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看到你需要我翻译的“△赐赉上”的内容。请您提供文本,我会尽力将其逐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

皇上赏赐的东西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五户丝”。元太宗八年,真定路的老百姓要给太后送汤沐礼,然后中原各路的老百姓也跟着一起给诸王、皇亲国戚和功臣们分送礼物。耶律楚材觉得这样不合适,就建议只设立达鲁花赤,然后每五户人家交一斤丝,丝线的颜色都要按照规定上交,数量也按照规定来。 《太宗本纪》里记载了诸王、皇亲国戚们分到的土地:斡鲁朵拔都分到平阳府;即志书上记载的太祖长子昪赤位,斡鲁朵昪赤是他的儿子。茶合带分到太原府;书上记载的茶合,都是察合台的不同译法。皇子古余克分到大名府;书上记载的是定宗。孛鲁台分到邢州;书上记载的是右手万户三投下孛罗台;邢州,太宗改邢洺路,元朝时改广平路,所以书上说分拨广平邢水县。果鲁干分到河间府;书上记载的是阔列坚。孛鲁古带分到广宁府;书上记载的是孛罗古。也苦,在益都、济南两府内拨赐;书上记载的是搠只哈撒儿大王淄川王位,也苦就是被封为淄川王的。按赤带,在滨、棣两州;书上记载的是哈赤温大王子济南王位,按赤带被封为济南王。斡陈,在平、凉两州;书上记载的是鲁国公主位,鲁国大长公主也速不花是斡陈的驸马。皇子阔端,书上记载的就是阔端太子。驸马赤古,书上记载的是郓国公主位,秃满伦公主嫁给了赤古驸马。公主阿剌海,书上记载的是赵国公主位,阿剌海被封为赵国大长公主。公主果真,书上记载的是昌国公主位,太祖的女儿火臣被封为昌国大长公主,火臣、果真只是译音不同而已。国王查剌,就是木华黎国王,木华黎的孙子塔思另一个名字叫查剌。茶合带,书上记载的是带孙郡王,茶合带是带孙的儿子。锻真,书上记载的是朮志台郡王;锻真,是昪赤台的孙子。蒙古寒札,书上记载的是愠裹答儿位,愠裹答儿就是畏答儿,蒙古寒札就是畏答儿的孙子忙哥,《亲征录》里写的是木哥汉札。按只那颜,就是按陈那颜,又叫阿勒赤那颜,书上记载的是按察儿官人;按察儿,是按陈的孙子。折那颜,是册那颜阿勒赤的弟弟。火斜木思,书上记载的是和斜温。

宪宗二年到五年、六年期间,也陆续有土地分拨。第二种是江南户钞。元世祖统一江南后,把江南老百姓的户口分给诸王、皇后妃嫔,每户折算成中统钞五钱。到了元成宗时期,又增加了官府的钱款,一共是中统钞二贯。第三种是每年赏赐诸王、皇后妃嫔金银钞币。这从世祖中统元年开始,就一直作为惯例,也就是所谓的“岁例”。除了这些固定的“岁例”之外,诸王、皇后妃嫔还会时不时地得到额外的赏赐,数额巨大,朝臣们多次上奏反映这个问题。虽然说是表达对亲人的关爱,但这也实在太滥了。现在我把这些赏赐的数量多少都记录下来了。

咱们来看看元朝太祖的几个兄弟和长子,他们当年分到的“五户丝”和“江南户钞”有多少。这“五户丝”和“江南户钞”听着挺玄乎,其实就是一种赋税,用丝绸和钞票来交税。

先说太祖的叔父答里真官人,他分到的是宁海州一万户的“五户丝”。到了延祐六年的时候,实际只有四千五百三十二户交了税,一共交了一千八百十二斤丝。至于“江南户钞”,是在至元十八年分到南丰州一万一千户,一共交了四百四十定钞票。 简单来说,就是他名下管辖一万户人家,但实际交税的没那么多,交的丝也比预期的少。

接下来是太祖的弟弟搠只哈撒儿大王子,也就是淄川王。他分到的“五户丝”更多,丙申年分拨到般阳路二万四千四百九十三户。到了延祐六年,实际只有七千九百五十四户交了税,一共三千六百五十六斤丝。他的“江南户钞”,是在至元十三年分到信州路三万户,一共一千二百定。 这淄川王管辖的人家更多,但实际交税的比例更低。

然后是太祖的另一个弟弟哈赤温大王子,济南王。他丙申年分到济南路五万五千二百户的“五户丝”。延祐六年,实际交税的有二万一千七百八十五户,一共交了九千六百四十八斤丝。 这位济南王管辖的人数最多,但实际交税的情况和前面两位也差不多。

再来说太祖的弟弟斡真那颜,他丙申年分到益都路等处六万二千一百五十六户的“五户丝”。到了延祐六年,实际只有二万八千三百一户交税,一共交了一万一千四百二十五斤丝。“江南户钞”方面,至元十八年分到建宁路七万一千三百七十七户,一共交了二千八百五十五定。 他管辖的人数也很多,税收情况也和前面类似。

最后是太祖的弟弟孛罗古大王子,广宁王。他丙申年分到恩州一万一千六百三户的“五户丝”。延祐六年,实际只有二千四百二十户交税,一共交了一千三百五十九斤丝。“江南户钞”方面,至元十八年分到铅山州一万八千户,一共交了七百二十定。 这位广宁王管辖的人数相对少一些,但实际交税的情况依然如此。

最后是太祖的长子朮赤大王,他分到的“五户丝”和“江南户钞”也很多。丙申年分拨平阳四万一千三百二户,戊戌年又分到真定晋州一万户。 “江南户钞”方面,至元十八年分到永州六万户,一共交了三千四百定。 他的情况和前面几位差不多,名义上管辖的人很多,但实际交税的情况却远低于预期。

咱先说说成吉思汗的二儿子,茶合大王。他分到的地盘,记录显示:丙申年,也就是公元1266年,在太原分到四万七千三百三十户,戊戌年(公元1278年),又在真定和深州分到一万户。到了延祐六年(公元1320年),实际还剩下一万七千二百十二户,缴纳的丝绸是六千八百三十八斤。另外,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在江南地区分到的户口和钞赋,是澧州路六万七千三百三十户,一共是二千六百九十三定钞。

接下来是成吉思汗的三儿子,也就是太宗的儿子,定宗。他分到的户口和丝绸,丙申年(公元1266年)在今河北大名府地区分到六万八千五百九十三户。到了延祐六年(公元1320年),实际还剩下一万二千八百三十五户,缴纳的丝绸是五千一百九十三斤。

再来说说成吉思汗的第四个儿子,睿宗的儿子阿里不哥。他分到的户口和丝绸,丙申年(公元1266年)在真定路分到八万户。延祐六年(公元1320年),实际还剩下一万五千二十八户,缴纳的丝绸是五千十三斤。江南地区,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在抚州路分到十万四千户,缴纳的钞赋是四千一百六十定。

成吉思汗的第五个儿子兀鲁赤太子,没有留下子嗣。

然后是成吉思汗的第六个儿子,阔列坚太子的儿子,河间王。他分到的户口和丝绸,丙申年(公元1266年)在河间路分到四万五千九百三十户。延祐六年(公元1320年),实际还剩下一万一百四十户,缴纳的丝绸是四千四百七十九斤。江南地区,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在衡州路分到五万三千九百三十户,缴纳的钞赋是二千一百五十七定。

最后,我们说说太宗的儿子合丹大王和灭里大王。合丹大王,他分到的户口,丁巳年(公元1267年)在汴梁城内,至元三年(公元1266年)改拨到郑州。延祐六年(公元1320年),实际还剩二千三百五十六户,缴纳的丝绸是九百三十六斤。江南地区,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在常宁州分到二千五百户,缴纳的钞赋是一百定。灭里大王,他分到的户口,丁巳年(公元1267年)也在汴梁城内,至元三年(公元1266年)改拨到钧州,一共一千五百八十四户。延祐六年(公元1320年),实际还剩二千四百九十六户,缴纳的丝绸是九百九十七斤。

太宗的儿子合失当上大王的时候,一开始分给他五户人家上缴的丝,那是在丁巳年,分拨在汴梁路城里那些户人家。到了至元三年,又改拨给他蔡州的三千八百十六户人家。到了延祐六年,实际只有三百八十八户人家给他上缴丝,一共一百五十四斤。

接着说太宗的另一个儿子阔出当太子的时候,也是五户人家上缴的丝,同样是在丁巳年,分拨在汴梁路城里的户人家。至元三年,改拨给他睢州的五千二百十四户人家。到了延祐六年,实际有一千九百三十七户人家给他上缴丝,一共七百六十四斤。

再来说太宗的儿子阔端当太子,情况有点不一样。他一开始也是五户人家上缴的丝,不过是在丙申年,分拨给他的是东平路的四万七千七百四十一户人家。到了延祐六年,实际有一万七千八百二十五户人家给他上缴丝,一共三千五百二十四斤。另外,在江南的户钞方面,至元十八年,又分拨给他常德路的二千五百二十户人家。

睿宗的长子,也就是宪宗的儿子阿速台当大王的时候,情况是这样的:五户人家上缴的丝,是在癸丑年,查过卫辉路的三千三百四十二户人家。到了延祐六年,实际只有二千三百八十户人家给他上缴丝,一共九百十六斤。

睿宗的儿子,世祖的次子裕宗,以及裕宗的妃子伯蓝也怯赤,他们的情况是:在江南的户钞方面,延祐六年,分拨给他们江州路德化县的二万九千七百五十户人家,一共一千一百九十锭钞。裕宗的儿子顺宗,顺宗的儿子武宗,他们分得的是:五户人家上缴的丝,在丁巳年,分拨给他们怀孟一万一千二百七十二户人家。在江南的户钞方面,大德八年,又分拨给他们瑞州路的六万五千户人家,一共二千六百锭钞。

睿宗的儿子旭烈当大王的时候,也是五户人家上缴的丝,在丁巳年,分拨给他彰德路的二万五千五十六户人家。到了延祐六年,实际只有二千九百二十九户人家给他上缴丝,一共是二千二百一斤。

最后是睿宗的儿子末哥当大王,他也是五户人家上缴的丝,在丁巳年,分拨给他河南府的五千五百五十二户人家。到了延祐六年,实际只有八百六户人家给他上缴丝,一共三百三十三斤。在江南的户钞方面,至元十八年,又分拨给他茶陵州的八千五十二户人家,一共三百二十四锭钞。

拨绰大王分到了真定和蠡州三千三百四十七户,这是丁巳年五户丝的分配。到了延祐六年,实际只有 一千四百七十二户,一共六百十二斤丝。江南的户钞,至元十八年,拨给了耒阳州五千三百四十七户,一共二百十三锭。

岁都哥大王分到了五户丝,壬子年,元朝查实济南等地一共五千户。到了延祐六年,实际只有五十户,一共二十斤丝。

朵儿只太子在江南没有分到户口。

裕宗,也就是世祖的第二个儿子,在至元十八年分到了江南的户钞,一共十万五千户,四千二百锭。 此外,四怯薛班也分到了江南的户钞,至元十八年,拨给了瑞州上高县八千户,三百三十锭。

忙哥剌,世祖的另一个儿子,在至元十八年分到了江南户钞,吉州路六万五千户,一共二千六百锭。

那木罕,世祖的儿子,在至元二十二年分到了江南户钞,临江路六万五千户,一共二千六百锭。

阔阔出,世祖的儿子,在泰定元年分到了江南户钞,永福县一万三千六百四户,一共五百四十四锭。

奥鲁赤,世祖的儿子,在大德七年分到了江南户钞,南恩州一万三千六百四户,一共五百四十四锭。

爱牙赤大王,世祖的儿子,在皇庆元年分到了江南户钞,邵武路光泽县一万三千六百四户,一共五百四十四锭。

忽哥赤,世祖的儿子,在皇庆元年分到了江南户钞,福州路福安县一万三千六百四户,一共五百四十四锭。

忽都帖木儿太子,世祖的儿子,在皇庆元年分到了江南户钞,泉州路南安县一万三千六百四户,一共五百四十四锭。

晋王甘麻剌分到五户丝的税收,阔阔不花管理的益都地区有二十九户。皇庆元年,江南户部的钞税,分拨给南康路六万五千户。另外,迭里哥儿不花(湘宁王)分拨到湘乡州、宁乡县六万五千户,共计钞税二千六百锭。

魏王阿木哥分到的江南户部钞税,皇庆元年,分拨给庆元路六万五千户,共计钞税二千六百锭。明宗(武宗和顺宗的儿子)分到的江南户部钞税,延祐二年,分拨给湘潭州六万五千户,共计钞税二千六百锭。

合丹大王分到五户丝的税收,戊午年分拨到济南漏籍二百户,延祐三年实际有一百九十三户,共计七十七斤丝。阿鲁浑察大王分到五户丝的税收,丁巳年分拨到广平三十户,延祐三年实际有五户,共计二斤丝。霍历极大王分到五户丝的税收,丁巳年分拨到广平等地一百五十户,延祐三年实际有八十七户,共计三十四斤丝。

豫王阿剌忒纳失里在天历元年分拨到江西行省南康路。

接下来是太祖的四大斡耳朵的税收情况:

大斡耳朵:五户丝的税收,乙卯年分拨到保定路六万户,延祐六年实际有一万二千六百九十二户,共计五千二百七斤丝。至元十八年,江南户部钞税分拨到赣州路二万户,共计八百锭。

第二斡耳朵:五户丝的税收,丁巳年分拨到河间青城县二千九百户,延祐六年实际有一千五百五十六户,共计六百五十七斤丝。至元十八年,江南户部钞税分拨到赣州路一万五千户,共计六百锭。

第三斡耳朵:五户丝的税收,壬子年查实真定等地零散户三百十八户,延祐六年实际有一百二十一户,共计四十八斤丝。至元十八年,江南户部钞税分拨到赣州路二万一千户,共计八百四十锭。

第一个斡耳朵,壬子年分到真定等地二百八十三户,负责交纳丝绸。到了延祐六年,实际只有160户,一共交了46斤丝。还有一个叫“八不别及妃子位”的,至元二十五年分到河间清州五百一十户,交纳240斤丝。

第二个斡耳朵,也就是大斡耳朵,大德三年,分到袁州路宜春县一万户,要交纳1600锭钞票。“江南户钞”这几个字,就不用我解释了吧,大家都懂的。

第三个斡耳朵,至元二十一年,分到袁州路分宜县四千户,交纳160锭钞票;大德四年,又分到袁州路萍乡州四万二千户,交纳1685锭钞票。第四个斡耳朵,大德十年,分到袁州路宜春县二万九千七百五十户,交纳1190锭钞票。

真哥皇后名下的,大德十年,分到袁州万载县二万九千七百五十户,交纳1190锭钞票。顺宗皇后名下,大德二年分到三万五千五百户,具体交纳什么没说。武宗斡耳朵名下,延祐二年分到湘阴州四万二千户,交纳1680锭钞票。完者台皇后名下,延祐二年分到潭州路衡山县二万九千七百五十户,交纳1190锭钞票。

阿鲁伦公主名下,至元六年分到葭州等地三百户,负责种田。赵国公主名下,丙申年分到高唐州二万户,负责交纳丝绸。到了延祐六年,实际只有6729户,一共交了2399斤丝。至元十八年,她名下还分到了柳州路二万七千户,交纳180锭钞票。

鲁国公主名下,丙申年分到济宁路三万户,负责交纳丝绸。延祐六年,实际只有6530户,一共交了2229斤丝。至元十八年,她名下还分到了汀州四万户,交纳1600锭钞票。

昌国公主的地位很高,她分到的户籍,是按照每五户人家上缴一定数量的丝绸来计算的。丙申年的时候,她分拨到了一万二千六百五十二户。到了延祐六年,实际剩下的有三千五百三十二户,这些户人家一共交了二千七百六十六斤丝。此外,在至元十八年,她还分到了江南的户钞,也就是一种纸币,一共是分拨给了广州路三万七千户,合计一千八十锭。

郓国公主的地位也相当高,同样是按每五户人家上缴丝绸来计算。她分拨到了濮州三万户。到了延祐六年,实际剩下的有五千九百六十八户,这些户人家一共交了丝一千八百三十六斤。 和昌国公主一样,她在至元十八年也分到了江南的户钞,分拨给了横州等地四万户,合计一千六百锭。

塔出驸马,也是按照每五户人家上缴丝绸的标准来计算的。壬子年的时候,元朝政府查到真定等地有一些零散的户口,一共二百七十户,都归他管。到了延祐六年,实际剩下的有二百三十二户,交了九十五斤丝。

带鲁罕公主,同样是按照五户人家上缴丝绸的标准。延祐六年,她名下有代支户六百二十户,一共交了二百五十四斤丝。火雷公主,丙申年分拨到延安府九千七百九十六户,延祐六年实际剩下的代支户有一千八百九户,交了七百二十二斤丝。

奔忒古儿驸马,庚辰年分拨到眼户五百七十三户。到了延祐六年,实际剩下的只有五十六户,一共交了二十二斤丝。

独木干公主,十二年的时候分拨到平阳一千一百户。延祐六年,实际剩下的有五百六十户,交了二百二十四斤丝。 她在至元十八年还分到了江南的户钞,分拨给了梅州程乡县一千四百户,合计五十六锭。

木华黎国王,丙申年分拨到东平三万九千十九户。到了延祐六年,实际剩下的有八千三百五十四户,交了三千三百四十三斤丝。至元十八年,他还分到了江南的户钞,分拨给了韶州等路四万一千十九户,合计一千六百四十锭。

最后是孛罗先锋,丙申年分拨到广平等处一百户种田户。延祐六年,实际剩下的有七十二户,交了二十八斤丝。

行丑儿这小子,丙申年分到一百户大名府的田地,每户交五斤丝。到了延祐六年,实际只有三十八户交税,一共才十五斤丝。

阔阔不花先锋,壬子年元朝查点益都等地,一共分到二百七十五户,每户交五斤丝。延祐六年,实际有一百二十七户交税,一共十五斤丝。撒吉思不花先锋的情况也差不多,壬子年元朝查点汴梁等地,分到二百九十一户,每户五斤丝。到延祐六年,实际有一百二十七户交税,一共也是十五斤丝。阿里侃这个断事官,元朝查点济宁等地,分到三十五户,每户交五斤丝,一共十四斤。

乞里歹拔都,丙申年分到东平府一百户,每户交五斤丝,一共四十斤。孛罗海拔都,壬子年元朝查点德州等地,分到一百五十三户,每户交五斤丝,一共六十一斤。拾得官人,壬子年元朝查点东平等地,分到一百十二户,每户五斤丝,一共八十四斤。伯纳官人,壬子年元朝查点东平府,分到三十二户,每户五斤丝。到了延祐六年,实际有四十户交税,一共十八斤丝。笑乃带先锋,丙申年分到东平府一百户,每户五斤丝。延祐六年,实际有七十八户交税,一共三十一斤丝。

带孙郡王厉害了,分到东平府东阿县一万户,每户交五斤丝。延祐六年,实际有一千六百七十五户交税,一共七百二十斤丝! 他还分到了江南的户钞,至元十八年分到韶州乐昌县一万七千户,一共四百二十八锭钞。

愠里答儿薛禅,丙申年分到泰安州二万户,每户交五斤丝。延祐六年,实际有五千九百七十一户交税,一共二千四百二十五斤丝! 江南户钞方面,至元十八年分到桂阳州二万一千户,一共八百四十锭钞。朮赤台郡王,丙申年分到德州二万户,每户交五斤丝。延祐六年,实际有七千一百四十六户交税,一共二千九百四十八斤丝!江南户钞,至元十八年分到连州路二万一千户,一共八百四十锭钞。

阿尔思兰官人这边的账本显示:至元十八年,江南户钞分拨到浔州路三千户,一共一百二十锭。简单来说,就是他当时在浔州路管着三千户人家,收了120锭的钞。

孛鲁古的妻子佟氏,丙申年分到真定一百户的丝税,到了延祐六年,实际只有三十九户,一共收了十五斤丝。这说明,一开始分给她管的一百户,后来实际只管到了三十九户,收成也少了许多。

八答子那边的情况比较复杂:丙申年分到顺德路一万四千八十七户的丝税,延祐六年实际只有四千四百四十六户,一共收了二千四百斤丝。另外,至元十八年,他还分管着钦州路一万五千八十七户的江南户钞,一共收了六百二锭。他负责的户数和收成,变化都很大。

右手万户三投下孛罗台万户,丙申年分到广平路洺水县一万七千三百三十三户的丝税,延祐六年实际只有四千七百三十三户,一共收了 一千七百三十八斤丝。同时,至元十八年,他还分管着全州路清湘县一万七千九百十九户的江南户钞,一共收了七百一十六锭。他的情况和八答子差不多,也是户数和收成大幅减少。

忒木台驸马,丙申年分到广平路磁州九千四百五十七户的丝税,延祐六年实际只有二千四百七户,一共收了九百八十九斤丝。至元二十二年,他还分管着全州路录事司九千八百七十六户的江南户钞,一共收了三百九十五锭。看来,他管辖的户数也减少很多。

斡阔烈阇里必,丙申年分到广平路一万五千八百七户的丝税,延祐六年实际只有 一千七百三户,一共收了六百八十斤丝。至元二十年,他还分管着全州路灌阳县一万六千一百五十七户的江南户钞,一共收了六百四十六锭。他的情况和前面几位类似,户数和收入都大幅缩水。

最后,左手九千户合丹大息千户,丙申年分到河间路齐东县一千二十三户的丝税,延祐六年实际只有三百六十六户,一共收了 一百六十斤丝。至元十八年,他还分管着藤州、苍梧县一千二百四十四户的江南户钞,一共收了九锭。他管辖的户数和收入也是大幅减少。

也速不花他们那一伙,一开始是四千户,按照五户交一斤丝的标准,在丙申年分到河间路陵州地区一千三百一十七户。到了延祐六年,实际还剩五百五十九户,一共交了二百三十三斤丝。

也速兀儿他们那一伙,一开始是三千户,也是五户交一斤丝的标准,在丙申年分到河间路宁津县一千七百七十五户。到了延祐六年,实际还剩七百二十二户,一共交了二百八十八斤丝。另外,至元十八年,江南户钞那边,分给他们藤州等地三千七百三十二户,一共交了二百八十八斤丝。

帖柳兀秃他们那一伙,一开始是一千户,同样是五户交一斤丝的标准,在丙申年分到河间路临邑县一千四百五十户。到了延祐六年,实际还剩三百五十四户,一共交了二百六十斤丝。江南户钞那边,至元十八年,分给他们藤州一千二百四十四户,一共交了四十九锭钞。

和斜温两投下他们那一伙,一开始是一千二百户,也是五户交一斤丝的标准,在丙申年分到曹州一万户。到了延祐六年,实际还剩一千九百二十八户,一共交了七百四十八斤丝。江南户钞那边,至元十八年,分给他们贵州一万五千户,一共交了四百二十锭钞。

忽都虎官人那一伙,按照五户交一斤丝的标准,在壬子年查实了广平等地有四千户。江南户钞那边,至元十八年,分给他们韶州曲江县五千三百九户,一共交了二百十三锭钞。

灭古赤那一伙,按照五户交一斤丝的标准,在丙申年分到凤翔府,实际有二百三十户。江南户钞那边,至元二十二年,分给他们永州路祁阳县五千户,一共交了二百锭钞。

塔思火儿赤那一伙,按照五户交一斤丝的标准,在丙申年分到东平种田,加上壬子年继续查实的户口,一共六百八十户。到了延祐六年,实际还剩三百八十九户,一共交了 一百五十五斤丝。

塔丑他们那一伙,按照五户交一斤丝的标准,在壬子年查实了平阳等地一百八十六户。到了延祐六年,实际还剩八十一户,一共交了三十七斤丝。

察罕官人那一伙,按照五户交一斤丝的标准,在壬子年查实了怀孟等地三千六百六户。到了延祐六年,实际还剩五百六十户,一共交了三百二十四斤丝。

咱们来看看这几个官人家的丝和钞的账目。首先是孛罗浑官人,他家最初是五户人家养蚕,壬子年(具体哪一年,得查查老黄历)分到保定府附近四百一十五户。到了丁巳年,又分到卫辉路淇州一千一百户。到了延祐六年,他家实际有一千九百九十九户,一共收了四百四十九斤丝。另外,至元二十七年和大德六年,他还分到了江南的四千户,一共一百六十锭钞票。

接下来是速不台官人,他家也是从五户人家开始养蚕,丁巳年分到汴梁附近一千一百户。延祐六年,实际控制了五百七十七户,收了二百三十斤丝。在至元二十年,他还分到了钦州灵山县一千六百户,一共六十四锭钞票。

然后是宿敦官人,他家也是从五户丝开始,丁巳年分到真定一千一百户,到延祐六年,只剩下六十四户了,只收了二十八斤丝。

也苦千户家也是从五户丝开始,丁巳年分到东平府附近一千一百户,延祐六年实际控制了二百九十五户,收了一百一十八斤丝。至元十八年,他还分到了梅州一千四百户,一共五十六锭钞票。

阿可儿家,最初是五户人家养蚕,癸丑年分到益都路高苑县一千户,延祐六年实际有一百九十六户,收了七十八斤丝。

伯八千户家,最初也是五户人家养蚕,癸丑年分到太原一千一百户,延祐六年实际控制了三百五十一户,收了一百四十斤丝。

兀里羊哈歹千户家,最初是五户人家养蚕,戊午年分到东平府附近一千户,延祐六年实际控制了四百七十九户,收了一百九十斤丝。

秃薛官人,最初是五户人家养蚕,丁巳年分到兴元府附近六百户,让他们种田。延祐六年,实际控制了二百户,收了八十斤丝。

塔察儿官人,最初是五户人家养蚕,壬子年分到平阳府二百户。延祐六年,实际控制了二百户,收了八十斤丝。

最后是忻米思拔都儿,他家最初是五户人家养蚕,丙申年分到怀孟府附近一百户。延祐六年,实际控制了五十户,收了二十斤丝。

猱虎官人这儿,五户人家交五斤丝,丁巳年的时候,分派给他平阳府一千户人家。到了延祐六年,实际只有六百户人家,一共交了二百四十斤丝。

孛哥帖木儿那边,也是五户人家交五斤丝,丁巳年,分派给他真定府等地五十八户人家,一共交了二十三斤丝。

也速鲁千户,五户人家交五斤丝,壬子年,分派给他真定路一百六十九户人家。到了延祐六年,实际只有四十户人家,一共交了十六斤丝。

镇海相公,五户人家交五斤丝,壬子年,元朝时候调查保定府有九十五户人家。到了延祐六年,实际只有五十三户人家,一共交了二十一斤丝。

按察儿官人,五户人家交五斤丝,壬子年,分派给他太原府等地五百五十户人家。到了延祐六年,实际只有九十八户人家,一共交了二十九斤丝。

按摊官人,五户人家交五斤丝,中统元年,调查平阳路种田的户人家有六十户。到了延祐六年,实际只有四十户人家,一共交了十六斤丝。

阿术鲁拔都,五户人家交五斤丝,壬子年,调查大名府等地有三百一十户人家。到了延祐六年,实际还有三百一户人家,一共交了 一百二十斤丝。

孛罗口下裴大纳,五户人家交五斤丝,壬子年,元朝时候调查广平府等地有八十二户人家。到了延祐六年,实际只有三十户人家,一共交了十二斤丝。

忒木台行省,五户人家交五斤丝,壬子年,元朝时候调查大同府等地有七百五十一户人家。到了延祐六年,实际只有二百五十五户人家,一共交了 一百一十斤丝。

撒秃千户,这是江南的户钞,至元二十年,分派给他浔州三千户人家,一共交了一百二十锭钞。

也可太傅,五户人家交五斤丝,壬子年,元朝时候调查上都地区有五百四十户人家。到了延祐六年,实际只有三百户人家,一共交了一百二十斤丝。

迭哥官人,五户人家交五斤丝,丙申年,分派给他大名府清丰县一千七百十三户人家。到了延祐六年,实际还有一千三百七户人家,一共交了五百七十斤丝。

卜迭捏拔都儿,五户人家交五斤丝,壬子年,元朝时候调查怀孟地区有八十八户人家。到了延祐六年,实际只有四十户人家,一共交了十六斤丝。

黄兀儿塔海,五户人家交五斤丝,丙申年,分派给他平阳府一百四十四户人家。到了延祐六年,实际还有一百户人家,一共交了四十斤丝。

首先,咱们来说说“怯来千户”。元朝至元二十年,在江南地区分拨给浔州路三千户,一共是一百二十锭钞票。这意思就是说,三千户人家,得交一百二十锭的税。

接下来是“哈剌口温”,元朝壬子年,真定府那边查出来有三十两户人家,每户要交五户丝的税。 “曳剌中书兀图撒罕里”也是一样,壬子年,大都等地查出来八百七十户,到延祐六年的时候,实际只有四百九十九户,一共交了一百一十七斤丝。

“欠帖木”和“欠帖温”也差不多,都是壬子年查的税,一个在曹州查到三十四户,到延祐六年还是三十四户;另一个是江南户钞,至元十九年,梅州安仁县分拨了四千户,一共一百六十锭钞票。

“鱼儿泊八剌千户”呢,大德元年分拨给真定等地一千户,到延祐三年的时候,实际只有六百户,交了二百四十斤丝。 “昔宝赤”、“八剌哈赤”、“阿塔赤”、“必阇赤”、“贵赤”这些,都是至元二十一年在江南地区分拨的户钞,数额都差不多,都是四千户,一百六十锭,只是分拨的地点不一样,分别在衡州路安仁县、台州路天台县、常德路沅江路、袁州路万载县和和州历阳县。

“阙列赤”的情况有点特殊,至元二十一年,在婺州永康县只分拨了五十户,一共二十七锭钞票。 “八儿赤、不鲁古赤”两人一起在衡州路酃县分拨了六百户,一共二十四锭钞票。“阿速拔都”在庐州等地分拨了三千四百九户,一百三十六锭钞票。“也可怯薛”和“忽都答儿怯薛”都在武冈路,一个在临武县,一个在新宁县,都是五千户,每处二百锭钞票。 这些都是元朝时期,各地户口和赋税的情况记录。

好家伙,这上面记录的都是元朝时期官员的户口和赋税情况啊! 先说这几个怯薛,都是管理户籍和税收的官员。忄占古迭儿怯薛,在至元二十一年,负责常德路龙阳县五千户的人口,收缴了二百锭的钞票;月赤察儿怯薛,同一年,负责武冈路绥宁县五千户,也是二百锭;玉龙帖木儿千户和别苦千户,在至元二十年,分别负责浔州三千户,每人收了一百二十锭。

幢兀儿王,从延祐二年开始,每年收取二百锭中统钞,不过他好像没管辖城池。 接下来这几个,记录的是“五户丝”的情况,这应该是一种税收方式吧,跟前面收钞票的不一样。霍穆海,壬子年,在元朝查点大名等地的时候,负责三十三户;添都虎儿,丙申年,分管一百户;贾答剌罕,壬子年,在大都查到十四户;阿剌博尔赤,壬子年,在真定查到五十五户;忽都那颜,壬子年,在大名查到二十户;忽辛火者,壬子年,在真定查到二十七户;大忒木儿,壬子年,在真定查到二十二户;布八火儿赤,壬子年,在大都查到八十四户;塔兰官人,壬子年,在大宁查到三户;憨剌哈儿,壬子年,在保定查到二十一户;昔里吉万户,壬子年,在大都查到七十九户。

清河县达鲁花赤也速,壬子年,在大名查到二十户;塔剌罕刘元帅,壬子年,在顺德查到十九户;怯薛台蛮子,壬子年,在泰安州查到七户;必阇赤汪古台,壬子年,在汴梁等地查到四十六户;阿剌罕万户,壬子年,在保定查到一户;最后是徐都官人,壬子年,在大都查到三十一户。 这些记录,详细地记载了元朝时期不同官员负责的户数和收缴的税赋,真是细致啊! 看来这元朝的税收制度,也是挺复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