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惠,字廷杰,是成都新繁人。元朝大军打进四川的时候,他才十四岁,就被俘虏到杭州。在杭州住了几年,竟然学会了好多国家的语言。后来,一个叫孟速思的人看中了他的才能,把他推荐给了忽必烈(世祖)。张惠在忽必烈当藩王的时候就伺候他,做事认真又细心,很受赏识,忽必烈还给他赐了个蒙古名字叫兀鲁忽讷特。忽必烈当上皇帝后,就封他为燕京宣慰副使,他当官很宽厚,还上奏免除了很多税收,并且取消了硝碱局。元朝至元元年八月,他被任命为中书参知政事,负责山东地区的行政事务。他还赎回了二百多户被俘的百姓,那些回不去家的,他就让他们出家当和尚,还给他们建了寺庙住。后来李璮造反,山东老百姓被抓走很多,张惠把军队里的人全都放了。之后,他升迁为制国用使司副使,后来制国用司改成了尚书省,他又被任命为参知政事。接着又升任中书左丞,最后升到中书右丞。

伯颜攻打南宋的时候,朝廷命令张惠负责后勤补给,江淮地区所有的钱粮都由他负责。南宋灭亡的第十三年的,伯颜让张惠和另一个叫阿剌罕的官员一起进城,清点南宋的府库、户籍,收缴了南宋太庙和景灵宫的乐器,还有祭天的仪仗。他们还登记了三十万户江南百姓作为工匠,张惠从中挑选了十多万户技术好的,剩下的都奏请皇上放他们回家。伯颜把南宋皇帝押回北方后,让张惠留守江南,张惠不等命令就擅自打开了府库的封条,伯颜把这事儿报告给了忽必烈,忽必烈就派左丞相阿暐和平章政事阿塔海去质问他,把他叫回了京城。

到元朝至元二十年,张惠被任命为荣禄大夫、平章政事,负责扬州地区的行政事务。至元二十二年,他又被任命为平章政事,负责杭州地区的行政事务。他在去杭州的路上,在无锡去世了,享年六十二岁。张惠走到哪儿都有好名声,但是因为他依附阿合马,所以有些士大夫对他评价不高。因为他以前是忽必烈的旧臣,所以忽必烈对他特别看重。

石天麟,字天瑞,是大都顺州人。十四岁的时候,他去拜见元太宗,结果就被留下来当侍卫了。石天麟很喜欢学习,各种国家的文字他都会,元太宗让耶律楚材整顿朝政,选拔人才当助手,石天麟就被选中了,还被赐了个蒙古名字叫蒙古台。后来,宗王旭烈兀征讨西域,石天麟被任命为断事官。

话说元宪宗六年,派天麟去海都那儿当使臣,结果被扣留了很久。后来,叛王抓了北安王当人质,还把他安置在天麟住的地方。天麟跟海都手下的人混熟了,就给他们讲了一通什么忠义、祸福之类的道理。海都一听,竟然就放了天麟,还让他把北安王一起带回去了。天麟这一去,足足待了二十八年才回来。世祖皇帝可高兴坏了,赏赐了他好多东西,还提拔他当了中书左丞兼断事官。天麟连忙推辞说:“我出使的时候办事不利,陛下您宽宏大量没杀我,我哪敢接受这么高的荣誉,那不是给朝廷丢脸吗?”皇帝觉得他很真诚,就同意了他的请求。

有小人告状说丞相安童曾经接受过海都的官爵,皇帝一听就火大了。天麟赶紧出来说:“海都毕竟是皇室宗亲,不能跟敌人相比,安童没拒绝他的好意,大概是想劝他归顺朝廷吧。”皇帝一听这话,气也消了一大半。江南的一座道观里,供奉着宋朝皇帝的画像。有个和尚跟道士闹矛盾,就把这事儿抖搂出来了,差点儿就要被判死刑。皇帝问天麟怎么办,天麟说:“辽国的皇帝铜像现在还在西京的佛寺里呢,也没见谁因此犯禁啊!”这事儿也就不了了之了。天麟七十多岁的时候,皇帝赏了他一根金龙头杖,说:“你年纪大了,进出宫里不方便,拿着这个拄着吧。”那时候权臣桑哥专权,大家都不敢说话,只有天麟敢弹劾他的罪行,一点儿也不怕他。

元成宗当皇帝后,又提升天麟为荣禄大夫、司徒,还请他去玉德殿喝酒。天麟喝醉了,皇帝还派人用御辇送他回家。元武宗当皇帝后,又把天麟提拔为平章政事。到至大二年八月,天麟去世了,享年九十二岁。朝廷追赠他好多荣誉称号,还追封他为冀国公,谥号忠宣。他的儿子天麟珪,官做到治书侍御史,后来又当过枢密副使,再次担任治书侍御史,最后做到河南行省中书右丞、南台御史中丞,后来去世了。天麟的另一个儿子天麟怀都,官做到刑部尚书。

杨湜,字彦清,是真定府藁城人。他擅长书法和计算,一开始在府里做吏员,后来升迁为检法。中统元年,被朝廷任命为中书省掾,和中山的杨珍、无极的杨卞齐名,当时人们称他们为“三杨”。中书省刚建立的时候,国家财政不足,杨湜建议用钞法来控制国家财政,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并让他负责具体条例的制定。四年后,他被任命为益都路宣慰司谘议,后来又升迁为左司提控掾,并且请求严惩贪污的官员。

至元二年,他被任命为河南大名等路行中书省都事。三年后,朝廷设立制国用司来管理全国的钱粮,杨湜被任命为员外郎,佩带金符。后来又改任宣徽院参议。杨湜对国库的钱财建立了详细的账目,记录每一笔收支,每月底都上报,后来这成为一项制度。他还被加任为诸路交钞都提举,并上书朝廷关于钞法的一些建议,指出平准行用库白金出入过程中存在盗窃和滥用的弊端,建议将五十两白金铸成一块,并在上面刻上“元宝”字样,这样使用起来比较方便。

七年,制国用司改名为尚书省,杨湜被任命为户部侍郎,仍然兼任交钞提举。当时朝廷用壬子年的旧账簿来确定百姓赋税的多少,杨湜说:“贫富的情况一直在变化,时间久了就会有很大差异,不能用过去的账簿来确定现在的赋税。”朝廷采纳了他的意见。杨湜精通财政,当时所有评论财政的人,都称赞他的才能。不久之后,他就去世了。他的儿子叫克忠,担任安丰路总管;孙子叫贞。

张昉,字显卿,是东平府汶上人。他父亲汝明,是大安元年进士,官至治书侍御史。张昉为人细心谨慎,遇到事情敢于直言,通过任子考试补任吏部令史。金朝灭亡后,他回到家乡,被严实聘为幕僚。当时他家乡有人用邪术迷惑百姓,图谋不轨,事情败露后被逮捕,牵连甚广,其他僚属都不敢说话。只有张昉单独为数百人辩白,证明他们的清白,因此被提升为幕府官员。曾经有一位将校战死,他的弟弟继承了他的职位,张昉查明真相后恢复了原状。这位将校的弟弟为了感谢张昉,夜里送给他金子,张昉拒绝了,并向他道歉后让他离开了。同乡张氏曾经寄存在张昉家五万两丝,后来张昉家发生火灾,所有家产都被烧毁,只有张氏的丝,因为家人及时抢救而得以保存,人们更加敬佩他的义气。

他先是在东平府当官,后来因为生病辞职回家照顾母亲。中统四年,他又担任参知中书省事。 商挺推荐他去四川等地担任行枢密院参议。至元元年,他回到中央,在中书省左右司当郎中。三年后,升职到制国用使司当郎中。 他父亲去世后,他悲痛过度,表现得比规定的礼仪还要哀伤。不久朝廷又起用他,让他回到东平府处理积压的案件,平反了不少冤假错案。七年后,他升任尚书省左右司郎中。九年后,他又调回中书省左右司郎中。他很有见识和谋略,能够根据实际情况改进和完善旧有的制度,制定法律法规,可以说是称职的。 十一年,他被任命为兵刑部尚书,后来上书请求退休,回家养老,不久去世。死后被追赠为中奉大夫、参知政事,追封为东平郡公,谥号庄宪。他的儿子克遹做过平阴县尹;孙子振做过秘书著作郎;孙子揆做过中书省左司都事;孙子拱做过常德路蒙古学教授。

张天祐,字吉甫,是开封浚仪人。他年轻时就侍奉裕宗皇帝,因为工作劳苦,被授予工匠总管府经历的职位,并且很有能力,出了名。至元十四年,他被调任历城尹,还没去上任,就被改任为棣州同知。十八年,朝廷下令征发济南十路五万民夫去疏浚胶河,以便开通海运,朝廷让张天祐负责这项工程,丞相哈必赤负责监工。冬天很冷,张天祐多次上奏说:“应该让大家休息,等到春天再征集民夫。”哈必赤不同意。张天祐在工地上巡视,看到很多冻死的民夫尸体,叹息道:“我们这些人为了讨好上司,急于求成,让老百姓冻死,这合适吗?”于是他下令放走了所有民夫。然后他去向哈必赤禀报说:“如果这件事有罪,请您责罚我一人,不要牵连其他人。”这件事上报朝廷后,皇帝非常赞赏。裕宗皇帝提拔他为功德司经历,不久又改任总判院,晋升为奉训大夫。二十二年,他被外派到太原路担任总管,他施行了仁政,当地百姓刻石歌颂他。后来朝廷召他回朝,担任尚书省参议。二十五年,他被任命为中书参知政事。大德四年,他改任佥宣政院事,晋升为资善大夫,又担任同知江南行宣政院事。他去世时,六十三岁。

高觿,字彦解,本来是女真渤海部人,后来改姓高,迁居潞州上党。他父亲高守忠,建国初期是千户。元太祖九年,他父亲跟随亲王口温不花攻打黄州,战死沙场。

老失剌啊,一开始在世祖皇帝身边当侍卫,皇帝对他挺看重,很亲近他。元朝刚建立的时候,燕王被立为皇太子,皇帝下令选拔优秀人才给太子当幕僚。老失剌就负责掌管艺文监,还兼管着中酝监和宫卫监门,甚至还负责皇太子宫殿的建造,他做事有条理,很有章法。皇帝很赏识他,赏赐了他金银财宝和马匹,因为老失剌皮肤偏黄,皇帝还给他赐名“失剌”。过了十八年,他被任命为工部侍郎,还兼任王府都总管府事。到了十九年春天,皇太子跟着皇帝去北方巡幸。当时丞相阿合马留守大都,他权势很大,非常跋扈。益都千户王著和高和尚等人密谋要杀了他。

三月十七号晚上,失剌在宫里值夜班,突然来了两个喇嘛到中书省,说今晚皇太子和国师要来这里做法事。中书省的人觉得这事儿有点蹊跷,就让所有出入东宫的人认认这俩喇嘛,结果失剌他们都不认识这俩人。于是失剌他们就用藏语问那俩喇嘛:“皇太子和国师现在在哪儿?”那俩喇嘛一下就慌了神。失剌他们又用汉语问,那俩喇嘛更加语无伦次,答不上来,于是就把他们俩抓了起来交给官吏审问。审问了半天,那俩喇嘛都不承认。失剌觉得情况不对劲,怕出事,就赶紧和尚书忙古儿、张九思一起,召集侍卫们,都拿着弓箭做好准备。过了一会儿,枢密副使张易也带兵到了宫门口。失剌问他干嘛,张易说:“一会儿你就知道了。”失剌追问,张易就凑到他耳边说:“皇太子来杀阿合马呢!”

夜里二更天,突然听到人马的声音,远远地看见火把和仪仗队,正朝宫门走来。一个人跑到前面喊着要开门。失剌对张九思说:“太子殿下回宫的时候,一定是完泽和赛音两个人先来,咱们先把这两个人找着,再开门。”失剌喊了半天,那两个人没反应。失剌就说:“皇太子平时从来不走这个门,今天怎么来这儿了?”这伙人的计划落空了,就赶紧往南门跑。失剌让张子政守着西门,自己赶紧往南门去堵截。只听见他们喊着省里官员的名字,在火光下,远远地看见阿合马和左丞郝祯已经被杀了。失剌和张九思大声喊:“抓住这些贼人!”命令侍卫们赶紧抓捕,高和尚他们都跑了,只有王著被抓住了。天亮了,中丞也先帖木儿和失剌他们一起,快马加鞭地赶到上都,把事情报告给了皇帝。高和尚他们后来也被抓住了,都被处死了。

张九思,字子有,是北京宛平人,他爸爸张滋曾担任蓟州节度使。元世祖至元二年,张九思进入宫中担任侍卫。当时元世祖还在东宫,第一次见到张九思就对他很欣赏。按照他父亲的功劳,张九思应该外放做官,但世祖却特意留他在身边。江南平定后,南宋的库藏金帛被运到内府,分给东宫的部分,设立了都总管府来管理,张九思担任工部尚书,同时兼任都总管府的事务。

十九年春天,元世祖去上都,皇太子跟着去了,阿合马留守京城。这时,一个叫高和尚的妖僧和千户王著等人密谋杀害阿合马。他们晚上聚集了几百人假扮仪仗队,冒充皇太子,企图从健德门进入宫中,还急着让人打开城门。张九思正好在宫中值宿,他立刻命令卫士不要擅自打开城门,这件事记载在《高觿传》里。叛贼发现骗不过张九思,就翻墙跑到南门,杀死了阿合马和郝祯。当时情况紧急,又是黑夜,大家都不知所措。张九思看出了他们的诡计,大声呵斥卫士全力攻击叛贼,叛贼们逃跑了,只有王著被抓住了。叛贼进宫时,假传皇太子的命令,向枢密副使张易要兵,张易竟然把兵给了他们。张易后来被处死,刑部官员又说张易事先知道叛贼的计划,要把他的人头送到各地示众。张九思向皇太子进言说:“张易临危不决,把兵给了叛贼,死了也就罢了。如果说他参与了谋反,那就冤枉他了,请不要把他的人头送到各地示众。”皇太子听了他的话。张九思平叛时,右卫指挥颜进中箭身亡,有人诬陷他是叛贼同伙,要抄他的家,张九思极力辩解才保住了颜进的家。

那年冬天,设立了詹事院,张九思被任命为詹事丞,他还推荐了上党人宋衟、容城人刘因、滕州人夹谷之奇、郓州人李谦等名儒到东宫任职。至元二十二年,皇太子去世了,朝廷有人建议撤销詹事院。张九思坚决反对,他说:“皇孙还在,詹事院是关系到国家社稷和百姓民心的重要机构,怎么能轻易撤销呢?”大家都赞同他的意见。“有皇孙在,固宗社之所属,人心之所系也,奈何为斯言乎!” 至元二十二年,张九思升任嘉议大夫、同知大都留守司事、少府监。过了一段时间,他又升任中奉大夫、河南等处宣慰使。他五十三岁去世。死后被追赠为推诚协亮功臣、太傅、仪同三司、上柱国、鲁国公,谥号庄僖。

三十年前,丞相完泽推荐他,说:“当年妖僧作乱的时候,他能明辨是非,制服叛贼。”于是他被任命为中书左丞,兼任詹事丞。

第二年,世祖皇帝驾崩,成宗皇帝继位,把詹事院改名为徽政院,让他担任副使。十一月,他又升任资善大夫、中书右丞,同时负责修撰裕宗皇帝的实录。大德二年,他被任命为荣禄大夫、中书平章政事,兼任徽政院副使,职位不变。五年后,他又改任大司徒、徽政院副使,同时负责将作院的事务。皇帝还赐给他一辆小车,准许他乘车出入宫殿大门,并对他说:“我知道你一定会推辞,但我实在念及你是宫中老臣,不忍心让你步履艰难,所以你就别推辞了。” 之后,皇帝又下诏说:“当年在东宫的时候,你在工作上从没有过失,我一直记着你的功劳。现在你辅佐我治理天下,就像在詹事院时一样,这是我对你的期望。”当时的人都非常敬佩他。

六年后,他被加封为光禄大夫,六十一岁时去世。死后被追封为鲁国公,追赠推诚翊亮功臣、太傅、上柱国,谥号惠献。他的儿子金界奴,在天历三年担任大都留守。文宗皇帝建造奎章阁的时候,金界奴担任都主管公事,皇帝很欣赏他的才能,就下令为九思立神道碑来表彰他。金界奴后来还担任过河南行省右丞。

郝彬,字景文,后来改名为元良,是霸州信安人。十六岁时,他在东宫担任宿卫。后来被提升为扬州路治中。南宋末年,鄞县的贼寇顾闰纠集人马,在海上抢劫,宋朝用官职收买他,让他归顺,但他归顺后更加嚣张跋扈,郝彬率兵将其擒获。泰兴县曾经发生过一起凶杀案,凶手两年都没抓到,官吏却诬陷了平民百姓,案子已经结了,郝彬怀疑是冤枉的,重新审理,结果找到了真正的凶手。

二十二年的时候,他升迁到了淮西道宣慰司,担任同知。他认真核查户籍,管理屯田,把很多荒废的事务都重新整顿了起来。

后来,他改任江淮财赋府总管府总管。这个府掌管着东宫的田赋,下属官员都是由詹事府奏请皇帝任命,不归中书省管辖,所以经常贪污受贿,无休止地搜刮民脂民膏。他上任后,主动要求接受宪司的监督,以此来革除弊端,还裁撤了六个提举司,减轻百姓负担,皇帝都同意了他的请求。两淮的盐税,占了全国的一半,当时管理制度已经很混乱了,于是朝廷让他这个户部尚书来负责整顿。他亲自考察了水运路线,建造了六个仓库,在盐场煮盐后再运到仓库,每年年初,允许商人到转运司查看库存,购买盐引,他还制定了河商和江商交易的办法,并把它写成了法令。

大德年间,他升任工部尚书,后来又改任户部尚书。至大元年,他被任命为中书省参知政事,不久因为生病就辞官回家了。后来尚书省成立后,他又被任命为参知政事,但他坚决推辞,最后被安排到江西行省担任参知政事。三年后,他又被召回朝廷,再次担任尚书参知政事。仁宗皇帝还在东宫的时候,他就多次恳辞,甚至装病卧床不起,好几个月都没下床,当时朝中大臣都强迫他起来上朝,但他就是坚持躺在床上。等到尚书省的官员出事,他却独善其身,没有牵扯进去。他退休在家七年后,仁宗皇帝又召他回朝,任命他为大司农卿,但他还是坚决推辞。延祐七年,他去世了,享年六十二岁。他的堂兄王从,是河间清盐使;他的侄子王志善,是监察御史;他们也都很有名气。

王伯胜是霸州文安人。他哥哥王伯顺在内廷当差,深受世祖皇帝的宠幸,因此王伯胜也得以进宫面见皇帝,被安排在宿卫部门当差。王伯胜十一岁的时候,额头宽广,鼻子很大,长得非常英俊,皇帝看着王伯顺说:“这孩子将来一定比你强!”于是就赐给他名字叫伯胜。有一次,皇帝洗漱,水温正好,皇帝问是谁弄的,内侍回答说是王伯胜。皇帝说:“这孩子很会察言观色,将来一定能成为治国之才。”

公元1288年,我爹跟着军队去征讨乃颜,立了功,被朝廷封为朝列大夫、拱卫直都指挥使。一开始,拱卫直隶教坊,那些街上的无赖混混老爱冒充卫兵混吃混喝,我爹就尽力招募良家子弟来替换他们。

公元1299年8月,他跟着皇上去了上都,天上老下雨,有一天晚上,他听到城西北方向传来像打战鼓一样的声音,出去一看,原来是发大水了!我爹立刻让人准备好铁锹和筐子,用泥土、石头还有毛毡堵住城门,又指挥大家疏通护城河,一直忙到天亮才把水势控制住,老百姓当时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呢。丞相完泽把这事儿禀报给了皇上,皇上夸奖了他。后来,我爹侍奉成宗皇帝的时候,得罪了安西王,就被外放去大宁路当总管了,我伯父伯顺也因为这事儿被外放去当梁王的老师。

武宗皇帝登基后,又把他召回来当大都留守,还兼任少府监。大都的城墙是用土夯成的,每年都要用草和芦苇来加固,防止下雨被冲坏,时间长了城墙倒是结实了,但费时费力又花钱,我爹就上奏朝廷,把这个办法给取消了。仁宗皇帝即位后,下令所有百官升官的都恢复到元朝以前的制度,我爹的官职被降为资政大夫,没多久又升为荣禄大夫,后来还被任命为辽阳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辽阳那地方风俗落后,老百姓不爱学习,我爹就在那儿增设州学,招收学生,还请来有名的老师教书。他还开垦了上百顷的田地,招募百姓耕种,用来供应学校的伙食。有一年大旱,他去祈祷求雨,还真就下雨了,大家都叫他“平章雨”。延祐二年,他又被任命为大都留守,辽阳的老百姓还集体上书请求他留下,但没成功,大家哭着送他走了。三年后,他又被特授为银青荣禄大夫。至治二年,皇上赐给他金虎符,任命他为武卫亲军都指挥使,还兼管大都屯田的事务,继续担任大都留守。他还奉命监修太庙和咸宁殿。泰定三年,我爹去世了,朝廷追赠他翊忠宣力保惠功臣、太保、金紫光禄大夫、上柱国,追封蓟国公,谥号忠敏。

我爹的长子恪,小名叫安童,后来官做到兵部尚书、南台治书侍御史,还兼任宣徽院的事务。我爹的次子马儿,继承了他武卫亲军都指挥使的职位,官至宣武将军。我爹的孙子善果继承了我伯父伯顺的爵位,官至大司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