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袭吉,他老爸叫李图,是洛阳人,有人说他是唐朝宰相李林甫的后代。乾符年间,李袭吉考中了进士,当上了河中节度使李都搉的幕僚。后来他去了晋国,晋王任命他做榆次县令,之后又升任掌书记。李袭吉学识渊博,对唐朝的历史典故非常了解。他后来升迁为节度副使,最后官至谏议大夫。
晋王和梁国有仇,打了好多年的仗。后来晋王屡战屡败,想和梁国讲和,就派李袭吉写信给梁国。李袭吉写的信辞藻华丽,非常漂亮。梁太祖让人读了这封信,读到“毒手尊拳,交相于暮夜,金戈铁马,蹂践于明时”这几句时,不禁感叹道:“李公虽然身处偏远之地,却有这样的贤士,如果我能得到他,那就像给老虎添上了翅膀一样强大啊!”然后梁太祖问他的幕僚敬翔:“你帮我写封回信。”敬翔写的回信文采平平,而李袭吉的信却流传至今。李袭吉为人淡泊名利,喜欢用写文章来娱乐自己,天祐三年去世了。卢汝弼接替他当了节度副使。
卢汝弼擅长书法和绘画,但写文章不如李袭吉。他父亲卢简求曾担任河东节度使,是唐朝有名的人物,所以卢汝弼也对唐朝的历史典故很了解。晋王去世后,庄宗继位成为晋王,所有封官拜爵的事都由卢汝弼经手办理。卢汝弼在公元918年去世了。庄宗即位后,追赠李袭吉为礼部尚书,卢汝弼为兵部尚书。
张宪,字允中,是晋阳人。他为人沉静寡欲,从小就喜欢学习,还会弹琴喝酒。庄宗很了解他的文采,任命他为天雄军节度使的掌书记。庄宗即位后,提拔他为工部侍郎、租庸使,后来又升任刑部侍郎、判吏部铨、东都副留守。张宪精通吏事,很有政绩。
庄宗到东都巡视,定州王都来朝见他,庄宗让张宪负责修建一个马球场,和都一起打马球。当初,庄宗在东都称帝,把马球场当做了登基的场所。这时张宪说:“登基的场所,是帝王兴盛的象征。汉朝的鄗南台和魏朝的繁阳台,至今都还在,不能拆毁。”于是,张宪另在宫西修建马球场。马球场还没建好,庄宗就生气了,命令两个虞候赶紧拆掉原来的登基场所,改成马球场。张宪退下后叹息道:“这是不祥的预兆啊!”
一开始,明宗北伐契丹,从魏州拿铠甲给军队用,其中有五百副细铠,李嗣源当时就给了军队,但是没告诉明宗。后来庄宗到了魏州,非常生气,责怪李嗣源自己跑回去取,旁边的人劝了他才作罢。 庄宗又问李嗣源国库里还有多少钱。李嗣源呈上库簿,上面写着还有三万贯钱。庄宗更生气了,对他的宠臣史彦琼说:“我和大臣们喝酒赌博,需要十多万钱,他却拿些废纸糊弄我。我还没过黄河的时候,国库里常有一百万贯钱,现在都到哪儿去了?”史彦琼帮李嗣源解释了一番,庄宗才消气。
郭崇韬攻打蜀国,推荐李嗣源可以担任宰相,但是宫里的宦官和伶人都不想让李嗣源在朝廷里做官。枢密承旨段徊说:“宰相在皇帝面前,事情处理得不对,还可以改正,但是一方的官职,如果人选不对,造成的危害就大了。李嗣源的能力确实可以用,不如让他去地方上任。”于是,李嗣源被任命为太原尹、北京留守。
赵在礼造反,李嗣源的家在魏州,赵在礼对李嗣源的家很好,还派人送信招揽李嗣源。李嗣源把送信的人杀了,没打开信就呈给了皇帝。庄宗被杀害后,明宗进入京城,太原还不知道消息,而永王李存霸却逃到了太原。 李嗣源的属下告诉他:“现在魏州的军队南下,皇上生死未卜,李存霸来投奔没有诏书,而且他骑的马马鞍带断了,岂不是战败了吗!应该把他抓起来等候朝廷的命令。”李嗣源说:“我本来就是个读书人,没有一点功劳,皇上却对我非常好,我怎么会怀着二心图谋不轨呢?只能和他一起死了!”李嗣源的属下张昭远劝李嗣源写信给明宗表示拥戴,李嗣源哭着拒绝了。后来李存霸剃度出家,遇到北京巡检符彦超,想当和尚求活命,符彦超的手下士兵大怒,杀了李存霸。李嗣源逃到沂州,也被杀了。
哎!我啊,说到那些为国捐躯的忠义之士,得到了三个人,又失去了三个人。巩廷美、杨温的死,我已经很悲痛了。至于张宪的事,我更是痛惜不已!我查阅了以前的史书,考证张宪的经历,可是永王李存霸、符彦超和史书上记载的张宪生平事迹前后矛盾,根本无法考证清楚。大概是因为当时情况紧急混乱,记载的人难免失实吧。但是,从他的主要行为来看,还是能看出一些端倪的。张宪的忠诚之心,那真是没话说!他为了国家大义,不顾自己的家小,坚决拒绝了朝廷的礼遇,斩杀了使者,哭着拒绝了昭远(指昭宗李晔)的劝降,他的决心非常坚定。后来,他想和李存霸一起死,李存霸被杀后,他又放弃太原逃跑了,可我到现在也不知道他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而旧史书上说张宪是因为弃城而被赐死,我认为这也不对。我对张宪,本来是想为他树立一个美好的形象的,但是关键在于张宪丢了官职,而且死因不明,所以不能把他列入那些为国捐躯的忠义之士的行列。
萧希甫,是宋州人。这个人啊,口才很好,而且性格很激进。年轻时考中了进士,给梁朝开封尹袁象先当过掌书记。后来袁象先当了青州节度使,就提拔萧希甫当巡官。萧希甫很不高兴,竟然抛弃了母亲和妻子,改了名字,逃到了镇州,自称是青州的掌书记,去见赵王王镕。王镕让他当参军,可他又不高兴,待了一年多,又逃到了易州,剃度做了和尚,住在百丈山。后来,庄宗要建国于魏,设置百官,四处寻找隐居的贤士,幽州的李绍宏推荐萧希甫担任魏州推官。
庄宗当了皇帝以后,想任命他为知制诰,下诏要确定宫廷宴会的礼仪,就问萧希甫:“枢密使能不能入席?”萧希甫认为不行。枢密使张居翰听说后很生气,对萧希甫说:“我老张侍奉过三个皇帝,见过几百次宫廷宴会了,你小子一个乡下人,怎么知道宫廷规矩?”萧希甫答不上来。从此,那些当权的宦官都对他恨得牙痒痒的。宰相豆卢革等人奉承宦官的意思,一起排挤萧希甫,把他贬为驾部郎中,萧希甫因此失意,心里更加不痛快。
唐庄宗灭了梁国之后,派李希甫去安抚青州和齐州。李希甫这才知道他母亲已经去世了,妻子袁氏也改嫁了。于是李希甫就穿起丧服守孝,住在魏州。有人拿汉朝李陵的故事来讽刺他,说:“老母亲死了,妻子改嫁了。” 当时大家都拿这事儿笑话他,“老母终堂,生妻去室。”
后来明宗皇帝即位,召李希甫当谏议大夫。这时候,朝廷又设立了告状的箱子,让李希甫负责处理。李希甫就上奏说:“自从战乱不断,国家法纪败坏,欺压抢夺的事情太多了,谁有权势谁就占理。那些抢夺别人妻女、侵占别人田宅的,还有那些贪污受贿的官员,以及冤枉被判刑的人,简直数不清!现在告状的箱子一摆出来,投诉肯定很多,就连功臣和皇亲国戚,也未必都能依法处置。” 于是,从天成元年四月二十八日拂晓之前,凡是判处死刑以上的罪犯,全部赦免了,然后才把告状的箱子拿出来示众。一开始,明宗想让李希甫当谏议大夫,豆卢革和韦说极力反对。后来,豆卢革和韦说被安重诲讨厌,李希甫就趁机奉承皇帝,诬告说:“豆卢革纵容家里的佃户杀人,韦说和邻居争井,井里藏有宝物。” 有关部门调查后,井里只有个破釜而已,豆卢革和韦说最后都被贬官而死。明宗赏赐李希甫一百匹布、三百石粮食,还把他提拔为左散骑常侍。
李希甫这个人性格狭隘,又爱争强好胜。有一次,他派人半夜敲宫门告密,说河堰牙官李筠要造反。第二天一早,查问后发现没有这事儿,就把李筠杀了。那些士兵就去找安重诲,说李希甫要他们吃不了兜着走。当时,明宗皇帝要到南郊祭天,祭祀前一天,大臣们都在殿里练习仪式。宰相冯道、赵凤,河南尹秦王从荣,枢密使安重诲都在月华门外候着。李希甫和两省官员先进去,冯道他们坐在台阶下没起来。出来后,李希甫就叫来负责殿廷事务的官员,质问宰相和枢密使为什么不给两省官员让座,还破口大骂。当晚,李希甫就装病回家了。一个月后,因为告发李筠一事扰乱军心,李希甫被贬到岚州当司户参军,最后死在了贬谪的地方。
刘赞是魏州人。他爸爸刘玭当县令,刘赞开始上学的时候,他爸爸只给他穿青布衫子,吃饭的时候,刘玭自己吃肉,而给刘赞在床底下另准备素菜,对他说:“吃肉是你的俸禄,你想要吃肉,就得努力学习,考取功名,才能得到俸禄;我的肉不是你该吃的。” 所以刘赞更加努力学习,考中了进士,当了罗绍威的判官,后来又当了租庸使赵岩的巡官,还当了孔谦的盐铁判官。等到唐明宗当政的时候,刘赞一路升迁,当上了中书舍人、御史中丞、刑部侍郎。他做官很正直,那些有权有势的人,都不能对他徇私舞弊。
当时,秦王李从荣掌握兵权,骄横跋扈,犯了不少错误,有人建议给他安排师傅来辅佐他。大臣们都害怕秦王,不敢做决定,于是建议让秦王自己选择。秦王就选择了刘赞,于是刘赞被任命为秘书监,当了秦王的师傅。刘赞哭着说:“灾难就要来了!”秦王选择的王府元帅和属官十多人,大多都是轻浮、奸险之辈,每天都阿谀奉承,让秦王更加骄傲自满,只有刘赞不慌不忙地劝谏,总是以正道引导他。有一次,秦王让宾客们在座上作文,刘赞自认为是师傅,不屑于和那些小人们同流合污,即使勉强提笔写字,脸上也露出不高兴的神色。秦王讨厌他,后来就叮嘱左右,不让刘赞再来王府,刘赞也不去了,一个月只去一次王府而已,回到家就闭门不出,不与人交往。
后来,秦王果然兵败身亡。唐朝大臣们商议,秦王的属官中哪些人应该受罚,冯道说:“元帅判官任赞和秦王平时关系不好,而且在职时间不到一个月;詹事王居敏和刘赞都是因为正直而被秦王厌恶;河南府判官司徒诩长期告病在家,这些人都不应该与秦王同罪。而谘议参军高辇和秦王关系最好,高辇按律当死,其余的人可以依次减轻处罚。”朱弘昭说:“诸位不明白他的意思啊,如果让秦王进了光政门,那还怎么对待刘赞他们?我们这些人还有家眷啊!再说,法律有首从之分,现在秦王夫妇子女都死了,刘赞他们只是自身受罚,已经算是幸运的了!”冯道等人反驳不了他。而冯赟也坚决反对,刘赞他们才免于一死。于是,高辇被判处死刑,而包括任赞在内的十七个人都被判了流放。
一开始,听说秦王战败了,何赞就穿着白衣服骑着驴等着消息。有人告诉他,因为秦王战败,他官位不保了,要被夺官了。何赞说:“哪有天子继承人被杀,而他的属官却只被夺官的呢?能活着真是万幸啊!”后来,何赞被贬官到岚州当老百姓。清泰二年,朝廷下令让他回乡养老,结果他在石会关病死了。
何瓒,福建人,唐朝末年考中了进士。后梁太祖朱温当太原节度使的时候,聘请他当判官。每次太祖出征打仗,都留下张承业守卫太原,张承业死后,何瓒就接替他负责太原的留守工作。何瓒为人聪明敏捷,精通官场事务,表面上看起来好像很疏懒随便,实际上却非常细致周到。朱温在邺都称帝后,任命何瓒为谏议大夫,但何瓒觉得朱温的事业不会成功,就请求继续留守北京。
何瓒和后唐明宗李嗣源以前就认识,明宗即位后,把他召回京城,在内殿接见他,还和他聊了很久。之后,明宗任命何瓒为西川节度副使。当时,孟知祥已经起了反叛之心,正把副使赵季良当成心腹,听说何瓒要来代替赵季良,孟知祥赶紧上奏章请求留下赵季良,于是明宗就把何瓒的职位改成了行军司马。何瓒觉得丢脸,又不好推辞,只好去了。明宗赏赐给他很多东西。
早先,孟知祥在北京当马步军都虞候,而何瓒在太原当留守,孟知祥当时对何瓒非常尊敬,行军礼,但何赞总是严格按照法度办事,孟知祥一开始很不高兴。等到何瓒当了行军司马,孟知祥对他的态度依然很好。后来孟知祥造反了,罢免了何瓒的行军司马的职位,把他软禁在家,何瓒含恨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