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王,原名叫康勤,字德明,从小就长得好看,又爱学习,很会说话,还会写诗,太祖皇帝把他当亲儿子养着。 太祖皇帝掌管着宣武、宣义、天平、护国这四个地方的军队,就让康勤负责管理财政和盐铁的生产。 太祖皇帝四处打仗,康勤就负责征收赋税,筹集军费。 后来太祖皇帝当了皇帝,把这四个地方征收的赋税,都交给新建的建昌宫管理,还是让康勤负责,还封他做了博王。 有一次太祖皇帝去西京,就让康勤留在东京看家。

友珪这个人,出身很低,是太祖皇帝当初驻守宣武时,和一个旅馆里的女人生的孩子。他长大后,特别聪明,很会说话,也很有心计。博王康勤多才多艺,太祖皇帝很喜欢他,而且康勤年纪也比较大,太祖皇帝登基后,还没立太子,心里常常想着把皇位传给康勤。太祖皇帝张皇后去世后,没再立皇后,他的几个儿子都在外地镇守,都把自己的老婆叫来侍奉他。康勤的老婆王氏长得漂亮,尤其受太祖皇帝宠爱。太祖皇帝病了很久,王氏和友珪的老婆张氏,经常在宫里侍奉他。太祖皇帝病稍微好点的时候,对王氏说:“我知道自己不行了,你快回东京,把友文叫来,我有话跟他说。” 他心里是想把身后事托付给康勤。 然后他又对敬翔说:“友珪可以给他个郡做刺史,赶紧让他上任去吧。” 于是就派友珪去莱州当刺史。

朱温,也就是后来的唐朝太祖,为人本来就比较强硬暴躁,生病以后更是喜怒无常,谁要是被他降职了,那肯定后面还有更狠的招等着。当时他的养子朱友珪就特别害怕。他老婆张氏说:“皇上把传国玉玺给了王氏,还派他去东都找朱友文,你这次肯定要倒霉了!”夫妻俩抱头痛哭。身边的人劝朱友珪:“情况紧急,得赶紧想办法自救啊!”

朱友珪于是换了身衣服,偷偷摸摸地去了左龙虎军,找统军韩勍商量对策。韩勍带着五百牙兵跟着朱友珪,混在禁卫军里一起进了宫。夜里三更,他们破门而入,直奔朱温的寝宫,伺候朱温的人全都吓跑了。朱温惊恐地坐起来大喊:“我早就怀疑这小子了,可惜没早点把他杀了!这逆贼竟然敢弑父!”朱友珪的亲信冯廷谔举剑刺向朱温,朱温赶紧躲到柱子后面,剑一下一下地砍在柱子上,砍了三次。朱温实在撑不住了,倒在了床上,冯廷谔一剑刺中了他的肚子,肠子都流出来了。朱友珪让人用被褥把朱温裹起来,藏在寝宫里,秘密掩埋了四天。

然后朱友珪就出宫,大肆赏赐群臣和军队。他还派受他指使的丁昭浦拿着伪造的诏书飞速赶往东都,杀了朱友文。接着又下诏说:“我辛辛苦苦打天下,三十多年了。托付给别人执政才六年,内外同心协力,眼看就要国泰民安了。没想到友文暗中图谋不轨,要犯下大逆不道的大罪。前天夜里,士兵闯入皇宫,幸亏友珪忠孝,带兵平叛,保全了朕的性命。然而朕的病情严重,情况危急。友珪平定了叛乱,功劳巨大,应该让他掌握军国大权。”说完这些话,他才宣布朱温的死讯。乾化二年六月十五,朱友珪在朱温灵柩前登基称帝,封韩勍为忠武军节度使,把朱温的儿子朱友文封为汴州留后,河中节度使朱友谦为中书令。朱友谦没接受这个任命。而怀州的龙骧军三千人,劫持了他们的将领刘重霸,占据了怀州,对外宣称是讨伐叛贼。三年正月,朱友珪在洛阳南郊祭天,改元为凤历。

话说梁太祖的外孙袁象先,还有驸马都尉赵岩他们,合计着要和梁末帝一起讨伐叛贼。二月的时候,袁象先带着禁军进了皇宫。这时候,梁王朱友珪和他老婆张氏正往北垣楼下跑,想翻墙逃走,结果没成功。朱友珪就让冯廷谔杀了自己老婆和自己。冯廷谔之后也自杀了。梁末帝继位后,恢复了朱友文官爵,把朱友珪降为庶民。

梁康王朱友孜,眼睛是重瞳,他自己挺自负的,一直觉得将来自己能当皇帝。贞明元年,末帝的德妃死了,要下葬。朱友孜就派刺客半夜潜入宫里行刺。末帝当时正在睡觉,做梦梦见有人要害他,醒来后,听到床上的宝剑发出响声,赶紧跳起来,拔出剑说:“要出事了!”然后就在寝宫里搜查,找到了刺客,亲手杀了他,接着就杀了朱友孜。第二天,末帝对赵岩、张汉杰说:“我差点儿就见不到你们了。”从这以后,他就疏远了皇室宗亲,开始重用赵岩、张汉杰,最终导致了梁朝的灭亡。

唉,《春秋》的记事方法,在是非功过、赏罚得失方面,真是太难判断了!有人问我:“梁太祖是臣子杀害君主,朱友珪是儿子杀害父亲,这两种情况都一样啊。他们都篡位当了皇帝,还改了年号,《春秋》里都用君主的称号来记载,为什么朱友珪却没被列入本纪呢?再说父子俩干的坏事一样严重,却只惩罚儿子,这岂不是等于放过他父亲吗?这符合《春秋》的旨意吗?”我回答说:“梁太祖的事迹已经很清楚了!他父亲的罪行,不需要再通过惩罚儿子来彰显,但是末帝的决心,我们不能不肯定。《春秋》的记事原则,君主被杀而叛贼没有被讨伐,国家的臣子就要承担责任。我之所以把朱友珪的事迹这样记载,是为了突出那些讨伐叛贼的人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