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光邺,字化基,是山东濮州鄄城人。他父亲翟景珂,是个性格豪爽、胆识过人的人。当年梁晋两国在黄河边上打仗,翟景珂带领乡亲们守卫永定驿,晋军进攻了一年多都没能攻下来,最后翟景珂战死了。当时翟光邺才十岁,被晋军俘虏了,后来晋明宗看中了他的聪明才智,经常把他带在身边。

后来翟光邺投靠了后唐,官做到耀州团练使。到了后晋高祖石敬瑭时期,他先后担任棣州、沂州刺史和西京副留守。后晋出帝石重贵打败杨光远后,任命翟光邺为青州防御使。翟光邺招抚百姓,深得民心。契丹灭了后晋后,派翟光邺去管理曹州。后来,后汉的许王刘承祐进入汴梁,任命他为枢密使。汉高祖刘知远入主京城后,又把他升为右领军卫大将军、左金吾大将军,还让他负责管理街道事务。等周太祖柴荣建立周朝后,又任命他为宣徽使、枢密副使,后来又让他出任永兴军节度使,最后死在了任上。

翟光邺为人沉默寡言,足智多谋,对继母非常孝顺。即使官位很高,也不贪图钱财,一直住在官府提供的住所里,生活简朴,只求能遮风挡雨。他对亲戚很和睦,自己穿粗布衣,吃粗茶淡饭,和亲戚们一起分享,生活虽然清苦,但他却很坦然,每天都和宾客们喝酒、读书,自得其乐。他当官的地方,总是以宽松平静、休养生息为原则。临终前,他告诫左右,气息断绝后,把尸体运回洛阳,不要久留,以免麻烦军府。他死后,当地百姓上书请求留下他的遗体安葬并为他立祠,但没有得到批准。

冯晖是河北魏州人。他最初是效节军的士兵,因为战功升为队长。唐庄宗攻打魏州时,和梁军在黄河边上对峙,冯晖带领着他的士兵投奔了梁军。梁王彦章见冯晖骁勇善战,就把他收编到自己的麾下。后来梁朝灭亡了,庄宗李存勖大赦天下,没有追究冯晖的责任。他后来跟随晋明宗李嗣源讨伐杨立、魏王李继岌,又参与平定蜀地,官职一路升迁,先后担任夔州、兴州刺史。董璋在东川叛乱,冯晖跟随晋高祖石敬瑭讨伐董璋,军队到达剑门关,但剑门关守备森严,无法攻入,冯晖就从另一条小路绕到剑门关左侧,袭击了蜀军的侧翼,几乎全歼了蜀军的守军。后来晋高祖班师回朝,任命冯晖为澶州刺史。

话说天福年间,范延光造反,占据了魏州,还派李晖去攻打滑州,结果没打下来。李晖没办法,只好跑到魏州投奔范延光,给他当手下。后来,范延光投降了,李晖也跟着投降了。朝廷封他为义成军节度使,还把他调到灵武去镇守。

这灵武啊,自从唐明宗以后,就一直是买马、买粮食,招揽各部族,给士兵发放各种物资,一年就要花掉六千万钱。从关中往西,物资运输供给全靠那边,老百姓累得够呛,逃荒的也特别多。青冈、土桥一带,氐羌族经常抢劫过往商旅,商人出行都得带兵护卫才行。

李晖刚到灵武上任,就采取恩威并施的策略,对各部族施以恩惠,结果那些部族都被他感动了,不再互相抢劫了。然后,李晖大力发展屯田,减少了从关中转运军需的负担,还修建了一千多座仓库和驿站。他甚至还拿出自己的俸禄补贴百姓,老百姓没增加任何赋税,灵武地区一下子就治理得井井有条了。晋高祖还专门下诏书表扬了他一番。

拓拔彦超在党项族里可是个大人物,其他部落都看他脸色行事。王景晖到了之后,彦超就来拜见他,王景晖就把彦超留了下来,在城里给他盖了房子,还给了他很多很多东西,总之就是想方设法讨好他。彦超一留下来,各部落就争着拿羊马来跟他交易,一年下来,王景晖就得到了五千匹马。

晋王看到王景晖马匹众多,而且那些少数民族都对他很服气,心里开始有点不安了,就把他调到静难镇,后来又调到保义镇。没过多久,晋王又召他回朝,任命他为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兼领河阳节度使。这时,王景晖才意识到晋王对他起了疑心。

那时候,后梁出帝昏庸无能,冯玉、李彦韬这些奸臣当道,王景晖就刻意巴结他们,这才又重新被任命为灵武节度使。之前王令温镇守灵武,没处理好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导致边境危机四伏。王景晖一上任就请求说:“现在朝廷内忧外患,肯定抽不出兵力来支援我,我想自己招募士兵来保卫边境。”于是他就招募了一千多士兵,走到梅戍的时候,一些少数民族首领陆续前来拜见他。王景晖指着其中一个首领的佩剑问:“这是板桥王氏的宝剑吗?我听说王氏宝剑是天下第一利器啊!”说着,他就弯腰从首领腰间拔出宝剑,好像要仔细看看似的,然后突然出手,把那个首领杀了,连带着他十几个随从也被杀光了。

副将药元福着急地说:“现在离灵武还有五六百里路呢,怎么办?”王景晖笑着说:“这个首领是当地少数民族的豪强,各部落都依靠他,我把他杀了,其他人还敢轻举妄动吗?”果然,之后各部落都派兵堵住道路,王景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只有被杀的那个首领的部落不服气,想要开战,结果被王景晖打败了,其他部落再也不敢轻举妄动了。

王景晖到达灵武后,安抚边疆各部族,十多年间,恩威并施,威望极高,官至中书令,被封为陈留王。广顺三年去世,死后被追封为卫王,他的儿子王继业继承了他的爵位。

皇甫晖是魏州人,原本是魏军的士兵,在瓦桥关当兵,服役期满该回家了,但他却留在贝州。那时候,唐庄宗已经开始搞砸了,天下人心都离散了。皇甫晖这个人啊,又勇猛又没个正形,晚上经常在军营里赌博,输红了眼,就和他的同伙们密谋造反。他们抓住他们的上司杨仁晟,说:“唐朝能打败梁朝,得到天下,是因为先拿下了魏州,控制了河北的军队。魏军的士兵们十几年没脱过盔甲,马匹也没卸过鞍,现在天下太平了,皇帝却不管魏军长期戍守的辛苦,离家这么近,都见不着家人。现在将士们都想回家,这股子心思压不住了,您得跟我们一起走!就算天子因此生气,咱们也能占据一个州,足够起事了!”

杨仁晟说:“你们这算什么计划啊!现在英明的皇帝当政,天下是一家人,精兵强将,不下几十万,你们都有家人,为什么要说这种不吉利的话?”士兵们知道强迫不了杨仁晟,就把杨仁晟杀了。他们推举一个小校当领导,小校不肯,也被杀了。然后,他们拿着两颗人头去找裨将赵在礼,赵在礼同意了他们的计划。于是,他们夜里放火烧了贝州,杀入魏州。赵在礼任命皇甫晖为马步军都指挥使。皇甫晖带着几百个士兵和骑兵,在城里大肆抢劫。他们来到一户人家,问人家姓什么,人家说:“姓国。”皇甫晖说:“我要灭了国姓人家!”于是把这一家人全杀了。又到另一户人家,问人家姓什么,人家说:“姓万。”皇甫晖说:“杀一万户人家就够了!”又把这一家人全杀了。后来,明宗进入魏州,皇甫晖就和赵在礼一起谋划。庄宗的灾祸,就是从皇甫晖开始的。明宗登基后,皇甫晖从一个普通士兵升到了陈州刺史,在唐朝时期一直做刺史。

话说五代十国时期,晋朝天福年间,有个叫李在礼的,当上了卫将军,在京城里当差。之前他当镇守一方的大官,拿着旄节(古代将帅的权杖),后来卸任回朝了。他以前的一个老朋友叫张晖,就跑去拜访他,说:“想当年咱们一起在甘陵起兵,最后终于成就了大事,其实这都是我当初提议的啊!你现在当上大官,发达了,能帮帮我吗?要是不帮,小心我给你来点儿阴的!”李在礼一听这话,吓得不轻,赶紧拿出几千块钱的礼物和好酒招待他。张晖呢,喝着酒,表现得挺平静,也没说什么感谢的话,就走了。过了很久,张晖当上了密州刺史。后来契丹人打到京城来了,张晖带着密州的老百姓跑到江南去了。李景(另一人)把他任命为歙州刺史、奉化军节度使,让他驻守江州。后来周朝军队攻打淮河地区,李景又让张晖担任北面行营应援使,让他驻守清流关。结果在清流关被周军打败了,他和他的副将姚凤都被抓了。周世宗见了他,看他伤痕累累的样子,挺同情他的,赏了他金带和战马。几天后,张晖就死了。周世宗还把姚凤提拔为左屯卫上将军。

接下来咱们说说唐景思的故事。他是秦州人,从小就擅长吹唢呐,靠杀猪卖狗为生。后来他当了兵,一步步升迁,最后当上了指挥使。唐朝魏王继岌攻打蜀地的时候,唐景思是蜀地的守将。继岌的军队打来了,唐景思就把城池献给了继岌,然后被任命为兴州刺史。到了晋朝高祖的时候,他当上了贝州行军司马。等到晋朝出帝的时候,契丹人攻陷了贝州,唐景思被赵延寿抓了,让他当了壕砦使。契丹灭了晋朝后,又让他当了亳州防御使。到了汉朝高祖的时候,他又当上了邓州行军司马,后来又当上了沿淮巡检。

汉朝的法令很严酷,而史弘肇当权后,特别喜欢用告密的方式陷害人,然后杀人。景思有个奴仆,曾经向景思提了个要求,没得到满足,就跑去跟史弘肇告状,说景思跟李景勾结,私藏兵器。史弘肇就派了三十个骑兵去抓景思。那奴仆对士兵说:“景思是个狠角色,抓到就杀了他,不然抓不到他会跑了。” 士兵到了景思家,景思主动迎上去,双手抱住士兵喊冤,请求带他去监狱自证清白。

士兵带着那个奴仆和景思去搜查,景思说:“我家就在这儿,尽管搜吧!我有十千钱,是收受贿赂的;有一套盔甲,是私藏兵器的。”士兵搜查后,只找到一个衣箱,里面只有军籍和粮簿而已。士兵觉得景思可怜,就放了他一马,景思请求戴上枷锁押解到京城自证清白。景思有个仆人叫王知权在京城,听说景思被诬告后,就去找史弘肇,请求先下狱替景思证明他没反叛。史弘肇觉得王知权可怜,就把他关进监狱,每天还给他送酒食。

景思被戴上枷锁押解上路后,颍州、亳州的人都跟着他到京城为他作证。史弘肇这才审问那个奴仆,奴仆全部招供了。史弘肇就奏请皇帝杀了那个奴仆,然后释放了景思。后来,景思跟随世宗皇帝打仗,攻打高平,世宗皇帝把几千个投降的汉兵交给景思指挥,任命他为指挥使,让他继续驻守淮河。周朝军队攻打淮南,景思因战功被任命为饶州刺史,后来又升迁为濠州刺史。濠州被攻打时,景思身受重伤而死,死后被追赠为武清军节度使。

王进,幽州良乡人。为人勇敢强悍,跑起来能追上飞奔的马。年轻时就聚集一些人当盗贼,乡里人都受不了他,符彦超派人送礼将他招揽到自己麾下。符彦超镇守安远军时,军中发生变故,就派王进快马加鞭赶到京城报信。明宗皇帝很惊讶他来这么快,赞赏他的脚力,就把他编入宁卫指挥使的队伍。汉高祖当了侍卫亲军指挥使,就提拔王进当军校。高祖镇守河东时,带着王进一起,每当有紧急情况,就派王进快马加鞭赶到京城报信,往返不过五六天,因此高祖对他越来越亲近,多次升迁,最后升到奉国军都指挥使。

周太祖起兵攻打魏国时,王进升迁为虎捷右厢都指挥使。后来又历任汝州、郑州防御使、彰德军节度使。显德元年秋天,王进因病去世,死后被追赠为太师。

哎!我翻阅旧史,讲到王进的故事,总是忍不住放下书感叹:唉,五代的皇帝,都是武人起家,跟着他们的都是些勇猛的士兵,各自割据土地,封侯为王,跟豺狼一样欺压百姓有什么区别!虽然他们依附权贵,飞黄腾达,都靠一时运气,但他们也必须亲自上阵杀敌,没有百夫长的勇气,就一定有日夜操劳的辛苦。像王进这样的人,仅仅因为跑得快,就能拿着将帅的旗帜,这也太过分了吧!这难道不是因为名利地位的轻重,随着时代变化而改变吗?太平盛世,君子才能占据高位而受重视;乱世则小人容易得势而轻贱。或许是机缘巧合,这种情况并非没有,尤其在乱世更是多见,到了极点,就变成这样了。难道还有比这更过分的吗?

那时候,当权者在位时间长的不过十几年,短的只有三四年甚至一两年。天下人看上面的皇帝换来换去,就像换防戍守的长官一样,根本不在乎,可见他们对权位是多么轻视,更何况下面的人呢!像王进这样的人,根本不值得一提!《易经》讲否极泰来,盛衰兴亡,君子小人总是此起彼伏,像王进这样的人能位居高位,那下面的人就可想而知了。《易》否泰消长,君子小人常相上下。

我写王进的故事,就是为了哀叹那个时代百姓的苦难,以及那些当时有才能的贤人君子却被埋没在下面,真是数不胜数啊!数不胜数啊!

常思,字克恭,是太原人。一开始他跟着唐庄宗当兵,后来当上了长剑指挥使。在唐朝和后晋时期,他做到六军都虞候这么高的职位。汉高祖当上河东节度使的时候,任命常思为牢城指挥使。高祖当皇帝后,又让他当武胜军节度使,后来调到昭义镇守。常思从当兵开始,就没打过什么胜仗,完全是沾了汉朝兴起的光才当上大官,拿着节杖指挥军队。他在潞州待了五年,主要心思都放在搜刮民脂民膏上,不过他个人生活倒是挺节俭的。

早年常思没落魄的时候,周太祖还是个孤苦无依的孩子,靠常思家接济生活,把常思当作叔叔看待。后来,常思和周太祖一起投奔汉朝,都获得了富贵。周太祖当了皇帝以后,总是称呼常思为“常叔”,对待常思的妻子也像对待家人一样。广顺三年,常思被调到归德镇守,三年后进京朝见,又被调到平卢。常思上奏说:“我在宋州的时候,宋州百姓欠我的利息有十万两银子,我想把欠条呈上来。”太祖同意了,当场把欠条烧掉,下令宋州全部免除这些债务。常思在青州待了一年多,得了重病,回到洛阳后去世,死后被追赠为中书令。

孙方谏,是郑州清苑人。当初,定州西北有个狼山堡,定州百姓常常躲在那里避开契丹人的侵扰。堡里住着一个尼姑,她用佛教的教义感化百姓,很多人都归顺了她。后来尼姑死了,堡里的人说她的尸体不腐烂,就供奉她。这个尼姑姓孙,孙方谏自称是尼姑的族人,就继承了她的做法,堡里的人推举他当了领袖。后晋出帝时期,义武军节度使担心孙方谏在山上聚集很多人,会成为边患,就上奏朝廷,让他当游奕使。孙方谏因为有些请求没得到满足,就偷偷和契丹人勾结。契丹灭了后晋之后,任命孙方谏为义武军节度使。后来又想把孙方谏调到云中,孙方谏不肯,带着手下又回到狼山。汉高祖起兵的时候,契丹人放火烧了定州,把百姓掳掠到北方去了。孙方谏听说后,就从狼山出来,夺回了定州,归顺了汉高祖。高祖很高兴,马上任命他为义武军节度使。周太祖时期,孙方谏被调到镇国镇守,他的弟弟孙行友被任命为定州留后。周世宗攻打太原的时候,孙方谏到行在朝见,跟随皇帝回京,到洛阳后得了重病,被调到匡国镇守,最后在洛阳去世,享年六十二岁,死后被追赠为太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