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晖,是魏州人。他在魏州当兵,驻守瓦桥关,服役期满应该回家了,但他却留在了贝州。那时候,唐庄宗已经开始搞砸了,天下人心都离散了。皇甫晖这个人,又勇猛又没啥正经,晚上在军营里赌博,输了钱,就和他的同伙们密谋造反,威胁他们的上司杨仁晟说:“唐朝能打败梁朝取得天下,是因为先占领了魏州,控制了河北的军队。魏州的士兵们十几年没脱过盔甲,马匹也没卸过鞍,现在天下都平定了,皇帝却不管魏军长期戍守的辛苦,离家这么近,都不能回家看看。现在将士们想回家,这股子劲儿压不住了,您得跟我们一起走。万一皇帝怪罪咱们军队,咱们就占据一个州,足够起事了!”

杨仁晟说:“你们这算什么计划啊!现在英明的皇帝当政,天下太平,精兵强将,不下几十万,你们都有家小,为啥要说这种不吉利的话?”士兵们知道强迫不了杨仁晟,就把他杀了,推举一个小校当头领,小校也不同意,也被杀了。然后他们拿着两颗人头去找裨将赵在礼,赵在礼同意了他们的计划,于是他们夜里放火烧了贝州,杀入魏州。赵在礼任命皇甫晖为马步军都指挥使。皇甫晖带着几百个士兵和骑兵,在城里大肆抢劫,来到一户人家,问他们姓什么,人家说:“姓国。”皇甫晖说:“我要灭了国姓人家!”于是把这一家人全杀了。他又来到另一户人家,问他们姓什么,人家说:“姓万。”皇甫晖说:“杀万家就够了。”于是也把这一家人全杀了。后来明宗进入魏州,皇甫晖就和赵在礼一起谋划造反,唐庄宗的灾难,就是从皇甫晖开始的。明宗即位后,皇甫晖从一个普通士兵升到了陈州刺史,一直到唐朝灭亡,他都当着刺史。

话说后晋天福年间,有个叫李在礼的,当上了卫将军,在京城里当差。他以前在甘陵起兵的时候,拿着节杖,指挥军队。后来罢免了镇守地方的职务,回朝述职。有个叫张晖的人,去拜访他,说:“当年咱们一起在甘陵起兵,最终成就了大事,可这都是我张晖先提出来的!您现在富贵了,能可怜可怜我吗?要是不行,小心我给你来点儿狠的!”李在礼一听这话,吓得不轻,赶紧拿出几千块钱的东西送给他,还摆酒请他喝酒。张晖喝着酒,跟没事人似的,没说谢谢就走了。过了很久,张晖当上了密州刺史。后来契丹人攻打京城,张晖带着密州的老百姓逃到了江南。李景让他当了歙州刺史、奉化军节度使,镇守江州。周朝军队征讨淮南,李景任命张晖为北面行营应援使,让他驻守清流关。结果被周朝军队打败了,他和他的副将姚凤都被抓了。后晋世宗皇帝召见了他,看到他伤痕累累的样子,很同情他,赏赐给他金腰带和战马。几天后,张晖就死了。后来,姚凤被封为左屯卫上将军。

再来说说唐景思,他是秦州人。从小就擅长吹奏一种叫“角”的乐器,靠杀狗为生。后来当了兵,一步步升迁,最后当上了指挥使。唐朝魏王李继岌攻打蜀地的时候,唐景思是蜀地的守将。李继岌的军队打来了,唐景思就投降了,被封为兴州刺史。到了后晋高祖石敬瑭时期,他当上了贝州行军司马。后晋出帝石重贵时期,契丹攻陷了贝州,唐景思被赵延寿抓了,让他当了壕砦使。契丹灭了后晋后,封唐景思为亳州防御使。到了后汉高祖刘知远时期,他当上了邓州行军司马,后来又当上了沿淮巡检。

汉朝的法令很严酷,而史弘肇当权后,特别喜欢告密陷害人,动不动就杀人。景思有个奴仆,曾经向景思提了个要求,没得到满足,就跑去跟史弘肇告状,说景思跟李景勾结,私藏兵甲。史弘肇立刻派了三十个骑兵去抓景思。这奴仆还跟那些士兵说:“景思这个人很厉害,抓到他一定要杀了他,不然的话,你们就抓不住他了!”

士兵们到了景思家,景思主动迎上去,双手抱着士兵的胳膊喊冤,请求带他去监狱自证清白。士兵把那个奴仆和景思带到一起对质。景思说:“我家就在这里,你们尽管搜查!我确实收了外人的钱,一共一万钱。至于兵甲,只有一套盔甲,是私藏的。”士兵们搜查后,只找到一个衣箱,里面只有军籍和粮簿而已。士兵们看他可怜,就放了他,景思请求戴上枷锁押送京城,好洗清冤屈。景思有个仆人叫王知权在京城,听说景思被诬告后,就去找史弘肇,请求先入狱证明景思没有谋反。史弘肇觉得他可怜,就把他关进监狱,每天还给他送酒食。

景思被戴上枷锁押解上路后,颍州、亳州的人都跟着他到了京城为他作证。史弘肇于是审问那个奴仆,奴仆最终承认了诬告的事实,史弘肇就奏请皇上杀了那个奴仆,然后释放了景思。后来,景思跟随世宗皇帝攻打高平,世宗皇帝把几千个投降的汉军士兵交给景思指挥,任命他为指挥使,让他继续驻守淮河。周朝军队攻打淮南时,景思因功被任命为饶州刺史,后来又升迁为濠州刺史。濠州被攻打时,景思身受重伤而死,死后被追赠为武清军节度使。

王进,幽州良乡人。为人勇敢强悍,跑起来比马还快。年轻时聚集一些人当盗贼,乡里人都很苦恼。符彦超派人送礼将他招揽到自己麾下。彦超镇守安远军,军中发生变故,彦超派王进快马加鞭地赶到京城报信。明宗皇帝很惊讶他来这么快,赞赏他的脚力,把他编入宁卫指挥使的队伍。汉高祖当上侍卫亲军指挥使后,任命王进为军校。高祖镇守河东时,也带着王进,每当有紧急情况,就派王进快马加鞭地赶到京城报信,往返不过五六天,因此高祖对他更加亲爱,多次提拔他,最后升任奉国军都指挥使。周太祖起兵攻打魏国时,王进被升为虎捷右厢都指挥使。后来又历任汝州、郑州防御使、彰德军节度使。显德元年秋天,王进因病去世,死后被追赠为太师。

哎!我翻阅旧史,讲到王进的故事,总是忍不住放下书感叹:哎,五代的皇帝,都是武人起家,跟着他们的都是些勇猛的士兵,各个割据一方,封侯称王,跟豺狼一样欺压百姓有什么区别!虽然他们有的凭借机遇,一时走运,但也都必须亲自上阵杀敌,没有百夫长的勇猛,也得有整天操劳的辛苦。像王进这样,只不过是因为跑得快,就能拿着将帅的旗帜,这也太过分了吧!这难道不是因为名器这种东西,随着世道变化而轻重不同吗?天下太平的时候,君子才能得到它,地位显赫;天下大乱的时候,小人反而容易得到,地位轻贱。当然,凭借机遇侥幸得势的情况,古来有之,但乱世尤甚,到了极点,就变成这样了。难道还有比这更过分的吗?

那个时候,当皇帝的,长的也就十几年,短的才三四年,甚至一两年。天下百姓,看着上面皇帝换来换去,像换岗的士兵一样,一点都不觉得稀奇,可见他们对皇帝有多轻视,更何况那些地位更低的人呢!像王进这样的人,根本不值得一提!《易经》里讲否极泰来,盛衰兴亡,君子小人总是此消彼长,像王进那样的人都能当上大官,那那些地位低微的人,情况可想而知了!我写王进的事,就是为了哀叹那个时代百姓的苦难,也为了说明当时那些有才德的君子,却处于卑微的地位,真是太多了!太多了!

常思,字克恭,是太原人。一开始他跟着唐庄宗当兵,后来当上了长剑指挥使。在唐朝和后晋时期,他做到六军都虞候这么高的职位。汉高祖当上河东节度使的时候,任命常思为牢城指挥使。高祖当上皇帝后,又让他当武胜军节度使,后来调到昭义镇守。常思从当兵开始,就没打过什么胜仗,完全是沾了汉朝兴起的的光,才当上了大官,拿着节杖指挥军队。他在潞州待了五年,主要心思都放在搜刮民脂民膏上,虽然他为人很吝啬。

早年常思没啥名气的时候,周太祖还是个孤苦无依的小孩,常思家收养了他,周太祖就管常思叫叔。后来,常思和周太祖一起投奔汉朝,都获得了富贵。周太祖当了皇帝以后,每次都叫常思“常叔”,对他和他的妻子都像对待家人一样尊敬。广顺三年,常思被调到归德镇守,三年后进京朝见皇帝,又被调到平卢。常思上奏说:“我在宋州的时候,宋州百姓欠我的利息有十万两银子,我想把欠条呈上来。”太祖同意了,当场把欠条烧掉,还下令宋州全部免除这些欠款。常思在青州待了一年多,得了病,回到洛阳去世,死后被追赠为中书令。

孙方谏,是郑州清苑人。当初,定州西北有个狼山堡,定州百姓常常躲在那里避开契丹人的侵扰。有个尼姑在那里潜心修行,用佛法感化百姓,很多人都归顺了她。后来尼姑死了,堡里的人说她的尸体不腐烂,就供奉起来祭拜她。这个尼姑姓孙,孙方谏自称是尼姑的族人,就继承了尼姑的事业,堡里的人推举他当了领袖。后晋出帝时期,义武军节度使担心孙方谏在山上聚集很多人,会成为边患,就上奏朝廷,让他当了个游奕使(类似于闲职)。孙方谏因为一些请求没得到满足,就偷偷和契丹人勾结。契丹灭了后晋后,任命孙方谏为义武军节度使。后来又调孙方谏到云中,孙方谏不肯去,带着手下又回到了狼山。汉高祖起兵后,契丹人放火烧了定州,把百姓都抓到北方去了。孙方谏听说后,就从狼山出来,夺回了定州,归顺了汉朝。高祖很高兴,马上任命他为义武军节度使。周太祖时期,孙方谏被调到镇国镇守,他的弟弟孙行友留在了定州当留后。周世宗攻打太原的时候,孙方谏到行在朝见皇帝,回京的路上,在洛阳得了病,被调到匡国镇守,最后死在洛阳,享年六十二岁,死后被追赠为太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