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德珪,字伯温,还有个名字叫暗都剌,是北京良乡人。他爷爷梁守信,做过隆兴府的盐运使;他爸爸梁国祯,当过内藏库的提点。梁德珪一开始在昭睿顺圣皇后手下做事,皇后让他学习国语,并且能熟练地进行奏对。至元十六年,他当上了中书省左司员外郎,后来升了郎中,一路升迁,最后做到参议尚书省事。
有一次大地震,皇帝觉得各地报上来的囚犯数量太多了,很生气。梁德珪说:“主要是因为朝廷急于征收赋税,到处抓人,所以才导致这种情况。”皇帝听明白了,于是下令免除内外欠税。至元二十九年,有个大臣上朝奏事,皇帝问他事情的来龙去脉,他却答不上来。梁德珪在一旁帮他解释清楚了,说得条理清晰,皇帝非常高兴,就提拔他当了参知政事。至元三十一年,他又升任左丞。
梁德珪在中书省工作了很久,凡是关于钱粮的收支、官员的升降、对各藩王的赏赐等等,即使是皇帝突然下达的命令,来不及看奏章,其他官员都不知道怎么办,梁德珪都能从容不迫地几句话就解决问题。大德元年,他调任右丞;大德二年,升任平章政事。
大德七年,因为受了张瑄、朱清的贿赂,他和平章政事伯颜、段真、阿里浑萨里、右丞八都马辛、左丞月古不花、参政迷而火者、张斯立等人一起被罢免了官职。梁德珪被安置到湖广。大德八年九月,他和伯颜一起又重新被任命为平章政事,八都马辛也重新当上了右丞。御史杜肯上奏说:“伯颜他们结党营私,收受贿赂,被贬到边远地区,路上还互相庆贺。这才几个月,就听说他们又被召回来当宰相,还和当初审理他们案子的人一起当官,天下人都把伯颜、梁德珪、八都马辛称为‘三凶’。如果不除掉这‘三凶’,就无法向天下人交代。请求皇上明察他们的罪行。”中丞何遹也提出了同样的意见,前后上了好几次奏章,但都没有得到回应。
梁德珪重新上任后,皇帝问他:“你这段时间去哪儿了?”梁德珪哭着说不出话来,皇帝赐给他酒菜,让他去拜见母亲。后来,梁德珪因为得了重病,请求退休回家。同年去世,享年四十六岁。至元元年,朝廷追赠他为“推诚保德功臣、开府仪同三司、太傅、上柱国”,追封为蓟国公,谥号忠哲。他的弟弟梁德璋,做过益都路总管。
张思明,字士瞻,他祖上是获嘉人,后来搬到辉州住了。这哥们儿特别聪明,读书那叫一个厉害,每天都能读上千字。元世祖至元十九年,他先是被选拔到御史台当小官,后来又去了尚书省当小官。丞相阿合马死了以后,元世祖让尚书省的人去查那些跟他有关系的人。
有一天,元世祖把右丞何荣祖和左丞马绍叫去,让他们把查到的东西写成奏章呈上来。张思明抱着奏章跟着去了,那天已经很晚了,皇上让张思明念给他听。从晚上念到天亮,皇上听得津津有味,一点也不觉得累,还说:“这念奏章的声音挺洪亮的,像是侍仪舍人(张思明以前的工作)。”何荣祖赶紧说:“皇上,他就是从侍仪舍人选拔上来当小官的呀!”皇上听了之后说:“这个人不错,能用!”第二天,皇上就提拔张思明当大都路治中。张思明觉得这升迁太快了,级别跳得太高,就推辞了一下,最后皇上就改任命他为湖广行省都事。元贞元年,他又被召回朝廷,当了中书省检校,后来又升任户部主事。
大德初年,张思明升任左司都事。当时有人献上了一种西域的秤法,张思明觉得这东西会误导大众,就没采用。刚开始设立海道运粮万户府的时候,在江浙地区,很多人都不愿意去,因为觉得太危险了。张思明就建议提高待遇,以此来鼓励大家,后来还把这个建议变成了正式的命令。五年后,他升任吏部郎中;九年后,改任集贤司直;十年后,又当上了江浙行中书省左右司郎中。至大三年,他被任命为两浙盐运使,还没来得及上任,就被召回朝廷,当了参议枢密院事,后来又改任中书省左司郎中。皇庆元年,他又被任命为两浙盐运使。他任职期间,盐课收入超额完成,下属都建议上报增加的数额,但是张思明不同意,他说:“盐课的盈亏是不稳定的,万一把这次增加的数额当成以后的标准,那我就为了自己一时的荣耀,给后世留下巨大的祸患了!”第二年,他被召回朝廷,担任户部尚书。
公元1314年,张思明升职,到中书省当参议。三年后,他又升任中书参知政事,官位更上一层楼。
那时候,有个叫妙总统的和尚特别受皇帝宠爱,皇帝下令给他弟弟一个五品官职。张思明觉得这事儿不合规矩,坚决反对。皇帝一听,勃然大怒,把他叫来狠狠地训斥了一顿。张思明据理力争说:“选拔官员,是关系到国家大事的,要是随便开个后门,以后还得了?宁可触怒圣上,我也不能坏了祖宗留下来的规矩,让天下人都看清您的为人。” 皇帝被他的话打动了,虽然之前已经答应了妙总统,但还是说:“好吧,这次就依你,但以后不能再这样了!” 于是,皇帝把张思明调到万亿库当提举,没给他别的官衔。过了很久,张思明才被外放,做了工部尚书。
皇帝后来还私下问身边的人:“张士瞻在工部做事,是不是心里不痛快啊?” 身边的人回答说:“他工作还是像以前一样认真负责。” 皇帝听了很高兴,又提拔他做了宣政院副使。公元1317年,张思明又升任西京宣慰使。他发现给和林运送粮食很不方便,就上书列举了十一个问题。皇帝很赏识他,还赏了他端砚和御酒。
后来,左丞相哈散辞职了。张思明巴结哈散,哈散就向皇帝推荐说:“我能力有限,怕辜负您的期望。如果您一定要让我当官,我想推荐一个人来帮我。” 皇帝问:“是谁?朕可以考虑。” 哈散再次拜谢说:“我想推荐张思明。” 于是,张思明当天就被任命为中书参知政事。没过多久,他又升任左丞。
英宗皇帝登基后,张思明又开始依附铁木迭儿。皇帝要修建寿安山寺,监察御史观音保、琐咬儿哈的迷失、成珪、李谦亨极力劝谏,皇帝大发雷霆,杀了观音保和琐咬儿哈的迷失,把成珪和李谦亨降职为普通官员。张思明对铁木迭儿说:“上书劝谏是御史的职责,历代皇帝都没杀过谏臣。成珪和李谦亨现在只是普通官员了,应该按照法律处罚。” 因此,成珪和李谦亨受到的处罚比较轻。
后来,拜住当了左丞相,他很讨厌张思明,就借口张思明克扣蒙古士兵的口粮,导致四百人饿死,将他杖责免职,抄了他的家。
公元1274年,张思明担任江浙行省左丞。陕西发生大饥荒,朝廷拨款赈灾,张思明决定拿出江浙盐运司的十万锭盐税款救济灾民。官员禀报说:“今年的税款已经上缴京城了,需要向中书省请示。”张思明说:“陕西的饥民就像搁浅的鱼一样,等上一个月再请示,黄花菜都凉了!就用明年还没上缴的税款先救济,如果我有罪,我一人承担!”这件事上报朝廷后,朝廷认可了他的做法。
两年后,张思明再次被召回朝廷,担任中书左丞。但是,监察御史弹劾他说:“张思明在仁宗时期,依附铁木迭儿,挑拨离间两宫。仁宗皇帝看穿了他的奸诈,将他罢免。英宗皇帝即位后,铁木迭儿再次当政,又提拔他为左丞,他依然为非作歹,最终被废黜。现在他又担任要职,应该把他罢免。”朝廷采纳了御史的建议。元世祖至元三年,张思明去世,享年七十八岁。张思明精通律法,与谢让、曹鼎新齐名,朝廷追赠他“推忠翊治守义功臣”的称号,并追封他为中书左丞、上护军、清河郡公,谥号贞敏。
陈颢,字仲明,祖籍信安。他五世祖陈山,在金朝做官,担任谋克监军。大安年间,陈山镇守居庸关,后来归降元太祖,被授予平阳、太原等路的军民都元帅,后来因为年老而退休。金宣宗南迁后,河北盗贼四起,有个自称“两淮张”的人占据了信安。陈山只身一人去劝降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但“两淮张”不听劝。金朝灭亡后,陈山再次劝降他,说:“现在天下已经统一了,你守着一座城池,又能怎么样呢?老百姓都要被杀害了!”“两淮张”被感动,最终投降。陈山去世后,他的子孙迁居清州,从此成为清州人。
陈颢从小聪明过人,每天能背诵一千多字。长大后,他到京城游学,师从翰林学士承旨安藏,并跟随安藏侍奉徽仁裕圣皇后。安藏精通佛教,后来让陈颢剃度出家,受戒为僧。仁宗皇帝奉皇后到怀庆居住时,陈颢跟随前往,更加受到仁宗的信任。成宗皇帝去世后,仁宗皇帝在宫廷内乱中迎立武宗皇帝,陈颢都参与了密谋。武宗皇帝即位后,任命陈颢为资德大夫,掌管全国佛教事务。
仁宗皇帝登基后,陈颢开始换上官员的衣服,被任命为集贤大学士,并且住在宫里值班。陈颢观察到皇帝有空闲时间,就经常拿着书里关于政治的内容去向皇帝汇报,皇帝每次都采纳他的建议。有一次,皇帝坐在便殿,大臣们都在汇报工作,皇帝远远看见陈颢,高兴地说:“陈仲明也在啊,他汇报的一定是好事!”皇帝想让陈颢担任中书平章政事这个高官,但是陈颢坚决推辞了。仁宗皇帝去世后,陈颢就以生病为由告老还乡了。文宗皇帝继位后,又重新启用他,让他担任集贤大学士。陈颢上奏请求增加国子监学生的数量,并且免除他们的徭役,皇帝都同意了他的请求。元统年间,他跟随皇帝去上都。到了龙虎台,惠宗皇帝召见了他,握着陈颢的手说:“你家世代都是老臣,经历的事情很多。以后议论政事,应该畅所欲言,不要有所隐瞒。”陈颢连忙低头感谢。
陈颢其实没什么真才实学。太常博士逯鲁曾提议让贞哥皇后和武宗皇帝一起享受祭祀,认为明宗和文宗的生母不应该享受这种待遇。陈颢却胡乱引用唐太宗册封曹王母亲为皇后的例子来反驳,当时大家都觉得他很可笑。这件事详细记载在《逯鲁曾传》里。至元四年,陈颢退休了,朝廷允许他拿着全额俸禄在家养老。第二年,他去世了,享年七十六岁。至正年间,朝廷追赠他“摅诚秉义佐理功臣、光禄大夫、河南行省平章政事”的称号,追封他为蓟国公,谥号文忠。他的儿子:孝伯,清州判官;敬伯,中书平章政事。
傅岩起,是晋宁汾西人。他父亲傅杰,当过县吏,后来在河中府绛州负责管理文书档案,很有能力。所以傅岩起也擅长处理政务,被朝廷任命为中书省掾,后来又做了陕西行省都事。之后进入中央,担任吏部主事。太子太师铁木迭儿任用了一些不称职的宫廷官员,傅岩起上书反对,铁木迭儿因此对他非常不满。仁宗皇帝去世后,英宗皇帝年幼,铁木迭儿再次当了宰相,他召见傅岩起,想治他的罪,罪名是阻挠朝廷政令。路上,傅岩起遇到了吏部尚书,吏部尚书对他说:“你一个低级官员得罪了权臣,后果难以预料。如果铁木迭儿问起以前的事,你就把责任推到我身上,这样或许可以减轻你的罪责。”傅岩起谢绝了,说:“这件事是我做的,我怎么敢嫁祸于人呢?”到了铁木迭儿面前,铁木迭儿严厉地责问他,当天就把他免职了。
公元1342年,铁木迭儿死了,拜住当上了右丞相,岩起先被任命为户部主事,后来调到刑部工作。到了公元1324年,他升任监察御史。他上书弹劾辽王脱脱,要求废除他的爵位。他还认为太尉、司徒、司空这些官职不应该随便给和尚担任。之后,他又升任左右司郎中,参与中书省政务。四年后,他被提拔为吏部尚书。但是御史韩镛出来反对说:“吏部掌管着全国官员的任免,岩起是从一个小官做起的,他不了解天下的贤才。而且尚书是三品官,岩起现在只是四品官,按规定他也不应该升任尚书。” 所以,岩起就被改任为同知大禧宗禋院事。
当时左丞相倒剌沙是西域人,他跟一些西域商人勾结,倒卖奇珍异宝,想抬高价格。岩起坚决反对,虽然倒剌沙很生气,但最终还是被岩起的正直所折服。后来岩起父亲去世,他就回家守孝去了。
元文宗继位后,岩起被重新起用,担任同佥枢密院事。当时,有个叫囊加台的家伙在四川作乱,势力很大。朝廷派同知枢密院事不怜吉歹去讨伐,但他以母亲年老为由推辞了。岩起主动请缨代替他去,皇帝同意了,还赏赐给他金虎符。后来囊加台投降了,岩起就顺便回家了。 他最终平定了叛乱,被任命为两淮都转运盐使。因为在淮河漕运方面表现出色,他受到了皇帝的嘉奖,赏赐了御酒和金币。之后,他又升任湖北、燕南、山东三道廉访使,陕西行台治书侍御史,最后回到中央担任中台治书侍御史。 因为直言进谏触怒了皇帝,他就辞官回家了。公元1349年,他被重新召回朝廷,担任中书参知政事。六年后,他升任左丞,官阶为资政大夫。他多次被封为河东郡公,死后谥号为“正献”。
王士宏,字可毅,是平阳晋陵人。他的祖父王泰亨,字子通,是许衡的学生。在元朝至元年间,王泰亨担任平章政事、商议中书省事,出使高丽时,拒受贿赂。安南国请求赠送佛经,王泰亨却建议赠送九经,受到了当时人们的赞扬。元统二年,追谥王泰亨为清宪。
王士宏从小就侍奉文宗皇帝,那时候文宗才四岁。他侍奉了十多年,对文宗的教导很多。仁宗皇帝听说后很欣赏他,就给他官做,从管领诸路纳绵总管经历、翊正司丞,慢慢升到中政院司议。后来文宗被迁到南海,又召他回去,再到建康,王士宏都跟着。路上遇到饿死的人,王士宏就拿出自己的钱去救济他们。
文宗在建康的时候,每天喝酒,说是为了韬晦,不让人看出他的真实意图。王士宏劝他说:“内心文明,外表温和顺从,才能度过大难,文王就是这么做的。喝酒伤身败德,不能节制,恐怕会生病。”文宗听了很高兴,采纳了他的建议。王士宏进献的是粗茶淡饭,文宗吃得津津有味,还说:“以后就用这些东西上供吧!”等到文宗迁到江陵,王士宏侍奉更加谨慎,有时整夜侍立不眠。
泰定帝死了,燕铁木儿在元大都起兵,派人来江陵迎接文宗。文宗登基改元,百官朝贺,命令王士宏负责仪仗,朝堂上秩序井然。之后,文宗授予他工部尚书的职位。王士宏上奏说:“刑罚不能滥用,赏赐不能随便。”每次皇帝赏赐酒食,他都坚决推辞。文宗问他:“听说你哥哥宗敬很清廉,现在做什么呢?”王士宏回答说:“我哥哥宗敬被任命为桂阳知州,但是家里穷,没钱去赴任。”文宗当天就授予他哥哥监察御史的职位,又把他的另一个哥哥宗让任命为大司农经历,后来又改任南台御史。王士宏原来的名字叫宗训,是文宗给他改的名,字可毅。天历二年,文宗把建康的潜邸改建成佛寺,让王士宏负责工程。
到至正年间,他和散散一起奉命去江西、福建等地宣抚,结果大肆收受贿赂。江西的儒生黄如徵跑到朝廷,当面指控他的罪行。惠宗皇帝很感动,任命黄如徵为江西儒学提举。虽然王士宏和散散没有受到处罚,但此后也没有升迁。没过多久,王士宏就病死了。
史书上说:梁德珪、张思明结党营私,王士宏贪财敛财,陈颢听从他母亲的吩咐,剃度为僧,甘愿当和尚,这些人都不值得一提。傅岩从一个小吏做起,后来当了官,他没有什么学问,但是为人正直,敢于说话,比起那些阿谀奉承的人,终究还是有点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