唉,真是太可惜了!从开平到显德,一共五十三年的时间,天下经历了五代的更迭。那些不幸生在这个时代的士人,想要保持气节、不阿谀奉承的人,实在是太少了。在这个时候,如果要求士人必须以死殉国,那天下就真的没有士人了。然而,当时的习俗,竟然把苟且偷生当成理所当然的事。那些儒生,学习仁义忠信,享受着别人的俸禄,担任着国家的官职,却不管国家的存亡,都安安稳稳地苟且偷生,不仅不感到羞愧,反而以此为荣的,数都数不清!所以,我对那些为国捐躯的臣子,特别敬佩。君子对待人,总是乐于成就别人的美好品德,并不苛求完美,更何况死亡是人最难面对的呢?我在五代时期,只找到了三个能保持气节的人。那些起初并没有什么显著的气节,但最终为国捐躯的人,有十五个,但这不包括在战场上战死的。然而,我选择记载王清和史彦超,是有原因的!是有原因的!因此,我写了这本《死事传》。

张源德,不知道他的家世,有人说是晋朝人。他年轻时在晋朝为官,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功绩。后来跟随李罕之在潞州叛晋投降梁朝,李罕之派张源德去见梁太祖。梁太祖时期,张源德从金吾卫将军升任蔡州刺史。梁贞明三年,魏博节度使杨师厚去世,梁末帝把魏、相等六州分成两镇,担心魏军不服从,就派刘鄩率领一万兵马驻扎在魏州以防万一。魏军果然叛乱,逼迫节度使贺德伦率领魏、博二州投降晋朝。当时,张源德在贝州为刘鄩守城。晋王进入魏州后,众将领想先攻打贝州,晋王说:“贝州城小而坚固,攻打它不容易很快拿下。而且张源德虽然依靠刘鄩的兵力,但他和沧州首尾呼应,现在德州位于两者之间却没有防备,不如先拿下德州,这样沧州、贝州的形势就会被分割开来,更容易攻打。”于是先袭击攻破了德州,然后派五千兵马攻打张源德,张源德坚守不出,晋军挖壕沟包围了贝州。

话说,后来刘鄩在故元城打了个大败仗,一路南逃到了黎阳。晋军乘胜追击,攻破了洺州。卫州刺史来昭、邢州节度使阎宝都干脆开城投降了晋军。磁州刺史靳昭、相州刺史张筠、沧州刺史戴思远,这几位也丢下城池跑了。

这时候,晋军已经先拿下全燕了,镇州、定州也都归顺了晋军。从黄河以北,太行山以东,方圆千里,几十个州的土地都落入晋军手中,就剩下贝州还没拿下,晋军围困了一年多都没攻下来。贝州刺史源德死守着城池,非常顽强。可是,贝州的老百姓听说河北地区全被晋军占领了,城里的粮食也快吃光了,就劝源德投降,源德不肯,结果被杀了。

源德死了以后,贝州的人们商量着说:“晋军围困我们这么久,我们现在已经山穷水尽了才投降,恐怕谁也逃不脱性命啊!”于是他们就向晋军表示:“我们想穿着盔甲拿着武器投降,事先得到赦免的保证再放下武器,怎么样?”晋军答应了他们的请求。于是,三千贝州军民穿着盔甲,拿着武器出来投降,等他们放下武器后,晋军却从四面八方围上来,把他们全部杀害了。

夏鲁奇,字邦杰,是青州人。唐庄宗的时候,赐给他姓名叫李绍奇,后来庄宗赐改名字的人,都恢复了原来的名字。

一开始,鲁奇在梁朝当宣武军校,后来投奔了晋朝,当上了卫护指挥使。他跟着周德威攻打刘守光在幽州,刘守光的将领单廷珪、元行钦都很自负自己的勇猛,鲁奇每次和这两个将领打斗,都没能分出胜负,两军都放下武器看着他们打。

晋朝攻下魏博之后,梁朝的将领刘鄩在洹水驻扎军队。庄宗带一百名骑兵去侦察敌情,结果碰上了刘鄩的伏兵,被重重包围,差点逃不出来。鲁奇奋勇作战,亲手杀死了一百多人,身上中了二十多处伤,和庄宗一起杀出重围。

庄宗更加欣赏他,任命他为磁州刺史。后来参与攻打中都,俘虏了王彦章,庄宗非常赞赏他,赏赐他一千匹绢,升他为郑州防御使。

之后又升迁为河阳节度使,他的政绩很不错,深受百姓爱戴。后来调任忠武军节度使,河阳的老百姓都拦着他,不让走,当地父老还跑到京城请求朝廷留下他。明宗派使者去劝说,鲁奇这才离开。

唐朝军队攻打荆南,任命鲁奇为招讨副使,但没取得什么战功就回来了。后来调任武信军节度使。东川节度使董璋叛乱,攻打遂州,鲁奇坚守城池抵抗,十多天援军都没来,城里粮食吃光了,鲁奇自刎而死,享年四十九岁。

姚洪,原本是梁国一个小小的校尉。董璋当上梁国的将军后,姚洪曾经在他手下做事,后来又投奔唐朝,当上了指挥使。唐长兴年间,朝廷派姚洪率领一千士兵去阆州戍守。董璋叛乱了,派人送信给姚洪,想拉拢他。姚洪拿到董璋的信后,直接扔进了厕所。后来董璋的军队攻破了阆州,抓住了姚洪。董璋说:“你可是个厉害的将士,我以前对你那么好,你为什么背叛我呢?”姚洪破口大骂:“老贼!你以前是李七郎的奴仆,负责扫马粪,得到一块剩肉就感激涕零。现在天子重用你当节度使,你为什么还要造反?我能为国家而死,却不能为了苟活而当你的奴才!”董璋气急败坏,让人在前面架起大锅,命令十个壮士割下姚洪的肉来吃。姚洪一直骂到死。唐明宗听说后,流下了眼泪,封赏了他的两个儿子,并且厚待他的家人。

王思同是幽州人。他父亲王敬柔娶了刘仁恭的女儿,生下了王思同。王思同曾担任刘仁恭手下的银胡革录指挥使。后来刘仁恭被自己的儿子刘守光囚禁,王思同逃到后唐,被任命为飞胜指挥使。梁国和后唐在莘县交战,后唐派王思同在杨刘筑垒,因功被提升为神武十军都指挥使,后来又升迁为郑州防御使。王思同为人勇敢,擅长骑射,好学,还很喜欢写诗,为人轻财重义,很尊重文人,但是他并没有什么显著的战功。

唐明宗时期,王思同因为资历较老被任命为匡国军节度使,后调任雄武镇守。当时吐蕃经常来犯,而秦州却没有防御工事,王思同设置了四十多个栅栏来抵御吐蕃入侵。五年后,王思同回朝述职,明宗问他边境的情况,王思同指着地图,详细地讲解了山川形势以及其中的利害关系。王思同离开后,明宗对左右的人说:“有人说王思同不办事,他能做到这个地步吗?”于是明宗才真正了解了他的才能,于是任命他为右武卫上将军、京兆尹、西京留守。后来石敬瑭讨伐董璋,王思同担任先锋指挥使,军队进入剑门关,但后方军队跟不上,王思同与董璋交战,战败撤退。石敬瑭撤兵后,王思同被调任山南西道节度使,后来又再次担任京兆尹、西京留守。

应顺元年二月,潞王李从珂在凤翔起兵造反,赶紧给周围的藩镇发了檄文,说奸臣趁先帝生病的时候,害死了秦王,立了个年幼的皇帝,欺压宗室,动摇地方势力,然后详细解释了他为什么起兵讨伐叛乱。他还派了个伶人安十十,带着五弦琴去见杨思同,想借着音乐来表达他的意思。那时候,各地的藩镇都在观望,收到潞王的檄文后,虽然都报告给了朝廷,但也没完全断绝和潞王的联系。只有杨思同把安十十和李从珂派来的推官郝诩等人送到了京城。小皇帝很高兴杨思同的忠诚,马上任命他为西面行营马步军都部署。

三月,各路藩镇的军队包围了凤翔,攻破了东西两边的城门。李从珂兵力弱,但防守很顽强,进攻的军队伤亡惨重。李从珂登上城墙,对着外面的军队哭着说:“我跟随先帝二十年,大小数百场战斗,铠甲都没脱过,身上全是刀伤,将士们都跟着我出生入死。现在先帝刚去世,朝廷却重用奸臣,离间骨肉,我到底犯了什么罪,要遭到你们的讨伐?”说着就放声痛哭。听到这话的士兵们,都很同情他。兴元节度使张虔钊在西边攻城,督战非常严厉,士兵们受不了了,反而攻击张虔钊,张虔钊逃跑了。羽林指挥使杨思权大喊:“潞王是我的主子!”然后就率领军队从西门进入凤翔城投降了李从珂。而杨思同和朱知古还在督战。严卫指挥使尹晖指挥他的士兵说:“城西的军队入城受赏了!还打什么仗啊?”士兵们纷纷解甲卸装,声音传出去好几里地,都入城投降了。各路藩镇的军队都溃败了。杨思同赶紧逃跑,跑到长安,西京副留守刘遂雍闭门不让他进去,他又逃到潼关。李从珂率兵东进,到了昭应,前锋追上了杨思同。李从珂责问他:“你的罪过能逃得掉吗?”杨思同说:“我不是不知道投降您就能活命,只是怕死后见不到先帝在天之灵。”李从珂被他的话感动了,最后还是杀了他。汉高祖刘邦登基后,追赠他为侍中。

张敬达,字志通,是代州人,小名叫生铁。年轻的时候,他就凭借骑射的本领,在唐庄宗手下当厅直军使,也就是侍卫之类的差事。

后来到了唐明宗时期,他升迁到河东马步军都指挥使,还当上了钦州刺史,一路升官加爵,最后当上了彰国军和太原大同军的节度使,后来又调任武信军和晋昌军节度使。

清泰二年,契丹经常来犯边境。当时的皇帝——唐末帝,任命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兼任大同、彰国、振武、威塞等军的蕃汉马步军都总管,驻扎在忻州。结果石敬瑭手下的兵,在那儿闹哄哄的,还喊“万岁”,搞得像造反一样。石敬瑭为了平息事态,杀了三十多个人才算完事。

皇帝李从珂觉得石敬瑭可能另有图谋,就让张敬达当北面副总管,以此来削弱石敬瑭的兵力。

第二年夏天,皇帝把石敬瑭调到天平镇守,然后任命张敬达为大同、彰国、振武、威塞等军的蕃汉马步军都部署,这下石敬瑭彻底不爽,直接造反了。

于是,皇帝就赶紧任命张敬达为太原四面招讨使,去攻打石敬瑭。六月,军队包围了太原城,张敬达指挥修筑长城一样的防御工事,架设云梯,使用抛石机攻城。可奇怪的是,每次城防工事快要完工的时候,就来场大风大雨或者暴雨,把工事冲毁了。

石敬瑭向契丹求救,结果可真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九月,契丹皇帝耶律德光从雁门关杀进来了,那阵势,旌旗绵延五十多里,简直是遮天蔽日啊!

耶律德光先派人去问石敬瑭:“我今天想打败敌人,你觉得行不行?”石敬瑭回话:“你们大军劳师远征,敌人又正强盛,打仗嘛,稳扎稳打最重要,不必急于求成。” 使者还没回去复命呢,两军就已经开战了。石敬瑭在西山摆开阵势,契丹派了三千轻骑兵,那装备,简直寒酸,人马都没穿盔甲,就拿着皮鞭木棍,气势汹汹地冲向唐军。唐军一看,心想:这送上门来的肥肉,还不赶紧追!结果,追到汾河边,契丹伏兵突然杀出,把唐军拦腰截断,北边的唐军全军覆没,死了上万将士!

石敬瑭败退到晋安,被契丹围了个水泄不通。后唐皇帝派赵延寿、范延光等人去救援,可赵延寿驻扎在团柏谷,范延光驻扎在辽州,两人相距一百多里,根本就互相顾不上。契丹军队把石敬瑭围得严严实实,从晋安寨南面开始,包围圈长一百多里,宽五十里,石敬瑭的军队往外一看,只见帐篷连绵不绝,像山丘一样,四面都用绳索围起来,还挂着铃铛报警,放出猎犬巡逻。 石敬瑭军中要是有人晚上偷偷跑出去,立马就被契丹抓个正着,所以大家都不敢再出去了。 赵延寿他们根本没想过要救石敬瑭,心里都另有打算。

石敬瑭手里还剩五万士兵,一万匹战马,可时间一长,粮食吃完了,他们竟然开始削木头筛粪喂马,马死了就吃马肉!最后,马也全死了。 副招讨使杨光远劝石敬瑭投降契丹,石敬瑭心想:我不能背叛唐朝啊,而且援兵马上就要到了!可杨光远一直逼他,石敬瑭急了,说:“你们干嘛这么逼我?干脆杀了我算了,别逼我投降!” 杨光远二话不说,直接把石敬瑭杀了,然后投降了契丹。 耶律德光听说石敬瑭死了,还挺感慨的,觉得石敬瑭也算是个忠义之士,还派人把他厚葬了。

翟进宗和张万迪,这两个人是谁,根本就不知道。一开始他们都跟着唐朝混,后来又投奔了后晋。翟进宗当上了淄州刺史,张万迪当上了登州刺史。后来杨光远造反了,带着几百骑兵,硬生生把这两个刺史逼到了青州。张万迪乖乖听话,可翟进宗就是不屈服,结果杨光远就把翟进宗给杀了。后来皇帝追封翟进宗为左武卫上将军。杨光远被平定后,青州那边大赦,就连杨光远的家人都被放了,唯独张万迪没被赦免,反而被公布罪状,然后砍了头。皇帝还下令寻找翟进宗的尸体,隆重地把他安葬,葬礼的费用都由朝廷承担,并且还让他的儿子翟仁钦当上了东头供奉官。

沈斌,字安时,是徐州下邳人。年轻的时候当过兵,后来在梁朝当上了拱辰都指挥使。之后又投奔了唐朝,跟着魏王李继岌打蜀地,平定了康延孝的叛乱,因为立功被封为虢州刺史,后来又先后担任了随州、赵州等八个州的刺史。到了后晋开运元年,他当上了祁州刺史。契丹人入侵边境,一直打到了榆林,路过祁州。沈斌觉得契丹大军深入晋朝境内,而且来时兵强马壮,回程时肯定疲惫不堪,是个好机会,就带着州里的兵去拦截他们。结果契丹精锐骑兵像砍瓜切菜一样冲破了防线,沈斌的军队死伤惨重,城里根本没准备好,契丹将领赵延寿留下兵马猛攻祁州。赵延寿劝沈斌投降,沈斌站在城墙上破口大骂:“你父子俩误判形势,落入这腥臭的泥潭,竟然忍心用你们这些蛮夷之众,残害我们的国家,我沈斌能为国捐躯,绝对不会像你们一样!” 城破之后,沈斌自杀了,他的家人也都成了契丹人的俘虏。

王清,字去瑕,是洺州曲周人。他一开始在唐朝当宁卫指挥使,后来又投奔后晋,当上了奉国都虞候。安从进叛乱占据襄州,高行周带兵去攻打,一年多都没拿下。王清对高行周说:“安从进闭城自守,这种情况能坚持多久呢?”于是请求先登攻城,结果成功攻破了襄州。开运二年冬天,他跟随杜重威在阳城作战,凭借英勇作战的功劳,成为步兵中的佼佼者,被加封为检校司徒。

那年冬天,杜重威的军队在桥南渡河,敌军在北边阻击,而敌军精锐骑兵绕过西山,从后方袭击晋军,南下攻打栾城,切断了晋军的粮道。王清对杜重威说:“晋军的处境非常危险!现在距离镇州只有五里,却在这里死守,营地孤立,粮食也快吃光了,怎么办?请让我率领两千步兵当先锋,夺回桥梁开辟道路,您再率领大军跟进进入镇州,这样才能守住!”杜重威同意了,派他和宋彦筠一起出战。王清与敌军作战,打败了他们,夺回了桥梁。这时,杜重威已经起了二心,犹豫着不肯进兵,宋彦筠也撤退了,王清说:“我只能死在这里了!”于是奋勇作战,最终战死沙场,享年五十三岁。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后,追赠王清为太傅。

史彦超是云州人,为人勇敢果敢,行动迅速。周太祖郭威建立后周时,史彦超担任汉龙捷都指挥使,跟随郭威征战。太祖即位后,史彦超升任虎捷都指挥使,驻守晋州。刘旻攻打晋州,晋州没有主帅,知州王万敢无力抵抗,史彦超率领驻军坚守了一个多月。周太祖派王峻前去救援,刘旻的军队才撤兵。因为立下战功,史彦超升任龙捷右厢都指挥使,兼任郑州防御使。后周与后汉在高平作战,史彦超担任先锋,率先冲锋陷阵,因功被任命为感德军节度使。后周军队包围后汉太原,契丹军队前来救援后汉,从忻州、代州出兵。后周世宗柴荣派符彦卿抵御,任命史彦超为先锋,在忻口作战。史彦超勇猛异常,左右冲杀,多次击退敌军,又多次被敌军反扑,最终壮烈牺牲在战场上。

话说,当时世宗攻打汉高平,打赢了之后乘胜追击,结果围城的时候,众将领意见不一,所以打了很久也没拿下。世宗想撤兵,但还没下定决心,就听说彦超战死了,立马就下令撤军。撤军撤得仓促,损失惨重。世宗既惋惜彦超,又气愤攻城失败,忧愁愤怒了好几天都没吃饭。后来追赠彦超为太师,并且优厚地抚恤了他的家人。

孙晟,一开始叫孙凤,后来又叫孙忌,是密州人。他特别爱学习,文采很好,尤其擅长写诗。年轻的时候当过道士,住在庐山的简寂宫。他经常画唐朝诗人贾岛的画像挂在屋里,每天早晚都拜祭它。简寂宫的其他道士讨厌孙晟,觉得他邪门,就用棍子把他赶了出去。于是孙晟换上儒生的衣服,跑到赵国魏国一带,去拜见当时在镇州的唐庄宗,庄宗就让他当了著作佐郎。天成年间,朱守殷镇守汴州,把他请去当判官。后来朱守殷造反被杀,孙晟就抛弃了妻儿,逃亡到陈州宋州之间。安重诲很恨孙晟,认为是孙晟教唆朱守殷造反的,还画了他的画像四处通缉,但始终没抓到,最后就灭了他全家。

孙晟逃到了吴国。那时候,李昪正篡夺杨氏的江山,广招天下人才,得到孙晟后,非常高兴他的文采,让他负责起草政令,从此孙晟名声大噪。孙晟有个毛病,就是口吃,见到人不会打招呼寒暄,但是等坐下来之后,谈起话来滔滔不绝,辩论起来更是锋芒毕露,听的人都会听得入迷。李昪特别喜欢他,经常和他一起商量事情,很多意见都跟李昪的想法一致,于是就提拔他做了右仆射,和冯延巳一起当李昪的宰相。孙晟看不起冯延巳为人,经常说:“用金碗玉杯盛狗屎,成体统吗?”孙晟侍奉李昪父子二十多年,官做到司空,家里越来越富裕,也越来越骄奢淫逸,吃饭的时候不用摆桌子,让很多歌妓每人拿着一盘菜,围着他站着伺候,叫做“肉台盘”,当时很多人学他这么做。

周世宗去打淮南,李景害怕了,先派泗州的牙将王知朗去徐州,送了封信求和,周世宗根本没理他。 他又派翰林学士钟谟和文理院学士李德明送上奏表称臣,还是没回应。 没办法,李景又派礼部尚书王崇质和副使晟去送奏表,钟谟和晟他们都说李景愿意割让寿州、濠州、泗州、楚州、光州、海州六个州,每年还进贡一百万犒劳军队。

但是周世宗已经拿下了滁州、扬州、濠州、泗州等地,他想要彻底拿下淮南才罢休,所以把使者扣下了,继续猛攻寿州。钟谟他们看到周世宗英勇无比,李景根本不是对手,周军的兵力又特别强大,寿州眼看就要失守了,就说:“希望陛下能宽限我们五天,让我们回去取李景的奏表,把淮北所有州都献上。”周世宗答应了,派供奉官安弘道押着李德明、王崇质送回南方,而钟谟和晟则被留了下来。

李德明他们回到淮南后,李景后悔了,不愿意割地了。 正巧赶上夏天雨水多,周世宗也下令撤兵了,只留下李重进、张永德等人继续攻打庐州和寿州。 周军之前占领的扬州、泰州等地,都守不住了,李景的军队又重新振作起来了。李重进和张永德两个将军之间互相猜忌,有了嫌隙,张永德还上书说李重进要造反,周世宗没信。李景知道了这两个将领互相猜忌的事,就用蜡丸书信给李重进,劝他造反。

一开始,徐晟奉命出使的时候,跟崇质说:“我这次出使,肯定会有危险,但我会始终对得起永陵的一抔土。” 永陵,就是梁武帝的墓。等崇质回来后,徐晟和钟谟一起到了京城,住在都亭驿,朝廷待他们特别好,每次上朝进宫,都让他们在东省官员之后,皇帝召见时,还必给他们喝好酒。

后来,周朝军队接连战败,丢掉了之前占领的所有州郡,世宗皇帝为此很担忧,就召见徐晟询问江南的情况。徐晟没说话,世宗皇帝很生气,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办。正好这时,有人进献了景帝(南唐后主李煜)用蜡丸密封的书信,信里全是斥责周朝的过错。世宗皇帝因此大怒,说:“徐晟来见我,说是景帝害怕我的武力,愿意北面称臣,保证不会有二心,怎么会有这种指责我的话呢?” 立刻叫侍卫军虞候韩通把徐晟抓起来下狱,并且把徐晟的随从两百多人全部杀害了。

徐晟临死前,世宗皇帝还派近臣来问他,徐晟始终不说一句话,神色平静安详,整理好衣冠,朝南拜了拜说:“我只有用死来报效国家了!”然后就从容就义了。徐晟死后,钟谟也被贬到耀州做司马。后来,世宗皇帝气消了,觉得徐晟忠心耿耿,后悔杀了他,就召回钟谟,任命他为卫尉少卿。 南唐已经割让了长江以北的土地,于是派钟谟回国,而南唐听到徐晟死讯后,还追赠他为鲁国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