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太妃,是北方代北人,具体家世不清楚,嫁给了敬儒,生下了后来的出帝,被封为秦国夫人。出帝登基后,尊她为皇太妃。后来安太妃年纪大了,眼睛也瞎了,跟着出帝北迁,从辽阳搬到建州,最终死在了路上。临死前,她对出帝说:“把我烧成灰,朝南扬撒,或许我的魂魄还能回到中原。” 因为当时是在沙漠戈壁,没有树木,所以就拆了车子当柴火把她烧了,然后把骨灰运回了建州。李太后也去世了,就一起把她俩葬在一起了。

冯皇后,是定州人。她父亲冯濛,在定州做个小官,后来住在京城,因为很会拍马屁,很受安重诲的喜欢,被任命为邺都副留守。高祖在邺都当留守的时候,和冯濛相处得很好,所以就让自己的儿子重胤娶了冯濛的女儿。后来冯氏被封为吴国夫人。重胤早死了,冯氏守寡,长得漂亮,出帝看上了她。高祖驾崩,灵柩还在停放,出帝还在守丧期间,就把冯氏纳为皇后。就在那天,出帝还摆上了仪仗队、太常的乐队,让冯氏到西御庄,去高祖的影殿见礼。大臣们都来祝贺。出帝却对着冯道等人说:“皇太后的旨意,跟你们这些大臣办的大喜事可不一样啊!”大臣们走后,出帝和皇后痛饮歌舞,还走到灵柩前,洒酒祭奠说:“皇太后的旨意,跟先帝可不一样啊!”旁边的人都笑喷了,出帝自己也笑得不行,还对左右说:“我今天这算是什么?新女婿?”皇后和左右的人一起大笑,声音都传到外面去了。

冯皇后当上皇后后,专宠后宫,把宫里的官尚宫、知客之类的都封为郡夫人,还用一个叫李彦弼的男人当皇后宫里的都押衙。她哥哥冯玉掌握着朝政大权,内外事务都由他们冯家说了算,晋朝因此更加混乱。契丹人攻打京城,到处宣扬出帝的丑事,说他:“把叔母纳入后宫,败坏了人伦纲常!”冯皇后跟着出帝北迁,她很悲哀,受不了这种耻辱,多次想找毒药,想和出帝一起自杀,但是没找到毒药。后来冯皇后的下落就不知道了。

晋朝起初是从少数民族发展起来的,势力很小,最后也被少数民族灭亡了,所以他们皇室家族的辈分和顺序很难搞清楚。能查到的,就是高祖的两个叔父,一个哥哥,六个弟弟,七个儿子,两个孙子,但记载很零散,信息不完整。这不仅是因为战乱导致史料丢失,也因为他们没什么值得称道的功绩。不过,还是把能查到的信息记录下来,以备万一吧。两个叔父叫万友和万诠,哥哥叫敬儒,弟弟们叫敬威、敬德、敬殷、敬赟、敬晖、重胤,儿子们叫重贵、重信、重乂、重英、重进、重睿、重杲,孙子叫延煦、延宝。孝平皇帝生了孝元皇帝、万友、万诠,孝元皇帝生了高祖,万友生了敬威和敬赟,万诠生了敬晖,至于敬儒、敬德、敬殷、重胤这几个和高祖到底是什么亲戚关系,就不知道了。

高祖是孝元皇帝的第二个儿子,而敬儒是他的哥哥,估计是长子吧,这样算起来,敬儒和高祖关系应该比较亲近。可是,给哥哥追封的官职却比弟弟们低,而高祖自己一辈子都没追封过,这又让人觉得奇怪。重胤是高祖的弟弟,具体亲疏关系也不清楚,但高祖很疼爱他,把他当成儿子养,所以给他取名都加个“重”字,而且排在他几个儿子前面。高祖的叔父、哥哥以及弟弟敬殷、儿子重进,都在登基之前就死了,而敬威、敬德、重胤、重英这几个,反而比高祖活得长。高祖最小的儿子叫冯六,还没来得及取名就夭折了,以前的说法说重睿是最小的儿子,那是错的。

石氏家族世代都在军中任职,万友和万诠官职比较低,所以没怎么在史书上出现。天福二年正月,万友被追封为太师,之前是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徒兼御史大夫、上柱国。万诠也被追封为太傅,之前是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空兼御史大夫、上柱国。到了后唐出帝天福八年五月,又追封皇叔祖万友为秦王,万诠加赠太师,追封为赵王。

敬威这个人,字叫奉信,唐朝废帝的时候当着彰圣右第三都指挥使,还管着常州刺史。听说高祖在太原起兵了,他就跟别人说:“人生在世,都会有死的一天,谁又能避免呢?我哥哥正在做大事,我不能苟且偷生,留下耻辱,让人笑话。”说完就自杀了。他弟弟敬德当时是沂州马步军指挥使,因为高祖起兵造反被牵连。天福二年正月,朝廷追赠敬威和敬德都做了太傅,还追赠他们的另一个兄弟敬殷为检校太子宾客,也追赠为太傅,就是没追赠敬儒。七年正月,又追封敬威为广王,敬德为福王,敬殷为通王,都追赠为太尉。敬儒呢,一开始只追赠为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尚书左仆射兼御史大夫、上柱国,后来也追赠为太傅,但就是没封王。到了出帝天福八年五月,又加赠这三个皇叔为太师,这才把皇伯敬儒追封为宋王,也加赠为太师。

敬赟,字德和,年轻的时候挺不靠谱的,躲到民间去了。高祖派人把他找回来,让他在太原当个牙将。高祖当了皇帝以后,就让他当飞龙皇城使,后来一步步升迁,做到曹州防御使。天福五年冬天,又升任河阳三城节度使。敬赟这个人,特别贪婪暴虐,高祖特意给他选了几个贤能的官员辅佐他,敬赟也怕高祖严厉,不敢违法乱纪。一年多以后,他又被调到保义镇守。出帝当政的时候,又给他加了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才开始逐渐骄横放肆起来。皇帝派使者去他那里,他总是问:“我的小侄子怎么样了?”陕西老百姓受不了他的残暴,朝廷把他召回京城。因为他是皇叔,皇帝不好直接责罚他,就处罚了他的几个心腹,苏彦存、郑温遇,以此来警告他。后来契丹入侵边境,敬赟跟着出帝去澶渊,让他带兵驻守汶阳,看守麻家渡,结果连敌人的影子都没见到,啥功劳也没立。开运元年七月,他又被派出去当威胜军节度使。一年多后,出帝把曹州改名为威信军,又让敬赟去当节度使。他在曹州更加贪婪暴虐,过了一段时间,朝廷把他召回京城。张彦泽起兵攻打京城,敬赟吓得半夜逃跑,翻过城东的城墙,掉进沙濠里淹死了,那年他才四十九岁。

韩王敬晖,字德昭,是个厚道正直、勇敢又聪明的人,高祖皇帝特别喜欢他。高祖当皇帝的时候,敬晖是曹州的防御使,以清廉节俭著称,后来在任上去世了,死后被追赠为太傅。到了天福八年,又加赠太师,追封为韩王。他的儿子韩曦继承了爵位。

高祖李皇后生了个儿子叫楚王重信,其他几个儿子他妈是谁,大家都不知道。高祖起兵的时候,重英是右卫将军,重胤是皇城副使,他们俩都在京城。听说高祖起兵了,就躲到老百姓家的井里,结果还是被抓住了,杀头了,连带着那户人家也被灭族了。天福二年正月,高祖为这两个儿子举行了丧礼,都追赠为太保;同时还追赠重进为太保,重进生前是左金吾卫将军。天福七年正月,又都加赠为太傅,追封重英为虢王,重胤为郯王,重进为夔王。到了后来的出帝天福八年五月,又都加赠为太师。

楚王重信,字守孚,是个聪明机智、又很讲究礼仪的人。天福二年二月,他被任命为左骁卫上将军,并担任河阳三城节度使,做了不少好事,高祖还专门下诏表扬了他。那一年范延光造反,高祖下令让之前的灵武节度使张从宾带河阳的兵去讨伐范延光,结果张从宾也反了,楚王重信在平乱中被杀害了,那年他才二十岁。高祖想追封重信为太尉,但是大臣们说,按照汉朝的规矩,皇子不能当三公。高祖说:“这孩子做好事却遭了祸,我心里特别难过,这是我自己的想法,哪有什么规矩啊!”于是就追赠他为太尉。天福七年正月,又加赠太师,追封为沂王。到了出帝天福八年五月,又改封为楚王。

寿王重乂,字弘理,喜欢学习,还懂不少兵法。高祖当皇帝后,任命他为左骁卫大将军。高祖去汴州的时候,让他留守东都。后来张从宾造反,攻打河南,重乂战死,那年十九岁,被追赠为太傅。天福七年正月,又加赠太尉,追封为寿王。到了出帝天福八年五月,又加赠太师。这几个儿子都没留下儿子。

石敬瑭的儿子重睿长得像他爷爷石敬瑭。石敬瑭生病的时候,宰相冯道去看他。重睿那时候还小,石敬瑭把他抱出来,让冯道见见,还让宦官抱着重睿放在冯道怀里。虽然石敬瑭没说什么,但大家都明白他是把重睿托付给冯道了。石敬瑭死了以后,后晋的大臣们因为国家正乱糟糟的,商量着立个年纪大的皇子当皇帝,可石重贵(出帝)已经暗地里和别人约定好要当皇帝了,所以重睿就没能当上皇帝。后来石重贵封重睿为检校太保、开封尹,还让左散骑常侍边蔚暂时代理开封府府尹的职务。开运二年五月,又封重睿为雄武军节度使,一年多后,又调他去镇守忠武军,但他都没去上任。后来契丹灭了后晋,重睿跟着石重贵北迁,之后就不知道他怎么样了。

石敬瑭的另一个儿子,陈王石重杲,是石敬瑭最小的儿子。小名叫冯六,还没来得及取正式名字就死了,死后被追封为太傅,追封为陈王,并赐名重杲。开运八年五月,又追赠他为太师。

石敬瑭的孙子石延煦和石延宝,都被石重贵认作儿子。

开运二年秋天,石重贵把石延煦任命为郑州刺史。石延煦年纪小,处理不了政务,就带了个宦官帮他办事,还另外选了个尚书郎路航帮他一起管理州里事务。结果那个宦官专权,还经常骂路航,气得石重贵把路航召回朝中。后来又把石延煦调到齐州当防御使。三年后,又封他为镇宁军节度使。那时候,河北正在打仗,全国又闹旱灾和蝗灾,饿死的人成百万计,各地的节度使却都在拼命敛财,赵在礼搜刮的钱财特别多,在诸侯王里是最多的。石重贵看上了赵在礼的钱,就让石延煦娶了赵在礼的女儿。赵在礼送了三千匹绢作为聘礼,前后加起来送的礼品多得数不清。三年五月,石重贵派宗正卿石光赞带着一百五十床的聘礼去赵家迎娶新娘,还设宴款待赵在礼在万岁殿,赏赐非常丰厚,君臣俩穷奢极欲,当时的人都觉得很荣耀。赵在礼跟别人说:“我这次婚事,花了十万贯!”十一月,石重贵又把石延煦调到保义镇守。

延煦当上了齐州防御使,他弟弟延宝则做了郑州刺史。后来契丹灭了后晋,后晋皇帝和太后派延煦和延宝带着降表、玉玺和金印去投降契丹。那时候延宝已经当上威信军节度使了。

契丹人拿到玉玺后,觉得做工不太精细,跟史书上记载的不一样,就让延煦他们回去,要求换个真的玉玺来。后晋皇帝写信回复说:“前些日子,潞王李从珂在洛阳自焚了,玉玺不知道去哪儿了,估计也烧掉了。我父亲继位后,让人重新制作了这枚玉玺,朝中大臣都知道这事儿。” 就这样,这事儿就算过去了。后来,延煦兄弟跟着后晋皇帝一起北迁,最后他们去了哪儿,就没人知道了。

哎!古代不幸没有儿子,就让同宗的儿子继承香火,圣人都允许,还写在《礼经》里,光明正大呢!可是后世那些老百姓,就讳疾忌医了,一味隐瞒,结果就导致各种欺骗和伪装。他们偷偷摸摸地抱养婴儿,隐瞒孩子的亲生父母,自己骗自己说这是我亲生的儿子,还说:“要是不这么做,孩子就不会全心全意地爱我,他的心思肯定会有二心。”而那个孩子呢,也隐瞒自己的身世,割断与生父母的天性亲情,反而把他们当成叔伯父辈,以此欺骗整个家族,搞乱了人伦亲疏关系。凡是活着的生物,有知觉的,没有不爱自己父母的。如果这个孩子,能够忍心真正断绝天性亲情,那还不如禽兽呢!如果他忍不下心,表面上装作断绝关系,那就是大大的虚伪了!这些老百姓考虑问题,其实也挺深的!但是,偷偷摸摸地欺骗伪装,不能成为规矩,这是小人的做法。只有圣人不一样,认为人世间最大的事莫过于继承香火,这是万世不变的准则,天下通行的做法,有什么好隐瞒的呢!所谓儿子,没有一个不是父母生的,所以做别人家的儿子,一定有生父和养父,这是很自然的事理,有什么好隐瞒的呢!简简单单,明明白白,不偷偷摸摸,不欺骗不伪装,可以成为普遍准则和通行做法的,才是圣人的方法。圣人还认为,做别人家儿子的人承担着很大的责任,所以要穿斩衰的孝服。但是不割断与生父母的亲情,这是天性使然,不可割断的,但是恩情有时要服从于大义,所以要穿戴轻一些的孝服。孝服,是外在的东西,可以减轻,但是父母的称呼不能改,所以《礼经》上写着:“为人后者,为其父母报。”从三代以来,有天下国家的人,没有不用这个规矩的,只有晋朝不用。晋惠帝崇尚儒学,却断绝了父亲的父子关系,给他父亲封爵,这不仅是因为他父亲本来就不应该继承王位,不得已才断绝关系,更是因为晋惠帝也习以为常了老百姓那些偷偷摸摸的做法。

第二段:

你看,这晋惠帝的行为,其实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上普遍存在的这种现象。 表面上看,他是在遵循儒家礼法,实际上却沿袭了民间那些不光彩的做法,用冠冕堂皇的理由掩盖了人伦的缺失。 这和那些偷偷抱养孩子,隐瞒真相的百姓,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区别,都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欺骗手段。 圣人提倡的继承香火,是光明磊落的,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的,而晋惠帝的做法,则显得虚伪而自私。 他表面上遵守礼法,实际上却背离了人伦的根本。 这真是让人唏嘘不已啊! 可见,即使是统治者,也难免受到社会风气的影响,做出违背道德伦理的事情。 而这种现象的根源,就在于那些“讳之”的陋习,以及人们为了私利而采取的欺骗和伪装。

五代十国那会儿,天下大乱,到处都是战争,老百姓的日子可不好过。礼乐崩坏,传统的道德伦理全都没了,祖宗留下来的制度规矩也都没影儿了!你看,清明节扫墓烧纸钱这种事都成了普遍现象,就连皇帝也干些老百姓才干的粗活糙事。

晋朝的皇帝,祖上是少数民族,靠着篡位夺得了天下。晋高祖耶律德光,把契丹首领耶律德光当爹,还把后唐出帝当祖宗,自称是他的孙子。可对自己的亲生父亲,却只是臣子称呼,这哪能用正常人的道理去衡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