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思诚,字仲实,是平定府人。他爹吕允,在汉中道廉访司当差。他妈冯氏,曾经梦见神仙,醒来后思诚就出生了,当时屋里还有光亮,大家都觉得很神奇。吕思诚从小就认真学习,考中了泰定元年(1324年)的进士,被任命为辽州同知。还没去上任,就赶上家里老人去世要守孝,后来改任景州蓚县县令。
到了景州蓚县后,他把百姓分成三等,平均分配徭役;他还刻了孔子的画像,让乡里的学校都供奉起来。春天去田里视察,勤劳能干的人,他会赏赐农具;他把户籍文书印出来,让乡长每个月向县里汇报;那些不孝顺父母、不务正业的人,他都记录下来,然后处罚他们去做苦役。那些衙门里的胥吏和地痞流氓,霸占着公家的田地和户籍,吕思诚把这些坏事都给整改了。
天历年间(1348-1368年)战争爆发,吕思诚提前向富人借钱,制造兵器,把事情都安排好了,老百姓一点都没受影响。有一年大旱,有个道士拿着条青蛇说:“卢师谷有条小青龙,你们去求它下雨。”吕思诚直接把蛇杀了,还把道士狠狠地打了一顿,当天就下雨了。后来他被提升为翰林国史院检阅官,不久又升任编修。
有一次,文宗皇帝在奎章阁看国史,想翻阅一下国史,国史院院长都不敢说话。只有吕思诚跪在阁下,据理力争说:“国史记载着当今皇帝的功过是非,天子不应该亲自过问!”皇帝这才作罢。他后来又升任国子监丞、司业,最后当上了监察御史。他和斡玉伦等人一起弹劾中书平章政事彻里帖木儿扰乱朝政,奏章却被压了下来。吕思诚一气之下,把印绶扔在殿前,然后就辞职了。
他被任命为广西廉访司佥事,巡视各郡县。有个土官依仗元帅的势力欺压百姓,害怕事情败露,就派他儿子去迎接吕思诚。吕思诚直接把这小子绑回县里,狠狠地惩罚了他,整个广西都为之震慑。后来吕思诚调任浙西道,达识帖睦迩当时是南台御史大夫,他和江浙省的官员有矛盾,就唆使吕思诚去弹劾他们。吕思诚说:“我为天子做耳目,可不是你们台臣的走狗!” 他不听达识帖睦迩的挑唆。不久后,吕思诚听说平章左吉贪污受贿,就弹劾了他的罪行,结果左吉被流放到了海南。
他再次被任命为国子司业,后来升迁为中书省左司员外郎。那时候,发生了一起盗杀河南省官员的案件,牵连到三十多个人被冤枉。他觉得这事儿不对劲,就赶紧跟朝廷说了,结果那些被冤枉的人都给放了。之后他又升了左司郎中,没多久因为一些事情被罢官了。后来又重新被任命为右司郎中,最后升任刑部尚书。科举考试又恢复了,他和枢密院佥书韩镛一起当了阅卷官,之后又改任礼部尚书。御史台有人弹劾他,说他应该当治书侍御史,负责编纂辽、金、宋三朝的史书。他被提升为侍御史,枢密院又推荐他当副使,但御史台又把他留了下来继续当侍御史。
这期间,平章政事巩卜班犯了法,监察御史弹劾了他。御史大夫也先帖木儿说:“先等等看吧。” 他觉得这事儿不能拖,赶紧进宫奏报,结果巩卜班就被罢官了。也先帖木儿因此对他很生气,他就赶紧告假回家了。朝廷知道这件事后,就把他外放到河东道当廉访使。没过多久,他又被召回朝廷,任命为集贤侍讲学士,兼任国子祭酒,之后又升任湖广行省参知政事。在任期间,他又被调任湖北道廉访使。
五年后,他被任命为中书省参知政事。六年后,升任左丞。九年后,他升任御史中丞,后来又再次担任左丞,负责经筵讲课,并主管国子监,还兼任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参与修撰国史,被授予荣禄大夫的称号,负责编纂《后妃、功臣传》,以及整理汇编《六条政类》,并且还被赐予玉带。他还担任枢密副使,继续负责经筵讲课,再次担任中书左丞。御史大夫纳麟诬告参政孔思立受贿,有人想把他也牵扯进去。纳麟却说:“吕左丞清廉有名,别把他牵扯进来。” 所以这件事就不了了之了。最后,他又被任命为集贤学士,继续兼任国子祭酒。
吏部尚书偰哲笃和右司都事武祺他们,提议改革钞法,打算用纸币一贯钱当作“母”,铜钱当作“子”,然后让朝廷大臣们一起讨论。 思诚就说了:“从元中统到元至元,本来就有‘母子’钞,上等纸币是‘母’,下等纸币是‘子’。这就像蒙古人娶汉人女子为妻,都是人,最后生的孩子还是汉人,怎么可能纸币当爹,铜钱当儿子呢?” 大家听了都笑了。
思诚接着说:“钱钞的用法,是用虚的去换真的。现在市面上有历代钱、至正钱、中统钞、至元钞、交钞,一共五种。如果商人只收真钱,扔掉假钞,那对国家可不利啊!” 偰哲笃说:“至元钞有很多假的,所以要改。” 思诚反驳道:“至元钞本身没问题,是人为制造假钞的。以后要是发行交钞,也会有人造假。再说,至元钞大家都很熟悉,就像老家人家的孩子一样,人人都认识。而交钞是新发行的,大家不认识,造假的人就更多了。况且,祖宗留下来的制度,怎么能轻易更改呢?”
偰哲笃说:“祖宗的制度不好,也可以改啊。” 思诚更强硬了:“你们要改制度,还想以此来诬蔑世祖皇帝,这是你们在和世祖皇帝争高下啊!而且从世祖皇帝以来,历代皇帝的谥号都是‘孝’,你们改祖宗的制度,这能算孝顺吗?” 偰哲笃又问:“那钱钞一起用,怎么样?” 思诚说:“钱钞一起用,轻重不分,谁是‘母’,谁是‘子’?你们不懂古今,只是道听途说罢了!” 偰哲笃生气地说:“我们提出的办法不行,你有啥好办法?” 思诚只说了三个字:“行不得!”
丞相脱脱看到思诚说话这么直,心里有点犹豫。御史大夫也先帖木儿却说:“吕祭酒说的也有道理,只是不应该在朝廷上这么大声疾呼,态度强硬。” 监察御史们看风向不对,就弹劾思诚狂妄,夺了他的诰命和赏赐的玉带。
吕思诚十四岁那年,被任命为湖广行省左丞。朝廷派太医院宣使秦初到他家,强迫他上任。秦初使尽各种手段羞辱他,想让他知难而退,但吕思诚始终不动心。他写信给参议龚伯遂说:“去年许可用当上了河南左丞,今年我吕思诚当上了湖广左丞。这世上的事就是这样啊,您不会也心动了吧?”没多久,吕思诚就被召回朝廷,担任中书省新设的左丞,升任光禄大夫,兼任司农卿。他离开武昌两天后,武昌就失守了。结果,他被御史弹劾,罢免了官职。十五年六月,御史桑哥等人查明吕思诚没有罪过,朝廷下诏恢复了他的官职和玉带。十七年三月,吕思诚去世,享年六十五岁。朝廷追封他为齐国公,谥号忠肃。他留下了文集和《两汉通纪》流传于世。
吕思诚和偰哲笃、武祺等人曾经就钞法问题发生过争论。偰哲笃的事迹记载在《仳理迦帖木儿传》里。武祺,字子春,太谷人,他从一个小小的掾吏做起,后来升任桐城县知县,因为果断有能力而闻名,之后进入朝廷担任户部左司都事。他上书建议改革钞法,说:“钞法从世祖皇帝时期就开始实行,后来取消了拨支料本,更换了旧钞,用新的钞票流通天下,外部有合支名目,在宝钞总库里进行钞票的转拨,所以钞法通畅,百姓从中受益。近些年来,人们违背了祖宗时期实行的钞法原意,不再进行转拨,所以民间流通的钞票减少,导致伪钞增多。”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所有合支名目都允许在总库进行转支。
到了至正十年,丞相脱脱大力推行变法,武祺与吏部尚书偰哲笃一起请求改革钞法,建议以一贯纸币的价值抵一千文铜钱作为母钱,铜钱作为子钱。脱脱采纳了他们的建议,设立了宝泉提举司,铸造至正通宝铜钱,印制交钞,在全国流通。没过多久,因为战争需要赏赐犒劳军队,印钞的速度赶不上需求,物价飞涨了十倍以上,国家财政更加困难。武祺后来被任命为中书省参议,升任户部尚书,最后被任命为甘肃参知政事。后来,他因病去世了。
成遵,字宜叔,是南阳穰县人。十五岁的时候就没了父亲,家里很穷,但他依然坚持学习。至顺元年,他来到京城,跟夏镇学习《春秋》,后来考进了国子监,成了国子监的学生。
他的助教陈旅多次向学士虞集推荐他。虞集当时眼睛有毛病,看到成遵来了,努力睁大眼睛仔细看了看,说:“这是个可以辅佐皇帝的人才啊!你一定要好好爱惜自己。”元统元年,成遵考中了进士,被任命为翰林国史院的编修官。第二年,他就参与了泰定帝、明宗、文宗三朝实录的修撰工作。到至元四年,他升职为应奉翰林文字。至正初年,他又升任太常博士,后来转任中书检校,没多久就升任监察御史,跟随皇帝到了上京。
他在上京上奏了一份奏章,说:“皇上应该谨慎起居,节制自己的欲望,以保养好自己的身体,您的身体健康了,国家才能安定。” 这话说得非常直接,皇帝听了之后脸色缓和下来,称赞说得好。他还指出监察御史的四个问题:一是派差遣御史越权调查事情;二是随意贬低御史,堵塞言路;三是御史不尽职尽责,只想着升官;四是体察民情时上报的材料不真实,好人坏人混淆不清。皇帝都采纳了他的建议,并对御史台的官员说:“成遵说得很好,这些都是世祖皇帝时期制定的规矩啊!” 还特别赏赐了他一面旌旗。成遵还上奏说江浙地区发生了火灾,应该赈灾救济;弹劾平章火鲁忽赤的十项罪状,请求罢免他。这些建议都被采纳了。
他又上奏了一份奏章,提出了治理国家时应该注意的四件事:一要效法祖宗;二要节约开支;三要抑制争名逐利;四要明确奖惩。奏章呈上去后,皇帝下令中书省讨论执行。
三年,我从刑部员外郎的位置上调到陕西行省当员外郎,结果因为母亲生病,就辞官回家了。五年的时候母亲去世,我守孝。八年,我升迁到淮东肃政廉访司当佥事,后来又调到礼部当郎中。 我被派去山东和淮北,考察地方官吏的好坏,推荐了九个清廉正直的好官,弹劾罢免了二十一个贪婪懦弱的坏官。
九年,我调到刑部当郎中,没多久就升任御史台都事。 当时有些御史官员嫉妒那些贪赃枉法却因为父母去世而免罪的官员,就提议说:以后凡是被弹劾贪污受贿的官员,即使父母去世了,也不允许回家奔丧。 我当时就说:“贪官固然可恶,但是跟人伦哪个更重要呢?国家用孝治天下,宁可放过罪犯,也不能让做官的人连父母的丧事都不能料理。”御史大夫采纳了我的意见。 之后我升任户部侍郎。
十年,我又升迁到中书省右司当郎中。 刑部里积压了好几百件很久都没判决的案子,我和同事们一起分头审阅,共同商讨案情的轻重,让每个犯人都受到应有的惩罚。 当时有一种情况,就是有些人为了得到官职,用粮食去捐官,掩盖了自己的罪行,结果只得到一个七品杂流的职位。 后来被仇家告发,有关部门想不了了之。 我却说:“卖官鬻爵,本来就不是什么好制度,更何况是卖给有罪的人呢!必须取消他的官职,并且把这件事定为法规。” 主管部门的官员都同意了我的意见。
工部尚书被免职了。事情是这样的,黄河在白茅决堤,郓城、济宁都成了汪洋大海。漕运使贾鲁说:“必须疏通南河,堵塞北河,让黄河恢复原来的河道。如果不这样做,工程规模不会太大,但危害却没个完。”朝廷讨论了半天,也没个结果,于是就派遵和户部尚书秃鲁去视察黄河,商量疏通和堵塞的办法再汇报。
十一年春天,他们从济宁一路走到曹州、濮州、汴梁,走了几千里路,挖井测量地势的高低,测量河岸探究河水的深浅,认为恢复旧河道是不可能的。他们提出了八条建议,但是丞相脱脱事先已经采纳了贾鲁的意见。等到遵和秃鲁到了之后,极力陈述恢复旧河道不可行,并且说:“济宁、曹州、郓州,连续几年闹饥荒,百姓生活都难以维持。如果在这里聚集二十万人修河,恐怕以后的麻烦会比治河的麻烦更大。”脱脱一听,勃然大怒,说:“你这是说百姓要造反吗?”从早上到晚上,他们辩论了半天,最终也没能说服脱脱。
第二天,执政大臣对遵说:“丞相主意已定,而且已经有人承担责任了,你就别再说了。”遵坚决地说:“胳膊可以砍断,但意见不能轻易改变!” 就这样,遵被外放,担任大都河间等处都转运盐使。
十四年,他被调到武昌当路总管。当时长江上下到处都是强盗,米价飞涨,老百姓都吃不上饭。他向省里的长官说了情况,借了上万锭的军费,招募了一批勇敢的士兵,一边打仗一边去太平、中兴两地买粮食,老百姓总算能活下去了。后来省里的长官带兵出征,他就负责省里的大小事务。他派人四处侦察,封锁城门,把老百姓都组织起来当兵,一共招募了五千多人。他设立了四个万夫长,分别守卫四个城门,军纪非常严格。那些贼船在江里来来往往,最终也不敢靠近岸边。
十五年,他升职了,当上了江南行台治书侍御史,之后又被召回朝廷,担任参议中书省事。那时候河南的贼寇多次渡过黄河,烧杀抢掠,官府却好像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他带着左右司的人去见丞相,说:“现在全国各地战乱不断,有一半以上的州县都乱了套。河北的老百姓还能稍微安定一些,是因为黄河挡着,贼寇飞不过去。河南的老百姓还能保住家园,也是因为这个原因。现在贼寇渡过黄河,官兵却不抵抗,那就等于黄河的天险也守不住了,河北的老百姓还有什么可以依靠的呢?河北老百姓要是人心动摇了,国家形势会怎么样啊?”说到这里,他哽咽得说不出话来,丞相和其他人也都哭了起来,然后他把情况奏报给了皇帝。皇帝下令责问那些负责防守黄河的将领,从那以后,黄河的防守才真正巩固起来。
湖广的贼寇倪文俊,是威顺王的孩子,派人来请求投降,想当湖广行省的平章政事。朝廷里有人想答应他,他说:“平章政事的地位仅次于宰相。在太平盛世,即使是德高望重的汉人,朝廷也不会轻易让他担任这个职位。现在这个叛贼竟然挟持着实力来要求这个职位,要是轻易答应他,那朝廷的纲纪还有什么意义呢!”有人说:“他是王子,是皇帝的嫡孙啊!不答应他,就是把他放弃给贼寇,这不是违背了亲情之道吗?”他说:“项羽抓了太公,想把他煮了来威胁刘邦,刘邦还分给他羹汤呢!怎么能因为一个王子,而放弃国家的利益呢?”朝廷最终没有采纳答应倪文俊的建议。他被任命为治书侍御史,不久后又升任参知政事。十七年,他升任中书左丞,官阶为资善大夫。同年九月,他又改任御史中丞。他和中书右丞也速不花奉命去宣抚彰德、大名、广平、东昌、东平、曹濮等地。
十八年的时候,他又当上了中书右丞。当时太平是右相,因为一些事情得罪了太子,太子对他恨之入骨。因为吕遵和参知政事赵中都跟太平是一伙的,吕遵和赵中要是走了,太平就孤立无援了。
十九年,那些小人揣测太子的意思,唆使宝坻县尹邓守礼的弟弟邓子初等人,诬告吕遵、参政赵中、参议萧庸等六个人受贿。太子下令让御史台、大宗正府等衙门一起审问他们,严刑拷打,制造冤狱,吕遵他们都被判了杖刑,然后处死,朝野上下都觉得他们冤枉。二十四年,御史台的官员查明了吕遵他们是被诬陷的,朝廷下诏书,把之前授予他们的官职诏书还给他们。
贾鲁,字友恒,是山西高平人。从小就有志气和节操,长大后,才华横溢,超过常人。泰定年间初期,他通过乡试被授予东平路儒学教授的职位,后来历任行省掾、潞城县尹、丞相东曹掾,最后升迁为户部主事。 还没上任呢,有一天他突然感到心慌,收到父亲的来信后,就辞官回家了。回到家,父亲已经病了,没多久就去世了。贾鲁守孝期满后,重新做官,担任太医院都事。正赶上朝廷下诏要修《辽金宋三史》,贾鲁被召去担任宋史局的官员。书写完毕后,他被选派为宣抚使幕僚,考核优秀,升迁为中书省检校官。他上书说:“十八河仓,近几年亏空了130万斛官粮。这其中的弊端,是因为富人兼并土地,穷人流离失所造成的,如果不重新丈量土地,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但是这件事非常重大,处理起来一定要周全,不能轻率行事。” 这奏章写了几万字,直指问题的要害。不久,他被任命为监察御史,他又上奏说,御史言事应该直接向皇帝汇报,不应该让御史台的官员先进行审核。之后他升迁为都事,又升迁为山北道廉访副使,最后再次被召回朝廷,担任工部郎中。
公元1344年,黄河水决了白茅堤,又决了金堤,朝廷就设立了都水监,专门负责治理黄河,好几年都没搞定。到了1349年,白茅河水往东流,沛县成了汪洋一片,皇帝很着急,派人去实地考察,还催促大臣们想办法治理黄河。这时,皇帝特别任命鲁某担任都水监。鲁某沿着黄河来回走了几千里路,终于摸清了黄河的脾气,画了图纸呈给皇帝,还献上了两个治理黄河的方案。第一个方案是筑北堤,防止黄河横向决堤,工程量比较小;第二个方案是疏通河道和筑堤同时进行,让黄河回到原来的河道,工程量要大得多。
后来,鲁某升任右司郎中,他的方案还没来得及上报,他又上书朝廷,提出了二十一条关于时政的建议。之后,他又被任命为都漕运使,又上书朝廷,提出了二十条关于漕运的建议,朝廷采纳了其中的八条:第一,京畿地区粮食的收购;第二,优待漕运司的老漕户;第三,合理安排委派官员;第四,通州统一管理预先委派的官员;第五,解决船户被坝夫欺压,海运受损的问题;第六,疏浚运河;第七,临清运粮,万户府应该隶属于漕运司;第八,宣忠船户由漕运司节制。
没过多久,黄河水又往北侵蚀安山,湖水流进了运河,一直蔓延到济南、河间地区,眼看着就要冲毁漕运司的盐场了。太傅右丞相脱脱再次担任宰相,就召集大臣们商议对策,大家各抒己见,说法不一。鲁某再次提出了他之前的两个方案,脱脱采纳了他的第二个方案,并和鲁某商定,把治理黄河的事交给鲁某负责,鲁某推辞。脱脱说:“这件事非你不可!”于是,脱脱上奏皇帝,皇帝很同意。公元1351年四月,皇帝任命鲁某为工部尚书,负责治理黄河,官升为二品,统领河南、河北各路军民,调集汴梁、大名等十三路民夫十五万人,庐州等地的十八翼军队两万人参与工程,所有参与工程的军民官员都听从鲁某的指挥。十一月,所有的埽堤都修好了,水利工程全部完工,黄河终于回到了原来的河道。《河渠志》里记载了这件事。皇帝派人祭祀河伯,并召鲁某回京。鲁某献上了治理黄河成功的图纸,皇帝破格提拔他为荣禄大夫、集贤大学士,赏赐了很多金银财宝,还下令翰林学士承旨。欧阳玄撰写了《河平碑》,详细记载了鲁某的治河策略,并上报史馆。
十二年前,他当上了中书左丞,跟着脱脱一起去平定徐州。第二年,脱脱班师回朝,命令他去剿灭剩下的贼寇,攻打濠州。他和总兵官平章月可察儿一起督战。他率军宣誓说:“我奉命统领八卫汉军,已经在这里驻扎了七天了,各位将军一定要齐心协力,务必在今天午时攻下城池,然后才能吃饭!”他骑上马,挥舞着指挥旗,到达城下,突然头晕,下马休息,并告诫士兵不要后退。病情严重,他拒绝吃药,也不肯出汗,没多久就去世了,享年五十七岁。朝廷赏赐了五百锭钞票,用于他的丧葬事宜。
一开始,颍川的叛贼刘福通把石人埋在黄陵冈,还编造童谣说:“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后来,他在治理黄河的时候,挖出了这个石人,工人们互相传播这件事,老百姓都非常害怕。刘福通等人就趁机煽动群众造反。有些人认为元朝的灭亡,就是因为治理黄河这件事造成的。当时各地盗贼蜂起,就算没有治理黄河,天下也会大乱。但他自己当然不认为这是他的责任。
史官评论说:“脱脱当宰相的时候,心里想着天下大事,很有担当。他改革钞法,恢复黄河故道,都是为了国家。吕思诚、成遵这些迂腐的读书人,根本不值得一提。但是,改革钞法后,钱币的弊端反而更严重了;黄河治理好了,盗贼的起义却反而更多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没有治理根本问题,只顾着治标不治本,想要医治这种严重的疾病,却只会用一些治标的办法,这简直是让扁鹊都觉得好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