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知远,就是后来的后汉高祖,他老家是沙陀族,后来定居太原。小时候,他性格内向,不太爱说话,脸色发青,眼白很多,看着就挺吓人的。他跟后唐的晋高祖一起侍奉后唐明宗,当个小将领。有一次,后唐跟后梁打仗,地点在德胜,晋高祖的马铠都给打坏了,眼看后梁兵就要冲上来了,刘知远赶紧把自己的马让给了晋高祖,然后又骑着晋高祖的马回去了。晋高祖因此很感激他。后来晋高祖留守北京,就提拔刘知远当了押衙,相当于他的副手。
潞王李从珂造反,后唐愍帝逃跑了,晋高祖从镇州赶往京城,在卫州碰上了愍帝。他们住进驿站后,刘知远派了个很厉害的勇士石敢,带着个大铁锤保护晋高祖,以防万一。当时晋高祖和愍帝正在商量事情,还没商量出结果,旁边的人就想动手,刘知远赶紧把晋高祖护送进屋里,石敢跟那些人打了起来,最后壮烈牺牲了。刘知远随后带兵把愍帝身边的人都杀了,然后就带着愍帝离开了驿站。
废帝李从厚即位后,晋高祖又去镇守河东,后来两人有了矛盾,晋高祖准备起兵造反。刘知远和桑维翰暗中帮他出谋划策,支持他造反。晋高祖在太原称帝后,任命刘知远为侍卫亲军都虞候,还让他当了保义军节度使。契丹的耶律德光把晋高祖送回潞州,临走前指着刘知远说:“这个都军很厉害,没有特别重要的事,千万别把他弄丢了!”
天福二年,刘知远升迁为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兼任忠武军节度使。后来,用杜重威代替刘知远掌管忠武军,把刘知远调到归德。刘知远觉得和杜重威平起平坐很丢脸,就闭门不出。晋高祖很生气,想撤了他的兵权,宰相赵莹觉得这样做不好,晋高祖就派端明殿学士和凝去刘知远家劝说,刘知远这才接受了新的任命。五年后,刘知远被调到邺都当留守。九月,他回京城,晋高祖还特意去他家拜访。六年,他被任命为河东节度使兼北京留守。七年,晋高祖去世了。
话说知远这老小子,从高祖皇帝那会儿就开始跟着混了,立下了不少功劳。自从出帝登基后,他跟契丹人彻底翻脸,经常带兵打仗,往北边冲。出帝呢,总觉得知远功劳太大,地位太高,万一哪天起了二心可咋整?所以一直对他特别好,特别优待。先封他当了中书令,又封他做太原王、幽州道行营招讨使,后来还让他当了北面行营都统,官儿越做越大。开运二年四月,又给他升了爵位,封他做北平王;三年五月,又让他兼任太尉,官职那是相当的高。不过呢,这知远王虽然官儿做到天上去了,却一直没带兵打仗。
后来契丹人来打澶州,出帝还另外派了伟王去雁门关抵挡,结果在秀容被人家打败了。到了八月,知远王又把吐浑的白承福一族给灭了,抢来了巨额财富和几千匹好马,发了笔大财。到了四年,契丹人直接打到京城来了,出帝吓得往北边逃跑了。知远王就派他的部将王峻带着奏表去见契丹人。那契丹首领耶律德光,居然管王峻叫“儿”,还赏了他一根木拐杖!这木拐杖在契丹可是宝贝,只有高级官员才能拥有,就像咱们这儿的拐杖一样,地位象征啊!王峻拿着这根拐杖回来,契丹人都得给他让路,可见这木拐杖多有面子。王峻回来后,就告诉知远王说,契丹人肯定不可能占领咱们中原,于是知远王就开始琢磨着要自立为王了。
二月某一天,河东的军官张彦威他们上书建议皇帝登基。没几天,皇帝就正式即位了,改年号为天福十二年。磁州的贼头梁晖带着地盘投降了。武节都指挥使史弘肇攻下了代州,还杀了代州刺史王晖。晋州的将领药可俦杀了守将骆从朗和负责收税的谏议大夫赵熙,然后也投降了。又过了几天,陕州留后赵晖和潞州留后王守恩也投降了。
三月初一,皇帝下令免除河东地区的各种杂税。过了几天,延州军队哗变,赶走了节度使周密。之后,丹州指挥使高彦询也带着丹州投降。契丹军队撤走了,他们的将领萧翰被任命为宣武军节度使,负责守卫汴州。
四月某天,杨邠当上了枢密使,郭威当上了枢密副使。契丹攻陷了相州,杀了梁晖。之后,皇帝立李氏为皇后。又过了几天,苏逢吉和苏禹珪被提升为中书侍郎兼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史弘肇攻下了潞州。武行德带着河阳投降。史弘肇又攻下了泽州。契丹首领耶律德光死在栾城,契丹军队进入镇州。
五月某天,刘崇被任命为北京留守。皇帝前往东京。萧翰逃回契丹,李从益负责处理南朝的军国大事。皇帝到了绛州,刺史李从朗投降。六月,皇帝到了河阳,杀了李从益和他的母亲。之后,皇帝从太原回来。皇帝改国号为汉,大赦天下,免除赋税,于阗还派使者前来祝贺。这年夏天,刘昫去世了。
七月,皇帝下令禁止制作契丹的服饰。天雄军节度使杜重威造反,高行周被任命为邺都行营都部署去讨伐他。皇帝追尊祖先为皇帝和皇后:高祖湍谥号明元皇帝,庙号文祖;祖妣李氏谥号明贞皇后;曾祖昂谥号恭僖皇帝,庙号德祖;祖妣杨氏谥号恭惠皇后;祖僎谥号昭宪皇帝,庙号翼祖;祖妣李氏谥号昭穆皇后;父琠谥号章圣皇帝,庙号显祖;母安氏谥号章懿皇后。并尊汉高祖为高祖,光武帝为世祖,都列入不祧之祖。
八月,白再荣打败了契丹军队,收复了镇州。薛怀让杀了契丹将领刘铎,占领了邢州。九月,窦贞固担任司空兼门下侍郎,李涛担任中书侍郎兼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皇帝开始北征。十月,皇帝到达韦城,赦免了河北地区。十一月,杜重威投降。十二月,皇帝从邺都回来。
公元948年春天正月初二,朝廷大赦天下,改元。 到了六月初六,皇帝改名叫李暠。 正月十四,皇帝驾崩在万岁殿。
这位隐帝,是高祖李存勖的第二个儿子,名叫李承祐。他爹李存勖当上皇帝后,就封他为右卫上将军、大内都点检,相当于皇帝的侍卫长和警卫部队司令。李存勖的另一个儿子,魏王李承训,从小就聪明优秀,李存勖特别喜欢他,本来打算立他为继承人。可惜的是,李承训早逝了。李存勖为此非常伤心,病情加重,这才把李承祐托付给各位大臣和将领。 宰相苏逢吉说:“皇子李承祐还没被封王呢,请赶紧给他封王!” 结果还没来得及封王,李存勖就死了。 为了保密,先没公开丧事,然后就赶紧杀了杜重威。
公元951年(乾祐元年)二月初八,周承祐被封为王。就在同一天,皇帝在灵柩前即位,场面一定很悲壮吧。第二天,王景崇和蜀军在大散关打了一仗,结果王景崇输了。再一天,朝廷下令大赦天下,估计是安抚民心。三月初九,窦贞固被任命为大行皇帝(指已故皇帝)山陵使,负责皇帝陵墓的修建,其他几位大臣也分别负责不同的工作,可见这规模不小。三月十六,李涛被罢免了官职。护国军节度使李守贞造反了,还占领了潼关,这可是个大麻烦。
四月初八,陕州兵马都监王玉收复了潼关,算是暂时稳住了局面。第二天,永兴军的将领赵思绾叛变,投靠了李守贞,这战火越烧越旺了。王峻带兵去关西驻扎,准备应对战事。杨邠官升了好几级,成了中书侍郎兼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权力很大;郭威当上了枢密使,掌管军事;郭从义则负责永兴军的军事部署。四月十四,白文珂被任命为河中兵马都部署。这期间,黄河还决堤了,淹了原武。五月初六,回鹘派使者来了。五月十二,魏州内黄县有个叫武进的,他老婆竟然生了三胞胎儿子!同一天,黄河又决堤了,这次淹的是滑州鱼池。那年真是灾难不断,先是旱灾,接着又是蝗灾,老百姓苦不堪言。
七月初一,彰德军节度使王继弘杀了他的判官张易,这官场斗争真够狠的。还好,有水鸟吃蝗虫,缓解了蝗灾。七月二十日,朝廷下令禁止捕杀这些吃蝗虫的水鸟。七月二十四,郭威也升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权力更大了。七月二十七,契丹鄚州刺史王彦徽投奔过来。八月二日,朝廷杀了成德军副使张鹏。八月八日,王景崇也叛变了,投靠了李守贞,这叛乱规模越来越大了。八月十七,郭威带兵去讨伐李守贞,这仗打得可不容易。九月,尚弘迁和赵思绾交战,结果战败了。十月初一,吐蕃派使者来了。十一月初一,李崧被杀,满门抄斩。十一月九日,睿文圣武昭肃孝皇帝下葬在睿陵。十二月二日,彰武军节度使高允权杀了太子太师刘景岩,这年头,杀来杀去的,真乱啊!
公元951年(二年)正月初一,那天是乙巳日,朝廷大赦天下囚犯。二月丙子日,又免除了老百姓的租税。到了五月夏天,李守贞的将领周光逊投降了。乙丑日,赵思绾也投降了。六月辛卯日,回鹘的首领杨彦珣前来朝贡。西凉府也派使者前来。这一年,还发生了蝗灾。七月丁巳日,郭威在京兆府杀了华州留后赵思绾。甲子日,郭威攻克了河中府。八月,郭从义杀了前任永兴巡检乔守温。丙戌日,郭威派人来献俘。到了十月冬天,契丹人侵犯了赵州和魏州,大臣们纷纷请求增加御马数量。契丹人攻陷了内丘。己丑日,郭威和宣徽南院使王峻一起出兵讨伐契丹。十一月,契丹军队逃跑了。
公元952年(三年)正月,西面行营都部署赵晖攻克了凤翔府。丙午日,郭威又增加了御马数量。壬子日,赵晖献上了敌人的首级和俘虏。二月甲戌日,朝廷表彰了颍州汝阴人麹温一家。三月己酉日,寒食节,郭威在南御园祭祀。四月壬午日,郭威被任命为枢密使,同时兼任天雄军节度使。六月癸卯日,黄河在原武决堤。八月秋天,达靼人前来归附。到了十一月丙子日,郭威杀了杨邠、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史弘肇和三司使王章,并诛灭了他们的家族。郭威起兵造反了。庚辰日,义成军节度使宋延渥叛变投靠了郭威。壬午日,郭威攻打封丘,泰宁军节度使慕容彦超在七里店与郭威军对峙。癸未日,郭威在北郊慰劳军队。甲申日,郭威又在刘子陂慰劳军队。慕容彦超和郭威交战,结果战败,开封尹侯益也叛变投降了郭威。郭允明也起兵造反了。乙酉日,皇帝驾崩,苏逢吉自杀。后汉王朝灭亡了。
哎,皇帝登基称元年,这很正常,古时候根本不觉得这是多大的事儿。孔子写《春秋》之前,就一直这么记年的,就算那些暴君昏君,那些不靠谱的史官,记录事情的先后顺序、时间远近,也都用年月日一二三来数,这是很自然的事情。说一为元,也没什么特别的规矩,这只是古人的说法而已。到了后来,那些钻牛角尖的读书人,才说孔子写“元年”是《春秋》里的大原则,于是把改元当成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儿。从汉朝以后,又用建元来命名年号,真真假假混杂在一起,年号的名称就多了起来,多得数不清。五代十国时期,天下大乱,很多事情都不合规矩,也不讲道理,这些都不值得细说。但是,那些年号错乱,误导后世,这点就必须说清楚。
一开始,梁太祖在乾化二年被杀,第二年,末帝杀了朱友珪,废除了“凤历”这个年号,又重新用“乾化三年”,这还算有点道理。可是,汉高祖建国后,废除了晋出帝的“开运四年”,又重新用“天福十二年”,这是怎么回事呢?这完全是因为他个人好恶的缘故啊!当时晋出帝在位的时候,汉高祖刘邦住在太原,心里一直很不服晋朝,而晋朝表面上也还对他客气,幸好那时还没闹翻。后来契丹灭了晋朝,汉高祖一点儿也没想着去帮忙。晋出帝已经北迁了,刘邦才假装派兵去追,到了土门就回来了。等他当了皇帝改元之后,就废除了“开运”这个年号,他的用心就昭然若揭了。他根本就没把晋出帝当皇帝看,反而把晋朝的灭亡当成自己的好处,这是他一直以来的想法,真是让人感慨啊!所谓“内心怎样,行为就怎样”,这句话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