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皞,字司东,是河东人。裴家啊,从晋朝魏朝开始,就一直是名门望族,住在燕地的叫“东眷”,住在凉州的叫“西眷”,住在河东的叫“中眷”。裴皞出身名门,长得又文质彬彬,性格比较刚直,有什么话都直接说出来,从不藏着掖着。他从小就爱学习,唐朝光化年间考中了进士,后来当上了校书郎、拾遗、补阙。 梁朝的时候,他当了翰林学士、中书舍人;到了后唐,又当上了礼部侍郎。
裴皞很喜欢发表意见,经常向朝廷指出不足之处,还经常批评那些当权的大臣。后来他被调任太子宾客,年纪大了之后,就以兵部尚书的职位告老还乡了。等到晋高祖建立了新的王朝,又起用他当了工部尚书,他又一次告老还乡,被授予右仆射的职位。他去世的时候,享年八十五岁,朝廷追赠他太子太保的称号。
裴皞在朝廷里待了很久,靠的是他的文学才能。宰相马胤孙和桑维翰,都是当年裴皞在礼部主考的时候录取的进士。后来马胤孙当了主考官,放榜的时候,他把新录取的进士都带到裴皞面前。裴皞高兴地作了一首诗:“门生门下见门生。” 这诗在当时传为佳话,大家都觉得很荣耀。
桑维翰当了宰相以后,曾经去拜访裴皞,裴皞既没有出来迎接,也没有送他出门。有人问他为什么,裴皞说:“我在中书省见桑公的时候,他是朝廷官员;桑公来我家拜访,那就是我的学生了。还用得着迎接送别吗?” 大家都觉得他这话说得很有道理。
王仁裕,字德辇,是天水人。他小时候不爱读书,就喜欢玩狗、骑马、打猎,二十五岁才开始学习。不过,他长得人高马大,又很帅气,后来凭借文采在秦州和陇州一带出了名。秦州的节度使看中了他,让他当了秦州节度判官。后来秦州被蜀国占领了,王仁裕就跟着蜀国朝廷做事,当上了中书舍人和翰林学士。唐庄宗灭了蜀国后,王仁裕又回到唐朝,再次担任秦州节度判官。后来王思同镇守兴元,又请他当从事。王思同后来留守西京,又让他当判官。
后来,废帝在凤翔起兵,王思同打败了,王仁裕被废帝抓住了。废帝听说过他的名声,所以没杀他,把他留在军营里。从废帝起兵到称帝,给各地发出的命令、诏书、告示,都是王仁裕起草的。过了一段时间,他被任命为都官郎中,兼任翰林学士。晋高祖称帝后,他被罢官,只当了个郎中,后来又当过司封左司郎中、谏议大夫。汉高祖时期,他又当上了翰林学士承旨,一路升迁,做到户部尚书,后来又改任兵部尚书、太子少保。显德三年去世,享年七十七岁,死后被追赠为太子少师。
王仁裕很懂音律。晋高祖刚建立新的雅乐制度,在永福殿设宴款待大臣,演奏黄钟乐曲时,王仁裕一听就说:“这音乐不纯正,没有和谐感,宫里应该有人要打架。”话音刚落,就听到龙门门外两个士兵打起来了,声音传到了殿里,大家都觉得他真是神机妙算。他还很喜欢写诗,年轻的时候,曾经梦到自己的肠胃被剖开了,用西江的水冲洗,然后看到江底的沙石都变成了篆书文字,从此他的文思更加流畅了。他把一生创作的诗歌,一万多首,编成一百卷,取名为《西江集》。王仁裕和和凝在五代时期都以文章闻名,两人还都做过贡举主考官。王仁裕的学生王溥,和凝的学生范质,后来都当上了宰相,当时的人都说他们俩很会选拔人才。
裴羽,字用化,他爸爸裴贽是唐僖宗的宰相,官做到司空那么大。裴羽呢,因为老爸是高官,一开始当了个河南寿安尉,一品官的儿子嘛。后来他给后梁当官,先是在御史台当主簿,后来升了监察御史。到了唐明宗时期,他当上了吏部郎中,跟右散骑常侍陆崇一起出使闽地,结果被海风刮到了杭州。那时候,吴越王钱镠和安重诲关系不好,唐朝已经断绝了钱镠的朝贡,裴羽他们就被扣留了一年多,陆崇还病死了。后来钱镠把裴羽送回去了,裴羽请求把陆崇的尸体也一起带回去。钱镠一开始不同意,裴羽一番话打动了钱镠,钱镠很感动就答应了,还顺便附上表文向唐朝归顺。唐明宗收到钱镠的表文非常高兴,从此吴越又跟中原恢复了联系。裴羽护送着陆崇的灵柩回到京城,等他把陆崇的行李都送回陆家后,大家都夸他讲义气。后来,在周太祖时期,裴羽当上了左散骑常侍,去世后被追赠为户部尚书。
王延,字世美,是郑州长丰人。他从小就爱学习,曾经写了一篇赋去拜访梁朝宰相李琪,李琪很欣赏他,推荐他做了即墨县令。后来冯道当宰相,他和王延是老朋友,就把他召来做了左补阙。之后,他升任水部员外郎,掌管制诰,又升任中书舍人,代理贡举。当时吏部尚书卢文纪和老宰相崔协有矛盾。崔协的儿子崔颀正要参加进士考试,卢文纪对王延说:“我以前在朝上夸过你,这次贡举选拔人才,一定要实事求是,不能因为虚名就录取人。以前有个越人很会游泳,他儿子刚满周岁,他妈妈就把他扔到水里。别人很奇怪地问她为什么,她说:‘他爸爸很会游泳,儿子肯定也会。’这能行吗?”王延笑着说:“卢公这话是说给崔协听的,是怨恨他父亲连累了他儿子啊!”第二年,崔颀考中了进士第一名,大家都说卢文纪公正。王延后来升迁到刑部尚书,最后以太子少保的职位退休。他去世的时候七十三岁。
王延为人讲信用,和弟弟王规兄弟情深,五代时期,人们都称赞他们兄弟俩的家风。
马重绩,字洞微,祖上是北方游牧民族,世代都在军队里。他从小就学习算命占卜,精通《太一术》、《五纪》、《八象》、《三统大历》这些东西,住在太原。唐庄宗镇守太原的时候,每次带兵打仗,都得先问问马重绩的意见,马重绩预测的都准得很,后来被封为大理司直。到了明宗时期,他就没啥用了,被冷落了。
后来晋高祖李克用在太原对抗朝廷,唐朝废帝派兵围困太原,情况非常危急。这时候,大家又想起马重绩,让他占卜一下。他一算,卦象是《同人》,就说:“这卦象是天火相交,乾为天,离为火。‘乾’代表君王的德行,‘离’代表君王南面而治,这是治理天下的象征。‘同人’就是大家同心协力,一定会有盟友帮助我们。《易经》上说:‘战乎乾。’乾在西北;又说:‘相见乎离。’离在南方。我们的盟友是不是会从北方来支援我们呢?‘乾’在西北,如果打胜仗,大概会在九月十月交接的时候吧?” 果不其然,那年九月,契丹人帮助晋军打败了唐军,晋高祖李克用最终夺取了天下。 马重绩因此被封为太子右赞善大夫,后来又升迁为司天监。
第二年,张从宾造反,晋高祖又让马重绩占卜。这次卦象是《随》,马重绩说:“卦象显示南方像枯萎的树木一样,树木自己都无法延续生长,空虚无力,再怎么动弹,也只会加速覆灭。现在都快秋天了,已经回天乏术了!” 果然,到了七月,张从宾就失败了。晋高祖非常高兴,赏赐给他好马和很多财物。
天福三年,重绩给皇帝上奏说:“天象观测,是帝王用来校正天地运行规律,宣示天下政令的根本。可是古今历法记载,考证起来有很多出入,《宣明历》的气候节气准确,但星象度数却不对,《崇玄历》的五星位置对了,但岁差却差了一天。我综合了《宣明历》的气候节气和《崇玄历》的五星位置,两者互相参照,才算比较符合实际。从以前历代的历法来看,都是以天正十一月为一年之始,用太古甲子为上元,时间积累得越多,误差就越大。我结合两种历法,创造了一种新的方法,以唐朝天宝十四年乙未年为上元,雨水节气所在的正月中气为一年之始。” 皇帝下令让司天监的赵仁锜、张文皓等人审查它的优缺点。
赵仁锜他们说:“明年庚子年正月初一,用重绩的历法推算,都完全符合,没有错误。”于是皇帝下诏书颁布施行,命名为《调元历》。可是用了几年后就出现误差了,所以最终没用。重绩又上奏说:“漏刻计时的方法,是用观测北极星来确定昼夜一百刻,八刻六十分刻的二十份为一时,一时以四刻十分为准,这是古来就用的方法。现在失传了,以正午为时辰的开始,提前了未时四刻十分才算正午。因此,昼夜的明暗变化,都失去了准确性,请求按照古代的办法改正。”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重绩去世时六十四岁。
赵延义,字子英,是秦州人。他曾祖父赵省躬,精通天文历算,因为躲避战乱跑到蜀地去了。他父亲赵温珪,在蜀王王建手下当司天监,经常给王建占卜吉凶,要是算得不准,就会被狠狠地批评。赵温珪临死前,告诫子孙说:“算命看相是我们家的祖传手艺,但是我在乱世当官,因为算得不准得罪了不少人,好几次都差点儿丢了性命!你们子孙要是能通过别的途径做官,就别干这行了。” 可是赵延义年轻的时候,也像他父亲一样,在蜀国当了司天监。
蜀国灭亡后,他又到唐朝当了星官。赵延义精通三种占卜方法,而且很擅长看相。契丹灭了后晋,赵延义跟着契丹人来到了镇州。李筠和白再荣正计划着把契丹人赶走,重新归顺后汉,但是拿不定主意,赵延义就假借占卜的结果来支持他们的计划。后来,周太祖从魏州带兵攻入京城,周太祖召见赵延义,问他:“后汉王朝灭亡得这么快,是天数注定吗?”赵延义回答说:“当皇帝的治理天下,应该用仁义和恩德来感化百姓,可是后汉的法律过于严苛,刑罚也滥用,天下百姓怨声载道,这就是它灭亡的原因!”
那时候,周太祖正用兵包围着苏逢吉和刘铢的家,想要诛杀他们全家,听到赵延义这么说,心里一惊,于是就赦免了他们的家人,两家人都因此保住了性命。后来,赵延义在周朝当上了太府卿兼司天监,后来因为生病去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