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用,字国宾,是通州潞县人,是辽朝赠中书令籍的七世孙。他家祖祖辈辈都在金朝做官。王利用从小就聪明过人,年轻的时候跟魏初一起学习,两个人名气不相上下。一开始,世祖还是皇子的时候,就请他到府里做事,中书省也邀请他当掾属,但他都拒绝了。元世祖中统年间,他被任命监制百官的印章,后来又担任太府内藏官。之后外放,担任山东经略司详议官,升迁为北京奥鲁同知。他还先后担任安肃、汝宁、蠡州、赵州四个州的知州,后来进京,当上了监察御史。
蓟州有个禁地,老百姓不能在那里打猎,有个巡逻的人诬陷州里的老百姓私闯禁地,搜刮了他们的家产。王利用查清了这件事,那个巡逻的人就向上面告状,王利用据理力争,最后把搜刮来的东西都还给了老百姓。他被提升为翰林待制,兼任兴文署。奉命去上都、隆兴等地考试当地儒士,后来升迁为直学士,和耶律铸一起修撰实录。之后他又外放,担任河东、陕西、燕南三道提刑按察副使,以及四川提刑按察使。元朝大将塔海把巫山县几百户人家都抓去做奴隶,老百姓多次上诉都没结果,王利用接到命令调查此事,把那些人都放了,还给他们自由。
大德二年,他被任命为安西、兴元两路总管。在兴元任职期间,他减轻了田赋税收,那些被派往其他郡县服役的百姓,他也全部免除了他们的徭役。曾经有个女人毒死了自己的丈夫,官府追查毒药的来源,办案的官员教唆这个女人说是从一个富商那里买的。案子要上报的时候,王利用说:“家里有钱还卖毒药,这符合常理吗?”最终为那个富商洗清了冤屈。没过多久,他就退休了,回到汉中居住。武宗皇帝即位后,又起用他担任太子宾客,他向皇帝上书,提出了十七条建议,内容是:敬畏天命,效法祖宗,孝顺皇太后,尊敬皇帝,爱护百姓,重视农业抑制商业,一心一意处理政务,生活简朴,少喝酒,少花钱,有功就赏,有罪就罚,杜绝谗言,广纳谏言,根据才能任用官员,根据季节安排劳役。皇帝和太子都非常赞赏他的建议。皇后听说后,还特意让人抄录了一份呈给皇帝。
老了,病了,上朝不了,皇帝就派御医去看他。利用跟弟弟利贞、利亨说:“我享受了国家这么大的恩惠,却报答不了,生死有命,吃药也没用啊。” 说完就去世了,享年七十七岁。利用总是说:“我一辈子读书,最深的体会就在于‘恕’字。” 当时有名的大臣廉希宪,为人严谨,办事慎重,他曾经跟别人说:“现在既能写文章又能处理政务的人,王国宾就是啊!” 仁宗皇帝登基后,因为他是老臣,就追赠他荣禄大夫、柱国、中书平章政事这些官职,追封他为潞国公,谥号文贞。
刘事义,字伯宣,是济南邹平人。他曾祖父刘信,他奶奶眼睛瞎了,刘信每天都打井水,用舌头舔着喂奶奶喝,一个月后奶奶的眼睛就好了,大家都说这是孝心感动了上天。他祖父刘震,有学问,有品德,为人正直,主管官员都很器重他,后来被提升为邹平县详议官,又调任本府税务监察官。他父亲刘壁,是京畿都漕运司的知事,后来升迁为经历。当时漕运司贪污腐败严重,甚至是用空的钥匙互相传递,暗中交易。刘壁彻底革除了这些弊端,贪污受贿的现象完全消失了,当时的人都称赞他廉洁能干。后来他又升迁为建德路推官,后来去世了。
这事义啊,从小就爱学习,为人正直又很有气概,先是在礼部当小官,后来被调到中书省当差。那时候当权的那些人,对下属特别严厉,很多小官都受了刑罚和羞辱,可这事义做事认真谨慎,愣是没挨着。后来他被外派到大都当酒税副主管,接着又升迁到禹城县当县令。他审理案件,那些蛀虫官员都吓得不敢乱来,没法再贪污受贿了。有一年,他管辖的地方竟然长出一株神奇的谷子,九个穗子!老百姓都刻碑立碑来歌颂他的好政绩。之后,他又升迁到辽阳行省当要职,一路升迁,最后当上了监察御史。早些时候,山东的宣慰使乐实特别嚣张跋扈,这事义在禹城当县令的时候就知道了他的恶行。等他当上御史后,就把乐实的罪证上报朝廷,最后乐实被查办处死了。没过多久,他又升任中书省右司都事,后来又改任秘书少监。但领导觉得秘书省的工作不太适合他,于是又给他安排了兵部郎中的职位,官阶也升到了中顺大夫。
后来,因为大都的宣课提举司账目混乱,收入不实,朝廷就派这事义去监督。结果,税收竟然翻倍增长,上缴的银两也多了不少。他又升了官,当上了太中大夫,然后是浙西廉访副使,接着又改任两浙盐运使。因为生病,他辞官回家。后来他又被起用,担任陕西行台治书侍御史,官阶也升到了嘉议大夫,之后又当上了湖南廉访使。至治三年,他被任命为江南行台治书侍御史,官阶升为中奉大夫,后来又改任陕西行台侍御史,最后还当上了陕西行省参知政事。他六十七岁去世。
郭明德,字德新,是河北无极人。元朝初期,元军包围襄阳,招募民兵,郭明德就报名参军了。襄阳县令冯岵考了他的策论,觉得他不错,就把他安排到总管府当小官,跟着去打仗,后来还升了官,负责处理一些事务。元朝大德年间,他一路升迁,最后当上了工部员外郎。大德五年,京师发大水,芦沟河决堤,中书省就派郭明德去修补。他用荆条编成巨大的围栏,往里面填石头,来阻挡水势,堤坝这才修好了。
六年的时候,叛军首领海都入侵,我被任命为宣慰副使。我上书朝廷,提出了我的边防策略,说:“要安抚边疆,关键在于屯田积谷,边打仗边种地。现在军队驻扎在北方边境,运送一石粮食,就要花掉上百贯的中统钞。就算山后地区年年丰收,运来的粮食也只够军队吃一年。如果收成不好,那后果就更严重了。现在和林以北地区,土地适合种植麦子和稻谷,农具也到处都有。京城六卫每年抽调两名步兵去屯田,就能养活八个人。和林气候寒冷,汉军难以适应。不如从蒙古军队里挑选一些富裕的士兵戍守边疆,让贫穷的士兵学习耕种,等他们有所成就,再像汉军那样互相帮助,共同生活。如果和林的钱不够,可以用江浙的盐引来抵偿,这样就能轻轻松松得到几万石粮食。另外,还要另外设立运输部门,购买一万头牛,一万辆车,雇佣四千名士兵,每月发放三斗米。从大同到和林只有四千里。每隔一百里设立一个驿站,驻扎一百名士兵,配备五百辆车,五百头牛,就能运输两千五百石粮食。三天往返一次,一个月就能运送两万五千石粮食,还有什么担心军需不足的呢!”
我又说:“海都的军队,人数还不到我们国家的百分之一,却能给我们造成这么大的麻烦,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号令不统一,人心不齐,又错失了战机啊!中统年间,朝廷命令宗王征讨李璮,还赏赐了数十个金银符给有功人员。更何况今天的边防形势,远比李璮时期要严峻。如果还是沿用以前的制度任命将领,让赏罚分明,那么士兵们的战斗力就能翻倍,还有什么战胜不了的敌人呢!”我又说:“守卫边疆,一定要修筑高大的城墙和深深的壕沟。现在边境线上没有城堡,想靠屯田积粮来抵御敌人,简直是把肉送到老虎嘴里!这几年因为兵力不足而屡战屡败,我们被迫放弃了很多固守的土地,后撤了一千多里,导致敌人长驱直入。现在应该规划好敌人必经之路,每隔五十里或一百里就修建一座城池。等到秋天收割后,就把粮食和草料储存在城里,分兵驻守。如果敌人来攻打,各城就抽调兵力互相支援,这样我们就有了防御的保障了。”朝廷采纳了我的建议。不久之后,我以生病为由辞官回家。后来我又被起用,担任左司都事,之后升任同佥枢密院事。至大元年去世,享年六十一岁。
马煦,字得昌,是河北磁州滏阳人。他爸爸马和,在磁州做个提领劝农官,负责农业生产的指导工作。马煦小时候跟着乡里人杨震亨学习,他和哥哥马曙、弟弟马昕,兄弟三人都有点名气。元朝初期,马煦被朝廷任命为御史掾,相当于御史的助手。十五年的时候,他升任行台监察御史,职位更上一层楼了。当时行省官府私下把成千上万户良民登记成奴隶,没人敢吭声。马煦查阅户籍,把他们都恢复了自由民的身份。后来军队需要运送军粮,负责运输的人偷偷藏了五万石粮食,还谎称是粮食被水淹坏了。马煦揭露了他们的贪污行为,当时大家都夸他做得对。任期满了之后,马煦被任命为江西提刑按察司佥事,负责审理案件。
二十二年,他调任荆湖行省员外郎,后来又改任泸州同知。南宋灭亡后,朝廷要重新登记江南地区的户口,时间紧任务重,老百姓都很紧张。马煦想了个办法,让州里的老百姓把家里的丁口和财产情况写在纸上,贴在自家门外,然后派人去收取,这样一天就完成了登记工作,效率很高。二十六年,他升任江淮行省理问官,后来又升任江西行省郎中。当时行省重新设置中书省,中书省把原来尚书省的官员都换掉了,唯独留下了马煦一个人。之前尚书省为了敛财,让老百姓受苦,他们选择一些家境殷实的户主管理仓库,结果很多人都因为欠债破产了。马煦说:“有钱人习惯了安逸的生活,不让他们吃点苦头,他们怎么会长记性呢?应该用那些精明强干的官员来管理仓库。”他下令改革,从此以后仓库官员再也没有欠债的情况了,官员们也开始根据工作表现来升迁。
元贞元年,马煦调任山南道廉访副使,后来又升了三次官,做到中书左司郎中了。大德六年,他外放担任济宁路总管。至大元年,他又调任湖州路总管。有一次,一个富商雇佣船夫去其他州县,船夫在途中溺水身亡了。船夫的妻子告状说富商害死了她丈夫,官吏向富商索贿,富商不肯给,结果被诬陷判罪。还有一次,一个有钱人打死了人,把尸体扔到井里,然后贿赂官吏说是溺水而死。马煦都为他们平反昭雪了。胡安定先生的坟墓被和尚霸占了,马煦把坟墓迁到高处,还为他修建了祠堂,安排了三户人家守护坟墓。哈剌哈孙担任行省丞相,非常敬重马煦,还让他儿子拜马煦为师。三年后,马煦被朝廷召回,担任刑部尚书。延祐三年,他以户部尚书的身份退休。同年去世,享年七十三岁。他的哥哥马曙,是河南儒学提举;弟弟马昕,是国子监助教。
韩若愚,字希贤,是保定满城人。他先是在武卫府当个小吏,后来被任命为通惠河道所的都事,因为疏通河道有功,皇上赏了他一件锦衣。之后他又升迁到留守司当都事,没多久又升了经历,然后外放去蓟州当知州,之后又调回朝廷,当了中书省左司都事。
那时候有人监烧纸钞,想借机捞一把名声,就故意把新烧的钞票说成是假钞,还逼着管库房的人承认罪名。案子都审完了,韩若愚觉得这些人是冤枉的,就重新调查,结果救了十几个差点被处死的人。后来他又升迁为刑部郎中,负责管理全国的宝钞库,之后又升任吏部郎中。
仁宗皇帝登基后,按照以前的规矩,那些在皇帝还是皇子时就跟着伺候的人,升官都会走捷径。韩若愚觉得应该按资历来,就制定了一条新的规矩。皇庆元年,他又升任内台都事,然后又改任刑部侍郎,没多久又升任中书左司郎中。当时朝廷正讨论禁止老百姓打猎,违反者要处死。韩若愚说:“以前齐宣王设立的皇家狩猎场有四十里方圆,如果有人杀了里面的麋鹿,就和杀人一样要处死,孟子都批评过这种做法。”大家觉得他说得有道理,最后就改成了较轻的处罚。
参政曹鼎新辞职了,皇帝说:“你要是能像韩若愚那样廉洁勤奋就好了,干嘛要辞职呢!”于是就让韩若愚担任参议中书省事。当时铁木迭儿当了右丞相,他喜欢用自己的好恶来决定官员的升降,特别讨厌韩若愚不巴结他,就找借口陷害他。皇帝知道这是冤枉的,没听他的。后来韩若愚被任命为户部尚书。延祐六年,皇上让他去处理河间等路的一些囚犯的案子,他都能根据案情轻重作出恰当的判决。处理完后,他又被任命为参议中书省事。
铁木迭儿又当了丞相,因为以前的恩怨,又诬陷韩若愚犯了罪,想杀了他,但是皇帝还是没同意。后来铁木迭儿又上奏,把韩若愚的官职撸掉,还除名让他回老家了。
元至治三年,朝廷给若愚平反昭雪了。到了泰定元年,他被重新任命为官员,接着升任刑部尚书,又升迁为湖广行省参知政事,还没等上任,就被改任为詹事丞。八月,他又被任命为宣抚江浙,后来留任侍御史。那时候,左丞相倒剌沙权势很大,蛮横霸道,他诬陷侍御史亦怜真等人入狱,谁也不敢为他们说情。按惯例,朝廷重臣都要担任御史大夫。若愚就上奏请求任命左丞相倒剌沙为御史大夫,这样事情就解决了。三年后,若愚被提拔为浙西廉访使,还没上任,就被任命为河南行省左丞,还跟随文宗皇帝平定了内乱,之后升为资政大夫。天历三年,他又升任淮西江北道廉访使。九月,若愚去世,享年六十八岁,朝廷追赠他资德大夫、江浙等处行中书省左丞、上护军等官职,追封南阳郡公,谥号贞肃。
尉迟德诚,字信甫,是绛州人。他祖父尉迟天泽,在金朝做库官。当时金朝的郡王带孙率兵攻打绛州,尉迟天泽投降了。他看到战场上死去的士兵,就一个一个地收集起来埋葬。带孙给了他一块金牌,任命他为霍州御衣局人匠总管。他父亲尉迟鼐,是潞州知州。尉迟德诚做过太子率更丞。元至大元年,他改任詹事院都事。二年,升任家令司丞。仁宗皇帝觉得他为人谨慎勤勉,经常赏赐他酒和布帛。他多次推荐人才,但从不跟人私下议论。后来他被提拔为家令。至大四年,他被选为河东山西道宣慰司同知,到京城上计,觐见皇帝的时候,皇帝正在吃饭,还赏赐了他一些饭菜。之后他被提拔为工部尚书,还没来得及上任,就被改任为陕西行台治书侍御史。延祐元年,他升任京畿都漕运使。二年,拜辽东道肃政廉访使。他上书皇帝,陈述时政,说:“应该优待诸王以巩固宗室关系,加强宫禁出入管理以防范内乱,设立谏官以远离奸邪小人,重视科举考试以选拔人才,设立常平仓以应对荒年,减少僧道人数以减轻百姓负担,举荐贤良以鼓励忠孝,抑制奢侈之风以淳厚社会风气。”他还提出了整顿钞法、裁减冗官等建议。 他的奏章还没得到回复,他就去世了,享年五十三岁。
刘德温,字纯甫,是北京大兴人。一开始在中书省当个宣使。大德十一年,因为工作时间长了,调到内宰司当照磨,负责兴圣宫的修建,后来又调到掌仪署当令,没多久就升了内宰司丞。他奉命去河南催收拖欠的粮食。刘德温把粮食价格定得合理,让老百姓用钱来抵粮,老百姓都很高兴。
后来他又调到延福寺当丞,负责祭祀山川神灵,之后又升任大都路总管府同知。大都可是天子脚下,各种物资供应非常繁杂,但刘德温处理得井井有条,老百姓没受什么扰乱。他后来又升任上都留守司同知,负责征收粮食。老百姓担心粮食价格太高赔不起,都等着观望。刘德温下令说:“粮食按价收购,如果哪个官员敢从中作弊,就严惩不贷!”结果粮食很快就收齐了。之后他又升任大司农丞。刘德温觉得古代耕种祭祀的礼仪记录不全,想好好研究一下,写本书。还没写完,就被外放到永平路当总管了。
滦河和漆河经常泛滥成灾,官府每年都组织老百姓修堤坝。刘德温说:“老百姓刚从灾荒中缓过劲来,又让他们去服徭役,这不是雪上加霜吗?”于是他就取消了这项徭役,结果那两条河竟然也不再泛滥了。永平,古时候是孤竹国。元朝初期,郡守杨阿台向朝廷建议,追谥伯夷为“清惠”,叔齐为“仁惠”,并为他们修建庙宇祭祀。到了刘德温任上,他又上奏朝廷,请求按照春秋时期的礼仪隆重祭祀,并把这个定为制度,还赐庙额为“圣清”。至顺四年,刘德温去世,享年六十九岁。朝廷追赠他正议大夫、礼部尚书、上轻车都尉的官职,封为朝城郡侯,谥号清惠。
吴鼎,字鼎臣,也是北京大兴人。至元十七年,他在东宫见到了裕宗,被留下当了侍卫。至元二十五年,他被任命为织染杂造局总管府副总管,后来官至礼部尚书、宣徽副使。大德十一年,山东很多地方闹饥荒,朝廷派吴鼎去赈灾,朝廷决定发放四万石粮食,一万石折成钱。吴鼎跟同去的官员说:“老百姓拿到钱,上哪去买粮食呢?”那位官员说:“朝廷已经决定了,恐怕改不了了。”吴鼎说:“人命难道比粮食还重要吗?”于是他向朝廷反映情况,最后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
元至大元年,张鼎被任命为改正奉大夫、保定路总管。当时皇太后想前往五台山,有人建议开辟保定西五迥岭作为捷径。于是派张鼎去查看地形,估算工程费用。张鼎说:“那地方是荒山野岭,人迹罕至,根本不适合皇太后出行。”他把实情汇报给皇太后,皇太后很高兴,于是放弃了修路的计划。三年后,张鼎被提升为资善大夫、同知中政院事。当时两浙地区的财政收入都归中政院管辖,数额巨大,前往两浙任职的人大多中饱私囊。但张鼎廉洁奉公,一点私心都没有。
朱清和张瑄曾经大量借钱给百姓,后来朱清和张瑄被杀,抄家时,那些已经还清债务的欠条也被当成证据没收充公。官府只管查验欠条,百姓叫苦不迭。张鼎竭力为百姓辩解,最终帮助他们免于受罚。四年后,张鼎被调任京畿漕运使。皇庆二年,他又被任命为佥宣徽院事。四月,他又升任资政大夫、崇祥院使。延祐三年,张鼎去世,享年五十三岁,朝廷追赠他荣禄大夫、平章政事、柱国,追封蓟国公,谥号孝敏。
刘润,字澍甫,是河间盐山人。他最初被任命为吏部掾,后来逐步升迁到工部主事。武宗修建中都完成后,朝廷赏赐他白银表示感谢,但他拒绝了。之后他被提升为奉训大夫、工部员外郎。至大三年,他改任奉议大夫,同提举万亿广源库。刘润说:“人们都说管理仓库的职位很容易弄脏自己,但我认为只要自己清廉,反而能更好地展现我的清白。”他在这个职位上任职数年,没有一点污点。
当时吏部选拔官员,有很多诉讼案件,官吏们甚至不敢晚上出门。执政大臣奏请让刘润担任吏部主事,大家都认为他公正廉明。延祐二年,他升任朝列大夫、辽阳行省左右司郎中。之前,惠州有个叫孙让的人杀了人,他贿赂了当地官员,被谎报为误杀,因此被赦免。刘润了解到这件事后,重新调查此案,依法判决。判决后,当地久旱逢雨,人们都说这是因为刘润的公正判决感动了上天。五年后,刘润升任中顺大夫、大都路同知,不久被任命为监察御史,后改任工部侍郎。第二年,他又被任命为左司郎中,后外放担任山东都运盐使。至治二年,刘润去世,享年五十八岁。他的儿子刘荣祖担任保定路总管府判官;刘光祖担任枢密院掾。
陈端,字正卿,是河南原武人。他从一个小小的官吏做起,一步步升迁,最后当上了工部员外郎,后来又升任左司都事。他办事认真细致,皇帝很器重他,还下令说,凡是奏报的事情,都必须让陈端一起参与。陈端长得白净好看,皇帝还给他起了个蒙古名字,意思是“白净的官员”。没多久,他又升任户部郎中,后来外放到大名路做治中,政绩显著,口碑很好。后来仁宗当了太子,也认识陈端,并提拔他做了湖广行省郎中,官阶也升到了奉政大夫。延祐二年,他被任命为朝散大夫,同时担任徽政院佥事;三年,升任吏部尚书;四年,又升任中书参知政事。英宗皇帝即位后,他被外放到湖广行省做参知政事,官阶也升到了中奉大夫。至治元年,他奉命去南北两道管理盐政;至治二年,他又去泉州管理市舶司,之后回朝担任集贤侍读学士。泰定元年,他被任命为同知宣政院事;两年后,他以身体不好为由告老还乡,后来朝廷又起用他做四川行省左丞,但他坚决推辞了,当时士人都称赞他的高风亮节。最后,他在家里去世了。他的儿子陈士杞,后来做了唐州知州。
卜天璋,字君璋,是河南洛阳人。他父亲卜世昌,在金朝的时候做过河南孔目官。元宪宗南征的时候,卜世昌率领众人归顺了元朝,被授予镇抚的职位,统领两千户民兵,后来又升任真定路管民万户。宪宗六年,朝廷从河北迁移了三千多户居民到河南,卜世昌负责管理这些人,于是就在汴梁安家落户了。卜天璋从小就聪明过人,长大后更是正直敢言。元至元年间,他做了南京府的史官。当时,河北有很多饥民,有几万人聚集在黄河边上,想要南迁。朝廷下令让他们回到家乡务农,不要渡河,但是这些饥民情绪激动,不肯回去。卜天璋担心会发生暴乱,就劝说总管张国宝让他们渡河,张国宝同意了他的建议。河南按察副使程思廉认为卜天璋很有才能,就把他招到身边做宪史,后来又升任中台掾。
有一次,御史弹劾一位侍御史贪污受贿,卜天璋负责起草文书,还没来得及上报,反而被那个侍御史诬陷,两人都被关进了内廷。那个御史在吃饭的时候哭得哽咽,卜天璋问他怎么回事,御史说:“我年纪大了,只有一个女儿,我非常疼爱她。听说我被关起来了,她好几天都没吃饭了,所以我才这么伤心。”卜天璋说:“为国家尽忠职守而死,这是应该的。你怎么能为了女儿哭泣呢?”御史听了很惭愧,向卜天璋道歉。不久,他们都被释放了。
公元1110年,我当上了工部主事。蔚州有个叫刘帅的,特别霸道,强抢民财,下面的官员都不敢管。朝廷就派我去调查,最后地还是回到了老百姓手里。
第二年,因为枢密副使暗伯的推荐,我被任命为都事,皇上还赏赐了我锦衣、马鞍、马具、弓箭。后来因为跟着皇上出巡劳累,我被提升为奉训大夫,还赏赐了两套侍从的衣服。我的任期满了,枢密院奏请皇上留下我,还特地为我的继任者增加了一个职位。之后我一路升迁,最后当上了刑部郎中。
那时候盗贼横行,有人提议把犯人和他们的家属都强制穿着青衣青巾,好跟老百姓区分开来。我说:“穿着赭衣堵塞道路,这是秦朝的弊政,现在还值得效仿吗?” 后来有人告发一些王爷图谋不轨,皇上就让我去调查审理,还给了我很多赏赐。
有一次,尚书省的官员犯了错,仁宗皇帝召见了我,当时兴圣太后也在场。皇上指着我说:“这就是不贪污受贿的天璋啊!”然后问:“你现在是什么官?”我回答说:“我在刑部当个郎中,微不足道。”皇上又问:“是谁推荐你的?”我说:“我没什么本事,蒙皇上恩典提拔。”皇上说:“以前谢仲和当尚书,你当郎中,都是朕亲自推荐的。你应该好好做事,不要懈怠。” 说完,就把中书省和刑部的印章交给了我。
我上任后去拜见皇上,皇上在隆福宫设宴款待我,还赏赐了我三套锦衣。后来,我被任命负责审理一起谋反的案件,皇上对身边的人说:“天璋这个人,清廉谨慎,一定能查明真相。” 结果我调查后发现,这案子是冤枉的,最终为他们平反昭雪了。
皇庆年间刚开始的时候,他被外派去担任归德府知府。当时一群强盗占据了河津渡口,导致商旅无法通行。他抓捕了上百名强盗,全部把他们处死示众,强盗这才消停了。 后来他升迁为浙西道廉访副使,到任一个月,因为推行更田法而被改任为饶州路总管。
他到饶州上任后,就让老百姓自己报实情,一点也不苛刻为难他们,老百姓都很高兴,户籍也变得清晰准确了。省里的官员仗势欺人,各郡县都争着给他送礼,想免除责罚。偏偏饶州没送礼,省里的官员心里记恨上了他,想用严厉的法规来陷害他,想找他的错处,结果什么也没找到。 后来饶州闹饥荒,他下令打开粮仓赈灾。他的下属官员反对,他说:“老百姓都饿成这样了,非得等上级批准才能赈灾,那老百姓都饿死了!” 最后还是打开了粮仓赈灾。因为政绩突出,他被提升为广东廉访使。
之前,一些富豪在海边修筑堤坝,拦截商船来牟取暴利。官府收了他们的贿赂,对此不管不问。他到任后,就派兵把堤坝拆除了。岭南地区本来是没有冰的,他到任后,竟然下起了雪,还结了冰。人们都说这是因为他的政绩好,带来了好运气。不久后,他就请求退休了。
天历二年,他被任命为山南廉访使。当时粮食价格飞涨,他就下令禁止压低粮食价格,让老百姓自由买卖。结果,运送粮食的车船都涌来了,米价立刻下降了。他还把各级官府贪污受贿没收的钱财,都留下来用来救济灾民。御史来视察的时候,老百姓都拦住他的车马,称赞他的好政绩。
朝廷下诏让三品以上的官员谈谈当时的政局得失,他就上书列举了二十件事情,一共上万字,题名为《中兴济治策》。 写完之后,他就主动辞职了。回家后,他把剩下的俸禄都分给了亲戚朋友,家里一点积蓄也没有留下。至顺二年去世,追赠通议大夫、礼部尚书、上轻车都尉、河南郡侯,谥号正献。
王艮,字止善,是绍兴诸暨人。他一开始在廉访司当个小书吏,后来调到卢州录事司当判官。之后,淮东宣慰使司把他招过去当令史,朝廷还派他去当都水监,负责疏浚运河。
王艮跟着宣慰副使去了盐城,当地官府征调了三千民夫,等着都水监的人来干活。王艮觉得不能光等着吃空饷,应该赶紧开工。他就制定了规矩:十个民夫一组,一个负责做饭,九个负责搬土运沙。等都水监的人到了,运河已经能通航四十五里了!从新兴、五祐两场一直到高邮,工程都顺利完成了。其他州县的工程还没开始,就都照着王艮的方法干。他因为这事儿,升了好几级,当上了江浙行省的掾史。
后来,朝廷要重新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王艮提建议说:“买些旧船给船商用,这样既省钱,又能更容易找到工人。” 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省下了五十多万贯钱。他又升迁,当上了两浙都转运盐使经历。
绍兴路总管王克敬看到老百姓因为盐税太重而苦不堪言,就向行省反映情况,但没得到回应。后来王克敬升任转运使,打算减少盐额,减轻百姓负担。 反对的人说,盐额是按老账本来的,不能改。王艮却很坚决地说:“老百姓本来就少,赋税却重,现在逃亡的人已经很多了,还拿着老账本,轻视百姓的性命吗?况且,把盐税分摊给商人,有什么不可以的呢?” 结果,那一年盐额就减少了五千六百多引。
他丁忧回家守丧,服丧期满后,被提升为海道漕运都万户府经历,然后一步步升迁,做到江浙行省检校官。当时有个案子,松江的瞿氏家族隐瞒田地,少报赋税,涉及粮食一百七十多万石;沙荡地区,少报钞一百万多贯。他建议设立一个大司农司营田水利总管府来管理这些事。中书省把这事交给行省讨论,还派使者去实地调查,结果发现松江地区只占了隐瞒土地的十九分之一。他亲自去松江调查,七天就回来了。他详细汇报说:“那些奸邪之人的目的,无非是想多报隐瞒的田地和钞,以此来震慑朝廷,报复他们之前的怨恨罢了。万一因此引起民心动荡,后果不堪设想。我希望国家注重根本,为长治久安着想。”行省把他的意见上报中书省,这件事最终不了了之。
后来他升迁为广州市舶司提举,又升任江西行省左右司员外郎。在安福州,有个奸诈的官员诬告州民隐瞒田租九十多石,官府调查后发现是假的,但还是逼迫百姓补报,一共要征收六百多石粮食。他向行省上奏,把这些多征的粮食全部免除了。安福州的百姓感激涕零,纷纷为他建立生祠祭祀他。没过多久,他就以中奉大夫、淮东宣慰副使的官职退休了。至正八年去世,享年七十一岁。他的儿子仲扬,是如皋县的主簿;仲至,是福建宣慰司的司令史;仲淮,是大宁路儒学的正长。
吴恭祖,字景庄,是孟州河阳人。他爷爷吴益,凭借精湛的医术侍奉世祖皇帝左右。吴恭祖十八岁的时候,被近臣也里失班、贺伯颜引荐给皇帝,皇帝一见就非常喜欢他,说:“这孩子不像一般汉人。”还赐给他名字忙古,让他在宫中侍卫。至元二十九年,彻里出任福建行省平章政事,奏请任命吴恭祖为理问官。大德二年,他升迁为台州路治中,后来调任衢州。至大二年,他升任中顺大夫、福宁州尹,以廉洁公正而闻名。后来又升迁为兴化路总管,之后因丁忧离职。
公元1325年,他被任命为汀州路总管。刚到任,下属官员拿着一堆空白公文让他签字。他签完字后,发现了猫腻,把这些空白公文收进了自己的荷包。那些官员当时都吓傻了,以为肯定要挨板子。没想到,他竟然没追究,这下官员们对他服服帖帖的,再也不敢欺上瞒下了。
汀州这地方穷,官府的收入只够来回奔波的盘缠。以前那些总管不管丰收歉收,都照样向老百姓收取固定的税赋,搞得老百姓苦不堪言。他上任后下令,田赋要根据每年的收成好坏来定,不再按固定数额收取。老百姓都感激涕零,纷纷称赞他。
到了至顺年间,他又调任福州路总管。当地有个富户姓郑,平时横行霸道,无法无天。他把这个郑家抓了起来,依法处置。有个行省的官员跟郑家关系好,就多次向他施压,甚至想把郑家判死刑。但他坚持依法办事,没有听从。那个官员就去行省告他的黑状,说他办事松懈。他长叹一声说:“总管的职责就是维护一方平安,处罚应该与罪行相符。虽然郑家是坏人,但罪行也就这么严重,怎么能加重处罚呢!”然后,他让官员抱着案卷,亲自去行省说明情况。行省的官员听完后,对他公平公正的处理方式非常满意。
没过多久,他就以生病为由辞官回家了。元朝至正五年,他去世,享年七十岁。公元1344年,朝廷追赠他兵部尚书、上轻车都尉的官职,追封渤海郡侯,谥号正肃。
宋崇禄,字寿卿,是河南滑州白马人。他年轻的时候就被左丞何玮看重,然后从中央政府的中书掾升迁到乐平州的同知,因为办事果断而有名。其他县里那些棘手的案子,都交给他处理。他曾经在松江查出来老百姓隐瞒的田租,足足有四万五千多石,用来救济常州的饥民;还在饶州,让穷苦百姓代替大户人家交纳田租,老百姓对他那是相当感激。
后来,他被调到处州当推官,升迁到浙江行省都事,之后进入中央政府担任户部主事,又升任员外郎。他在金库里节省下来的钱,少说也有上百万。御史台有人弹劾他当都事的时候,因为查处省部官员的违法行为,得罪了那些大官,那些大官就用一些文字手段陷害他。不过后来真相大白,他就升任燕南道廉访副使,还得到了皇帝赏赐的精美丝绸。他罢免了一批不守法的郡县官员,政绩显著。
接着他升任潭州路总管,三个月就处理了九百多件案子。之后又改任都漕运使,潭州的老百姓还跑到京城去请求皇帝留下他呢!后来他被任命为江南行台治书侍御史,又改任山南道廉访使。之后升任户部尚书,结果他母亲去世了,他就回家守孝。守孝期满后,朝廷授予他四川江西廉访使的职位,但他都因为生病推辞了。后来他又被起用,担任陕西行台治书侍御史,之后又升任侍御史。元朝延祐年间,朝廷要实行限制官员任职年限的制度,宋崇禄就建议把这个限制放宽到三品官员,因为他认为这样可以避免人才被埋没。没过多久,他就退休了。至正八年去世,享年八十五岁。宋崇禄多次向朝廷上奏章,陈述时政得失,以及救荒的办法,是当时有名的大臣。他的儿子宋讷,在至正年间考中了进士,做过盐山县尹。到了明朝,还当上了文渊阁大学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