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知温,字伯玉,是山东瑕丘人。年轻的时候,凭借着胆识和力气,当上了赤甲都官健,后来又到魏州马斗军服役,慢慢升迁,做到亲随军指挥使。后唐庄宗攻下魏博,知道了房知温,赐他姓李,名绍英,任命他为澶州刺史,后来又历任曹州、贝州刺史,最后驻守瓦桥关。

后唐明宗从魏州起兵南下的时候,房知温第一个带兵赶去支援。天成元年,他被任命为泰宁军节度使。第二年,他又被任命为北面招讨使,驻扎在卢台。明宗派乌震去代替房知温回镇,结果房知温手下的士兵,也就是效节军将领龙晊等人,袭击并杀死了乌震。这个效节军,是魏州的军队。魏州自从罗绍威杀了衙门军队之后,杨师厚担任节度使,又重新组建了银枪效节军。在梁末帝时期,杨师厚差点就让后梁吃大亏了。杨师厚死后,由贺德伦接替。梁末帝担心魏州军队太强大难以控制,就和赵岩等人商量,想把相州和魏州分成两镇,魏州军队因此造反,劫持了贺德伦投降后晋,后梁因此失去了河北地区。

庄宗得到魏州军队后,在黄河边上与后梁作战,屡立战功,承诺灭了后梁之后重重赏赐这支军队。等到后梁灭亡后,虽然魏州军队多次受到赏赐,但他们骄横跋扈,不知足,总是心怀怨恨;皇甫晖造反,劫持赵在礼进入魏州,都是这支军队干的。明宗即位后,赵在礼镇守天雄军,因为魏州军队一向骄横,他总是害怕出事,寝食难安,暗中派人向明宗告状,请求调离。明宗就派皇子李从荣代替赵在礼,同时把魏州效节军九个指挥使调到卢台驻守。军队出发那天,没有发给他们兵器盔甲,只给了长竿,上面系着旗帜用来表明队伍,士兵们都很疑惑。

第二年,明宗派乌震代替房知温驻守,而房知温心里很不高兴。卢台的驻军在河的两边,东西各设一个营寨。乌震刚到,就去东营和房知温会面,正说话呢,效节军哗变,在营门外喧闹起来,房知温立刻骑马出去。叛军杀了乌震,抓住房知温的马缰绳,想扣押他。房知温骗他们说:“骑兵都在西营,我现在只有步兵,恐怕没什么办法。”说完,他就翻身上马,乘船渡过河,进入西营,用骑兵把叛乱的士兵全部杀死了。明宗下令,把所有叛军的家人都在魏州处死,一共九个指挥使,三千多户,几万口人,都被赶到漳河边杀掉,漳河的水都因此变了颜色。魏州的骄兵悍将,就这样被消灭干净了。明宗知道这件事是房知温平息的,没有追究他的责任,把他调到武宁镇守,加封兼侍中,后来又先后镇守天平、平卢。

一开始,明宗当了北面招讨使,温知温是副使。废帝当政的时候,温知温当个小兵,表现得非常谨慎。后来因为喝酒闹了点不愉快。等到废帝在凤翔起兵,愍帝逃跑了,温知温趁机动了想当皇帝的心思,跟他的司马李冲说:“我有钱,盖了好几座房子,养了几千兵,趁现在起义,肯定能成功。”李冲说:“现在皇帝那么弱,上下离心,潞王兵力又很强大,这事儿成败难料啊,我还是先去打探一下情况再说吧。”李冲到了京城,废帝已经登基了,李冲立刻上表祝贺,还劝温知温进京。废帝对他特别优待。温知温回到驻地后,被封为东平王。太常寺上奏说:“册封王公,皇帝要亲自在殿上颁发诏书。如果受封的人不在京城,就应该派官员去当地册封,但仪仗、乐队、车马、礼器这些东西,是不允许出京城的,以前也没有这方面的规定。现在北平王李德钧和东平王温知温都要受封,请兵部、太常寺、太仆寺派人送仪仗、乐队、车马、礼器到当地,仪式结束后再把这些东西带回来。”温知温在当地当官的时候,总是狠狠地搜刮百姓,积攒了巨额财富,在青州南城修建府邸,出入身边带着歌妓,整天吃喝玩乐,根本不管政事。天福元年,他在宫里去世了,死后被追赠为太尉。

温知温死后,他儿子温彦儒献上他父亲留下来的钱三万缗,绢布三万匹,金子一百两,银子一千两,茶叶一千五百斤,丝绸十万两,被任命为沂州刺史。温知温手下的将领和官员分了他的剩余财产,都成了富豪。

王晏球,字莹之,洛阳人。年轻时遇到战乱,被盗贼抓走了,汴州一个有钱人家杜姓人家把他救了,把他当儿子养,他就用了杜家的姓。梁太祖镇守宣武时,挑选富家子弟中强壮能干的放到身边当兵,称为“厅子都”。晏球为人豪爽,很有气节,当上了厅子都指挥使。太祖登基后,他被任命为右千牛卫将军。朱友珪篡位后,龙骧军士兵叛乱,从怀州赶往京城,派晏球在河阳打败了他们,因为立功,被提升为龙骧军第一指挥使。

最后一位皇帝登基后,提升晏球为龙骧四军指挥使。梁国派捉生军将领李霸率领一千士兵驻守杨刘。李霸在夜里造反了,他从水门潜入城内,放火大喊大叫,还用长竿绑着布条浇上油,向上烧建国门。晏球听到骚乱,不等皇帝下令,就率领龙骧军五百骑兵去镇压。贼兵的攻势稍微减弱了一些。皇帝登上城楼看到了这一幕,大声喊道:“这难道不是我的龙骧军吗!”晏球奏报说:“造反的是李霸的部队,陛下您安心守护宫城,而臣下负责消灭叛贼。”天亮后,叛军被全部消灭了。因为这次立功,晏球被封为澶州刺史。

就这样,晏球凭借着在平乱中的出色表现,官职一路高升。他忠心耿耿,临危不乱,为维护国家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件平叛的事件,也成为了他人生履历中浓墨重彩的一笔,被后人传颂。

梁晋打仗的时候,晏球被任命为行营马步军都指挥使,相当于当时的军队指挥官。后来,后唐庄宗攻入汴州,晏球带兵追击,到了封丘,听说后梁末帝已经死了,就放下武器投降了后唐。庄宗给他赐了名字叫李绍虔,还让他当了齐州防御使,驻守瓦桥关。

后来,后唐明宗发生兵变,从邺城往南打,派人去请晏球,晏球就去了洛阳,被任命为归德军节度使。定州节度使王都造反了,朝廷任命晏球为招讨使,让他和宣徽南院使张延朗一起讨伐王都。王都派人去北方求契丹的帮助,契丹派秃馁率领一万骑兵来救王都。

晏球听说秃馁的军队要来了,就留下张延朗驻守新乐,自己去望都迎战。结果契丹军队从另一条路进入定州,出其不意地袭击了张延朗的军队,张延朗大败,带着残兵败将和晏球汇合,一起逃往曲阳。王都乘胜追击。晏球先到达河边,正坐在胡床上指挥作战,王都的军队就冲过来了。晏球和十几个手下一起用箭射敌军,敌军稍微退却了一下,这时晏球的后军也赶到了。

晏球站在高地上,命令将士们都用弓箭和短兵器作战,逃跑的斩!符彦卿率领左军攻击敌军左翼,高行珪率领右军攻击敌军右翼,中军骑兵抱着马脖子冲进敌军阵营,王都的军队彻底溃败了,从曲阳到定州,尸体和丢弃的盔甲遍地都是,长达六十多里。王都和秃馁逃回城里,不敢再出来了。

契丹又派惕隐率领七千骑兵增援王都,晏球在唐河与他们相遇,追击到满城,斩杀两千多人,缴获战马一千匹。以前契丹因为中原战乱,势力强盛,北方各族都害怕他们,而中原军队跟契丹交战,很少能取得胜利。自从晏球打败秃馁,又击败惕隐后,其余契丹军队溃逃到村庄里,村民们用锄头、木棍就地把他们杀死了,一个都没留下。惕隐带着几十个骑兵逃到幽州西边,被赵德钧抓住,送到了京城。明宗下诏斥责契丹。

后来契丹多次派使者到中原请求归还惕隐等人,态度非常卑微,但都被斩杀了,以此来警告他们。当时,中原的威风震慑四方,契丹也开始衰弱,这一切都是从晏球开始的。

晏球去攻打定州,打了很久都没拿下。皇帝老是派人催他赶紧把贼寇消灭掉。晏球觉得不能操之过急,不能盲目进攻。他手下的将领朱弘昭、张虔钊这些人就公开说:“晏球就是个胆小鬼!”然后他们就带兵冲了上去,结果部队被打得大败,死了三千多人。从那以后,其他的将领都不敢再提进攻的事了。

晏球这才开始休整军队,把三个州的赋税都用来犒劳士兵,把自己的俸禄都拿出来置办酒肉,每天都和将领们大摆宴席,好好聚聚。时间长了,定州城里粮食吃光了,城里的人先放出去一万多人,想和敌人里应外合,突围逃跑,但没成功。最后,定州的都将马让没办法了,只好投降,然后自己烧死在城里了。

晏球这个人当将领很有策略,而且很会安抚士兵。他打秃馁(指敌军),一开始打败仗了,但他后来却因此取得了胜利。当时很多将领都想趁胜追击,直接拿下定州城,但晏球却坚持不动,最后通过持久战把敌人拖垮了。从天成三年四月定州叛乱,到第二年二月才攻克,整个过程中军队里竟然没有杀一个人。因为攻克定州的功劳,他被任命为天平军节度使。后来又调任平卢,官职一路升迁,最后做到兼中书令。这一年晏球去世,享年六十二岁,死后被追赠为太尉。

安重霸,是云州人,一开始跟明宗一起在晋王手下做事。后来安重霸得罪了晋王,就跑到梁国去了,又从梁国跑到蜀国。这人啊,特别狡猾,鬼点子多,而且很会巴结人。蜀王王建把他当亲信用。后来王衍继位,年纪轻轻的,宦官王承休掌握大权,安重霸就和王承休搞好关系,想找个靠山。梁国快要灭亡的时候,蜀国攻下了李茂贞控制的秦州、成州、阶州三州,安重霸就劝王承休请求去镇守秦州,王衍就封王承休为节度使,安重霸当他的副使。

安重霸和王承休从秦州弄来好多花草树木献给王衍,还劝王衍去东边游玩。后来唐朝的魏王带兵打蜀国,王承休吓坏了,赶紧问安重霸怎么办。安重霸说:“剑门关那是天下最险要的地方,就算唐军兵强马壮,也攻不进来。不过,您是朝廷重臣,听说有难了,不能不去呀,我愿意和您一起往西边去。”王承休一向很信任他,觉得他说得对。王承休整顿军队准备出发,秦州百姓来给他送行,在城外摆了酒席款待。酒喝完了,王承休要上路了,安重霸站在王承休的马前,说:“秦州、陇州这些地方不能丢,我想留下来替您守着。”王承休已经上路了,也没办法。后来唐军攻破了蜀国,安重霸也带着秦州、成州、阶州三州投降了唐朝,明宗任命他为阆州团练使,后来又把他调到左卫大将军的职位上。过了一段时间,又让他当了匡国军节度使。废帝的时候,他当了京兆尹、西京留守,后来调到太同镇守,因为生病就辞官回家了,最后死在潞州。

王建立,是辽州榆社人。唐明宗当代州刺史的时候,让他当虞候将。有一次,庄宗派了个女奴到代州祭祖,这女奴在代州惹是生非,王建立把她抓起来打了。庄宗一听,大发雷霆,想杀了他,明宗出面保护他,才免于一死。后来明宗从魏州起兵反叛,攻打京城,曹皇后和王淑妃都在常山,王建立杀了常山的监军和守军,所以明宗的家人都平安无事。因为这件事,明宗更加器重他。明宗当了皇帝以后,就让他当了成德军节度副使,后来又升为节度使、检校太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安重诲跟李建立关系不好,李建立和定州王暗中勾结,经常写信联系,约定结为兄弟。安重诲知道了这事儿,就向皇帝明宗说了。明宗不想为难李建立,赶紧把他召回京城。李建立一进宫就告安重诲的状,说他一大堆坏话。明宗一听火冒三丈,想马上把安重诲撤职,但大臣们纷纷劝说,这才作罢。不过,明宗还是把李建立提拔为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三司事。

李建立当了一年多的三司使,却说自己不识字,想辞去这个职务,明宗不同意。过了一段时间,李建立又装病,明宗笑着说:“有些人就是装病也能把自己装病了!”于是,就把李建立外放为平卢节度使,后来又调到上党。李建立心里很不痛快,觉得没啥前途,就请求辞职,最后以太子少保的身份退休了。

李建立几次请求进京朝见,都不被允许,于是他干脆自己跑到京城,偷偷摸摸地跑到后宫见到了明宗,哭着说自己没犯错,是被安重诲排挤的。明宗说:“你当节度使的时候,也没干啥好事,难道只有安重诲在陷害你吗?”然后赏了他些茶叶和药材就打发他走了。后来石敬瑭废了明宗,李建立又官复原职,当上了天平军节度使。到了晋高祖石敬瑭时期,他又被调到平卢镇守。天福五年,李建立进京朝见,高祖石敬瑭笑着说:“三十年前的老朋友了,不用行大礼了!”还赐给他轿子进宫,安排两个宦官搀扶着他上殿,宴请他,非常优待。后来他又被调到昭义,还被赏赐了玉斧和蜀马,最后被封为韩王。李建立年轻时喜欢杀人,晚年才信奉佛教,戒杀生,所以他到的地方,老百姓也渐渐安定下来了。他七十岁去世,死后被追赠为尚书令。

他的儿子李守恩,凭借父亲的功劳得到官职,慢慢升迁到诸卫将军。李建立死后,家在潞州,李守恩在京城得到允许回家奔丧,这时契丹灭了后晋。昭义节度使张从恩和李守恩是亲家,于是让李守恩担任权巡检使,负责守卫潞州,而张从恩则去见契丹人。张从恩走了以后,李守恩趁机抢劫了张从恩的家产,然后带着潞州投降了后汉。后汉高祖刘知远即位后,任命李守恩为昭义军节度使,又调他到镇静难、西京留守,并加封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守恩这个人特别贪婪又小气,大家都很讨厌他。那时候周太祖带着枢密使白文珂他们去西边平定三场叛乱,回来经过洛阳,守恩摆出使相的架子,坐着抬轿迎接。周太祖一听就火了,当天就下令让白文珂顶替守恩当洛阳留守,而守恩这时候正要去拜见周太祖,坐在宾客席位上等着呢,结果衙役就跑来通知说新任留守已经在府衙上任了。守恩吓了一大跳,不知道该怎么办,只好灰溜溜地走了,回京城当个闲职去了。

后来隐帝杀了史弘肇等人,召集大臣上殿安慰他们,大臣们都吓得不敢说话,只有守恩站出来说:“陛下您刚睡醒吧!” 这话一出,大家都吓得赶紧低头不敢吭声了。显德年间,他做到左金吾卫上将军后就死了。

唉!道德、仁义是用来治理国家的,而法律制度和纲纪也是用来维持秩序的。自古以来,国家要乱要亡,一定是先把法律制度搞坏,然后才会乱起来。乱和坏互相影响,一直到完全没有纲纪可言,那一定会乱到极点才会好转,这是必然的趋势,五代十国时期就是这样的例子。像白文珂、守恩这种人,都身兼将相要职,是朝廷的大臣,结果周太祖一个枢密使说换就换了,就跟换个普通士兵一样简单。当时,周太祖和后汉朝廷还没什么矛盾,他应该还没起反叛之心,但他为什么这么做呢?因为他习惯了这样,所以一时高兴或生气就随便指使人,白文珂不敢违抗,守恩也反抗不了。周太祖毫不犹豫地这么做了,后汉朝廷的君臣也置之不理,上下都觉得很正常,这难道不是因为朝廷的法律制度和纲纪败坏互相影响,由来已久,最终发展到这种地步吗?所以说,那些为天下着想的人,不敢忽视细微之处,总是防患于未然,我们难道不应该引以为戒吗?!

康福,是蔚州人,祖上几代都是军校。康福因为骑射技术好,在晋王手下当偏将。晋王(后来的庄宗)曾经说过:“我家祖上靠养羊养马起家,康福长得像胡人,又长得壮实,很适合养羊养马。”于是就派康福去相州牧马,当了个小马坊使,一年多时间,马匹就繁殖得很多了。后来明宗从魏州起兵反叛,军队路过相州,康福就带着小马坊的两千匹马投奔了他,明宗的军队因此更加强大了。明宗当上皇帝后,就封康福为飞龙使,让他当磁州刺史、襄州兵马都监。后来跟着刘训去讨伐荆南,没啥功劳就回来了。

康福带兵打仗没什么特别的本事,但他精通各种少数民族的语言。明宗经常把他召进便殿,问一些边疆的事情,康福就用少数民族的语言回答。枢密使安重诲讨厌他,经常警告康福说:“别乱奏事,否则杀了你!”康福害怕了,就请求外放。

灵武节度使韩洙死了,他的部将第六澄继任,结果偏将李从宾造反了。第六澄上表请求朝廷派大将平叛,但安重诲说灵武地处边境深处,过去很多担任主帅的都死了,于是就派康福去当凉州刺史,兼任朔方、河西军节度使。康福去见明宗,哭着说自己是被安重诲排挤的。明宗就召见安重诲,想让他给康福换个地方,安重诲说:“康福当刺史没啥功劳就让他当节度使,他还敢挑三拣四吗?”明宗生气了,对康福说:“重诲让你去凉州不是我的意思,我会派兵保护你,别担心。”于是就派将军牛知柔带兵护送康福。走到方渠的时候,果然遇到羌族和吐蕃人来拦截康福,康福带兵打败了他们。

到了青冈峡,下雪了,康福爬上山,看见山谷里炊烟袅袅,有几千顶吐蕃人的帐篷,他立刻就有了主意。康福把军队分成三路,出其不意地袭击了吐蕃人。吐蕃人吓坏了,丢下车辆帐篷就跑,几乎全被杀光了,康福还缴获了大量的玉石、丝绸、牛羊马匹,从此威名大震。

李福在灵武住了三年,那几年风调雨顺,粮食丰收,养了上千匹战马,周围的少数民族都对他敬畏服从。可是有些人就怀疑李福另有野心,甚至说他一定会背叛朝廷。明宗皇帝就派人去问李福:“我哪里亏待你了,你竟然想要背叛我?”李福回答说:“我深受朝廷恩惠,就算死也不会背叛。”然后他就请求回朝,但皇帝没同意。李福又上书请求,这次皇帝终于让他回来了,也没怪罪他,只是把他调到彰义镇守。后来他又先后镇守静难、雄武,最后担任西面都部署。到了晋高祖时期,他又被调到河中镇守,之后回到京城,最终在京城去世,朝廷追赠他太师的职位,谥号武安。

李福祖上是沙陀族人,沙陀族在当时地位很高,所以李福经常说自己是沙陀人。有一次李福生病卧床,手下官员去看望他,看到他盖着锦缎被子,就私下里开玩笑说:“这锦缎被子可真华丽啊!”李福听到了,生气地说:“我是沙陀人,怎么能说我像奚族人一样寒酸呢?”听到的人都笑了。

郭延鲁是沁州绵上人。他父亲郭饶,因为骁勇善战在晋朝立下不少战功,当了九年的沁州刺史,为政清廉仁爱,州里百姓都很怀念他。郭延鲁擅长使用长矛,当了将军后,官职不断升迁,最后做了神武都知兵马使。朱守殷造反的时候,郭延鲁参与了攻打汴州的战役,因为率先攻城立功,被任命为汴州马步军都指挥使,后来又升迁为复州刺史。郭延鲁感慨地说:“我父亲在沁州做了九年的刺史,百姓到现在还怀念他。我现在有幸也当了刺史,怎么能忘记父亲的为政理念呢!”于是他更加廉洁公正,百姓都非常依赖他。任期满了,百姓都请求他留下,但朝廷没同意,百姓们都堵住道路哭着挽留他。天福年间,他被任命为单州刺史,最终在任上去世。

当时,刺史大多都是凭借军功获得的职位。有些人就议论纷纷,认为天下正值多事之秋,百姓劳苦不堪,不应该把刺史的职位交给只会打仗的武夫,他们恃功而骄,骄横跋扈,危害很大。但是郭延鲁父子却因为他们的好政绩而闻名。

哎,五代时期老百姓的日子,到底是怎么过的啊!上面呢,要交兵役,要交税,压得人喘不过气;下面呢,各种苛捐杂税,剥削得人连骨头渣子都不剩。从后唐庄宗开始,地方藩镇进贡的东西就稍微有点多了,到了后晋,那更是数都数不清了!什么“添都”、“助国”的贡品,动辄就是成千上万。就连来朝拜、出使、买宴席、赎罪,都得靠进贡。那些功臣大将,要是不幸死了,他们的子孙就拿家里的钱财去买官,给钱多就能得到肥缺好地方。哎,从皇帝到下面的人,都靠贿赂办事,老百姓的日子,还能过吗?在这个时候,像延鲁那样清廉的官员,真是太难得了,太宝贵了!

唉,想想五代十国那会儿,老百姓的日子真是苦不堪言啊!上面催着交兵役、交税,压得人喘不过气来;下面各种名目的税收,层层剥削,让人活不下去。从后唐庄宗开始,地方上的藩镇进贡就多了起来,到了后晋时期,那更是多得没法数了!什么“添都”、“助国”之类的名义,动辄就是成千上万的贡品。 就连上朝、出使、宴请、赎罪,都得靠进贡来打点。那些立下战功的大将,要是死了,他们的子孙后代就用家里的钱去买官,谁给的钱多,谁就能得到好地方做官。说白了,从皇帝到老百姓,都得靠贿赂才能办事,老百姓的日子,能好过吗?在这个时候,像延鲁那样清正廉洁的官员,真是太少了,太珍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