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以前设有御史台,大德三年撤销,延祐二年又恢复了。
陕西行中书省管辖着三个路,五个府,十八个州,十一个属州,七十九个县。
奉元路,以前是金朝的京兆府,属于京兆府路。宪宗三年,在京兆府设立了从宜府。至元十五年,京兆府改名为安西府。十六年,安西府升格为安西路。皇庆元年,又改名为奉元路。 奉元路管辖长安、咸宁、兴平、泾阳、临潼、蓝田、云阳、高陵、终南、栎阳、郿、咸阳十二个县。至元元年,云阳县并入泾阳县;至元四年,栎阳县并入临潼县;至元七年,盩厔县划归奉元路,同时终南县并入盩厔县。当时奉元路户籍登记在册的三万三千九百三十五户,人口二十七万一千三百九十九人,这是壬子年的统计数据。
奉元路下辖一个录事司和十一个县:咸宁县,长安县,咸阳县,兴平县,临潼县(至元四年,栎阳县并入临潼县),蓝田县,泾阳县(至元元年,云阳县并入泾阳县),高陵县(至正末年,李思齐在县西南二十五里处修筑了鹿台城),盩厔县(金朝时是旧县,属于凤翔府,后来升格为恒州,至元初年降为县,划归奉元路),郿县(金朝时是旧县,属于凤翔府,后来属于恒州,元朝初期升格为州,又增设了柿林县,至元元年,郿州又降为县,柿林县并入郿县)。
奉元路下还辖五个州,分别是同州(金朝的旧州,属于京兆府路)。同州以前管辖冯翊、朝邑、白水、郃阳、澄城、韩城六个县。元朝初期,冯翊县并入同州。同州下辖五个县:朝邑县,白水县,郃阳县(宋朝时属于同州,金朝时改属祯州,元朝初期祯州被废除,郃阳县又回到同州),澄城县,韩城县(金朝贞祐三年,韩城县升格为桢州,至元元年被废除,二年后又恢复,六年后又降为韩城县)。
华州,以前是金朝的州,属于京兆府路。以前管辖着郑县、华阴县、下邽县、蒲城县、渭南县五个县。元朝初期,把郑县并入了华州(元朝至元十二年又重新设立了郑县,之后废除的时间记载缺失),把下邽县并入了渭南县。 所以华州就只剩下华阴县、蒲城县、渭南县三个县了。
耀州,以前也是金朝的州,也属于京兆府路。以前管辖着华原县、同官县、美原县、三原县四个县。元朝至元元年,把华原县并入了耀州,同时又设立了富平县,还把美原县并入了富平县。 所以耀州就只剩下三原县、富平县、同官县三个县了。富平县,说起来是宋朝的县,金朝的时候被并入了美原县,元朝至元元年又重新设立了。
乾州,以前也是金朝的州,也属于京兆府路。以前管辖着奉天县、醴泉县、武功县、好畤县四个县。元朝至元元年,把奉天县并入了乾州。五年后,又重新设立了奉天县,并且把好畤县并入奉天县,还从邠州划拨永寿县过来归乾州管辖,后来又把奉天县改名为醴泉县。 所以乾州就只剩下醴泉县、武功县、永寿县三个县了。 值得一提的是,至正初年,醴泉县在城西三十里处修建了新的城池;武功县,金朝因为避开皇帝金显宗的名字,改名叫武功武亭,元朝恢复旧名后又废除,到至正四年才重新设立;永寿县的县治,在至元十五年搬到了麻亭。
商州,以前也是金朝的州,属于京兆府路。 它只有一个县:洛南县。
延安路,以前是金朝的延安府,属于鄜延府路。元朝改称延安路。以前管辖着肤施县、延川县、延长县、临真县、甘泉县、敷政县、门山县七个县。元朝初期,从甘州划拨宜川县过来,又把丹州并入了宜川县。 根据壬子年的统计,延安路户数六千五百三十九户,人口九万四千六百四十一口。 延安路下辖八个县。
肤施、甘泉、宜川这些地方,以前都是县。宜川县,元朝初年,还设过个管理机构,叫司候司,到元朝六年的时候就并入了宜川县。查查金朝和宋朝的史书,记载的宜川县归属都不一样,宋朝史书里说宜川县属于鄜州,但这是因为宋朝把丹州的几个县和丹州本身都划给了鄜州,搞错了宜川的归属。旧的史书里没记载丹州,所以干脆把丹州并入宜川了。延长、延川、安定这些地方,以前也都是县。安定县本来是宋朝时期的旧堡垒,宪宗二年升格为县。元朝元年,又从安定县分出来个丹头县,四年后又并回安定县了。安塞县,以前是金朝的旧堡垒,宪宗二年升格为县,到至治三年的时候,县城搬到了龙安镇。保安县,以前是金朝的保安州,元朝六年降格为县。
鄜州是金朝的旧州,属于鄜延路。以前管辖着洛交、直罗、鄜城、洛川四个县。元朝四年,把鄜城县并入了洛川县,又把洛交县和直罗县并入了州里。元朝六年,废除了坊州,把坊州的中部县和宜君县划给了鄜州。所以鄜州管辖着洛川、中部、宜君三个县。
绥德州也是金朝的旧州,属于鄜延路。以前管辖着一个清涧县,还有十个寨子、一座城和一个堡垒。旧史书上说金朝管辖着八个县,这是把城寨都当县了,弄错了。绥德州归附元朝之后,把米脂寨升格为县,把嗣武城并入米脂县;把怀宁寨升格为县,把绥平寨并入怀宁县。元朝四年,又把定戎寨并入米脂县,怀宁县并入清涧县,义合寨和绥德寨并入了绥德州。所以绥德州管辖着清涧和米脂两个县。
葭州,以前是金朝的旧州,一开始属于河东北路,后来改属鄜延路。以前管辖着八个寨子和九个堡垒。元朝六年,把通泰堡和弥川堡并入了州里,把太和寨并入了神木县,建宁寨并入了府谷县。葭州管辖着神木、吴堡、府谷三个县。神木县,元朝初年,在古麟州的神木寨设立了灵州,元朝六年,灵州改名为神木县。吴堡县,以前是吴堡寨。府谷县,宋朝时是府州,元朝初年建州,元朝六年改名为府谷县。
话说兴元路啊,(以下省略),宋朝的时候叫兴元府,属于利州路。元朝一开始,改成了兴元路总管府。到了至正十五年,又改成了兴元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以前管着南郑、城固、褒城、西县四个县。元朝初期,凤州、金州、洋州三个州划归兴元路管辖,同时把兴元路原来的西县划给了沔州,而洋州的西乡县则划给了兴元路。根据至元二十七年的统计,户数是两千一百四十九户,人口是一万九千三百七十八人。
兴元路管辖着四个县:南郑县(以下省略,宋朝时从廉水县析置,元朝初期廉水县并入南郑县)、城固县(以下省略)、褒城县(以下省略,元朝把县城迁到了山河堰东南五里)、西乡县(以下省略,宋朝端平年间县被废除,元朝又重新设立)。还有三个州:凤州(以下省略,宋朝是州,属于秦凤路,后来改隶利州路,元朝初期改隶兴元路,至元五年,倚郭梁泉县被并入凤州,至元二年,设立了留坝镇巡检司)、洋州(以下省略,宋朝是州,属于利州路,元朝初期改隶兴元路,以前管着兴道、真符、西乡三个县,元朝初期,西乡县划给了兴元路,至元二年,兴道、真符两县并入洋州)、金州(以下省略,宋朝是州,属于京西南路,后来改隶利州路,元朝初期隶属兴元路,以前管着西城、汉阴、洵县、石泉、平利、上津六个县,元朝初期,这六个县都并入了金州)。
此外还有陕西汉中道肃政廉访司,(以前治所在安西路,延祐三年迁到凤翔),还有凤翔府,金朝的时候就是府,属于凤翔府路。元朝初期,属于兴元路,后来又设立了凤翔路总管府。至元九年,改成了散府。以前管着凤翔、宝鸡、虢、郿、盩厔、扶风、岐山、普润、麟游九个县。元朝初期,郿县和盩厔县划给了安西路,虢县和普润县被废除。根据壬子年的统计,户数是两千八十一户,人口是一万四千九百八人。凤翔府管辖着五个县:凤翔县(以下省略)、扶风县(以下省略)、岐山县(以下省略)、宝鸡县(以下省略,有个益门城,是元朝末年李思齐修建的)、麟游县(以下省略)。
话说啊,邠州,以前是金朝的州,属于庆原路。元朝刚建立那会儿,直接归行省管。原来管着宜禄、新平、淳化、永寿、三水五个县。到了至元七年,把宜禄县并入邠州,三水县并入淳化县,永寿县划归乾州管辖。最后,邠州就只剩下新平、淳化两个县了。
泾州呢,也是金朝的州,属于庆原路。元朝初期,一会儿归都元帅府管,一会儿归巩昌都总帅府管,后来又归平凉府管,最后直接归行省管。它原来管着泾川、长武、良原、灵台四个县。至元十一年,良原县并入灵台县,长武县并入泾川县。所以,泾州最后就只有泾川和灵台两个县了,不过灵台县在至元七年被并入泾川县,十一年又重新设立了。
开成州,以前是金朝的镇戎州,属于凤翔路。元朝刚开始的时候,是原州,说起来,这个镇戎州本来就是唐朝原州高县的地盘。至元十年,皇子西安王分管秦地和蜀地,设立了开成府,地位跟上都一样,叫上路。到了至治三年,又降为开成州。它原来管着东山、三川两个县,后来这两个县划归镇原州管,开成州就只剩下开成一个县了,成了附郭县。
广安州,以前金朝把宋朝的东山寨升格为广安县,属于镇戎州,后来又撤销了。到至元十年,又重新设立了广安县。十五年,升格为州,还是属于开成路。不过,开成路降为州后,广安州应该直接归行省管,但没找到明确的记载,所以按照旧志,还是放在开成州下面。
庄浪州,以前是庄浪路,大德八年,降级成了州。它只有一个县,就是庄浪县。延祐六年,把庄浪巡检司升格为庄浪县,巡检司就搬到比卜渡去了。
巩昌总帅府最初是元朝建立初期设立的巩昌路便宜都总帅府,管辖范围可大了,包括巩昌、平凉、临洮、庆阳、隆庆五个府,还有秦、陇、会、环、金、德顺、徽、金洋、安西、河洮、岷、利、巴、沔、龙、大安、褒、泾邠、宁、定西、镇原、阶、成、西和、兰州这二十七个州。 但是这管辖范围可不是一成不变的,几年之内就改了好几次。
元朝五年,安西州划归脱思麻路管辖;六年,河州划归吐番宣慰司;七年,洮州并入安西州;八年,岷州划归脱思麻路;十三年,改为了巩昌路总管府;十四年,又恢复了便宜都总帅府;同一年,隆庆府被拆分,利、巴、大安、褒、沔、龙等州划归广元路管辖;到了二十年,泾州和邠州又划归陕西汉中道宣慰司管辖,这时候巩昌总帅府管辖的就只剩下巩昌、平凉、临洮、庆阳四个府,以及秦、陇、宁、定西、镇原、阶、成、西和、兰、会、环、金、德顺、徽、金洋十五个州了。二十一年,便宜都总帅府又重新设立;二十五年,改成了宣慰使司,还兼任便宜都总帅府;二十六年,行省说:“巩昌便宜都总帅府都升宣慰司了,还兼着原来的府事,干脆另外设立个散府,分派官员管理吧。” 就这样做了。
巩昌府,金朝的时候叫巩州,属于临洮路。元朝一开始改名为巩昌府。以前管辖着陇西、通渭、定西、通西、安西五个县。金朝的时候把定西升格为州,通西县和安西县也划归定西州管辖。元朝十三年,利用金朝的宁远寨设立了宁远县,伏羌寨设立了伏羌县,盐川镇设立了漳县。当时户籍登记在册的户数是四万五千一百三十五户,人口总数是三十六万九千二百七十二人。(这是壬子年的数据。)
巩昌府下辖机构:
领司一
录事司。
县五
陇西县,(下同)宁远县,(下同)伏羌县(下同)通渭县,(下同,宋朝时是通渭寨,金朝升格为渭县。)漳县。(下同,宋朝时叫盐川寨,金朝时为镇,元朝十三年升格为县。)
平凉府,以前是金朝的府,属于凤翔路。元朝刚建立的时候,它归巩昌帅府管。以前平凉府管着平凉、潘原、崇信、华亭、化平五个县,后来潘原县并入了平凉县,化平县并入了华亭县。所以,平凉府下面就只剩下平凉、崇信、华亭三个县了。
临洮府,也是金朝的旧府,属于临洮路。元朝初期,它归巩昌帅府管。元泰定元年,改成了临洮总管。以前它管着狄道、当川、康乐三个县,元朝初期,当川、康乐两个县并入了狄道县。到元至元十三年,渭源堡升格成了渭源县。所以,临洮府下面就只有狄道、渭源两个县了。
庆阳府,也是金朝的旧府,属于庆原路。元朝初期,它归巩昌帅府管。以前它管着安化、彭原、合水三个县。元至元七年,安化、彭原两个县并入了合水县。所以,庆阳府下面就只剩下合水一个县了。
秦州,在中间位置,是金朝的旧州,属于凤翔路。元朝初期,它归巩昌帅府管。以前它管着成纪、治坊、甘谷、清水、鸡川、陇城、秦安七个县。元至元七年,鸡川、陇城两个县并入了秦安县,治坊县并入了清水县,甘谷县并入了通渭县。所以,秦州下面就只剩下成纪、清水、秦安三个县了。
陇州,在中间位置,是金朝的旧州,属于凤翔路。元朝初期,它归巩昌帅府管。以前它管着汧阳、汧源、陇安三个县。元至元七年,陇安县并入了汧源县。元延祐四年,汧源县又并入了陇州。所以,陇州下面就只剩下汧阳一个县了。
宁州,属于下级州,是金朝的旧州,属于广源路。元朝初期,它归巩昌帅府管。以前它管着安定、定平、真宁、襄乐四个县。元至元七年,襄乐、安定、定平三个县并入了宁州。所以,宁州下面就只剩下真宁一个县了。
安定州,属于下级州。宋朝时叫定西城,属于兰州。金朝时是定西县,后来升格为州,属于秦凤路。元朝初期,它归巩昌帅府管。元至正十二年,因为地震,安定州改了名字。十五年,又设立了军民安抚司。以前它管着通西、安西两个县,元至元三年,这两个县并入了安定州。
先说镇原州,它原来是金朝的原州,属于广源路。元朝刚建立的时候,改名叫镇原州,归巩昌帅府管。以前管着临泾县和彭阳县两个县。元朝初期,又把镇戎州的东山县和三川县划到镇原州来。到了至元七年,四个县都并入镇原州了。
再说西和州,它原来是宋朝的岷州,后来迁到长道县的白石镇,改名叫西和州,属于秦凤路。元朝初期,归巩昌帅府管。以前管着祐川县、大潭县、长道县三个县,但大潭县和祐川县因为战乱很久没用了。至元七年,长道县也并入西和州了。
环州呢,金朝的时候就叫环州,属于庆原路。元朝初期,归巩昌总帅府管。以前管着通远县一个县,至元七年,通远县并入环州了。
金州,它原来是宋朝兰州的龛谷寨,金朝的时候升格为龛谷县,又设立了金州,以龛谷县为治所。至元七年,龛谷县并入金州了。
静宁州,金朝时叫德顺州,属于凤翔路。元朝初期,归巩昌帅府管。以前管着陇干、水洛、威戎、隆德、通边、治平六个县。元朝初期,治平县和水洛县并入陇干县,后来陇干县又并入静宁州,改名为静宁州。现在只管着隆德县一个县了,威戎县和通边县在金朝末年就已经废除了。
兰州,金朝的时候就叫兰州,属于临洮路。元朝初期,归巩昌帅府管。以前管着定远县和阿干县两个县。元朝初期还设了个司候司。至元七年,司候司并入兰州。后来,至大年间,定远县划归金州管辖,之后又废除并入金州。现在只管着阿干县一个县了。
会宁州,金朝时叫会州,属于临洮路。元朝初期,归巩昌帅府管。至正十二年,因为地震改名叫会宁州。以前管着保川县一个县。金朝末年,会州被西夏攻陷,州府搬到了州城西南百里外的会川城,叫做新会州。元朝初期,又迁到保川县,把保川县改名叫西宁县。至元七年,西宁县并入会宁州。
最后是徽州,元朝初期,在凤州的河池县设立了南凤州,又把永宁乡升格为县,把凤州的两当县也划到南凤州管辖。至元元年,改名叫徽州。至元七年,河池县和永宁县并入徽州。现在只管着两当县一个县了,宋朝的时候,徽州的治所迁到了广乡镇,元朝沿用了这个地方。
阶州,以前是宋朝的州,属于秦凤路。元朝初期,归属巩昌帅府管辖。以前管辖福津、将利两个县。元朝至元七年,这两个县被并入阶州。新州府设在柳树城,离旧城东边八十里。
成州,以前是宋朝的州,属于秦凤路。元朝初期,归属巩昌帅府管辖。以前管辖同谷、栗亭两个县。元朝太宗十三年,宋朝成都的将领田世显投降了元朝,元朝就让他迁到栗亭,管理当地百姓的事务,不归成州管辖,并把秦州的天水县划归栗亭管辖。元朝至元七年,同谷县和天水县被并入成州。元朝太宗十年,宋朝的将领雷某和李某投降,元朝让他们在成州管理金洋州的事务,归属巩昌帅府管辖。以前的史书上另立了一个金洋州,这是错误的。实际上是让他们同时管理金州和洋州的事务,而不是另外设立了一个金洋州。
吐番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以下宣慰司三、宣抚司二,俱隶宣政院。)
河州路,以前是金朝的河州,属于临洮路。元朝初期,设立了河州路军民总管府。以前管辖枹罕、宁河两个县。元朝初期,枹罕县被并入河州,把定羌城升格为定羌县,安乡关升格为安乡县。河州路管辖三个县:定羌县、安乡县、宁河县。
洮州路,以前是金朝的州,属于临洮路。元朝初期,升格为洮州路,并设立了元帅府。管辖一个县:可当县。(金朝时期的县,元朝沿用,金朝的史书上没有记载。)
贵德州,原本是金朝的积石州,位于西部边境。元朝初期,设立了贵德州,归属宣慰司管辖,后来被废除了。
积石州,宋朝时是积石军溪哥城,金朝时升格为州,属于临洮路。元朝初期,设立了元帅府。
雅州,以前是宋朝的州,属于成都路。元朝宪宗八年,元军攻克了雅州城,把它划归马湖路管辖,后来又划归吐番宣慰司管辖。雅州管辖五个县:石山县、泸山县、百丈县、荣经县、严道县。(石山县和严道县还分别归属六番招讨使司管辖。)
黎州,以前是宋朝的州,属于成都路。元朝初期,归属马湖路管辖,后来改归吐番宣慰司管辖。管辖一个县:汉源县。
十八族元帅府。
帖成河里洋脱元帅府,就是吐蕃宣慰司下面的一个元帅府。
当阳元帅府,也是吐蕃宣慰司的。脱思麻路宣慰司的都元帅府,一开始也是个元帅府,元朝至元三年,西安州划归它管辖,五年后,岷州也划归它管辖。到了大德十一年,升格为宣慰司,礼店文州万户府也归它管。
这个脱思麻路宣慰司管着三个州:西安州,是宋朝的州,属于秦凤路,至元三年划归脱思麻路宣慰司;岷州,也是宋朝的州,改名叫西和州,元朝初期在祐川县旧址设立岷州,至元七年划归脱思麻路宣慰司,后来又设立了元帅府;还有铁州,具体情况史料记载缺失。
礼店文州蒙古汉儿军民元帅府,是至元九年设立的,后来划归吐蕃宣慰司管辖。但大德十一年,觉得隶属吐蕃宣慰司不方便,又把它划回脱思麻路管辖。
松潘客叠威茂等处军民安抚司,至大二年改名为宣抚司,并且把治所迁到了茂州汶川县。茂州是宋朝的州,属于成都路,管辖汶山县和汶川县两个县。(具体的县志资料后面补上)
接下来是松潘等处宣抚司管辖的其他机构:静州茶上必里溪安乡等二十六族军民千户所;龙木头都留等二十二族军民千户所;岳希蓬萝匐村二十二族军民千户所;析藏军民万户府。
碉门鱼通黎雅长河西宁远等处军民宣抚司,至元十九年,成都宣慰司搬到了碉门。大德二年,把土番碉门安抚司和运司合并,改成了碉门鱼通黎雅长河西宁远军民宣抚司。(以前的历史书上写的是安抚司,那是记错了。) 这个宣抚司下面还有:鱼通路军民万户府;碉门鱼通等处管军守镇万户府;长河西管军万户府;朵甘思哈答李唐鱼通等处钱粮总管府;亦思马儿甘军民万户府;朵甘思管军民万户府;剌马儿刚等处招讨司;奔不思招讨司;奔不儿亦思刚百姓达鲁花赤;唆尼招讨司;征沔招讨司;天全招讨司。
首先,咱们得知道,这说的是元朝的行政区域划分。 你看这“六番招讨司”、“乌思藏纳里迷古鲁孙等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等等,都是当时管辖西藏和周边地区的一些机构,名字听着就挺复杂,官职也多得眼花缭乱。 简单来说,就是元朝为了管理这些地方,设立了很多不同的机构,有的管军事,有的管民政,还有的兼管两者。 这些机构的名字,像“乌思藏管蒙古军都元帅府”、“纳里迷古鲁孙元帅府”、“担里管军招讨使司”等等, 我就不逐字翻译了,你看着就明白是管理那边的军队和官员的。 还有“出密万户府”、“嗷笼答剌万户府”等等,这些都是更小的行政单位。
接下来是四川的情况。 这段说的就比较详细了。“四川等处行中书省领,路十一、府二,属府三,属州三十九,军一,属县九十四。(蛮夷土官不在此数。)” 这意思是说,元朝在四川设立了一个行中书省,管辖着十一路、二府、三属府、三十九州、一个军和九十四县,当然,这还不包括那些土司。 “西蜀四川道肃政廉访司”是负责监察的机构。 然后详细介绍了成都路的情况,说它以前是宋朝的成都府路,元朝初期改成了成都路总管府,后来又设立了录事司。 成都路管辖的州县,经过几次调整,范围一直在变动,人口数量也有记载,是至元二十七年统计的,户数是三万二千九百一十二户,人口是二十一万五千八百八十八人。 最后还说,成都路下面管辖着一个录事司和九个县。
总而言之,这段文字主要介绍了元朝在西藏和四川地区的行政机构设置和管辖范围,以及人口数量等信息。 那些机构名称,你只要知道它们是元朝的行政机构就行了,不必深究其具体的含义。 重点在于理解元朝在这些地区的行政管理体系。
成都府啊,以前是宋朝的府治所在地。元朝至元十三年,把元朝管辖的大城西北角的一部分并入了录事司。华阳、新都、郫县、温江、双流、新繁、仁寿这些地方,情况也差不多。仁寿县以前是宋朝隆州的一部分,管辖仁寿和井研两县。元朝至元二十年,隆州和井研县被撤销,合并到了仁寿县,直接归成都府管辖。金堂县呢,以前是宋朝怀安军,管辖金水和金堂两县。元朝初期,升为怀州。至元二十年,怀州和金水县被撤销,合并到金堂县,也直接归成都府管辖。
成都府下辖七个州。彭州,宋朝时就是州,属于成都府路,元朝沿袭了这个设置。以前管辖九陇、濛阳、崇宁三县,元朝中期,九陇县被撤销,并入了彭州。所以彭州就只管辖濛阳和崇宁两县了。汉州,宋朝时也是州,属于成都府路,元朝初期也沿用了这个设置。以前管辖雒、什邡、绵竹、德阳四县。中统年间,雒县被撤销,并入了汉州。所以汉州管辖什邡、德阳、绵竹三县。不过德阳县的归属有点复杂,至元八年升为德州,十三年又降为县,隶属成都路,十八年才又归汉州管辖。史书上记载的年份有点出入,现在也不好说哪个是对的。绵竹县在至元十三年被撤销,并入汉州,后来又恢复设置了。
安州,宋朝时是石泉军,属于成都府路。中统五年升为州。以前管辖石泉、神泉、龙安三县,同年神泉、龙安两县被撤销,并入安州。所以安州就只管辖石泉县了。灌州,宋朝时是永康军,属于成都府路,后来被废除,成了灌口寨。元朝初期,又恢复了灌州的设置。至元十三年,灌州管辖的导江、青城两县被撤销,并入灌州。崇庆州,宋朝时是崇庆府,属于成都府路。至元十二年,设立了总管府,至元二十年,降为崇庆州。以前管辖晋原、江原、新津、永康四县。至元二十年,江原县被撤销,并入崇庆州。所以崇庆州就只管辖晋原、新津、永康三县了。 旧史书上漏掉了永康县的记载,《明一统志》里说“本朝省永康入崇庆州”,可以证明这一点。
威州,以前是宋朝的州,属于成都府路。以前管辖保宁、通化两个县。元世祖至元十九年,把保宁县并入了威州。所以威州现在管辖一个县:通化县。(以下省略)
简州,以前是宋朝的州,属于成都府路。以前管辖阳安、平泉两个县。元世祖至元二十年,把阳安县并入了简州。至元二十二年,又把成都府管辖的灵泉县并入了简州,平泉县因为地荒也废弃不用了。
嘉定府路,以前是宋朝的嘉定府,属于成都府路。元世祖至元十三年,升格为路,设立了总管府,后来又撤销了。至元二十二年,又重新设立了嘉定府路。以前管辖龙游、夹江、犍为、峨眉、洪雅五个县。至元二十五年,把洪雅县并入了夹江县。嘉定府路下辖一个录事司,四个县:龙游县、夹江县、峨眉县、犍为县。(以下省略)
眉州,以前是宋朝的州,属于成都府路。元世祖至元十四年,改隶属于嘉定府路。以前管辖眉山、彭山、丹棱、青神四个县。元世祖至元二十年,把州治眉山县和丹棱县并入了眉州。所以眉州现在管辖两个县:彭山县、青神县。(以下省略)
邛州,以前是宋朝的州,属于成都府路。元世祖至元十四年,设立了安抚司,同时管理州里的事务。以前管辖临邛、火井、蒲江、依政、安仁、大邑六个县。元朝初期,把火井县、安仁县并入了大邑县。元世祖至元二十一年,把州治临邛县和依政县、蒲江县并入了邛州。所以邛州现在管辖一个县:大邑县。(以下省略)
广元路,宋朝时是利州路,端平年间以后,因为土地荒芜,百姓四散,这种情况持续了十七年。元宪宗二年,朝廷命令汪特格修筑利州城。三年后,设立了都元帅府。元世祖至元十四年,撤销了都元帅府,改为广元路总管府。至元十六年,把广元等路划为四川北道,设立了宣慰司。至元十九年,宣慰司被撤销,又恢复了总管府。以前管辖绵谷、葭萌、昭化、嘉川四个县。至元十四年,把葭萌县并入了昭化县,把嘉川县并入了绵谷县。至元二十七年统计,户口数为一万六千四百四十二户,人口九万六千四百六人。广元路下辖两个县:绵谷县、昭化县,以及一个府。(以下省略)
保宁府,以前是宋朝的阆州,属于利州路。因为战乱,府治搬到了大获山。元宪宗八年,宋朝守将杨大渊投降,这里设立了东川路元帅府。元至元十三年,升格为保宁府。二十年,元帅府撤销,改称保宁路,后来又改回府,还是属于保宁路。以前管辖阆中、苍溪、南部、新井、奉国、新政、西水七个县,后来又增加了新得、小宁两个州,之后这两个州并入了阆中县,奉国县并入了苍溪县,新井、新政、西水三个县并入了南部县。最后保宁府就只管辖阆中、苍溪、南部三个县了。
剑州,以前是宋朝的龙庆府,属于利州路。元至元二十年,改名为剑州。以前管辖普安、武连、阴平、梓潼、普成、剑门六个县,武连、阴平两个县很久以前就废弃了。元至元二十年,普成、剑门两个县并入了普安县。所以剑州最后只管辖普安、梓潼两个县。
龙州,以前是宋朝的政州,后来改名为龙州,属于利州路。元宪宗八年,宋朝守将王知府带着城池投降了。元至元二十二年,江油县并入了龙州。
巴州,以前是宋朝的州,属于利州路。以前管辖化城、恩阳、曾口、难江、通江五个县。元至元二十年,难江、恩阳两个县并入了化城县。所以巴州最后管辖化城、曾口、通江三个县。不过,元至元二十年,通江县并入了曾口县;二十九年,新得州撤销,又重新设立了通江县。
沔州,以前是宋朝的州,属于利州路。元至元十四年,划归广元路管辖。以前管辖略阳、长举两个县。元至元二十年,褒州被废除,设立了铎水县,州治也搬到了铎水县,大安州降级为县,并入沔州管辖,长举县和兴元府的西乡县并入了略阳县。所以沔州最后管辖铎水、大安、略阳三个县。铎水县,以前是西县的一个小镇,世祖皇帝时才升格为褒州,然后把小镇改成了县。而沔州原来的治所是略阳,元朝时搬到了铎水县。
顺庆路,以前是宋朝的顺庆府,属于潼川府路。因为战乱,府治搬到了青居山。宋朝宪宗八年,宋朝将领刘渊投降。元朝中统元年,设立征南都元帅府。至元四年,设立东川路统军司,后来改名为东川府。至元十五年,又改回顺庆府。十六年,设立四川东道宣慰司,十九年又撤销了。二十年,升格为路,设立录事司,管辖南充、西充、流溪三县。到至元二十年,流溪县并入西充县。根据至元二十七年的统计,户数为二千八百二十一户,人口九万五千一百五十六人。
下面是顺庆路管辖的机构和县:
录事司(一个)
南充县(至元二十年,把合州的汉初县并入南充县)
西充县
广安府,宋朝时是广安军,后来改名为宁西军,属于潼川府路,之后府治迁到县城大良平。宋朝宪宗八年,宋朝守将蒲元圭投降。至元十五年,宁西军被废除。至元二十年,设立广安府。以前管辖和溪、新明、渠江、岳池四县。至元二十年,和溪县和新明县并入岳池县。所以广安府管辖渠江县和岳池县两个县,渠江县就在广安府城边上。
蓬州,宋朝时的州,属于利州路。元朝初期,设立了宣抚司都元帅府,后来撤销了。至元二十年,又设立了蓬州路总管府,后来又恢复为蓬州。以前管辖蓬池、良山、仪陇、伏虞、营山、相如六县。至元二十年,良山县并入营山县,蓬池县和伏虞县并入仪陇县。所以蓬州管辖相如、仪陇、营山三个县,相如县就在州城边上,金城寨也并入了相如县,宋朝时蓬州的州治在蓬池,至元二十年蓬池被并入其他县后,州治迁到了相如县。
渠州,宋朝时的州,属于潼川府路。元朝中统三年,设立渠州路军民总帅府。至元十三年,设立安抚司。至元二十年,安抚司被撤销,渠州直接归属上级管辖。以前管辖流江、鄱水、鄱山、大竹四县。至元二十年,鄱水县和鄱山县并入大竹县。所以渠州管辖流江县和大竹县两个县,流江县在至元二十六年被并入渠州,后来又重新设立了。
四川潼川府,以前是宋朝的府,属于潼川府路。战争之后,地方荒废了。元朝中统元年,设立了潼川都元帅府。元朝至元十五年,改成宣慰司,后来又恢复成散府。以前管辖郪、中江、涪城、射洪、通泉、盐亭、铜山、飞鸟、东关、永泰十个县。元朝初期,又增加了安岳县。到元朝至元二十年,涪城县并入郪县,通泉县并入射洪县,铜山县和飞鸟县并入中江县,东关县和永泰县并入盐亭县。最后只剩下五个县了。
这五个县分别是:郪县(靠近城墙),中江县,射洪县(宋朝末年撤县,元朝初年恢复),盐亭县,安岳县(宋朝是普州,管辖安岳、乐至、安居三个县,后来州县都撤销了。元朝初年又设立了安岳县,把安居、乐至两县的地盘都划给了安岳县)。除了县,还有两个州。
一个是遂宁州,以前是宋朝的遂宁府,属于潼川府路,战争期间暂时在蓬溪县办公。元朝初期,改成了州。以前管辖小溪、长江、蓬溪、青石、遂宁五个县。至元十九年,遂宁县和青石县并入小溪县,长江县并入蓬溪县。最后只剩下两个县:小溪县和蓬溪县(宋朝末年撤县,元朝恢复)。另一个是绵州,以前是宋朝的州,属于成都府路。至元二十年,改隶属潼川府。以前管辖巴西、彰明、魏城、罗江、盐泉五个县,盐泉县很久以前就废弃了。至元二十年,巴西县和魏城县并入绵州。最后只剩下两个县:彰明县和罗江县。
还有永宁路,以前是宋朝泸州江安县和合江县的地盘。元朝初期,设立了西南番总管府。至元二十五年,改名为永宁路,管辖一个县:定川县。此外还有一个筠连州,是宋朝羁縻州筠州和连州合并而成的,管辖一个县:腾川县。 最后,还有九姓罗氏党蛮夷长官千户所(元朝初期,设立了以九个罗氏族人为首领的机构,至元年间改称长官千户所)和四川南道宣慰司(至元十六年设立)。
重庆路,(上。)说起来,重庆这地方啊,宋朝的时候是重庆府,属于夔州路管辖。因为老打仗,府治所在地老是变来变去,没个定数。到了元朝至元十六年,才正式设立了重庆路总管府。二十一年的时候,又升格为上路,把忠州和涪州划进来,变成它的下属郡。二十二年,泸州和合州也归重庆路管了。重庆路原来管着巴县、江津县、璧山县这三个县。至元二十年,南川县也划进来了,原来的南平军被撤销了。二十二年,璧山县并入了巴县。后来,到至元四年,又设立了垫江县。根据至元二十七年的统计,重庆路户口总数是两万两千三百九十五户,人口九万三千五百三十五人。
下面说说重庆路管辖的各个地方。首先是重庆路总管府,只有一个,就是录事司。然后是四个县:巴县(下,倚郭),江津县(下,至元十六年,四川行省参政昝顺田被赐予江津县一百八十户百姓),南川县(下,至元十二年,重庆府的隆化县被撤销,并入南川县),垫江县(下)。还有六个州:泸州(下),宋朝的时候是泸州,属于潼川府路。宋朝守将刘整把城池献给了元朝,后来宋朝又把它夺了回去,改名叫江安州,还把州治迁到了江南。至元十六年,又改回泸州,州治也迁回了原来的地方。二十二年,泸州归属重庆路。泸州原来管着潼川县、合江县、江安县、纳溪县这四个县。至元二十年,泸川县被撤销,并入了泸州。泸州下辖三个县:江安县(下),纳溪县(下),合江县(下,宋朝的时候是治安乐故城,元朝升格为合江州,州治迁到了神臂江南。至元二十八年,又降格为县)。
忠州(下),宋朝的时候是忠州,后来还升格为咸淳府,属于夔州路。元朝初期,又恢复了忠州的建制。忠州原来管着临江县、丰都县、垫江县、南宾县、龙渠县五个县,龙渠县很久以前就废弃了。元朝时期,临江县被撤销,并入忠州;垫江县被撤销,并入丰都县。所以忠州下辖三个县:临江县(下),南宾县(下),丰都县(下)。
合州,以前是宋朝的州,属于夔州路,后来州政府搬到了钓鱼山。元朝至元十五年,宋朝将领王立投降,州政府又搬回了老地方。至元二十二年,合州归属重庆路管辖。合州以前管辖录事司,以及石照、汉初、赤水、铜梁、巴川五个县。元朝至元二十年,录事司和巴川县并入铜梁县,赤水县并入石照县,汉初县划归顺庆路南充县管辖,昌州和永昌、昌元两个县也并入大足县,归合州管辖。 最后合州管辖铜梁、定远、石照、大足、昌宁五个县。其中铜梁县的州政府,以前在县北的列宿坝,后来搬到了涪江南岸的东溪坝,元朝初期又搬到了现在的地方,同时巴江县并入了铜梁县。定远县,以前是宋朝的地盘,叫女菁平,元朝至元四年,汪良臣在母章德山设立营寨,五年后改名为定远城,设立武胜军,行使和溪安抚司的职权,后来又改回定远州,至元二十四年降为县。石照县,《明一统志》记载元朝时期石照县被并入合州,具体年份不详。大足县以前属于昌州,元朝至元二十年,昌州被撤销,大足县归属合州。昌宁县以前是昌元县,元朝至元二十年并入大足县,后来又重新设立了昌宁县。
涪州,以前是宋朝的州,属于夔州路,后来州政府搬到了三台山。元朝初期,又搬回了老地方。以前管辖涪陵、宾化、乐温、武龙四个县,宾化县很久以前就废弃了。元朝至元二十年,涪陵、乐温两个县并入涪州。最后涪州只管辖武龙一个县。
资州,以前是宋朝的州,属于潼川府路。元朝初期,被并入简州,后来又重新设立。以前管辖盘石、宾阳、内江、龙水四个县,盘石、宾阳、龙水三个县很久以前就废弃了。最后资州只管辖内江一个县。
珍州,以前是宋朝的州,属于夔州路。珍州管辖乐源、绥阳两个县。
绍庆路,以前是宋朝的绍庆府,属于夔州路。元朝至元二十八年,设立了总管府。泰定四年,绍庆路四洞酋长何者等投降,被任命为蛮夷长官,仍然设立巡检司进行管理。至元二十七年统计,户数为三千九百四十四户,人口为一万五千一百八十九人。绍庆路管辖彭水、黔江两个县。
绍熙路,说白了就是宋朝绍熙府的地盘,元朝初期给废了。元朝至正年间,又重新设立了绍熙路总管府,管着营怀、威远、资官、应灵四个县。 这些县后面都加了个“下”,应该是指一些补充说明,这里就不展开说了。
怀德府呢,后来升级成了宣抚司。这是至顺二年发生的事,当时四川行省招安了怀德府的驴谷什用等四个洞和十二个生蛮洞,皇上高兴,就给怀德府升了级,还给这些洞都设立了长官司和巡检司管理。 怀德府宣抚司管着来宁州、柔远州、酉阳州和服州这四个州。 酉阳州,以前是宋朝的思州,后来改名叫酉阳州,元朝沿用了这个名字。它管着务川、中水、宁夷三个县,这些县后面也都有个“下”,咱们就不细说了。 另外还有石柱军民宣抚司、石耶洞军民府和邑梅沿边溪洞军民府,这些都是元朝初期设立的。
夔州路,以前是宋朝的夔州都督府。元朝至元四年,设立了夔府路总帅府,驻扎在开州。十五年的时候,改成了夔州路总管府,施州、万州、云安州、大宁州都归它管。到了二十二年,开州、达州、梁山州也归它管了。二十五年,又把施州清江县的地划进了夔州路。 根据至元二十七年的统计,夔州路户口总数是两万两千二十四户,人口九万九千五百九十八人。 夔州路下面有个录事司,还有奉节县和巫山县两个县。
除了县,夔州路还管着七个州:施州,以前是宋朝的州,属于夔州路,以前管着清江县和建始县,后来清江县被并掉了。现在就只管建始县了。达州,也是宋朝的州,以前属于夔州路,至元十五年归四川东道宣慰司管,二十二年又回到夔州路管辖下。以前管着通川、永睦、新宁、巴渠、东乡、明通六个县,元朝的时候,永睦、巴渠、明通、东乡四个县被并掉了,现在就剩通川县和新宁县了。 (宋朝的志书上写的是新兴,应该是写错了。) 最后是梁山州,以前是宋朝的梁山军,属于夔州路,至元二十二年改成了州,管着梁山县。
万州,以前是宋朝的州,属于夔州路,管辖南浦、武宁两个县。元朝至元二十年,把南浦县并入了万州,所以万州就只管辖武宁县了。
云阳州,以前是宋朝的云安军,属于夔州路。后来又分出来设立了安义县,不久安义县又改成了云安监。元朝至元十五年,设立了云安军,至元二十年升格为云阳州,同时把云安监并入云阳州。
大宁州,以前是宋朝的大宁监,属于夔州路。元朝至元二十年,升格为州,同时把所属的大昌县并入了大宁州。
开州,以前是宋朝的州,属于夔州路,以前管辖开江、清水两个县。元朝初期,这两个县都被并入了开州。
叙南等处蛮夷宣抚司,大德七年改叙州宣慰司为叙南等处宣抚司。后来至元三年,又设立了横江巡检司。
叙州路,以前是宋朝的戎州,属于潼川府路,后来改名为叙州。宋朝末年,叙州的城池迁到了高山上。元朝至元十二年,宋朝将领郭汉杰投降,带着城池归顺了元朝。至元十三年,元朝设立了叙州安抚司。没过多久,安抚司迁到了三江口,然后安抚司被撤销,叙州仍然是叙州。至元十八年,叙州升格为路。至元二十二年,又设立了安抚司。至元二十三年,叙州又恢复为路,(以前的记录说叙州降格为县,这是错误的。)隶属于蛮夷宣抚司。叙州路管辖四个县:宜宾、庆符、南溪、宣化。(宣化是宋朝的旧县,后来废弃改成了镇,元朝初期又恢复为县。)还有两个州:富顺州和高州。
富顺州,以前是宋朝的富顺监,属于潼川府路。元朝至元十二年,设立了富顺监安抚司。至元二十年,撤销了安抚司,设立了富顺州。
高州,以前是宋朝的羁縻州,后来属于长宁军。(熙宁八年,少数民族献上十个州,其中就有高州。)元朝至元十五年,云南行省派人招降安抚,高州归附。至元十七年,知州郭安重新开始治理州务。
马湖路,以前是马蛮居住的地方,宋朝时蛮族首领居住在湖里。元朝至元十三年,马蛮归附。至元十九年,设立了马湖总管府,迁到了夷部溪口,府治设在马湖南岸。至元二十五年,把沐川等五个寨子从嘉定划回来,归属马湖总管府。马湖路管辖两个州……
长宁州,原本是个羁縻州,宋朝政和年间才改建成长宁军。元朝至元十二年,守将黄立投降了元朝。至元二十二年,设立了录事司,后来和它管辖的安宁县一起被并入长宁军。到了泰定二年,又把长宁军改成了长宁州。
戎州,宋朝时叫晏州,也是个羁縻州。(熙宁八年,夷人得个祥献。)元朝至元十三年,蛮夷部宣抚司派人去招降安抚。至元十七年,部落首领得兰纽来投降,被元朝授予大坝都总管的职位。至元二十二年,戎州正式建立,州治设在箐前。戎州管辖六个长官司:泥溪长官司、平夷长官司、蛮夷长官司、夷都长官司、雷波长官司、沐川长官司。(这六个长官司,宋朝时都属于马湖部落。后来到元朝至元二年,合并成了三个长官司。)
镇安路,管辖一个州:林州。林州下辖三个长官司:鹿林蛮夷长官司、鹿长蛮夷长官司、诸部蛮夷长官司。此外还有上罗计长官司,管辖罗计、罗星两地,这是古代夜郎国的范围,属于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宋朝时设立长宁军,十个州的各族人民都归顺了朝廷,(长、宁、晏、奉、高、薛、巩、昛、思、峨等十州。)都得到了官职。后来这些各族人民分散居住,就有了上罗计和下罗计之分。元朝至元十三年,宣抚使昝顺带领当地土司首领得赖阿当归顺,得赖阿当被授予千户的职位。至元十八年,黎州同知李奇以武略将军的身份被任命为罗星长官。至元二十二年,当地夷人叛乱,诱使罗星的夷人一起造反,枢密院派兵平定了叛乱。下罗计长官司,原本是唐朝珙州管辖的蛮族地区,和当时的叙州长宁军接壤。至元十二年,长宁知军率领当地人归顺了元朝。至元十三年,昝顺又带领土司首领得颜个到枢密院投降,被任命为下罗计蛮夷千户。至元二十二年,各地蛮族都叛乱了,只有下罗计地区没有参与,后来又归属了珙州。
话说,四十六囤蛮夷千户所,管辖着豕蛾夷的地盘,位置在庆符县南边,靠近定川,这地方啊,以前唐朝的时候,是定州的一个分支——江县。到了元朝至元十四年,朝廷把这地方收复了,宣慰使昝顺招抚了豕蛾昔霞等部族。然后呢,就在庆符县附近设立了一个千户所,管辖着这四十六个囤,名字一个比一个古怪,分别是:黄水口上下落骨、山落牟许满吴、麽落财、麽落贤、腾息奴、屯莫面、落搔、麽落梅、麽得辛、上落松、麽得会、麽得恶、落魂、落昧下村、落岛、麽得亨、落燕、落得虑、麽得了、麽腾斛、许宿、麽九色、落搔屯右、麽得晏、落能、山落寡、水落寡、落得雷、麽得具、麽得渊、腾日彯、落昧上村、赖扇、许焰、腾朗、周头、卖落炎、落女、爱答落、爱答速、麽得奸、阿郎头、下得辛、上得辛、爱得娄、落鸥。这些地方住的都是蛮夷。
除了这些,还有秦加大散等洞,斜崖冒朱等洞,陇堤纣皮等洞,石耶洞,散毛洞等等,这些地方都设有蛮夷官。说起来,散毛洞这地方,元朝初期是柔远州,到了至元三十一年,散毛洞的洞主覃顺主动来进贡,朝廷就把散毛洞升格为府。可到了至正元年,朝廷下令说,要是这地方的人再造反,就可以直接打。结果,散毛洞的蛮人覃全还真造反了,朝廷又把他招降了,还封他当了散毛誓乂等处军民宣抚使,还给他配了官属。《百官志》里记载的是散毛洞安抚司,估计“宣抚”是写错了。此外,还有彭家洞、黑土石等处、市备洞,至元十七年,施州的市备、大盘、散毛等洞都归顺了朝廷。还有乐化兀都剌布白享罗等处、洪望册德等族、大江九姓罗氏,这大江九姓罗氏,在泰定三年,湖广行省奏报说,他们招降了叛乱的蛮族,就是指的罗氏。最后,还有水西和鹿朝。
话说元朝至元二十一年,有个叫阿永的蛮族部落,他们的首领阿泥来朝见皇帝。阿泥说,他们阿永部落附近,像乌蒙之类的蛮族,都归属于皇太子管辖,所以他们也请求按照惯例,归属于朝廷管辖。皇帝同意了他们的请求,把阿永部落划归到官府管理。
就这样,阿永部落正式成为朝廷管辖下的一个部落了。 事情就这么办成了。
话说元朝的时候,师壁洞设立了安抚司,这可是元朝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的事了,那时候还同时设立了师壁镇抚所和师罗千户所,还发了印信呢。到了至正十一年(1351年),师壁安抚司的土官田驴什用和盘顺府的土官墨奴什用都投降了朝廷,之后又设立了四个长官司和七个巡检司。
永顺等处军民安抚司的设立,那也是元朝至大二年(1309年)的事了,是从永顺保靖南渭安抚司改过来的。后来,至正十一年(1351年)又改成了宣抚司。按照以前的志书记载,南渭州和保靖州都属于新添葛蛮,归属于湖广行省管辖,这应该是至大三年(1310年)永顺安抚司改制之后的事了。
阿者洞,这地方在延祐七年(1340年)的时候,出了点事。慈利州的一些贼人,联合怀德府的阿者洞驴什用、谢甲洞巨仙什用、恩石洞没尔什用、安坝洞重达义等人作乱。阿者洞和谢甲洞当时都属于怀德府,至于啥时候改属的,现在也不太清楚了。
谢甲洞,在至正十二年(1352年),向亚甲洞主墨得什用投降了,之后盘顺府就设立了。这向亚甲,其实就是谢甲。 还有上安下坝、阿渠洞、下役洞、驴虚洞、钱满等处、水洞下曲等寨、必藏等处、酌宜等处、雍邦等处、崖筍等处、冒朱洞、麻井柘歌等寨、新坿嵬罗金井、沙溪等处、宙窄洞、新容米洞这些地方,也都各有故事。
新容米洞,在至正十年(1350年),设立了四川容美洞军民总管府,这容美就是容米。元朝至大元年(1308年),唐伯圭说过,十七个洞里,只有容米洞、冈吉洞、抽拦洞有兵一千人,其他的都不足为虑,可以分四路进兵。一路从红沙寨直奔容米、坑珍、昧惹、谢加、阿惹、石驴等洞;一路从苦竹寨到桑厨、上桑、厨抽拦洞;一路从绍庆到沙手摩、大科阳、蔓师、大翁迦洞;一路征讨叉巴等洞。只要兵力配合得当,就能平定这些地方。唐伯圭说的这些洞,很多在以前的志书上都没有记载,现在就把它们放在容米洞下面,方便大家参考。
甘肃那个地方,以前有个行中书省,管着七个州和两个府,还管着五个州。元朝至元十八年设立的行中书省,到二十二年的时候撤销了,改成了宣慰司,归宁夏行省管。二十三年的时候又恢复了行中书省,宣慰司也就撤了。
河西陇北道有个肃政廉访司,它原来是巩昌道,大德六年的时候搬到了甘州。到了至正三年,改名叫河西陇北道。
甘州路,在上面。西夏的时候,把唐朝的甘州改成了宣化府。元朝初期,又改回甘州了。至元元年,设立了甘肃路总管府。三年的时候,又设立了宣慰司,五年的时候又撤销了宣慰司(旧的记载写的是宣抚司,应该是写错了)。八年,又改成了甘州路总管府。至元二十七年的时候,户口统计是一千五百五十户,两万三千九百八十七口人。
永昌路,在下面。宋朝的时候叫西凉府,西夏沿用了这个名字。元太祖二十一年,攻克了西凉府和它管辖的槊罗、河罗等县。至元十五年,因为永昌王宫殿在那里,就设立了永昌路,把西凉府降级成了州。
它管着一个州,就是西凉州,在下面。还有一个巡检司,叫古浪城巡检司,那是唐朝和戎城的老地方。
肃州路,在下面。宋朝的时候叫肃州,西夏沿用了这个名字。元太祖二十一年,攻克了肃州。至元七年,设立了肃州路总管府。至元二十七年的时候,户口统计是一千二百六十二户,八千六百七十九口人。
沙州路,在下面。宋朝的时候叫沙州,西夏沿用了这个名字。元太祖二十二年,攻克了沙州,归拔都大王管辖。至元十四年,又重新设立了沙州。十七年的时候,升格为沙州路总管府。(因为穷人要到肃州去要粮食,路途太远,所以才把沙州升格为路。)
它管着一个州,就是瓜州,在下面。宋朝的时候叫瓜州,西夏也叫瓜州,西夏灭亡后,州也废弃了。至元十四年,又重新设立了。二十八年的时候,把居民迁到了肃州,就只剩下个空名了。
亦集乃路,在下面。在肃州东北五百里,城东北有个大湖,西北都是沙漠,西夏的时候设立了威福军。元太祖二十一年,归附了元朝。至元二十三年,设立了总管府。以前管着山丹、西宁两个州,后来都直接归行省管了。
话说宁夏府这地方啊,(以下省略),以前西夏的时候叫兴州,后来升格成了兴庆府,又改名叫中兴府。元太祖二十二年,西夏国王李睍把城池献给了元朝。元中统二年,元朝在中兴府设立了行省。到了元至元八年,又设立了西夏中兴等路行尚书省,九年后改成了行中书省,十年后又撤销了。元至元二十四年,中兴府归属甘肃行省管辖。二十五年,设立了宁夏路总管府。三十一年,元朝在宁夏设立分省管理,后来又并入甘肃行省。
宁夏路下辖三个州。(按:元至元十二年,在中兴路改设怀远、灵武二县,因为史料缺失,具体情况不详。)
再说灵州,(以下省略),宋朝的时候叫灵州,西夏改名叫翔庆军,元朝初期又恢复了州的建制。
鸣沙州,(以下省略),宋朝的时候是灵州的鸣沙县,西夏沿用了这个名字,元朝初期升格为鸣沙州。
应理州,(以下省略),西夏的时候叫应理县,元太祖二十一年攻克应理县后,升格为州。
山丹州,(以下省略),宋朝的时候叫删丹县,西夏占领后,改成了甘肃军。元朝初期,是阿只吉大王的地盘。元至元六年,开始管理山丹城的事务,把“删”字写错了,写成了“山”字。至元二十二年,升格为州,直接隶属于行省。
西宁州,(以下省略),吐蕃时期叫青唐城,宋朝改名为西宁州。元朝初期,是章吉驸马的地盘。元至元二十三年,设立了西宁州等处拘搉课程所(负责征收赋税的机构)。
最后是兀剌海路。(元太祖二年,元朝攻打西夏,攻克了兀剌海城,这座古城位于龙骨山,与山丹州接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