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建,字佐时,是河南许州长社人。年轻时在蔡州当个军校,跟着忠武军将领鹿晏弘混。后来跟着杨复光去长安打黄巢,黄巢都打败了,杨复光也死了,鹿晏弘和韩建他们就没了靠山。于是,他们带着手下的兵,往西去蜀地迎接僖宗皇帝。这一路上,他们攻城略地,抢劫了不少东西。到了兴元府,他们还赶走了牛丛,占据了山南地区。不过没多久,他们就守不住了,鹿晏弘往东逃回许州,韩建则逃到了蜀地,被封为金吾卫将军。等僖宗皇帝回到长安后,韩建被任命为潼关防御使、华州刺史。
华州之前经历过好几次大战,百姓都逃散了,家家户户都空了。韩建出身低微,从小就干农活,他亲自动手开荒,带领百姓耕种,还经常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的疾苦。韩建一开始不识字,他就让人把自己的碗筷、床榻这些东西都刻上名字,方便自己认,慢慢地,他就认识了不少字。后来他看到《玉篇》这本书,高兴地说:“我只要按照类别去找,还有什么字是找不到的呢?”于是他就开始学习音韵和声律,有空的时候就学习历史书籍。当时天下大乱,各地的节度使都是些粗鲁的武夫,只有韩建认真安抚百姓,管理军队,还喜欢学习。荆南的成汭,当时冒用郭姓,也善于治理荆楚地区,当时人们把他们并称为“北韩南郭”。
大顺元年,韩建奉命跟着张浚去攻打晋军,结果张浚打败了,韩建就从含山偷偷跑回去了。河中节度使王重盈死了,他的儿子珂和珙争着当节度使,晋军支持王珂,而韩建、王行瑜、李茂贞则支持王珙。唐昭宗皇帝不同意,韩建他们非常生气,就带兵攻打长安。昭宗皇帝把他们叫去训斥,王行瑜和李茂贞吓得浑身发抖,说不出话来,只有韩建一个人站出来解释。结果他们杀了宰相韦昭度、李磎等人,还想要废掉昭宗皇帝。正巧这时晋军就要打过来了,韩建他们害怕了,就撤兵回去了。晋军来讨伐三镇,兵临华州城下,韩建登上城楼大声喊道:“我们华州从来没有对贵国失礼,为什么攻打我们?”晋军说:“你带兵攻打天子,杀了朝廷大臣,所以我们来讨伐你!”后来,韩建他们就和晋军讲和了。
公元896年,李茂贞又来攻打长安了!唐昭宗皇帝准备逃到太原,走到渭河北岸的时候,朱温派他儿子朱允去请昭宗去华州避难。昭宗本来还想跑到鄜州去,结果朱温追上了他,在富平哭着说:“那些藩镇节度使一个个都太嚣张了,可不是只有李茂贞一个!您要是离开京城跑到边塞去,还过黄河,那可就回不来了啊!”昭宗也跟着哭了起来,最后还是去了华州。
那时候,皇帝身边就只有殿后军和李筠等定州将领带来的千把人护卫着,还有一些皇子们带的兵。朱温把昭宗接到自己的地盘上后,就想控制住他,就请求撤掉那些皇子的兵,把殿后军也解散了,上了一堆奏章,但昭宗就是不答应。昭宗登上齐云楼,往西北方向看着长安,写了三首《菩萨蛮》来表达思乡之情,最后那首诗写道:“野烟生碧树,陌上行人去。安得有英雄,迎归大内中?”酒喝多了,他和大臣们一起悲歌痛哭,朱温和其他皇子也都跟着哭。朱温心里更不爽了,就派人去跟那些皇子说,他们密谋要杀朱温,然后劫持皇帝去其他藩镇。
昭宗把朱温叫来想问问清楚,朱温装病不出,就让那些皇子自己去见朱温,结果朱温根本不见他们。朱温又请求把皇子们都软禁在十六宅,昭宗觉得很难办。朱温就带了几千精兵把行宫围了起来,要求处死李筠。昭宗吓坏了,赶紧下令杀了李筠,把殿后军和定州的兵都解散了,把皇子们都关进了十六宅。昭宗越来越后悔当初跑到华州来了,就派延王李戒丕去晋王那里求救,想办法恢复局面。李戒丕回来后,朱温就和中尉刘季述一起诬陷皇子们谋反,带兵包围了十六宅,皇子们都爬上屋顶喊叫,最后都被杀害了。昭宗没办法,只能为朱温立一块“建立德政碑”来安慰他。
话说这李建,杀了几个诸王之后,就在南方盖起了豪华的楼阁,想邀请昭宗皇帝去玩玩,结果没成,反而把德王李裕立为皇帝了。他爹叔父李丰就劝他说:“你本来就是陈州、许州一带的农民,赶上这乱世,蒙受了皇帝大恩才走到今天。现在你想凭借两州百里的地盘干大事,搞不好会灭了全族,我实在看不下去,不如先死了算了!”说着就哭了起来,伤心不已。当时李茂贞和朱温(梁太祖)都想出兵迎接昭宗回长安,李建有点害怕,这事儿也就作罢了。
光化元年,昭宗皇帝终于回到了长安,还特意让人给李建画了像,封他为颍川郡王,还给了他铁券(免死金牌)。李建推辞了王爵,最后被封为许国公。后来,朱温带兵打长安,派张存敬攻打同州,李建手下的判官司马邺把城池给投降了。朱温就派司马邺去叫李建投降,李建这才投降了朱温。朱温责怪李建背叛自己,李建说:“这是判官李巨川出的主意!”朱温一听,大怒,当场就把李巨川给杀了,然后带着李建一起行动。
昭宗皇帝东迁到洛阳,李建跟着去了。昭宗皇帝举起酒杯,对朱温(梁太祖)和李建说:“迁都之后,国家逐渐安定,社稷的安危,就靠你们两个人了!”然后,何皇后也举起酒杯敬酒,李建偷偷地踩了朱温的脚。朱温就假装喝醉了,离开了。李建出来后,对朱温说:“天子跟宫女眉来眼去的,帐篷里还有兵器的声音,恐怕您会有危险啊!”朱温因此更加器重李建,把他提拔为平卢军节度使。
朱温当了皇帝后,任命李建为司徒,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朱温性情刚暴,大臣们谁也不敢劝谏,只有李建敢于直言,朱温还比较宽容他。朱温在洛阳举行郊祭,李建担任大礼使。后来李建辞去宰相的职位,出镇许州。朱温死后,许州军中发生叛乱,李建被杀害,享年五十八岁。
再说李仁福,他家世不明。唐僖宗的时候,有个叫拓拔思敬的人,是夏州的一个偏将,后来因为在平定黄巢起义中立功,被赐姓李氏,被任命为夏州节度使。拓拔思敬死后,乾宁二年,他的弟弟拓拔思谏继任节度使。
唐朝末年天下大乱,正史记载缺失严重,各地军阀割据,只有那些特别善恶分明、影响巨大的事件才会被记录下来。那时候,兴元、凤翔、邠宁、鄜坊、河中、同华等地的军队四处征战,混战不休。只有灵夏地区比较平静,既没给唐朝添麻烦,也没立下什么大功。朱玫造反的时候,李思敬和鄜州的李思孝都带兵驻扎在渭桥。后来,黄巢攻陷长安,王重荣、李克用等人联合各镇军队讨伐黄巢,李思敬也参与了平定黄巢,收复长安的战役。但是,李思敬并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功绩,所以他的生平事迹和功过没有详细记载。
梁朝开平二年,李思敬去世,军队拥立他的儿子李彝昌为留后,梁朝皇帝就封李彝昌为节度使。第二年,李彝昌手下的将领高宗益造反,杀了李彝昌。当时,李仁福担任蕃部指挥使,驻守在外,军中就拥立李仁福为首领,没人知道他和李思敬是什么关系。同年四月,李仁福被任命为检校司空、定难军节度使。在梁朝统治期间,李仁福一直奉梁朝为正朔。当时,岐王李茂贞和晋王李克用多次带兵攻打李仁福,梁朝就派兵救援他。李仁福官至检校太师兼中书令,被封为朔方王。长兴四年三月,李仁福去世,他的儿子李彝超自立为留后。
从李仁福开始,边境将领就纷纷说李仁福和契丹勾结,担心他会成为边患。李仁福死后,后唐明宗就让李彝超担任延州刺史、彰武军节度使,同时派从进取代他。担心李彝超不服从调令,明宗又派邠州的药彦稠带五万兵马护送从进前往彰武军。李彝超果然不服从调令,从进和药彦稠就带兵围困他,一百多天都没攻下来。夏州城墙本来就坚固,当地老人传说这是赫连勃勃用蒸土筑成的,从进他们挖地道攻城,结果城墙坚硬如铁石,根本凿不动。李彝超就向党项族求援,袭击从进他们的粮道,从陕西以西,老百姓运输粮食草料,费用高达数千,百姓苦不堪言,道路一片愁云惨雾。明宗没办法,只好放弃攻打李彝超,任命他为定难军节度使。清泰二年,李彝超去世。
韩逊他弟弟叫韩彝兴,官做到检校太师兼侍中,周显德年间被封为西平王,这些事详细记载在正史里。
韩逊的家族背景不清楚,一开始只是灵武军的一个小军官。唐朝末年天下大乱的时候,他占据了灵盐地区,唐朝政府就封他当节度使,但是史书上没记载这事儿,查不到相关记录。直到梁朝开平三年,史书上才第一次出现韩逊的名字,那时他被封为朔方节度使兼颍川王。那时候,邠宁的杨崇本、鄜延的李周彝、凤翔的李茂贞,都跟梁朝打仗,就只有韩逊和夏州的李思谏臣服于梁朝,没跟梁朝打过仗。李茂贞曾经派刘知俊去攻打韩逊,结果没攻下来。韩逊也很会安抚他的部下,大家都喜欢他,还给他立了生祠。
贞明年间,韩逊死了,军中拥立他的儿子韩洙当留后,梁朝就让他当了节度使。到了后唐庄宗时期,韩洙又兼任河西节度使。天成四年,韩洙死了,他的儿子韩澄就接替他当了朔方军的留后。结果他的部将李宾造反了,韩澄就上奏朝廷请求派兵平乱。明宗皇帝就派康福去当朔方河西节度使,代替了韩澄。从此以后,朔方节度使就由朝廷任命官员来担任了。韩家自从韩逊占据灵武之后,几代人也没什么值得称道的事迹,韩澄以后的事迹就不知道了。
杨崇本小时候跟着李茂贞,李茂贞把他当亲儿子养,还让他改姓李,叫李继徽。后来李茂贞把他推荐当了静难军节度使。朱温攻打岐州没拿下,就调兵攻打邠州,杨崇本就投降了朱温。朱温让他恢复原来的姓氏,赐名崇本,还把他的家人迁到河中当人质。杨崇本的老婆长得漂亮,朱温带兵来回经过河中,就经常去宠幸她。杨崇本的老婆挺羞愧的,偷偷派人责备杨崇本说:“你个大男人,连自己的老婆都保护不了,我已经成了朱温的女人了,没脸见你了,干脆一刀一绳了结吧!”杨崇本听了哭得稀里哗啦,又气又怒。后来梁兵撤了岐州的围困,杨崇本的老婆就回去了,杨崇本就背叛朱温,又回去投奔李茂贞了。
李茂贞联合蜀军和杨崇本一起攻打雍州和华州,关中地区都吓坏了。朱温带兵西进到河中,派郴王朱友裕去打他们,结果朱友裕在永寿死了,梁军就撤兵了。杨崇本驻扎在美原,朱温又派刘知俊、康怀英等人去打他,杨崇本被打得大败,从此再也没敢往东边去。乾化四年,被自己的儿子杨彦鲁给杀了。杨崇本的养子李保衡杀了杨彦鲁,然后投降了后梁。
高万兴是河西人。唐朝末年,河西属于李茂贞管辖。李茂贞的手下胡敬璋当了延州刺史,高万兴和他的弟弟高万金都跟着胡敬璋当骑兵将领。胡敬璋死了,他的部将刘万子接替他当了刺史。后梁开平二年,刘万子在延州南面为胡敬璋下葬,这时他的部将许从实杀了刘万子,自己当了延州刺史。当时,高万兴兄弟都带兵驻守边境,听说刘万子死了,就带着他们手下几千人投降了后梁。
梁太祖带兵驻扎在河中,派同州刺史刘知俊带兵支援万兴,攻打丹州,抓住了丹州刺史崔公实。接着又攻打延州,抓住了许从实。鄜州刺史李彦容和坊州刺史李彦昱都丢下城池逃跑了。于是梁太祖任命万兴为延州刺史、忠义军节度使,任命牛存节为保大军节度使。后来刘知俊叛变了,梁太祖就调牛存节去守同州,改任万金为保大军节度使。万兴后来升迁,官至检校太师兼中书令,封渤海郡王。贞明四年,万金去世,梁太祖就让万兴担任鄜延节度使,晋封延安郡王,后又改封北平王。梁朝灭亡后,后唐庄宗进入洛阳,万兴曾经去朝见他。同光三年,万兴在镇上去世了。
万兴兄弟都很骁勇,但是并没有什么显著的战功,然而因为他们投降梁朝,而梁朝取得鄜州、坊州、丹州、延州,都是从万兴开始的,所以他们兄弟几代都世袭了那里的土地。万兴死后,他的儿子允韬继承了他的职位,长兴元年,允韬被调到安国镇,后来又被调到义成镇,清泰年间去世了。万金的儿子允权,开运年间担任肤施县令,后来辞官回家。当时,周密担任彰信军节度使,契丹灭了后晋,延州军中发生叛乱,将周密赶走。周密坚守东城,而西城的军队拥立允权为留后。允权听说汉高祖刘邦起兵于太原,就归顺了后汉,立即被任命为节度使,广顺三年去世。
温韬,是京兆府华原县人。年轻时是个盗贼,后来投奔了李茂贞,担任华原镇将,冒用李姓,改名为李彦韬。李茂贞把华原县改名为耀州,任命温韬为刺史。梁太祖围攻李茂贞于凤翔,温韬率耀州投降梁朝,不久又叛变回到李茂贞手下。李茂贞又把美原县改名为鼎州,建立义胜军,任命温韬为节度使。后梁末帝时期,温韬再次叛离李茂贞投降梁朝,梁朝将耀州改名为崇州,鼎州改名为裕州,义胜军改名为静胜军,并任命温韬为节度使,恢复了他的温姓,改名为温昭图。
温韬在镇州待了七年,镇州境内所有的唐朝皇陵都被他挖开了,把里面的金银财宝都拿走了。昭陵的防御最严密,温韬是从墓道下去的,发现里面的宫室建筑宏伟华丽,跟人间没什么两样。正殿在中间,东西两边排列着石床,石床上放着石匣,石匣里装着铁匣,铁匣里装满了前朝的书籍,还有钟繇、王羲之的书法作品,纸墨都跟新的一样。温韬把这些宝贝都拿走了,流传到民间。只有乾陵,因为风雨太大,他没法打开。
后来,朱友谦叛乱,攻占了同州,晋王派兵支援朱友谦,并向华原进军。温韬害怕了,请求调离镇州,于是被调到忠武军。等到庄宗灭了梁朝后,温韬主动来朝见皇帝。他通过伶人景进向刘皇后行贿,皇后在庄宗面前为他说了好话,庄宗对温韬非常优厚,还赐给他名字叫李绍冲。郭崇韬说:“这家伙是盗墓贼,罪不容赦!”庄宗说:“我已经原谅他了,不能失信。”于是马上派他回镇州。
后来,明宗进入洛阳,他和段凝一起被抓进监狱,后来又被赦免了,被勒令回家务农。第二年,温韬被流放到德州,赐死。唉,厚葬的坏处,从秦汉以来就一直存在,很多聪明英勇的君主,即使有高谈阔论的臣子极力劝说祸福,也无法让他们醒悟过来。这难道不是因为贪图富贵,沉溺于自己的私欲太深,而未来的祸患又难以预料,不足以触动他们的内心吗?然而,听到温韬的故事,我们就能从中得到一些教训了!五代的皇帝,大多不得善终,哪有时间顾及身后事呢!
只有周太祖能意识到温韬事件的教训,在他将死的时候,写信给世宗,让他用瓦棺、纸衣来埋葬自己。下葬的时候,打开棺材给人们看,下葬后,刻石告诫后世,不要修建地下宫殿,不要安置守陵的妾侍。他的遗嘱非常恳切,但是史书上并没有记载他的葬礼的简陋程度。他还吩咐把生前穿的衮冕、通天冠、绛纱袍各两套,一套葬在京城,一套葬在澶州;又把他的剑、铠甲各两套,一套葬在河中,一套葬在大名。这些做法,我们很难理解他的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