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慰司,就是管着军队和老百姓的部门,它下辖各个郡县,负责执行行省的命令。要是边境打仗了,宣慰司就兼管元帅府的事务,平时元帅府是独立的。在偏远地区,还有安抚使、宣抚使、招讨使这些官职。
宣慰使司,正二品。每个宣慰使司有宣慰使三人(都是正二品),同知一人(正三品),副使一人(正四品),经历一人(正六品),都事一人(正七品),照磨兼架阁管勾一人(正九品)。一共分六个道:山东东西道(设在益都路),河东山西道(设在大同路),淮东道(设在扬州路),浙东道(设在庆元路),荆湖北道(设在中兴路),湖南道(设在天临路)。这些道都是元至元十三年设立的,只有淮东道是至元十五年设立的。到了至正十九年,又增设了河南道宣慰司,设在洛阳。至元十五年,北京行省改成了宣慰司。
宣慰使司都元帅府,也是正二品。有宣慰使三人,同知二人,副使二人,经历二人,都事二人,照磨兼架阁管勾一人。一共分八个道:广东道(设在广州路),大理金齿等处,蒙庆等处(蒙庆一府,宣慰使二人,同知、副使各一人,经历、都事各减一人),广西两江道(设在静江路),海北海南道,福建道,八番顺元等处,察罕脑儿等处(以上五府,宣慰使三人,副都元帅、佥都元帅各二人,其他官职和前面一样),吐番等处(宣慰使五人),吐番等路(宣慰使四人,这两个道都有捕盗官三人),乌斯臧纳里速古鲁孙等三路(宣慰使五人,有捕盗官)。
宣慰使还兼管着万户府,每个万户府有宣慰使三人,同知、副使各一人,经历一人,都事二人,照磨兼署管勾一人。一共三个府。
这么说吧,元朝的行政区域划分,那可是相当复杂。比如,你看这几个地方:曲靖、罗罗斯(《元典章》罗罗斯宣慰司都元帅府断事官正五品。)还有临安广西道元江等等,都归元朝管。 临安广西道元江这些地方,在至元二十五年的时候,还改了名字,把云南乌撒宣抚司改成了宣慰司,还管着万安府的军队呢。
然后呢,元朝设立了很多都元帅府,每个府的官员配置也不一样。比如有些府有都元帅两个,副元帅两个,还有经历、都事各一个(《元典章》都元帅府都事正七品,原作知事乃字误。);总共四个府,分别是北庭、曲先塔林(都元帅三员)、蒙古军和征东(这两个府都元帅各一个,副元帅各一个)。
后来,元朝又陆续增加了八个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第一个是湖南道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建于至元元年;第二个是邦牙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建于至元四年,到至正二年又撤销了;第三个是永昌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建于至正三年,这个府的官员比较多,有宣慰使三个,同知两个,副使两个,经历、知事、照磨各一个(中书省奏阔端阿哈所分地,自脱脱木儿没后,达达人口头疋时被西番劫掠,深为未便,遂置府以治之。)。第四个是山东东西道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建于至正六年;第五个是荆湖北道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建于至正十一年;第六个是淮东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建于至正十五年,在泗州天长县;第七个是兴元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也建于至正十五年;第八个是江州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建于至正十六年,还设了个东路都蒙古军。(旧纪大德二年,徙重庆府宣慰司都元帅府于成都。至顺二年,置云南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后俱裁省。)
除了这些都元帅府,还有元帅府,官职等级也挺高的。(秩正三品。)每个元帅府里,还有达鲁花赤一个(正三品。),元帅一个(正三品。),经历、知事各一个(《元典章》元帅府计议官正七品。)总共九个府。
首先,咱们来说说元帅府的事儿。洮州有两个元帅;十八族那边加了一个同知;积石州加了一个同知,还有一个脱脱和他的孙子;礼店文州加了一个同知,还有一个蒙古奥鲁相的副官。帖城、何里洋脱、朵甘思、常阳、岷州、脱思麻路这些地方也都有元帅府,不过,脱思麻路是军民万户府,常阳、帖城、阿不笼这些地方是三万户府,岷州只有捕盗官,好像没听说过有元帅府,这记录可能有点问题。总共分设了七个元帅府。
到了至正八年,又在汀州和漳州各设了一个分元帅府,还在沂州设了一个。至正十一年,又在宝庆路设了一个,还设了宝武分元帅府和山东登州分元帅府。至正十二年,又在安东和安丰各设了一个分元帅府。
接下来是宣抚司。宣抚司的正职是正三品。每个宣抚司里,除了一个正三品的达鲁花赤和一个正三品的宣抚使,还有两个正五品的同知,两个正五品的副使,一个从五品的佥事,一个正七品的计议,以及经历、知事、提控案牍架阁各一人。总共有六个宣抚司:广南西道、丽江路、顺元等处、播州、思州和叙南等处。其中广南西道宣抚司在至元十四年改成了宣慰司,不设副使和佥事;思州宣抚司在至元十八年也改成了宣慰司;叙南等处也不设佥事和计议。
最后,咱们说说至元年间新增加的机构。绍熙军民宣抚司,《元典章》上说,这个宣抚司的同知和佥事都是正三品。按照元朝的官制,至元时期,宣抚使改成了宣慰使,一共两处,宣慰使是正二品。所以,由宣抚改成宣慰后,宣抚使也应该是正二品。至于它为什么降成了正三品,现在还不清楚是什么时候的事儿。绍熙军民宣抚司是在至元四年设立的,有六个宣抚使,两个同知,两个副使,以及经历、知事、提控案牍各一人,还有一个司狱,还有蒙古和儒学的教授各一人;同时还设立了十个巡检司,分别是资州、普州、昌隆、下州、盘石、内江、安岳、昌元、贵平、下县,不过在六年后就撤销了。
永顺安抚司在至正十一年改名为永顺宣抚司,这事儿大家都知道吧。
平缅宣抚司是至正十五年才设立的。之前,大德二年的时候,有个叫碉门安抚司的,后来改成了碉门鱼通黎雅长河西宁远军民宣抚司,再后来,至大二年又改成了松潘叠威茂州宣抚司。 这些改来改去的,真是让人头疼。
安抚司的级别是正三品。每个安抚司里边,有达鲁花赤一人(正三品)、安抚使一人(正三品)、同知一人(正五品)、副使一人(正五品)、佥事一人(从五品)、经历一人(从七品)、知事一人(从八品)。一共十五个府,分别是:松潘客叠威茂等处(这里还加了个照磨,一人),碉门鱼通黎雅长河西宁远等处(这里也加了个照磨,一人),这两个府都归宣政院管。 师壁洞(这个地方没设达鲁花赤),永顺等处,散毛洞,这三个归四川省管。 罗番遏蛮军(也没设达鲁花赤),程番武盛军,金石番太平军,卧龙番南宁州,小龙番静蛮军(这个地方没设同知和副使),大龙番应天府,洪番永盛军,方番河中府,卢番静海军(这个地方没设知事),新添葛蛮(这个地方也没设知事)。这剩下的都归湖广省管。对了,《元典章》里还记载着,西夏新民安抚副使是正五品,同知耽罗国军民安抚司事也是正五品。
元朝后期,又新添了一些安抚司:中正军民安抚司,是至正十一年设立的,当时废除了四川大奴管勾等洞的长官司,设立了军民府,到十五年又改成了安抚司。还有忠义军民安抚司,是至正十五年设立的,当时废除了四川羊母甲洞臭南王洞的长官司,设立了盘顺军民安抚司,不过这个盘顺军民安抚司在至正十五年又被撤销了,改成了盘顺府。
招讨司的级别是正五品,每个招讨司里边,有达鲁花赤一人,招讨使一人,经历一人。一共十二个府。
好家伙,这都是元朝的行政机构设置啊!首先,咱们说说吐蕃那些地方,分了几个招讨使,每个地方都派了两个。具体是吐蕃、剌马儿冈、奔不思地、天全,这几个地方都设了两个招讨使。长河西也设了两个招讨使管着军队。朵甘思、担里这两个地方呢,倒是没设达鲁花赤。征沔、唆尼、沿边溪洞、六番、脱思马田地这些地方,每个地方就只设一个副使,也没达鲁花赤。
接下来,咱们说说宣化镇南五路军民府,这个府是至正十五年在四川设立的。再来说说团练宣抚劝农使司,至正十八年,分别在耀州和邠州设立了两个。耀州那个叫奉元延安等处团练安抚劝农使司,邠州那个叫巩昌等处团练安抚劝农使司。每个使司都有两个正使,还有两个同知、两个副使,以及六个检督,外加一个经历、一个知事和一个照磨。
然后是屯田使司,这个官职是正三品。至正十五年,在沛县设立了军民屯田使司。《元典章》里还记载,宁夏府路营田使司的达鲁花赤和营田使都是正五品。
元朝还有各种万户府,级别还不一样。上万户府管七千兵以上,设达鲁花赤(正三品)、万户(正三品,配虎符)、副万户(从三品,配虎符);中万户府管五千兵以上,设达鲁花赤(从三品)、万户(从三品,配虎符)、副万户(正四品,配金牌);下万户府管三千兵以上,设达鲁花赤(从三品)、万户(从三品,配虎符)、副万户(从四品,配金牌)。这些万户都是世袭的,有功劳还能升官。每个万户府还设一个经历(从七品)、一个知事(从八品)和一个管档案的。
最后,还有镇抚司,里面有两个镇抚,由蒙古人和汉人担任。上万户府的镇抚司是正五品,中万户府的是从五品,下万户府的是从六品,都配银牌。上千户所管七百兵以上,设达鲁花赤(从四品)、千户(从四品,配金牌)、副千户(正五品,配金牌)。
总而言之,元朝的行政机构设置,那可是相当复杂啊! 这等级制度,这官职名称,听着就头大!
咱们先说说元朝的军队编制,这等级制度可复杂了!中千户所,管着五百多号兵,级别很高。里面有达鲁花赤,正五品;千户,也是正五品,还配金牌;副千户,从五品,也配金牌。
下千户所规模小点儿,管着三百多兵。达鲁花赤是 从五品,千户也是从五品,配金牌;副千户就降了一级,正六品,配银牌。还有弹压,这职位蒙古人和汉人都能担任,上千户所的弹压是 从八品,中下千户所的弹压分别是正九品和 从九品,具体得看情况。
上百户所,有两个百户,其中一个汉人,从六品,配银牌。下百户所就只有一个百户,从七品,配银牌。对了,《元典章》里还记载,蒙古千户副奥鲁官是正八品。
再说说黎兵万户府,这可是个大机构!元统二年设立的,主要是因为湖广行省那块儿地儿,紧挨着占城、交趾,海边那么长,山里又是各种黎族、僚族,乱糟糟的,所以得设立个万户府来镇压。万户府里,有三个万户,都是正三品的大官;下面有十三个千户所,每个千户都是正五品,每个千户所又管着八个百户所,每个百户都是正七品。 “湖广行省咨海南南接占城,西邻交趾,环海四千余里,中盘百洞,黎僚杂房,宜立万户府以镇之。” 这可是官方文件里说的!
水军万户府的级别和黎兵万户府一样。至正十三年,在昆山州设立了第一个水军都万户府,后来十四年在镇江,十五年在黄河小清河口又设立了。
义兵万户府,也是至正十四年设立的,一个在河南、淮南两省,另一个叫毛胡芦义兵万户府,在南阳、邓州一带,这名字是当地人自己起的。“乡人自相团结,号毛胡卢,因以名之。”十五年,又在汴梁等地设立了义兵万户府,还在宿州和武安州设立了忠义忠勤万户府。
最后是招讨军民万户府,至正二十年在巩县设立,二十六年又在嵩州设立了一个。 这元朝的军队编制,看着就头大!
元朝至正十年,在广西的平乐等地,设立了好多义兵千户所,具体位置包括古城、竹山院、桑江隘、尊化乡、利场岭、湖南道州路、武冈路、湖北靖州路等等地方。每个义兵千户所都设有一个千户、一个弹压、十个百户和一个都目。湖南道州的两个千户所,归帅府分司处管辖,由分司处调遣;湖北靖州的那个千户所,则由省里直接拨款,负责镇守和调遣。总共算下来,这些义兵千户所的官员有九十六个人。 到了至正十三年,又在江西设立了义兵千户所和水军千户所。
接下来说儒学提举司,这可是个从五品的大官儿!每个行省都有,主要负责管理各路、府、州、县的学校,包括祭祀、教学和考核,还要审查呈送上来的文章著作。每个儒学提举司设有提举一人(从五品)、副提举一人(从七品)和一个吏目。不过,到了元贞元年,朝廷下令每个行省只保留一个儒学提举司,其他的都撤销了。
然后是蒙古提举学校官,也是从五品。每个提举学校官都设有提举一人(从五品)和同提举一人(从七品)。这个官职是至元十八年设立的,只有江浙、湖广、江西三个行省才有。
再来说官医提举司,这官职是正六品。 设有提举、同提举和副提举各一人,主要负责管理医户、差役、诉讼等事务。至元二十五年设立,只有河南、陕西、江浙、江西、湖广五个行省有。
最后是都转运盐使司,这可是个正三品的大官!设有正三品的使二人,正四品的同知一人,正五品的副使一人,正六品的运判二人,从七品的经历一人,从八品的知事一人,还有个从九品的照磨一人。全国一共只有三个这样的盐使司。
话说,两淮都转运盐使司,是元朝至元十四年设立的。到了至元三十年,就撤销了,改成在它管辖的地方设立一些盐场管理机构。到了大德四年,又在真州、采石等地重新设立了盐引批验所。当时一共设有二十九个盐场,每个盐场都配备一个司令(从七品)、一个司丞(从八品)和一个管勾(从九品)。这些盐场分别是:吕四场、余东场、余中场、余西场、西亭场、金沙场、石港场、掘港场、丰利场、马塘场、拚茶场、角斜场、富安场、安丰场、梁垛场、东台场、河垛场、丁溪场、小海场、草湾场、白驹场、札庄场、五祐场、新兴场、庙湾场、莞渎场、扳浦场、临洪场、徐渎浦场。每个批验所则设一个提领(正七品)、一个大使(正八品)和一个副使(正九品),主要负责盐引的批验工作。
然后是两浙都转运盐使司,它设有两个同知,没有副使。至元十四年设立,当时共有三十二个盐场。分别是:仁和场、许村场、西路场、下沙场、青村场、表部场、浦东场、横浦场、芦汇场、海沙场、鲍郎场、西兴场、钱清场、三江场、曹娥场、石堰场、鸣鹤场、清泉场、长山场、穿山场、岱山场、玉泉场、芦花场、大嵩场、昌国场、永嘉场、双穗场、天富南监、长亭场、黄岩场、牡渎场、天富北监、长亭场、龙头场。
最后是福建等处都转运盐使司,它也设有两个同知,没有副使。盐场一共七个,分别是:海口场、牛田场、上里场、惠安场、浔美场、浯洲场、峄洲场。到了延祐六年,两浙地区又设立了六个盐仓,每个盐仓的官职是八品,每仓设两名官员;只有杭州和嘉兴两个盐仓设有三名官员,官职是七品。同时,两浙地区还设立了三十四个盐场,每个盐场设一名盐运官,官职是正八品,同时撤销了检校所。到了至正二年,杭州、嘉兴、绍兴、温州、台州等地又分别设立了盐引批验机构。
广东有个盐课提举司,是个从五品衙门。里面有个提举(从五品)、个同提举(从六品)和个副提举(从七品)。 管着十三处盐场:靖康场、归德场、东莞场、黄田场、香山场、矬峒场、双恩场、咸水场、淡水场、石桥场、陉井场、招收场、小江场。
四川呢,有个茶盐转运司,那是从三品的大衙门! 司里有个使(从三品)、个同知、个副使、个运判,还有经历、知事、照磨各一个。 它管着十二个盐场:简盐场、隆盐场、绵盐场、潼川场、遂实场、顺庆场、保宁场、嘉定场、长宁场、绍庆场、云安场、大宁场。 元朝六年的时候,还成立过个四川盐榷茶场使司,后来改名叫茶盐转运司,再后来又改成榷茶都转运司,具体官职啥的,史书上没写清楚。
广海盐课提举司,从四品,官职设置比较多,有两个都提举(从四品)、两个同提举(从五品)、两个副提举(从六品),还有一个知事,还有两个专门管文书档案的提控案牍。
江西有个榷茶运使司,元朝十六年设立的,后来撤销了,元统元年又恢复了。
湖广江西市舶提举司,从五品,有两个提举(从五品)、两个同提举(从六品)、两个副提举(从七品),还有一个知事。元朝二十二年,又设立了个市舶都转运司;二十五年,改名叫海南博易市舶提举司;三十一年撤销了,后来又恢复;至大四年,又撤销了;延祐三年,又改成了泉州、广东、庆元三个市舶提举司。 对了,元朝二十年的时候,福建市舶总管府撤销了,具体这些机构啥时候设立的,史书上没详细记载。《元典章》里记载,市舶提举司一共七个,分别在杭州、庆元、泉州、广州、上海、温州、澉浦,提举都是从五品。 江浙金银洞冶都转运使司,元贞元年设立,具体官制史书上没记载。《元典章》上说,湖南湖北金场都转运使是正三品。
话说,以前有个海道运粮万户府,那是正三品的大衙门。这府里头啊,官职可不少:一个达鲁花赤(正三品),一个万户(正三品),四个副万户(从三品),一个经历(正七品),一个知事(从八品),还有一个照磨(从九品)。 另外呢,还有一个镇抚司,里面有两个正五品的镇抚。这镇抚司是至元二十年才设立的,到二十七年就撤了。
这万户府下面还有六个海运千户所,每个所都是正五品。每个所里头都有一个达鲁花赤(正五品)和两个千户(正五品),外加三个副千户(从五品)。这六个千户所分别是:温台、庆元绍兴、杭州嘉兴、昆山崇明、常熟江阴、平江海运香莎糯米千户所。 到了至元二十七年,海道运粮万户府也给撤了,第二年镇抚司也跟着被撤了。大德七年,把海道运粮万户府并入海道都漕运万户府。至大四年,又把万户府的官员精简到六个人,千户所也精简到七个。皇庆元年,万户减员一个,副万户却增加了一个。
后来啊,为了加强海防,至正十五年,把台州海道州防千户所升格成了万户府,还在平江府又设了个分府。 同时,还新设了个兵马司,里面有两位都指挥(正职),两位指挥(副职),四位副指挥,外加经历、知事、提控案牍各一人,还有司狱和狱丞各一人。 至正十年,又设立了四个兵马司,分别在大名、东平、济宁、徐州。十五年,撤销了沂州分元帅府,改成了兵马指挥使司。济宁兵马司又加了一个副指挥。
最后,再来说说屯田使司,那是正三品的大官,至正十五年设立在沛县。
咱们来说说这诸路总管府的事儿。元世祖至元二十年的时候,规定户口十万以上的叫上路,十万户以下的叫下路;要是地处战略要地,就算户口不到十万,也按上路算。上路,官职是正三品。设达鲁花赤一人,总管一人,都是正三品,顺便还管着劝农,江北的还要兼管军队;还有个同知,从四品;治中,正五品;判官,正六品,各一人。下路,官职是正三品,没有治中这个职位,同知的级别跟治中一样。
至元二十三年,又设立了推官,上路设两个,从六品,专门管刑狱;中路设一个。到了大德二年,上路又增加了三个推官,下路增加了一个;还加了经历一人,知事一人或两人,照磨兼管承发架阁一人。再说说总管府下属的机构:
首先是儒学,有教授一人,正九品;学正一人;学录一人,这几个职位各路都一样。各路散府、上中州也设教授一人,下州设学正一人。然后是蒙古教授一人,正九品。还有医学教授和阴阳学教授各一人,都是从九品。
接下来是司狱司,有司狱一人,从八品;丞一人,正九品。还有平准行用库,设提领一人,从七品;大使一人,从八品;副使一人,从九品。织染局,局使一人,正七品;副使一人,正八品。杂造局,大使一人,正七品;副使一人,正八品。惠民药局,只有一个提领。税务局,提领一人,从七品;大使一人,正八品;副使一人,正九品。
最后是录事司,正八品。各路府里都设这个司,主要管城里户籍的事儿。中统二年的时候,根据户口多少来定员,两千户以上设录事、司候、判官各一人,两千户以下就不用判官了。至元十六年,各路又设了提举、同提举、副提举各一人,专门管课程。至元二十年,又设达鲁花赤一人,把司候给撤了,判官兼管缉捕盗贼的事,还设了个典史。如果城市人口少,就不设录事司,归属附近的县;在两京,就归警巡院管;只有杭州设了四个司,后来又减成了左右两个司。
首先,咱们来说说府一级。散府的级别是正四品。每个散府下设达鲁花赤一人(正四品),知府或府尹一人(都是正四品),还有个领劝农奥鲁与路同,以及一个同知(从五品)、一个判官(从六品)、一个推官和一个知事,还有一个负责案卷的提控。这些府的管辖范围和级别设置,有的管辖几条路,有的隶属于宣慰司或行省,有的直属于中央,有的管辖州县,有的则不辖县,情况比较复杂,各有不同。
接下来是州。元中统五年的时候,州县刚建立,还没分等级。到了元至元三年,才规定:一万五千户以上的是上州,六千户以上的是中州,六千户以下的是下州。江南平定后,过了二十年,又重新规定:五万户以上为上州,三万户以上为中州,不到三万户的为下州。当时,有44个县升格为州。不过,户口很多但隶属于路或府的县,级别没变。上州的官员有达鲁花赤、州尹(都是从四品)、同知(正六品)和判官(正七品);中州的官员有达鲁花赤、知州(都是从五品)、同知(从六品)和判官(从七品);下州的官员有达鲁花赤、知州(都是从五品)、同知(正七品)和判官(正八品),下州的判官还兼管捕盗。另外,上州设有知事和提控案牍各一人;中州设有吏目和提控案牍各一人;下州设有吏目一到两人。
最后是县。元至元三年,江北的州县合并后,规定六千户以上为上县,二千户以上为中县,不到二千户的为下县。二十年后,又规定江淮以南地区:三万户以上为上县,一万户以上为中县,一万户以下为下县。上县的官员有达鲁花赤(正六品)、县尹(正六品)、县丞(正八品)、县簿(正九品)、县尉(从九品)和典史;中县(正七品)不设县丞;下县(从七品)的官员设置和中县一样,但人口少、事务简单的地区,县簿兼任县尉,后来又另设县尉,专门负责捕盗,另有印信,还设有典史。另外还有巡检司(正九品),设有巡检一人。
至于军队,只有边远地区才设有军队,级别和下州一样,官员设置也和下州差不多。
西南地区那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都设立了长官司来管理。这些长官司的级别相当于州,官员有达鲁花赤、长官和副长官,其中一部分官员会从当地少数民族中选拔。
说白了,就是政府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设立了管理机构,级别和州差不多,领导班子有达鲁花赤、长官、副长官,还会任用当地人担任官员。
然后呢,还有个叫脱脱禾孙的部门,专门负责查处使臣的贪污受贿行为。这个部门设正职一人,从五品;副职一人,正七品。
简单来说,就是设立了一个反贪部门,专门监督那些到西南地区出差的官员,防止他们贪污腐败。正职官员是五品,副职是七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