州。
东胜州,也是金朝的旧州,也属于西京路。元朝一开始也沿用了金朝的设置。以前它管辖着东胜县。元朝一开始,设立了录事司。至元二年,从宁边州划出一半地区归属东胜州。至元四年,录事司和东胜县都被并入了东胜州。
云内州,同样是金朝的旧州,属于西京路。元朝一开始沿用了金朝的设置。以前它管辖着柔服县和云川县。元朝一开始,废除了云川县,设立了录事司。至元四年,录事司和柔服县都被并入了云内州。延祐六年,设立了南云县,隶属于云内州,具体废除的时间记载缺失。
接下来是河东山西道的肃政廉访司。
冀宁路,以前是金朝的太原府,属于河东北路。元太祖十三年,设立了太原路总管府。大德九年,因为地震,改名为冀宁路。它原本隶属于中书省,到了至大元年,和晋宁路一起改隶属于肃政廉访司。冀宁路管辖着阳曲、太谷、平晋、清源、徐沟、榆次、祁县、文水、交城、孟县、寿阳这十一个县。金朝的时候,把寿阳县西边的张寨划出来设立了晋州。元朝一开始,把孟县升格为州。至元二年,又把晋州并入了寿阳县。冀宁路户籍登记在册的户数是七万五千四百四户,人口是十五万五千三百二十一人。
冀宁路下辖一个录事司和十个县。
这十个县分别是:阳曲(中等规模,靠近州府),文水(中等规模),平晋(下等规模),祁县(下等规模,以前属于宁州,至元二年宁州被废除后,归属冀宁路),榆次(下等规模,以前属于晋州,至元二年归属冀宁路),太谷(下等规模),清源(下等规模,金朝晋州的治所就在这个县,晋州被废除后归属冀宁路),寿阳(下等规模),交城(下等规模),徐沟(下等规模)。 此外,还有十四个州。
汾州,以前是金朝的州,属于河东北路。元朝刚建立的时候,设立了汾州元帅府,后来又撤销了。到了至元二年,又恢复了州的建制。以前管辖西河、孝义、介休、平遥、灵石五个县。元朝初期,把灵石县划给了霍州,又设立了一个小灵石县,后来小灵石县并入了介休县。所以,汾州就只剩下西河、孝义、平遥、介休四个县了。 其中,孝义县在至元三年的时候,从温泉县分出一半地设立了一个巡检司,归河东北路管辖;平遥县和介休县,元朝初期都划给了太原路,到至元二年才重新归属汾州。
石州,也是金朝的州,属于河东北路。元朝初期,石州归太原路管辖。以前石州管辖司候司、离石、方山、孟门、温泉、临泉、宁乡六个县。到了至元二年,温泉县并入了孝义县,临泉县升格为临州,司候司以及孟门、方山两个县都并入了离石县。所以,石州就只剩下离石和宁乡两个县了。离石县紧挨着州城,中统二年的时候被并入石州,三年后又恢复建制。宁乡县的情况比较复杂,它在不同的时期归属太原府或者石州管辖,最后在至元三年才最终确定归属石州。
忻州,也是金朝的州,属于河东北路。元朝初期,忻州归太原路管辖。元太宗元年,忻州升格为九原府,后来又降格为州。 值得一提的是,至元三年的时候,崞州、代州、坚州、台州四个州都归属忻州管辖,当时忻州是九原府,所以才会有州属州的情况。忻州管辖秀容和定襄两个县,秀容县紧挨着州城,至元二年的时候被并入忻州,四年后又恢复建制。
平定州,也是金朝的州,属于河东北路。元朝初期,平定州归太原路管辖。以前管辖平定和乐平两个县。至元二年,平定县被并入平定州。所以平定州就只剩下乐平县一个县了。乐平县紧挨着州城,至元二年的时候,它和平定县一起被并入平定州,设立了一个巡检司,七年后乐平县又恢复建制。
临州,元朝初期,临州的治所迁到了旧城北边四十里。以前是金朝的临水县,属于石州。中统二年,改名为临泉县,直接隶属于太原路。三年后,升格为州。
保德州,原本是岚州的地盘,宋朝的时候设立了保德州,金朝沿用了这个州名,归属于河东北路。元朝初期,又从保德州分出来设立了芭州。元宪宗七年,把保德州城里倚郭保德县并入了保德州。元至元二年,芭州和隩州的河曲县都并入了保德州。三年后,又把管州原来属于岢岚州的地盘划给了保德州。四年后,又把之前划给保德州的岢岚州地盘还给了管州。
崞州,金朝的时候是崞县,属于代州。后来马真皇后临朝称制三年,把崞县升格为州。元世祖大德元年,又把隩州巡检司升格为河曲县。(元至元二年,隩州和它的河曲县都被并入了保德州,成了巡检司。元世祖大德元年,河曲县又重新设立了。)河曲县隶属于保德州,后来又被撤销了。
管州,金朝的旧州,属于河东北路。元朝初期,归属太原路。管州以前管辖着静乐县一个县。元太祖十六年,静乐县被并入了管州,同时岢岚州以及岚州的楼烦县、宁化州的宁化县也被并入了管州。元至元三年,岢岚州被划给了保德州。四年后,岢岚州又重新划回了管州。
代州,金朝的旧州,属于河东北路。元朝初期,归属太原路。以前管辖着雁门、崞县、广武三个县。元朝初期,崞县升格为州。元中统四年,雁门县被并入了代州,广武县被并入了崞州。(元世祖大德五年,在太和岭兴修屯田,分成了山阴、雁门、马邑、鄯阳、洪济、金城、宁武七个屯。)
台州,金朝的时候把代州的五台县升格为台州,元朝初期沿用了这个州名。兴州,金朝的时候把岚州和合河合并升格为兴州,元朝初期沿用了这个州名。坚州,金朝的时候把代州的繁崎县升格为坚州,元朝初期沿用了这个州名。岚州,金朝的旧州,属于河东北路。元至元二年,岚州被并入了管州。五年后又重新设立了岚州。孟州,金朝的时候把太原府的孟县升格为孟州,元朝初期沿用了这个州名。
话说晋宁路,哎,这地方呢,以前是金朝的金平阳府,属于河东南路。元朝刚建立那会儿,设了个平阳路总管府。到了元世祖大德九年,改名叫晋宁路。那时候管着临汾、襄陵、洪洞、赵城、汾西、岳阳、浮山、和川、冀氏这九个县。后来赵城县划归霍州管了。元世祖至元三年,把和川县和冀氏县给撤了,并到岳阳县里去了。四年后,又重新设立了冀氏县,还把岳阳县并入冀氏县,结果没多久,冀氏县又改回岳阳县了。(旧志上写的是猗氏县,那是记错了。)这晋宁路啊,户口有十二万六千二百户,人口二十七万一千二百一十一口。
下面说下晋宁路下面的机构设置,只有一个领司,就是录事司。县一共有六个:临汾县(中等规模,紧挨着州府城),襄陵县(中等规模),洪洞县(中等规模),浮山县(小规模,后来元世祖至元二年,在浮山县设立了十八盘巡检司),汾西县(小规模),岳阳县(小规模)。
再说说河中府,这是金朝的老府了,也属于河东南路。元朝宪宗在当皇子的时候,设立了河解万户府,管着河中府和解州府,还设了个录事司。以前河中府管着河东、临晋、虞乡、猗氏、万泉、河津、荣河七个县。元世祖至元三年,把虞乡县并入临晋县,万泉县并入猗氏县,录事司也并入河东县,河解万户府也撤销了,河中府就只管解州了。八年后,解州直接归平阳路管了。十五年后,又重新设立了万泉县。河中府管着六个县:河东县(小规模,府治所在地),万泉县(小规模,元世祖至元十四年,县令皇甫祐重建了新城,原来的县城就废弃了),猗氏县(小规模),荣河县(小规模,金朝时升为河州,元朝初年又降为荣河县),临晋县(小规模),河津县(小规模)。
最后,再补充一句,这晋宁路下面还有九个州。
绛州,以前是金朝的州,属于河东南路,后来升格为晋安府。元朝初期,设立了绛州行元帅府,后来又取消了元帅府,恢复了绛州的建制,归属平阳路管辖。以前绛州管辖着录事司,以及正平、曲沃、稷山、翼城、太平、垣曲、绛、平水八个县。元朝至元二年,录事司被并入正平县;平水县从金朝时期在汾水西边的地方搬迁,元朝初期被并入哪个县,现在已经查不到了。后来绛州管辖的县就剩下七个了:正平县(县城紧挨着州城)、太平县、曲沃县、翼城县(金朝时升为翼州,元朝初期又降为县)、稷山县、绛县、垣曲县(至元二年被并入绛县,十六年又重新设立)。
潞州,以前是金朝的州,属于河东南路。元朝初期,被改名为隆德府,还设立了行都元帅府。元朝太宗三年,又恢复了潞州的建制,归属平阳路管辖。以前潞州管辖着录事司,以及上党、壶关、屯留、长子、潞城、襄垣、黎城、涉八个县。金朝末年,涉县升格为州。至元三年,涉县又降为县,划归真定路管辖,同时录事司被并入上党县。后来潞州管辖的县就剩下七个了:上党县(县城紧挨着州城)、壶关县、长子县、潞城县、屯留县(至元三年被并入襄垣县,十五年又重新设立)、襄垣县、黎城县(至元二年,把涉县的一些偏远村庄,一共十三村,并入了黎城县)。
泽州,以前是金朝的州,属于河东南路,因为和北京的泽州重名,所以加了个“南”字,后来又去掉了。元朝初期沿用了这个名字。以前泽州管辖着司候司,以及晋城、端氏、陵川、阳城、高平、沁水六个县。至元三年,司候司和陵川县被并入晋城县,端氏县被并入沁水县,后来陵川县又重新设立了。后来泽州管辖的县就剩下五个了:晋城县、高平县、阳城县、沁水县、陵川县。
解州,以前是金朝的州,属于河东南路。元朝初期,归属平阳路管辖。以前解州管辖着司候司,至元四年,司候司被并入解县。解州管辖着六个县:解县、安邑县、闻喜县、夏县、平陆县、芮城县。至元二十九年,运使那海在解州修建了一座运城,取名为凤凰城。
霍州,元朝沿袭金朝的设置。以前管辖赵城、汾西、灵石三个县,后来汾西县划归平阳府,又设立了霍邑县作为州府所在地附近的县。所以霍州管辖的县有三个:霍邑县(州府所在地附近的县),赵城县,灵石县(以前属于汾州,后来改属霍州)。
隰州,元朝沿袭金朝的设置,属于河东南路。后来改名为南隰州,之后又取消了“南”字。元朝初期沿用这个州名。以前管辖隰川、大宁、仵城、永和、石楼五个县。元朝初期,把仵城镇并入了隰川县;蒲县以前属于隰州,金朝兴定年间升为蒲州,后来又降为县,划归隰州管辖。所以隰州管辖的县有五个:隰川县(州治,也就是州政府所在地),大宁县(至元三年被并入隰川县,至元二十三年又重新设立),石楼县,永和县,蒲县。
沁州,元朝初期属于平阳路,是金朝旧州,属于河东南路。以前管辖录事司(相当于州政府下属的办事机构),铜鞮、武乡、沁源、绵上四个县。至元三年,录事司被并入铜鞮县;至元十年,绵上县被并入沁源县。所以沁州管辖的县有三个:铜鞮县(州府所在地附近的县),沁源县(元朝初期,改建县城,占据紫金山的一半),武乡县(至元三年被并入铜鞮县,后来又重新设立)。
辽州,元朝沿袭金朝的设置,属于河东南路。后来改名为南辽州,之后又取消了“南”字。元朝初期沿用这个州名。以前管辖辽山、榆社、和顺、仪城四个县。至元三年,仪城县被并入和顺县。所以辽州管辖的县有三个:辽山县(州府所在地附近的县),榆社县(至元三年被并入辽山县,至元六年又重新设立),和顺县(至正十四年,达鲁花赤木不剌将县城迁到了旧治的西南)。
吉州,元朝初期属于平阳路,是金朝旧州,属于河东南路。以前管辖司候司(相当于州政府下属的办事机构),吉乡、乡宁两个县。中统二年,司候司被并入吉乡县;至元二年,吉乡县被并入吉州。所以吉州只管辖一个县:乡宁县(至元三年被并入吉州,后来又重新设立)。
话说元朝的时候,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六月,在旺兀察都的地方修建了一座行宫,后来就发展成了中都。到了至大元年(公元1308年),设立了中都留守司,还兼管开宁路都总管府的事务。同年十二月,又设立了开宁县,归属于中都留守司管辖。四年后,中都留守司被撤销了,开宁路和开宁县也跟着一起被废除了。
接下来咱们说说岭北地区。那地方归属于行中书省管辖,其中有个和宁路。这个和宁路,一开始叫和林,也叫哈剌和林。这地方原来是乃蛮部的地盘,成吉思汗灭了乃蛮部之后,在这里设立了四个斡儿朵(军事组织)。过了二十年,成吉思汗把地盘分给儿子们,哈剌和林就给了他最小的儿子拖雷。后来,窝阔台汗开始定都于此。 (七年,修建了和林城,建了万安宫;九年,修建了迦坚茶寒殿,在和林北边七十多里;十年,修建了图苏胡迎驾殿,在和林北边三十多里。) 根据鲁卜鲁克在《和林纪行》里记载,宪宗三年(公元1253年),他奉命来到和林,说这里就是哈剌阙栾的都城。城里有两条大街,一条是撒剌先人住的,中间是市场,另一条是支那人住的,都是些工匠。这两条街外面,是达官贵人们的大宅子。此外,还有十二座佛堂,两座清真寺,一座景教寺。城是用土筑成的,有四个城门。城外还有一座很大的离宫,里面有殿堂,还有仓库。窝阔台、贵由、蒙哥这三位大汗都把这里当作都城。
元世祖忽必烈中统元年(公元1260年)迁都大兴(今北京),并在和林设立了宣慰司都元帅府。后来又在金山南面设立了一个都元帅府,和林就只剩下宣慰司了。到了至元二十七年(公元1290年),又重新设立了和林等处都元帅府。大德二年(公元1299年),把和林宣慰司都元帅府改了名字。四年后,都元帅府和宣慰司一起办公。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撤销了宣慰司都元帅府,改成了和林总管府。到了皇庆元年(公元1312年),又把和林路总管府改成了和宁路总管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