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进,是河北幽州良乡人。他为人勇敢彪悍,跑得比马还快。年轻时就拉帮结伙当土匪,乡里被他害惨了,后来符彦超派人送礼把他招到自己手下当兵。符彦超镇守安远军的时候,军中发生变故,他就派王进快马加鞭地赶到京城报告情况。宋明宗见他来这么快,很欣赏他的脚力,就把他安排到宁卫当指挥。后来汉高祖当了侍卫亲军指挥使,又提拔王进当军校。汉高祖镇守河东时,带着王进一起,每当有紧急军情,就派王进快马跑到京城,来回一趟也就五六天,所以汉高祖对他越来越看重,一路提拔他,最后当上了奉国军都指挥使。后来又跟着周太祖打仗,官至虎捷右厢都指挥使。他还当过汝州、郑州的防御使,以及彰德军的节度使。显德元年秋天,王进因病去世,死后被追赠为太师。
唉!我翻阅旧史,看到王进的故事,总是忍不住放下书感叹:哎,五代的那些皇帝,都是从武人起家的,他们身边跟着的都是些勇猛的士兵,各个都占据地盘,封侯拜王,这跟豺狼当牧羊人有什么区别!虽然他们能飞黄腾达,是赶上了好时候,可也必须得身经百战,要不就拥有百夫长的勇猛,要不就日夜操劳。像王进这样,仅仅因为跑得快,就能当上大官,这也太过分了吧!这难道不是因为名利地位的轻重,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吗?太平盛世,君子才能得到重视,乱世的时候,小人反而容易得势。当然,机遇和运气也确实存在,尤其是在乱世中更多,到了极点,就变成王进这样了。难道还有比这更过分的吗?
那时候,当官的,时间长的也就十几年,短的只有三四年,甚至一两年。天下人看上面的皇帝换来换去,就像换防一样习以为常,可见他们对这些事多么不在乎,更何况下面的人呢?像王进这样的人,根本不值得一提!《易经》讲否极泰来,盛衰兴亡,君子小人总是此消彼长,像王进那样的人都能当大官,那么那些地位低微的人就更不用说了。我写王进的故事,是为了哀叹那个时代的人民遭受的苦难,也为了表达对当时那些被埋没的贤能之士的惋惜,真是太多了!太多了!
常思,字克恭,是太原人。一开始他跟着唐庄宗当兵,后来当上了长剑指挥使。在唐朝和后晋时期,他做到六军都虞候这么高的职位。汉高祖当上河东节度使的时候,任命常思为牢城指挥使。高祖当皇帝后,常思被任命为武胜军节度使,后来又调到昭义镇守。常思从当兵开始,就没打过什么胜仗,完全是沾了汉朝兴起的光,才当上了大官,拿着节杖指挥军队。他在潞州待了五年,主要心思都在敛财,不过为人倒是挺节俭的。
早年常思没落魄的时候,周太祖还是个孤苦无依的小孩,衣食住行都靠常思家接济,把常思当作叔叔看待。后来常思和周太祖一起投靠汉朝,都得到了富贵。周太祖当了皇帝后,每次都叫常思“常叔”,对常思的妻子也像对待家人一样尊重。广顺三年,常思被调到归德镇守,三年后回朝,又被调到平卢。常思上奏说:“我在宋州的时候,宋州百姓欠我的利息有十万两银子,我想把欠条呈上来。”太祖同意了,当场把欠条烧了,还下令宋州全部免除这些欠款。常思在青州待了一年多,得了病,回到洛阳去世,死后被追赠为中书令。
孙方谏,是郑州清苑人。当初,定州西北有个狼山堡,定州百姓常常躲在那里避开契丹人的侵扰。堡里有个尼姑,很有心计,用佛教教义来感化百姓,很多人都归顺了她。后来尼姑死了,堡里的人说她的尸体不腐烂,就供奉起来祭拜。这个尼姑姓孙,孙方谏自称是尼姑的族人,就继承了尼姑的事业,堡里的人推举他当了领袖。后晋出帝时期,义武军节度使担心孙方谏在山中聚集很多人,可能会成为边患,就上奏朝廷,让他当了个游奕使,类似于闲职。孙方谏因为有些请求没得到满足,就偷偷跟契丹人勾结上了。
契丹灭了后晋后,任命孙方谏为义武军节度使。后来又把孙方谏调到云中,孙方谏不肯去,带着他的部下又回到了狼山。汉高祖起兵的时候,契丹人放火烧了定州,把定州百姓掳掠到北方去了。孙方谏听说后,就从狼山出来,夺回了定州,归顺了汉朝。高祖很高兴,马上任命孙方谏为义武军节度使。周太祖时期,孙方谏被调到镇国镇守,他的弟弟孙行友被任命为定州留后。周世宗攻打太原的时候,孙方谏到行在朝见皇帝,跟随皇帝回京,到洛阳后得了病,被调到匡国镇守,最后死在洛阳,享年六十二岁,死后被追赠为太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