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慰司,就是管着军队和老百姓的部门,它下辖各个郡县,负责执行行省的命令。要是边境打仗了,宣慰司就兼管元帅府的事务,平时元帅府是独立的。在偏远地区,还有安抚使、宣抚使、招讨使这些官职。
宣慰使司,正二品。每个宣慰使司有宣慰使三人(都是正二品),同知一人(正三品),副使一人(正四品),经历一人(正六品),都事一人(正七品),照磨兼架阁管勾一人(正九品)。一共分六个道:山东东西道(设在益都路),河东山西道(设在大同路),淮东道(设在扬州路),浙东道(设在庆元路),荆湖北道(设在中兴路),湖南道(设在天临路)。这些道都是元至元十三年设立的,只有淮东道是至元十五年设立的。到了至正十九年,又增设了河南道宣慰司,设在洛阳。至元十五年,北京行省改成了宣慰司。
宣慰使司都元帅府,也是正二品。有宣慰使三人,同知二人,副使二人,经历二人,都事二人,照磨兼架阁管勾一人。一共分八个道:广东道(设在广州路),大理金齿等处,蒙庆等处(蒙庆一府,宣慰使二人,同知、副使各一人,经历、都事各减一人),广西两江道(设在静江路),海北海南道,福建道,八番顺元等处,察罕脑儿等处(以上五府,宣慰使三人,副都元帅、佥都元帅各二人,其他官职和前面一样),吐番等处(宣慰使五人),吐番等路(宣慰使四人,这两个道都有捕盗官三人),乌斯臧纳里速古鲁孙等三路(宣慰使五人,有捕盗官)。
宣慰使还兼管着万户府,每个万户府有宣慰使三人,同知、副使各一人,经历一人,都事二人,照磨兼署管勾一人。一共三个府。
这么说吧,元朝的行政区域划分,那可是相当复杂。比如,你看这几个地方:曲靖、罗罗斯(《元典章》罗罗斯宣慰司都元帅府断事官正五品。)还有临安广西道元江等等,都归元朝管。 临安广西道元江这些地方,在至元二十五年的时候,还改了名字,把云南乌撒宣抚司改成了宣慰司,还管着万安府的军队呢。
然后呢,元朝设立了很多都元帅府,每个府的官员配置也不一样。比如有些府有都元帅两个,副元帅两个,还有经历、都事各一个(《元典章》都元帅府都事正七品,原作知事乃字误。);总共四个府,分别是北庭、曲先塔林(都元帅三员)、蒙古军和征东(这两个府都元帅各一个,副元帅各一个)。
后来,元朝又陆续增加了八个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第一个是湖南道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建于至元元年;第二个是邦牙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建于至元四年,到至正二年又撤销了;第三个是永昌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建于至正三年,这个府的官员比较多,有宣慰使三个,同知两个,副使两个,经历、知事、照磨各一个(中书省奏阔端阿哈所分地,自脱脱木儿没后,达达人口头疋时被西番劫掠,深为未便,遂置府以治之。)。第四个是山东东西道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建于至正六年;第五个是荆湖北道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建于至正十一年;第六个是淮东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建于至正十五年,在泗州天长县;第七个是兴元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也建于至正十五年;第八个是江州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建于至正十六年,还设了个东路都蒙古军。(旧纪大德二年,徙重庆府宣慰司都元帅府于成都。至顺二年,置云南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后俱裁省。)
除了这些都元帅府,还有元帅府,官职等级也挺高的。(秩正三品。)每个元帅府里,还有达鲁花赤一个(正三品。),元帅一个(正三品。),经历、知事各一个(《元典章》元帅府计议官正七品。)总共九个府。
首先,咱们来说说元帅府的事儿。洮州有两个元帅;十八族那边加了一个同知;积石州加了一个同知,还有一个脱脱和他的孙子;礼店文州加了一个同知,还有一个蒙古奥鲁相的副官。帖城、何里洋脱、朵甘思、常阳、岷州、脱思麻路这些地方也都有元帅府,不过,脱思麻路是军民万户府,常阳、帖城、阿不笼这些地方是三万户府,岷州只有捕盗官,好像没听说过有元帅府,这记录可能有点问题。总共分设了七个元帅府。
到了至正八年,又在汀州和漳州各设了一个分元帅府,还在沂州设了一个。至正十一年,又在宝庆路设了一个,还设了宝武分元帅府和山东登州分元帅府。至正十二年,又在安东和安丰各设了一个分元帅府。
接下来是宣抚司。宣抚司的正职是正三品。每个宣抚司里,除了一个正三品的达鲁花赤和一个正三品的宣抚使,还有两个正五品的同知,两个正五品的副使,一个从五品的佥事,一个正七品的计议,以及经历、知事、提控案牍架阁各一人。总共有六个宣抚司:广南西道、丽江路、顺元等处、播州、思州和叙南等处。其中广南西道宣抚司在至元十四年改成了宣慰司,不设副使和佥事;思州宣抚司在至元十八年也改成了宣慰司;叙南等处也不设佥事和计议。
最后,咱们说说至元年间新增加的机构。绍熙军民宣抚司,《元典章》上说,这个宣抚司的同知和佥事都是正三品。按照元朝的官制,至元时期,宣抚使改成了宣慰使,一共两处,宣慰使是正二品。所以,由宣抚改成宣慰后,宣抚使也应该是正二品。至于它为什么降成了正三品,现在还不清楚是什么时候的事儿。绍熙军民宣抚司是在至元四年设立的,有六个宣抚使,两个同知,两个副使,以及经历、知事、提控案牍各一人,还有一个司狱,还有蒙古和儒学的教授各一人;同时还设立了十个巡检司,分别是资州、普州、昌隆、下州、盘石、内江、安岳、昌元、贵平、下县,不过在六年后就撤销了。
永顺安抚司在至正十一年改名为永顺宣抚司,这事儿大家都知道吧。
平缅宣抚司是至正十五年才设立的。之前,大德二年的时候,有个叫碉门安抚司的,后来改成了碉门鱼通黎雅长河西宁远军民宣抚司,再后来,至大二年又改成了松潘叠威茂州宣抚司。 这些改来改去的,真是让人头疼。
安抚司的级别是正三品。每个安抚司里边,有达鲁花赤一人(正三品)、安抚使一人(正三品)、同知一人(正五品)、副使一人(正五品)、佥事一人(从五品)、经历一人(从七品)、知事一人(从八品)。一共十五个府,分别是:松潘客叠威茂等处(这里还加了个照磨,一人),碉门鱼通黎雅长河西宁远等处(这里也加了个照磨,一人),这两个府都归宣政院管。 师壁洞(这个地方没设达鲁花赤),永顺等处,散毛洞,这三个归四川省管。 罗番遏蛮军(也没设达鲁花赤),程番武盛军,金石番太平军,卧龙番南宁州,小龙番静蛮军(这个地方没设同知和副使),大龙番应天府,洪番永盛军,方番河中府,卢番静海军(这个地方没设知事),新添葛蛮(这个地方也没设知事)。这剩下的都归湖广省管。对了,《元典章》里还记载着,西夏新民安抚副使是正五品,同知耽罗国军民安抚司事也是正五品。
元朝后期,又新添了一些安抚司:中正军民安抚司,是至正十一年设立的,当时废除了四川大奴管勾等洞的长官司,设立了军民府,到十五年又改成了安抚司。还有忠义军民安抚司,是至正十五年设立的,当时废除了四川羊母甲洞臭南王洞的长官司,设立了盘顺军民安抚司,不过这个盘顺军民安抚司在至正十五年又被撤销了,改成了盘顺府。
招讨司的级别是正五品,每个招讨司里边,有达鲁花赤一人,招讨使一人,经历一人。一共十二个府。
好家伙,这都是元朝的行政机构设置啊!首先,咱们说说吐蕃那些地方,分了几个招讨使,每个地方都派了两个。具体是吐蕃、剌马儿冈、奔不思地、天全,这几个地方都设了两个招讨使。长河西也设了两个招讨使管着军队。朵甘思、担里这两个地方呢,倒是没设达鲁花赤。征沔、唆尼、沿边溪洞、六番、脱思马田地这些地方,每个地方就只设一个副使,也没达鲁花赤。
接下来,咱们说说宣化镇南五路军民府,这个府是至正十五年在四川设立的。再来说说团练宣抚劝农使司,至正十八年,分别在耀州和邠州设立了两个。耀州那个叫奉元延安等处团练安抚劝农使司,邠州那个叫巩昌等处团练安抚劝农使司。每个使司都有两个正使,还有两个同知、两个副使,以及六个检督,外加一个经历、一个知事和一个照磨。
然后是屯田使司,这个官职是正三品。至正十五年,在沛县设立了军民屯田使司。《元典章》里还记载,宁夏府路营田使司的达鲁花赤和营田使都是正五品。
元朝还有各种万户府,级别还不一样。上万户府管七千兵以上,设达鲁花赤(正三品)、万户(正三品,配虎符)、副万户(从三品,配虎符);中万户府管五千兵以上,设达鲁花赤(从三品)、万户(从三品,配虎符)、副万户(正四品,配金牌);下万户府管三千兵以上,设达鲁花赤(从三品)、万户(从三品,配虎符)、副万户(从四品,配金牌)。这些万户都是世袭的,有功劳还能升官。每个万户府还设一个经历(从七品)、一个知事(从八品)和一个管档案的。
最后,还有镇抚司,里面有两个镇抚,由蒙古人和汉人担任。上万户府的镇抚司是正五品,中万户府的是从五品,下万户府的是从六品,都配银牌。上千户所管七百兵以上,设达鲁花赤(从四品)、千户(从四品,配金牌)、副千户(正五品,配金牌)。
总而言之,元朝的行政机构设置,那可是相当复杂啊! 这等级制度,这官职名称,听着就头大!
咱们先说说元朝的军队编制,这等级制度可复杂了!中千户所,管着五百多号兵,级别很高。里面有达鲁花赤,正五品;千户,也是正五品,还配金牌;副千户,从五品,也配金牌。
下千户所规模小点儿,管着三百多兵。达鲁花赤是 从五品,千户也是从五品,配金牌;副千户就降了一级,正六品,配银牌。还有弹压,这职位蒙古人和汉人都能担任,上千户所的弹压是 从八品,中下千户所的弹压分别是正九品和 从九品,具体得看情况。
上百户所,有两个百户,其中一个汉人,从六品,配银牌。下百户所就只有一个百户,从七品,配银牌。对了,《元典章》里还记载,蒙古千户副奥鲁官是正八品。
再说说黎兵万户府,这可是个大机构!元统二年设立的,主要是因为湖广行省那块儿地儿,紧挨着占城、交趾,海边那么长,山里又是各种黎族、僚族,乱糟糟的,所以得设立个万户府来镇压。万户府里,有三个万户,都是正三品的大官;下面有十三个千户所,每个千户都是正五品,每个千户所又管着八个百户所,每个百户都是正七品。 “湖广行省咨海南南接占城,西邻交趾,环海四千余里,中盘百洞,黎僚杂房,宜立万户府以镇之。” 这可是官方文件里说的!
水军万户府的级别和黎兵万户府一样。至正十三年,在昆山州设立了第一个水军都万户府,后来十四年在镇江,十五年在黄河小清河口又设立了。
义兵万户府,也是至正十四年设立的,一个在河南、淮南两省,另一个叫毛胡芦义兵万户府,在南阳、邓州一带,这名字是当地人自己起的。“乡人自相团结,号毛胡卢,因以名之。”十五年,又在汴梁等地设立了义兵万户府,还在宿州和武安州设立了忠义忠勤万户府。
最后是招讨军民万户府,至正二十年在巩县设立,二十六年又在嵩州设立了一个。 这元朝的军队编制,看着就头大!
元朝至正十年,在广西的平乐等地,设立了好多义兵千户所,具体位置包括古城、竹山院、桑江隘、尊化乡、利场岭、湖南道州路、武冈路、湖北靖州路等等地方。每个义兵千户所都设有一个千户、一个弹压、十个百户和一个都目。湖南道州的两个千户所,归帅府分司处管辖,由分司处调遣;湖北靖州的那个千户所,则由省里直接拨款,负责镇守和调遣。总共算下来,这些义兵千户所的官员有九十六个人。 到了至正十三年,又在江西设立了义兵千户所和水军千户所。
接下来说儒学提举司,这可是个从五品的大官儿!每个行省都有,主要负责管理各路、府、州、县的学校,包括祭祀、教学和考核,还要审查呈送上来的文章著作。每个儒学提举司设有提举一人(从五品)、副提举一人(从七品)和一个吏目。不过,到了元贞元年,朝廷下令每个行省只保留一个儒学提举司,其他的都撤销了。
然后是蒙古提举学校官,也是从五品。每个提举学校官都设有提举一人(从五品)和同提举一人(从七品)。这个官职是至元十八年设立的,只有江浙、湖广、江西三个行省才有。
再来说官医提举司,这官职是正六品。 设有提举、同提举和副提举各一人,主要负责管理医户、差役、诉讼等事务。至元二十五年设立,只有河南、陕西、江浙、江西、湖广五个行省有。
最后是都转运盐使司,这可是个正三品的大官!设有正三品的使二人,正四品的同知一人,正五品的副使一人,正六品的运判二人,从七品的经历一人,从八品的知事一人,还有个从九品的照磨一人。全国一共只有三个这样的盐使司。
话说,两淮都转运盐使司,是元朝至元十四年设立的。到了至元三十年,就撤销了,改成在它管辖的地方设立一些盐场管理机构。到了大德四年,又在真州、采石等地重新设立了盐引批验所。当时一共设有二十九个盐场,每个盐场都配备一个司令(从七品)、一个司丞(从八品)和一个管勾(从九品)。这些盐场分别是:吕四场、余东场、余中场、余西场、西亭场、金沙场、石港场、掘港场、丰利场、马塘场、拚茶场、角斜场、富安场、安丰场、梁垛场、东台场、河垛场、丁溪场、小海场、草湾场、白驹场、札庄场、五祐场、新兴场、庙湾场、莞渎场、扳浦场、临洪场、徐渎浦场。每个批验所则设一个提领(正七品)、一个大使(正八品)和一个副使(正九品),主要负责盐引的批验工作。
然后是两浙都转运盐使司,它设有两个同知,没有副使。至元十四年设立,当时共有三十二个盐场。分别是:仁和场、许村场、西路场、下沙场、青村场、表部场、浦东场、横浦场、芦汇场、海沙场、鲍郎场、西兴场、钱清场、三江场、曹娥场、石堰场、鸣鹤场、清泉场、长山场、穿山场、岱山场、玉泉场、芦花场、大嵩场、昌国场、永嘉场、双穗场、天富南监、长亭场、黄岩场、牡渎场、天富北监、长亭场、龙头场。
最后是福建等处都转运盐使司,它也设有两个同知,没有副使。盐场一共七个,分别是:海口场、牛田场、上里场、惠安场、浔美场、浯洲场、峄洲场。到了延祐六年,两浙地区又设立了六个盐仓,每个盐仓的官职是八品,每仓设两名官员;只有杭州和嘉兴两个盐仓设有三名官员,官职是七品。同时,两浙地区还设立了三十四个盐场,每个盐场设一名盐运官,官职是正八品,同时撤销了检校所。到了至正二年,杭州、嘉兴、绍兴、温州、台州等地又分别设立了盐引批验机构。
广东有个盐课提举司,是个从五品衙门。里面有个提举(从五品)、个同提举(从六品)和个副提举(从七品)。 管着十三处盐场:靖康场、归德场、东莞场、黄田场、香山场、矬峒场、双恩场、咸水场、淡水场、石桥场、陉井场、招收场、小江场。
四川呢,有个茶盐转运司,那是从三品的大衙门! 司里有个使(从三品)、个同知、个副使、个运判,还有经历、知事、照磨各一个。 它管着十二个盐场:简盐场、隆盐场、绵盐场、潼川场、遂实场、顺庆场、保宁场、嘉定场、长宁场、绍庆场、云安场、大宁场。 元朝六年的时候,还成立过个四川盐榷茶场使司,后来改名叫茶盐转运司,再后来又改成榷茶都转运司,具体官职啥的,史书上没写清楚。
广海盐课提举司,从四品,官职设置比较多,有两个都提举(从四品)、两个同提举(从五品)、两个副提举(从六品),还有一个知事,还有两个专门管文书档案的提控案牍。
江西有个榷茶运使司,元朝十六年设立的,后来撤销了,元统元年又恢复了。
湖广江西市舶提举司,从五品,有两个提举(从五品)、两个同提举(从六品)、两个副提举(从七品),还有一个知事。元朝二十二年,又设立了个市舶都转运司;二十五年,改名叫海南博易市舶提举司;三十一年撤销了,后来又恢复;至大四年,又撤销了;延祐三年,又改成了泉州、广东、庆元三个市舶提举司。 对了,元朝二十年的时候,福建市舶总管府撤销了,具体这些机构啥时候设立的,史书上没详细记载。《元典章》里记载,市舶提举司一共七个,分别在杭州、庆元、泉州、广州、上海、温州、澉浦,提举都是从五品。 江浙金银洞冶都转运使司,元贞元年设立,具体官制史书上没记载。《元典章》上说,湖南湖北金场都转运使是正三品。
话说,以前有个海道运粮万户府,那是正三品的大衙门。这府里头啊,官职可不少:一个达鲁花赤(正三品),一个万户(正三品),四个副万户(从三品),一个经历(正七品),一个知事(从八品),还有一个照磨(从九品)。 另外呢,还有一个镇抚司,里面有两个正五品的镇抚。这镇抚司是至元二十年才设立的,到二十七年就撤了。
这万户府下面还有六个海运千户所,每个所都是正五品。每个所里头都有一个达鲁花赤(正五品)和两个千户(正五品),外加三个副千户(从五品)。这六个千户所分别是:温台、庆元绍兴、杭州嘉兴、昆山崇明、常熟江阴、平江海运香莎糯米千户所。 到了至元二十七年,海道运粮万户府也给撤了,第二年镇抚司也跟着被撤了。大德七年,把海道运粮万户府并入海道都漕运万户府。至大四年,又把万户府的官员精简到六个人,千户所也精简到七个。皇庆元年,万户减员一个,副万户却增加了一个。
后来啊,为了加强海防,至正十五年,把台州海道州防千户所升格成了万户府,还在平江府又设了个分府。 同时,还新设了个兵马司,里面有两位都指挥(正职),两位指挥(副职),四位副指挥,外加经历、知事、提控案牍各一人,还有司狱和狱丞各一人。 至正十年,又设立了四个兵马司,分别在大名、东平、济宁、徐州。十五年,撤销了沂州分元帅府,改成了兵马指挥使司。济宁兵马司又加了一个副指挥。
最后,再来说说屯田使司,那是正三品的大官,至正十五年设立在沛县。
咱们来说说这诸路总管府的事儿。元世祖至元二十年的时候,规定户口十万以上的叫上路,十万户以下的叫下路;要是地处战略要地,就算户口不到十万,也按上路算。上路,官职是正三品。设达鲁花赤一人,总管一人,都是正三品,顺便还管着劝农,江北的还要兼管军队;还有个同知,从四品;治中,正五品;判官,正六品,各一人。下路,官职是正三品,没有治中这个职位,同知的级别跟治中一样。
至元二十三年,又设立了推官,上路设两个,从六品,专门管刑狱;中路设一个。到了大德二年,上路又增加了三个推官,下路增加了一个;还加了经历一人,知事一人或两人,照磨兼管承发架阁一人。再说说总管府下属的机构:
首先是儒学,有教授一人,正九品;学正一人;学录一人,这几个职位各路都一样。各路散府、上中州也设教授一人,下州设学正一人。然后是蒙古教授一人,正九品。还有医学教授和阴阳学教授各一人,都是从九品。
接下来是司狱司,有司狱一人,从八品;丞一人,正九品。还有平准行用库,设提领一人,从七品;大使一人,从八品;副使一人,从九品。织染局,局使一人,正七品;副使一人,正八品。杂造局,大使一人,正七品;副使一人,正八品。惠民药局,只有一个提领。税务局,提领一人,从七品;大使一人,正八品;副使一人,正九品。
最后是录事司,正八品。各路府里都设这个司,主要管城里户籍的事儿。中统二年的时候,根据户口多少来定员,两千户以上设录事、司候、判官各一人,两千户以下就不用判官了。至元十六年,各路又设了提举、同提举、副提举各一人,专门管课程。至元二十年,又设达鲁花赤一人,把司候给撤了,判官兼管缉捕盗贼的事,还设了个典史。如果城市人口少,就不设录事司,归属附近的县;在两京,就归警巡院管;只有杭州设了四个司,后来又减成了左右两个司。
首先,咱们来说说府一级。散府的级别是正四品。每个散府下设达鲁花赤一人(正四品),知府或府尹一人(都是正四品),还有个领劝农奥鲁与路同,以及一个同知(从五品)、一个判官(从六品)、一个推官和一个知事,还有一个负责案卷的提控。这些府的管辖范围和级别设置,有的管辖几条路,有的隶属于宣慰司或行省,有的直属于中央,有的管辖州县,有的则不辖县,情况比较复杂,各有不同。
接下来是州。元中统五年的时候,州县刚建立,还没分等级。到了元至元三年,才规定:一万五千户以上的是上州,六千户以上的是中州,六千户以下的是下州。江南平定后,过了二十年,又重新规定:五万户以上为上州,三万户以上为中州,不到三万户的为下州。当时,有44个县升格为州。不过,户口很多但隶属于路或府的县,级别没变。上州的官员有达鲁花赤、州尹(都是从四品)、同知(正六品)和判官(正七品);中州的官员有达鲁花赤、知州(都是从五品)、同知(从六品)和判官(从七品);下州的官员有达鲁花赤、知州(都是从五品)、同知(正七品)和判官(正八品),下州的判官还兼管捕盗。另外,上州设有知事和提控案牍各一人;中州设有吏目和提控案牍各一人;下州设有吏目一到两人。
最后是县。元至元三年,江北的州县合并后,规定六千户以上为上县,二千户以上为中县,不到二千户的为下县。二十年后,又规定江淮以南地区:三万户以上为上县,一万户以上为中县,一万户以下为下县。上县的官员有达鲁花赤(正六品)、县尹(正六品)、县丞(正八品)、县簿(正九品)、县尉(从九品)和典史;中县(正七品)不设县丞;下县(从七品)的官员设置和中县一样,但人口少、事务简单的地区,县簿兼任县尉,后来又另设县尉,专门负责捕盗,另有印信,还设有典史。另外还有巡检司(正九品),设有巡检一人。
至于军队,只有边远地区才设有军队,级别和下州一样,官员设置也和下州差不多。
西南地区那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都设立了长官司来管理。这些长官司的级别相当于州,官员有达鲁花赤、长官和副长官,其中一部分官员会从当地少数民族中选拔。
说白了,就是政府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设立了管理机构,级别和州差不多,领导班子有达鲁花赤、长官、副长官,还会任用当地人担任官员。
然后呢,还有个叫脱脱禾孙的部门,专门负责查处使臣的贪污受贿行为。这个部门设正职一人,从五品;副职一人,正七品。
简单来说,就是设立了一个反贪部门,专门监督那些到西南地区出差的官员,防止他们贪污腐败。正职官员是五品,副职是七品。
大都留守司,那是正二品的大官儿,主要负责守卫京城宫殿,管理本地的供给,还得管着皇宫和各王府邸的修缮、皇室用品的准备,以及宫门的开关。这个衙门里人不少呢,有五个正二品的留守,两个正三品的同知,两个正四品的副留守,两个正五品的判官,一个从六品的经历,两个从七品的都事,一个正八品的管勾承发架阁库的,还有一个正八品的照磨兼覆料官,外加一个负责城防的部役。元朝至元八年,之前有个宫殿府,是正四品,后来给撤了,活儿都归了少府监。到至元二十一年,又设立了大都留守司,还兼管着本地的都总管,顺便管管少府监的事儿。书上说,当时有个达鲁花赤也管少府监的事,是正二品,但啥时候撤的,就不知道了。同一年,又另外设立了大都路都总管府,少府监也并入了留守司。到了皇庆元年,少府监又重新设立了,归留守司管。延祐七年,少府监又被撤了,留守司直接兼管这些事儿。至正十八年,又设立了四个大都分府。
接下来说说修内司,这是个从五品的衙门,管着十四个局的工匠,里面有个从五品的提点,一个从五品的使,一个正七品的副使,五个正八品的直长,外加一个吏目、一个照磨和七个部役。修内司是中统二年设立的。它下面呢,还有几个局,比如大木局,中统二年设立的,有七个提领和三个管勾。小木局是中统四年设立的,有二个提领,一个同提领,三个副提领,二个管勾,四个提控。
首先,咱们来说说元朝的几个手工作坊,这些部门啊,规模大小不一,职员人数也不一样。
泥厦局,负责泥瓦活计,一共十个管理人员,其中提领八个,管勾两个。这个局是中统四年设立的。车局,负责车辆制造,提领两个,管勾一个,中统五年才设立。装钉局,顾名思义,负责装裱和钉制,提领和同提领各两个,中统四年设立。铜局,负责铜器制作,提领和同提领各一个,管勾一个,也是中统四年设立的。这四个局,还有竹作局和绳局,职员级别都是从八品。竹作局,负责竹器制作,提领两个,提控一个,中统四年设立。绳局,负责绳索制作,提领两个,中统五年设立。
接下来,咱们说说祇应司和器物局,这两个部门级别就高多了。祇应司,从五品,主要负责皇宫和诸王府邸的各种精巧的工艺品制作,以及寺庙道观的修缮工作。它下面设有大使一名(从五品)、副使一名(正七品)、直长三名(正八品)和吏目一名(《元典章》记载燮应司都监为正九品)。世祖皇帝建大都和上都的宫殿时才设立的这个部门。祇应司下面还有好几个小部门:油漆局,提领五名,同提领、副提领各一名,负责油漆工作,中统元年就有了。画局,提领五名,管勾一名,负责绘画工作,也是中统元年设立的。销金局,提领一名,管勾一名,负责金银器皿的制作,中统四年设立。裱褙局,提领一名,负责装裱,中统二年设立。烧红局,提领两名,负责制作红色颜料,至元元年设立。
最后,咱们说说器物局。器物局,从五品,负责皇宫、寺庙等场所的修缮工作,以及御用鞍辔、轿子、车辆、金银器物等的制作。它设有大使一名(从五品)、副使一名(正七品)、直长两名(正八品)和吏目一名。中统四年设立了御用器物局,接受省里的命令,至元七年改名为器物局。器物局下属部门也很多:铁局,提领三名,管勾三名,负责精细铁器的制作,中统四年设立。减铁局,管勾一名,负责制作御用腰带,中统四年设立。盒钵局,提领两名,负责制作御用腰带,中统四年设立。成鞍局,提领三名,负责制作御用鞍辔和象轿,中统四年设立。羊山鞍局,提领一名,负责制作常规鞍辔,至元十八年设立。
首先,咱们来说说元朝的那些个手工作坊。中统四年,成立了好几个局,专门负责给皇宫制作东西。
第一个是网局,负责做网,有两位提领和一位管勾来管理。然后是刀子局,专门打造皇上和宫里用的宝贝佩刀,两位提领负责。再有就是旋局,负责制作皇宫里用的木器,也是两位提领。银局就一位提领,负责做金银器盒。轿子局也只有一位提领,负责做皇宫用的轿子和马鞍什么的。这些局,都是中统四年设立的。
采石局的情况比较复杂。开始的时候,它只有正副使各一人,负责采石。到了至元四年,又设立了石局总管。至元十一年,更是调拨了两千多户采石工人,成立了大都等处的采石提举司。后来,在至元二十六年,采石提举司撤销了,又重新设立了采石局。 采石局的级别是正七品。
接下来是山场,一开始是一位提领和五位管勾负责,后来改成了总管。大都城门尉的级别是正六品,有两位正六品尉和一位从六品副尉,负责城门的开关和钥匙保管。这个职位是至元二十年设立的,第一个担任这个职务的是四怯薛八剌哈赤。后来,在至元二十二年,又增加了每座城门的尉和副尉各一人。至元二十四年,又让六卫亲军参与城门管理。大都总共有十一座城门:丽正、文明、顺承、平则、和义、肃清、晏贞、健德、光熙、崇仁、齐化,每座城门都设有两位尉和一位副尉。
犀象牙局,负责制作用犀牛角和象牙做的龙床、桌子和腰带等东西,级别是正六品(副使是正七品,直长是正八品)。中统四年设立,至元五年又增加了一位副使。犀象牙局下面还有一些机构,比如雕木局,至元十一年设立,负责宫殿和香阁的修缮工作,只有一位提领。还有牙局,至元十一年设立,负责象牙龙床的制作,有一位提领和一位管勾。
最后,咱们说说大都的四个窑场,级别是正六品,每个窑场都有一位提领、一位大使和一位副使(大使是正八品)。它们负责烧制白琉璃砖瓦。至元十三年设立。其中南窑场,中统四年就设立了,也有大使和副使各一人。
话说元朝的时候,西窑场和琉璃局都是重要的机构。西窑场,元至元四年设立,设大使、副使各一人;琉璃局,元中统四年设立,也设大使、副使各一人。《元典章》记载,大都的铁局大使和石局大使都是正八品,不过以前的史书上没记载这两个官职。
接着说山上的木材采伐。元至元十四年设立了山采木提举司,官职从五品,负责采伐各种木材,制作弓箭、腰刀刀柄等物品。这个机构设达鲁花赤、提举各一人,都是从五品;还设同提举一人,正七品;副提举一人,正八品;以及一个吏目。
元朝的上都,也设立了采山提领所,官职从八品,元至元九年设立,设提领、副提领、提控各一人。此外,元至元十五年,在宛平等地设立了管夫匠所,设提领二人、同提领二人、管领催车材户提领一人。
元至元二十七年设立了器备库,官职从五品,负责管理金银器物等两千多项事务。设提点一人(从五品)、大使一人(从六品)、副使二人(正七品)、直长四人(正八品)。
甸皮局,官职正七品,元至元七年设立,十四年才确定品级,二十一年归属留守司管理,每年要提供两千多张热造的红色羊皮。
元至元二十四年设立了上林署,官职从七品,设署令、署丞各一人,《元典章》记载上林署令为正八品,直长为从八品。上林署负责种植花卉、供应蔬果,种植苜蓿喂养骆驼马匹,并准备木炭用于营缮。
养种园,中统三年设立,设提领二人,负责西山淘煤,羊山烧制黑白木炭,供宫廷使用。元至元二十四年设立了花园,设管勾二人,负责管理花果;同时还设立了苜蓿园,设提领三人,负责种植苜蓿。
仪鸾局,是个正五品单位,主要负责宫里的灯烛摆设、门窗锁钥,还有内府、各宫殿、太庙这些地方祭祀用的火把,以及缝制帘子帷幔,打扫掖庭这些活儿。它还管着烛剌赤、水手、乐工、捉蛇人等等,下设四个正五品的大使,两个从六品副使,两个正八品直长,还有一个都目。仪鸾局是元世祖至元十一年设立的,当时是正七品,到至元二十三年升格为正五品。到了元仁宗至大四年,皇帝住西宫了,又另外设立了一个仪鸾局,官职设置都一样。延祐七年,又增加了两个大使,都是宦官担任。仪鸾局下面还有这些部门:烛剌赤,有八个提领和四个提控;水手,有两个提领;针工,一个提领;蜡烛局,一个提领;木场,一个提领、一个大使、一个副使,负责宫殿建筑木材的供应,这个木场是至元四年设立的。
大都路管领诸色人匠提举司,是个从五品单位,负责处理工匠的婚丧嫁娶、田地纠纷和诉讼等等。它设有从五品提举一人,正七品同提举一人,正八品副提举一人,以及一个吏目。这个机构是在中统四年设立的,当时叫人匠奥鲁总管府,是正从四品(《元典章》记载大都人匠副总管是正五品),至元十二年改称提举司,至元十五年又增加了管理采石工人的职责。
真定路、东平路管匠官,都是从七品,每路设大使、副使各一人,中统四年设立。保定路、宣德府管匠官,也是从七品,保定路设大使、副使各一人,管匠官一人;宣德府设管匠官二人,这些也是中统四年设立的。大名路管匠官,也是从七品,设大使一人、管匠官三人,中统四年设立。晋宁、冀宁、大同、河间四路管匠官,每路也设大使、副使各一人,中统四年设立。
收支库,是个正九品单位,负责营缮工程的物资供应,设有提点一人、大使一人、副使二人、直长二人,至元四年设立。诸色库,是个正八品单位,负责宫内木材以及江南的各种珍稀木材的保管,还负责官寺斋事的相关事务,设有大使一人、副使一人,至大四年设立。
太庙的财务管理部门叫什么来着,好像叫“太庙收支诸物库”,是个正八品官职,设大使、副使各一人。这个部门是至治二年才有的,因为要管理太庙才设立的。
南寺和北寺的财务管理部门也类似,叫“南寺、北寺收支诸物二库”,是正七品,设提领、大使各一人,副使二人。这个部门是至治元年设立的,因为要管理寿安山寺才有的。
广谊司,是个正三品衙门,人员配置可不少,司令二人(正三品),同知二人(正四品),副使二人(正五品),判官二人(正六品),经历、知事各二人,照磨一人。主要负责采购、营建、织造等工作,以及相关的工役管理。它最初是至元十四年改覆实司辨验官而来,还兼管市令司。根据《元典章》记载,覆实司达鲁花赤是正五品,同提举是正六品。大德五年,又从大都路总管府中分出来一些人员,成立了供需府。到了至顺二年,供需府被撤销,重新设立了广谊司。元统二年又撤销了,后来又恢复了覆实司。
武备寺,是个正三品衙门,负责武器装备的维修和发放。人员配置也很多:卿四员(正三品),同判六员(从三品),少卿四员(从四品),丞四员(从五品),经历、知事各一员(从八品),照磨兼提控案牍一员(从八品),承发架阁库管勾辨验弓官二员,辨验箸角翎毛等官二员。至元五年,它改名为军器局,后来又改名为军器监,是正四品。(《元典章》记载,军器监的知事是正八品,照磨是正八品,经历是从七品。)至元十年,各路弓矢甲匠都归属军器监。至元十九年,军器监升为正三品。至元二十年,设立了卫尉院,军器监改名为武备监(正四品),隶属于卫尉院。至元二十一年,武备监又改名为武备司,与卫尉院并列。大德十一年,武备司升格为武备院(正二品)。至大四年,又改回武备寺。武备寺下属官员,都是从技艺精湛的工匠中挑选的。泰定四年,又重新设置了武备寺同判六员。
寿武库,是个从五品衙门,设提点二员(从五品),大使二员(正六品),副使四员(正七品)。至元十年,它是由衣甲库改建而成的。
利器库,官职是正五品。里面有提点三个人,大使两个人,副使两个人,他们的官职都跟提点一样。元朝至元五年,设立了军器库,十年后改名为利器库。
广胜库,官职也是正五品。主要负责平阳、太原等地每年制造兵器。这里有个达鲁花赤,正五品;一个大使,正六品;一个副使,正七品。
大同路军器人匠提举司,官职是正五品。这里有达鲁花赤,正五品;提举,正五品;同提举,正七品;副提举,正八品。它下面还管着几个地方:丰州甲局、应州甲局、平地县甲局、山阴县甲局各有一个院长;白登县甲局有一个头目;丰州弓局有一个使;赛甫丁弓局有一个头目。
平阳路军器人匠提举司,官职是正六品。这里也有达鲁花赤,以及提举、同提举、副提举各一人。它下面管着:本路投下杂造局的大使和副使;绛州甲局的大使。太原路军器人匠局,官职是正七品,有达鲁花赤、局使、副使、吏目各一人。
保定军器人匠提举司,官职是正六品。这里也有达鲁花赤,以及提举、同提举、副提举各一人。它下面管着:河间甲局、沂州安平县甲局各有一个院长;陵州箭局有一个头目。(《元典章》记载,盖州等地的箭局大使是正七品。)
真定路军器人匠提举司,官职是正六品。这里也有达鲁花赤,以及提举、同提举、副提举各一人。(《元典章》记载,真定工匠提举司的提举是正五品。)它下面管着:冀州甲局,有一个院长。
怀孟河南等路军器人匠局,官职是正七品。局使和副局使各一人。它下面管着:怀孟路弓局,有一个院长。(《元典章》记载,恩州、凉州两个军器局的大使是正七品,这里没写。)
汴梁路军器局,官职是正七品。局使和副局使各一人。它下面管着:常课弓局和常课甲局,各有一个院长。
济南有个箭局,正七品,就一个局使。彰德路有个军器人匠局,也是正七品,大使和副使各一人。大名府也有个军器局,级别一样,也是正七品,大使和副使各一人。
上都的甲匠提举司,那是从五品的大衙门,提举、同提举、副提举各一人。它下面还管着好几个地方的甲局:兴州白局子甲局、兴州千户寨甲局、松州五指崖甲局、松州胜安甲局,每个局只有一个院长。
辽河那一带的诸色人匠提举司,也是从五品,有个达鲁花赤,还有提举、同提举、副提举各一人。它管着辽盖弓局(大使、副使各一人)和盖州甲局(一个局使)。另外,上都还有个杂造局,正七品,大使副使各一人;奉圣州有个军器局,从七品,大使副使各一人。
蔚州和宣德府的军器人匠提举司都是正六品,每个都有一个达鲁花赤,还有提举、同提举、副提举各一人。广平路有个甲局,只有一个院长。东平等路军器人匠提举司是 从五品,有个达鲁花赤,还有提举、同提举、副提举各一人。通州甲局提举司是正六品,也有达鲁花赤、提举、同提举、副提举各一人。蓟州甲匠提举司是正五品,也一样有达鲁花赤、提举、同提举、副提举各一人。欠州有个武器局,从五品,大使副使各一人。
大都的甲局提举司,一开始是正六品,也有达鲁花赤、提举、同提举、副提举各一人。不过,到了至元二十六年,改成了总管府;到了二十八年,这个大都甲匠总管府又给撤了。《元典章》上记载,大都甲匠同知总管府事是正五品。大都还有个箭局,从七品,大使副使各一人。
大宁路军器人匠提举司,是个从六品的小官儿。这部门里有个达鲁花赤,还有提举、同提举、副提举各一人。不过呢,《元典章》里记载的大同路、东平等路、大宁路、宣德等路提举司的达鲁花赤,级别说是从五品,有的又说是从六品,甚至正六品,估计是写错了。
丰州杂造局,是个正六品的官儿。这儿有个达鲁花赤,还有个大使和副使。归德府、汝宁府、陈州这三个地方的军器局,都只有一个院长。许州军器局是正七品,有个大使和副使。咸平府军器人匠局也是正七品,有个达鲁花赤、大使和副使。《元典章》上写的是咸平府甲局,大使和达鲁花赤都是正七品。
大都弓匠提举司是正五品,有个达鲁花赤,还有提举、同提举、副提举各一人。它下面还有几个部门:双搭弓局、成吉里弓局,这两个局里都有大使和副使;通州工局只有一个院长;大都弦局也有大使和副使。对了,大都弦局是大都弓匠提举司下面一个部门,是在至元三十年才设立的。
隆兴路军器人匠局,至元三十年才设立,有个达鲁花赤、大使和副使。平滦路军器人匠局,也是至元三十年设立的,有个大使和副使。《元典章》里说,各路箭匠、弓匠、弦局的提举司,提举都是正五品,同提举是六品。大都杂造局,有俩提领,是在元贞二年才设立的。
太仆寺,是个从二品的大衙门,主要负责管理阿塔思马匹的供应和鞍辔的制作。这衙门里,正卿有两个(都是从二品),少卿也有两个(从四品),还有两个丞(从五品),外加经历、知事、照磨、管勾各一人。中统四年的时候,还设立了群牧所,不过到了至元二十一年就撤销了。 至元十二年,太仆寺改名叫尚牧监;十九年,又改成了太仆院;二十年,又改成了卫尉院;二十四年,卫尉院被撤了,又重新设立了太仆寺,级别是正三品,归宣徽院管。同时还另外设立了一个尚乘寺,太仆寺就只管阿塔思马匹了。二十七年,太仆寺归中书省管,还增设了两个提调官。大德十一年,太仆寺又改回太仆院,级别升到了从二品。到了至大四年,又改回太仆寺了。
尚乘寺,是个从三品衙门,主要负责皇帝御用的鞍辔、车辇,以及阿塔思群牧的马、驴、骡子,还有处理四怯薛阿塔赤的诉讼案件。这衙门里,卿有四个(都是从三品),少卿两个(从四品),丞两个(从五品,《元典章》上说是从六品),经历(从七品)、知事、照磨(正八品)、管勾(从八品)各一人。至元二十四年,卫尉院撤销后,才设立了尚乘寺,负责管理资乘库。大德元年,又增加了一位寺卿。十一年,尚乘寺又改回卫尉院(从二品)。到了至大四年,又改回尚乘寺。延祐七年,尚乘寺的级别降为从三品;泰定二年,又恢复到正三品。
资乘库,是个从五品的衙门,主要负责鞍辔等物品的收支管理。这衙门里,有四个提点(从五品),三个大使(正六品),四个副使(正七品)。资乘库是至元十三年设立的,至元二十年归卫尉院管,二十四年又归尚乘寺管。
长信寺,级别是正三品,主要负责斡耳朵(此处保留原文)相关事务。它设有卿四员(正三品)、少卿二员(从四品)、丞二员(从五品),还有经历、知事各一人。长信寺是在大德五年设立的,到了至大元年改成了院,四年后又恢复为寺,并且增加了卿员一名,一共五员,其中一名由宦官担任。延祐七年,又裁撤了卿和少卿各一人,之后机构设置就和前面说的差不多啦。
怯怜口(此处保留原文)诸色人匠提举司,级别是正五品,管辖大都和上都两个铁局,以及怯怜口(此处保留原文)的人匠。它设有达鲁花赤一人,提举、同提举、副提举各一人,吏目一人。这个机构是至元二十五年设立的。
大都铁局,级别是正五品,主要负责斡耳朵(此处保留原文)往来车辆的制造、修理和装配。它设有大、副使各一人,直长一人。大都铁局是至元十二年设立的。(《元典章》记载大都铁局大使是正八品,副使是正九品,而志载为从五品,这好像有点出入。)上都铁局也设有大、副使各一人,是至元十六年设立的,级别和前面大都铁局一样。
长秋寺,级别是正三品,主要负责武宗(此处保留原文)斡耳朵(此处保留原文)的户口、钱粮和营缮等事务。它设有卿五员(正三品)、少卿二员(从四品)、丞二员(从五品),还有经历、知事各一人。长秋寺是在皇庆二年设立的。
怯怜口(此处保留原文)诸色人匠提举司,负责皇宫的建造工作。它设有达鲁花赤一人,同提举、副提举各一人,吏目一人。至大元年,斡耳朵(此处保留原文)三位下拨了五百多户银匠,于是设立了这个提举司,最初隶属于中政院,后来划归长秋寺管辖。
还有一个怯怜口(此处保留原文)诸色人匠提举司,级别是正五品,负责管理武宗(此处保留原文)军中北方来的人匠。它设有达鲁花赤一人,提举、同提举、副提举各一人,吏目一人。这个机构是至大元年设立的。
承徽寺,级别是正三品,主要负责答儿麻失里皇后(此处保留原文)位下的钱粮、营缮等事务。它设有卿五员(正三品)、少卿二员(正四品)、丞二员(从五品),还有经历、知事各一人。承徽寺是在至治元年设立的。
哎,这几个部门,听着就头大,全是些官职,一个一个捋捋吧。
首先是“怯怜口诸色人匠提举司”,这名字够长的,听着像个手工业管理部门,五品官。里面设一个达鲁花赤,还有提举、同提举、副提举各一人,外加一个吏目。这个部门是至治三年才设立的。
接下来是“长宁寺”,正三品,管着英宗速哥八剌皇后名下的户口、钱粮、修缮这些事。这寺里人不少,卿六个(正三品),少卿两个(从四品),丞两个(从五品),再加个经历和知事,也是至治三年设立的。
“长庆寺”也是正三品,管的是成宗斡耳朵,还有每年要管的粮食、箭矢、房子,还有那些跟着皇帝到处跑的怯薛台人的衣粮。官职设置和长宁寺差不多,卿六个、少卿两个、丞一个,经历、知事各一个。这个寺是泰定元年,中瑞司撤了之后才设立的。
“宁徽寺”,正三品,归八不沙皇后管。官职配置更豪华些,卿六个,少卿四个,丞两个,经历、知事各一个,天历二年才设立的。
“延徽寺”,也是正三品,管着懿怜质班皇帝的斡耳朵。官职设置就简单了,只有卿、少卿、丞,品级和前面那些寺庙一样。这个是至元六年,按照以前的惯例设立的。
“太府监”,正三品,管着左藏、右藏这些仓库。官职可真多,太卿六个(正三品),太监六个(从三品),少监五个(从四品),丞五个(正五品),还有经历(从七品)、知事(从八品)、照磨各一个。中统四年设立,至元四年改名叫“宣徽太府监”,八年升到正三品,大德九年又改成“院”,从二品,院判可以用宦官。至大四年又改回“监”,官职设置和以前一样。
“内藏库”,从五品,管着皇家的各种绸缎之类的物品。有提点四个(从五品),大使两个(正六品),副使两个(正七品)。至元二年在上都设立,十九年在大都也设立了一个,由宦官管理。后来还设了个“行内藏”,至元二十八年又给撤了,只留下内藏库和左右两个库。
最后是“右藏”,提点、大使、副使的设置和内藏库一样,品级也一样。主要管收支钱财、绸缎、珠宝这些东西,至元十九年设立。
左藏,就是负责收钱收物的部门,管事的有提点四个人,大使两个人,副使两个人,级别和以前一样。主要负责收取日常税收,以及采购丝绸布匹等物资。元朝至元十九年设立的。(至元二十九年,又设立了司籍库,归属于太府监管理,负责登记储物,到了元贞元年就取消了。)
度支监,相当于财政部,正三品级别。主要负责给马匹和骆驼供应草料和粮食。领导层有正三品级别的卿三个人,从三品级别的太监两个人,从四品级别的少监三个人,从五品级别的丞两个人,还有经历、知事、提控案牍和照磨兼管勾各一人。元朝初期,设立了孛可孙这个职位。至元八年,由重臣来担任这个职位。(《元典章》记载,孛可孙这个职位是正七品,照磨兼承发架阁库是正八品。)至元十三年,取消了孛可孙这个职位,由宣徽使兼任。大德九年,又取消了孛可孙,只保留了十二个其他职位。到了至大二年,向尚书省申请取消孛可孙,改名为度支院,级别升为正二品,设置了同知佥院、院判等官职。四年后,又改回度支监。
利用监,主要负责钱财和物资的出入,正三品级别。管事的卿有八个人(正三品),太监五个人(从三品),少监五个人(从四品),丞四个人(从五品),以及经历、知事、照磨、管勾各一人。至元十年,把资用库改成了利用监。至元二十年取消,二十六年又恢复,级别是正三品。至元二十九年,级别升为正三品。大德十一年,改名为院,级别升为正二品。至大四年,又改回监。
资用库,级别是正五品,管事的有提点两个人(从五品),大使三个人(正六品),副使五个人(正七品)。至元二年设立,归属于太府监。至元十年,改隶属于利用监。
怯怜口皮局人匠提举司,级别是正五品(《元典章》记载为从五品)。管事的有提举两个人,同提举一个人(正七品,《元典章》记载怯怜口皮局副提举是正八品),还有提控案牍一个人。中统元年设立这个局,至元六年改名为提举司。
杂造双线局,级别是正八品(《元典章》记载为正八品),负责制作皮货、鹰帽等物品,管事的有大、副使、直长、典史各一人。
熟皮局,负责加工野兽皮货等物品,管事的有大、副使、直长各一人。至元十年设立。
好家伙,这都是元朝的机构设置啊!先说“软皮局”,这个部门管的是各种皮毛,比如细毛银鼠皮之类的,人员配置是:大使、副使、直长各一人,成立于至元二十五年。
然后是“斜皮局”,专门负责加工各种野马皮鞍鞯,就一个副使管事,成立于至元二十年。 “貂鼠局提举司”听着就高级,正五品! 这部门有提举、同提举(正六品)、副提举(正八品)各一人,至元二十年成立。 另外还有一个“貂鼠局”,这个和上面那个提举司不一样,它有副使两人、直长一人,成立于至元十九年。 “染局”顾名思义,负责染色,配置是副使一人,直长、管勾各一人,至元二十年成立。 “熟皮局”,从七品,大使、副使各一人,至元六年就有了。
接下来是“中尚监”,这可是个大部门,正三品!主要负责宫廷里的毡子、帐篷、车马、雨具等等的制作和供应,相当于后勤保障部。 人员配置那是相当复杂:卿八人(正三品),太监二人(从三品),少监二人(正四品),丞二人(正五品),还有经历、知事、照磨各一人。 它的历史比较曲折,至元十五年改名叫“尚用监”,二十年又撤了,二十三年又改回“中尚监”,三十年又分成了九个部门,最后至大元年升格为“院”(正二品),四年后又降级回“监”,还加了三个宦官。
再来说说“资成库”,从五品,主要负责毡子的制作,提点三人(从五品),大使三人(正六品),副使三人(正七品)。至元二年成立,一开始隶属于太府,十五年撤了又恢复,二十三年才归到中尚监下面。 最后是“章佩监”,正三品,管的是皇帝的衣服和腰带之类的宝贝。 卿五人(正三品),太监四人(从三品),少监二人(从四品),丞二人(正五品),经历、知事、照磨各一人。至元二十二年,由御带库升格而来,大德十一年升为院(从二品),至大四年又降级,至正十二年又加了少监。 啧啧,这元朝的官场,变动真大!
御带库,是个五品官署,主要管着皇帝腰带、束带这些东西,还有各种环扣之类的物件。一共设有提点三员、大使三员、副使二员,官职都跟上面说的五品一样。这个库是至元二十八年设立的,都是太监当官。元贞二年又增加了两个职位,还兼管上都那边的业务。
异珍库,也是个五品官署,管着皇帝用的珍宝,还有皇后、公主们的首饰。提点、大使、副使的设置和御带库一样,也是至元二十八年设立的。
经正监,这是个正三品的大衙门,主要负责管理皇帝用的营盘、钵盂、檀木拨子,还有草地之类的。要是有什么纠纷,他们就负责处理。这个衙门设有太卿一人(正三品)、太监二人(从三品)、少监二人(从四品)、丞二人(正五品),还有经历、知事各一人。经正监是至大四年设立的,少监以上都是由奴都赤担任,监丞以下的官职则是流官。
都水监,是个从三品的官署,主要负责治理河道和水利工程。都水监设有都水监二人(从三品)、少监一人(正五品)、丞二人(正六品),还有经历(从七品)、知事各一人。都水监是至元二十八年设立的,第二年还管起了河道提举司。大德九年升格为正三品,延祐七年又降回从三品。
大都河道提举司,是个五品官署,设有提举一人(从五品)、同提举一人(从六品)、副提举一人(从七品)。
河南山东提水监,这个是至正六年设立的,官职级别跟前面提到的差不多。《元典章》里还记载了成都路、沙州路、兴元路、永昌西凉府河渠司,这些地方的达鲁花赤和大使都是从五品;无为州河渠司、安西路河渠营田司的副使是正七品。
行都水监,至元十四年设立,还兼管漕运司的事务。至大元年撤销了,至正八年又在济宁郓城复设。至正十一年,又设立了河防提举司,归行都水监管辖,官职是四品。至正十二年,又增加了两个判官。十六年,又增加了少监、监丞、知事各一人,官职级别跟都水监的一样。
大都河道提举司,(秩从五品。)提举一员,(从五品。)同提举一员,(从六品。)副提举一员。(从七品。)
首先,有个部门叫都水庸田使司,那是正三品的大官儿,主要负责管理稻田种植的事务。这个部门的领导班子可不小,有两个正使、两个副使、两个佥事,外加一个经历、一个知事和一个照磨。元泰定二年,这个部门在松江府成立,负责管理江南的水利工程,后来又撤销了。元至元二年,它又重新在平江府成立,没多久又撤了,五年后又重新设立。到了元至正十二年,它又搬到了汴梁,人员配置跟以前一样。
接下来是都总制庸田使司,这个级别更高,是正从二品。它的领导班子更庞大:有两个正使(从二品),两个副使(从三品),六个佥司(从四品),两个经历(从六品),两个都事(从七品),还有一个照磨,还兼管着承发架阁的事务(从八品)。元至正十年,这个部门在河南江北地区成立。
它下面还管着好几个部门。首先是军民总管府,这是从三品的大衙门,一共五个,每个府里都有一个达鲁花赤(从三品),一个总管(正五品),一个同知(正六品),一个府判(从七品),一个经历(从八品),一个知事(从九品),还有一个管着案牍和承发架阁的官员。
然后是农政司,这是正五品,里面有农政(正五品)、农丞(正六品)和一个提控。还有一个丰盈库,这是正八品,里面有一个提领(正八品),一个大使和一个副使(都是正九品)。
最后是秘书监,这是正三品的大官儿,主要负责管理历代的典籍和一些禁书。这个部门有四个卿(正三品),两个太监(从三品),两个少监(从四品),两个丞(从五品),一个典簿(从七品)。下面还有著作郎、著作佐郎、秘书、校书郎和辨验书画直长等职位。秘书监是元至元九年设立的,大德九年升为正三品,还配了银印。延祐元年,又增设了四个卿,还让两个太监参与管理。
司天监,是个正四品衙门,主要负责天文历法方面的事务。 里面有提点一位(正四品),司天监三位(正四品),少监五位(正五品),丞四位(正六品),还有一个知事。 根据《元典章》记载,司天台判官是正八品。 下面还有不少属官:两个提举、两个教授(都是从九品,《元典章》里说是从八品,跟学正一样),两个学正,两个天文科管勾,两个算历科管勾,两个三式科管勾,两个测验科管勾,两个漏刻科管勾(这些都从九品),一个阴阳管勾,两个押宿官,八个司晨官。(《元典章》里说司晨郎副监候是正九品,司晨郎是正八品。) 元朝中统元年的时候,设立了司天台。到了至元八年,因为上都承应阙官,又增设了一个行司天台。至元十五年,又另外设立了太史院,跟司天台一起办公,颁布历法的事务归太史院管,而学校的设置则归司天台管。至大元年,司天台升格为正四品。延祐元年,司天台改名为司天监,级别升到正三品。七年后,又降回正四品。至正八年,在上都也设立了一个司天台。
回回司天监,也是正四品,主要负责观测天象和历法。 里面有提点一位、司天监三位、少监两位、丞两位(品级和前面司天监一样),还有一个知事和两位令史。属官有:一个教授,一个天文科管勾,一个算历科管勾,一个测验科管勾,一个漏刻科管勾。至元八年设立了回回司天台,当时是正五品,札马丁担任提点。至元十七年,设立了行监。皇庆元年,改名为监,级别升为正四品。延祐元年,又升为正三品。两年后,秘书卿被任命为提调监事。延祐四年,又降回正四品。
司禋监,是个正三品衙门,负责祭祀和祈禳的事务。 里面有内监、少监、监丞各两位,还有一个知事。至元六年设立司禋监,至大元年被撤销,四年后又恢复,后来又被撤销。至正元年再次恢复,一开始给的是四品印,没过多久就升为正三品。
上都留守司,地位跟大都留守司一样高。它管着本路的都总管府,还负责处理民政事务,以及管理各个仓库。留守司的官员不少呢,有留守六个,同知两个,副留守两个,判官两个,经历两个,都事四个,照磨兼管勾一个。元朝刚建立的时候,这里叫开平府,中统四年改成上都路总管府,到了至元三年才有了留守司的印章。至元十八年,上都留守司和本路都总管府合并了。至元二十七年,又增加了副留守和判官各一人。至大三年,裁撤了七个司官。延祐七年,又裁撤了五个留守,只留下一个。至治三年,又增加了两个判官。泰定四年,又增加了一个判官。
接下来看看上都留守司下面的机构:修内司,相当于五品官,负责皇宫的修缮工作,设大使一人(五品),副使三人(正七品),直长三人(正八品),至元八年才设立的。祇应司,负责皇宫的装饰、油漆、染色、裱褙等工作,大使一人,副使二人,直长三人,品级跟修内司一样。器物局,相当于五品官,负责制造皇宫用的铁器、钉子和线,大使一人,副使一人,直长二人。仪鸾局,是正五品官,大使二人(《元典章》记载仪鸾局大使是正六品),副使三人,直长二人。至大四年,典设署和仪鸾局被撤销了。兵马司局,是正四品官,指挥使三人(正四品),副指挥使二人(正五品),知事一人,提控案牍一人,是至元二十九年才设立的。至大四年,上都兵马指挥的官员减少到五人。警巡院,是正六品官,达鲁花赤一人(正六品),使一人(正六品),副使二人(从七品),判官二人(从八品)。至正三年,又设立了上都司狱司。开平县,是正六品官,达鲁花赤一人(正六品),县尹一人(正六品),县丞一人(正八品),主簿一人(正九品),尉一人(从九品),典史一人。平盈库,大使、副使各一人,至元三十年设立的。
首先,元朝设立了几个重要的仓库和机构。万盈库,中统年间就有了,里面有达鲁花赤、监支纳、大使、副使各一人负责管理。根据《元典章》的记载,万盈库的大使是正六品,副使是正七品。
然后是广积仓,也是中统年间设立的,最初叫永盈仓,大德年间才改名。管理人员和万盈库一样,也有达鲁花赤、监支纳、大使、副使各一人,大使是正六品,副使是正七品。
再来说说万亿库,这个库是至元二十三年才设立的,级别比较高,正五品。管理人员包括达鲁花赤、提举、同提举、副提举以及一个负责文书工作的提控案牍,各一人。根据《元典章》,万亿库的监支纳是正七品,上都永丰仓的副使是正八品。
行用库比较简单,就一个提点、一个大使和一个副使。税课提举司设立于元贞元年,正五品,有提举二人,还有同提举、副提举各一人。《本纪》记载至元十九年,上都宣课提领改为了提举司,但具体情况不太清楚,这里有点出入。
八作司是至元十七年设立的,品级和当时大都的八作司一样,管理人员包括达鲁花赤、提领、大使、副使各一人。饩廪司的级别比较低,是正八品,有大使和副使各一人。它最初是至元二年设立的上都应办所,延祐五年才改名为饩廪司。司狱司是至正二年设立的,级别和当时大都的兵马司相同。
尚供总管府,级别很高,正三品,主要负责守护东凉亭行宫。管理人员包括达鲁花赤、总管、同知、副总管、判官、经历、知事、提控案牍各一人。至元十三年,还设立了只哈赤八剌哈孙总管府,《元典章》记载,该府的达鲁花赤是正三品,副达鲁花赤是正三品。延祐二年,只哈赤八剌哈孙总管府改名为尚供府。尚供总管府下属机构还有香河等处巡检司,设有巡检一人。最后,景运仓是至元二十年设立的,从五品,管理人员包括提点、大使、副使各一人。
法物库,官阶是正九品。设有大、副使各一人。《元典章》记载,法物库副使是正七品。法物库是至元二十九年设立的。到了泰定四年,它和云需总管府一起被划归上都留守管辖。 简单来说,就是个管理仓库的部门,级别不高,后来还被调来调去。
云需总管府,那是正三品的大衙门!主要负责看守察罕脑儿行宫。它设有达鲁花赤一人(正三品),总管一人(正三品),同知一人(从四品),副总管一人(从五品),判官一人(正六品),以及经历、知事、提控案牍各一人。这个府是延祐二年才设立的。当年还增加了两个司知,后来和尚供府一起被撤销了,直到至正十五年才重新设立。说白了,就是个负责皇宫后勤保障的部门,级别很高,但命运多舛,几经兴衰。 (《元典章》记载,以前有个叫昔保赤八喇哈孙达鲁花赤的职位,应该也是至元十三年设立的,后来改成了云需总管府。)
大都路总管府,也是正三品的大衙门。它设有两个达鲁花赤(正三品),一个都总管(正三品),两个副达鲁花赤(从三品),两个同知(从四品),两个治中(正五品),两个判官、两个推官、两个经历、两个知事,以及四个提控案牍和一个照磨兼管勾。元朝初期,这叫燕京路,管辖大兴府。中统五年改称中都路。直到至元二十一年,才正式设立大都总管府,最初是正从三品,二十七年才升为正三品。这个府里的官员,只有达鲁花赤、总管、推官管辖地方政务,其他的都负责后勤供给,所以也叫供需府。 说白了,就是管辖大都地区,级别很高,人员众多,主要负责行政和后勤。
大都路管领诸路打捕鹰房府,也是正三品。它设有达鲁花赤一人(正三品),总管一人(正三品),副达鲁花赤一人(从三品),副总管一人(正四品),以及经历、知事各一人。这个府是至元十七年设立的。 简单来说,就是负责管理猎鹰的部门,级别也不低。
首先,咱们来说说兵马都指挥使司。这个机构,怎么说呢,相当于当时的公安局加武警部队,主要负责抓捕盗贼。它设有两个都指挥使,都是正四品官;五个副指挥使,正五品;还有一个知事和一个负责文书工作的提控案牍,级别没说。元朝至元九年的时候,才正式设立这个兵马司,归大都路管,由刑部尚书负责监督。不过,涉及到刑罚方面的事,还得归宗正寺管,所以兵马司也算是宗正寺的下属机构。到了至元十六年,又增设了两个都指挥使,都是正四品,一个在北城,一个在南城。
接下来是司狱司,也就是监狱管理部门。这个机构级别比较低,是正八品,每个司狱司设一个司狱和一个狱丞,都是正八品。开始的时候,只有一个司狱司在北城,管辖南北两城的监狱。直到皇庆元年,才在南城又设立了一个司狱司。
然后是左右警巡院,相当于当时的治安巡逻队,级别是正六品。每个警巡院设一个达鲁花赤(达鲁花赤是元朝的官职名称,此处不做翻译)、一个使、一个副使、一个判官和一个典史,他们的级别依次降低。这个机构是至元六年设立的,当时还负责民政和后勤供应。大德五年,后勤供应部分被独立出来,成立了供需院,由警巡院的副使和判官负责。到了至正十一年,左右警巡院的级别被提升为正五品。再到至正十八年,又在城里四个角设立了警巡分院,分院的官员数量减半。
大都警巡院,级别和左右警巡院一样,也负责大都城的治安。它是在大德九年设立的,主要负责大都城的南部地区。人员配置也和左右警巡院类似,只是达鲁花赤、使、副使、判官、典史的人数略有不同。
大都路提举学校所,也就是教育部门,级别是正六品。设有提举一人,教授二人,学正二人,学录一人。至元二十四年,正式设立国学,也就是国立大学,以孔庙为校址,祭酒兼任国学负责人。
最后是宛平县和兴县的官吏设置。宛平县,级别是正六品,设达鲁花赤一人,县尹一人,丞三人,主簿三人,尉一人,典史三人。大兴县的设置和宛平县差不多,只是官员人数略有不同。这两个县都是至元十一年设立的,分别位于丽正门的东西两侧。
最后是东关厢巡检司,级别是正九品,设巡检三人,至元二十一年设立。
话说,西北南关厢巡检司,还是跟以前一样(建置同前)。到了延祐四年的时候,芦沟桥和琉璃河那边,又新设了几个巡检司。
元统二年,咱们这儿又设立了南北城两个盐务局,负责管理盐的买卖。
哎,这都是些啥衙门啊? 先说詹事院,这可是个管教皇子们的地方,相当于现在的……嗯,怎么说呢,皇子学校的校长办公室吧? 然后是大抚军院,听着就霸气,管军事的,估计是国防部一级的。昭功万户都总使司,这名字也太长了,感觉是管各种功勋记录和赏赐的,类似现在的军功章办公室,或者人事部? 内史府,这名字听着就神秘,感觉是皇帝身边最亲近的幕僚机构,有点像现在的……嗯,皇帝的智囊团吧?
周王常侍府,这应该是周王的私人办公室,负责周王日常事务的。诸王傅等官,这指的是教导诸位王子的老师们,相当于现在的……嗯,王室家庭教师吧? 都护府,这可是管边疆军事的,相当于现在的边防司令部。最后是崇福司,这名字听着就有点像宗教机构,估计是管理一些皇家祭祀活动之类的,可能类似现在的……嗯,宗教事务管理局吧? 总之,这些都是古代朝廷里重要的部门,权力一个比一个大。
詹事院,说白了就是负责辅佐太子的机构,级别很高,从一品。一开始,詹事院的设置是这样的:詹事三人(从一品),同知二人(正二品),副詹事二人(从二品),丞二人(正三品),中议二人(从五品),长史二人(正六品),照磨二人(正八品),管勾二人(正八品)。
元朝至元十年,又专门成立了个东宫宫师府,十九年的时候,才改成詹事院,不过那时候的设置和之前不一样了。《元典章》上记载,詹事是二品,副詹事是正三品,丞是正四品,还有左、右詹事,都是正二品。主要就是辅佐太子,所以设了左、右詹事各一人,副詹事、詹事丞、院判各二人,还有一些其他的宫廷官员,比如宫臣宾客二人,左右谕德、左右詹善各一人,校书郎二人,中庶子、中允各一人。
三十一年,太子死了,詹事院就改成了徽政院,所有跟钱粮、选拔官员、工程、徭役相关的事务都归太后管了。大德九年,又把詹事院恢复了,没多久又撤销了。十一年,武宗当了皇帝,立仁宗为太子,又重新设立了詹事院,级别还是从一品,还加了参议、断事官这些职位。至大元年,把詹事院使改成了詹事,副詹事改成了少詹事,院判改成了丞,还新设了司议郎(正五品)。三年后,少詹事又改回副詹事了。四年后,詹事院又给撤了。
延祐四年,立英宗为太子,詹事院又回来了,级别还是从一品,詹事四人,副詹事、丞各二人。七年后,詹事院又被撤了,又改回徽政院。泰定元年,徽政院撤了,詹事院又重新设立,和以前差不多。天历元年,又改成了储庆使司,两年后又撤了,詹事院又回来了,还加了断事官。没过多久,又改成了储政院,级别是正二品。储政院的设置是:院使六人(正二品),同知二人(正三品),佥院二人(从三品),同佥二人(正四品),院判二人(正五品),司议二人(从五品),长史二人(正六品),后来又撤了。至顺三年,又立了徽政院。元统元年,徽政院的官员设置出来了。
至正六年,又设立了皇太子宫傅府,那时候太子还没正式册封呢。九年,又设立了端本堂,设有谕德一人(正二品),赞善二人(正三品),文学二人(正五品),正字二人(正七品),司经二人(正七品)。十三年,太子正式立了,又增设了宾客二人(正二品,《元典章》上说是正三品),左、右谕德各一人(从二品),左、右赞善各一人(从二品),文学二人(从五品),中庶子、中允各一人(从六品,《元典章》上说中庶子、左右谕德都是正四品)。没过多久,宫傅府又撤了,詹事院又回来了,级别还是从一品,官员设置和前面说的差不多。《元典章》上还记载,詹事府司狱是正五品。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看到任何需要翻译的内容。 “)其属附见:” 只是一个不完整的句子片段,无法进行翻译。请提供完整的文本。
家令司,说白了就是负责太子吃喝穿戴和仓库管理的部门,级别是正三品。 里面设有两个正三品的家令,两个正四品的家令,两个正五品的家丞(《元典章》里写的是从四品),两个正七品的典簿,还有两个正九品的照磨。这个部门是元朝至元二十年才设立的。后来在至元三十一年改名叫内宰司,级别也变了(《元典章》里说内宰是正三品,丞是从四品),归徽政院管。大德十一年又恢复了家令司的名称,级别升到了从二品。到至大四年又给撤了。延祐四年又重新设立,级别是正三品,但七年后又撤了。泰定元年,又把内宰司改回家令司。天历元年又撤了,没多久又恢复了。(旧的史书上说延祐七年内宰司又恢复到正三品,天历二年又设立了家令司,跟这些记录对不上。)天历二年,它又改回内宰司,后来彻底撤销了。一直到至正十三年,家令司才再次设立,人员配置跟之前一样。家令司下面还有一些部门,比如《元典章》里记载的詹事署的典宝、典乘、典藏、典器四位令,都是正五品。
接下来说说家令司下面的几个部门。第一个是典幄署,正五品,负责太子的吃穿用度,设有一位正五品令,一位丞。这个部门是至大元年设立的,同一年还设立了承和署(正五品),后来又改名叫典染司(正三品)。至大二年,典乐司的提举大使等官改成了卿、少卿、丞。第二个部门是典膳署,正五品,负责东宫的饮食,设有两个正五品令,两个丞。这个部门是至元十九年设立的,至元三十一年改名叫掌膳司,泰定元年又改回典膳署。第三个是柴炭局,从七品,负责宫里柴火的供应,设有提领、大使、副使各一人。这个部门是至元二十年设立的。
还有三个仓库:藏珍库、文成库、供须库,都是从五品,每个库都设有提点、大使、副使各两人,分别负责管理金银、珠宝、货物、布匹、丝棉等东西。这三个库是至元二十七年设立的。最后是提举备用库,从五品,设有达鲁花赤一人(从五品)、提举一人(从五品)、大使一人(《元典章》里说徽政院备用库的副使是从七品)、提控案牍一人,负责管理所有的钱粮运输等事务。这个部门是至元二十年设立的,至元二十二年又增设了达鲁花赤。
首先,咱们来说说嘉酝局。这可是个五品官职,管着酿酒的事儿。局里一共设有提点二员、大使一员、副使二员。元世祖至元十七年的时候才正式设立的。到了元成宗大德十一年,升格了,成了正四品。后来元仁宗延祐六年又改回局,到元惠宗至治三年的时候给撤销了,元文宗泰定四年又重新设立,元顺帝天历二年的时候,又改名叫嘉酝局。
接下来是西山煤窑厂,它管着马鞍山大峪寺那边的石灰窑和煤窑的生产。这厂子设立于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厂里设有提领一员、大使一员、副使二员。
然后是保定等路打捕提领所,这可是个从七品的小官儿。提领有四位,还有一个典史。元世祖至元十一年设立的,主要是为了管理那些打捕户,还有负责收税、管丝银等等杂七杂八的事儿。
广平彰德课麦提领所也是个从七品的小官儿,设立于元世祖至元三十年。当时元朝皇帝在两路渡江的时候,就在这儿驻扎过,所以就让老百姓在这儿种地,然后设立了这个官职来管理。
广惠库,大使一员、副使一员。元世祖至元三十年设立,当时拨款五千钞本,用来放贷收息,然后把收到的利息上交给备用库。
丰裕仓,从七品。监支纳一员,仓使一员。元惠宗至治二年的时候,设立了提领等官职,三年后又撤销了。到了元顺帝天历二年,又设立了储政院,重新发了印信。
备用库,也是个从七品的小官儿。主要负责制作颜料和各种杂器,大使二员,副使二员。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设立,元成宗大德元年发了印信,元惠宗至治三年撤销,元文宗泰定三年又重新设立。
最后咱们说说府正司,这可是个正二品的大官儿!主要负责管理太子用的鞍辔、弓矢等物品。府正二员(正二品),府丞二员(正五品,《元典章》作从四品),典簿二员(正七品),照磨二员(正九品)。至元二十年设立,三十一年改名为宫正司(《元典章》宫正正三品,丞从四品,照磨从八品)。元成宗大德十一年又改回府正司,至大二年升为正二品,四年撤销,延祐四年又重新设立,七年撤销,泰定元年又重新设立。天历二年又增设府正、府丞各二员,后来又撤销了。到至正十三年,又重新设立了。
府正司下面还有一个机构,叫资武库,正五品。主要管军械,提点一员(正五品),大使一员(正五品)。至大元年设立。
首先,咱们来说说“骥用库”。这机构啊,级别跟其他部门一样,主要负责管理马鞍和马具,里面有提点和大使各一人,这部门是大元至大元年才设立的。
接下来是“延庆司”,这可是个正三品的大部门,主要负责修佛的事儿。里面官职不少呢,有正三品的大使两人,正四品的同知一人,正五品的副使两人,还有典簿和照磨各两人、一人。 延庆司是元朝至元二十一年设立的,一开始归詹事院管,后来至元三十一年又归徽政院管。大德十一年,它又独立出来了,不归詹事院管了,级别还是跟以前一样。到了至大四年,它改名叫“都功德使”。延祐四年,又改回“延庆司”,官职也增加了,级别还升到了正二品,不过好景不长,延祐七年又降回正三品了。泰定元年,它又归詹事院管了,最后在天历元年被撤销,第二年又重新设立,还增加了两个丞。
然后是“典宝监”,这部门是正三品,主要负责保管太子的册宝。里面有正三品的卿两人,从三品的太监两人,从四品的少监两人,正五品的监丞一人,从七品的经历一人,从八品的知事一人,还有正九品的照磨一人。至元十九年,它先被设立为“典宝署”,级别是正五品,《元典章》里也记载典宝令是正五品。第二年升为正五品,至元三十一年又撤销了。大德十一年又重新设立,级别升为正三品。后来至大元年又撤销,延祐四年又恢复,延祐七年又撤销,泰定元年又恢复,最后在天历元年撤销,至正十三年才再次设立。
最后咱们说说“典用监”,这部门也是正三品,主要负责管理供须、文成、藏珍这三个库房,以及内府的各种物资供应。《元典章》里记载,这三个库房的大使都是正六品。典用监里,有正三品的卿四人,从三品的大监两人,从四品的少监两人,从五品的监丞一人,从七品的经历一人,从八品的知事一人,还有正九品的照磨一人。至大元年设立,天历二年,这三个库房被划归内宰司管理了。
首先,咱们说说这典医监的事儿。这官儿啊,是正三品,级别挺高的!主要负责东宫(太子居住的地方)太医的管理,以及各种药丸药剂的制作。下面还有不少人呢:两个达鲁花赤(也是正三品),三个卿,两个太监,两个少监,两个丞,一个经历,一个知事,这些人的官阶都跟典医监差不多。元朝至元十九年的时候,还设了个典医署,是正五品。后来三十一年又改成了掌医署,没多久就撤了。大德十一年又重新设立了典医监,还是正三品。到了至大四年,又给撤了。泰定三年,又重新弄了个典医署,正五品。天历二年,又改回典医监了,人员配置跟前面说的差不多。
典医监下面还有几个部门。第一个是广济提举司,负责给穷人免费发药。这部门里有个达鲁花赤,一个提举,一个同提举,一个副提举。第二个是行典药局,有个达鲁花赤,一个大使,一个副使。第三个是典药局,也有个达鲁花赤,一个大使,一个副使,这两个局都负责东宫的药剂供应。
再来说说典牧监,这官儿也是正三品,主要负责牲畜的管理。这部门的人员配置跟典医监差不多,也有两个卿,两个太监,两个少监,两个丞,一个经历,一个知事,官阶都一样。大德十一年设立的,后来撤了,天历二年又重新设立了。
储膳司,官职是正三品,主要负责东宫的饮食。这个部门设有卿四员,少卿二员,丞二员,主事二员,照磨一员。天历二年才设立的。
接下来说几个部门,这些部门的设置和取消时间都比较混乱,我尽量说清楚。元朝的典章制度里记载,掌谒、掌医、掌膳、掌仪这四个署的令都是正五品;掌宝、掌膳、掌饭、掌医、掌设、掌乘、掌藏、掌器这八个署的丞都是从六品,这些官职都属于徽政院。后来詹事院改成了徽政院,徽政院下属的部门之一是掌谒司,元朝至元三十一年,典宝署改名为掌谒司。大德十一年,掌谒司的品级和典宝监一样,设卿四员、丞二员、典簿二员。到了至治三年,这个部门就撤销了。
甄用监,负责管理供须、文成、藏珍这三个库房,设卿三员,太监、少监、丞各一员,还有经历、知事、照磨各一员,品级和典用监一样。至大元年设立,至治三年撤销。延福司,正三品,令、丞各四员,大德十一年设立,后来并入了群牧监。章庆使司,正三品,司使四员,同知、副使、司丞各二员,至大三年设立,至治三年撤销。奉徽库,从五品,提点、大使各二员,副使四员,至治三年撤销。寿和四署,正五品,署令四员、丞六员,至治三年撤销。上都掌设署,正五品,令五员、丞二员,至大四年设立,至治三年撤销。
掌医监,至元三十一年,典医监改名为掌医监。至大元年,升格为正三品,设领监官一员、达鲁花赤一员、卿四员、太卿五员、太监五员、少监六员、丞二员。至治三年撤销。修合司、药正司、行箧司药局,都是从五品,至治三年都撤销了。群牧监,正二品,卿三员,太卿、少卿、监丞各二员,至大四年设立,至治三年撤销。掌仪署和上都掌仪署,都是正五品,令、丞各二员,至治三年撤销。江西财赋提举司,从五品,达鲁花赤一员,提举、同提举、副提举各一员,至元二十七年设立,至治三年撤销。织染局,局使、副使、局副、向副官各一员;桑落娥眉洲管民提领所、封州等州管民提领所、龙兴打捕提领所,提领、副提领各一员,这些机构都在至治三年撤销了。鄂州等处民户水陆事产提举司,达鲁花赤一员,提举、同提举、副提举各一员,至元二十一年设立,至治三年撤销。瑞州户计长官司,从五品,达鲁花赤一员,长官、副长官各一员,至治三年撤销。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看到任何需要翻译的内容。请您提供文本,我会尽力将其逐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
左都威卫使司,那是正三品官职,设有三个正三品使,两个从三品副使,两个正四品佥事,还有经历、知事、照磨各一人。元世祖至元十六年的时候,把一万户侍卫亲军拨给了太子,成立了侍卫都指挥使司。到了至元三十一年,又改名为隆福宫左都威卫使司,归中宫管辖。到了元武宗至大三年,又选拔了八百名造作军士,设立了一个千户所,下设八个百户,负责宫殿的建造和维修。不过到了元仁宗至治三年,这个军匠千户所就撤销了。
镇抚所呢,就简单多了,只有两个正五品的镇抚和一个都目。行军千户所,设有两个千户,两个副千户,一个知事,一个弹压,还有二十个百户。屯田左右千户所,每个所都有两个千户,一个都目,一个弹压,以及二十个百户。弩军千户所,也有两个千户,一个都目,一个弹压。负责后勤的资食仓,设有一个大使和一个副使。
右都威卫使司的设置和左都威卫使司差不多,也是正三品官职,有三个卫使,两个副使,两个佥事,以及经历、知事、照磨各一人,品级都跟左都威卫使司一样。中统三年,世祖忽必烈设立了正四品五投下探马赤立总管府,设总管一人。到了中统二十一年,这个总管府被拨给了太子。中统二十二年,又改名为蒙古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是正三品官职。至元三十一年,再次改名为隆福宫右都威卫使司。到了元英宗延祐二年,又设立了一个儒学教授的职位。延祐四年,又增设了一个教授蒙古文的教授。
右都威卫使司的镇抚司,设有二个镇抚和一个都目。行军千户所,是正四品,设有五个千户,五个副千户,五个知事,五十个百户,五个弹压。屯田千户所,是正五品,设有两个千户,一个弹压,七个百户,一个都目。负责粮草储存的广贮仓,是正九品,设有一个大使和一个副使。
卫候直都指挥使司,是个正四品衙门。里面有两个达鲁花赤,都佩带着三颗珠子的虎符;两个都指挥使,也佩带着三颗珠子的虎符;两个副指挥使,佩带一颗珠子的虎符;还有一个知事,还有一个负责处理文书档案的官员。元至元二十年,一百三十五个控鹤人员被划归到这个衙门。三十一年的时候,又增加了六十五个控鹤人员,并且设立了卫候司来管理他们。大德十一年,又增加了二百个怀孟从行控鹤人员,卫候直都指挥使司也升格为正四品都指挥使司。延祐元年,升到了正三品,七年后又降回了正四品。至治三年被撤销了,泰定四年又重新设立,后来又被撤销。到了至正三年,再次设立。
百户所一共六个,每个都是从七品,每个所里有两个百户。
仪从库,也是个从七品衙门,有两个大使和一个副使。
管领怯怜口诸色民匠都总管府,是个正三品衙门,负责管理怯怜口的人匠的制造等事务。至大三年,改名为皇太子妃怯怜口总管府,也就是归皇太子妃管了。这个衙门里有一个正三品的达鲁花赤,一个正三品的总管,一个正四品的同知,两个正五品的副总管,一个从七品的经历,一个从八品的知事,还有一个负责文书档案、照磨和管勾的官员。至大三年设立,至治三年被撤销,改成了兴内司。天历元年又重新设立,归属于储政院,具体下属机构就不细说了。
管领大都怯怜口诸色人匠提举司,是个正五品衙门,下设一个达鲁花赤,一个提举,一个同提举,一个副提举,以及一个首领官。
管领上都怯怜口诸色人匠提举司,也是个正五品衙门,机构设置跟大都那个一样,一个达鲁花赤,一个提举,一个同提举,一个副提举,以及一个首领官。
典制局,是个从七品衙门,有一个大使,一个副使,两个直长。典设署,是个从五品衙门,有四个令,四个丞,管理着内府术剌赤二百二十户。至元二十年设立,三十一年改名为掌仪署,归属于内宰司。泰定元年,又恢复了典设署的名称。天历二年,归属于本府。
首先,咱们来说说这个杂造人匠提举司,官职是正四品。它底下有达鲁花赤一人,提举一人,还有个同提举和副提举,各一人,外加一个都目。这个部门是元朝至元八年设立的,一开始归缮珍司管,后来至大三年,改归章庆司管,章庆司撤了之后,所有跟制造有关的事儿都归它管了。到了天历二年,又归属本府了。
接下来是杂造局,官职是正九品,里面有院长、直长、管勾各一人。
再来说说随路诸色人匠都总管府,这可是个大部门,官职是正三品!里面有达鲁花赤一人(也是正三品),总管两人(也是正三品),同知一人(正五品),副总管两人(从五品),还有经历、知事、照磨、提控案牍各一人。这个部门是中统五年设立的,当时是为了招募那些放下戒律还俗的僧道,让他们学习各种手艺,所以一开始叫管领怯怜口总管府,主要负责制造工作,官职是正四品。至元九年升到正三品,大德十一年改成缮珍司,延祐六年又升格为徽仪使司,官职是正二品!到了至大元年,又改回缮珍司,官职是正三品。(旧的记录里说至大元年改成缮珍司,并且升到正三品,还叫徽政院人匠总管府。)最后,至治三年,又改回都总管府了。
再说说它下面的一些部门:上都诸色民匠提举司,官职是正五品,里面有提举一人(从五品),同提举一人(从六品),副提举一人(从七品),还有个吏目。这个部门是至元十九年设立的。
还有金银器盒局,官职是正六品,大使一人,副使一人(正七品),至元七年设立;染局,官职是正八品,大使一人,副使一人,至元七年设立;杂造局,官职是正八品,大使、副使各一人,至元七年设立;泥瓦局,大使、副使各一人,至元七年设立;铁局,大使一人,副使一人,至元七年设立;上都葫芦局,大使一人,副使一人,至元七年设立;器物局,只有副使一人,中统五年设立;砑金局,大使一人,至元二十年设立;鞍子局,大使一人,至元七年设立;最后是云州管纳色提领所,提领一人,负责管理纳色人户,至元七年设立。
咱们先说说大都等路诸色人匠提举司,这可是个五品官职!它设立于至元十六年,下设好几个部门。提举司本身呢,就设有提举、同提举和副提举各一人。
然后是双线局,至元十八年设立,听命于詹事府,设有提领和副使各一人。还有大小木局,也是至元十八年设立的,听命于詹事院,设有大、副使和直长各一人。元贞元年的时候,皇后位下木局还并入了大小木局。盒钵局呢,至元七年设立,听詹事府指挥,设有大、副使和直长各一人。 最后,还有个管纳色提领,管着铜局、箸局、锁儿局、装钉局和雕木局,这可是至元三十年才设立的。
再来说说成制提举司,也是个五品官职,主要负责缝纫的事儿。它设立于至元二十九年,听命于詹事院,设有达鲁花赤、提举、同提举、副提举和吏目各一人。大德二年的时候,它升了一级,但到至治三年又撤销了,泰定四年才重新设立。
接下来咱们看看上都、大都貂鼠软皮等局提领所,这儿一开始设有两个提领,是至元九年设立的,听命于詹事府。后来,至元二十七年的时候,提领升为了从七品,并且改听命于省里。大德十一年,又升为了从六品,直接听命于皇帝的旨意。不过到了至治三年,又改回听命于省里了。这个提领所下面还有好几个局:大都软皮局、斜皮局、上都软皮局、牛皮局、金丝子局、画油局、毡局,这些都是至元十三年左右设立的,具体年份略有不同。 其中毡局比较特殊,至元十三年开始收集人员当毡匠,到二十六年才正式设立局。还有个材木库,至元十六年设立,设有大、副使各两人;玛瑙玉局,至元十四年设立,设有大、副使各一人。
最后,咱们来说说大都奥鲁提领所,这是至元十八年设立的,负责处理匠人的纠纷,听命于詹事院,设有提领一人。
首先,在元朝的上都,设立了奥鲁提领所,里面有提领一人,还有个副提领。这个机构是至元十八年设立的,受詹事院的命令管理。对了,之前至元十七年的时候,上都的奥鲁官被撤销了,后来又重新设立了。
接下来,咱们说说上都的几个机构。上都异样毛子局,大使一人,副使一人,至元二十年设立,也受詹事院管辖。上都毡局,大使、副使、直长各一人,也是至元二十年设立,同样受詹事院管辖。上都斜皮等局,大使、副使各一人,至元二十年设立,也受詹事院管辖。
然后是蔚州定安等处山场采木提领所,这个机构的级别是正八品,有提领一人,大使一人,副使二人,至元十二年设立的。上都隆兴等路杂造鞍子局,提领一人,大使一人,直长二人,至元二十二年设立,受詹事院管辖。真定路冀州杂造局,大使一人,副使一人,至元十九年设立。还有一个珠翠局,大使、副使、直长各一人,至元三十年设立。
再来说说管领大都等路打捕鹰房胭粉人户总管府,这个机构级别是正四品。里面有达鲁花赤一人(正四品),总管一人(正四品),还有个首领官。至元十四年的时候,打捕鹰房的达鲁花赤招募了平滦的一些散户。至元二十九年,才正式设立了这个总管府。大德十一年,它被划归到皇太后名下。到了延祐六年,它的级别升到了正四品。
最后,咱们说说管领本投下大都等路怯怜口民匠总管府。这个府里,达鲁花赤和总管各一人,都接受皇帝的敕旨;同知和副总管各一人,都接受安西王的命令。这个机构最初是元朝建立初期,招募了怯怜口哈赤民匠一千一百多户。中统元年设立了总管府,中统二年,被授予六品印信。至元九年,划归安西王管辖。皇庆元年,又划归公主皇后管辖。延祐元年,改隶章庆司。天历二年,又改隶储政院。 这个总管府下面,还有一个织染提举司,级别是正七品,负责管理织染的布匹。提举一人,受安西王命令;同提举一人,由总管府自己任命;副提举和都目各一人,都接受安西王的命令。
首先,咱们来说说管民方面。管民提领所一共三个,大都路那边还有六个奉圣州提领,曹州有两个提领,河间路有三个提领,这些人都听从本府的命令。
然后是管地,管地提领所只有两个,奉圣州有三个提领,东安州也有三个提领,同样听本府的指挥。
再来说说怯怜口民匠都总管府,这可是个大衙门,正三品!里面有达鲁花赤一人(也是正三品),总管一人(也是正三品),还有两个同知(正五品),两个副总管(从五品),以及经历、知事、提控案牍兼照磨各一人。这府衙是至元七年才设立的,当时把那些放下戒律还俗的僧道编入户籍,叫做怯怜口,然后就成立了这个总管府来管他们。至元十四年,这个府归中宫管辖了。十六年,又设立了织染局和杂造局,负责生产制造,同时还设立了提领所,负责徭役。到了至元二十五年,总管府升格为正三品。延祐四年,改名叫缮用司。延祐七年,又改回都总管府了。
下面咱们看看都总管府下面的机构和人员配置。各个管民提领所,都是正七品,河间、益都、保定、冀宁、晋宁、大名、济宁、卫辉、宣德九个提领所,每个所都有提领、副提领各一人,还有两个相副官。汴梁、曹州、大同、开元、大宁、上都、济南、真定八个提领所,每个所都有提领、副提领、相副官各一人。大都、归德、鄂汉三个提领所,每个所都有提领、同提领、副提领各一人,相副官一人,大都那边还多加了一员。
织染局也是正七品,有大使、副使、相副官各一人。杂造局也是正七品,人员配置和织染局一样。宏州衣锦院,正七品,有大使、副使、直长各一人。丰州毛子局,正七品,有大使、副使各一人。缙山毛子旋匠局,正七品,只有一个大使。徐邳提举司,正五品,有提举、同提举、副提举各一人。广备库,有大使、副使各一人。这些机构和人员,都听从院里的命令。
汴梁等路管民总管府,那是正三品的大衙门!里面官职可不少,达鲁花赤、总管、同知,都是正三品、正五品的实权人物;还有个正六品的府判,以及经历、知事、提控案牍各一人,负责处理日常事务。这府衙最早是元朝初年设立的息州总管府,当时管辖着六千三百多户归附的百姓,是个从三品衙门。到了元贞元年,又把寿州、颖州归附的二千四百户百姓划归进来,改名为汴梁等路管民总管府,主要负责管理各地的屯田户口,发放粮食,当时归徽政院管辖。泰定元年,又改归詹事府管了。府里还设有一个库房,八个提领所,十二个管佃提领。
常盈库里,设有正职大使和副使各一人。那些提领所呢,名字可多了,有新降户、真阳、新蔡、息州、汝宁、陈州、汴梁、郑州、真定,每个提领所都设有提领、副提领和相副官各一人。管佃提领就更多了,比如汝阳五里冈、许州郾城县、青龙宋冈、陈州项城商水等屯,还有分山曲堰、许州临颖屯、许州襄城屯、汝阳金乡屯、颖丰屯、遂平横山屯、上蔡浮召屯、汝阳县烟亭屯,每个地方都设有两个提领。
江淮等处财赋都总管府,也是个正三品的衙门,官职设置和汴梁那个差不多,达鲁花赤、总管、同知都是正三品、正五品的大官,还有两个从五品的副总管,以及经历、知事、照磨兼提控案牍各一人。这府衙是至元十六年才设立的,据说用的是宋朝谢太后、福王献上的产业,以及贾似道、刘坚等人的田产建立起来的,用来管理这些财产。大德八年的时候,这个府衙被撤销了。到了天历二年又重新设立,归詹事院管辖。具体下属机构,史料里没详细记载。到了至大二年,又设立了兴圣宫江淮财赋总管府。
储用库里,设有提领、大使、副使各一人。杭州织染局,也有大使、副使、相副官各一人。扬州等处财赋提举司,也有达鲁花赤、提举、同提举、副提举各一人,以及提控案牍、都目各一人。它下面还管辖着……
安庆那边有个河泊所,管事的有提领、大使、副使,每种职位各一人。
建康那边有个财赋提举司,有达鲁花赤、提举、同提举、副提举,每种职位各一人;还有负责记录和管理的提控案牍、都目,每种职位也各一人。不过,到了至元元年,这个机构就撤销了。
建康还有个织染局,有大使、副使、相副官,每种职位各一人。黄池也有个织染局,官职设置和建康的一样。
建康那边的三湖河泊所,也有提领、大使、副使、相副官,每种职位各一人。后来至元元年也给撤了。
池州那边也有个河泊所,和安庆的差不多,提领、大使、副使,每种职位各一人。
平江那边也有个财赋提举司,官职设置跟建康的一样,达鲁花赤、提举、同提举、副提举各一人,提控案牍、都目也各一人。至元元年,这个也撤了。
杭州那边的财赋提举司,官职设置跟平江的一模一样。至元元年,也撤了。
陕西那边有个管领毛子匠提举司,达鲁花赤、提举各一人。一开始,这是为了收集和管理那些制作毛皮制品的手工匠人设立的。到了至元三年,才正式设置了这两个职位,而且都是世袭的。
再说说大抚军院,这个院的级别是从一品。至正二十七年,皇上让太子统领全国军队,就设立了大抚军院,设知院四员,同知二员,副使一员,同佥一员,经历、都事各二员,照磨兼管勾一员。不过,第二年,也就是至正二十八年,这个机构又给撤了。
昭功万户都总使司,级别是正三品。都总使二员(正三品),同知二员(从三品),副使二员(正四品),经历、知事、照磨各一员。这个机构是至顺二年设立的,当时文宗还是皇子的时候,跟着他的人,都到这个机构里任职。后来,到了至元六年,这个机构也撤了。
最后是怯怜口钱粮总管府,级别是正三品。达鲁花赤二员(正三品),都总管一员(正三品),副达鲁花赤一员(从三品),同知二员(正五品),副总管(从五品),经历、知事、提控案牍承发架阁各一员。一开始,这叫宫相都总管府,到了至顺二年,宫相府和鹤驭司撤销了,才改名叫怯怜口钱粮总管府。
织染杂造人匠都总管府,那是正三品的大衙门!底下管着达鲁花赤、总管、同知各一人,还有两个副总管,以及经历、知事、提控案牍、照磨各一人,这架子摆得可真大。元朝至元二十年的时候,为了管理织染的工匠,才专门设立了这个总管府。后来元贞二年升格为都总管府,归徽政院管;天历元年又改归储庆司管;三年后,又划归宫相府,宫相府撤销后,就归都总使司管了。
这个织染都总管府下面,还有不少机构呢。比如说织染局,那是从七品,设大使和副使各一人。至元二十三年改名叫织染提举司局了。还有绫锦局,也是从七品,大使副使各一人,这个局是至元八年才设立的。有意思的是,至元九年,他们还招收了二百八十二户析居放良还俗的僧道,教他们织造技术呢!
纹锦局,也是从七品,大使副使各一人。至元八年设立了长官,十二年的时候,把局里的人匠都赏赐给了东宫。到了十三年,又把长官撤了,改设大使和副使。中山局,从七品,大使副使各一人,不过至元十二年就撤销了。真定局,也是从七品,只设一个大使,中统元年设立的,至元十六年被赏赐给了东宫。宏州和荨麻林纳失失这两个局,都是从七品,各设大使副使各一人,至元十五年设立,十六年合并成一个局。后来到了三十一年,徽政院觉得这两个局相隔一百多里路,管理起来不方便,又把它们分开了。
大名织染和杂造这两个提举司,是正六品,至元二十一年设立,每个司都设有提举、同提举、副提举各一人。到了三十年,杂造提举司又增加了一个达鲁花赤。最后,还有个供用库,从九品,大使副使各一人,受徽政院的指挥。元朝初期,它叫绫锦总库,至元二十一年改名叫供用库。
首先,这管领诸路打捕鹰房纳绵等户都总管府,级别可是正三品!底下还有达鲁花赤、都总管、同知、治中、府判这些官员,都是三品、五品、六品不等的。 这府里管着上万多工匠,每年负责上缴各种税粮、皮货,还要负责打猎抓鸟,把好东西都送到皇宫里去。 元朝至元十二年,这府还被赐给了东宫;十六年,专门设立了都总管府来管理;后来又几次改隶属,先归徽政院,再归崇祥院,接着是詹事院,天历元年又归储庆司,最后至顺元年归宫相府,宫相府撤了之后,就归都总使司管了。
这都总管府下面管辖的机构可不少呢!比如,管领上都等地的打捕鹰房纳绵等户大使司,有正副大使各一人;还有管领顺德等地的打捕鹰房纳棉等户提领所,有达鲁花赤、提领、副提领各一人。 更别提那些管辖冀宁、大都、固安、中山、济南等等十九个地方的提领所了,每个地方都有提领和副提领各一人。 顺州、怀庆的稻田提领所也归它管,还有广衍库、滑山炭场所,这些也都得听它的。
然后是缮工司,这可是正三品衙门,有卿、少卿、丞这些高官,还有经历、知事等等,一共管着几千工匠,负责皇宫的建筑工程。 这缮工司是天历二年才设立的。 它下面原来还管着金玉珠翠提举司和大都织染提举司,不过金玉珠翠提举司在至元元年就撤销了。 大都织染提举司呢,有提举、同提举、副提举等官员。 总之,这都总管府及其下属机构,人员众多,权力不小,负责的事情也相当广泛。
首先,大都杂造提举司,有达鲁花赤、提举、同提举、副提举各一人,还有个吏目。
然后是富昌库,设大使和副使各一人。
再说内史府,级别是正二品。内史九人(《元典章》记载为从二品),中尉六人(《元典章》记载为从三品),司马四人(《元典章》记载为从四品),谘议二人(从五品),记室二人(从六品),还有一个照磨,兼管勾承发架阁库(从八品)。至元三十年,封晋王于太祖四斡耳朵之地,把王傅改成了内史(从二品),一共设了十四个官职。大德元年又增加了一名内史。至大元年,内史的级别升到了正二品,还分设了印信,分别在京师和各地办公。延祐三年,又增设了晋王部断事官四人、都水太监四人、省卿一人。
延庆司,正三品,负责王府的祈祷事务。设使三人(正三品),同知二人(正四品),典簿一人(从七品)。至元二十九年设立,没多久就撤销了。大德三年又恢复设立,十一年升为正二品。至大四年改名为都功德使司。延祐三年,又恢复为延庆司。(《元典章》记载延庆司使为正三品,旧纪载至大三年升为正二品。)
断事官,正三品,负责处理王府的诉讼案件。设断事官十六人(正三品),经历一人,知事一人。
典军司,从七品,管理一百二十六名鹤,设典军一人、副使二人。大德四年设立。
最后是随路诸色民匠打捕鹰房都总管府,正三品,负责四斡耳朵地区户籍、民匠的营造事务。设达鲁花赤二人(正三品),都总管一人(正三品),同知一人(正五品),副总管二人(从五品),经历、知事、提控案牍各一人。至元二十四年设立。这些官员不参与正常的官员调动,凡是斡耳朵的事务,都由四个总管分别负责。(至顺元年,设立了诸色民匠打捕鹰房都总管府,级别是正二品,可能之前撤销过,后来又恢复了。)
首先,咱们来说说保定等路那些负责各种手艺人的管领府,这可是个从三品的大衙门!主要负责太祖皇帝大斡朵(太祖的营帐)的一切事务。这府里啊,达鲁花赤、总管、同知、副总管、知事,一个不少,都得在。这府是至元十七年设立的。
然后是曹州东平等路民匠提举司,这级别低点,是正五品。同样也设有达鲁花赤、提举、同提举、副提举,也是至元十七年设立的。再来说说大都纳棉提举司,这可是个正六品的衙门,负责大都的棉花收纳,达鲁花赤、提举、副提举各一人,也是至元十七年建的。还有上都奉圣州长官司,也是正六品,管着51户出征的军队,达鲁花赤和长官各一人,同样是至元十七年设立的。保定织染局,也是正六品,管着110户织染匠人,达鲁花赤、提举、同提举、副提举一个不少,也是至元十七年设立的。丰州捏只局,就简单了,只有一个头目,主要负责织造花毯,也是至元十七年设立的。
接下来是打捕鹰房民匠达鲁花赤总管府,这可是个正四品的大衙门!主要负责两位皇后斡耳朵(皇后的营帐)的岁赐财物和各种制作的事务。这府里人员配置齐全,达鲁花赤、总管、同知、副总管、知事,一个都不能少,是至元二十一年设立的。口子迤北长官司,正五品,达鲁花赤、长官、副长官各一人,至元二十一年设立。随路诸色民匠达鲁花赤等官,正五品,达鲁花赤、总管、同知、副总管各一人,也是至元二十一年设立的。随路打捕纳棉民匠长官司,正五品,达鲁花赤、长官各一人,至元二十一年设立。涿州成锦局人匠提举司,正五品,达鲁花赤、提举、同提举、副提举各一人,至元二十一年设立。最后是河间民匠提举司,正四品,达鲁花赤、提举、同提举、副提举各一人,至元二十一年设立。
首先,咱们来说说这几个管辖机构,都是元朝时期设立的。第一个是管领河间沧州等地的长官司,官职是正五品,里面有达鲁花赤、长官、副长官各一人。这个机构是至元二十一年设立的。
第二个是管领河间临邑等地的军民长官司,官职是正七品,人员配置和第一个差不多,也是达鲁花赤、长官、副长官各一人,也是至元二十一年设立的。
接下来是管领随路各种手艺人的打捕鹰房等户的总管府,官职是正四品,主要负责太祖窝阔台的四季行营事务。人员配置就多了,有达鲁花赤、总管、同知、副总管、知事各一人,这个是元朝大德二年设立的。
然后是管领涿州等地手工业者和织锦局的机构,官职是正五品,有达鲁花赤、提举、同提举、副提举各一人,也是大德二年设立的。 还有一个管领上用织染局的,官职是正七品,提举、同提举、副提举各一人,同样是大德二年设立的。
再来说说大德二年设立的几个机构:管领上都大都曲米等地的长官司,官职是正七品,达鲁花赤、长官、副长官各一人;管领彰德等地的长官司,官职也是正七品,达鲁花赤、长官、副长官各一人;还有个管领上都大都等地的长官司,官职是正五品,达鲁花赤、长官、副长官各一人;管领泰安等地的长官司,官职是正七品,达鲁花赤、长官、副长官各一人;管领曹州等地的长官司,官职是正五品,达鲁花赤、长官、副长官各一人。 值得一提的是,延祐六年又设立了河南田赋总管府,官职是正三品,归内史府管辖,人员配置是达鲁花赤、总管、同知各一人,副总管两人。
最后,咱们说说延祐五年设立的管领随路打捕鹰房等各种手艺人的怯怜口总管府,官职是正三品,主要负责太祖四位皇后行营和岁赐的制作事务。这个机构的人员配置比较复杂,有达鲁花赤(正三品)、总管(正三品)、同知(正五品)、副总管(正五品)各一人,还有经历、知事、提控案牍兼照磨各一人。
咱先说说元朝的这些机构,一个个来,听着有点复杂,不过慢慢就能明白。
首先,延祐五年(公元1342年)设立了管领大都上都打捕鹰房纳米面提举司,这可是个从五品的大官儿,管着一百九十五户人家呢!这机构里有个达鲁花赤和一个提举。还有管领大都涿州织染提举司,这个是正七品,也同样设有达鲁花赤和提举,也是延祐五年设立的。再一个,延祐五年还设立了管领河间路清州人匠提举司,也是从五品,达鲁花赤和提举各一人。
然后是至元二十四年(公元1358年)设立的随路打捕鹰房诸色民匠总管府,这可是个正四品的大官儿!主要负责北安王岁赐钱粮的事儿。这府里人可不少,达鲁花赤、总管、同知、副总管、知事,一人一个职务。
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356年)设立了管领大都等处纳棉提举司,正七品,达鲁花赤、提举、副提举各一人。同年还设立了管领大都等处金玉民匠稻田提举司,从五品,达鲁花赤、提举、副提举各一人。 同样在至元二十二年,还设立了管领大都蓟州打捕提举司,也是从五品,达鲁花赤、提举、副提举各一人。《元典章》里还记载,管领怀孟等处人匠打捕达鲁花赤是正七品。
至元十六年(公元1350年)设立了杂造局,正六品,这机构里有个达鲁花赤,还有提举、同提举、副提举各一人。
怯怜口诸色人匠达鲁花赤并管领上都纳棉提举司,这是正五品,掌管着迭只斡耳朵(地名)辖区内各种工匠和岁赐等事务。这机构里人员配置也比较复杂,有达鲁花赤、长官、同知、副长官各一人,还有一个专门管档案的提控案牍。
至元二十四年(公元1358年)设立了上都人匠提领所,从七品,达鲁花赤、提领、同提领、副提领各一人。至元二十七年(公元1361年)设立了上都大都提领所,也是从七品,主要负责怯怜口等事务,达鲁花赤、大使、副使各一人。
最后,至治三年(公元1323年)设立了归德长官司,正六品,达鲁花赤、长官、副长官各一人。
总而言之,元朝的这些机构,名称听着就挺复杂,职位也等级森严,管辖范围和职责也各不相同。
管领上都大都所有手艺人的棉花户的提举司,官职是正五品。主要负责管理皇室成员的岁赐等事务。这个机构设有达鲁花赤、提举、同提举各一人,是至元二十七年设立的。
致用库,官职是正七品,设有提领、大使各一人,副使二人。也是至元二十七年设立的。
提领司,官职是正八品,设有提领三人,副提领一人。至元十一年设立的。
上都人匠局,官职是正七品,设有达鲁花赤二人,副使二人。至元二十七年设立的。
周王常侍府,官职是正三品。设有常侍七人,中尉四人,谘议、记室各二人。打捕鹰房总管府设官六员,断事官八员。延福寺饮膳署各二人,这些都是延祐三年设立的。同年又增设了断事官二人,后来又取消了。
诸王傅,官职是正三品。从宽彻不花太子到齐王,一共四十五位王爷,每位王爷都设有王傅、傅尉(正三品)、司马(正五品)各一人。不过,只有宽彻不花、也不干、斡罗温孙三位王爷设有傅尉,其他王爷的傅尉都改称府尉(正四品),职位在王傅之下,司马之上。这三类官员的人数也不一样,有的少到一人,多到三人。齐王比较特殊,只设有王傅一人。
都护府,官职是正二品,负责管理旧州城和居住在汉地的畏吾儿人。设有大都护四人(正二品)、同知二人(正三品)、副都护二人(正四品)、经历一人(正六品)、都事一人(正七品)、照磨兼承发管勾一人(正八品)。至元十一年,初设断事官(正三品);十八年,改领北庭都护府(正二品);二十年,改成大理寺(正三品);二十二年,又恢复为都护府;延祐二年,升为正二品;七年,又降为从二品。官员设置和之前一样。至元十一年,还设立了都宁远都护府,兼领互市监,不过这个机构什么时候取消的,现在还不清楚。
崇福司,官职是正二品,主要负责管理马儿哈昔列班也里可温十字寺的祭祀活动等等。 它下面设有四个使,都是从二品;两个同知,都是从三品;两个副使,都是从四品;两个司丞,都是从五品;一个经历,是正六品;一个都事,是正七品;一个照磨,是正八品。崇福司是在至元二十六年设立的。
延祐二年,崇福司改名为崇福院,增设了一个领院事,官职是正二品。同时,全国七十二所也里可温的教务管理都并入崇福院,所有相关事务都归崇福院管辖。
七年后,崇福院又改回崇福司,官职降为从二品。 人员设置恢复到之前的规模,跟前面说的那些官职和品级一样。
咱先说说太常礼仪院吧,这可是个正二品的衙门!主要负责祭祀祖宗和天地,还有给死人封官加爵、定谥号这些事儿。院里官员不少呢,有正二品的院使两位,正三品的同知两位,从三品的佥院两位,正四品的同佥两位,正五品的院判两位,从五品的经历一位,从七品的都事一位,还有个正八品的照磨,顺便还管着承发架阁的事儿。
中统元年的时候,在中都建了个太常寺,设了个寺丞。元典章上记载,太常寺卿是正三品,少卿是正四品,寺丞是正六品。到了至元八年,太常寺并入了翰林院,九年后又重新设立,设卿一位(从三品),下面还有好几个少卿之类的官员。十四年又加了个博士,二十年升格为正三品。大德九年,又添了奉礼郎两位、协律郎一位、法物库官两位(法物库副使是正七品)。十一年,改名叫太常礼仪院,官职也升到正二品,一共十二个官职。至大四年又改回寺,级别降为正三品。延祐元年又改回院,由大司徒兼任。七年又降为从二品,天历元年又升回正二品。总之,院里的官职设置就是这样,一直没怎么变。 除了这些,还有博士两位(正七品)、奉礼郎两位(从八品)、兼任检讨的奉礼郎一位(从八品)、协律郎两位(从八八品)、太祝十位(从八品),以及一个管勾的礼直(从九品,元典章上记载太常奉祀郎是八品)。
再说说太庙署,这可是个从六品的衙门,主要负责太庙里的祭祀仪式。里面有个从六品的令,还有一个从七品的丞。这个署是至元三年才设立的。
最后是郊祀署,也是个从六品的衙门,负责郊外的祭祀仪式。里面也有个从六品的令,和一个从七品的丞。这个署是大德九年才设立的。
先说个事儿,这“廪牺署”啊,是个六品官署,主要负责太庙和郊祀祭祀用的牲畜。署里有个正职,六品,还配个副职,七品。一开始,太庙和郊祀那边的官员兼管着这“廪牺署”的事务,直到元大二年才正式设立。
然后是“社稷署”,这地方设有两个正职和一个副职,品级跟“廪牺署”一样,是元大德元年才设立的。再来说说“大乐署”,这可是管着四百七十九户乐工的部门,负责宫廷里的音乐演奏。这儿的正副职设置也和前面两个署一样。它是元中统五年才设立的。
接下来是“典瑞院”,这可是个大部门,正二品!主要管着皇帝的玉玺、金银印章这些宝贝。院里官员可不少,四个正二品的院使,两个正三品的同知,两个从三品的佥院,两个正四品的同佥,两个正五品的院判,两个从五品的经历,两个从七品的都事,还有一个正八品的照磨,顺便还管着库房。这“典瑞院”的前身,元中统元年的时候叫“符玺郎”,后来元至元十六年改成了“符宝局”,还给了个六品印。十七年升到正五品,十八年又改名叫“典瑞监”,正三品。二十年降到正四品,还裁撤了两个卿。二十九年又升回正三品,卿也恢复了。最后,大德十一年才正式改名叫“典瑞院”,升到正二品,官员设置也固定下来了。到元至大四年,又把“典瑞院”改回“典瑞监”了。
最后说说“太史院”,也是个正二品的大衙门,管着天文历法这些事儿。院里官员也很多:五个正二品的院使,一个正三品的同知,两个从三品的佥院,两个正四品的同佥,两个正五品的院判,一个从五品的经历,一个从七品的都事,还有一个从九品的管勾。这“太史院”是元至元十五年才设立的,一开始叫“太史令”之类的。元至大元年升到从二品,官员也增加到十个。延祐三年又升到正二品,之后官员设置就和前面说的那样固定下来了。“太史院”下面还有一些部门,比如:一个正五品的春官正兼夏官正,一个正五品的秋官正兼冬官正兼中官正,还有五个正七品的保章正。
首先,咱们来看看元朝的钦天监,负责天文历法那块儿。保章副五个,都是正八品官,不过《元典章》里写的是从七品,有点出入哈。掌历的也有两个,也是正八品。然后呢,还有个腹里印历管勾,从九品的小官儿。各省司历十二个,正九品。再有印历管勾两个,也是从九品,《元典章》里提到了江浙和江西的印历局管勾,都是从九品。
灵台郎一个,正七品,听着就挺厉害的。监候六个,从八品;副监候六个,正九品。星历生就多了,四十四个,不过没品级。挈壶正一个,从八品;司辰郎两个,正九品;灯漏直长一个,没品级。教授一个,从八品;学正一个,从九品,不过《元典章》里说星历、教授、学正都是从八品,这记录又不一样了。校书郎两个,正八品。
接着咱们说说太医院,这可是个正二品的大衙门,负责皇家的医药供应,管着下面所有医生。院使十二个,都是正二品;同知两个,正三品;佥院两个,从三品;同佥两个,正四品;院判两个,正五品;经历两个,从七品;都事两个,从七品;照磨兼承发架阁库一个,正八品。《元典章》里说太医院知事是 从八品,管勾是正九品,版本又不一样了。中统元年的时候,还设了个宣差提点太医院事的官职,还给银印子呢!至元五年,太医院归属宣徽院管了。二十年的时候,改名叫尚医监,正四品官。二十二年,又改回太医院了,还给银印,又设了四个提点。
《元典章》里说尚药提点是正五品,院使是正四品。院使、副使、判官各两个。大德五年,升格成正二品,官职也增到十六个。十一年又加了两个院使,皇庆元年又加了两个,二年又加了一个。到了至治二年,官职数量就固定下来了,跟前面说的差不多。其他的附属机构,咱们就不细说了。
广惠司,是个正三品衙门,主要负责制作和调配回回(穆斯林)的药物和药方,给宫廷侍卫和京城里穷苦的人看病。司里设有司卿四位,少卿两位。(《元典章》里记载广惠司令是正六品,按照惯例,有丞必有令,以前的志书上漏记了。)还有司丞两位,以及经历、知事、照磨各一位。延祐六年的时候,广惠司升格为正三品。
广惠司下面还有大都和上都各一个回回药物院,都是从五品的衙门,专门管回回药的事务。每个药物院都设有达鲁花赤一位(从五品)、大使两位(从五品)、副使一位(正七品)。这两个药物院是至元二十九年设立的,至治二年才划归广惠司管辖。
御药院,从五品,负责接收各地和各藩属国进贡的药品。它设有达鲁花赤一位(从五品)、大使两位(从五品)、副使两位(正七品)、直长一位(正八品)、都监两位(正九品)。御药院是至元六年设立的。
御药局,也是从五品,设有达鲁花赤一位(从五品)、局使两位(从五品)、副使两位(正七品)。(《元典章》记载御药局还有副提举和同提举,都是从六品。)
行御药局,主要管理两京(大都、上都)的药品运输和保管。它设有达鲁花赤一位、大使两位、副使三位,品级和御药局一样。行御药局是大德九年设立的。
御香局,从五品,负责制作宫廷御用的各种香料。设有提点一位(从五品)和司令一位。御香局是至大元年设立的。
大都惠民局,从五品,主要用官府的利息钱来制作药剂,帮助穷苦百姓。设有提点一位(从五品)和司令一位(正七品)。大都惠民局是中统二年设立的,接受太医院的指令。至元十四年,它的级别定为从六品,至元二十一年才升为从五品。
上都惠民局,设有提点一位和司令一位。它是在中统四年设立的。(《元典章》记载安西路惠民局的提点是正五品,四川药材医局惠民局的同知也是正五品。)
医学提举司,负责考核各地医生的医术水平,考察太医教官的教学情况,校对名医的著作,以及鉴定药材的真伪。医学提举司是至元九年设立的,从五品。设有医学提举一位(从五品)和副提举一位(从七品)。至元十三年被撤销,十四年又恢复设立。
官医提举司,官职是正五品,主要负责管理医户的差役和诉讼。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设立的。大都、保定、彰德、东平这四个地方,分别设有提举、同提举、副提举各一人;河间、大名、晋宁、大同、冀宁、广平、济宁、济南、辽阳、兴和这十个地方,分别设有提举、副提举各一人;卫辉、怀孟、大宁这三个地方,只设一个提举。后来,这些地方的官医提举司改隶属于太医院,河南等五个省份各自设立一个官医提举司,归属本省管辖。
奎章阁学士院,官职是正二品。大学士四位,都是正二品;侍书学士两位,从二品;承制学士两位,正三品;供奉学士两位,正四品;参书两位,从五品;典签两位,正七品;照磨一位,正八品。元仁宗天历二年,在兴圣殿西边设立,让儒臣们整理经史书籍,研究历代帝王的治国之道,当时只设了两位大学士,都是正三品。后来升格为学士院。到了元文宗至顺二年,人员设置就和上面说的那样了。还有一些属官,比如授经郎两位,都是正七品,天历二年设立的。后来元世祖至元六年,奎章阁被撤销了。到了元惠宗至正元年,又设立了宣文阁,但没有设置学士,只设授经郎和鉴书博士,宣文阁就用这个衔头。
群玉内司,官职是正三品,主要负责管理奎章阁的图书和皇帝日常使用的物品。司监一位,正三品;司尉一位,从三品;亚尉一位,正四品;佥司一位,从四品;司丞一位,正五品;典簿一位,正七品。元仁宗天历二年,司籍郎的官职被改为正六品。群玉署,在元文宗至顺元年升格为群玉内司,后来元世祖至元元年被撤销了。
艺文监,官职是正三品,主要负责用汉语翻译儒家经典,以及校对儒家经典。大监、检校书籍事各两位,都是从三品;少监、同检校书籍事各两位,都是从四品;监丞、参校书籍事各两位,都是从五品;典簿一位,正七品;照磨一位,正八品。元仁宗天历二年设立。元世祖至元六年,改名为崇文监。元惠宗至正元年,改隶属于翰林国史院。
监书博士,官职是正五品,主要负责鉴定书画作品。这个职位有两个,都是正五品,设立于天历二年。
艺林库,官职是正六品,负责保管书籍。这个机构设有提点一人(正六品)、大使一人(从六品)和副使一人(正七品),也是天历二年设立的。
广成局,官职是正七品,负责刻印书籍。它设有大使一人(从七品)、副使二人(正八品)和直长二人(正九品),同样是天历二年设立的。
侍正府,官职是正二品,主要负责内廷的侍卫工作。府内设有侍正十四人(正二品)、同知二人(正三品)、佥府二人(从三品)、侍判二人(正四品)、经历一人(从六品)、都事一人(从七品)和照磨一人(从八品)。 至大元年,设立了尚服院(最初为从二品),三年后升为正二品,后来又撤销了。到了至顺二年,又设立了侍正府,下辖速古儿赤四百人和奉御二十四员。后来,到了至元元年,侍正府被划归徽政院管辖。
奉御二十四员,官职是正从五品。其中,尚冠奉御、尚衣奉御、尚鞶奉御、尚沐奉御、尚辇奉御、尚饰奉御各设正副二人,具体官职品级分别为:尚冠奉御、尚衣奉御、尚鞶奉御、尚沐奉御各二人为从五品;尚辇奉御二人为正六品;尚饰奉御二人为正六品,其副手二人为正七品;此外还有掌簿四人,官职为从七品。这些奉御都是由四怯薛的速古儿赤担任的。至大元年,设立了尚冠、尚衣、尚鞶、尚沐、尚辇、尚饰六个奉御部门,共四十八人,隶属于尚服院。天历初年,精简为二十四员,并改隶属于侍正府。
给事中,那是正四品官,主要负责记录朝堂上、各部门和机构所有上报的事情,就像古代的左右史一样。 一开始,给事中里有两个兼任修起居注的,也是正四品;还有个右侍仪奉御和左侍仪奉御也兼修起居注,不过他们是正五品,元朝典章里记载他们其实是正四品。 元朝六年的时候,才设立了起居注和左右补阙这两个职位。十五年的时候,又改成了给事中兼修起居注,左右补阙也改成了左右侍仪奉御兼修起居注。到了皇庆元年,给事中的品级升到了正三品,延祐七年又降回了正四品,之后就一直保持这个级别和人员配置了。
将作院,那是从二品衙门,主要负责制作金玉珠翠、犀角象牙等珍宝,还有冠帽、佩饰、器皿、刺绣、丝绸布匹等等各种各样的东西。 院里设有七个院使,都是正二品;两个同知,正三品;两个同佥,正四品;两个院判,正五品;一个经历,从五品;一个都事,从七品;一个照磨管勾,正八品,元朝典章里记载将作院的收支库大使是从九品。 至元三十年才设立将作院,一开始只有一个院使、一个经历和一个都事。三十一年的时候,又增加了两个院使。元贞元年,又增加了两个。大德十一年,将作院升为了从二品。延祐七年,减少了两个院使,之后又升为了正二品,人员配置也固定下来了。
诸路金玉人匠总管府,那是正三品衙门,主要负责制作金玉冠饰、腰带、金银器皿,并且管理各个相关部门和机构。 府里设有两个达鲁花赤,都是正三品;两个总管,也是正三品;两个副达鲁花赤,正四品;两个同知,从四品;两个副总管,正五品;一个经历,从七品;一个知事,从八品;一个照磨,正九品;一个管勾,也是正九品。 中统二年的时候,设立了金玉府,那是正五品。至元三年,改成了总管府,设一个总管,一个经历和一个负责案卷的官员。十二年的时候,又增加了同知和副总管。二十五年,又增加了达鲁花赤。大德四年,又增加了副达鲁花赤和副总管。之后人员配置就固定下来了。 它下面还管着……
首先,咱们来说说玉器局的事儿。这玉器局啊,官职等级挺复杂。最高的是提举,相当于五品官;下面还有正七品、从七品和正八品的提举。这玉器局呢,最早是中统二年,在和林用当地工匠建立的,一开始有个直长管着。到了至元三年,正式成立了玉匠局,用正七品官印。后来,在至元十五年,改名叫提举司了。
接下来是金银器盒提举司。这儿的官职设置跟玉器局差不多,提举、同提举、副提举,品级也一样。另外,还有一个吏目。这个局呢,至元十五年才成立,一开始叫金银局,是七品官。到了至元二十四年,改名叫提举司,级别升到正六品。大德年间,又升了一级,成了五品官。对了,说个题外话,这玉器局、金银器盒局、玛瑙局这几个提举司,最后都升到了五品,提举也应该是五品,不过以前的一些记载写的是正七品,跟《元典章》里记载的正六品、从五品都不太一样,有点乱。
咱们再看看玛瑙提举司。这儿的提举、同提举,品级跟前面说的也一样,还有一个吏目。至元九年,在大都等地设立了玛瑙局,是七品官,管着五百多个玛瑙匠户,有三个提举,直接听命于金玉府。至元十五年,改成了提举司,负责大都和宏州两地的制作,级别也升到了五品。到了至元三十年,副提举的职位被取消了。
阳山玛瑙提举司的设置跟前面差不多,也是提举、同提举、副提举,品级也一样。这个局是至元十五年设立的。
金丝子局的级别是五品,有个大使(五品)、副使(正七品)和直长。中统二年设立了两个金丝子局,到了至元二十四年合并成了一个。
鞋带斜皮局的级别是八品,有个大使(从八品)和副使。至元十五年设立。
瓘玉局也是八品,有个大使(从八品)。至元十五年设立。
最后是浮梁磁局,正八品,主要烧制瓷器,还做漆器、马尾棕藤做的帽子啥的。有个大使(从八品)和副使(正九品)。至元十五年设立。不过,《元典章》里记载浮梁磁局的副使是正九品,那大使就应该是从八品;还有,旧志里记载磁局是九品,这也有点错。
首先,咱们来说说画局,这可是个八品官职,主要负责各种图案的设计和绘制。局里还设有位大使,也是八品官。这个画局是元朝至元十五年设立的。
接着是管领珠子民匠官,这可是个正七品的大官儿!主要负责在杨村、直沽这些地方采捞珍珠。这个官职是中统二年设立的,而且还是世袭的,子孙后代都能继承这个差事。
然后是装钉局,也是个八品官职,同样设有位八品的大使。不过,《元典章》里记载,这个大使是九品官,有点出入哈。这个装钉局也是至元十五年设立的。
还有大小雕木局,也是八品官职,大使也是八品。同样是至元十五年设立的。
再来说说宣德隆兴等处玛瑙人匠提举司,这可是个正六品的大官儿!至元十五年设立,设有提举一人,从七品;副提举一人,从八品。
温犀玳瑁局,八品官职,设有位八品大使,至元十五年设立。
上都金银器盒局,这可是个从六品官职,设有从六品的大使、正七品的副使和一位直长。这个局是至元十六年设立的。
漆纱冠冕局,设有大使和副使各一人,至元十五年设立。
大同路采砂所,这个机构管辖着大同路一百六十户百姓,每年要采磨玉夏水砂二百石,然后运到元大都,供给玉器工匠使用。这个所设有位大使,是至元十六年设立的。
管匠都提领所,是个从七品官职,主要负责处理金石府(大概是管理金石器物的机构)工匠之间的纠纷。都提领也是从七品,至元十三年设立。
最后是监造诸般宝贝官,这可是个正五品的大官儿!设有两名正五品的达鲁花赤,至元二十一年设立。
最后是收支诸物库,八品官职,设有八品大使和正九品副使,至元十五年设立。
话说,这金玉人匠总管府,级别可是从三品!府里官员不少呢,达鲁花赤一个(也是从三品),总管一个(从三品),同知一个(正五品),副总管一个(从五品),经历一个(从七品),知事一个(从八品),还有个管着案卷的提控(从九品)。这府衙啊,是世祖统一江南后,先在浙西设立了金玉人匠提举司,到至元十七年才改成了浙西道金玉人匠总管府。后来至元二十七年,把提举司并入了总管府,再后来又撤销了。到了至大年间,这总管府又重新在杭州路设立了。
接下来咱们说说异样局总管府,这可是正三品的大衙门!官员配置也相当豪华,达鲁花赤一个(正三品),总管一个(正三品),同知一个(从四品,《元典章》里说是正五品),副总管一个(正五品),经历一个(从七品),知事一个(正八品)。这异样局呢,最早是中统二年设立的提点所,主要负责皇家的织造工作。到了至元六年,改成了总管府,设总管一人。十四年又增设了同知和副总管各一人,二十一年又加了个总管。二十九年又添了个达鲁花赤,三十年却又把同知和副总管给撤了,最后官员配置就定下来了,跟前面说的那些一样。
这异样局总管府下面,还有几个部门呢。首先是异样文绣提举司,级别是正从五品,里面有提举一人(从五品),同提举一人(正七品),副提举一人(正八品)。这个部门是中统二年设立的,至元十四年改成了提举司。
然后是绫绵织染提举司,提举、同提举、副提举各一人,品级跟异样文绣提举司一样。这个部门是至元二十四年才改局设司的。
还有个纱罗提举司,也是提举、同提举、副提举各一人,品级跟前面两个一样,是至元十二年改局设司的。
最后是纱金颜料总库,级别是正从九品,有个正使和副使,都是从九品。这个库是中统二年设立的。对了,至元二十九年还设立了个织造段匹提举司,具体啥时候撤销的,现在查不到资料了。《元典章》里还记载,犀象牙木局的使官是正从五品。
大都的民工管理部门,大都等路民匠总管府,级别很高,是正三品。里面有总管,从三品;同知,正五品;副总管,从五品(也有说法是正五品);经历,从七品;知事,从八品(也有说法是大都等路人匠提举是正五品);还有一个负责处理文书的提控案牍,职位级别不详。这个部门是至元七年设立的,十四年的时候升格为正三品。
下面呢,它还管着几个部门:第一个是备章总院,正六品,设大使和副使,都是正六品。至元十三年的时候,它把杨兰等八个局合并到总局里了。
然后是尚衣局,从五品,有达鲁花赤、提举、同提举、副提举,分别是从五品、从五品、正七品、正八品。这个部门是至元二年设立的。
还有御衣局,跟尚衣局差不多,也设达鲁花赤、提举、同提举、副提举,级别也一样。这个是中统四年设立的。
御衣史道安局,从五品,设大使和副使,分别是 从五品和从六品。这个部门是至元二年设立的,因为史道安负责这个部门,所以就用他的名字来命名了。
再就是高丽提举司,从五品,只有一个提举。这个部门是至元二十二年设立的,不过旧的记载说是二十一年,而且说它属于工部,具体哪个说法对,不太清楚。
最后是织佛像提举司,从五品,设一个提举(从五品)和两个副提举(正八品)。延祐三年的时候,还设立了一个织佛像工匠提领所,正七品;四年后,这个提领所改名为提举司。
通政院,是个从二品的大衙门。它下设大都院使四位(都是从二品),同知两位(正三品),副使两位(从三品),佥院一位(正四品),同佥一位(从四品),院判一位(正五品),经历一位(从五品),都事一位(从七品),还有一个照磨,兼管着承发架阁的事务(正八品)。上都那边也设有同样的机构,官职品级都一样。元朝初期,为了传递公文,设立驿站,还设置了脱脱禾孙来查验真伪。到至元七年,才设立了诸站都统领司来统一管理。至元十三年,改名为通政院;十四年,又分别在大都和上都设立了两个通政院。至元二十七年,在大都东西两驿设立了脱脱禾孙,由通政院管辖;二十九年,又在江南设立了分院。大德七年,江南分院撤销了。到了至大元年,通政院又恢复设立,级别升为正二品。三年后,裁撤了六个职位,只剩下十二个。至大四年,通政院被撤销,其职能并入兵部。不过同年,上都通政院又重新设立了,只负责管辖达达站赤。延祐七年,上都通政院的级别恢复为从二品,还兼管汉人站赤,人员设置也恢复到之前的规模。通政院下属还有一个机构:廪给司(从七品),负责为边远来的使臣提供饮食,下设提领一位(从七品),司令一位(正八品),司丞一位(正九品),这个机构是至元十九年设立的。
中政院,是个正二品的衙门,主要负责管理皇宫的财务,以及番卫的士兵和汤沐邑(一种封地)。中政院下设院使七位(都是正二品),同知两位(正三品),佥院两位(从三品),同佥两位(正四品),院判两位(正五品),幕职司议两位(从五品),长使两位(正六品),以及一个照磨,兼管承发架阁的事务(正八品)。元贞二年,设立了中御府(正三品),设卿两位。大德元年,中御府增加了一名官员;四年后,中政院升为正二品。至大元年,中政院升为从一品,人员设置保持不变。三年后,皇太子妃怯怜口都总管府改名为典内司;四年后,典内司升格为院,并且中政院并入其中。皇庆元年,典内司升为正二品;二年后,又恢复了中政院的名称。中政院下属机构……(此处内容未提供)
中瑞司,是正三品官职,负责管理皇后的册宝。这个部门有五位卿(正三品)、两位丞(正四品)和两位典簿(从七品)。中瑞司是在至大三年设立的。
内正司,也是正三品官职,负责宫殿的修缮和地产的管理,为皇室提供饮食和服饰,以及各种赏赐。内正司下设四位卿(正三品)、两位少卿(正四品)、两位丞(从五品)和两位典簿(从七品),还有一个照磨兼管勾(正九品)。内正司下面还有几个机构:
尚工署,是正五品官职,负责宫廷的各种工程建设。它在皇庆元年设立,下设一位令(从五品)和两位丞(从六品)。尚工署下辖玉列赤局,是正七品官职,负责皇室的裁缝工作。玉列赤局设有提领一人,大使、副使各一人,直长二人,是在延祐六年设立的。还有赞仪署,是正五品官职,负责管理皇室的各种仪仗器物。赞仪署设有提领一人,大使一人,副使一人,直长二人,是在皇庆二年设立的。此外还有典饮局,是正七品官职,负责酿造酒类供皇室享用。它最初叫嘉酝局,是正六品官职,隶属于家令。至大二年改名为典饮局,在两京各设一个。皇庆元年,典饮局被划归中宫管辖。(旧记载说至顺二年,设立了典瑞司,是正三品官职,负责管理中宫的佛事。)
管领六盘山等处怯怜口民匠都提举司,是正四品官职,负责管理六盘山等地的怯怜口(一种少数民族)民匠。这个机构下设达鲁花赤一人(正四品)、都提举一人(正四品)、同提举二人(正六品)、副提举二人(从七品)、知事一人和提控案牍一人。它是在至大四年设立的。元朝初期,还没有这个机构,赋税也没有记录,后来派人调查核实,才建立了这个机构来管理。这个机构下面还有:奉元等路、平凉等处、开成等处、甘肃宁夏等路、察罕脑儿等处长官司,都是正五品官职,每个长官司都设有达鲁花赤一人、长官一人、副长官一人、提控案牍一人和都目二人。延祐二年,因为民匠提举司管辖的地区范围太广,所以根据远近和人口多少设立了长官司提领所,来分担管理工作。
首先,咱们来说说这提领所的事儿。一共设立了十个提领所,级别是正七品。这十个地方分别是:奉元路、凤翔路、平凉宁环路、开成路、察罕脑儿路、甘州路、肃沙路、永昌宁夏路、长城路。每个提领所都设有提领、同提领和副提领各一人,都归属当地长官司管辖。 简单来说,就是十个地方,每个地方都有一个管理机构,分管不同级别的领导。
接下来是翊正司,这是个正三品的衙门,主要负责管理五千多户怯怜口(一种民族)的工匠,每年都要完成上交钱粮和各种手工品的任务。 翊正司下设正三品令五员,正四品丞四员,还有从七品典簿二员。 元朝至元三十一年的时候,又设立了一个御位下管领随路民匠打捕鹰房纳棉等户总管府,级别也是正三品,后来归属到正宫(皇宫)管辖。 到了至大元年,这个府被撤销了,四年后又给恢复了,级别还是正三品。 延祐六年,改名叫翊正司。 每年年底,翊正司都要把全年的收支情况报给中政院。 最后,在至元元年,这个翊正司又被撤销了。
最后,咱们再看看翊正司下面的一些机构。第一个是管领上都等处诸色人匠提举司,级别是正五品。这个机构里设有达鲁花赤一人(正五品)、提举一人(正五品)、同提举一人(正六品)、副提举一人(正七品),还有直长、都目、吏目各一人。 这个机构是元贞元年设立的,管辖着两千五百多户人家。 第二个是管领随路打捕鹰房纳棉等户提举司,人员设置和级别跟上一个机构一样,也是元贞元年设立的。 最后一个是管领归德亳州等处管民提领所,级别是正七品,设有提领、同提领、副提领和典史各一人。 元朝初期,归德、楚州、通州等地三百五十六户人家归附元朝后,由脱忽伯负责管理。 大德二年,才正式设立了这个提领所。
管领大都等路打捕民匠等户总管府,是个正三品的大官儿。下面还有达鲁花赤(正三品)、总管(正三品)、同知(正四品)、副总管(正五品)、经历(从七品)、知事(从八品)和提控案牍照磨(从九品)这些职位。元朝刚建立的时候,管这个府的官员要管着河南各路一万五千多户人家。到元朝八年的时候,这个府就归属其他部门管了。元朝二十年,又改成归中尚监管。元朝二十六年,才正式设立了这个总管府。
这个总管府在京城里还设有两个提举司(从五品),每个提举司里还有达鲁花赤(从五品)、提举(从五品)、同提举(从六品)、副提举(从七品)和都目。元朝十六年,给这些官员发了从七品的官印。元朝大德四年,把京城内外相关的机构合并成十一个,改名为提举司,官职也升到了从五品。
除了京城,涿州、保定、真定、冀宁、河南、大名、东平、东昌、济南等地也各设了一个提举司,一共九个,官职和京城的一样。 还有二十五个提领所,分别设在大都等地,比如东安州、济宁州、曹州等等,每个提领所都设有提领、同提领、副提领和典史。
江浙等处财赋都总管府,主要负责管理江南没收的资产。这个府的官职设置和管领大都等路打捕民匠等户总管府差不多,也有达鲁花赤、都总管、同知、副总管、经历、知事、照磨和提控案牍这些职位,品级也一样。这个府是元朝至大元年设立的。(旧的记录说是至大三年设立的江浙等处财赋提举司,归章庆院管,但这和实际情况不太符合。)
这个江浙财赋都总管府下面,还有三个提举司,分别设在平江、松江、建康等地,都是正五品,每个提举司里都有达鲁花赤、提举、同提举、副提举和都目。 此外,还有个丰盈库,负责管理府里的钱财,设有提领、大使和副使;还有一个织染局,负责织染,设有局使。
首先,咱们来说说这个万户府,管着种地、打猎、养鹰,还有各种工匠,总之就是管辖着成千上万户人家,级别还挺高,是正三品。主要负责归德、亳州等地蒙古族和汉族农民的赋税征收。这万户府里,除了万户(正三品),还有经历(从七品)、知事(从八品)、负责文书工作的提控案牍(从九品)。这个万户府是中统二年设立的,一开始归塔察儿王管,后来划到中宫去了。它下面还有十个机构,具体是啥,旧志里没记载。
接下来是管辖大名府等地农民的大名等处种田诸色户总管府,级别是正五品。这府里有个总管、个副总管,还有一个都目。这个府也是中统二年设立的,到至元二十三年才正式在在大名府设立。
然后是管辖大都等地各种户籍的机构,叫大都等处诸色户计都达鲁花赤,级别也是正五品。这机构里有个达鲁花赤(正五品)、一个负责文书的提控案牍(从九品),还有一个都目。中统三年设立,至元十五年才在在大都正式设立。
再来说说大都、河间等路打猎养鹰机构,叫大都、河间等路打捕鹰房总管府,级别是正五品。里面有总管、副总管和都目,中统二年设立,三年后才正式发放印信。
东平等路管民官,级别是正五品,管着老百姓的事儿。里面有总管(正五品)、个副手和都目。中统二年设立,至元二十二年才正式发放印信。
大名等路宣抚司和燕京路管民千户所,级别是正七品,管着老百姓的事儿,里面有个提领和个副提领,中统二年设立。
接下来是一堆正七品的机构,分别管着曹州、东明、蒲城等地的户籍,以及汴梁路的种地、打猎、放牧的户籍,都叫提领。每个机构有两个提领,还有一个同提领、副提领和典史。这些机构都是中统二年设立的,至元十四年才正式发放印信。
最后,咱们来说说海西、辽东、哈思罕等地的鹰房和各种工匠,归海西辽东哈思罕等处鹰房诸色人匠怯怜口万户府管辖,级别是正三品。这个万户府管辖着哈思罕等地、肇州、朵因温都儿等地的四十户工匠。里面有个达鲁花赤(正三品)、万户(正三品)、副万户(正五品)、经历(从七品)、知事(从八品),还有一个负责文书和抄写工作的提控案牍兼照磨(从九品)。这个万户府是延祐二年设立的。
首先,咱们来说说镇抚司。这镇抚司啊,就只有一个镇抚官员,是延祐四年设立的。
接下来,说说哈思罕等处打捕鹰房怯怜口千户所。这个官职呢,是从五品。里面有达鲁花赤、千户、副千户和吏目各一人。一开始,至大二年的时候,是叫提举司,后来延祐六年才改成千户所。
再来说说诸色人匠怯怜口千户所,也是从五品。人员配置和上面那个差不多,达鲁花赤、千户、副千户和都目各一人。它一开始也是提举司,后来才改成了千户所。
然后是肇州等处女直千户所,有达鲁花赤、千户、副千户和吏目各一人,这是延祐三年设立的。
朵因温都儿兀良哈千户所,也是延祐三年设立的。
灰亦儿等处怯怜口千户所,是至治元年设立的。
开元等处怯怜口千户所,也是至治元年设立的。
石州等处怯怜口千户所,是延祐七年设立的。
沈阳等处怯怜口千户所,是至治元年设立的。
辽阳等处怯怜口千户所,是至治二年设立的。
盖州等处怯怜口千户所,是延祐五年设立的。
干盘等处怯怜口千户所,是至治元年设立的。
最后,咱们来说说辽阳等处金银铁冶都提举司。这个官职是正四品。里面有都提举(正四品)、同提举(从五品)、副提举和提控案牍各一人。延祐三年的时候,它刚开始设立的时候只是提举司,还是从五品,后来才升格为都提举司。一开始,它负责金银、石甘、铁的赋税,上交给中书省和中政院。到了延祐七年,这些赋税就都归中宫了。
话说这怯怜口(大概是个地名吧)的鹰房,那可是个大衙门!管着两万九千户人家,还有上万五千多顷地!这衙门啊,最早是中统二年(公元1261年)设立的,后来几经变动,大德十年(公元1300年)归詹事院管,至大三年(公元1310年)又归徽政院管,延祐三年(公元1316年)改成政司,七年(公元1320年)又改回都总管府,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徽政院和它手下的机构都撤了,天历二年(公元1350年)又重新立起来了。
这衙门的领导班子,那可是相当的豪华!正三品的大官就有三个:都总管、达鲁花赤和另一个都总管(这名字重复,估计是职位不同,但品级一样)。还有正五品的同知,从五品的副总管,从七品的经历,从八品的知事,以及从九品的照磨。
另外还有一个管辖范围更广的机构——管领诸路打捕鹰房民匠等户总管府,大德三年(公元1303年)设立的。这府里的领导班子配置和前面那个差不多,也是达鲁花赤、总管、同知、副总管,品级都一样;此外还有经历、知事和提控案牍、照磨。 这府下边还管着好几个地方机构呢!
比如,大都等路管民提举司,有达鲁花赤、同提举、副提举、都目;大都和保定有个提领所,有提领、同提领、副提领、典史;河间和真定也有个提领所,人员配置和保定的一样;唐州有个提举司,有达鲁花赤、提举、同提举、副提举、都目;南阳、邓州、唐州泌阳、襄阳湖阳、汝宁陈州、汴梁裕州,这些地方也都有提领所,人员配置都差不多,都是提领、同提领、副提领、典史。最后,河南还有一个提举司,有达鲁花赤、提举、同提举、都目。 总之,这整个系统,官职繁多,级别森严啊!
河南嵩汝那边有个提领所,里面有提领两个,同提领一个,副提领一个,典史一个。
南阳唐州那边也有个提领所,人员配置和嵩汝那边一样,也是提领两个,同提领一个,副提领一个,典史一个。
济宁有个提举司,这儿的配置不一样,有个达鲁花赤,一个提举,还有一个都目。
冀宁和晋宁也分别有个提领所,人员配置和河南嵩汝、南阳唐州的一样,都是提领两个,同提领一个,副提领一个,典史一个。
宝昌库负责收取金银、石头、甘草、铁的税收,然后储存起来等运输。这儿有个提领和一个大使。
金银场提领所一共七个,分别是梁家寨银场、明世银场、密务银场、宝山银场、烧炭峪银场、胡宝峪银场、七宝山石头甘草炭场,这些都属于七品官。每个场子都设一个提领(七品)、一个同提领、一个副提领。
铁冶管勾处有两个,每个处都设管勾一个、同管勾一个、副管勾一个。
奉宸库,是五品官衙门,负责管理皇宫的珍宝、钱财、布匹等,以及相关的收支事务。这里有四个提点(五品)、两个副使(正七品),还有一个负责文书档案的提控案牍。奉宸库在至元二十七年的时候被撤销了,到了大德二年又重新设立了。
广禧库,负责皇家的饮食和野味,职能和生料库差不多。这里设有达鲁花赤一个、提举一个(五品)、大使一个(正六品)、副使两个(正七品)。广禧库是大德八年设立的。
资政院,是正二品衙门。院里设有六个院使,还有同知、佥院、同佥、院判各两个,经历、都事各一个,管勾、照磨各一个。资政院是在至元六年为完者忽都皇后设立的,当时把昭功万户府的属官(除了已经撤销的缮工司),以及集庆路的钱粮都划归资政院管理。后来正宫皇后去世,完者忽都册立为皇后后,资政院改名为崇政院。
宣政院,那是正一品的大衙门,主要管着佛教僧侣和吐蕃各族的事务。要是吐蕃那边出了什么事,宣政院就会派个分院过去处理。万一打仗了,还得跟枢密院商量着办。院里官员可不少呢,院使十个(正一品),同知两个(正二品),副使两个(从二品),佥院两个(正三品),同佥三个(正四品),院判三个(正五品),参议两个(正五品),经历两个(从五品),都事三个(从七品),照磨一个(正八品),管勾一个(正八品)。
元朝刚建国的时候,设立了个总制院,由国师领导。《元典章》记载,总制院使是正二品,同知总制院事是正三品。到了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因为唐朝时吐蕃来朝会在宣政殿,所以把总制院改名叫宣政院,官员设置也调整了,改成院使两个、同知两个、副使两个、参议两个、经历两个、都事四个、管勾一个、照磨一个。第二年,又增设了四个断事官。二十八年,又加了一个佥院和一个同佥。元贞元年,又加了个院判。大德四年,把断事官给撤了。至大年间,减了一个院使。至治三年,又增设了六个院使。到了天历二年,官员设置才最终确定下来,跟前面说的差不多。
宣政院下面还有几个机构:断事官四个(从三品)、经历一个(从五品)、知事一个(从八品),这些都是至元二十五年设立的。还有个客省使(从五品),大使两个(从五品),副使一个(从六品),也是至元二十五年设立的。大都和上都各设一个规运提点所(正四品),每个所都设达鲁花赤一个(正四品)、提点一个(正四品)、大使一个、副使一个、知事一个,这些都是至元二十八年设立的。大都还设了个提点资善库(从五品),管钱粮的,设达鲁花赤一个(从五品)、提举一个(从五品)、同提举一个(从六品)、副提举一个(从七品),这是至元二十六年设立的。上都的利贞库(从七品),管饮食和金银财宝的,设提领一个(从七品)、副使一个(从八品),这是元贞元年设立的。
大济仓呢,管钱粮的官员有两个,都是从七品。一个叫监支纳,一个叫大使。
兴教寺,就只有一个管房提领。
行宣政院,这个比较复杂。元统二年的时候,朝廷把十六个广教总管府都撤了,在杭州设立了行宣政院。这个院里官职不少,有院使两个,同知两个,副使两个,同佥、院判各一个,经历两个,都事、知事、照磨各一个。到了至正二年,又加了个崇教所,正四品,主要负责处理僧侣和百姓之间的事务。对了,顺便提一句,至元二年的时候,西番打过来了,也设立过行宣政院,当时还派也先帖木儿当院使去平叛,事情解决后就撤了。
宣徽院,这是个从一品的大衙门!主要负责皇帝的饮食起居,还有招待皇亲国戚和宾客,以及给诸王、宿卫、怯怜(应该是某种军队编制)供应粮食,蒙古的万户、千户上交的差发,官府的抽成,羊马的估价,粮食的收受,以及各种杂七杂八的事务。这个院里人更多,院事六个,都是从一品;同知两个,正二品;副使两个,从二品;佥院两个,正三品;同佥两个,正四品;院判五个,正五品;经历两个,从五品;都事三个,从七品;照磨一个,正八品;还有一个管仓库的,正八品。 宣徽院的设立也很曲折,至元四年才设立,当时派线真当使。七年的时候,改名叫光禄司,正三品,后来又改回宣徽院了。十五年的时候,又增设了院使一个,同知、同佥各两个,主事两个,照磨一个。二十年,升格为从二品,又增设了院使一个,还加了经历两个、典簿三个。二十三年,又升为正二品,加了院判两个,把典簿给撤了,又加了都事三个。三十一年,又加了四个院使。大德二年,又加了两个同知。三年,升为从一品。四年,又加了两个副使。至大四年,撤销了参议和断事官。皇庆元年,又加了三个院使,这才正式确定了怯薛歹万人(应该也是某种军队编制)的物资供应由宣徽院负责。之后,官职设置就和前面说的那样了。宣徽院下面还有十二个机构……
光禄寺,那是正三品的大衙门,主要负责皇家的米面供应,还管着尚饮局和尚酝局,以及全国各地的酒坊和布匹的种植。寺里官员级别还挺复杂:卿四员(正三品),少卿二员(从四品),丞二员(从五品),主事二员(从七品)。不过这机构设置也经常变,比如至元十五年,改名叫都提点,官员也改成了卿一员、少卿三员、主事一员、照磨一员、管勾一员;二十年,又改名叫尚酝监(《元典章》里写着,监令是正五品,提点从五品,丞正六品,知事正八品);二十三年,又改回光禄寺,卿变成两员,少卿、丞各一员;二十四年,少卿又增加了一员;二十五年,又改隶属哪个部门了;三十一年,又归宣徽院管了;延祐三年,级别降为从三品;泰定二年,又升回正三品。反正最后官员配置和前面说的差不多。
大都尚饮局,那是从五品,专门酿造皇帝用的好酒。官员有提点一员(从五品)、大使一员(正六品)、副使一员(正七品)。中统四年的时候,又增加了大使和副使各一员,还配了金符。至元十二年,副使又增加了一员;十五年,提点升了级,成了从五品,还新设了一个提点。后来官员配置就固定下来了。
上都尚饮局,这个是皇庆年间才设立的,官员有提点一员、大使一员、副使一员。
大都尚酝局,也是从五品,负责酿造皇室和百官用的酒。官员有提点一员(从五品)、大使一员(正六品)、副使二员(正七品)、直长一员(正八品)。中统四年的时候,设立了御酒库,还配了金符。至元十一年,才设置了提点;十六年,正式改名为尚酝局。之后官员配置就固定了。
上都尚酝局,这个是至元二十九年才设立的,官员有提点一员、大使一员、副使一员、直长一员。
大都醴源仓,那是从六品,主要负责接收酿酒用的香料、糯米等等,还有各地进贡的酒曲和药材,供应尚酝局用。官员有提举一员(从六品)、大使一员(从七品)、副使一员(正八品)。这个是至元二十五年才设立的。
上都醴源仓,秩从九品。它主要负责接收从大都运来的粮食,还要负责给皇帝出行时提供酒水。这个仓的领导有两个,一个正使(从九品),一个副使(从九品)。醴源仓是至元二十五年设立的。
尚珍署,秩正五品。它设在济宁路,主要负责收取济宁等地的大米,用来酿酒。尚珍署的领导班子比较复杂,有一个达鲁花赤(从五品),一个令(从五品),两个丞(从七品),还有两个吏目(从七品)。尚珍署是至元十三年设立的,至元十五年被撤销,并入其他机构,到至元二十三年才重新设立。
安丰怀远等处稻田提领所,秩从九品。它有两个提领(从九品),主要负责收取稻田里的粮食,然后转运到醴源仓去。
尚舍寺,秩正四品。它主要负责管理皇帝出行时用的帐篷等物品,还要养骆驼,提供牛奶和奶酪。尚舍寺的领导班子也比较多,有两个太监(正四品),两个少监(正五品),两个监丞(从六品),还有两个知事(从八品)。尚舍寺是至元三十一年设立的,一开始叫尚舍署,至元十七年升为正三品,三十一年改名为寺。后来大德十一年改成监(正三品),至大元年又改回寺,四年又改回监,没多久又改回寺。延祐三年又降为正四品。(根据旧的记录,至元十七年升为尚舍监,延祐七年降为正四品,这和现在的记载有点冲突,不太清楚哪个是对的。)最后确定下来的领导班子成员和级别如上所述。
诸物库,秩从七品。它主要负责各种物品的收发。领导班子包括一个提领(从七品),一个正使(从八品),一个副使(正九品)。诸物库是大德四年设立的。
阑遗监,秩正四品。它主要负责管理不阑奚人(一个民族)的人口、牲畜等。领导班子包括一个太监(正四品),两个少监(正五品),两个监丞(正六品),一个知事(从八品),还有一个负责文书档案的提控案牍(从九品)。阑遗监的前身是至元二十年设立的阑遗所(正五品),至元二十五年改名为监,并升为正四品。大德十一年升为正三品,至大四年又降为正四品,后来又升为正三品,延祐七年再次降为正四品。最终的领导班子成员和级别如上所述。
尚食局是负责皇家的饮食,以及油、面、酥、蜜等东西的供应,级别是正五品。 它下面设有提点(从五品)、大使(正六品)、副使(正七品)和直长(正八品)等官员。 中统二年的时候,设立了尚食监,级别是正四品。到了至元二年,又改成了尚食局,还设了一个提点。 (书上说尚食太监是正四品,少监是正五品,丞是正六品,提举是正七品,这些官职应该都是中统二年设立的,之前的记载把监写成了局,至元二年才正式改成局。) 大德八年的时候,又设立了掌薪司,负责给尚食局提供柴火,归宣徽院管。到了大德二十年,尚药局(尚药局也是中统二年设立的)和尚食局合并了,又另外设立了一个生料库。尚食局的官员设置还是和以前一样。
大都生料库,级别是正五品,设有提点(从五品)、大使(正六品)、副使(正七品)等官员。 至元十一年,又设立了生料野物库。到了至元二十年,又另外设立了一个库,管理模式跟内藏库差不多,官员设置也和以前一样。
上都生料库主要负责接收宏州、大同虎贲军和司农司每年提供的油面等物资,然后从大都运送这些东西到宫里,供应宫人和宦官的饮食。 这个库里设有提点、大使、副使和直长。
大都大仓和上都大仓,级别是正六品,负责为皇宫提供米、豆、酒、以及酿酒的材料和药材。 两个大仓各设提举(正六品)、大使(从六品)、副使(从七品)。 至元五年设立的时候,只设了三个官职,都听命于国用使司。 至元十二年,改名为提举大仓,(根据以前的记载,至元十七年设立了太仓提举司,但这和史书记载的不符。)设三个官职,归宣徽院管。 至元二十五年,级别升为正六品。
大都和上都的柴炭局,级别是正七品,每个地方都设一个达鲁花赤(正七品)。大都设一个大使(从七品),上都设三个大使(从七品),副使各两个(正八品)。 至元十二年设立的时候,级别是正六品。十六年改名为提举司,级别升为正五品。 大德八年,又改回柴炭局,级别降为正七品。
尚牧所,官职是正五品,主要负责管理皇家的羊群。下面还有好几个职位:一个正五品提举,一个正五品同提举,一个正六品副提举,还有一个正七品吏目。元朝至元十二年的时候,设立了尚牧监,后来又取消了。到了至大四年,又重新设立了尚牧所,官职设置和之前一样。
沙糖局,官职是正五品,负责制作沙糖、蜂蜜,还有进贡的水果和木材。它下面设有正五品提点、正六品大使、正七品副使。沙糖局是在至元十三年设立的,一开始是正六品,根据《元典章》记载,沙糖局达鲁花赤是正五品。至元十七年增设了提点一员,十九年的时候,提点的官职升到了正五品。
永备仓,官职是正五品,主要负责接收两部仓库运来的油、面等物资,还有为皇室准备的羊,以备皇帝出行时享用。下面设有正五品提点、正六品大使、正七品副使。永备仓是至元十四年设立的,一开始只有正九品印信,到至元二十四年才升为正五品。
丰储仓,官职是正九品,负责保管和发放皇帝出行时用的膳食。下面设有一个正九品的大使。
淮东淮西屯田打捕总管府,官职是正三品,负责向宫廷进贡岁入,以及管理湖泊、山场等地的渔猎,为宫廷提供食物。下面设有正三品达鲁花赤、正三品总管、正五品同知、正六品府判、正七品经历、正八品知事、正九品提控案牍。淮东淮西屯田打捕总管府是至元十四年设立的,还管着涟海高邮河泊提举司和沂州等地的提举司事务。至元十六年,又设立了扬州鹰房打捕达鲁花赤总管府,到了至元二十二年,两个机构合并成了淮东淮西屯田打捕总管府。后来,在至元四年,两淮屯田打捕总管府升为了正三品,不过据说之前可能是从三品,到惠宗时期才升为正三品。至元二十五年,两淮新附手号军千户所归属到这个总管府。
好家伙,这又设立了九个屯田打捕提举司,分别在淮安州、高邮、招泗、安东海州、扬州通泰、安丰庐州、蕲黄、镇巢这八个地方。(旧志上少写了蕲黄一个,我根据《元典章》补上了。)每个屯田打捕提举司都是从五品,每个司里都有一个达鲁花赤(也是从五品)、一个提举(从五品)、一个同提举(从六品)和一个副提举(从七品)。
然后呢,又设立了十个抽分场提领所,分别是柴墟东西口、海州新坝、北砂太仓、安河桃源、大湖东西口、时堡兴化、高邮宝应、汝湖等处、云山白水、安东州。每个提领所都设有提领、同提领、副提领各一人,这些人都听宣徽院的指挥。
还有个满浦仓,是正八品,主要负责收储粮食,比如稻米、面粉之类的,然后运往京城。仓里有个正八品的大使和一个正九品副使,这个满浦仓是至元二十五年才设立的。(《元典章》上说满浦仓监支纳是七品。)另外,还设立了圆米棋子局和软皮局,每个局里都有一个提领和一个副提领,也听宣徽院的。
再来说说手号军人打捕千户所,这是从四品,主要负责管理士兵,抓捕野兽,收缴皮货。里面有个从四品达鲁花赤,一个从四品上千户,一个正五品上副千户,还有一个从八品的弹压。这个千户所也是至元二十五年才设立的。
最后是龙庆栽种提举司,也是从五品,负责管理缙山每年上交的粮食,还有易州、龙门、净边官园里产的瓜果,这些都是进贡给朝廷的。里面有个从五品的达鲁花赤,一个从五品的提举,一个从六品的同提举,一个从七品的副提举。这个提举司是至元十七年设立的,本来叫缙山栽种提举司。(《元典章》上说缙山栽种副提举是七品。)延祐七年,缙山改名叫龙庆州,所以提举司也改名叫龙庆栽种提举司了。
宏州种田提举司,是个正六品衙门,主要负责收缴麦子和面粉,供给皇宫。这个衙门里,有个达鲁花赤,也是正六品;还有一个正六品的提举,一个正七品的同提举,一个正八品的副提举,外加一个直长。
丰闰署,是个从五品的衙门,负责管理每年收缴的草料,用来喂养宫里的骆驼和马匹。这里有个从五品的达鲁花赤,一个从五品的令,一个从六品的丞,外加一个正八品的直长。
常湖等处茶园都提举司,那可是个正四品的衙门!管辖着常州和湖州两地,一共两万三千多户茶农,负责采摘茶叶进贡朝廷。这个衙门里,有个达鲁花赤,按理说应该是正四品,但记载里写的是从五品,可能是因为和平江提举司合并的时候降级了,旧的史料记载太简单,没法考证,就先这么写着吧。此外,还有个从五品的提举,一个从六品的同提举,一个从七品的副提举,一个从八品的提控案牍,还有一个都目。至元十三年,又设立了十三处统提领所,十六年升格为都提举司。后来又另外设立了平江等处榷茶提举司,专门负责进贡御茶。到至元二十四年,平江提举司被撤销,其职能并入常湖都提举司。这时候,统提领所只剩下七处了,分别是乌程、武康德清、长兴、安吉、归安、湖汶、宜兴。《元典章》里记载,榷茶提举司在杭州、宁国、龙兴、建宁、庐州、岳州、鄂州、常州、湖州、潭州、静江、临江、兴国、常德府、古田、建安等十六个地方都有设立。每个统提领所都设有正、同、副提领各一人,他们接受宣徽院的命令,掌管九品印信。
建宁北苑武夷茶场提领所,只有一个提领,接受宣徽院的命令,直接隶属于宣徽院。
大禧宗禋院,(秩从一品。)这个部门,级别是正一品。主要负责神御殿的祭祀典礼,包括朔望、岁时、忌讳日子等等。院里的人员配置是这样的:院使,主管神御殿事务,六个人,(秩从一品。)级别也是正一品;同知,协助管理神御殿事务,两个人,(正二品。)正二品;副使,协助祭祀神御殿,两个人,(从二品。)从二品;佥院,负责神御殿事务的承办,两个人,(正三品。)正三品;同佥,负责神御殿事务的整理,两个人,(正四品。)正四品;院判,负责神御殿事务的供应,两个人,(正五品。)正五品;参议,两个人,(正五品。)正五品;经历,一个人,(从七品。)从七品;都事,两个人,(从七品。)从七品;管勾,一个人,(从八品。)从八品;照磨,一个人,(从八品。)从八品;断事官,四个人,(从三品。)从三品;客省使,大使四个人,(从五品。)从五品;副使,两个人,(从六品。)从六品。
天历元年,把会福院和殊祥院都撤销了,改成了大禧院,统一管理这些事务。(秩正二品。)级别是正二品。同年,大禧院的级别升到了正一品,还增加了两个参议。两年后,大禧院改名为大禧宗禋院,下面设立了四个总管府和一个司。人员配置跟之前差不多。到了至顺元年,规定每个总管府都得设一个副达鲁花赤。后来到至元六年,又把这些都撤销了。
隆禧总管府,(秩正三品。)这个府的级别是正三品。人员配置是:达鲁花赤一人,(正三品。)正三品;总管一人,(正三品。)正三品;副达鲁花赤一人,(正四品。)正四品;同知一人,(从四品。)从四品;治中一人,(从五品。)从五品;判官一人,(正六品。)正六品;经历一人,(从七品。)从七品;知事一人,(正八品。)正八品;照磨一人。(从八品。)从八品。至大元年,建了南镇国寺,一开始设立了规运提点所。三年后,改名为规运都总管府,负责大崇恩福元寺的钱粮。十一月,又把大崇恩福元寺规运总管府改成了隆禧院。(秩从二品。)级别是正二品。天历元年,撤销了殊祥院,然后让隆禧院和殊祥院一起成立了殊祥总管府,后来又改回了隆禧总管府。到了至元六年,大禧宗禋院和隆禧总管府都被撤销了,改成了规运提点所,(秩正五品。)级别是正五品,归宣政院管。它下面还有七个……
福元营缮司,是个正五品衙门。里面有达鲁花赤一名(正五品)、司令一名(正五品)、大使一名(正六品)和副使一名(正七品)。天历元年的时候,它原本叫南镇国寺怯怜口事产提举司,后来改成了崇恩福元提点所。三年后,又改成了福元营缮司。
普安智全营缮司,也有达鲁花赤、司令、大使和副使各一名。天历元年的时候,它是把太玉山普安寺和智全寺的两个提点所合并起来的,当时设了两个提点。三年后,也改成了营缮司。
祐国营缮都司,这个衙门比较大,有达鲁花赤、司令、大使、副使各一名,外加一个知事和一个负责案卷的提控案牍。天历元年的时候,它叫万圣祐国营缮提点所,三年后改成了营缮都司。
平松等处福元田赋提举司,是个从五品衙门。里面有达鲁花赤一名(从五品)、提举一名(从五品)、同提举一名(从六品)和副提举一名(从七品)。
田赋提举司,这个简单,就提举、同提举、副提举各一名。
资用库,至大三年的时候,它被划归到规运都总管府下面了,之前隶属它的一个大益仓,史书上没记载名字。资用库里有个提领(从五品)、大使(正六品)和副使(正七品)。
万神库,也有提领、大使、副使各一名。
会福总管府,这个衙门人员比较多,有达鲁花赤、总管、同知、治中、府判、经历、知事、提控案牍各一名。至元十一年,建了大护国仁王寺和昭应宫,为了管理它们的财务,设立了财用规运所(正四品)。十六年,规运所改成了总管府。《元典章》记载,大护国仁王寺昭应宫规运财赋都总管府的达鲁花赤和总管都是正三品。至大元年,总管府降为了从二品,后来又升格为会福院,设院使五名。延祐三年,升到了正二品。天历元年,又改回了会福总管府,降为正三品,人员配置和之前一样。后来,至元六年的时候,又改成了规运提点所。它下面还管着五个……
首先,咱们来说说仁王营缮司。这个部门呢,一开始设置了达鲁花赤、司令、大使、副使各一人。元朝至元八年,又成立了仁王寺镇遏提举司,十九年改成了镇遏所,二十八年跟其他三个提领所合并,变成了诸色人匠提领所。到了天历元年,又改名叫镇遏民匠提领所,三年后,最终定名为仁王营缮司。
接下来是襄阳营田提举司。这个部门呢,一开始是襄阳等地水陆地土人户提领所,有达鲁花赤、提举、同提举、副提举四个人。大德元年改成了提举司,天历二年又改回襄阳营田提举司。还有个江淮等处营田提举司,也是达鲁花赤、提举、同提举、副提举各一人,这个是至元二十七年才设立的。
然后是大都等路民佃提领所,这个部门的官职品级分别是:提领(从七品)、大使(从八品)、副使(正九品)。至元二十九年,武清等十个地方的提领所合并,成立了大都水陆地土种田人民提领所。十五年后,又设立了随路管民都提领所。天历元年,这两个所合并成了大都等路民佃提领所。
再来说说会福财用所,这个部门的官职品级分别是:提领(从七品)、大使(从八品)、副使(正九品)二人。至元十七年,设立了财用库;二十六年,又设立了盈益仓。到了天历元年,这三个机构合并成了会福财用所。
最后,咱们说说崇祥总管府。这个部门设置了达鲁花赤、总管、副达鲁花赤各一人,还有同知、治中、府判、经历、知事、提控案牍兼照磨各一人。至大元年,设立了大承华普庆寺都总管府,二年后改成延禧监,不久又改成崇祥监。皇庆元年升格为崇祥院(正二品),延祐七年被撤销,后来又恢复了。泰定四年,又改名为大承华普庆寺总管府。天历元年,再次改名为崇祥总管府。后来,至元六年,又改成了规运提点所。它下面还有九个下属机构……
首先,咱们来说说永福营缮司。这个部门的领导班子挺大的,有一个达鲁花赤,一个司令,一个大使,一个副使,外加一个都目。 延祐五年的时候,它还升级过,变成了大永福寺都总管府,官职是正三品,级别很高啊!后来又降级了,改名叫营缮提点所。到了天历三年,才最终定名为永福营缮司。
接下来是昭孝营缮司,这儿的领导班子配置和永福营缮司差不多,也是一个达鲁花赤,一个司令,一个大使,一个副使。天历元年的时候,它最初叫寿安山规运提点所,三年后才改名为昭孝营缮司。 一开始它归大禧总管府管,到了至顺二年,又换了个老板,归崇祥总管府管了。
然后是普庆营缮司,领导班子结构和前面两个一样,也是达鲁花赤、司令、大使、副使各一名。天历二年的时候,它原本叫普庆修寺人匠提举司,后来改成了普庆营缮提点所,到了三年,最终改名为普庆营缮司。
崇祥财用所主要管钱财物资,领导班子相对简单一些,一个提领,一个大使,一个副使。至大二年的时候,它下面设立了诸物库,四年后又设立了普赡仓。天历二年,这两个机构合并,就成了崇祥财用所。
永福财用所主要负责颜料等物资的收支,领导班子配置和崇祥财用所一样,也是一个提领,一个大使,一个副使。延祐三年的时候,它也设立了诸物库和永积仓,天历二年,这两个机构也合并到永福财用所了。
接下来是几个稻田管理部门,镇江稻田提举司、汴梁稻田提举司和平江等处田赋提举司,这三个部门的配置都一样,每个部门都有一个达鲁花赤,一个提举,一个同提举,一个副提举。
冀宁提领所比较简单,只有一个提领。
最后,咱们说说隆祥使司,这个部门级别比较高,是正从二品。它下面有司使四员(从二品),同知二员(正三品),副使二员(从三品),司丞二员(正五品),经历一员(从五品),都事二员(正七品),照磨兼架阁一员(正八品)。天历二年,因为中宫要建大承天护圣寺,所以设立了隆祥总管府(正三品),设置了八个官职。至顺二年,隆祥使司升格为从二品,官职配置和之前一样。后来,到了至元六年,它又改成了规运提点所。它下面还有十一个下属机构……
普明营缮都司,是个正四品衙门,主要负责工程建设和钱粮的收支。它设有达鲁花赤一人,司令、大使、副使各一人,知事一人,还有个管文书档案的提控案牍一人。天历元年,他们在海南建了大兴龙普明寺,还设立了规运提点所。第二年,归属隆祥府管辖。第三年,正式改名为都司。
集庆万寿营缮都司,也设有达鲁花赤一人,司令、大使、副使各一人,知事一人,和一个提控案牍一人。天历二年,他们在建康建了龙翔寺和万寿寺,并设立了龙翔万寿营缮提点所,归隆祥总管府管辖。第三年,也改名为营缮都司。
元兴营缮都司,同样设有达鲁花赤一人,司令、大使、副使各一人,知事一人,和一个提控案牍一人。天历元年,设立了大元兴规运提点所。到了第三年,改成了营缮都司。
宣农提举司,是个从五品衙门。设有达鲁花赤一人,提举、同提举、副提举各一人。天历二年,它原是大都等地的田赋提举司,后来归属隆祥总管府。第三年,改名为提举司。
护圣营缮司,是个正五品衙门,主要负责工程建设,以及僧侣的衣食住行,还有收取房屋税等事宜。设有达鲁花赤一人,司令、大使、副使各一人。天历二年,设立了大承天护圣营缮所。第三年,改名为营缮司。
平江善农提举司,也是个从五品衙门,设有达鲁花赤一人,提举、同提举、副提举各一人。天历二年,设立了田赋提举司。第三年,改名为提举司。
善盈库,负责钱粮的收支管理,设有提领一人,大使、副使各一人。天历二年设立,归属隆祥总管府管辖。
荆襄等处济农香户提举司,是个正五品衙门,设有达鲁花赤一人,司令一人,提举、同提举、副提举各一人。天历二年,原荆襄提举司管辖的河南、湖广地区的田地划归大承天护圣寺所有,于是荆襄提举司也改名为荆襄济农香户提举司。
首先,咱们来说说龙庆州田赋提领所。这个机构是正九品,管着龙庆州所有的土地税收,设置于天历二年。 然后是平江集庆崇禧田赋提领所,也是提领、同提领、副提领各一人,成立于天历三年。 还有一个叫集庆崇禧财用所,大使、副使各一人,也是天历三年设立的。 后来,至顺元年的时候,又设立了益都广农提举司,还有益都般阳宁海几个提领所,这些都归隆祥总管府管。不过,到了至顺二年,益都那边的广农提举司就撤销了,改成了总管府,级别是正三品,还是归隆祥总管府管。
接下来说说寿福总管府,这个府主要负责祭祀供奉的钱粮。里面的人员设置不少,有达鲁花赤、总管、副达鲁花赤、同知、治中、府判,还有经历、知事、案牍照磨各一人。至大四年,建了大圣寿万安寺,又设立了万安规运提点所,是正五品。到了延祐二年,寿福总管府升格了,成了正三品,后来又升成了寿福院,级别是正二品。到了泰定元年,又改回总管府。再后来,至元六年,万安规运提点所也改名了。寿福总管府下面还有五个机构:
第一个是万安营缮司,有达鲁花赤、司令、大使、副使各一人。这个机构之前被撤销过,是天历三年才重新设立的,因为万安规运提点所没了。第二个是万宁营缮司,人员设置和万安营缮司一样,是先在大德十年设立了万宁规运提点所,天历元年改成了营缮司。到了至元六年,四个总管府和隆祥使司都改成了规运提点所,万宁提点所也重新设立了,直接归宣政院管。第三个是收支库,提领、大使各一人。第四个是延圣营缮司,人员设置和万安营缮司一样,它之前叫天源营缮提点所,天历二年改名为营缮司。最后一个是诸物库,提领、大使各一人。最后,延祐三年又设立了一个广贮库,是正七品,有三个人,归寿福院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