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珂是河中人。他叔叔王重荣,因为在河中打败了黄巢,立了大功,被朝廷封为河中节度使。王重荣没有儿子,就把他哥哥王重简的儿子王珂过继给自己当儿子。王重荣死了以后,他的弟弟王重盈继任。王重盈死后,军队里的人就说王珂是王重荣的儿子,拥立他当了节度使。

王重盈的儿子,一个叫王珙,是陕州节度使;另一个叫王瑶,是绛州刺史,他们跟王珂争夺节度使的位置。王珙和王瑶写信给梁太祖,说王珂原来是王家一个奴仆,小名叫忠儿,不应该当节度使。王珂呢,也向晋王求救,晋王把这事儿告诉了唐昭宗,昭宗因为跟晋王的关系,答应了王珂。而王珙和王瑶也向西边联系了王行瑜、韩建、李茂贞等人寻求帮助,王行瑜他们一起上奏章弹劾王珂。昭宗回复说王重荣跟晋王对唐朝都有大功,已经答应王珂了,不能改变。

王行瑜他们气坏了,带兵攻打京城,杀了宰相李磎等人后就撤兵了。王珙和王瑶联合军队攻打王珂所在的河中,王珂向晋王求救。晋王派兵西征讨伐三镇,军队路过绛州,杀了王瑶,继续往北走到渭水北岸,打败了王行瑜。最后,唐昭宗还是把河中节度使的位置给了王珂。晋王把女儿嫁给了王珂,还派李嗣昭带兵帮助王珂攻打王珙所在的陕州。王珙这个人特别狠毒,曾经把人头砍下来扔到自己面前,还面不改色地谈笑风生,手下的人都很害怕他。后来,因为王珙打仗失败,他的部将李璠杀了他,自己当了留后。

那会儿,梁朝已经平定了镇州和定州,正准备把军队调往西边。可这时候,唐昭宗却被刘季述给废了,京城乱成一锅粥。崔胤偷偷地派人叫梁朝出兵西进。梁太祖朱温一听,河中节度使李珂还在河中呢,担心他会成为后患,就转头对张存敬和侯言说:“你们俩给我把李珂绑来!” 张存敬他们带兵从含山出发,攻破了晋州和绛州,还派何絪带兵驻守,切断了晋王的援军。张存敬包围了河中府,李珂向晋王求救,可因为何絪的军队挡着,晋王根本就过不去。

李珂没办法了,就派他老婆给晋王送了一封信,信里说:“敌人的兵力这么强大,我们明天就要向梁朝要饭吃了!您怎么能忍心见死不救呢?”晋王回信说:“梁军挡着路,我们兵力悬殊,如果去救他,晋州和河中府都会完蛋,不如让他自己投降朝廷吧。”李珂这下彻底绝望了,又给李茂贞写信求救,信里说:“天子刚恢复政权,下令藩镇之间不得互相侵犯,以安定朝廷。现在朱温违背约定进攻我,这情况不会只祸及我河中一地;如果我河中府明天就完了,西北各镇就不是你们能守得住的了!我希望你们华州出兵潼关,来支援我一下。”李茂贞压根儿没理他。李珂走投无路,就在河边造船,准备逃回京城。

李珂半夜爬上城楼,想跟守城的士兵们说说话,可那些士兵一个都不理他。他的牙将刘训半夜跑到李珂的卧室,把情况告诉了他,李珂大声呵斥他:“你想造反吗?!”刘训脱了衣服,自己捆绑起来走进去说:“将军您要是怀疑我,请先砍掉我的胳膊!”李珂说:“情况紧急!怎么办?”刘训说:“将军您要是带着家人趁夜渡河,大家都会抢着上船,一个人要是起了坏心思,大事就完了。不如等到天亮了,跟军中将士说明情况,愿意跟着您的,还能有一半人。不然的话,先跟梁军谈谈条件拖延时间,再慢慢想办法。”李珂觉得刘训说的有道理。

梁太祖朱温从同州投降唐朝后,就非常倚重张重荣,因为朱温的母亲王氏是张重荣的姐姐,所以张重荣就成了朱温的舅舅。后来张重荣的儿子张珂登上城楼,喊话给唐将李存敬说:“我和梁王(朱温)家世有旧,你们军队应该后撤,等梁王来了,我再听他的命令。”李存敬就撤兵了,并派人快马加鞭地去洛阳报告朱温。朱温到了河中府,先到城东张重荣的墓前痛哭了一场,然后才进城。张珂想用捆绑双手、牵着羊的方式去见朱温,表示臣服。朱温说:“太师(张重荣)的恩情我什么时候能忘?你要是用亡国之礼来见我,太师在天之灵会怎么看我呢?”于是张珂在路上迎接朱温,两人握手叹息,然后朱温把张珂迁到了汴州。

朱温因为张珂是晋王李克用的女婿,怀疑他不会真心归顺自己,就让他西去朝见,走到华州的时候,派人把他杀在了驿站。张重荣的另一个儿子张瓒,朱温已经抓住了张珂,自己当上了河中节度使,就让张瓒做官。张瓒侍奉后梁,官至诸卫大将军、泰宁、镇国军节度使。后梁末帝时期,他当上了开封尹。贞明五年,他代替贺瑰担任北面行营招讨使。那时晋军已经攻占了德胜,张瓒从黎阳渡过黄河攻打澶州,没攻下来,就退兵驻扎在杨村,扼守黄河上游,和晋军对峙了一年多,大小打了百余仗,张瓒始终没有取得什么战功,后梁末帝就派戴思远代替了他,张瓒又当上了开封尹。

朱温称帝后,庄宗李存勖从郓州攻入京城,后梁末帝听说唐军就要到了,整天哭泣,不知道怎么办,拿着国宝,指着宫殿对张瓒说:“能不能保住这些,就全靠你的计策了!”唐军已经过了宛朐,张瓒带领城里的百姓登上城墙抵抗。唐军攻打封丘门,张瓒打开城门投降,伏在地上请求处死,李存勖把他扶起来说:“我和你家有世交,但是做臣子的都要为自己的君主效力,你还有什么罪呢!”于是又让他当开封尹,后来又升任宣武军节度使。不久,以前的梁臣赵岩、张汉杰等人相继被杀,张瓒忧虑过度而死,追赠太子太师。

赵犨,祖上是青州人。他们家几代都是陈州的军官。赵犨小时候跟小伙伴们在路上玩,他总是指挥大家像个小将军一样,就连大孩子们都听他的。他爸爸赵叔文看到这一幕,惊讶地说:“我们家要出个厉害人物了,就是这孩子!”赵犨长大后,擅长弓箭和剑术,为人勇敢果断,讲义气。刺史听说他很有本事,就把他招到自己手下做事。后来,他一路升迁,做到忠武军马步军都虞候。

王仙芝造反攻打河南,占领了汝州,眼看就要打到东都来了,赵犨带兵打败了他,王仙芝只好往南逃跑了。没过多久,黄巢又起兵造反,很多州县都落入贼军手中。陈州有好几百个豪杰,一起找到忠武军,请求让赵犨当刺史来保护大家,忠武军就上报朝廷,让赵犨做了陈州刺史。后来黄巢攻破了长安,赵犨跟手下将领们说:“依我看,如果黄巢不被长安百姓杀掉,他一定会带着军队往东跑,咱们陈州正好在他的必经之路上!”于是他加固城池,做好防御准备,把城周围六十里以内的百姓都迁进城里,挑选精壮的年轻人,给他们配备武器装备,还让他弟弟赵昶和赵珝当将领。

黄巢战败后果然往东跑,先派孟楷去占领项城,赵昶带兵打败了孟楷,把他抓了回来。黄巢随后赶到,听说孟楷被抓了,气得火冒三丈。

后来秦宗权带着蔡州投靠了黄巢,黄巢势力变得非常强大,就集中兵力包围了陈州,还设置了舂磨,用人肉做食物。陈州百姓很害怕,赵犨对大家说:“我家三代都是陈州的军官,我一定能保住陈州!你们这些男儿,应该在生死之间求生存,建功立业,说不定还能因此成就一番事业呢!”陈州百姓都振奋起来。黄巢在陈州城北三里扎营,起宫殿,设置百官,囤积粮草,想长期围困陈州,他的军队号称有二十万人。陈州以前有几百架巨型弩弓,都坏了,后来的弩工都不认识这东西了。赵珝想办法修理这些弩弓,弩箭射程能达到五百步,人马都能射穿,所以黄巢不敢靠近。

黄巢围困陈州三百天,赵犨的粮食快吃完了,就向梁朝求援。梁太祖和李克用亲自带兵来支援陈州,在西华打败了黄巢的将领黄邺。西华有很多粮食,黄巢一直依靠这些粮食供应军队,黄邺战败后,黄巢只好解围撤兵。

梁太祖打到陈州,陈敬瑄兄弟俩赶紧去马前迎接,态度特别恭敬。不过敬瑄心里清楚,梁太祖将来肯定能成大事,所以就低头弯腰,处处讨好,为自己打算。他利用梁太祖对他有恩,就给梁太祖修建了生祠,每天早晚都去拜祭。他还把自己的儿子陈岩嫁给了梁太祖的女儿,也就是长乐公主。黄巢死了,秦宗权又来祸害淮西,攻占了二十多个州,而陈州离蔡州最近,陈敬瑄兄弟拼死抵抗,愣是没让秦宗权攻下来。后来黄巢和秦宗权都死了,唐昭宗把陈州改名叫忠武军,任命陈敬瑄为节度使。陈敬瑄那时候已经病了,就把官位给了弟弟陈昶。几个月后,陈敬瑄就去世了。

陈昶趁着大乱刚结束,就赶紧休养生息,发展农业,对梁朝也特别恭敬。梁朝军队到处打仗,陈昶就负责后勤保障,物资供应,从来没耽误过。陈昶死后,陈珝继位。陈珝还算有点文化,他学习邓艾的治水方法,疏通了翟王陂,用来灌溉农田。兄弟三人在陈州待了二十多年,陈州的老百姓都非常感激他们。后来梁太祖打败了韩建,占领了同州和华州,就把陈珝调到同州当留后。陈珝回到唐朝后,被任命为右金吾卫上将军。一年多以后,因为生病,陈珝辞官回家,最后死在家中,陈州的老百姓都为此罢市表示哀悼。

陈敬瑄的次子陈岩,在梁末帝朱友贞当政的时候,当上了户部尚书和租庸使,跟张汉杰、张汉伦兄弟俩一起在朝中掌权。梁朝从太祖朱温开始就靠着残暴杀戮起家,而末帝朱友贞为人却特别温和恭谨,但性格懦弱无能。因为张汉杰是陈岩妻子的娘家人,所以末帝特别信任他们,朝中大臣和老将们都恨得牙痒痒,可末帝就是不明白,最终导致了梁朝的灭亡。

一开始,朱友珪杀死了朱温自立为帝,把朱友贞安置在东都洛阳当留守。陈岩到了东都,朱友贞就和他一起喝酒,坦诚地把自己的困境告诉了他。陈岩就为朱友贞出谋划策,派人去召集杨师厚的军队起兵。陈岩回到西都后,最终和袁象先一起用禁军杀了朱友珪,拿回了传国玉玺交给朱友贞。

末帝当了皇帝,朱温觉得自己对梁朝有功劳,而且还娶了公主,听说唐朝驸马杜悰官做到将相,生活非常奢侈,就觉得很丢脸,自己比不上他。于是他就霸占了全国最好的田地和豪宅,狠敲诈商人,他家门口跟市场一样热闹,收上来的赋税,有一半都进了他的腰包,他每天吃喝都要花掉上万钱。

那时候,魏州的牙兵很骄横,经常闹事,罗绍威把他们都杀掉了。唐朝太祖皇帝死了以后,杨师厚赶走了罗氏家族,占据了魏州,又重新设立了两千牙兵,末帝很担心这事儿。杨师厚死了以后,朱温跟租庸判官邵赞商量说:“魏州是唐朝几百年的心腹大患,从先帝的时候起,就对罗绍威恨得牙痒痒,因为他先恭敬后傲慢。现在先帝刚去世,杨师厚又让陛下操心,原因就在于魏州地大兵多。陛下现在不趁这个机会控制住魏州,谁知道以后会不会再出现像杨师厚这样的人?不如把相州、魏州分成两镇,这样就不用担心北边了。”末帝觉得有道理,就把相州、澶州、卫州分出来,设立了昭德军。结果牙兵造反,魏博投降了后晋,梁朝因此彻底失去了河北地区。

那时候,梁朝将领刘鄩等人跟后晋庄宗在澶州、魏州之间交战,接连打败仗。朱温说:“古代的帝王都要到郊外祭祀天地,陛下即位到现在还没祭天,有人说朝廷没有威望,这样怎么震慑天下?现在虽然河北丢了,但天下还算太平,我希望陛下能大力实行祭天大典。”敬翔觉得不行,说:“现在国库空虚,百姓被压榨得供养军队,如果要举行祭天大典,那肯定要赏赐大臣,这是为了虚名而承担实际的损失啊!”末帝不听,就准备了仪仗,要去西京祭天,结果庄宗军队攻下了杨刘,有人说:“晋军已经打进东都了!”有人说:“晋军已经控制了汜水!”还有人说:“晋军已经攻下了郓州、濮州!”京城刮起了大风,树木都被刮倒了,末帝非常害怕,大臣们互相看着,都哭了起来,末帝只好返回东都,最终没有祭天。

张文礼那小子杀了王镕后,派人去告诉梁朝说:“我已经把契丹人请来帮忙了,您要是能派一万人马从德州、棣州出兵,晋军肯定就累垮了!”敬翔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但是朱温的弟弟朱岩和朱汉杰都觉得不行,这事儿就搁置了。后来,朱温罢免了王彦章,启用段凝,这都是朱岩的主意。

朱温的军队快要打到汴州了,梁末帝慌得六神无主,不知道该怎么办,就跑到建国楼上问大臣们怎么办。有人说:“晋军是孤军深入,肯定坚持不了多久,就算他们打进汴州,也守不住。咱们应该赶紧逃到洛阳,先保住性命,再号召全国的军队,慢慢想办法,胜负还很难说呢!”末帝还在犹豫,朱岩说:“现在这情况,你一下楼,还有谁能保证你的安全呢!”结果末帝就死在了楼上。

朱岩当权的时候,许州刺史温韬特别巴结他。朱岩就对身边的人说:“我一直对温韬挺好的,现在急着投靠他,他肯定不会为了我冒风险。”结果他跑去投靠温韬,温韬直接把他杀了,把脑袋献给了晋军。庄宗灭了梁朝后,朱岩以前的朋友段凝上奏要诛杀朱岩全家,结果朱岩全家都被灭族了。

唉,这祸福的道理,真是让人捉摸不透啊!君子和小人的祸福可是大不一样。老子说:“祸是福的依附,福是祸的伏藏。”后世谈论祸福的人,都把老子的这句话当作至理名言。 做好事就一定得有好报吗?做坏事就一定得倒霉吗?只有君子即使遭受了不幸,也未必不是一种福气;小人即使追求幸福,也未必不会招来祸患,这是自然规律。一开始,朱温的弟弟朱犨自以为自己很有先见之明,和梁太祖关系特别好,他的子孙也一直享受着梁朝的荣华富贵,他自认为找到了靠山,谁能想到他全家最后和梁朝一起灭亡了呢?朱犨在梁朝寻求的福气,正是老子说的那种福气,可不是君子追求的福气啊,真是让人引以为戒啊!

冯行袭,字正臣,是湖北均州人。唐朝快要完蛋的时候,山南有个土匪头子叫孙喜,带着一千多人马去打均州刺史吕烨,吕烨打不过他。冯行袭当时是州里的一个小官,就偷偷地挑了几个勇士埋伏在江南岸,自己只乘一条小船,故意逆流而上,去见孙喜。他跟孙喜说:“城里百姓听说您来了,都想投降。但是,他们知道您人多,怕被抢被杀,所以很害怕,您能不能把部队留在江北,只带几个心腹跟我走,我去安抚一下百姓,这样事情就好办了。”孙喜觉得挺有道理,就把部队留在江北,只跟冯行袭过了江。

等到了军营,冯行袭突然袭击孙喜,把他砍死了!埋伏的士兵立刻冲出来,把孙喜的随从全部杀光。江北的那些士兵听说孙喜死了,都吓跑了。山南节度使刘巨容就上奏朝廷,让冯行袭当均州刺史。

那时候,唐僖宗在四川,各地的节度使都得经过山南去给他送贡品,山南的那些土匪就经常在州西边的长山上抢劫。冯行袭把这些土匪都打败了。后来,洋州刺史葛佐请冯行袭当行军司马,让他带兵驻守谷口,负责维护秦蜀之间的道路畅通,冯行袭因此出了名。

李茂贞兼任山南节度使,派他儿子李继臻去守金州,冯行袭把李继臻赶跑了,自己占领了金州。唐昭宗就下令把金州改名为戎昭军,任命冯行袭为节度使。唐昭宗在岐州的时候,梁太祖朱温带兵西进,唐朝的中尉韩全诲派宦官郄文晏等人去江淮地区征兵,想抵抗朱温。冯行袭这时已经投靠了朱温,就把郄文晏等人全杀了。

后来,梁太祖攻打赵匡凝,冯行袭派他儿子冯勖带水军去支援均州和房州,因为有功,冯行袭被提升为匡国军节度使。冯行袭这个人很严厉,不太讲情面,但他走到哪儿运气都好,地方上要是旱灾有蝗虫,就会有鸟来吃蝗虫;要是歉收,田里还会自己长出一些谷子来。唐朝快要灭亡了,冯行袭知道梁朝一定会兴盛,所以就一心一意地投靠朱温,最后官做到司空,封长乐郡王,死后被追赠太傅,谥号忠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