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希崇,字德峰,是幽州蓟县人。从小就爱学习,通晓《左氏春秋》。当时刘守光不喜欢读书人,张希崇因为一些事情进了军队,当了个偏将,带兵驻守平州。后来契丹攻陷了平州,抓住了张希崇,知道他是读书人,就让他当了卢龙军的行军司马。
等到后唐明宗当政的时候,卢文进从平州逃回了中原,契丹就让张希崇顶替卢文进,做了平州节度使,还派了三百骑兵的亲信部队监视他。张希崇在那里待了一年多,契丹将领挺喜欢他,看守也就松懈了。张希崇就和手下的人商量着一起逃回中原。
手下的人都说契丹兵力强大,咱们一起跑肯定跑不掉,劝张希崇一个人逃命。张希崇说:“契丹看守我们的才三百骑兵而已,杀了他们的将领,这些兵肯定就会溃散逃跑。再说,从平州到契丹大营还有上千里地呢,就算他们发现情况不对,呼叫增援,我们也能跑到汉朝的地界了!”大家觉得他说的有道理。
于是,他们先挖了个陷阱,里面撒上石灰。第二天,契丹将领来拜访张希崇,张希崇给他喝酒,然后把他灌醉,推到陷阱里摔死了,契丹兵顿时就乱了,溃不成军。张希崇带着手下两万多人,成功逃回了中原。后唐明宗很赏识他,任命他为汝州防御使,后来又升迁为灵武节度使。
灵州地处边疆,靠近戎狄,军队补给的道路经常遭到抢掠,张希崇就开垦屯田,教士兵们耕种,军队有了充足的粮食,就省去了很多后勤运输的麻烦。明宗还专门下诏书表彰了他。张希崇善待士兵,招抚少数民族,回鹘、瓜州、沙州都派使者来进贡。
在灵州待了四年后,他上书请求调回内地,被调到邠宁镇守。后来石敬瑭建立后晋,又让他当了灵武节度使,张希崇感叹道:“我这一辈子看来是要在边疆老死了,这大概就是我的命吧!”张希崇非常孝顺母亲,每天早晚母亲吃饭,他都要侍立在母亲身边,母亲吃完饭他才敢离开。
他当将领的时候,不喜欢声色犬马,喜欢读书,对星象历法也颇有了解。天福三年,月亮遮掩了毕宿的亮星,张希崇感叹道:“毕宿的亮星代表边将,难道这是在说我吗?”第二年正月,他去世了,死后被追赠为太师,留下一个儿子叫张仁谦。
相里金,字奉金,是山西人。这人啊,特别勇猛,但又能放下身段,对下属很好。他一开始在晋王手下做事,当了个五院军队长。后来梁晋两国在柏乡、胡柳打仗,他都立了大功,升了黄甲指挥使。到了同光年间,他被任命为忻州刺史。那时候各州刺史大多是武将出身,他们都让自己的部下插手州府事务,中饱私囊,鱼肉百姓,损害公家利益。可相里金不一样,他严禁部下干预政务,反而好好地供养他们,只让他们管好后勤就行了。后来他又升迁为陇州防御使。
等到后唐废帝在凤翔起兵的时候,他向周围的州郡发檄文求援,可大家都沒理他,只有相里金第一个派他的判官薛文见去见废帝,来回商量对策。废帝当上皇帝后,很感激他,任命他为保义军节度使。后来晋高祖李克用在太原起兵,废帝又让相里金当太原四面步军都指挥使。晋高祖李克用当上皇帝后,把相里金调到建雄镇,后来又把他免职,只给他个上将军的头衔。天福五年,相里金去世了,死后被追赠为太师。
张廷蕴,是开封襄邑人。他年轻的时候是宣武军的一个小兵,后来投奔了晋王,慢慢升迁。他经常跟着庄宗出征打仗,总是冲锋陷阵,身负重伤,庄宗很欣赏他,就让他当了帐前黄甲二十指挥步军都虞候、魏博三城巡检使。那时候庄宗在魏州,带着刘皇后一起,刘皇后手下的人经常胡作非为,欺压百姓,别人都不敢吭声,只有张廷蕴敢于把他们抓起来斩了。后来李继韬在潞州叛乱,庄宗派明宗去招讨,派元行钦当都部署,派张廷蕴当马步军都指挥使,让他带兵打头阵。张廷蕴到了潞州,天都快黑了,他就带着一百多士兵翻过护城河,爬上城墙,守城的士兵抵挡不住,潞州就被攻破了。第二天早上,明宗和元行钦才赶到,明宗心里有点不高兴。张廷蕴因为这次战功,升任羽林都指挥使、申怀沂三州刺史、金颍陇绛四州防御团练使、左监门卫上将军。开运年间,他因病去世了。
话说这廷蕴将军,是个武夫,识字不多,就只会数数,但他特别敬重文人。有一次,跟着明宗皇帝去攻打梁国的郓州,活捉了个判官叫赵凤。廷蕴一看赵凤的长相,就觉得他肯定是读书人,就说:“我看你长得像个读书人,有什么话尽管说,不用隐瞒。”赵凤就把自己的情况老实交代了。廷蕴马上向明宗皇帝推荐了赵凤。后来,赵凤官至宰相,多次向安重诲推荐廷蕴。安重诲也多次跟明宗皇帝提起廷蕴,但是明宗皇帝因为廷蕴在攻打潞州时犯了点小错,一直耿耿于怀,所以最终也没重用廷蕴。廷蕴为人一向清廉,先后在七个州做过官,死的时候,家里一点钱都没留下。
廷蕴将军是个粗人,文化水平不高,但对文人却十分敬重。 他曾经跟随明宗皇帝攻打梁国的郓州,俘获了对方的判官赵凤。廷蕴一眼就看出赵凤是个读书人,便对他说:“我看你长得像个读书人,有什么话尽管说,不用隐瞒。”赵凤便如实说了自己的情况。廷蕴立刻向明宗皇帝举荐了赵凤。后来,赵凤官运亨通,做了宰相,多次向安重诲推荐廷蕴。安重诲也多次向明宗皇帝提及廷蕴,但因为廷蕴在攻打潞州时出现了一些失误,明宗皇帝一直对他心存芥蒂,所以最终没有重用他。廷蕴一生清廉,在七个州做过官,去世时家中毫无积蓄。
马全节,字大雅,是河北元城人。唐朝同光年间,他当上了捉生指挥使(抓捕逃犯的指挥官)。后来赵在礼在邺都造反,马全节被任命为马步军指挥使。等到明宗皇帝登基后,马全节先后担任了博州、单州、郢州、沂州四州刺史,以及金州防御使。
等到唐朝废帝时期,蜀军攻打金州,当时金州守军只有几百人,马全节拿出全部家产犒赏士兵,和他们一起坚守城池,最终击退了蜀军。废帝听说后,召见马全节,任命他为沧州留后。后来晋高祖石敬瑭建立后晋,马上任命马全节为横海军节度使,调他到安远镇,接替李金全的职位。李金全后来叛变投靠了南唐的李昪,晋高祖派三万大军,让马全节和安审晖一起讨伐他,李金全逃跑了。
李昪派李承裕守安州,马全节和李承裕在安州南面交战,大败李承裕,斩首三千,活捉一千多人。李承裕丢下城池逃跑了,安审晖追到云梦,抓住了李承裕和他的两千士兵,马全节又斩杀了其中一千五百人,把剩下的士兵和李承裕一起押解到京城。李承裕对马全节说:“我抢掠城里,得到的东西价值百万,将军都拿去了。我见了皇帝,一定会先告发这件事,然后再受刑。”马全节害怕了,于是就杀了李承裕。高祖石敬瑭对此事没有追究,把马全节调到昭义镇,后来又调到安国镇。
他还跟随杜重威一起讨伐安重荣,因为战功被调到义武镇。从后晋出帝和契丹交恶开始,马全节几乎一直都在战场上。开运元年,他担任行营都虞候,当时契丹和后晋大军在澶州、魏州之间对峙,马全节率军攻打白团城,攻破了城池,俘虏了七百人。他又攻克了泰州,俘虏了两千人,泰州守将晋廷谦投降了。四月,契丹军在戚城战败,分路北撤,马全节在定丰击败了他们,俘虏了他们的将领安晖。七月,马全节被调任广晋尹,留守邺都。十月,杜重威担任招讨使,马全节担任副手,在卫村大败契丹军。
马全节为人谦虚谨慎,侍奉母亲非常孝顺,他处理政务,总是先问清楚法律条文。当初,他被调到广晋,路过元城,穿着白色襕衫去拜见县令,州里的人都感到很荣耀。开运二年,他被调任顺国节度使,还没到任就去世了,享年五十五岁,追赠中书令。
皇甫遇,是河北省正定人。这哥们儿,又勇猛又有力气,留着络腮胡子,箭法还特别准。年轻的时候就跟着唐明宗打仗,后来当上了武胜军节度使。可他当官儿,那叫一个苛刻暴虐,就知道搜刮民脂民膏,手底下的人,很多都辞职跑路了,就怕被他整。
等到晋高祖当政的时候,皇甫遇先后在义武、昭义、建雄、河阳这四个地方当镇守使,最后被撤职,改任神武统军。后来契丹人入侵,打下了贝州,皇帝让高行周当北面行营都部署,皇甫遇则当了马军右厢排阵使。那时候,青州的杨光远造反,皇帝就派李守贞和皇甫遇带兵去守郓州。他们到了马家渡,正赶上契丹人要过河去帮杨光远,结果被皇甫遇他们打败了。因为这个功劳,皇甫遇被提升为义成军节度使,还当上了马军都指挥使。
开运二年,契丹人来犯,打到了西山。他们派先锋赵延寿包围了镇州,杜重威吓得不敢出战。赵延寿带兵四处抢掠,攻破了栾城、柏乡等九个县,一直打到了邢州。
那会儿正好是年底,后唐出帝跟大臣们喝酒喝多了,病倒了,没办法带兵出征,就派北面行营都监张从恩,带着马全节、安审琦和皇甫遇等人去抵挡契丹军。张从恩他们到了相州,在安阳河南边扎营,然后派皇甫遇和慕容彦超带着几千骑兵去侦察敌情。
皇甫遇过了漳河,碰上了几万契丹兵,打了十多里地,到了榆林,被契丹兵包围了。皇甫遇的马中箭倒下了,他赶紧抢了仆人杜知敏的马继续作战。杜知敏被契丹人抓了,皇甫遇对慕容彦超说:“杜知敏是个义士,咱们不能丢下他!”说完,他和慕容彦超就策马冲进敌阵,把杜知敏救了回来。
契丹兵跟皇甫遇激战,从中午打到下午,一会儿停一会儿打,契丹人又增兵了,形势非常危急。皇甫遇对慕容彦超说:“现在这情况,要么战要么逃,打还有活路,逃就必死无疑了。既然要死,那就拼死一战,也算为国家尽忠了!”张从恩和其他将领见皇甫遇这么久没动静,都以为他已经被俘了。
这时,突然有骑兵来报说皇甫遇被包围了,安审琦带兵要去救援。张从恩怀疑这是假消息,不想去,安审琦说:“成败都在天意,我们应该一起承担责任,就算契丹人没打过来,我们要是丢了皇甫遇,还有什么脸面去见皇上!”说完,他就带兵过了河,其他军队也都跟着往北去,跟契丹军对峙了十多里。契丹人看到援军来了,就撤兵了。皇甫遇和安审琦等人收兵南下,契丹军也全部北撤。
当时契丹兵深入敌境,人马都疲惫不堪了,他们撤退的时候,其他将领都没追上去,只有张从恩带着皇甫遇等人退守黎阳,契丹军这才得以顺利撤走。
话说三年冬天,朝廷任命杜重威当了都招讨使,而皇甫遇则被任命为马军右厢都指挥使,驻扎在中渡。这杜重威早就偷偷摸摸地跟契丹人勾结好了,还埋伏了兵士在帐篷里。他把各位将领都叫来,一起坐着,然后突然宣布要投降契丹。皇甫遇和其他将领当时都惊呆了,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杜重威直接拿出投降书,皇甫遇他们一个个低头,依次在投降书上签了字。杜重威一声令下,士兵们都脱掉盔甲,投降了。契丹人派皇甫遇和张彦泽先去京城,皇甫遇走到平棘的时候,就自杀了。
唉,梁朝灭亡的时候,敬翔死了,却没死得光荣;晋朝灭亡的时候,皇甫遇死了,也没能为国捐躯,我真是感慨万千啊!梁朝篡唐,敬翔出了不少坏主意,他儿子帮着父亲杀害了爷爷,这能说得过去吗?敬翔没被砍头,算是侥幸逃过一死。当时晋朝军队投降契丹的时候,士兵们一开始还不知道怎么回事,等让他们脱盔甲的时候,哭声震天,他们投降并不是心甘情愿的啊!
如果皇甫遇当时能奋起反抗,当场杀了杜重威,就算最后不幸被杀,那也是死得其所,他的义气和英勇岂不令人敬佩!可他却低头听命,跟着大家一起亡国了,死了也无法赎罪,这还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呢?君子对待别人,有时应该宽容,有时应该严格要求。宽容,就能给别人改过自新的机会;严格要求很难做到,但正因为难,所以才显得可贵。然而,知道什么时候该宽容,什么时候该严格要求,这又岂是容易的事呢?
安彦威,字国俊,是山西代州崞县人。年轻的时候,他当了个小兵,跟着唐明宗。安彦威箭法特别好,还懂点军事战略。唐明宗镇守天平、宣武、成德这几个地方的时候,就经常带着安彦威当副将,因为他为人谨慎可靠,很受明宗信任。
后来唐明宗当了皇帝,他的儿子李从荣镇守邺城,安彦威就当了保护李从荣的指挥使。李从荣后来管辖了六个军队的兵权,安彦威也升职了,当上了“捧圣指挥使”,还当上了宁国军节度使,那是相当厉害的官职了。再后来,石敬瑭当了皇帝(晋高祖),就封安彦威为北京留守,后来又调到归德镇守。那时候黄河在滑州决堤了,皇帝就派安彦威去堵,安彦威还自己掏腰包,雇人修堤坝。
之后,安彦威又升任西京留守。那年闹大饥荒,安彦威四处赈灾救济百姓,那些犯了法的人,他也都宽大处理。老百姓都很感激他,舍不得离开他。后来安彦威的母亲去世了,他悲伤过度,都超过了礼仪规定的标准。
等到后唐出帝和契丹人撕毁盟约开战的时候,出帝就让安彦威当北面行营副都统,安彦威把家里的钱都拿出来支援军队。可惜,他后来生病死在了京城。
安彦威和安太妃是同宗,出帝把安彦威当舅舅看待,但是安彦威从来没利用这层关系跟皇帝说过话求过什么。等到安彦威死后,安太妃去哭灵,大家才知道他们原来是亲戚。这件事更让人觉得安彦威为人谨慎可靠。
李琼,是沧州饶安县人。年轻的时候当骑兵将领,他和后来的晋高祖石敬瑭,都在唐明宗手下当兵。
公元924年,契丹人入侵边境,唐明宗在涿州跟契丹人打仗,结果打输了。大家都各自逃跑了,只有晋高祖一个人还在拼命战斗,契丹人渐渐地把他包围了。李琼拉住晋高祖的衣服,和他一起逃命。跑到刘李河的时候,追兵就要追上了,李琼先游过河到南岸。晋高祖到了河中间,马也累趴下了,李琼用长矛把他拉出来,又把自己的马让给晋高祖骑,自己步行保护着他,跑了十多里路才算安全。
后来唐明宗在魏州发生兵变,往南逃,李琼带着三百骑兵,先一步护送晋高祖到了汴州。晋高祖当了保义军节度使,就让李琼当他的牙队指挥使。晋高祖建立国家后,封李琼为护圣都虞候,还赏赐给他很多金银财宝,但是却没有给他官爵,李琼心里挺不痛快的。过了很久,才被封为宰相,兼任中二州刺史。等到后唐出帝的时候,李琼又当了棣州刺史。杨光远造反,写信拉拢李琼,李琼拒绝了他。后来李琼又升迁为洺州团练使,之后又当了护圣右厢都指挥使。
等后晋灭亡后,契丹人攻入京城,契丹人任命李琼为威州刺史。李琼走到郑州的时候,半路遇上强盗,不幸被杀害了。
刘景岩是延州人,家里本来就很有钱,靠着钱财结交了不少达官贵人。他曾经给高万金当过部下,后来当上了丹州刺史。晋高祖在太原起兵的时候,后唐废帝下令征兵,七户人家出一个兵。延州节度使杨汉章正要带乡民去京城,刘景岩就派人煽动那些新兵,结果新兵哗变,杀了杨汉章,拥立刘景岩当了留后。晋高祖登基后,立马任命刘景岩为节度使。
刘景岩有个幕僚叫熊皦,这个人非常聪明,暗中观察刘景岩,觉得他骄横跋扈,难以驾驭,担心他会反叛,就想用好处来迷惑他。于是就对刘景岩说,边疆地区不能长久安宁,然后给他出谋划策,让他保住名声,又能得到好处。熊皦说邠州和泾州有很多好田地,收益能翻几番,建议刘景岩多买田地来发财。刘景岩信以为真,一年多下来,确实赚了不少钱。
后来,刘景岩派熊皦去京城办事,熊皦趁机上奏说:“刘景岩不适合待在边疆,应该把他调到内地来。”于是刘景岩就被调离了延州,先去了邠州,熊皦则升官做了补阙。没过多久,刘景岩又被调到保义,没待多久,又调到了武胜军。这时刘景岩才明白熊皦是故意把他支开,于是就诬告熊皦私藏了他的玉带,熊皦因此被贬到商州上津当县令。熊皦害怕刘景岩会加害他,就逃跑了,躲进了深山里。
开运三年,刘景岩被免去武胜军节度使的职务,被授予太子太师的荣誉称号,退休后住在华州。契丹人入侵京城,朝廷派周密镇守延州,刘景岩这才回到老家。可是延州百姓赶走了周密,拥立了高允权。高允权的妻子是刘景岩的孙女。刘景岩家产丰厚,良田豪宅,家奴众多,党项的一些家族在延州近郊放牧,势力也很强大,刘景岩和他们来往密切,高允权对此很担忧。
高允权的妻子每年回娘家探亲,刘景岩就对她说:“高允权不过是个小小的县令,却能掌控整个延州,他能保得住吗?”高允权对刘景岩非常不满,但又贪图他的田宅,于是就诬告刘景岩谋反,把他杀害了,刘景岩死时已经八十多岁了。他的长子刘行琮,曾任德州刺史,被罢官后留在京城,也被高允权杀害了。次子刘行谦是高允权妻子的父亲,他上奏说刘行谦并非刘景岩的亲生儿子,因此免于一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