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的音乐制度,雅乐用于郊庙祭祀,宴乐用于朝廷的宴会。雅乐的构成有三部分:乐器、乐章和乐舞;宴乐则只有乐器和乐仪两部分。不过,所谓的雅乐,其实起源于宋朝的大晟乐,是方士魏汉津创造的。吴渊颖说得对啊:“太常寺使用的乐器,都是大晟乐的遗法。自从东京失守后,大晟乐的乐工带着乐器北上燕京,燕京战乱之后,乐工又迁往汴京和蔡州。汴京和蔡州沦陷后,只有东平严侯得到了原来的乐工。建国初期,朝廷从东平征召乐工,太常寺的徐公在日月山演奏,请求增加宫县、登歌和文武两支舞,并让老乐工传授技艺,以备重大祭祀活动。所以,这些乐工的后代,至今还住在河南,只会演奏那些钟鼓铿锵的乐曲,已经不理解其中的意义了。我查阅了前代的乐律文献,从和岘以下,经过六七代人,说法都没有定论。以前制定的乐律,没过多久就又改了。有人说乐律不够清澈,有人说乐律过于浑浊,乐工和铸造工人都厌倦了反复冶炼铸造的辛苦,就用掺杂的铜来凑数。即使是经验丰富的老师和饱学之士,也无法准确判断铜的比例,只能空谈乐律的清浊。直到崇宁年间,魏汉津,一个蜀地的黥刑犯,创造了大晟乐府,才在全国推广。他的说法是:‘古代制定乐律的人,只有黄帝和禹才能做到准确无误。为什么呢?因为圣人的天赋禀赋,与天地阴阳一体,声音是律,身体是度,所以黄帝和禹制定的乐律,是根据自身条件得来的。我请求用圣主的拇指三节三寸来确定黄钟的律,再根据中指的周长来确定度量衡,以此来制定乐律,那么我就能看到它符合天地之正,具备阴阳之和,并且符合金石清浊的标准了。’”当时,只有丞相蔡京相信他的说法,先铸造了帝鼐,又制造了金石钟磬,雕镂刻画,可以说是后世难以企及的精品了。但是,因为用皇帝的手指长度来确定乐律,所以乐律过高,即使魏汉津自己也知道这一点,曾经私下对他的弟子任宗尧说:乐律高则声音过于悲哀,国家不久就会发生动乱。唉,魏汉津制定的乐律,难道比和岘等人讨论的乐律更好吗?然而,直到现在仍然沿用,没有听说有人修改。乐律不能草率决定,但是,崇宁的乐律是可以改变的。古代论述乐律的人,把乐律分为三种:古雅乐、俗部乐和胡部乐。古雅乐在秦朝战乱时就废除了,汉朝只采用荆楚和燕赵地区的民歌,稍微调整一下音律,使之符合八音的调式,并没有恢复古代的乐律。晋朝、宋朝六朝以后,南朝的乐曲多用吴音,北方乐曲只是沿袭北方的民间音乐。隋朝统一江南后,魏三祖清商等乐曲,保存下来的只有十分之四。世人称之为华夏正声,其实也是俗乐。到了隋朝,沛国公郑译又因为龟兹人白苏祇婆擅长胡琵琶,而翻新了七调,用来制定乐律,所以现在的乐家还有大石、小石、大食、般涉等调。大食等国本来在西域,般涉就是般瞻,汉语是羽声,隋朝人还认为这是太簇羽。由此可见,汉朝只是用俗乐来代替雅乐,隋朝以后则用胡乐来代替雅乐。唐朝到玄宗时期,胡乐占据主导地位,俗乐兴起,乐工学习乐器,坐技不行就学站技,站技不精通就教雅乐,天下后世都不再知道古雅乐的正声了。从唐朝到宋朝,大体上都是如此。大晟乐书流行的时候,教坊乐师张俣曾创作《大乐元机赋论》,论述七音六十律八十四调,根本没有脱离龟兹白苏祇婆的旧法。经常演奏四十首大曲,平时演奏小令,四部弦管,这不是胡乐和俗乐的混合体吗?所以雅乐难以恢复。古来律法和历法相互关联。太史令郭公曾经制定历法,真是旷世之作。我认为应该遵循古法,用缇室葭灰,根据月亮的运行和天地的气候来确定节气。气候变化与乐律的音高相对应,关键在于长期观察验证,乐律不能草率决定。唉,崇宁的乐律是可以改变的,我又怎么能找到伶伦、荣猿那样的人来一起讨论乐律呢?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看到任何需要翻译的内容。请您提供文本,我会尽力将其逐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

成吉思汗打下河西走廊后,就用西夏的旧乐。具体情况不太清楚。到了元太宗十年十一月,孔子的第五十一代孙、衍圣公元措来朝见皇帝,他是金国的太常卿。他上奏说:“现在礼乐都散失了,金国的太常寺里还有一些老臣和礼乐典籍、乐器保存下来,请求把它们都收拢起来。”于是皇帝下令,各地的官员如果发现以前金国懂礼乐的旧人,就把他们和他们的家属一起迁到东平府,让元措负责这件事。

第二年,元措奉命到了燕京,找到了金国的掌乐官许政、掌礼官王节以及乐工翟刚等九十二人。元太宗十二年四月,才开始命令制作登歌乐,在曲阜的孔庙里学习练习。六皇后执政三年后,太常寺派许政推荐的大乐令苗兰去东平府,指导工匠们制作乐器,一共做了十张琴,一弦、三弦、五弦、七弦、九弦的各两张。

元宪宗二年三月五日,皇帝下令东平府万户严忠济设立机构,制作冠冕、礼服、钟磬、编磬、以及其他祭祀用品,并进行练习。五月十三日,皇帝召集太常寺的礼乐人员到日月山。八月七日,郎中姚枢和魏祥卿、徐世隆等人,带着乐工李明昌、许政、吴德、段楫、寇忠、杜延年、赵德等五十多人,在行宫觐见皇帝。皇帝问他们制作礼乐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徐世隆回答说:“尧舜时代,礼乐就兴起了。”当时李明昌他们每人拿着钟、磬、笛、箫、篪、埙、巢笙,在皇帝面前演奏。一曲奏完,又合奏了一遍,一共演奏了三遍。十一日,才开始用登歌乐祭祀昊天上帝于日月山。祭祀完毕,皇帝下令用驿站把乐工送回东平府。(根据旧史《徐世隆传》记载,世祖皇帝曾派使者到东平府取登歌乐,徐世隆负责这件事。但具体哪种说法正确,还不清楚。)

话说,三年的时候,世祖还在当皇子呢,就让负责东平府事务的宋周臣兼管乐队和乐器工人们,经常让他们练习,还让万户严忠济按照之前的旨意照顾他们。

六年夏天五月,世祖到了滦州,又下令让严忠济监督宋周臣,带着那些原来负责礼乐的老人们继续练习,按照老规矩认真去做,别马虎。到了冬天十一月,他又下令,那些年纪大了干不动活的乐工,就让他们的子孙顶替,要是还缺人,就从其他户籍里补充。

中统元年春天正月,世祖命令宣抚使廉希宪等人把太常寺的礼乐人员都召集到燕京来。夏天六月,他又让许唐臣他们制作乐器、官服和祭祀用的服装。秋天七月十一日,用新制作的雅乐,在中书省祭祀祖宗。祭祀完了,赏赐参加祭祀的官员和礼乐人员一百四十九人,赏赐的数额还不一样呢。八月,他又把太常寺的礼乐人员送回东平府了。

第二年秋天九月,世祖下令让太常寺少卿王镛负责东平府的乐工们,经常督促他们练习,为朝廷将来使用做准备。一开始,大司农姚枢上奏说:“曲阜有太常寺的雅乐,宪宗皇帝曾经下令让东平府的官员把乐工和乐器都运到日月山,亲自观看,还吩咐东平府的官员要及时补充人员,不能中断练习。现在我想让东平府的官员王镛兼管礼乐事务。”皇上就让王镛特兼太常寺少卿。到了第三年,又让王镛继续教习大乐。

至元元年冬天十一月,政府开始搜集散落在寺庙、道观和民间的金朝乐器。之前在燕京搜集到的钟、磬等乐器一共399件,翟刚负责鉴定和估价。后来大兴府又送来了10件钟、磬乐器。太常寺就说:“金朝遗留下来的乐器散失了很多,如果只在燕京搜集,好像还不够彻底,应该在各地寺庙和百姓家中都搜集,这样可以省去铸造的麻烦。”于是就下令各地的宣慰司搜集乐器。结果又搜集到钟367个,磬17个,錞1个,都送到了太常寺。

中都、宣德、平滦、顺天、河东、真定、西京、大名、济南、北京、东平等地,也搜集到大小钟、磬569件。其中完好的有景钟2个,镈钟16个,大声钟10个,中声钟1个,小声钟27个,编钟155个,编磬7个;损坏的有景钟4个,镈钟23个,大声钟13个,中声钟1个,小声钟45个,编钟251个,编磬14个。

三年正月,在太庙举行了宫县乐、登歌乐和文武两支舞蹈的祭祀仪式。在此之前,东平万户严忠范上奏说:“太常寺的登歌乐器乐工已经齐备,但是宫县乐和文武两支舞蹈的人员还没准备好,一共需要412人,请求用东平的漏籍户口来补充,至于乐器,由官府负责准备。”皇上批准了这个请求,并命令中书省的官员去执行。于是中书省命令左三部、太常寺、少府监在兴禅寺设立一个机构,委派杨天祐和太祝郭敏负责此事,大乐正翟刚负责鉴定音律,并负责乐器的收受。丞相耶律铸又说:“现在要制作宫县大乐,需要12架编磬,应该在各地挑选合适的石材来制作。”

太常寺新招募的宫县乐工和文武两支舞蹈的412人,还没学会演奏,于是派大乐署令许政去东平教他们。大乐署又说:“参与堂上乐舞的官员和乐工,需要衣服、帽子、鞋子等物品,请求制造。”中书省礼部把这个请求转交给太常寺博士,让他们制定制度,然后下发给相关部门制造。宫县乐器制作完成后,大乐署郭敏报上了乐器数量:编钟、磬36架,树鼓4面(建鞞、应同一座),晋鼓1面,路鼓2面,鼗鼓2面,相鼓2面,雅鼓2面,柷1个,敔1个,笙27个(包括巢和竽),埙8个,篪、箫、籥、笛各10个,琴27个,瑟14个,单铎、双铎、铙、錞、钲、麾、旌、錞各2个,另外还补铸了编钟192个,灵壁石磬的数量也一样多。

大臣们说:“太庙的殿室已经建好了,宫县乐器也都准备齐全了,请求征调东平的乐工来京城学习,以便参加祭祀活动。”皇上同意了。秋天七月,新的乐服制作完成,乐工也从东平来到了京城,皇上命令翰林院撰写八室乐章(按:中统四年至至元三年,都以太祖为第一室,所以只有七室乐章。这一年,才追尊烈祖为第一室,所以才有八室),大乐署负责编排舞蹈的节拍,让乐工们学习。

十一月份,我在太庙办事,宫殿里,唱歌跳舞,文武百官的舞蹈都准备好了。迎接和送走神明的音乐,迎接神的是《来成之曲》(送神也有人说是《保成曲》),烈祖的曲子叫《开成之曲》,太祖的叫《武成之曲》,太宗的叫《文成之曲》,皇伯考朮赤的叫《弼成之曲》,皇伯考察合带的叫《协成之曲》,睿宗的叫《明成之曲》,定宗的叫《熙成之曲》,宪宗的叫《威成之曲》。初次献祭、祭祀仪式升降的音乐叫《肃成之曲》,司徒拿着祭品上来的音乐叫《嘉成之曲》,文舞退场、武舞上场的音乐叫《和成之曲》,第二次献祭、敬酒的音乐叫《顺成之曲》,撤掉祭品的音乐叫《丰成之曲》。文舞是《武定文绥之舞》,武舞是《内平外成之舞》。这套舞蹈,第一支歌颂的是灭掉王罕,第二支歌颂的是打败西夏,第三支歌颂的是攻克金国,第四支歌颂的是收复西域、平定河南,第五支歌颂的是拿下西蜀、平定南诏,第六支歌颂的是征服高丽、交趾(具体内容见乐舞篇)。

十二月,从京畿地区征召了三百八十四户儒家子弟充当乐工。之前,曾征召了东平的四百一十二名乐工,但因为东平路途遥远,中书省只留下了九十二户,其余都遣送回乡,恢复了他们的民籍。六年的时候,皇上命令太保刘秉忠和许衡、徐世隆等人制定朝仪。刘秉忠上奏说:“没有音乐来配合,那礼仪就不完整。”于是皇上下令搜寻以前的教坊乐工,找到了擅长击鼓的杨皓,擅长吹笛的曹植,擅长前行乐器的刘进,以及乐师郑忠,让他们根据乐谱演奏乐曲和歌曲。六月就完成了,在万寿山便殿演奏给皇上听,皇上很满意。第二年二月,刘秉忠又奏请在丙子年举行典礼。典礼前一天,在金帐殿前铺设了厚厚的棉垫,皇上和皇后亲自观礼,礼仪、文书、音乐,一切都安排得妥妥当当,没有一点疏漏。

十一年秋天八月,制定了内廷的音乐舞蹈。中书省以上皇的册宝为基础,太常大乐署收集整理了《无射宫大宁》等乐曲以及《上寿曲》的乐谱(当时考虑在宫廷里使用雅乐,但后来没用)。十一月,又增加了八百名乐工,编入教坊司。这一年,皇上还下令在中都路建造习乐堂,让乐工们在那里学习。

太常寺上奏说:自古以来,帝王功成之后都会创作乐舞,并且都有专门的名字来歌颂他们的功德和盛世景象。皇上您即位以来,一心致力于治理国家,文治武功,都想着恢复承平盛世的景象。首先下令有关部门修缮完善了登歌、宫县、八佾乐舞,以备祭祀郊庙之用。根据古代典籍,现在应该给这些乐舞起个好听的名字。我们查阅历代乐舞的名字,发现黄帝的乐舞叫《咸池》《龙门》《大卷》,少昊的叫《大渊》,颛顼的叫《六茎》,高辛的叫《五英》,唐尧的叫《大咸》《大章》,虞舜的叫《大韶》,夏禹的叫《大夏》,商汤的叫《大濩》,周武王的叫《大武》。一直到近代,各个朝代的乐舞都有自己的名字,宋朝的总称是《大晟》,金朝的总称是《大和》。现在我们综合大家的意见,初步选定了几个名字,请皇上您最终决定。

第一个名字是《大成》,根据《尚书》“箫韶九成,凤凰来仪”;《乐记》说“王者功成作乐”;《诗经》里也有“展也大成”的句子。第二个名字是《大明》,根据《白虎通》的说法,“像唐尧那样的德行,能够大明天下人的道理”。第三个名字是《大顺》,《易经》说“天所帮助的是顺应天道的”,又说“顺应天道,回应民心”。第四个名字是《大同》,《乐记》说“乐是用来使人同心同德的,礼是用来区分等级的”;《礼运》说“大道盛行的时候,人们不只关心自己的亲人,不只爱护自己的子女,这就是大同世界”。第五个名字是《大豫》,《易经》说“豫,顺应天道而行动,所以天地都这样运行”;《易经·象》说“雷声从地底发出,奋发向上,这就是豫”。先王们创作乐舞来宣扬德行,以此来祭祀上天,并且祭祀祖先。

中书省最终决定乐舞的名字叫《大成之乐》。然后上表祝贺,奏章里写道:太阳高悬中天,我们已经看到了文明的教化;雷声从地底发出,我们又听到了正大光明的乐音。神灵与人同心同德,祖先的英灵也前来感应。钦佩皇上您,光辉灿烂地开创伟业,致力于太平盛世。您从龙邸潜邸时就对凤仪之乐十分敬重,登基之后,您就命令主管音乐的官员,说虽然已经有了陈堂上的登歌,但是还缺少庭前的佾舞。在举行隆重的祭祀时,应当具备相应的乐舞和仪式。皇上您一声令下,主管礼乐的官员们都聚集在一起。我们这些臣子学识浅薄,只有羞愧难当。于是我们寻找旧时的乐师,查阅历代的典籍,按照图样制作乐器,反复琢磨乐曲的音律,在细微之处调整钟律,在断弦之后重新调音。我们用金子来铸造,用石头来雕琢,竖立起虡,摆放好笋形的乐器。八音和谐,经过三年的时间才最终完成。乐舞的队伍排列在文武两阶,象征着帝王四面环绕的宫殿。彻底摒弃了淫靡之声,这真是盛大的举措。乐器已经制作完成,但是还没有起名字。我们听说从轩辕黄帝、少昊开始,乐舞都有《咸》、《云》之类的名字,《茎》、《英》、《章》、《韶》用来象征德行,《夏》、《濩》、《武》、《勺》用来表达功绩。我朝受命于天,国土辽阔,物产丰富,人民安居乐业,年年丰收。因此应该符合古代典籍的记载,将乐舞命名为《大成之乐》。汉朝的朝廷聚集大臣商议,创作乐章,希望能出现像夔一样优秀的音乐家;舜帝的宫殿里乐声回荡,希望能够像百兽朝拜一样,观看盛大的乐舞。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看到你需要我翻译的内容。请您提供文本,我会尽力将其逐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

十三年的时间里,因为很多近畿地区的乐工逃跑了,所以只剩下四十二个人了,后来又征召了东平的乐工来补充。十六年冬天十月,皇帝命令太常卿忽都于思召集太常寺的乐工。十一日那天,大乐令完颜椿他们带着乐工在香阁表演,文郎魏英跳了迎神舞,用的乐曲是黄钟宫调的;武郎安仁跳了亚献舞,用的乐曲是无射宫调的。

十八年冬天十月,要将昭睿顺圣皇后祔庙,所以专门制作了昭睿顺圣皇后室的乐舞。十九年,王积翁建议把从南宋收缴来的雅乐乐器运到京城,放在八作司保管。二十年冬天十一月(闰月),太常卿忽都于思上奏说:“现在用的石磬,声音和乐律不协调。查阅古代典籍,制作磬最好的石头是泗滨石,女真人以前没得到过这种石头。现在泗州在我们的疆域之内,应该去那里取石料来制作磬。”皇帝同意了,就选派擅长辨别音律的大乐正赵荣祖,还有精通石材的工匠牛全,前往泗州采石。他们采到了九十块磬石原料,制作了二百三十个编磬,又让大乐令陈革他们挑选出符合乐律的磬,一共一百零五个。

二十一年,大乐署说,这些乐器应该由大乐署保管。中书省就命令八作司把这些乐器交给大乐署,包括镈钟二十七个,编钟七百二十三个,特磬二十二个,编磬二十八个,铙六个,单铎、双铎各五个,钲、錞各八个。这一年又征召了江南的乐工。第二年正月,把八百户江南乐工迁到了京城。二十三年,忽都于思又上奏说:“太庙的乐器,编钟、笙、匏,时间长了都坏了,音律也不协调了。”于是又补充制作了编钟八十一件,其中符合乐律的有五十件,还制作了笙、匏各三十四个。(旧史书记载这是二十六年发生的事,是错误的。)

二十九年四月,太常卿香山请求采石增加编磬的数量。派孔铸快马加鞭赶往泗州,采到了五十八块磬石原料,制作了九十个磬。大乐令毛庄他们检验后,发现其中符合乐律的有五十八个。这样,编磬才算齐全了。

话说三十年前的六月,刚建立社稷的时候,皇上就下令让大乐署的许德良负责谱曲,翰林院国史馆的人写歌词。祭祀活动中,送神用的曲子叫《镇宁之曲》;初献、盥洗、上坛、下坛、望瘗位这些环节,都用的是《肃宁之曲》;给正配位摆上玉币的时候,用的是《亿宁之曲》;司徒官奉上祭品的时候,用的是《丰宁之曲》;正配位斟酒献祭的时候,用的是《保宁之曲》;最后献祭的时候,用的是《咸宁之曲》。对了,顺便说一句,祭祀社稷、先农,还有大德六年祭祀天地和五方帝,用的乐章都是沿用以前的旧名,祭祀孔子的乐章也沿用了宋朝的旧制,具体情况可以参考《乐章篇》。

到了三十一年,世祖皇帝和裕宗皇帝的牌位被一起供奉到太庙里了,皇上又下令让大乐署的人编排乐谱和舞蹈动作,翰林院的人负责写歌词。世祖皇帝的牌位用的是《混成之曲》,裕宗皇帝的牌位用的是《昭成之曲》。那年头一次祭祀社稷的时候,用的都是堂上乐,后来就一直沿用这个规矩了。

元朝大德六年三月,皇帝在南郊举行大规模祭祀活动,祭祀的对象是昊天上帝、皇地祇和五方帝。为了这次祭祀,专门创作了一套新的乐章。祭祀过程中,不同的仪式环节对应不同的乐曲:降神的时候演奏《乾宁之曲》;初献和盥洗时演奏《肃宁之曲》;初献和升降时也演奏《肃宁之曲》;奠上玉币的时候演奏《亿宁之曲》;迎上祭品的时候演奏《丰宁之曲》;酌献的时候演奏《嘉宁之曲》;亚终献的时候演奏《咸宁之曲》;撤下祭品的时候演奏《丰宁之曲》;送神的时候演奏《镇宁之曲》;最后望燎的时候演奏《肃宁之曲》。

到了大德九年,新建的郊坛竣工了。皇帝下令让大乐署整理乐谱和舞蹈动作,翰林院的学士们则负责撰写新的乐章。十一月二十八日,在圜丘祭天的时候,这些新的乐曲正式使用了。这次祭祀的乐曲包括:迎送神用《天成之曲》;初献和奠上玉币用《钦成之曲》;酌献用《明成之曲》;登降用《隆成之曲》;亚终献酌献用《和成之曲》;奉上祭品和撤下豆子用《宁成之曲》;望燎和登降一样,都用《隆成之曲》(只用黄钟宫)。舞蹈方面,文舞是《崇德之舞》,武舞是《定功之舞》。

十年后,皇帝又下令让江浙行省制造宣圣庙(孔庙)的乐器。请来宋朝留下来的老乐工施德仲来检查乐器是否符合音律标准,然后把这些乐器运到京城。到了秋季八月,这些乐器终于在孔庙祭祀宣圣的时候派上了用场。之前,皇帝已经让翰林院的学士们创作了新的乐章,并让乐工们练习。这次祭祀的乐曲是:降神和送神用《凝安之曲》;初献、盥洗、升殿、降殿和望瘗都用《同安之曲》;奠币用《明安之曲》;奉上祭品用《丰安之曲》;酌献用《成安之曲》;亚终献用《文安之曲》;撤下豆子用《娱安之曲》。这些曲子其实都是老曲子,新创作的乐章最终没有被采用。当时,乐师们都是江南人,而学习演奏的学生们都是河北人,两地的人性格差异很大,沟通起来很困难。最后还是国子博士虞集亲自教导他们,才最终完成了乐曲的演奏。

话说十一年的时候,武宗皇帝登基了,他祭拜天地,然后命令大乐署(负责音乐的部门)演奏祭祀天地神祇的“大吕宫”这支乐曲,并且伴以相应的舞蹈,翰林院(负责文学的部门)则负责写乐章。这曲子没名字。

到了九月,顺宗皇帝和成宗皇帝的牌位一起被供奉到太庙里了。皇上又命令大乐署编排相应的乐谱和舞蹈,翰林院写乐章。顺宗皇帝的那份乐曲叫《庆成之曲》,成宗皇帝的那份叫《守成之曲》。

公元1309年,皇帝去太庙祭祀祖先。进门的时候,奏响的是《顺成之曲》。然后,皇帝洗手、上殿,用的音乐是至元时期初献、升降时演奏的《肃成之曲》,这首曲子也叫《顺成之曲》。进出小殿的时候,奏响的是《昌宁之曲》。迎接神灵的时候,用的音乐是至元时期演奏的《来成之曲》,后来改名为《思成》。初献、摄太尉洗手、上殿的时候,奏响的是《肃宁之曲》。给太祖室敬酒,仍然用的是老曲子,名字叫《开成》。其实,《开成》这支曲子原本是至元时期烈祖的曲子,但是歌词却是太祖时期的老歌词。祭祀睿宗时,用的也是老曲子,改名为《武成》。这支曲子也是至元时期太祖的曲子,只不过歌词里“神祖创业”以下的部分还是老歌词。皇帝饮福酒、登歌的时候,奏响的是新创作的《釐成之曲》。文舞退场、武舞登场的时候,用的还是老曲子,改名为《肃宁》。这支曲子以前叫《和成》,歌词里“天生五材,孰能去兵”以下的部分是一样的。亚终献、敬酒的时候,用的也是老曲子,改名为《肃宁》,以前这支曲子叫《顺成》,歌词里“幽明精禋”以下的部分是一样的。撤掉祭品的时候,奏响的是《丰宁之曲》,以前叫《丰成》,歌词也改了。送神的时候,奏响的是《保成之曲》;皇帝离开太庙的时候,奏响的是《昌宁之曲》。

《太常集礼》里记载说:“乐章的依据是孔思逮先生的记录。元朝的乐章都用‘成’字,凡是用‘宁’字的,都是金朝的旧曲。元朝初期,礼乐方面的事情,都沿用前朝的旧制,沿袭旧俗,所以有些乐曲沿用旧曲。也有不用旧歌词,却沿用旧曲名的,比如郊祀先农的乐曲就是这样。” 仔细想想,至元四年就已经把《和成》、《顺成》、《丰成》这些曲子的名字改了,可是到了至大年间,反而又改回金朝的旧名,这说不通啊!一定是孔思逮先生记录错了。旧志第三卷里记载的至大年间的乐章,文舞退场、武舞登场的时候奏的是《肃成之曲》,亚终献、敬酒的时候奏的是《肃成之曲》。注:孔思逮先生的原本上写的是《肃宁》。由此可以证明,孔思逮先生把《肃宁》误记成了《肃成》。

十二月,开始制作祭祀先农的乐章,由太常寺的人用歌舞乐器来祭祀。之前,就下令用歌舞乐器祭祀先农,跟祭祀社稷的仪式一样。大乐署说:“祭祀先农的仪式跟祭祀社稷一样。”于是就选用了祭祀社稷时用的《镇宁》等金曲。

三年十月,在曲阜孔庙设立歌舞乐器。一开始,孔子第五十四代孙、左三部照磨思逮说:“阙里孔庙,很久没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了,祭祀时穿的衣服和用的歌舞乐器都没得到赏赐。如果能请江浙行省在各地的学塾祭祀剩下的粮食里,拨款制作歌舞乐器和祭祀用的衣服,用来祭祀,就能尽到祭祀神明的礼数了。”中书省同意了他的请求,给江浙行省发了公文让他们制造。到了这个时候,乐器做好了,运到阙里使用。

十一月,皇帝下令在二十三日冬至那天,在南郊祭祀昊天上帝,配享太祖,让大乐署制作配享和皇帝亲自祭祀的乐谱舞曲,翰林院撰写乐章。皇帝进出宫门用黄钟宫调的曲子两首,洗漱用黄钟宫调的一首,登殿用大吕宫调的一首,敬酒用黄钟宫调的一首,饮福用大吕宫调的一首,进出内殿用黄钟宫调的一首。(这些曲子都没有名字。)

四年六月,武宗皇帝被祔庙,下令乐正谢世宁等人编排乐谱舞曲,翰林侍讲学士张士观撰写乐章,曲名是《威成之曲》。

皇庆二年九月,用歌舞乐器在真定玉华宫祭祀太上皇(睿宗),从那一年开始每年都这么做。到了延祐七年九月,皇帝下令讨论玉华宫每年祭祀睿宗的歌舞大乐的事,太常寺博士说:“在影堂用太常寺的礼乐不合适。”十月就取消了。(旧志记载是三月,现在根据正史记载改过来了。)

延祐五年,下令各地的府县孔庙设立雅乐,挑选学习古代音乐的乐师教导学生,用来在春秋两季祭祀。六年八月,讨论在三皇庙设立乐舞的事,最后没实行。七年,仁宗皇帝祔庙,下令乐正刘琼等人编排酌献的乐谱舞曲,翰林院撰写乐章,曲名是《歆成之曲》。

公元1341年正月,咱们开始在春天祭祀祖先和太室神,祭祀仪式上要用宫县乐器、登歌和两种舞蹈。到了1343年十月,又在太庙里用了登歌乐,因为庙宇修缮还没完工,所以没用宫县乐器,只用了登歌。

1347年,英宗皇帝被合祭到太庙,于是就让大乐署的人整理乐谱和舞蹈的步骤,翰林院的人写了乐章,这曲子叫《献成之曲》。1351年,明宗皇帝被合祭到太庙,大乐署的人又整理乐谱和舞蹈步骤,翰林院的人写了乐章,这曲子叫《永成之曲》。1348年十月,咱们开始在南郊祭祀昊天上帝,用的乐器和舞蹈跟太祖皇帝当年用的一样,都是宫县乐器、登歌和两种舞蹈。1350年,文宗皇帝被合祭到太庙,进行了三献礼,用的乐器是宫县乐器。1360年九月,咱们开始祭祀三皇庙,还让翰林院的人写了乐章。

接下来说说乐器的事儿。咱们的编钟,一套有十六个钟,都是用铜铸造的。钟架,横着叫“笋”,竖着叫“虡”,上面都雕刻着树木羽毛的图案,涂着金漆,还有五个金色的双凤,中间是博山图案,有十六个崇牙,用红色的绒线系着。钟架的底座是青龙图案,下面垫着两块绿油漆的卧梯,两边还有两个支脚。钟架两端是金色的螭龙头,衔着鍮石璧翣,上面挂着五彩销金流苏,用红色的绒线系着。还有四个铁桩,用来防止钟架倾斜。以前太室里用的是砖块,后来改成了石狮子。钟架的额头上刻着金色的篆字。敲钟的槌子是用茱萸木做的,柄是用竹子做的。所有的钟,没演奏的时候都用黄色的罗绸盖着;下雨的时候,就用油布盖着。编磬也是一样的。元朝初期,用的钟是宋朝和金朝留下来的旧钟,上面刻着“大晟”、“大和”、“景定”字样的就是。后来又增加了新的钟,一起用。

再说说编磬。一套编磬有十六块,都是用石头做的。用红色的绒线系着,磬架的底座是狻猊图案。敲磬的槌子是用牛角做的。其他的钟架、崇牙、树木羽毛、璧翣、流苏这些东西,跟编钟的都一样。元朝初期,用的编磬也是宋朝和金朝留下来的旧的。到了至元年间,才开始用泗滨灵壁石制作编磬。

丝弦乐器区:这里有十架琴,每种弦数的琴都有两架,分别是:一弦琴、三弦琴、五弦琴、七弦琴和九弦琴。(这琴啊,是六皇后监国三年后才开始制作的。)琴的面板用桐木做,底板用梓木做,琴弦是冰弦,琴轸是木制的,琴身涂漆,琴徽是金的。琴长三尺九寸。琴头宽五寸二分,琴身中部高二寸七分,两侧各高二寸,琴尾宽四寸一分,琴身中部高二寸,两侧各高一寸五分。每架琴都用黄色的绮缎包裹着放进琴盒里。琴的支架是绿色的。

瑟也有四架。瑟的制作,底面都用梓木,面板上涂有颜色,两端还绘有锦绣图案。瑟长七尺。瑟头宽一尺一寸九分,琴身中部高四寸,两侧各高三寸;瑟尾宽一尺一寸七分,琴身中部高五寸,两侧各高三寸五分。瑟的琴弦用红色的丝线做成,一共二十五根弦,每根弦都用琴柱支撑着,瑟的两头都有孔,相互贯通。每架瑟也用黄色的绮缎包裹着放进瑟盒里。瑟的支架也有四架,也是绿色的,上面还装饰着八个金凤头的图案。

竹制乐器区:这里有两支箫,是用竹子编成的。每支箫有十六个管子,宽一尺六分。箫上装饰着黑色的枪头、金色的鸾凤,用鍮石钉子铰合。箫用黄绒线系在脖子上,左右两侧还垂着红色的绒线结。箫的支架是用木头做的,高一尺二寸,也叫排箫。箫用黄色的布袋装着。有两支笛子,是用截断的竹子做的。笛子长一尺四寸,有七个孔,也叫长笛。笛子用红色的丝线缠绕,并垂着红色的绒线结。笛子也用黄色的布袋装着。有两支籥,制作方法和笛子一样,但是只有三个孔。也用红色的丝线缠绕,并垂着红色的绒线结,也用黄色的布袋装着。有两支篪,颜色像桐树叶子一样,有七个孔。也用红色的丝线缠绕,并垂着红色的绒线结,也用黄色的布袋装着。

匏制乐器区:这里有四架巢笙,四架和笙,一架七星匏,一架九曜匏,一架闰余匏,这些乐器都是用斑竹做的。乐器的底部是黑色的,管子放在匏器里,簧片安装在管子的末端,参差不齐,像鸟的翅膀一样。最大的叫巢笙,其次是和笙,管子都是十九根,簧片也是十九片。十三片簧片的叫闰余匏,九片簧片的叫九曜匏,七片簧片的叫七星匏。这些乐器都用黄色的布袋装着。

首先,咱们来说说土做的乐器。有两个埙(xūn),是用陶土做的,大概直径五寸半,长三寸四分,形状像个秤锤,有六个孔,上面一个,前面两个,后面三个。外面包着一层黄色的布套。

接下来是革做的乐器。有两个,一个是搏拊(bó fǔ),一个是拊(fǔ),做起来像个小鼓,里面塞满了糠,外面涂上红色,再画上绿色的云纹,系着青色的绒带。演奏的时候,两只手一起用,一会儿敲,一会儿拍,配合着歌声的节奏。

木头做的乐器有两种。一个叫柷(zhù),用桐木做成,形状像个方桶,上面画着山,涂上白色粉末,旁边有个圆孔,里面放着一根椎子。这椎子是用杞木做的,敲击它来发出声音。另一个叫敔(yǔ),也是桐木做的,形状像一只伏虎,上面彩绘装饰,背上有二十七个小刻槽,下面托着一个盘子。演奏的时候,用一根两尺四寸长的竹子,劈成十根细条,叫做籈(bì),放在敔的背上,用来控制乐声的停止。

金器乐器,有十二个镈钟(bó zhōng),每个镈钟是一组,比编钟大,按照十二地支的位置分别悬挂,也叫辰钟。镈钟的支架涂着红色,再镀金,上面彩绘着飞龙,四个方向分别装饰着青龙、白虎、赤狄和元麟,还挂着五彩流苏。其他的制作方法都跟编钟一样。编钟有十二组,每组十六个钟,具体的制作方法可以参考《登歌》。 (元至元元年,中都等地搜集到了亡金时期的乐器,其中完整的景钟有两个,这是北京崇宁年间铸造的,只是不知道为什么会有两个。)

石头的乐器,有十六组编磬(biān qìng),每组十二个磬,制作方法见《登歌》。支架的样式和镈钟一样。

丝弦乐器。有二十七张琴(至元三年制造),其中一弦琴有三张,三弦、五弦、七弦、九弦琴各六张。瑟有十二张。(古时候,琴只有五弦和七弦,宋太宗的时候增加了九弦琴,还制作了二弦的“两仪琴”,以及一弦琴和三弦琴,这些都不是古制。大晟乐废除了使用一弦、三弦和九弦琴,七弦琴也一度被废除,后来又都恢复了。元朝沿袭了宋朝的制度,没有改变。)

竹子做的乐器,有十支箫、十支籥(yuè)、十支篪(chí)和十支笛。

匏(páo)做的乐器,有十个巢笙(cháo shēng),十个竽(yú),竽是用竹子做的。巢笙和竽都有十九根簧片,只是按压的方法不同。

此外,还有七星匏一个,九曜匏一个,闰余匏一个。

最后,土做的乐器还有八个埙。

革部,就是鼓。有一个晋鼓,长六尺六寸,鼓面直径四尺,周长两丈二尺,鼓面是隆起的,隆起部分占鼓面三分之一,隆起部分的直径是六尺六寸又三分之一寸。鼓面上画着云龙图案,用朱红色的漆涂饰,下面是彩绘的底座,整个鼓高一丈多。郊祀的时候,用马皮蒙这个鼓。 (按:晋鼓,古代用它来配合金奏乐器在军中演奏,宋朝的制度规定晋鼓是乐器节拍的标志,这是李照弄错了,元朝沿袭了这个错误的制度。)

接下来是树鼓,一共四组,每组三个鼓。每个鼓高六尺六寸,中间立着一根柱子,叫做建鼓。柱子顶端雕刻着飞翔的鹭鸟,下面装有小圆轮。鼓上面还有个重叠的斗形盖子,四周都涂着彩绘。四个角上各有一根竿子,上面垂着彩色的飘带和流苏,下面用四个青色的狻猊(suān ní)作底座。建鼓旁边还有两个小鼓,一个叫鞞(bǐ),一个叫应,这四组树鼓分别悬挂在乐队的四个角落。踏板和鼓槌都涂着朱红色的漆。(按:建鼓、鞞鼓、应鼓这三个鼓共用一个底座,这也是沿袭了宋朝制度的错误。)

然后是雷鼓,有两个,形状像鼓但小一些,用马皮蒙面,用柄来敲击,鼓的侧面有耳状物,演奏时可以自己互相碰撞。郊祀的时候用它。雷鼗(léi bó)也有两个,也是用马皮蒙面,每个雷鼗由大小两个鼓组成,用一根柄贯穿起来。郊祀的时候也用它。路鼓有两个,形状像雷鼓,只是不用马皮蒙面。祭祀宗庙的时候用它。路鼗也有两个,由大小两个鼓组成,用一根柄贯穿起来,两侧各有一个耳状物,用柄摇动,耳状物互相碰撞,不用马皮蒙面。祭祀宗庙的时候用它。

木部,指的是木制乐器。有一个柷(zhù),一个敔(yǔ)。还有一个麾(huī),用绛红色的丝绸制成,长七尺,上面画着升龙,龙首和杆子都涂成金色和朱红色。把它悬挂起来。乐长拿着它,举起来表示开始演奏,放下表示停止演奏。照烛有两个,用长竿子,竿子末端装上绛红色的罗纱灯笼,在里面点燃蜡烛。晚上光线暗,麾难以看清,乐正拿着它,举起来表示开始演奏,放下表示停止演奏。纛(dào)有两个,形状像旌旗,高七尺,杆子顶端雕刻着牛头,下面用朱红色的丝绸做成三重盖子,用来引导文舞表演。最后是籥(yuè),一共六十四个,用木头制成,形状像古代的龠,是舞者们手里拿的乐器。

老翟,六十四根,木头做的杆子,顶端雕刻着龙的头,装饰着野鸡的羽毛,还挂着流苏,跳舞的人拿着它。

有两面旌旗,样式跟军旗差不多,杆子头上站着一只凤凰,用来引导舞蹈队伍。

还有六十四根杆子,也是木头做的,上面画着彩色的图案,跳舞的人拿着。

六十四把戚,形状像剑。跳舞的人拿着。(《礼记》注:“戚,斧也”。现在的样式和古代不一样了。)

两个铜制的錞,是铸造的,中间是空的,鼻子的形状像狻猊(一种猛兽),下面是方形的木座。两个人抬着錞,在木座上敲击。

两个铜制的钲,形状像铜盘,悬挂起来敲击,用来调节乐器的节奏。

两个铜制的铙,形状像火盆,有柄,用铜做成框架,上面像铃铛一样镂空,里面有个小球。拿着柄摇动它,声音“铙铙”作响,用来停止鼓声。

单铎和双铎各两个,形状像小钟,上面有柄,用金子做成钟舌,用来配合舞蹈节奏。两个钟共用一个柄的,叫做双铎。

两个雅鼓,形状像漆筒,用羊皮蒙面,旁边有两个纽扣。乐工拿着它,敲击地面来调节舞蹈节奏。

两个相鼓,形状像拍板,外面用皮革包裹,里面装满糠。敲击两端,用来配合舞蹈节奏。

还有两个鼗鼓。

四块表,木头杆子,上面刻着方形的石头图案,用来标识跳舞的人的位置。

郊祀祭祀祖庙的时候,要用到三十六个编钟架,还有两个登歌用的编钟架。祭祀的前一天晚上,这些编钟架都要挂在院子中间。东边和西边各摆放十二个编钟,每个编钟都按照时间顺序摆放,编钟在左边,编磬在右边。黄钟这个音阶的编钟放在子位,也就是通街的西边;蕤宾这个音阶的编钟放在午位,也就是通街的东边。每三个编钟架为一组,叫做一肆,十二个时辰,一共就是三十六个编钟架。 四个角落上都竖立着鞞(一种乐器),左边是柷,右边是敔,放在编钟架的北边。

乐队成员就排在后面,三十二个人面对面坐着,乐器演奏者坐得高一些,底下铺着毡子。 然后是巢笙,接着是箫、竽、籥、篪、埙,最后是长笛。通街的左右两边,瑟分别在柷和敔的东边和西边,排在前面。路鼓和路鼗排在后面。如果是郊祀,就要用雷鼓和雷鼗。闰余匏放在箫的东边,七星匏放在西边,九曜匏排在后面。一弦琴有三把,分别放在路鼓的东边和西边,东边一把,西边两把。三弦琴、五弦琴、七弦琴、九弦琴各六把,排在后面。晋鼓一把,放在编钟架的东南角,用来打节拍。

在殿前的门柱上,还另外设置了登歌用的乐器。(殿前的台阶旁边,摆放着两个乐床,乐工们就坐在上面。)有两个搏拊,六个歌工,一个柷,一个敔,都在门里,面对面坐着。一个编钟架,放在前楹的东边。一弦琴、三弦琴、五弦琴、七弦琴、九弦琴五把,排在后面。两把瑟放在它们的东边。笛子、籥、篪各一把,放在琴的南边。巢笙、和笙各两把,排在后面。埙一把,放在笛子的南边。闰余匏、排箫各一把,排在后面,都朝西摆放。一个编磬架,放在前楹的西边。一弦琴、三弦琴、五弦琴、七弦琴、九弦琴五把,排在后面。两把瑟放在它们的西边。笛子、籥、篪各一把,放在瑟的南边。巢笙、和笙各两把,排在后面。埙一把,放在笛子的南边。七星匏、九曜匏、排箫各一把,排在后面,都朝东摆放。

好家伙,这场景,简直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红旗招展,人山人海!先说乐器摆放,那叫一个讲究!宫廷里,东西两边都摆上了乐器,东边西边,磬和虡(qǐng huái,古代乐器)先从北边开始摆,钟和虡跟着摆。南边北边也一样,磬和虡从西边开始,钟和虡接着摆。

然后,十二个镈(bó,古代乐器)钟,就放在编县(编排好的位置)之间,每个都按着规定的位置摆好。四个角上都立着大鼓,柷(zhù)和敔(yǔ,古代乐器)放在北边编县里,一个柷在路东,一个敔在路西。路鼓(一种鼓)一个在柷的东南,晋鼓(一种鼓)紧挨着它后面。还有一个路鼓,在柷的西南,乐工们都站在他们乐器后面。东西两边,都以北边为尊;南边北边,都以西边为尊。文舞在北边,武舞在南边,舞者们就站在酂(yīn)缀(zhuì,古代乐器)之间。

殿前还专门设了一个唱歌的乐队,位置在殿前大柱子之间。西边放着一组玉磬,东边放着一组金钟,柷在金钟的北边稍偏西一点,敔在玉磬的北边稍偏东一点。两个搏拊(bó fǔ,古代乐器)一个在敔北,一个在柷北,东西相对。唱歌的乐工排在后面,其他乐工都站在编县后面。那些吹奏匏(páo,葫芦)竹乐器的乐工,就站在台阶中间,面向北,两两相对,排成一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