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同,是幽州人。他爹王敬柔娶了刘仁恭的女儿,生下了他。王思同跟刘仁恭一起当过银胡革录指挥使,后来刘仁恭被自己儿子刘守光给囚禁了,王思同就赶紧跑到后晋那边去了,当上了飞胜指挥使。
后梁和后晋在莘县打仗,派王思同去杨刘筑垒防御,因为立了功,升迁为神武十军都指挥使,后来又一路升到郑州防御使。王思同这个人啊,胆子大,又勇敢,骑马射箭都很厉害,还喜欢学习,挺爱写诗的,为人慷慨,重情义,对文人也很客气,就是没什么实际的战功。
后晋明宗当政的时候,因为王思同资历老,就让他当了匡国军节度使,后来又调到雄武镇守。那时候,吐蕃老是来打仗,秦州那边又没啥防御工事,王思同就一口气修建了四十多个栅栏来抵御吐蕃入侵。在雄武镇守了五年,回朝见明宗皇帝。明宗问他边境的情况,王思同就指着地图,详细地讲解了当地的山川形势,以及利害关系。王思同走后,明宗看着身边的人说:“有人说王思同不务正业,他能做到这个地步吗?” 这下明宗才真正认识到王思同的才能,于是就提拔他做了右武卫上将军、京兆尹、西京留守。
后来石敬瑭攻打董璋,王思同当先锋指挥使,军队打进了剑门关,结果后勤跟不上,王思同跟董璋交战,没打赢,就撤兵了。石敬瑭的军队撤兵后,王思同被调到山南西道镇守,后来又再次担任京兆尹、西京留守。
应顺元年二月,潞王李从珂在凤翔起兵造反,他赶紧给周围的藩镇发信,说奸臣在先帝生病的时候就图谋不轨,害死了秦王,立了个年幼的皇帝,欺压宗室,动摇各地的藩镇,信里还详细解释了他为啥要起兵讨伐叛乱。然后,他还派了个伶人安十十,带着一把五弦琴去见李思同,想借着音乐来表达他的意思。
当时,各地的藩镇都在观望,虽然都把潞王发的信报给了朝廷,但也没完全断绝和潞王的联系。只有李思同,他把安十十和李从珂派来的推官郝诩等人一起送到了京城。唐哀帝很高兴李思同的忠诚,马上任命他为西面行营马步军都部署。
三月,各地的军队一起包围了凤翔,攻破了东西两边的城门。李从珂的兵力弱,但防守很顽强,进攻的军队伤亡很大。李从珂登上城墙,对着外面的军队哭着说:“我跟随先帝二十年,大小打过几百仗,铠甲都没脱过,身上全是刀伤,将士们都跟着我出生入死啊!现在先帝刚去世,朝廷却相信奸臣,离间父子兄弟,我到底犯了什么罪要被讨伐呢?”说完就痛哭起来。听到这话的士兵们,都很同情他。
兴元节度使张虔钊攻打凤翔城西,督战非常严厉,士兵们受不了了,反而攻击张虔钊,张虔钊逃跑了。羽林指挥使杨思权喊着:“潞王是我的主子!”就率领军队从西门进入城内投降了李从珂。而李思同和朱知还在督战。严卫指挥使尹晖指挥着他的士兵说:“城西的军队入城受赏了!还打什么仗啊?”士兵们纷纷脱下盔甲丢掉武器,声音传出去好几里,都入城投降了。其他藩镇的军队都溃败了。
李思同孤身逃走,到了长安,西京副留守刘遂雍闭门不让他进去,他又逃到了潼关。李从珂率兵东进,到了昭应,前锋追上了李思同。李从珂责问他:“你的罪过能逃得掉吗?”李思同说:“我不是不知道投降王爷就能活命,只是恐怕死了之后也无法在九泉之下见到先帝。”李从珂被他的话感动了,最终还是杀了他。后来汉高祖刘邦即位后,追赠他为侍中。
张敬达,字志通,是代州人,小名叫生铁。年轻的时候,他就凭借骑射的本领,在唐庄宗手下当厅直军使,也就是侍卫之类的差事。
后来到了唐明宗时期,他升任河东马步军都指挥使,还当上了钦州刺史,一路升迁,最后当上了彰国、大同军节度使,之后又调任武信、晋昌节度使。清泰二年,契丹人多次侵犯边境。当时皇帝(唐末帝)让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兼任大同、彰国、振武、威塞等军蕃汉马步军都总管,驻扎在忻州。结果石敬瑭的军队在那里闹哄哄的,还喊“万岁”,石敬瑭杀了三十多个人才把这事儿压下去。
皇帝怀疑石敬瑭有反叛之心,就派张敬达当北面副总管,想以此削弱石敬瑭的兵力。第二年夏天,皇帝把石敬瑭调到天平镇守,然后任命张敬达为大同、彰国、振武、威塞等军蕃汉马步军都部署,这下石敬瑭彻底造反了。于是,皇帝又任命张敬达为太原四面招讨使,去攻打石敬瑭。
六月,军队包围了太原城,张敬达指挥士兵修筑长城一样的防御工事,还用云梯、抛石机攻城。可每次工事快要完工的时候,就来场大风大雨或者暴雨,把工事冲毁了。
石敬瑭向契丹求救,结果可真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九月份,契丹的耶律德光从雁门关杀进来了,那阵势,旌旗绵延五十多里,一眼望不到头!德光先派人去问敬瑭:“我今天想打败敌人,你觉得怎么样?”敬瑭这老小子,嘴上说:“你们大军远道而来,敌人又这么厉害,咱们得稳扎稳打,求胜心切可不行啊!”话还没传回去呢,仗就已经打起来了。
敬达在西山布阵,契丹派了三千轻骑兵来试探,这三千骑兵,装备简陋,人马都没穿盔甲,就拿着皮鞭木棍,气势汹汹地冲向唐军。唐军一看,这哪是正规军啊,都争先恐后地追了上去。契丹兵假装败退,把唐军引到汾河边,埋伏的契丹大军突然杀出,把唐军拦腰截断,北边的那一部分唐军全军覆没,死了上万!敬达赶紧收兵,退守晋安,契丹大军把晋安围了个水泄不通。
朝廷派了赵延寿、范延光等人去救敬达。赵延寿在团柏谷驻扎,范延光在辽州驻扎,两人之间隔着上百里地。契丹军围困敬达的阵势,从晋安寨南边一直延伸,长达一百多里,宽五十里,敬达的士兵往外一看,只见帐篷连绵不绝,像山丘一样,四面都用绳索围起来,挂着铃铛报警,还有狗在营地里跑来跑去。敬达军里要是有人晚上偷偷跑出去,立刻就会被契丹抓到,所以大家都不敢出营了。赵延寿他们俩个根本没想着救敬达,心里都打着自己的小算盘。
敬达手里还有五万兵,一万匹马,可时间一长,粮草吃光了,他们开始削木头筛粪喂马,马死了就吃马肉,最后马都饿死了。副招讨使杨光远劝敬达投降契丹,敬达觉得不能背叛唐朝,而且援军也快到了,杨光远却一直逼他,敬达急了:“你们干嘛这么逼我!干嘛不干脆杀了我算了!”杨光远二话不说,直接把敬达给杀了,然后投降了契丹。耶律德光听说敬达死了,还挺惋惜敬达的忠义,还派人把他厚葬了。
翟进宗和张万迪,这俩人是谁,当时还真不知道。一开始他们都跟着唐朝混,后来又投奔了后晋。翟进宗当上了淄州刺史,张万迪当上了登州刺史。后来杨光远造反了,带着几百骑兵硬生生把这两个刺史给挟持到青州去了。张万迪乖乖听话,但翟进宗就是不屈服,结果杨光远就把翟进宗给杀了。后来皇帝追封翟进宗为左武卫上将军。杨光远被平定后,青州地区大赦,就连杨光远的家人都被赦免了,唯独张万迪没被放过,把他的罪行公布出来后就把他给杀了。皇帝还下令寻找翟进宗的尸体,隆重地安葬了他,并且由朝廷负责葬礼的一切事宜,还把他的儿子翟仁钦安排了个东头供奉官的职位。
沈斌,字安时,是徐州下邳人。年轻的时候当兵,后来在梁朝当上了拱辰都指挥使。后来又投奔了唐朝,跟着魏王李继岌打败了蜀军,平定了康延孝的叛乱,因为立功被封为虢州刺史,后来又先后担任了随州、赵州等八个州的刺史。到了后晋开运元年,他当上了祁州刺史。契丹人入侵,打到了榆林,路过祁州。沈斌觉得契丹人深入晋朝境内,而且来时兵强马壮,回去的时候肯定疲惫不堪,是个好机会,于是就带着州里的兵去拦截他们。结果契丹精锐骑兵像砍瓜切菜一样冲破了防线,沈斌的军队死伤惨重,城里也没什么准备,契丹将领赵延寿留下兵马猛攻祁州城。赵延寿劝沈斌投降,沈斌在城墙上破口大骂赵延寿:“你父子俩真是误判形势,把自己陷入了这腥风血雨之中,竟然忍心带着这些蛮夷之兵残害自己的国家,我沈斌能为国捐躯,却绝对不会像你一样投降!” 城破后,沈斌自杀了,他的家人也都成了契丹人的俘虏。
王清,字去瑕,是洺州曲周人。他一开始在唐朝做宁卫指挥使,后来又投奔后晋,当上了奉国都虞候。安从进叛乱占据襄州,高行周率军攻打,一年多都没拿下。王清对高行周说:“安从进闭城自守,这种情况能坚持多久呢?”于是请求先登,结果攻破了襄州。开运二年冬天,他跟随杜重威在阳城作战,凭借英勇作战的功劳成为步兵中的佼佼者,被加封为检校司徒。
那年冬天,杜重威的军队在桥南渡河,敌军在北边阻击,而敌军精锐骑兵绕过西山,从后方袭击晋军,南下攻打栾城,切断了晋军的粮道。王清对杜重威说:“晋军危险了!现在距离镇州只有五里,却在这里死守,营地孤立,粮食也快吃完了,怎么办?请让我率领两千步兵作为先锋,夺取桥梁开辟道路,您率领大军随后进军进入镇州,这样才能守住。”杜重威同意了,派他和宋彦筠一起先锋出击。王清与敌军作战,打败了他们,夺回了桥梁。这时,杜重威已经起了二心,犹豫着不肯前进,宋彦筠也撤退了,王清说:“我只能死在这里了!”于是奋勇作战而死,享年五十三岁。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后,追赠王清为太傅。
史彦超是云州人,为人勇敢果敢,行动迅速。周太祖郭威建立后周时,史彦超担任汉龙捷都指挥使,跟随郭威征战。太祖即位后,史彦超被提升为虎捷都指挥使,驻守晋州。刘旻攻打晋州,晋州没有主帅,知州王万敢无力抵抗,史彦超率领驻军坚守了一个多月。周太祖派王峻前来救援,刘旻的军队才撤兵。因为这次战功,史彦超被提升为龙捷右厢都指挥使,兼任郑州防御使。
周、汉两军在高平作战,史彦超担任先锋,率先冲锋陷阵,因功被封为感德军节度使。后周军队围攻汉太原,契丹前来救援后汉,从忻州、代州方向进军。后周世宗柴荣派遣符彦卿抵御,任命史彦超为先锋,在忻口作战。史彦超勇猛异常,左右冲杀,多次交战后又重新集结,最终战死沙场。
话说当时,世宗皇帝在高平打败了汉军,乘胜追击,包围了城池。可是将领们意见不一,导致久攻不下。世宗皇帝本来想撤兵,但还没下定决心,就听说彦超战死了,于是赶紧撤军。撤兵仓促,损失惨重。世宗皇帝既惋惜彦超的死,又气愤攻城失败,忧虑愤怒了好几天,都没吃东西。后来追赠彦超为太师,并且优厚地抚恤了他的家人。
孙晟,最初叫孙凤,又叫孙忌,是密州人。他喜欢学习,文采很好,尤其擅长写诗。年轻时做过道士,住在庐山的简寂宫。他经常画唐代诗人贾岛的画像挂在屋子里,每天早晚都恭敬地对待它。简寂宫的其他道士讨厌孙晟,觉得他很邪门,就用棍子把他赶了出去。于是孙晟换上儒生的衣服,跑到赵国和魏国,去拜见在镇州的唐庄宗,庄宗任命他为著作佐郎。天成年间,朱守殷镇守汴州,把他请去当判官。后来朱守殷造反,被杀,孙晟就抛弃了妻子儿女,逃亡到陈州和宋州之间。安重诲很恨孙晟,认为是孙晟教唆朱守殷造反的,还画了他的画像通缉,但始终抓不到他,最后就灭了他全家。
孙晟逃到了吴国。那时候,李昪正篡夺杨氏的政权,广招天下人才,得到孙晟后,非常高兴他的文采,让他负责起草政令,因此孙晟名声大噪。孙晟有个毛病,就是口吃,见到人不会寒暄问好,但等坐下来之后,谈吐就变得非常犀利,辩才无双,听者都会听得入迷。李昪尤其喜欢他,经常和他一起商议政事,很多意见都与李昪不谋而合,于是任命他为右仆射,和冯延巳一起辅佐李昪。孙晟看不起冯延巳,经常说:“金碗玉杯盛着狗屎,成体统吗?”孙晟在李昪父子手下做事二十多年,官至司空,家境越来越富裕,也越来越骄横。吃饭的时候从来不用桌子和椅子,让许多歌妓每人拿着一盘菜,围着他站着伺候,叫做“肉台盘”,当时很多人纷纷效仿。
周世宗要打淮南,李景吓坏了,先派泗州的牙将王知朗跑到徐州去,送个信求和,周世宗理都没理他。 他又派翰林学士钟谟和文理院学士李德明送来正式的国书,称臣纳贡,周世宗还是没搭理。 没办法,李景又派礼部尚书王崇质和副使晟去送国书,钟谟和晟他们都说李景愿意割让寿州、濠州、泗州、楚州、光州、海州六个州,每年还进贡一百万给军队当军费。
可是周世宗已经打下来滁州、扬州、濠州、泗州这些地方了,他本来就想把整个淮南都拿下,所以根本不搭理这些使者,继续猛攻寿州。钟谟他们一看周世宗这架势,英勇无比,李景根本不是对手,周军的兵力又那么强大,寿州眼看着就要失守了,就赶紧说:“皇上,请您宽限我们五天,让我们回去拿李景的正式国书来,把淮北所有州都献给您!” 周世宗答应了,派供奉官安弘道押着李德明和王崇质送他们回去了,而钟谟和晟则被周世宗留下了。
李德明他们回到淮南后,李景后悔了,不愿意割地了。 正巧赶上夏天雨水多,周世宗也下令撤兵了,只留下李重进和张永德继续攻打庐州和寿州。 周军之前打下来的扬州、泰州等地,都守不住了,李景的军队又重新振作起来了。李重进和张永德两个将军之间本来就有矛盾,互相猜忌,张永德还写信给周世宗说李重进要造反,但周世宗没信。李景知道这两个将军关系不好,就用蜡丸书信秘密联系李重进,劝他造反。
一开始,李晟奉命出使的时候,跟李崇质说:“我这一去,肯定回不来了,但是我死也要对得起永陵的那一抔土!” 永陵,就是吴王李昪的墓。后来李崇质回京了,李晟和钟谟一起到了京城,住在都亭驿,朝廷待他们特别好,每次上朝入阁,都让他们在东省官员之后,皇帝召见他们的时候,还总是给他们喝好酒。
过了一段时间,周朝军队接连打败仗,丢掉了之前占领的所有州郡,世宗皇帝很着急,就召见李晟询问江南的情况。李晟没回答,世宗皇帝很生气,但又找不到合适的理由发作。正好这时候,李景献上了一封用蜡丸密封的奏章,里面全是批评周朝过失的话。世宗皇帝一听就火了,说:“李晟来见我,说是李景害怕我的武力,愿意北向称臣,保证不会有二心,怎么会有这种指责我的话呢?” 他立刻叫来侍卫军虞候韩通,把李晟抓起来下狱,还把李晟的二百多名随从都杀了。
李晟临死的时候,世宗皇帝还派近臣去问他,李晟始终不肯开口,神情却很平静,整理好衣冠,面向南方拜了拜说:“臣唯有以死报国!”然后就从容就义了。李晟死后,钟谟也被贬到耀州做司马。后来,世宗皇帝气消了,觉得李晟忠心耿耿,后悔杀了他,就召回钟谟,让他做卫尉少卿。 李景已经割让了长江以北的土地,于是派钟谟回去了。李景听说李晟死了,还追赠他鲁国公的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