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逊这个人,他家底啥样,史书上都没记载。一开始他在灵武当个军校,碰上唐朝末年的乱世,他就占领了灵盐这块地盘。唐朝政府一看,干脆就封他当节度使了。不过,正史里头没记录这事儿,完全找不到相关记载。

等到梁朝开平三年,史书上才开始出现韩逊的名字,那时他已经被封为朔方节度使兼颍川王了。那时候,邠宁的杨崇本、鄜延的李周彝、凤翔的李茂贞,这几个都跟梁朝打仗呢,就只有韩逊和夏州的李思谏乖乖臣服梁朝,从来没用兵打过仗。李茂贞曾经派刘知俊去攻打韩逊,结果没打下来。韩逊平时对属下也挺好,大家都喜欢他,甚至还给他立了个生祠,活着的时候就有人给他建庙祭拜了。

贞明年间,韩逊死了。军中的人推举他儿子韩洙当留后,梁朝也马上任命他当节度使。到了后唐庄宗的时候,又让韩洙兼任河西节度使。天成四年,韩洙也死了,接着他儿子韩澄就当了朔方军的留后。结果他手下的将领李宾造反了,韩澄赶紧上奏朝廷请求派兵帮忙。明宗皇帝就派康福去当朔方和河西的节度使,代替了韩澄。从这以后,朔方节度使就都是朝廷任命的了,不再是世袭了。韩家自从韩逊占据灵武开始,后来的几代人,都没啥特别值得说的功绩。韩澄之后,史书上也没再记载他们家的事儿了。

杨崇本小时候跟着李茂贞,李茂贞把他当亲儿子养,还让他改姓李,叫李继徽。后来李茂贞把他推荐做了静难军节度使。朱温攻打岐州没攻下来,就调兵去攻打邠州,杨崇本就投降了朱温。朱温让他恢复原来的姓氏,赐名杨崇本,还把他的家人迁到河中做人质。杨崇本的老婆长得漂亮,朱温带兵来来往往经过河中,就经常去宠幸她。杨崇本的老婆挺羞愧的,偷偷派人去责备杨崇本说:“你个大男人连自己的老婆都保护不了,我已经成了朱温的女人了,没脸见你,要杀要剐悉听尊便!”杨崇本听了之后哭着鼻子又生气又愤怒。后来梁兵撤了岐州的围困,杨崇本的老婆就回去了,杨崇本就又背叛朱温,回到李茂贞那边去了。

李茂贞联合蜀军,和杨崇本一起攻打雍州和华州,关中地区一片恐慌。朱温带兵西进到河中,派郴王朱友裕去打他们,结果朱友裕死在了永寿,梁兵就撤军了。杨崇本驻扎在美原,朱温又派刘知俊、康怀英等人去打他,杨崇本大败,从此再也没敢往东边去。乾化四年,被自己的儿子杨彦鲁给杀了。杨崇本的养子李保衡杀了杨彦鲁,然后投降了后梁。

高万兴是河西人。唐朝末年,河西属于李茂贞管辖。李茂贞的手下胡敬璋担任延州刺史,高万兴和他的弟弟高万金都跟着胡敬璋当骑兵将领。胡敬璋死了,他的部将刘万子接替他当了刺史。后梁开平二年,刘万子在延州南面给他埋葬的时候,他的部将许从实杀了刘万子,自己当了延州刺史。那时候,高万兴兄弟俩都带着兵在边境上守卫,听说刘万子死了,就带着他们手下几千人投降了后梁。

梁太祖带兵驻扎在河中,派同州刺史刘知俊带兵支援万兴,攻打丹州,抓住了丹州刺史崔公实。接着又攻打延州,抓住了许从实。鄜州刺史李彦容和坊州刺史李彦昱都丢下城池逃跑了。梁太祖于是任命万兴为延州刺史、忠义军节度使,任命牛存节为保大军节度使。后来刘知俊叛变了,梁太祖就调动牛存节去守同州,改任万金为保大军节度使。万兴后来一路升迁,做到检校太师兼中书令,封渤海郡王。贞明四年,万金死了,梁太祖就让万兴担任鄜延节度使,晋封延安郡王,后来又改封北平王。梁朝灭亡后,后唐庄宗进入洛阳,万兴曾经去朝拜过他。同光三年,万兴死在了任上。

万兴和他的兄弟们都很骁勇,但并没有什么显著的战功,然而因为他们投降梁朝,梁朝拿下鄜州、坊州、丹州、延州,都是从万兴开始的,所以万兴的兄弟们世世代代都守着这些地方。万兴死后,他的儿子万允韬继承了他的职位。长兴元年,万允韬被调到安国镇守,后来又被调到义成镇守,清泰年间去世了。

万金的儿子万允权,开运年间做过肤施县令,后来辞官回家。当时,周密担任彰信军节度使。契丹灭了后晋,延州军中发生叛乱,赶走了周密。周密坚守东城,而西城的军队拥立万允权为留后。听说汉高祖刘邦是从太原起家的,万允权就投降了后汉,立刻被任命为节度使,广顺三年去世。

温韬,是京兆府华原县人。年轻时是个盗贼,后来投奔了李茂贞,做了华原镇的将领,冒用李姓,改名叫李彦韬。李茂贞把华原县改名为耀州,任命温韬为刺史。梁太祖围攻李茂贞于凤翔,温韬率领耀州投降了梁朝,不久又叛变回到李茂贞手下。李茂贞又把美原县改名为鼎州,设立义胜军,任命温韬为节度使。后梁末帝时期,温韬再次叛变,投降了梁朝。梁朝把耀州改名为崇州,鼎州改名为裕州,义胜军改名为静胜军,并且任命温韬为节度使,恢复了他的温姓,改名为温昭图。

温韬在镇州待了七年,镇州境内所有的唐朝帝王陵墓,都被他给挖开了,把里面的金银财宝都拿走了。唯独昭陵最坚固,温韬从墓道下去,发现里面的宫室建筑宏伟华丽,跟人间一模一样。正殿里面,东西两侧排列着石床,石床上放着石匣,石匣里面是铁匣,铁匣里装满了前朝的书籍,还有钟繇、王羲之的书法作品,纸墨都跟新的一样。温韬把这些宝贝都拿走了,流传到了民间。只有乾陵,因为风雨侵蚀,实在挖不开。

后来,朱友谦叛乱,攻占了同州。晋王派兵支援朱友谦,并进军华原。温韬害怕了,请求调离镇州,于是被调到忠武军。等到庄宗灭了梁朝后,温韬主动来朝拜。他通过伶人景进向刘皇后行贿,皇后便在庄宗面前为他说好话。庄宗对温韬非常优待,还赐给他名字叫李绍冲。郭崇韬说:“这家伙是盗墓贼,罪不可赦!”庄宗说:“我已经饶恕他了,不能失信。”于是马上派他回镇州。

等到明宗进入洛阳后,他和段凝一起被抓进监狱,后来又被赦免,勒令回家务农。第二年,温韬被流放到德州,赐死。唉,厚葬的坏处,从秦汉以来就一直存在。很多聪明英伟的君主,即使有高谈阔论的臣子极力劝说祸福,也无法让他们醒悟过来。这难道不是因为贪图富贵,沉溺于私欲太深,而对未来的祸患难以预料,不足以触动他们的内心吗?然而,听闻温韬的遭遇,人们多少可以引以为戒啊!五代的君主,大多不得善终,哪有时间顾及身后事呢!

只有周太祖能认识到温韬事件的教训。在他将死的时候,写信给世宗,嘱咐他用瓦棺、纸衣来安葬自己。下葬的时候,打开棺材给众人看,下葬后,刻石告诫后世,不要修建地下宫殿,不要安排守陵的妾侍。他的遗嘱恳切至极,但是史书上并没有记载他的葬礼的简陋程度。他还吩咐把生前穿的衮冕、通天冠、绛纱袍各两套,一套葬在京城,一套葬在澶州;又把他的剑、铠甲各两套,一套葬在河中,一套葬在大名。至于他这么做的用意,就没有人能够解释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