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翰,字德卿,是唐朝掖廷令张从玫的养子。他当上范阳军监军的时候,唐昭宗还在位,跟节度使刘仁恭关系很好。后来唐朝发生大规模诛杀宦官的事件,刘仁恭为了躲避危险,就藏在了张居翰大安山北溪的住处。

之后,梁兵攻打刘仁恭,刘仁恭就派张居翰跟着晋王一起去攻打梁朝的潞州,以此来牵制梁兵。结果晋王顺利拿下潞州,还让张居翰当了昭义监军。等到庄宗即位,张居翰和郭崇韬一起当上了枢密使。庄宗灭了梁朝后就骄傲自满起来,宦官们因此又开始得势,郭崇韬也独揽大权,张居翰就默默地做事,只求自保。

魏王攻破蜀地后,蜀主王衍带着臣子们前往洛阳,走到秦川的时候,明宗那边发生了兵变。庄宗当时正在东征,担心王衍会生出异心,就派人快马加鞭送诏书给魏王,要他杀了王衍。诏书都盖好印章了,张居翰打开一看,上面写着“诛衍一行”,张居翰觉得杀降不吉利,就用笔把“行”字抹掉,改成了“家”字。当时跟着王衍一起东来的蜀地降臣有一千多人,都因此保住了性命。

后来庄宗被杀,张居翰去至德宫见到了明宗,请求退休回乡。天成三年,张居翰在长安去世,享年七十一岁。

五代时期文章水平很低,而且因为战乱,史官的职务也荒废了,很多传记小说都失传了,所以张居翰的事迹记载得并不完整,还夹杂着很多错误。想想看,在那些英雄豪杰起义、战争胜负、国家兴亡的关键时刻,怎么可能没有谋士的策略、辩士的论辩呢?但因为文字记载不足,很多事情就湮没无闻了。然而,张承业的事迹却流传至今,即使是老人都能讲出来,他的论述真是非常出色啊!这绝对不是宦官们那种阿谀奉承之言。

自古以来,宦官祸乱国家的事情屡见不鲜,其根源比所谓的“女祸”还要深远。女人,不过是因为美色迷惑君主;而宦官的危害,却不是单方面的。因为宦官侍奉君主时间长,关系近,又心狠手辣,善于逢迎拍马,取得君主的信任。他们用一些小恩小惠来讨好君主,用一些小恩小惠来巩固君主对他们的信任,让君主对他们深信不疑,亲近无比。等到君主完全相信他们之后,他们就开始用赏罚来控制君主。即使朝廷上有忠臣良将,君主却觉得他们离自己很远,不如那些整天在自己身边伺候饮食起居的宦官亲近可靠。所以,君主身边的宦官势力越来越大,忠臣良将就越来越被疏远,君主的处境也越来越孤立。

君主一旦孤立无援,对祸患的恐惧就越来越强烈,而宦官的权力也越来越稳固。君主的安危都取决于宦官的喜怒,祸患都潜伏在宫廷之中,那些曾经被认为可靠的人,反而成了祸患的根源。等到祸患已经很深重的时候,君主才意识到问题,想要疏远宦官,重用忠臣,但为时已晚。如果慢慢来疏远宦官,祸患就会越来越深;如果快速行动,宦官就会挟持君主作为人质,即使是圣明英明的君主也无法与他们抗衡,想办法解决却无法做到,即使做到了也无法成功。最终的结果,往往是两败俱伤。严重的会导致亡国,轻则亡身,让奸邪之徒借机兴起,甚至要将宦官一族杀光才能平息民愤。

历史上宦官造成的祸乱,常常是这样的模式,而且不止发生在一朝一代。那些当君主的,并不是故意想在内宫养虎为患,疏远外边的忠臣良将,只是因为事情逐渐积累,最终导致了这样的局面。女人美色的诱惑,如果君主不幸没有意识到,祸患就会降临;但只要君主醒悟了,赶走她们就行了。而宦官造成的祸患,即使君主想后悔,想摆脱,也往往无力回天,唐昭宗的事就是个例子。所以说宦官的祸患比女祸还要深,就是这个道理。我们真的应该引以为戒啊!唐昭宗过于信任和亲近宦官,因此导致太子被幽禁。太子被放出来后,与崔胤一起想铲除宦官,崔胤是宰相,但力量不足,于是向梁国求兵。梁兵快要到了,宦官们挟持着天子逃到了岐州。梁兵围困了三年,昭宗出逃后,唐朝灭亡了。“**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于女祸。**”

一开始,唐昭宗逃跑了,梁王把唐朝的宦官第五可范等等七百多人全部杀掉了,那些在外面跑的,也下令全国通缉,格杀勿论。但是很多宦官都被各地的节度使藏了起来,没被杀。那时候,各地的节度使都各自称王称霸,都用宦官办事,尤其吴越地区最多。后来庄宗即位,又下令全国搜捕以前的唐朝宦官,全部押送到京城,抓到了几百人,宦官们又开始掌权,最后导致了后唐的灭亡。这跟找一辆已经翻了的破车,自己还非要开着它走一样的道理,真是令人悲哀啊!

庄宗还没灭掉后梁的时候,承业就已经死了。承业的弟弟居翰虽然是枢密使,但是没啥实权。有个宣徽使叫马绍宏,曾经被赐姓李,很受庄宗的信任。可是他诬陷杀害大臣,贪财受贿,专权跋扈,得罪了天下人,他身边那些亲信,都是些宫里养着的黄门小太监。那时候,明宗从镇州来京城朝见皇帝。庄宗有点怀疑明宗有二心,暗地里派马绍宏去监视明宗。结果马绍宏却把情况告诉了明宗。明宗从魏州起兵反叛,天下人都知道祸乱是从魏州开始的,可是谁知道是马绍宏最先挑拨了明宗的心呢!郭崇韬已经攻破了蜀地,庄宗却听信宦官的话怀疑郭崇韬。其实郭崇韬的死,庄宗根本不知道,都是宦官干的。当时,唐朝的精锐部队都在蜀地,如果郭崇韬不死,明宗进洛阳,唐朝岂不是后院起火?明宗还能这么轻松地取代唐朝吗?后来明宗即位后,又下令全国抓捕宦官,全部杀掉。那些宦官逃到深山老林里,很多都剃度做了和尚。逃到太原的有七十多个,全都被抓到都亭驿杀掉了,血流了一地。

明宗年纪大了,毛病也多,王淑妃专权干政,宦官孟汉琼也因此得势,开始胡作非为。秦王去看望明宗,发现皇帝已经不行了,出来后听到哭声,以为皇帝死了,就想着带兵进宫,因为他害怕自己不能继承皇位。大臣朱弘昭等人正计划着这件事,还没商量出结果,孟汉琼就匆匆跑去见明宗,说秦王要造反,然后就带兵把秦王给杀了,把秦王描绘成十恶不赦的大坏蛋。明宗因为这件事气得不行,最后含恨而终。后来,愍帝逃到了卫州,孟汉琼在路上迎接被废黜的皇帝,结果被废帝讨厌,给杀了。

唉!人活着舒服了,如果不是圣人贤者,时间长了就难免骄傲怠惰。宦官和女人的祸害不是一天造成的,他们总是趁着人骄傲怠惰的时候,慢慢地渗透进去。明宗可不是个昏庸的皇帝,但还是落得这个下场,大概是因为他在位时间太长了。其他的朝代,武将多起来,等到他们继承皇位,朝代时间短,皇帝在位时间也不长,所以宦官们没机会兴风作浪。他们造成的巨大危害,大致可以从这里看出来。只有承业的议论,真是让人敬佩,而居翰仅仅改动了一个字就救活了成千上万人。君子对待人,只要对方有优点,就会全部接受,我对这两个人,也是这样。取其善而戒其恶,这叫做“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所以我把他们失败的原因都写下来,记录在这篇文章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