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垕,字仁仲,是江阴人。他爸爸陆涣,在宋朝的时候是江阴军安抚副使。元朝大军南下,陆垕跟着他爸爸投降了,后来被任命为江阴军判官。到了至元十六年,他去京城朝见皇帝,被提升为朝列大夫,同时担任徽州路总管府同知。
陆垕是读圣贤书长大的,年纪又轻,老百姓一开始对他没什么好感。可他一上任,就揭露了不少贪官污吏的罪行,处理政务非常英明果断,大家这才对他刮目相看。有一次,有人因为山上的墓地发生争执,双方都指着一个坟墓说是自己的,谁也说不清楚哪个坟墓年代久远。陆垕一看就说:“必须把这个坟墓挖开!”争执的人说:“这可是违法的!”陆垕说:“我就是要挖开!”他让人拿来工具,争执的人吓得跑了,结果挖开一看,果然是个空坟。还有一次,县里的公款被人偷了,谁也不知道是谁干的。陆垕把所有的民工叫来审问,指着其中一个人说:“审问他!”一审问,那人就招了,赃款也找到了。有人问他怎么知道的,陆垕说:“我是凭感觉和观察知道的。” 朝廷下令在江南地区造船,集结在昇州的龙湾,陆垕向宣慰司建议说:“徽州的路途险峻遥远,不如在太白渡造船更方便。” 他的建议被采纳了。船造好后,有人想把木材运到京城,陆垕坚决反对。没过多久,旌德县征集民工运送木材,结果引发了大规模的骚乱,最终证明陆垕的判断是正确的。
至元二十五年,陆垕升任江东宣慰副使,不久又改任江南浙江道提刑按察副使。他弹劾罢免了几十个贪官污吏,追回赃款数额巨大。织染局的官员受贿,牵连到十几个行省的胥吏,陆垕上书右司要求逮捕他们。右司却向参政告状,说:“分司不应该审理行省的官员”,认为陆垕违反了制度。陆垕说:“分司不能审理行省官员,这是对的。但是官员受贿,御史也不可以过问吗?”他把这件事报告给了行台,行台最终裁决陆垕的做法符合律法。后来按察司改名为肃政廉访司,陆垕因为这件事被免职。过了很久,他又被起用,担任中顺大夫、同知台州路总管府事。
公元1295年,他被任命为江东建康道肃政廉访副使。 他工作认真,政绩显著,中央和地方都对他赞赏有加。他变得更加尽职尽责,处理事情时刚正不阿,毫不畏惧。 有个部门官员贪污受贿,收受商人贿赂;还有奉旨制作佛像的人,竟然敲诈勒索官员超过五万锭金子,他都一一弹劾罢免了他们。 因此,那些权贵们都对他怀恨在心。
那时候,他要巡查各县的水灾情况。他下令让一个官员去,结果那个官员谎称生病死在路上。 他的仇家唆使官员的儿子告发他,说他其实是害死了那个官员。 那些当权者想用严厉的法律对付他,但他没有为自己辩解,只说自己母亲年迈需要照顾,请求回家养老。 他的船到了湖口,行省派来的使者来抓他,却不知道他在船上。等使者进了城,他已经离开了。使者说:“我知道他是清白的,上天保佑他啊!” 因为追不上,只好回去复命。
他知道了这件事,就自己去了京城,向御史台申诉。 大家都知道他是清白的,但因为害怕那些当权者,没有人敢为他说话。 不久,他被降了三级官职,改任岭北湖南道肃政廉访副使。 湖南的风俗习惯是喜欢赛龙舟,每年都有溺水身亡的人;山区居民还经常因为偷牛而打架闹事;他都下令禁止了这些。 有个农村妇女,家里经常有和尚出入,她丈夫外出很久没回来,有人诬告她和和尚一起杀了她丈夫,还指着路边的尸体做证据。 和尚受不了刑讯逼供,就诬告自己认罪了。 他仔细查看案卷,发现尸体是夏天死的,却穿着冬天的衣服,觉得很可疑,就深入调查,终于查明真相:原来是另一个人几个月前被打伤后倒在路边死的,并不是那个妇女的丈夫,和尚的冤案才得以昭雪。 一年后,湖南吏部送军粮到鄂州,碰到了那个妇女的丈夫,赶紧让他回家自首,和尚的冤案才最终得以平反。 他平反的冤假错案,有很多类似这样的例子。
没过多久,他就升职了,当上了海南广东道肃政廉访使,但是因为母亲年纪大了,他又辞官回家了。他为人清廉正直,给自己住的地方取名叫“义斋”,还曾经说过:“我一辈子都受用不尽‘义’这个字的教诲。” 回家后,他发现乡里的差役分配不均,就制定了一个公平的分配方法,解决了弄虚作假、互相推诿的问题。他把乡里的户口分成九等,根据每家的田地多少来分配差役和赋税。每年担任里正的人,都能从义田里得到一些粮食,年底再进行核算。几年后,义田的收成比支出多,他就用多余的钱又买了和义田一样多的田地,再分给各家各户。乡亲们都很感激他,一直沿用他的方法,没有改变。大德十一年,他去世了,享年五十岁。延祐年间,朝廷追赠他嘉议大夫、上轻车都尉、吴兴郡侯的爵位,并谥号为“庄简”。他的儿子李镗担任德清县尹,儿子李铨担任规运提点大使。
李拱辰,字廷弼,原本是磁州人,他曾祖父李仪做过滏阳县令,所以他们家就搬到滏阳住了。他祖父李彀,因为驸马忒木台的采地在磁州,就担任了驸马人匠局的提领。他父亲李著继承了他祖父的职位。
李拱辰从小聪明好学,他父亲去世后,按理说应该继承父亲的职位,但他感叹道:“继承这个职位,还能让我施展我的抱负吗?”于是他放弃了继承家业的机会,去京城游学,因为擅长翻译,被选入宫中担任宿卫。大德三年,他被任命为高邮府判官。高邮府刚开始是隶属于淮东宣慰司的路,后来改为散府,但仍然受淮东宣慰司管辖,这给当地官员和百姓带来了很多麻烦。李拱辰就向宣慰使建议:“把它重新划归到淮东宣慰司管辖比较方便。”这件事上报朝廷后,中书省采纳了他的建议。 正好那时候,福院设立营田提举司,给老百姓带来了很多危害,李拱辰就建议取消这个机构,并把责任追究到相关官员身上,百姓们都非常感激他。
元朝至大元年,他调任绍兴路新昌县县令。新昌县的地界划分混乱,他仔细核对地图和户籍册,制作成两份地契,官府留存一份,百姓留存一份,买卖土地时地契必须一起过户,这样就彻底解决了土地隐瞒、欺骗、兼并的问题。新昌县离郡府很远,水路不通,他申请用当地的土布代替粮食缴纳赋税。当时新昌县的百姓迷信阴阳五行之说,有的亲人去世几十年都不下葬,他下令:不埋葬父母的以不孝论处,这才改变了这种陋习。新昌百姓都说,自从建县以来,还没有哪个县令能像他这样为百姓做事。
皇庆二年,他升迁为湖州归安县县令。有个京城来的达官贵人,指认县里一个老百姓的妻子是逃走的奴婢,并且强烈要求抓捕,他却坚决留下了这对夫妻,最终保全了他们。当时朝廷下令清丈田地,执行的人大多都多报田亩数量,但他却让老百姓自己申报,只增加了150顷田地。行省又打算加倍征收赋税,他说:“我的官职可以不要,但百姓不能受苦!”最终阻止了这件事的发生。朝廷和地方官府都上书推荐他清廉能干。延祐四年,他被任命为中书省户部司计。
六年后,他升任监察御史。有个靠行医起家的人,通过走后门被提升为翰林学士承旨,他认为承旨这个职位责任重大,绝非此人所能胜任,于是独自上奏弹劾此人,其他官员都吓得不敢吭声。皇帝起初并没有生气。后来,内府采购薪炭,贪污了十多万贯钱,他揭发了这件事,并且两次上奏,但都没有得到回应,于是他解下官印辞职了。有人诬告他奏报不实,但执政大臣一向器重他,多方为他营救,他才免于受罚。不久,他又被起用为福建闽海道廉访司佥事,还被提升为三品奉议大夫,但他因丁忧(父母去世)而没有赴任。七年冬天,他又被任命为监察御史。英宗皇帝早就听说过他的名声,至治二年,特地任命他为御史台都事,但他又因为丁忧辞官。
泰定元年,他去世,享年五十七岁。他的儿子益,担任江浙行省检校官。
潘泽,字泽民,是顺宁宣德人,曾经跟许衡学习。他先是在太府监当个小官,后来一步步升迁,做到宏州知州兼管当地军队。
那时候,有八个贼被关进了监狱,潘泽审理后发现他们是冤枉的,就把他们都放了。没过多久,真正的贼就被抓住了。后来,太原有个老百姓因为从富贵人家的小厮手里弄到假钞而获罪,路过宏州,他在大街上哭喊着说:“潘大人您那么英明神武,难道就不能救救我吗?”潘泽听到后,最终为他洗清了冤屈。 之后,他又调任兴中州,然后进京做了监察御史。
当时桑哥权倾朝野,后来他犯了罪,御史台要抓他审问,却怎么也抓不到。潘泽亲自带兵去抓,最终按照法律对他进行了审判。他又升迁为山北辽东道提刑按察司的官员。
有个佃户杀了他的地主,案子已经审理完毕了,潘泽复审后发现,其实是地主的妻子和她的奸夫干的,于是他就放了佃户,把地主的妻子和奸夫绳之以法。 还有一桩案子,是关于一个豪门家奴和他全家十七口人的官司,官府好几年都没能判决。潘泽发现卖奴隶的契约上,都会画上男女老少的食指,用来区分他们的年龄和体格。他仔细查看了这份契约,发现一个十三岁孩子的食指画得跟大人一样粗,潘泽说:“这是假的!”于是,他召集了十个十三岁的孩子来比对食指,结果都不一样,那个豪门家奴理屈词穷,只好毁掉契约,把奴隶还了回去。
有人说高丽王要造反,朝廷派近侍和潘泽一起调查。潘泽说:“高丽王娶了我们的公主,如果他真的要造反,公主一定会提前报告,怎么可能一声不吭地跟着他呢?”没过多久,公主果然派使者来澄清了这件事。 后来,潘泽升任御史台都事,又升迁为江北提刑按察司副使,最后做到江南浙西道提刑按察使。他在至元二十九年去世,享年五十五岁。
李廷,字瑞卿,原本是广州人,后来搬到了大都。李廷从小就没了父亲,靠砍柴养活母亲,他母亲也很贤良。大都人柴好礼听说后,说:“这么孝顺的儿子,贤惠的母亲,不赶紧把女儿嫁给他,还等什么呢?”于是就把女儿嫁给了李廷。
他先是在左司和吏部当差,后来太子詹事完泽向裕宗皇帝推荐了他,得到了皇帝召见,被任命为南昌尹。之后又回到朝廷,担任詹事和中书掾,一路升迁到泉府司丞。
皇上派他去核查江南的赋税,他把赋税核算得很清楚,于是被提升为河南府同知。他在河南府祭祀了二程、张载、邵雍和司马光,当时很多大学士都称赞他。他又升迁三次,做到户部郎中,后来又升为中议大夫、江州路总管。那年闹饥荒,他打开粮仓赈济灾民,还派医生带着药材去救治病人,救活了很多百姓。
他后来被任命为两淮屯田总管。当时有二十多顷田地被百姓侵占,一千二百多户人家改换了户籍,九千多户人家逃到其他郡县,他都把他们找了回来。还有六千四百多石粮食超过了定额,他也全部处理清楚了。一年下来,他为朝廷节省了十七八万两银子,而盐税却日益增加。世祖皇帝知道他很贤能,多次赏赐他钱财以示嘉奖。后来召他进京,担任兵部尚书,之后又改任刑部尚书。最后,他以年老为由请求退休。去世后,朝廷追赠他通奉大夫、江西行省参知政事、护军等官职,追封潞阳郡公,谥号忠靖。
王道,字之问,祖上是京兆终南人,后来迁居潍州北海县。元朝初年,他还是个平民百姓,就上书朝廷,建议设立执法官,这样官员们就会害怕,政事才能清明。“至元六年,建御史台,辟为掾史。” 但他觉得这工作不光彩,就以生病为由辞职了。后来窦杰推荐他到东宫当讲书先生。
元朝至元十三年,宋朝灭亡之后,他被任命为福建行省左右司郎中。当时宋朝宗室赵元章等六十三户人家,被诬告与山贼勾结,行省打算把他们全部杀掉。王道却据理力争说:“宋朝宗室,朝廷已经多次下诏安抚他们,现在却要因为一些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他们,这有损朝廷仁慈爱民的美德!” 最终,这些宋朝宗室得以免死。后来,陈吊眼在漳州叛乱,招讨使竟然逃跑了,行省以失守之罪要将招讨使处死。王道说:“招讨使是朝廷的三品大员,即使有罪,也应该禀报朝廷,不能擅自处决。” 行省派士兵包围了王道,威胁他说:“你如果不签字,就一起治罪!” 王道穿戴好朝服,面向皇宫方向叩拜两次说:“行省官员不顾朝廷法令,用武力胁迫我,想干什么?我宁死也不签字!” 最终,招讨使免于一死,从此那些豪强们都害怕了,老百姓还画了他的画像供奉他。
二十四年,他被任命为泉州路总管。之前安溪的土匪张大老、方德龙在深山老林里称王称霸,祸害一方,差不多三十年了。听说他要来,土匪们就互相说:“王老总来了,咱们得小心躲着点儿,别轻易露面。”他到任后,消息灵通,制定了策略,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抓获了十多个匪首,全部处死,其余的匪徒吓得四处逃散,老百姓都对他赞不绝口。后来,他在任上去世了。
郭郁,字文卿,是汴梁封邱人。金朝灭亡后,他搬到了大名府。他天资聪颖,六岁就开始读书,广泛学习经史子集。十九岁的时候,被聘请到江淮行枢密院做令史。元贞元年,河南行省丞相卜怜吉歹推荐他做行省掾,中书丞相哈剌合孙把他留在京城。他负责核查定水门的工程款项,很多工匠都虚报冒领,郭郁认真核实,为官府节省了一千三百锭银子。一次皇帝到缙山,奸诈的刘甲等人虚报草料数量,省里的官员让郭郁去查办,那些人认罪后,郭郁又向省里的官员汇报了这件事的利害关系,奏请皇上,让孛哥孙分司的印章,御史去查账,冒领的弊端就这样被解决了。他还看到缙山百姓挨饿,就请求朝廷赈灾。
大德九年,他被任命为宣徽院都事。宣徽院每年购买汤羊,数量都虚报,郭郁就按实际价格买羊,多买了三千只,节省了三千多锭银子,因此得罪了上司。十一年,他被外派到江浙行省做都事。他考核荒田,增加了四万多石的粮食产量。至大元年,他负责漕运吴淞江的粮食,每个民夫每年可以免除十五石粮食的徭役。郭郁看到文件后说:“民夫干活不过两三个月,却免除一年的粮食,这算怎么回事?”于是他追回了十六万石粮食,用来补充海运的粮食。四月,朝廷设立卫率府,要征集一万五千人,九月之前到达京城。郭郁说:“现在士兵们又饿又穷,路上耽误时间,这不是个好办法。应该让他们回家收割蚕豆小麦,到时候再到京城也来得及。”等到他们到达京城的时候,军资的准备工作是各省最好的。刚开始运送大钱,搜刮民间的铜器,郭郁向大臣们说明:“广济库里存着几百万枚旧钱,可以正常使用,只搜刮废铜就够了,何必毁坏现成的器物呢?”大臣们采纳了他的建议,上下都称赞他办事方便。
皇庆元年,他被提拔到浮梁当知州。他查出隐瞒漏报的田地二百多亩,收缴了三千多石米,用来资助学生读书,还扩招了一百多名学生。他认真核实赋税户口,按上中下三等来确定赋税标准,这样那些想钻空子的人就无处可藏了。对于官田税额过重的,他就减轻赋税,解决了那些弄虚作假、多收税的情况。老百姓都称赞他,省里和朝廷考核他的政绩,把他升了一级。延祐五年,他被调到中央当了中书检校官。他父亲去世后,他回家守孝,守孝期满后,被任命为中顺大夫、高邮府知府。他上任五个月,就开垦了六万多亩田地,一千二百多户逃荒的百姓都回来了。
至治三年,他升职为中宪大夫,担任两浙都转运盐使司同知。他建议减少五万锭盐的额度,以此减轻盐户的负担,他还为十七户盐民平反昭雪。结果,盐课收入反而增加了,额外增加了二万二千四百锭。泰定元年,他被提拔为江西湖东道肃政廉访司佥事。他处理事情注重大局,不苛刻地追究细节。吉安、赣州、南安三地发生饥荒,他积极组织赈灾,救活了数十万人。第二年,他被任命为亚中大夫、庆元路总管,兼管劝农事宜。他刚到任,就解决了三百多件疑难案件,老百姓为他立了德政碑。
泰定四年,他升任嘉议大夫、福建等处都转运盐使。当时盐法已经弊端丛生,老百姓苦不堪言,他说:“水浑浊了,就要清理水源。”于是他就向省府汇报,裁撤了一百多个冗余的官职,请求获得分司印章,以此来解决私盐的弊端,禁止预先办理增加的盐额和额外损耗。而且,盐民犯法,往往会牵连无辜百姓,株连的人很多。他审理这些案件时,只处罚犯事的人家,按时断案,没有多牵连一个人,因此狱中没有冤假错案,百姓都能安居乐业。不久他就去世了。他为人清廉,不徇私情,走到哪里都有好名声,元朝的明善、马祖常等人都很敬重他。
任仁发,字子明,是松江上海人。他从小就聪明过人,比同龄的孩子优秀得多。十八岁的时候,他怀揣着推荐信去拜访平章政事游显,游显一见就对他很欣赏,把他留在宣慰司当掾吏。至元二十五年,他凭借家世荫袭做了海道副千户,后来升为正千户。他参加了征讨安南的战役,之后改任海船上千户。
浙江西路那会儿发了大水,闹得挺厉害。有个省里的官员,觉得吴淞江是长江入海的咽喉要道,河沙淤积堵塞了它,其他的治理措施都白搭,必须先把这儿治好才行。可是省里的其他官员不听他的,结果呢,河道越来越堵,水灾一年比一年严重。
到了元成宗大德年间,这位官员就写了个奏章,详细地分析了利弊,提出了疏浚河道的办法,递交给了中书省。江浙行省的平章政事彻里委,就派他去疏浚河道。前后只花了四个月就完工了!他回朝后,皇帝还赏赐了他不少东西,还升了他的官,当上了都水监丞。元武宗至大元年,他又升任嘉兴府同知,第二年又升任中尚书院判官。
大都的通惠河闸底坏了,水哗哗地往外涌,当时还传出有水怪的谣言,搞得省里的官员都束手无策。于是,朝廷就派他去看看情况。他到那儿后,很快就把坏掉的闸门修好了,压根儿就没发生什么怪事。那会儿会通河也淤塞了,他又想办法疏通了河道里的泉脉,把那些淤泥都清理干净,没用几天工夫就搞定了!因为这事儿,他又升官了,当上了都水少监。过了两年,黄河在归德府和汴梁的封邱县决堤了,皇帝又派他去主持治理。他用一种叫籧篨凤扫的工具清理河口,还修建了五百多里的堤坝,这才控制住了洪水,黄河的防洪工程这才算真正稳固下来。元仁宗延祐年间,他被任命为崇明州知州,后来又调到盐官州去修筑海岸,还疏通了镇江练湖的淤积。
元文宗泰定元年,皇帝赏赐了他银子和钱币,又让他和江浙行省左丞朵班一起疏通吴淞江的两条支流,还有大盈河和乌泥河。他那会儿都七十岁了,想退休,可皇帝不答应,还特地给他了个都水庸田使司副使的官职。他一生中,一共修建了六座石闸,筑堤八千多里,疏通了上千条沟渠。他治理河道的本事,在全国都是数一数二的,那些大型的工程,省里的官员都指着他呢!他官也越做越大,最后做到浙东道宣慰副使,官阶是中宪大夫。他去世的时候,七十三岁。他还写了一本书叫《浙西水利议答录》,一共十卷,书里说的都是当时治理水患的经验,很有实用价值,流传很广。他的儿子贤佐,后来当上了台州判官。
苗好谦,是山东东平府武城县人。元朝大德年间,他从大宗正府都事做起,一路升迁,做到江北淮南道廉访司佥事,因为弹劾那些不法官员而名声大噪。到了至大二年,他又升任淮西道廉访司佥事,这时候他献上了一套种桑的方法。他把农民分成三等,上等户分十亩地,中等户分五亩地,下等户分两亩或一亩地,然后围上墙,按时收采桑葚,按照他的方法种桑。元武宗很欣赏他的方法,就把这个方法推广到全国各地。到了延祐三年,因为苗好谦推广种桑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朝廷下令全国各地都要实行这个方法。后来,苗好谦升任司农丞。五年后,大司农买住等人向皇帝进献了苗好谦编写的《栽桑图说》,皇帝说:“农桑是衣食之本,这图编得很不错啊!”然后下令刊印一千册分发下去。后来,他又升任江北淮南道廉访使,最终在任上去世了。
韩冲,字进道,祖籍是大都,他家是辽金时期的世族,和刘六符、马人望、赵思温并称四大姓。他爷爷韩琇是金朝昌武军节度使。金朝灭亡后,他们家才搬到卫州。他父亲韩天麟是兵部郎中。韩冲年轻时就得到丞相完泽的赏识,后来一路升迁,做到工部主事、陕西行省左右司郎中。
有个家奴因为怨恨主人平时分发衣食不均,就杀了主人的儿子,然后诬陷其他家奴。这件事在监狱里拖了十多年都没判决,韩冲只审理了一次就真相大白了。曾经有个太监在驿馆里鞭打驿馆的差役,结果差役在晚上把太监杀了。有关部门怀疑是盗贼所为,但一直没抓到人,就审问太监的随从,那些随从也诬陷别人。韩冲仔细审查后,就问大家:“这个太监来过这里,有没有虐待过你们?”大家回答说:“他曾经鞭打过驿馆的差役。”韩冲于是慢慢地把那个差役叫来审问,最终真相大白。临洮有个富人,他的儿子有个怀孕的妾,后来被他的妻子卖掉了。二十多年后,这个富人死了,官府要处理他的家产,这时突然有个人来了,说:“我是他的遗腹子!”韩冲对此表示怀疑,就仔细检查了富人家里的东西,发现了一本佛经,佛经的背面写着:“某年某月某日,妾怀孕,卖到巩昌某家。”韩冲派人去巩昌,找到了这个遗腹子,询问的年月日都对得上,全郡的人都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
元朝大德年间初期,他被选拔为安西王相府的郎中令,安西王敬礼很器重他。过了十一年,他又升迁为沔阳府知府,后来又提升为峡州路总管。六年后,以工部尚书的职位退休回家。他弟弟呢,担任陕西行台侍御史,也请求退休了,兄弟俩同时回家养老,当时人们都很赞扬他们,还特地为他们画了一幅《二老出关图》。他去世时,享年八十三岁,朝廷追赠他通议大夫、礼部尚书、南阳郡侯的爵位,谥号为康靖。他儿子叫汝霖,曾在陕西行台担任掾属。
他弟弟,字大中,从中央政府的掾属做起,一步步升迁,当上了监察御史,之后又升任山东道廉访副使,后来调任淮东道。因为母亲生病,他就请求回家侍奉母亲。母亲去世后,守孝期满,他又被提升为汉中道廉访使,之后又调任陕西行台侍御史。他弟弟对母亲非常孝顺,家里庭院里的竹子竟然长出了灵芝,姚燧、萧 [此处缺失人名,原文可能缺字]都为此写诗称赞,说这是他孝心感动的结果。他去世时,享年七十九岁,朝廷追赠他集贤直学士、亚中大夫的爵位,追封南阳郡侯,谥号为贞孝。
史学家说:从陆垕之后,这些人都有着很强的行政能力,勤于为百姓办事,所以我们把他们的施政策略和方法记录下来,写成文章,来补充旧史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