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景思,是秦州人。从小就擅长骑马射箭,干过杀猪卖肉的营生。后来当了兵,一步步升迁,做到指挥使。唐朝魏王继岌攻打蜀地的时候,景思负责守卫蜀地的一个重要城镇。继岌的军队打来了,景思干脆投降了,然后被任命为兴州刺史。到了后晋高祖石敬瑭当政的时候,景思又当上了贝州行军司马。等到后晋出帝石重贵当政,契丹人攻陷了贝州,景思被赵延寿抓了,让他当了个壕砦使(负责管理壕沟和防御工事)。契丹灭了后晋后,景思被任命为亳州防御使。
到了后汉高祖刘知远当政的时候,景思先是被任命为邓州行军司马,后来又当上了沿淮巡检。那会儿后汉的法律很严酷,而且当时权势熏天的史弘肇这个人,特别喜欢告发别人,动不动就杀人。景思有个奴仆,曾经向景思提了个要求,没得到满足,就跑去向史弘肇告状,说景思跟李景勾结,私藏兵甲。史弘肇立刻派了三十个骑兵去抓景思。这奴仆还对那些士兵说:“景思是个狠角色,抓到他赶紧杀掉,不然抓不住他。”士兵们到了,景思主动迎上去,双手抱住士兵哭诉冤枉,请求带他去监狱自证清白。
士兵把奴仆和景思一起带去调查,景思说:“我家就在这儿,你们尽管搜查!要说受贿,我有万贯家财;要说私藏兵甲,我有一整套军械!”士兵们搜查后,只找到一个衣箱,里面只有军籍和粮簿而已。士兵们觉得景思可怜,就放宽了心,景思主动要求戴上枷锁押解到京城,好洗清冤屈。景思有个仆人叫王知权在京城,听说景思被诬告,就赶紧去找史弘肇,请求先把自己关进监狱,证明景思没有谋反。史弘肇觉得这仆人可怜,就把他关进了监狱,每天还给他送酒送饭。景思被戴上枷锁押解上路后,颍州、亳州的百姓都跟到京城来为他作证。史弘肇这才审问那个奴仆,奴仆全部招供了。史弘肇立刻奏请皇上杀了那个奴仆,放了景思。
后来,景思跟着后周世宗柴荣打高平,世宗把几千个投降的汉军士兵交给景思统领,让他当指挥使,继续驻守淮河一带。周军攻打淮南的时候,景思因为立功被任命为饶州刺史,后来又升迁为濠州刺史。濠州被攻打的时候,景思身负重伤,最终战死,死后被追赠为武清军节度使。
王进,是幽州良乡人。这人特别勇猛,跑得比马还快。年轻的时候,他拉拢了一帮人当起了强盗,乡里人都被他害苦了。后来,符彦超派人送礼给他,把他招揽到自己手下当兵。符彦超镇守安远军的时候,军营里出了乱子,他就派王进快马加鞭地去京城报告情况。宋明宗见他来这么快,很欣赏他的脚力,就把他安排到宁卫指挥使手下做事。后来汉高祖当了侍卫亲军指挥使,就提拔王进当军校。高祖镇守河东时,也带着王进,每当有紧急军情,就派王进快马去京城报信,来回跑一趟也就五六天,因此高祖对他越来越看重,一路提拔他,最后当上了奉国军都指挥使。后来跟着周太祖起兵攻打魏国,又升迁为虎捷右厢都指挥使。他还当过汝州、郑州的防御使,以及彰德军的节度使。显德元年秋天,王进因为生病去世了,死后被追赠为太师。
哎!我翻阅旧史,看到王进的经历,总是忍不住放下书感叹:唉,五代的那些皇帝,都是从武人出身,他们身边的都是些勇猛的将士,个个都分封土地,当上侯爵王爷,这跟豺狼当牧羊人有什么区别!虽然他们能飞黄腾达,是赶上了好时候,但他们也确实个个都冲锋陷阵,没有百夫长的勇气,也得有日夜操劳的毅力。像王进这样,仅仅因为跑得快,就能当上大官,这也太离谱了吧!这难道不是因为名利地位的轻重,随着时代变化而改变吗?太平盛世,君子才能占据高位,而乱世,小人更容易得志。这其中固然有运气成分,但乱世中这种侥幸的例子更多,到了极点,就变成王进这样了。难道还有比这更离谱的吗?那时候,在朝廷上当大官的,长的也就十几年,短的只有三四年,甚至一两年。天下人都觉得上面的人换皇帝、换国家,就像换防一样平常,可见他们把这些看得多轻,更何况下面的人呢?像王进这样的人,根本不值得一提!《易经》里讲否极泰来,盛衰兴亡,君子小人总是此消彼长,像王进这样的人都能位居高位,那地位低下的那些人就更不用说了!我写王进的故事,就是为了哀叹那个乱世,也为了说明当时那些贤人君子地位低下,真是多不胜数啊!多不胜数啊!
常思,字克恭,是太原人。一开始他跟着唐庄宗当兵,后来当上了长剑指挥使。在唐朝和后晋时期,他做到六军都虞候这么高的职位。汉高祖当上河东节度使的时候,任命他为牢城指挥使。高祖当皇帝后,让他当武胜军节度使,后来又调到昭义镇守。常思从当兵开始,就没打过什么胜仗,只是运气好赶上了汉朝兴起,就当上了大官,拿着节杖指挥军队。他在潞州待了五年,主要心思都放在敛财上,不过他为人倒是挺节俭的。
早年常思穷困潦倒的时候,周太祖还是个孤苦无依的孩子,靠常思家接济生活,把常思当成叔叔看待。后来常思和周太祖一起投奔汉朝,都获得了富贵。周太祖当了皇帝以后,每次都叫常思“常叔”,对常思的妻子也像家人一样尊重。广顺三年,常思被调到归德镇守,三年后回朝,又被调到平卢。常思上奏说:“我在宋州的时候,宋州百姓欠我十万两的债务,我想把欠条上交。”太祖同意了,当场把欠条烧了,还下令宋州全部免除这些债务。常思在青州待了一年多,得了病,回到洛阳去世,死后被追赠为中书令。
孙方谏,是郑州清苑人。当初,定州西北有个狼山堡,定州百姓常年躲在那里避开契丹人的侵扰。有个尼姑在那里潜心修行,用佛教教义感化百姓,很多人都归顺了她。后来尼姑去世了,堡里的人说她的尸体不腐烂,就供奉起来祭拜。这个尼姑姓孙,孙方谏自称是尼姑的族人,就继承了她的衣钵,堡里的人推举他当了首领。后晋出帝时期,义武军节度使担心孙方谏在山中聚集人马,会成为边患,就奏请朝廷任命他为游奕使。孙方谏因为有些请求没有得到满足,就偷偷和契丹人勾结。契丹灭了后晋后,任命孙方谏为义武军节度使。后来又把孙方谏调到云中,孙方谏不肯去,带着手下又回到了狼山。汉高祖起兵的时候,契丹人放火烧了定州,把百姓掳掠到北方去了。孙方谏听说后,就从狼山出来,夺回了定州,归顺了汉朝。高祖很赏识他,就再次任命他为义武军节度使。周太祖时期,孙方谏被调到镇国镇守,他弟弟孙行友被任命为定州留后。周世宗攻打太原的时候,孙方谏到行在朝见皇帝,跟随皇帝回京,到洛阳后得了病,被调到匡国镇守,最后在洛阳去世,享年六十二岁,死后被追赠为太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