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凝,字成绩,是山东郓州须昌人。他家祖上九代之前的逢尧当过唐朝的监察御史,不过他家后代就没人再当官读书了。他爸爸叫和矩,特别喜欢喝酒,不太在乎那些小细节,但是特别喜欢结交有文化有修养的人,经常花很多钱跟他们交往,所以和凝从小就能跟这些文化人来往。和凝从小就聪明伶俐,长得也特别精神。他考中了进士,后来被梁朝的义成军节度使贺瑰请去当幕僚。

贺瑰跟唐庄宗在胡柳打仗,结果贺瑰打败了,赶紧逃命。只有和凝跟着他,贺瑰回头看见和凝,就让他赶紧走。和凝说:“大丈夫应该为知己而死,我现在还找不到死的地方呢,怎么能离开呢!” 这时候,一个骑兵追赶贺瑰,眼看就要追上了,和凝大喊阻止他,然后张弓搭箭,把那个骑兵射死了,贺瑰因此才逃过一劫。贺瑰回到驻地后,告诫他的儿子们说:“和凝啊,是个有志气有节义的人,将来一定会发达的,你们要好好待他!” 然后就把女儿嫁给了和凝。

天成年间,和凝被任命为殿中侍御史,后来一步步升迁,当上了主客员外郎、知制诰、翰林学士、知贡举。那时候,考进士的人都很浮夸,喜欢闹哄哄的来吸引主考官的注意。主考官每次放榜,都会用荆棘围起来,把考场大门关上,不让任何人进出,这是当时的惯例。和凝却把荆棘拨开,打开大门,那些考生立刻都安静下来,不敢再喧哗了。和凝选拔的人都是当时最优秀的人才,大家都说他选人很准。

晋朝初期,和凝被任命为端明殿学士,同时兼任度支判官,还当了翰林学士承旨。后唐高祖经常召见他,问他一些国家大事,和凝的回答总是让高祖很满意。天福五年,他被任命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话说汉高祖要到邺城去,可襄州的安从进这小子,反叛的苗头已经很明显了。寇准就说:“皇上您要是去了邺城,安从进肯定趁这个时候造反,那咱们怎么办啊?” 汉高祖问他:“你有什么办法对付他?” 寇准说:“先下手为强,才能抢占先机啊!不如写十多道圣旨,交给郑王,万一真出事了,就让他立刻派兵去打。” 汉高祖觉得这个主意不错。当时郑王担任开封尹,没跟着去邺城,于是就把圣旨交给他了。

汉高祖到了邺城,安从进果然造反了。郑王立马拿着圣旨,命令骑兵将领李建崇、焦继勋他们去讨伐。安从进以为汉高祖在邺城,没想到晋军反应这么快,走到花山的时候,就碰上了李建崇他们的军队,吓得以为是神仙下凡,直接就溃败逃跑了。后来,柴荣当了皇帝,提拔寇准当了右仆射,一年多后,虽然免去了平章事,但也升了左仆射。汉高祖时期,寇准被任命为太子太傅,封鲁国公。显德二年去世,享年五十八岁,死后被追赠为侍中。

寇准这个人,特别喜欢打扮自己,穿戴讲究,而且特别喜欢写文章,觉得文章多就等于有钱。他写了一百多卷的文集,还自己刻板印刷,到处发行。很多有识之士都觉得他这样做不好。不过呢,他为人乐善好施,特别喜欢夸赞提拔后辈。唐朝有个规矩,主考官录取进士的时候,会特别重视自己当年考试的名次。寇准当年考进士的时候是第五名,后来他当了主考官,就选了范质做第五名。后来范质当了宰相,也封了鲁国公,官至太子太傅,跟寇准的经历一模一样,当时大家都觉得这是一种荣耀。

赵莹,字玄辉,是华州华阴人。为人忠厚老实,长得也好看。他曾经跟着梁将康延孝当幕僚。后来晋高祖当上保义军节度使,就让赵莹当他的书记,从此以后,晋高祖每次调动驻地,都带着赵莹。

晋高祖打算在太原起兵造反,就问了问手下的将领和官员们,大家都表示赞成,只有赵莹一脸害怕的样子,劝晋高祖别造反。晋高祖虽然没听他的,心里却挺喜欢他。晋高祖当皇帝后,就封他为翰林学士承旨、户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来又升任中书令。之后,他又被外派担任晋昌军节度使、开封尹。

那时候,后梁皇帝还是个孩子,不懂事,冯玉、李彦韬这些人把持朝政,跟桑维翰争权夺利,就一起诬陷桑维翰,把他赶走了。他们觉得赵莹性格温和,好控制,所以又把他请回来当宰相。

契丹灭了后晋,赵莹跟着后梁出帝一起被俘虏到了北方。在契丹,赵莹还被任命为太子太保。后来周太祖跟契丹和好,派尚书左丞田敏出使契丹,在幽州碰到了赵莹。赵莹见到田敏,悲痛得不能自已。赵莹有两个儿子,叫易则和易从。 当时,赵莹和易从一起被俘虏到了北方,而易则留在后汉那边做事,后来官做到刑部郎中。

后来赵莹病重将要死了,他跟契丹人说,希望死后能把尸体运回中国,契丹人答应了。赵莹死后,他的儿子易从护送着他的灵柩南归。周太祖很同情他,追封赵莹为太傅,把他葬在了华阴老家。

冯玉,字璟臣,是定州人。年轻的时候参加进士考试没考上。后来,冯赟当上了河东节度使,就把他招过去当推官。

接着他升任监察御史,一步步升迁到礼部郎中,又当了盐铁判官。晋出帝把冯玉的姐姐立为皇后,冯玉就因为这层皇亲国戚的关系,被任命为知制诰,后来又升任中书舍人。说起来,冯玉其实没什么文化,和他一起当舍人的殷鹏,制诰都是殷鹏代写的。

没过多久,冯玉被外放当了颍州团练使,后来又升任端明殿学士、户部侍郎,接着又升任枢密使、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那时候,晋出帝年纪小,又不懂事,冯皇后专权,国家大事,都由冯玉一个人说了算。

冯玉曾经生病告假,从刺史以上到宰相,谁也不敢擅自任命官员,都等着冯玉来决定。有一次,冯玉提拔中书舍人卢价当工部侍郎,桑维翰觉得卢价资历太浅,不合适,因此和冯玉结怨,最后桑维翰被罢相。

冯玉当宰相的时候,收受四方贿赂,积攒了巨额财富。后来契丹灭了后晋,张彦泽带兵先进入京城,士兵们争先恐后地涌进冯玉家,他家里的钱财一夜之间就被抢光了。第二天,冯玉见到张彦泽,还陪着笑脸,说自己愿意拿着后晋的玉玺献给契丹,希望能得到赏赐。张彦泽没理他。

晋出帝被俘虏带到了契丹,冯玉也跟着去了,契丹封他为太子太保。到了周朝广顺三年,冯玉的儿子冯杰从契丹逃回了中原,冯玉害怕牵连,忧虑过度而死。

卢质,字子徵,是河南人。他爸爸卢望,在唐朝当过司勋郎中,官儿不小。卢质从小就聪明伶俐,还特别擅长写文章。后来他在唐朝当上了秘书郎,结果他母亲去世了,他就辞官回家守孝去了。守孝之后,他跑到太原去玩儿,结果被晋王看中了,让他当了河东节度掌书记。 他跟张承业等人一起商量,决定拥立李存勖当继承人。

李存勖快要当皇帝了,就让卢质当大礼使,还升他做了行台礼部尚书,那可是个很重要的官职。李存勖当上皇帝(庄宗)后,想让卢质当宰相。但是卢质这个人性格比较洒脱,不喜欢担责任,就坚决推辞了。后来,他被任命为太原尹、北京留守,之后又升迁为户部尚书、翰林学士。 他跟着李存勖一起打仗平定了梁军,还被临时任命负责管理租庸调,后来又升任兵部尚书,之后又当了学士承旨,皇帝还赏赐他“论思匡佐功臣”的称号,表彰他的功劳。天成元年,他被任命为匡国军节度使;三年后,又当上了兵部尚书,还兼管太常卿的事务。他先后在河阳、横海这些地方当过地方长官。

话说当年梁朝篡夺了唐朝的政权,把唐哀帝封为济阴王,没多久就毒死了他,把他埋在了曹州。到了后唐同光三年,庄宗李存勖想把哀帝重新下葬,结果曹太后去世了,这事儿就耽搁了。 他们只是把哀帝的坟墓稍微扩建了一下,然后按时祭祀而已。卢质这时提了个建议,说应该给哀帝建庙宇,并追谥他,谥号为“昭宣光烈孝皇帝”,庙号“景宗”。天成四年八月,明宗李嗣源在文明殿,派卢质去曹州为哀帝建庙并奉上册文。

可是,有人反对,说唐昭宗和何皇后都被梁朝杀害了,导致国家灭亡,“昭宣光烈”这个谥号不合适,而且建庙称宗却不把庙宇列入太庙,这些做法都不对。 大家纷纷指责卢质,很多大臣也觉得这事儿办得不妥,于是就上奏请求取消庙号。

秦王把荣从谋反的罪名给定了,让他去当右仆射,同时兼任河南府知府。后来废帝在凤翔起兵造反,愍帝就派兵去讨伐他,把国库里的钱都拿出来给士兵当赏赐。结果呢,军队到了凤翔,士兵们都叛变了,投降了废帝。废帝带着这些士兵往东边走,答应事成之后给他们丰厚的赏赐,结果赏赐比他们预期的还要多。废帝当上皇帝后,官员们上交的户籍数量很少,废帝就暴跳如雷。从各地的节度使到刺史,都纷纷拿出钱财来支援国库,但还是不够。三司使王玫就建议动员老百姓捐钱捐物来救急。于是皇帝就让荣从和王玫他们一起商量怎么征收,结果因为贫富差距太大,怨声载道,牢里都塞满了人。六七天下来,才收了不到十万贯钱。废帝为此很着急,就下令让荣从他们借用老百姓的房子,收取五个月的租金,这下老百姓更是怨声四起了。后来晋高祖登基,荣从因为生病被调到西京,后来被任命为太子太保。他去世的时候七十六岁,被追赠为太子太师,谥号文忠。

吕琦,字辉山,是幽州安次人。他父亲吕兖,曾经在横海军做节度判官。当时节度使刘守文和他的弟弟刘守光打仗,刘守文战败身亡,他的部下和百姓拥立他的儿子刘延祚当领导,并让吕兖当军师。后来刘延祚又被刘守光打败了,吕兖也被杀害了。刘守光很恨吕兖,把吕兖全家都杀掉了。吕琦当时才十五岁,也被抓了起来,要被处死。他父亲以前的朋友赵玉就骗看守的人说:“这是我的弟弟。”看守的人信以为真,就放了吕琦。赵玉和吕琦一起逃走,吕琦腿脚不好,走不动路,赵玉就背着他走,走了几百里路,改了名字,沿路乞讨,才躲过一劫。

琦长得漂亮,气质又好,很讲原则,也很有气概。他很小就没了家,就在汾州和晋州一带四处求学。唐庄宗镇守太原的时候,把他任命为代州军事推官。后来,他又当上了横海节度使赵德钧的推官,之后进京做了殿中侍御史。

等到明宗当皇帝的时候,琦升任驾部员外郎,还兼任侍御史知杂事。那会儿河阳的管仓库的官员贪污了库里的东西,这事儿被送到了军营的监狱去审理。结果监狱里的狱吏尹训收了贪官的贿赂,反而把案子给翻了。那个被冤枉的人就跑到朝廷告状,朝廷就把案子交给御史台去调查。御史台查出来尹训收受贿赂的证据,就奏请把尹训抓到御史台来。

尹训当时被权臣安重诲给罩着,所以根本不把御史台放在眼里。琦坚持不懈地追查,尹训害怕了,最后自杀了,案子才真相大白,好多被冤枉的人都因此被救活了。大概过了一年多,琦升职了,当上了礼部郎中和史馆修撰。

话说后唐末帝在河中丢了地盘,被赶回了京城,住在清化坊。巧的是,吕琦也住在他家附近,经常去探望他。后来末帝重新当了皇帝,对吕琦特别好,一路提拔他当了知制诰、给事中、枢密院直学士、端明殿学士,官儿做到很大。

那时候,石敬瑭在河东称霸,野心勃勃,末帝很担心。吕琦和李崧就成了末帝的军师,出谋划策。吕琦说:“石敬瑭这小子,肯定要拉契丹人来帮忙,咱们得先下手为强!” 想当年明宗时期,王都反叛定州,契丹派秃馁、荝剌等人去支援,结果被赵德钧、王晏球打败了,秃馁被杀,荝剌等人被押解到京城。后来契丹多次派使者来要人,态度非常卑微,明宗皇帝却把使者都杀了,根本不理他们。 后来东丹王又逃到中原,契丹就更想和咱们讲和了。吕琦就建议说:“现在的情况,不如跟契丹讲和,就像汉朝那样,每年送些金银财帛,甚至把公主嫁过去,这样那些强大的藩镇就不会再寻求外援了,他们的反叛之心也就平息了。”

李崧把吕琦的主意告诉了三司使张延朗,张延朗一听就高兴地说:“只要能解决国家危机,每年多花个十几万贯钱,我负责想办法筹集!” 于是他们就一起向皇帝建议和亲。末帝一听很高兴,过几天,他又把吕琦他们的建议告诉了枢密直学士薛文遇。薛文遇强烈反对,还念了戎昱的诗:“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来讽刺吕琦他们。末帝一听勃然大怒,立刻把吕琦和李崧叫来,质问他们和亲的计划。吕琦他们一看皇帝脸色不好,赶紧说:“我们都是为了国家,绝对不是想讨好契丹人!”

末帝火冒三丈:“你们辅佐朕,是想让国家太平,结果搞成这样?朕的女儿还小,你们想把她送去给蛮夷?金银财帛是用来养兵保国的,你们却拿去送给敌人,成何体统!”李崧他们吓得直磕头,磕了无数个,吕琦实在受不了了,腿都软了,先停了下来。末帝说:“吕琦你小子挺硬气啊,敢把朕当小孩儿看?”吕琦说:“臣身体一向不好,磕头太多受不了,请允许我休息一下。” 等缓过气来,吕琦又说:“陛下如果认为我们的建议不对,处罚我们也行,磕头有什么用?” 末帝气消了一些,说:“别磕头了。” 赏了他一杯酒就打发他们走了,和亲的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没过多久,吕琦被提升为御史中丞,几个月后又当回了端明殿学士。后来石敬瑭果然在契丹的帮助下起兵,灭了后唐。吕琦投降了后晋,做了秘书监,后来官做到兵部侍郎。天福八年,吕琦去世了。

赵玉当上了职方员外郎,薛琦把他当亲爹一样看待。赵玉生病了,薛琦亲自尝药,悉心照料,直到赵玉去世,还帮他料理后事。赵玉的儿子赵文度从小没了父亲,薛琦像对待亲儿子一样教他读书,后来赵文度考中了进士。薛琦自己还有两个儿子,叫薛余庆和薛端。

薛融是汾州平遥人。年轻的时候就因为儒学造诣出名,唐明宗时期当上了右补阙,还兼任弘文馆直学士。后来晋高祖在太原镇守的时候,薛融当了他的观察判官。晋高祖要搬到郓州去,想在太原据城抵抗朝廷的命令,于是召集幕僚们商议,问大家这事儿行不行。有些人拍马屁说行,有些人吓得不敢说话,只有薛融不慌不忙地说:“我本来就是个读书人,对军事一窍不通,这生死存亡的大事,我可不敢乱说!”晋高祖也没怪他。后来晋高祖当了皇帝,就提拔薛融当了吏部郎中,还兼任侍御史知杂事。后来又升了好几级,做到左谏议大夫,接着又升任中书舍人。薛融说:“写文章不是我的强项啊。”于是就推辞了。当时朝廷下令修建洛阳皇宫,薛融上书强烈反对,晋高祖采纳了他的建议,马上就下令停止了这项工程。之后薛融又升任御史中丞,后来又改任尚书右丞,到西京去办事。最后薛融去世了,享年六十岁。

何泽是广州人,他爸爸何鼎在唐朝末年做过容管经略使。何泽从小就爱学习,尤其擅长写诗作词。后来他考中了进士,当上了洛阳县令。唐庄宗特别喜欢打猎,经常跑到老百姓的地里去,何泽就偷偷躲在草丛里等着庄宗,然后当着庄宗的面劝谏说:“陛下您还没能平定天下,让百姓休养生息,却为了军队吃喝,拼命压榨百姓。现在庄稼快要收割了,您怎么还沉迷于打猎,糟蹋了这么多粮食?老百姓拿什么交税?官吏又怎么督促百姓耕种?陛下您要是听不进我的话,我情愿死在您的马前,让后世都知道您的错误!”唐庄宗哈哈大笑,然后就停止了打猎。后来,何泽被提升为仓部郎中。

到了唐明宗时期,何泽多次上书,直言进谏。有一次明宗想去汴州,还想再去邺城,但是老百姓对此很不满意,大臣们也多次劝谏,但明宗都不听。何泽就在宫殿里苦苦劝谏,明宗很欣赏他,就把他提升为吏部郎中、史馆修撰。虽然何泽在外人面前表现得很正直,但私底下却很阴险狡诈。他经常在内殿侍奉皇帝,大臣们退朝后,他还单独留下,用笏板敲着自己的额头,朝着北方喊:“明主啊,明主啊!”听到的人都觉得他很可笑。

五代时期,老百姓饱受战乱之苦,很多人因为家里人生病,就割下自己的大腿肉;或者家里人死了,就割下自己的乳房,用来修建坟墓,以此来逃避州县的赋税。户部每年发放的免税凭证多得数不清,但又要求州县上交大量的纸张,叫做“蠲纸”。何泽上书陈述了这种做法的弊端,明宗下令全部废除了户部这种“蠲纸”的做法。何泽和宰相赵凤以前就认识,经常私下里和赵凤交往,想让赵凤帮他谋个给谏的职位。赵凤看不起他这个人,就把他安排了个太常少卿的职位。圣旨还没下达,何泽就知道了,马上就以新官的身份上书自诉。奏章到了中书省,赵凤等人说:“何泽还没正式上任就自称新官,这是轻慢朝廷,应该依法处置!”于是,何泽被授予太仆少卿的职位后就退休了,住在河阳。何泽当时已经七十岁了,还想着重新做官,就派他的婢女宜子进宫上书,请求立秦王为太子。秦王为人骄横,做了很多坏事,最终酿成大祸,而这一切都是何泽一手造成的。晋高祖即位后,召他为太常少卿,但他不久就因病去世了。

王权,字秀山,是太原人。他是唐朝左仆射王起曾孙。他父亲王荛,官做到右司郎中。王权考中了进士,当上了右补阙。唐朝灭亡后,他在后梁当了职方员外郎、知制诰、翰林学士,一路升迁,最后做到御史中丞。后来唐庄宗灭了后梁,王权被贬到随州当司马。后来他又被起用,做了右庶子,然后又升到户部尚书。到了后晋高祖石敬瑭当政的时候,王权当上了兵部尚书。当时,高祖石敬瑭要他去契丹朝拜,王权叹了口气说:“我虽然没什么本事,怎么能向他们的帐篷磕头呢?” 于是就推辞不去,因此被停职。一年多后,他以太子少傅的职位退休。去世的时候七十岁,追赠左仆射。

史圭,是常山石邑人。为人聪明敏捷,好学上进。他做过宁晋县令和乐寿县令,政绩很好,当地老百姓还立碑歌颂他。后来郭崇韬镇守成德时,把他招去做从事。到了后唐明宗时期,史圭当上了尚书郎。安重诲当上枢密使后,推荐史圭做直学士。按照惯例,直学士虽然是个清闲的职位,但要负责处理文书,参与各种事务,跟判官差不多。安重诲自己不识字,就依靠史圭给他出谋划策,这才破例允许史圭上殿侍立。枢密直学士能上殿侍立,是从史圭开始的。后来史圭又升任尚书右丞,负责吏部选官。安重诲死后,史圭被外放到贝州做刺史。卸任后回到常山,闭门谢客,与世隔绝,出行也只坐辎軿车。后晋高祖石敬瑭建立政权后,召他回朝,任命他为刑部侍郎、盐铁副使,后来又升任吏部侍郎,负责选官,政绩很好,很有口碑。后来因为生病退休,最终在常山去世。

龙敏,字欲讷,是河北永清人。年轻的时候在当地做官,担任过参军。后来刘守光造反,龙敏躲到了沧州,然后去了后梁,在那边待了很久也没被任用。龙敏跟冯道关系很好,冯道当时是唐庄宗的幕僚,龙敏就偷偷地去找他。当时监军张承业对冯道说:“听说你有个朋友,把他带来一起看看。”冯道就把龙敏带给了张承业,张承业就让龙敏当监军巡官,负责记录奏章。庄宗即位后,召见龙敏,让他当司门员外郎。

龙敏的父亲龙咸式,七十多岁了,爷爷也九十多岁了,都在邺城,龙敏就请求做兴唐尹,好尽孝道侍奉祖父母,他的孝行名扬一时。后来母亲去世,龙敏辞官守孝。赵在礼造反,逼着龙敏复职。明宗即位后,赵在礼在沧州,龙敏这才得以继续守孝。守孝期满后,龙敏升迁,官至兵部侍郎。冯赟留守北京,就请龙敏当副留守。冯赟后来进京当枢密使,龙敏就升任吏部侍郎。

那时候,晋高祖在太原起兵,向契丹借兵。唐朝的废帝在怀州,赵德钧父子有不臣之心,张敬达驻军在晋安,形势非常危急。废帝向大臣们询问对策,龙敏说:“晋国依靠的是契丹。契丹的东丹王是失去王位的君主,现在在后唐的京城,如果我们派兵送东丹王从幽州出发,进入西楼,契丹就会顾及后方,哪还有心思帮助晋国?晋国失去了契丹的支援,大事就解决了。”他又对李懿说:“我龙敏是燕国人,了解赵德钧。赵德钧当将军,只会守城筑垒,激励士兵而已。让他去打硬仗,奋不顾身,不是他的本事。更何况他还心怀异志呢?现在听说皇上身边还有五千匹马,我希望能够调拨一千匹壮马,一千名精兵,再给一位勇敢的将军十万贯钱,从平遥出发,沿着山路绕过契丹军,直奔官砦,边打边走,只要能到达一半的路程,事情就能成功!”李懿把龙敏的建议告诉了废帝,但是废帝没有采纳。然而,大家都佩服龙敏的胆识。

龙敏后来在后晋当上了太常卿,出使吴越。当时出使吴越的官员,见到吴越王都要下拜,只有龙敏只是拱手行礼。回朝后,龙敏升任工部侍郎。乾祐元年,龙敏得了头疾去世,死后被追赠为右仆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