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重绩,字洞微,祖上是北方游牧民族,世代都在军队里。他年轻的时候就学习天文历法,精通《太一术》、《五纪》、《八象》、《三统大历》,住在太原。唐庄宗镇守太原的时候,每次带兵打仗,都要问他征战吉凶,马重绩预测的都非常准确,后来被任命为大理司直。到了明宗时期,他就没啥用了,被冷落了。
后来,晋高祖李克用在太原起兵对抗朝廷,唐朝废帝派兵围困太原,情况非常危急。这时候,大家让马重绩占卜一下,他卜得《同人》卦。他说:“这个卦象是天火同人,乾卦代表天,离卦代表火,乾为健,离为明。‘健’是君主的德行,‘明’是君主南面而治天下的意思。‘同人’就是大家同心协力,一定会有盟友来帮助我们。《易经》上说:‘战乎乾’,乾卦在西北;又说:‘相见乎离’,离卦在南方。所以我们的盟友会从北方过来支援我们,在西北打胜仗,大概会在九月十月交接的时候。” 果然,那年九月,契丹人帮助晋军打败了唐军,晋高祖最终夺取了天下。于是,马重绩被封为太子右赞善大夫,后来又升任司天监。
第二年,张从宾造反,晋高祖又让马重绩占卜。这次卜得《随》卦,马重绩说:“卦象显示南方如同析木一样,树木自己都无法延续,空虚而被推动,就会跟着倒塌。现在已经是快要到秋天了,已经无力回天了!” 结果,七月张从宾果然兵败。晋高祖非常高兴,赏赐给他良马和很多财物。
公元907年,重绩给皇帝上奏说:“天象观测,是帝王用来校正天地运行规律,宣示天下政令的根本。可是古今各种历法,考证起来都存在不少偏差,《宣明历》的气候节气很准确,但星象位置却不对,《崇玄历》的五星位置对了,但一年却差了一天。我综合了《宣明历》的气候节气和《崇玄历》的五星位置,把这两个历法结合起来,这才比较准确。从以前历法来看,都把天正十一月作为一年的开始,用太古甲子年作为纪元,时间越久,误差就越大。我综合了这两个历法,创造了一种新的历法,以唐朝天宝十四年乙未年为纪元,以雨水节气所在的正月中气为一年的开始。” 皇帝下令让司天监的赵仁锜、张文皓等人审查这个新历法的优缺点。
赵仁锜他们说:“根据重绩的新历法推算,明年庚子年正月初一,各项数据都完全吻合,没有错误。”于是皇帝下令颁布这个新历法,并命名为《调元历》。可是这个历法用了几年后就出现偏差了,所以后来就不再使用了。重绩又上奏说:“漏刻计时的方法,是用观测北极星来确定昼夜,一共一百刻,八刻六十分刻的二十份算作一个时辰,一个时辰是四刻十分。这是古时候一直沿用的方法。现在这个方法失传了,都以正午为一个时辰的开始,把未时提前了四刻十分才算作午时。因此,昼夜的明暗变化,都失去了准确性,请求按照古法改正。”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重绩去世时,享年六十四岁。
赵延义,字子英,是秦州人。他曾祖父赵省躬精通天文算术,因为躲避战乱跑到蜀地去了。他父亲赵温珪在蜀王王建手下当司天监,经常给王建算吉凶,要是算得不准,就免不了挨训。赵温珪临死前告诫子孙说:“算命看相是我们家的老本行,但是我在乱世当官,因为算得不准得罪了不少人,好几次都差点儿丢了性命!你们子孙要是能走别的路升官发财,就别干这行了!” 可是赵延义年轻的时候也跟着他爹走这条路,在蜀国当了司天监。
蜀国灭亡后,他投奔了唐朝,当了个看星星的官。赵延义精通各种算命方法,而且很擅长看相。契丹灭了后晋,赵延义跟着契丹人来到了镇州。李筠和白再荣正琢磨着把契丹人赶走,重新归顺大汉,但是拿不定主意,赵延义就用算命的说辞来支持他们的想法。后来,周太祖带着军队从魏州打进了京城。周太祖把赵延义叫去问:“汉朝灭亡得这么快,是天数注定吗?” 赵延义说:“当皇帝的治理天下,应该用仁义和恩德来感化百姓,可是汉朝的法律太严酷,刑罚又滥用,天下老百姓都叫冤,这就是它灭亡的原因!”
当时,周太祖正带着兵包围着苏逢吉和刘铢的家,打算把他们全家都杀掉。听了赵延义的话,周太祖吓了一跳,于是就赦免了他们的家人,两家人都因此保住了性命。后来,赵延义在周朝当上了太府卿,还兼任司天监,最后因为生病去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