唉!自从唐朝失去政权后,天下大乱,各种各样的坏人,强盗、流氓、土匪、商人,都纷纷冒头,官位也变得虚浮不实。从吴国到南唐,奸诈凶狠的豪强们互相争夺地盘。蜀地虽然险要富饶,但汉地虽然险要却贫穷,贫穷的地方反而能自强不息,富裕的地方反而先走向灭亡。闽地简陋,荆地狭窄,楚地则蛮夷众多,互相攻伐,难以忍受,吴越地区更是尤为混乱。百姓被当作牲口一样对待,岭南地区也遭受战乱。一百年间,各个割据势力互相争霸,山河破碎,民不聊生,风气败坏。俗话说得好:“清风一起,阴霾就会散去;日月升起,萤火就会熄灭。”所以,只要有贤明的人出来治理天下,天下就会统一。为此,我写下了《十国世家》。

杨行密,字化源,是庐州合淝人。他长得高大强壮,力气很大,能单手举起一百斤重的东西。唐朝乾符年间,江淮地区群盗四起,杨行密也被抓了,但刺史郑棨看他长得不一般,就把他放了。后来,杨行密应募当了州兵,去朔方戍守边疆,后来升了队长。服役期满回乡后,军官们讨厌他,又派他去戍守。杨行密要走的时候,路过军官的住处,军官假装友好地问他有什么需要。杨行密勃然大怒,说:“我只要你的脑袋!”说完就砍了军官的头,拿着就走了,然后起兵造反,自称“八营都知兵马使”。刺史郎幼吓得弃城而逃,杨行密于是占领了庐州。

中和三年,唐朝朝廷任命杨行密为庐州刺史。淮南节度使高骈被毕师铎攻击,高骈上表请求杨行密担任行军司马,杨行密率领几千兵马前去支援。到达天长时,毕师铎已经俘虏了高骈,并召宣州刺史秦彦入扬州,杨行密没能进去,只能在蜀冈驻扎军队。毕师铎率领几万大军攻打杨行密,杨行密假装战败,丢下营寨逃跑,毕师铎的军队又饿又累,乘胜追击,争着抢夺军营里的物资,杨行密却突然反击,毕师铎大败,只身逃回城里,高骈也被杀害了。杨行密听说高骈死了,穿着丧服带领军队到城下哭泣了三天,然后攻打西门,秦彦和毕师铎逃到东塘,杨行密最终攻入扬州。

话说当时,城里粮仓空空如也,饿肚子的人们互相残杀吃掉对方,甚至夫妻、父子互相出卖,被屠夫像杀猪宰羊一样杀掉。 行密守不住城了,想逃跑。偏偏这时候,蔡州的秦宗权派他弟弟宗衡来淮南抢地盘,彦及和师铎从东塘回来,跟宗衡联手,行密只能闭城不出。后来宗衡被偏将孙儒杀了,孙儒攻破高邮,行密更害怕了。

他的谋士袁袭说:“咱们用新招募的士兵守着空城,而那些将领大多是以前的老部下,并没有什么深厚的恩情和信任,难以完全掌控他们的心。现在孙儒兵强马壮,攻城肯定能成功,这是那些将领们左右摇摆、看风使舵的时候。海陵镇使高霸,是以前的老将,肯定不会真心为我们效力。” 行密于是下令召见高霸,高霸带着军队进了广陵。行密想让高霸去守天长,袁袭又说:“咱们用计把高霸骗来,还能再用他吗?如果我们能打败孙儒,根本用不着高霸;万一打不过,天长城还保得住吗?不如杀了他,把他的兵马收编过来。” 行密于是趁犒赏军队的时候抓住高霸,杀了他,得到了他几千兵马。

过了一阵子,孙儒杀了秦彦和毕师铎,把他们的兵马都收编了,来攻打行密。行密想逃到海陵,袁袭说:“海陵不好守,而庐州是我以前的地盘,城里粮仓充足,可以作为以后的根据地。” 行密于是逃到了庐州。过了很久,行密不知道该往哪里去,问袁袭:“我想轻装简行,快速西进攻打洪州,怎么样?”袁袭说:“钟传新刚刚得到江西,现在还不好打,而秦彦攻打广陵的时候,曾经召集池州刺史赵锽,让他负责宣州。现在秦彦死了,赵锽失去了依靠,而且他本来也不想守宣州,况且他这个人也不是什么厉害的对手,我们可以拿下他。” 行密于是带兵去攻打赵锽,在曷山打了一仗,大获全胜。然后包围了宣州,赵锽弃城而逃,行密追上把他杀了,最后占领了宣州。

公元907年,唐朝任命杨行密为宣州观察使。杨行密派田頵、安仁义、李神福等人攻打浙西地区,占领了苏州、常州和润州。

第二年,又拿下了滁州和和州。到了公元904年,楚州也落入了杨行密的手里。孙儒本来是杨行密的手下,后来反叛,跑到广陵(扬州),结果待了很久也守不住,干脆一把火烧了城池。他杀害城里年老体弱的百姓来给军队供应粮食,又驱赶城里老百姓过江,号称有五十万人,来攻打杨行密。杨行密的将领田頵、刘威等人几次交战都打败了,杨行密都打算逃到铜官去了。

这时,他的幕僚戴友规劝他说:“孙儒现在来势汹汹,兵力众多,他的锋芒确实难以抵挡,但我们可以想办法削弱他的锐气,他的兵力虽然很多,但我们可以长期消耗他。如果你逃跑,那等于自投罗网啊!”刘威也说:“我们依托坚固的城墙和防御工事,可以不用交战就把他拖垮。”杨行密觉得他们说得有道理。

过了很久,孙儒的军队因为饥饿和瘟疫而损失惨重,杨行密就集中兵力攻击他,孙儒大败,被俘虏了。临死前,孙儒抬头看着刘威说:“听说这场败仗是您出的计策,如果我有像您这样的将领,又怎么会失败呢!”杨行密收编了孙儒剩下的几千士兵,给他们穿上黑衣黑甲,命名为“黑云都”,作为自己的亲兵队伍。

那一年,我又去了扬州,唐代的淮南节度使是杨行密。乾宁二年,杨行密升官了,加封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他让田頵守宣州,安仁义守润州。升州刺史冯弘铎也投靠了他。杨行密派田頵他们去攻打抢掠,从淮河以南、长江以东的州县都落入他手里。他还攻打苏州,抓住了苏州刺史成及。

乾宁四年,兖州的朱瑾跑到杨行密那里去了。一开始,朱瑾被梁朝打得不行,向晋朝求救,晋朝派李承嗣带了几千精兵去帮他,结果还是失败了,干脆就跟着李承嗣一起投奔杨行密了。杨行密的军队都是江淮地区的人,淮地人战斗力比较弱,有了朱瑾带来的精兵强将,实力大增。这一年,梁太祖派葛从周、庞师古攻打杨行密的寿州,杨行密在清口打败了梁军,杀了庞师古,葛从周带着残兵败将逃跑了,杨行密一直追到渒河,又狠狠地打败了他们。

乾宁五年,钱镠攻打苏州,和周本在白方湖打了一仗,周本输了,苏州又回到了吴越国手里。天复元年,杨行密派李神福攻打吴越国,在临安打了一场大胜仗,还抓了吴越国的将领顾全武回来。天复二年,冯弘铎反叛了,袭击宣州,和田頵在曷山打仗,冯弘铎被打败了,想逃到海里去。杨行密亲自跑到东塘去拦住他,派人对冯弘铎说:“胜败乃兵家常事,一次战败,何必自暴自弃跑到海岛上去呢?我的地盘虽然不大,但也足够容下你。”冯弘铎被感动哭了,杨行密只带了十几个骑兵,就冲进了冯弘铎的军队里,任命冯弘铎为节度副使,同时让李神福代替冯弘铎做升州刺史。

话说那一年,唐昭宗皇帝在岐州,派江淮宣谕使李俨去给淮南节度使朱温(也就是后来的梁太祖)封官加爵,任命他为东面诸道行营都统、检校太师、中书令,还封他为吴王。

三年后,唐朝又任命李神福为鄂岳招讨使,让他去攻打杜洪。结果荆南节度使成汭跑去救杜洪,李神福在君山把成汭给打败了。后来,梁兵攻打青州,青州的守将王师范向朝廷求救,朝廷就派王茂章前去救援。王茂章大胜,还杀了梁太祖朱温的儿子朱友宁。朱温一听儿子死了,气得火冒三丈,亲自带兵二十万去报仇,结果还是被王茂章打了个大败。

接着,田頵叛乱,攻打升州,还抓了李神福的妻儿,带回了宣州。朱温(此时已称吴王)就叫李神福去讨伐田頵。田頵派大将王坛去迎战,还给李神福送去书信,想用他的妻儿来劝降他。李神福说:“我当初跟着吴王(朱温)起兵的时候,只是一个普通士兵,如今已经当了大将,我怎么能为了妻子儿女而背叛道义呢?”说完,直接把送信的人给杀了,以示决心。 士兵们听到后,个个都热血沸腾,士气大振。

军队到了吉阳矶,田頵又抓了李神福的儿子李承鼎来劝降。李神福二话不说,下令射杀儿子,然后大败王坛的军队。朱温又另外派了台濛去攻打田頵,最后田頵战败身亡。

一开始,张颢、安仁义、朱延寿这几个人,都是跟着杨行密从底层做起来的。等江淮地区刚平定下来,杨行密就想好好休息一下,可这三个人都太猛太难控制了,杨行密心里想着要除掉他们,但一直没找到合适的理由下手。

天复二年,钱镠手下的将领许再思等人叛乱,包围了杨行密。许再思叫张颢去攻打钱镠在杭州的势力,眼看就要攻下来了,杨行密却收了钱镠的贿赂,命令张颢撤兵。张颢心里非常恨杨行密。

有一次张颢在广陵处理事情,杨行密手下的很多将领都来向张颢索要贿赂,就连监狱里的狱吏也来要好处。张颢勃然大怒,骂道:“这些狱吏是想让我进监狱啊!” 回到驻地后,张颢就策划起兵造反了。

安仁义听说张颢造反,也跟着反了,他们烧了东塘,去袭击常州。常州刺史李遇带兵出战,看到安仁义,破口大骂。安仁义下令停止进攻,说道:“李遇竟然敢这样侮辱我,他肯定设有埋伏!”于是带兵撤退,果然,埋伏的军队冲了出来,追到夹冈。安仁义下令插旗卸甲吃饭,李遇的军队不敢追击,安仁义又回到了润州。杨行密派王茂章、李德诚、米志诚等人去围困他们。

吴军里,朱瑾擅长使用长矛,米志诚擅长射箭,都是军队里的顶尖高手。而安仁义一向以箭术自傲,他说:“米志诚的十支箭,抵不上朱瑾一枪;朱瑾的十枪,抵不上我安仁义一支箭!”每次和王茂章他们交战,安仁义总是先命中目标才放箭,因此吴军都很害怕他,不敢轻易进攻。杨行密也想招降安仁义,但安仁义犹豫不决。王茂章抓住这个机会,挖地道潜入安仁义的营地,抓住了安仁义,最后在广陵把他杀了。

朱延寿是杨行密夫人朱氏的弟弟。张颢和安仁义叛乱的时候,杨行密怀疑朱延寿,就假装眼睛有病,每次接见朱延寿的使者,都故意弄错东西给使者看。有一次,杨行密故意撞到柱子上摔倒了,朱夫人赶紧扶他,过了很久他才醒过来,哭着说:“我的事业成功了,却瞎了眼睛,这是上天要抛弃我啊!我的儿子们都不够胜任,只有延寿可以托付重任,我死而无憾了!”朱夫人很高兴,赶紧把朱延寿叫来。朱延寿来了,杨行密在寝宫门口迎接他,然后杀了他,把朱夫人嫁给了别人。

公元905年,杨行密派刘存攻打鄂州,把城池烧了。城里的士兵突围而出,手下将领建议赶紧追击,刘存却说:“追击的话他们又会躲回城里,反而让城池更加坚固,不如放他们走,这样城池就更容易攻取了。”当天鄂州就破城了,杜洪被俘,后来在广陵被斩首。同年九月,梁军攻破襄州,赵匡凝逃到了杨行密那里。十一月,杨行密去世,享年五十四岁,追谥为武忠。他的儿子杨渥继位。杨溥篡位后,追尊杨行密为太祖武皇帝,陵墓名为兴陵。

杨渥,字承天,是杨行密的长子。杨行密生病的时候,把杨渥任命为宣州观察使。右衙指挥使徐温私下对杨渥说:“现在大王生病了,却派嫡子出去,肯定有奸臣在背后搞鬼。如果以后有人召你回去,如果不是我派人去,千万不要答应。”杨渥哭着感谢徐温后离开了。杨行密病重,命令判官周隐制作符信召杨渥回朝。周隐觉得杨渥年纪太小,难以胜任,劝杨行密用有威望的老将代替他管理军政,于是推荐了大将刘威,但杨行密没有同意。徐温跟严可求一起去看望杨行密的病情,杨行密把周隐的建议告诉了他们,徐温他们非常吃惊,赶紧跑到周隐那里商量对策。周隐还没出来,徐温就看见周隐写的召回杨渥的符信还放在案子上,赶紧拿起来派人送去。杨渥见到徐温派来的人,这才动身回广陵。杨行密死后,杨渥继位,立刻召见周隐,破口大骂:“你想要卖掉我们的国家,还有什么脸面再见杨家的人!”然后就杀了周隐。杨渥任命王茂章为宣州观察使。杨渥回广陵的时候,带走了很多宣州府库里的财物,王茂章舍不得,不肯给他,杨渥很生气,命令李简带五千兵马包围王茂章,王茂章逃到了钱塘。

公元906年二月,刘存攻占了岳州。四月,江西观察使钟传去世,他的儿子钟匡时继位。钟传的养子钟延规因为没能继位而心怀怨恨,带兵攻打钟匡时。杨渥派秦裴率兵去平叛。同年九月,杨渥攻克洪州,俘虏了钟匡时和司马陈象,把陈象在集市上斩首,而赦免了钟匡时。杨渥任命秦裴为江西制置使。

梁太祖篡唐之后,改年号为开平,而杨渥却依然沿用天祐年号。当时鄂州刺史刘存和岳州刺史陈知新,带着水军去打楚国,结果在浏阳被楚军打败了,刘存和陈知新都被楚军俘虏了。楚王马殷早就听说过他们俩的名声,本来是想留他们一条活路,结果刘存他们俩却破口大骂马殷:“当年在宣城,我们差点儿杀了你,这次战败,是天要亡我们,我们怎么可能为了活命而投降你?我们怎么可能背叛杨氏家族呢!”马殷一看这俩人根本不可能屈服,没办法,只好把他们杀了,岳州也再次落入楚国手中。

一开始,杨渥进军广陵的时候,在宣州留下了三千精兵,由他的心腹陈璠和范遇统领。杨渥当上皇帝之后,看徐温的牙兵不顺眼,就召回了陈璠他们,让他们组成东院马军,保护自己的安全。而徐温跟左衙都指挥使张颢都是杨行密手下的老将,而且他们也立过拥立杨渥的功劳,所以他们俩都非常讨厌陈璠他们,因为陈璠等人侵犯了他们的权力。四年正月,杨渥在处理政务,陈璠他们就在他身边侍候着,这时徐温、张颢带着牙兵冲了进来,把陈璠他们抓起来就砍了,杨渥根本拦不住。 这件事之后,杨渥的统治开始出现问题,心里虽然很愤怒,却没法发作,徐温他们也因此更加不安。

五年五月,徐温、张颢合伙派刺客潜入杨渥的寝宫,要杀了他。杨渥跟刺客们说,谁能够反过来杀了徐温他们,就封他做刺史。刺客们都答应了,只有纪祥没答应,最后他把杨渥给勒死了。杨渥死的时候才二十三岁,谥号景帝。他的弟弟杨隆演继位。后来,杨溥篡位称帝,追尊杨渥为烈宗景皇帝,陵墓叫做绍陵。

隆演,字鸿源,是行密老二。一开始他叫瀛,后来又改名叫渭。当初,温氏和颢弑杀了杨渥之后,本来约定好要分地臣服于梁国。可是杨渥一死,颢就想反悔,自己当皇帝。温氏很担心这事儿,就问他的谋士严可求怎么办。可求说:“虽然颢这个人很固执,但是他办不成大事,这事儿好办。”

第二天,颢在府里摆开了刀枪剑戟,召集众将领开会讨论。从大将朱瑾往下,所有将领都得先放下武器,然后才能进去。颢问大家谁应该当皇帝,结果谁都不敢说话。颢问了三次,可求赶紧上前悄悄地跟颢说:“现在四面八方都危机四伏,不立公主当皇帝不行,但是恐怕动作太快了不好。再说,现在外面还有刘威、陶雅、李简、李遇这些人,都是先帝时期的大臣,就算您自己当皇帝了,也不知道他们会不会真心服从您。不如先扶持幼主继位,慢慢地等时机成熟,等他们归心了再做打算。”颢被问住了,答不上来。

可求趁机跑出去,把一封信藏在袖子里,然后领着众将领进去祝贺。众将领都不知道怎么回事。等可求把信念出来,才知道是杨渥的母亲史氏写的。信里说杨氏家族创业多不容易,而继承人杨渥又不幸遇害,按照顺序应该是隆演继位。信里还劝说众将领不要辜负杨氏家族,好好辅佐隆演。信写得非常恳切,听到的人都感动得不行。颢顿时脸色都变了,最后啥也做不了,隆演就这样顺利继位了。

张颢和徐温之间有了嫌隙,张颢就怂恿皇帝朱温把徐温调到润州去。有个叫严可求的人就对徐温说:“你现在离开衙门里的军队,跑到外地去当官,这可是要出大问题的啊!”徐温一听心里很慌。严可求又去跟张颢说:“你和徐温都是皇帝重用的人,现在大家都在说你把徐温的军队调走,这是想在外面把他杀了,这事儿是真的吗?”张颢说:“事情已经做了,还能怎么办呢?”严可求说:“这很容易解决。”

第二天,严可求就带着一些将领去见徐温,假装责备他说:“古人都记得别人的恩情,何况你杨家三代都是朝廷的将领,现在你的儿子刚继位,正是多事之秋,你却想跑到外面去图个安稳,这合适吗?”徐温也假装感谢说:“承蒙各位留我,我其实也不想离开。”就这样,徐温没被调走。 当时有个行军副使叫李承嗣,他和张颢关系很好,他觉得严可求好像在帮徐温,于是就怂恿张颢在晚上派人刺杀严可求,结果刺客没刺中。

第二天,严可求就去找徐温,商量着先下手为强,杀了张颢。他暗中派钟章挑选了三十个壮汉,在衙门里把张颢给杀了,然后就栽赃说是张颢要谋反杀朱温。 徐温从此专权,朱温就成了个摆设。

六月,抚州刺史危全讽叛乱,攻打洪州,袁州刺史彭彦章、吉州刺史彭玕、信州刺史危仔倡也纷纷起兵造反。朱温召见严可求,问他谁可以派去平叛。严可求推荐了周本,当时周本刚从苏州打败仗回来,很沮丧,不愿意出战,严可求硬是把他拉了出来。周本说:“苏州那仗打输了,不是我胆小,而是上级将领权力太小,下面的人又各自为政。如果一定要让我去,我希望不要再让我带那些没用的副将了。”于是他请求带七千兵马。 结果在象牙潭打败了叛军,俘虏了危全讽和彭彦章,彭玕逃到了楚国,危仔倡逃到了钱塘。危全讽到了广陵,众将领议论说:“以前先王攻打赵锽的时候,危全讽多次给吴军送粮草。”于是就放了他,没杀他。

一开始,危全讽想造反的时候,钱镠派王茂章去梁国,路过危全讽的地盘,对他说:“听说你要起兵,我想看看你的军队,了解一下你的实力。”危全讽摆开阵势,和王茂章一起登上城楼眺望,王茂章说:“我以前在吴国服役,吴国的军队分三等,就你这点兵力,顶多能对付吴国的低级将领,没有十万大军,根本不够看。”危全讽最终因为兵力不足而战败。

话说八年的时候,徐温当上了升州刺史,并在金陵整顿水军。当时宣州的李遇,是位功勋卓著的大将,心里很不服徐温的飞黄腾达,曾经公开抱怨说:“徐温算什么东西?我都没听说过他,怎么就爬到这个位置了?” 徐温听到这话,勃然大怒,就派柴再用带兵去把王坛送去宣州代替李遇,顺便把李遇叫回来。李遇觉得不对劲,不肯听命,柴再用就包围了他。后来,隆演派使者何荛去劝说李遇投降。何荛巧妙地说:“将军您要是想造反,可以杀了我来表示决心;如果您没这个想法,那就跟我一起走吧!” 李遇觉得自己确实没反心,就跟着何荛出来了。徐温早就让柴再用在暗中等着,李遇一出来就被杀了,全家都被灭了。

九年,徐温带着将领们一起把隆演推上了太师、中书令、吴王的位置。他自己则担任了行军司马、镇海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一年,陈章攻打楚国,占领了岳州,还抓住了岳州刺史苑玫。十年,越国人攻打常州,徐温在无锡打败了他们。梁国派王茂章攻打寿春,徐温又在霍丘打败了他。到了十二年,徐温被封为齐国公、两浙都招讨使,开始镇守润州。他把儿子徐知训留在润州,任命他为行军副使,负责处理政务,但大事还是要徐温自己决定。这年冬天,疏浚杨林江的时候,江水中竟然冒出火来,还能用来点燃东西,真是奇观。

十三年,宿卫将领李球和马谦,挟持着隆演登上高楼,夺取了库房里的武器,想要诛杀徐知训,并在门桥摆开了阵势。徐知训和他们作战,屡屡败退。这时,朱瑾正好从外面回来,他骑着马到前线查看敌情,说:“这根本不足为惧!” 说完就回头挥了挥手,外面的军队立刻冲了上去,李球和马谦都被斩杀,叛乱的士兵也溃不成军。十四年,徐温把治所迁到了金陵。十五年,徐温派王祺率领洪州、袁州、信州三州的军队攻打虔州和韶州,打了很久也没攻下来。王祺生病了,就换上了刘信。四月,副都统朱瑾杀了徐知训,朱瑾随后自杀。润州的徐知诰听说发生叛乱,就率兵进城,杀了唐朝的宣谕使李俨平息了叛乱,从此掌握了政权。

徐温老婆当家做主嘛,徐知训那个小子又小又没出息,根本管不住自己,徐知训更是处处欺负他。有一次,他们在酒楼上喝酒,徐知训让戏子高贵卿陪着徐温喝酒,徐知训自己当个参军,徐温呢,穿着破衣服,头发乱糟糟的,跟个野鸡似的。

徐知训喝多了酒,就开始骂人,话里话外都冲着徐温来。徐温又羞又愧,眼泪鼻涕一把抓,结果徐知训变本加厉地羞辱他。旁边的人赶紧把徐温扶走,徐知训居然还杀了一个官,这才罢休。当时吴地的人,个个都对他侧目而视,心里很不舒服。

徐知训跟朱瑾关系也不好,后来朱瑾干脆把徐知训给杀了,提着徐知训的头跑到徐温府里,跟徐温说:“今天我替吴地除掉了一个祸害!”徐温说:“这事儿我可不知道。”说完就赶紧回屋去了。朱瑾气坏了,把徐知训的头往柱子上撞,拔出剑就往外跑,结果府门已经关上了,他翻墙出去,脚还摔断了,最后自杀了。

米志诚听说朱瑾杀了徐知训,立马穿好盔甲,带着家里的兵马跑到天兴门,问朱瑾在哪儿。结果听说朱瑾已经死了,就回去了。徐温怀疑米志诚是帮朱瑾的,就派人把他杀了。严可求怕事情办砸了,就让人假装从湖南那边来报捷,把将领们都叫来庆祝,然后抓住米志诚,把他给杀了。刘信攻克了虔州,抓住了谭全播,带了回来。

十六年春天二月,温某让大臣们劝说隆演当皇帝,隆演没答应。到了夏天四月,温某拿着玉册和宝绶,正式拥立隆演为吴王。之后,隆演建立了宗庙和社稷,设置百官,制度都跟皇帝一样,还把天祐十六年改成了武义元年,并且大赦天下。同时,追封行密为孝武王,庙号太祖,追封渥景王,庙号烈祖。温某自己被封为大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封东海郡王。还提拔了一大批官员,徐知诰当了左仆射、参知政事,严可求当了门下侍郎,骆知祥当了中书侍郎,殷文圭、沈颜当了翰林学士,卢择当了吏部尚书,李宗、陈章当了左、右雄武统军,柴再用、钱镖当了左、右龙武统军,王令谋当了内枢密使,江西刘信当了征南大将军,鄂州李简当了镇西大将军,抚州李德诚当了平南大将军,庐州张崇安当了镇西大将军,海州王绾当了镇东大将军,其他的文武官员也都按功劳升了官。隆演的宗室成员都被封为郡公。

温某调任金陵的时候,把他的养子徐知诰留在了润州。严可求曾经劝过温某说:“二郎(指徐知诰)并不是您亲生的儿子,但他很会笼络人心,现在民心都向着他,您要是不把他调走,以后可能会成为您的祸患。”温某没听他的。后来徐知诰掌权后,严可求以前说过的话被泄露了出去,徐知诰就把严可求贬到楚州去了。严可求很害怕,就跑到金陵去找温某,说:“唐朝灭亡到现在已经十二年了,吴国却一直不敢改年号,可以说是对唐朝很忠诚了。但是吴国之所以能征战四方,建立基业,一直都是打着恢复唐朝的旗号。现在听说黄河以北的战争中,梁军屡战屡败,如果李氏皇族复兴,他们能屈服吗?现在正是建立国家自立的好时机啊!”温某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于是留下了严可求,开始谋划着逼迫隆演称帝。

两年后的五月,隆演死了。隆演年纪轻轻就继承了王位,权力掌握在徐氏手中,等到了建国称帝的时候,这并不是他自己的愿望,他总是闷闷不乐,经常酗酒,很少吃饭,最后病死了,享年二十四岁,谥号宣。他的弟弟溥继位,称帝,追尊隆演为高祖宣皇帝,陵墓叫做肃陵。

溥是徐行密第四个儿子,唐朝建立后,被封为丹阳郡公。他父亲徐隆演去世后,按理说应该由他弟弟庐江公徐濛继位,但当时徐氏家族掌握实权,不想让年纪小的徐濛当皇帝,于是就立了溥。同年七月,升州大都督府改名为金陵府,徐温被任命为金陵尹。第二年二月,改元为顺义,并且大赦天下。当年冬天十一月,溥在南郊祭天,还在天兴楼上举行仪式,再次大赦天下。徐温被封为太师,严可求被封为右仆射。

三年后,唐庄宗灭了后梁。唐朝派司农卿卢苹出使吴国,严可求暗中给了卢苹一些事情让他去办。卢苹到了洛阳后,唐庄宗问他吴国的情况,卢苹一一作答,都跟严可求交代的一样。

第四年,溥到白沙去视察水军,徐温前来拜见,并把白沙定名为迎銮镇。

第五年,唐朝派谏议大夫薛昭文出使福州,路过江西,刘信出来迎接他,问他:“听说过我刘信吗?”薛昭文说:“天子刚刚拿下河南,还没听说过您的名号呢。”刘信说:“汉朝有韩信,吴国有刘信,你回去后,跟天子说说,以后有机会咱们在淮河边比试射箭!”然后刘信拿了个大酒杯,指着百步外的军旗旗杆顶端说:“一箭射中,我就用这杯酒祝你健康;射不中,我就自罚一杯!”话还没说完,箭已经射中了。

第六年,追封徐温的四代祖先为王,并在金陵建庙祭祀。左仆射徐知诰升任侍中,右仆射严可求与他一起拜为平章事。这一年,唐庄宗死了,五月丁卯,吴国下诏为唐同光帝辍朝七天表示哀悼。

第七年,大丞相徐温率领吴国的文武百官上表请求溥称帝,溥还没答应,徐温就病死了。十一月庚戌,溥在文明殿登基称帝,改元为乾贞,大赦天下,追尊徐行密为武皇帝,徐渥为景皇帝,徐隆演为宣皇帝。徐知诰被任命为太尉兼侍中,徐温的儿子徐知询被任命为辅国大将军、金陵尹,继续管理徐温以前的辖区。溥的儿子们都被封为王。

公元937年正月,后唐明宗李从厚册封了好多江河水神,分别是广德王、广源王、长源王、宁江王、定江王、镇江王,反正都是些江河湖海里的神仙。六月,南边的荆南节度使高季兴来投降了,李从厚封他当了秦王。九月,高季兴还在白田打败了楚军,还抓了三十四个楚军将领送来请功。

公元938年十一月,金陵尹徐知询进京朝见,结果被李从厚身边的徐知诰给诬陷了,说他图谋反叛,就把徐知询扣押起来,不让他走,还给他安排了个左统军虚职,顺便把徐知询的一个部将周廷望给杀了。然后李从厚就让徐知谔接替徐知询当金陵尹。 这一年,李从厚又给自己加了个尊号,叫“睿圣文明孝皇帝”,还大赦天下,改元大和,并且把徐知诰提拔成中书令,这徐知诰可真是步步高升啊!

公元937年,李从厚册封他儿子江都王李琏为太子。公元938年,李从厚又任命徐知诰为金陵尹,还把徐知诰的儿子徐景通提拔为司徒。 同时,王令谋和宋齐丘也都被提拔为平章事,这几位可都是朝廷重臣啊。公元939年,李从厚封徐知诰为东海王。公元940年,李从厚决定把首都迁到金陵。到了公元941年正月,金陵城居然失火了!建都计划只好取消,临川王李濛也被降职为历阳公。徐知诰还派心腹王宏带兵去守着历阳。 之后,王令谋被任命为司徒,宋齐丘被任命为司空。徐知诰把儿子徐景通叫回金陵,让他当镇海军节度副使,又把另一个儿子徐景迁提拔为太保兼平章事,和王令谋他们一起执政。

公元942年九月,李从厚又给自己加了个尊号,叫“睿圣文明光孝应天弘道广德皇帝”,再次大赦天下,改元天祚。徐知诰官至太师,还被封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封号齐王,权力滔天啊!公元943年,徐景迁生病了,徐知诰就让他的另一个儿子徐景遂当了门下侍郎兼参政事。公元944年,徐知诰建立了齐国,修建了宗庙和社稷,还设立了丞相以下的一套官制,把金陵定为西都,广陵定为东都。 这一年冬天十月,李从厚派江夏王李璘拿着诏书,把皇位禅让给了徐知诰。 十二月,李从厚在丹阳去世,享年三十八岁,死后谥号睿帝。

公元943年,李昪把他的子孙们都迁到海陵,住进一个叫永宁宫的地方,派重兵看守,对外完全封闭。时间一长,宫里的男女就自己结成夫妻了,很多吴地人都觉得他们很可怜。到了公元956年,后周世宗征讨淮南,下诏安抚杨氏子孙,李景听说后,却派人把杨氏一族全杀了。周军先锋都部署刘重进得到他们的玉砚、马脑碗、翡翠瓶作为战利品献给世宗,至此,杨氏一族彻底灭亡了。

徐温,字敦美,是海州朐山人,年轻时靠贩卖私盐起家,后来当了盗贼。 朱温手下将领张行密在合淝起兵时,徐温就投奔了他。张行密起事时,和他一起的刘威、陶雅等人,号称“三十六英雄”,只有徐温没立过什么战功。后来,张行密想杀掉朱延寿等人,徐温利用他的门客严可求出的主意,让张行密装作得了眼疾,事情成功后,徐温因为有功被提升为右衙指挥使,这才开始参与谋划军国大事。

等到张行密生病的时候,他平时的老部下都在外领兵打仗,只有徐温留在军营里,所以徐温就参与了拥立张渥的行动。等张渥被杀后,徐温又和张颢结怨,就让钟章去杀了他。钟章答应了,挑选了三十个壮士,杀牛款待他们,还刺血为盟,立下誓约。徐温心里还担心钟章反悔,半夜派人去探听他的意思,假装说:“徐温家里还有老母亲,害怕事情办不成,不如就此作罢吧。”钟章说:“话都已经说出口了,怎么能轻易放弃呢?”徐温这才放心。第二天,钟章杀了张颢,徐温乘机杀掉了纪祥等人,把杀张渥的罪名都推到张颢身上,然后把这件事禀报给了张渥的母亲史氏。史氏吓得哭了起来,说:“我的儿子年纪轻轻就遭遇这样的祸乱,能保全我们一家老小回到合淝,都是您的恩德啊!”

隆演去世后,温遂专权,被提升为升州刺史,在金陵负责管理水军。大将李遇很生气温遂专权,说了些难听的话,温遂就派柴再用在宣州杀了李遇一家。行密旧部将领们个个都开始怀疑温遂,温遂就装出一副恭恭敬敬的样子,就像还在行密在世一样,这才让众将领们安心下来。

八年后,温遂升迁为行军司马、润州刺史、镇海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十年后,温遂派遣招讨使李涛攻打越国,双方在临安交战,副将曹筠逃奔越国,李涛战败被俘。温遂暗中派人对曹筠说:“我用你当将领,你的军队有需求,我却不能满足,这是我的错。”于是赦免了曹筠的妻儿,没有杀他们,还优待他们。秋天,越国军队攻打毗陵,温遂在无锡与他们作战,曹筠因为记着温遂之前说的话,在战斗的关键时刻回师作战,最终打败了越军。

十二年,温遂被封为齐国公,兼任两浙招讨使,开始镇守润州,以升州、润州、宣州、常州、池州、黄州六州为齐国。温遂在升州筑城,建立大都督府。十四年,温遂将治所迁走,让自己的儿子温知训辅佐隆演在广陵,而大事都由温遂遥控指挥。后来温知训被朱瑾杀害,温遂的养子温知诰从润州先赶到广陵,从而掌握了政权。

温遂虽然奸诈多疑,但却善于用将吏。江西的刘信围攻虔州很久都没攻下,就派人劝说谭全播投降,并派使者向温遂报捷。温遂大怒说:“刘信用十倍的兵力,攻打一座城池却久攻不下,反而用说客劝降,怎么能震慑敌国?”于是鞭打了使者,然后把他打发走,说:“我这是要鞭打刘信!”之后,温遂下令增兵,最终攻破了全播。有人诬告刘信故意拖延时间,暗中纵容全播,说刘信将要反叛。刘信听说后,就主动献上战功,来到金陵见温遂。温遂和刘信一起玩博戏,刘信收起骰子,大声祈祷说:“刘信如果想要背叛吴国,愿为恶彩;如果毫无二心,就应该全是好点数。”温遂急忙阻止他,一掷骰子,六个骰子全是红色的,温遂很惭愧,便用酒杯敬酒给刘信,但心里仍然怀疑他。等到唐朝军队攻打王衍时,温遂紧急召刘信到广陵,任命他为左统军,表面上是让他负责内部防卫,实际上是夺取了他的地盘。

徐温啊,真正信任他的人,只有骆知祥和严可求两位。可求擅长谋划,知祥精通钱财管理。徐温有什么军事上的问题就问严可求,国家财政上的问题就问骆知祥,吴地的人都称他们为“严、骆”。徐温自己也挺得意自己这智谋和手段,尤其很受吴地人的拥戴。刚开始跟着杨行密打仗攻破赵锽的时候,其他将领都忙着抢金银财宝,就徐温一个人把剩下的粮食收集起来,熬粥给饿肚子的人吃。

过了十六年,徐温劝说杨隆演称帝,没成功;他又劝杨隆演称吴王,这才答应了。于是建立了吴国,改了年号,徐温被封为大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封东海郡王。杨隆演死了以后,徐温又立了杨隆演的弟弟杨溥为吴王。到了顺义七年,徐温又劝杨溥称帝,杨溥还没答应,徐温就病死了,享年六十六岁,死后追封齐王,谥号武。后来李昪篡位称帝,尊徐温为义祖。唉,这盗贼也有盗贼的道理啊,真是这样!

杨行密生前写的东西里,都夸他宽厚仁慈,为人诚信,很能得到士卒的拥护。他手下的将领蔡俦在庐州叛乱,把杨行密的坟墓都给毁了。等蔡俦失败后,其他将领都请求把蔡俦的坟墓也毁了报仇。杨行密却叹息说:“蔡俦因为这事做了坏事,我难道还要跟着做坏事吗?”杨行密曾经让手下张洪带剑侍奉自己,张洪竟然拔剑刺杀杨行密,虽然没刺中,但张洪还是死了。之后,杨行密又让张洪生前关系好的陈绍带剑侍奉,一点都不怀疑。他还曾经骂过他的将领刘信,刘信生气了,就投奔了孙儒。杨行密却告诫手下不要追,说:“刘信是背叛我了吗?他可能是喝醉了才走的,酒醒后一定会回来的。”第二天,刘信果然回来了。杨行密是从盗贼起家的,他手下的将领个个骁勇善战,又凶狠暴戾,却都愿意为他卖命,就是因为杨行密有这样的胸襟。所以,杨行密父子以及后来的吴国四位国君,统治了将近五十年。

等到杨氏后代衰落的时候,吴国的政权就落到了徐温手里。在这个天下大乱,中原地区战乱不断,篡位杀戮层出不穷的时代,徐温父子凭借着些许的权谋和武力,在三位吴王之间周旋,却始终不敢轻易夺取帝位,这是为什么呢?难道他们也有让人信服的恩威吗?

咱们先说这杨行密吧,他啥时候进的扬州,在位多少年,说法还真不一样。《吴录》、《运历图》、《九国志》这三本书都说,他是唐景福元年第二次进扬州,到晋天福二年被李昪篡位,一共干了四十六年。

但是,《旧唐书》和《旧五代史》这两本书却说,他是唐大顺二年进的扬州,到被篡位,一共是四十七年。这差距就出来了。 《吴录》是徐铉他们写的,《运历图》是龚颖写的,这俩人都是南方的老臣子,他们记的应该比较靠谱。你想想,唐朝末年那么乱,朝廷的记录肯定也乱七八糟,错漏百出。所以啊,我觉得还是徐铉和龚颖记的比较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