兀欲啊,是东丹王耶律突欲的儿子。耶律突欲逃到唐朝去了,兀欲没跟着走,留在契丹,被封为永康王。契丹人有个恶习,喜欢喝人血,耶律突欲身边那些姬妾,好多都被他割破手臂吸血,要是犯点小错,他就瞪眼吓唬,或者用火烧,真是狠毒啊!不过呢,他这个人也挺有意思,喜欢招待客人,爱喝酒,还会画画,字也写得不错。他从契丹回到中原后,带回来好几千卷书,枢密使赵延寿经常向他借一些稀奇古怪的书和医书,都是咱们中国没有的。

等到唐明宗当政的时候,兀欲从滑州去京城朝见皇帝,还被遥控授予武信军节度使的职位,领着俸禄,还被赐予一等甲第,以及好几个宫女。后来,契丹军队去帮助后晋攻打太原,唐朝的废帝李从珂派宦官秦继旻和皇城使李彦绅到兀欲府上把他给杀了。 后晋高祖石敬瑭后来追封耶律突欲为燕王。

辽军灭掉后晋后,兀欲想进京。辽太祖耶律德光杀了后晋的继旻和彦绅,把他们家的财产都赏给了兀欲。耶律德光死在栾城后,兀欲跟赵延寿和其他的大将们一起去了镇州。赵延寿自封为代理处理军国大事的人,派人向兀欲要镇州的城门钥匙,但兀欲没给。赵延寿的部下说:“契丹那些大人们聚在一起密谋,情况很不好,得防着点儿。现在中原的军队,还有上万人,可以打败契丹;不然的话,事情肯定办不成。”赵延寿拿不定主意。兀欲的妻子是赵延寿的妹妹,五月初一那天,兀欲请赵延寿、张砺、李崧、冯道等人喝酒,喝了几杯后,兀欲对赵延寿说:“我妹妹从老家来了,你应该去见见她。”赵延寿很高兴,就和兀欲一起进去了。

一会儿工夫,兀欲起身,笑着对张砺他们说:“燕王(指赵延寿)谋反,已经被我抓起来了。你们不用担心了。”他还说:“先帝在汴州跟我下棋的时候,答应让我掌管南朝的军国大事,我听说他最近病死了,也没留下遗嘱,燕王凭什么自己擅自做主呢?”张砺他们就都离开了。兀欲叫来赵延寿,让他站着接受质问,赵延寿答不上来。于是兀欲派人监视他,并且抄了他的家。兀欲宣读耶律德光的遗诏说:“永康王,是太祖皇帝的嫡孙,人皇王的长子,可以在中京即位当皇帝。”中京,就是契丹人说的镇州。然后派使者向各州报告耶律德光去世的消息。

萧翰听说耶律德光死了,就放弃汴州往北跑,到了镇州,兀欲已经走了。萧翰带兵包围了张砺的家,抓住了张砺,责问他说:“你当初劝先帝不要用契丹人当节度使,为什么?”张砺坚决不认罪,萧翰就把张砺关了起来。当天晚上,张砺就死了。

话说耶律兀欲,那可是个风流倜傥的人物,不仅长得帅,还会画画,酒量也好,还特别喜欢结交人才。辽太宗德光曾经赏赐给他几千匹丝绸,他竟然一天就全部送光了! 这小子还挺大方!

兀欲后来当上了皇帝,但他先派人去告诉他祖母述律太后这个消息。结果述律太后一听就火了,她说:“我儿子打下大半个天下,立下赫赫战功,他的儿子在我身边,理应继承皇位!可德光那个老小子竟然背叛我们,回中原去了,他的儿子凭什么当皇帝?!” 她立刻带兵去跟兀欲对着干,想废了他!兀欲赶紧派大将麻答守卫镇州,那些跟着德光在镇州的晋朝将领也都留在了镇州,他自己则带着翰林学士徐台符和李汗走了。 他和祖母述律太后在石桥上碰上了。结果述律太后带来的兵大部分都倒戈投向了兀欲。 兀欲就把述律太后软禁在祖州,那可是阿保机(他的爷爷)的陵墓所在地啊!

述律太后这个人啊,那可是个非常聪明又狠毒的女人。阿保机死后,她把所有跟着阿保机打仗的大将的妻子都叫来,说:“我现在成了寡妇,你们这些女人也应该守寡!” 然后,她就把一百多位大将给杀了,说:“你们去陪你们的丈夫吧!” 要是谁犯了错,她就送他们去木叶山,在阿保机墓地附近杀了他们,说:“替我去见见你们的丈夫!” 有个叫赵思温的大将,是汉人,因为他勇敢善战,很受阿保机宠爱。后来述律太后因为一些事情生气了,想把他送去木叶山。 赵思温不肯去。述律太后说:“你是先帝的亲信,怎么能不去见他呢?” 赵思温说:“亲人莫过于您,您为什么不去?” 述律太后说:“我本来想下去陪先帝,但是因为儿子还小,国家大事也多,所以没法去。不过,我可以砍掉我的一只胳膊,送你去见他!” 左右的人拼命劝她,最后她只砍掉了一只手腕,放过了赵思温。

早些年,德光攻打后晋的时候,述律太后就一直反对,她说:“我们国家能用一个汉人当皇帝吗?” 德光说:“不行!” 述律太后说:“既然这样,你打下中原也守不住,以后肯定会出事,到时候后悔就来不及了!” 德光死后,他的尸体被运回,述律太后没有哭,只是抚摸着他的尸体说:“等到我国人民和牲畜都恢复正常了,我再把你安葬。” 后来,兀欲把她囚禁起来,最后她死在了木叶山。

话说这兀欲,想改名叫阮,还自封为“天授皇帝”,改年号叫“天禄”。这年八月,他把德光葬在了木叶山,还派人去镇州请冯道、和凝他们来参加葬礼。结果使者到了镇州,镇州军居然哗变啦!大将白再荣等人把麻答给赶跑了。麻答占领了定州,后来带着所有兵马往北跑了。这个麻答,是德光他弟弟。当年德光灭了后晋,封麻答为邢州节度使,兀欲当上皇帝后,又让他镇守镇州。这麻答啊,特别残暴,对汉人那是相当狠,剥人脸皮,挖人眼睛,拔人头发,砍人手腕,杀人不眨眼!他出门还带着钳子凿子之类的刑具,睡觉前后都挂着人的肝、腿、手、脚,还笑嘻嘻的,镇州、定州的老百姓真是受不了他!麻答跑了之后,冯道他们才敢南下回去了。

汉朝乾祐元年,兀欲带着一万骑兵攻打邢州,攻破了内丘。契丹人打仗,一般都用马嘶声来做信号。可这次来的时候,马儿竟然不嘶鸣,而且夜里矛戟闪闪发光,还赶上月食,契丹士兵都害怕了,觉得这是不祥之兆。虽然内丘城破了,但人马伤亡却非常惨重。兀欲当了五年皇帝,召集各部首领,又想再次南下入侵中原,但各部首领都不愿意,兀欲却强迫他们。结果燕王述轧和太宁王呕里僧等人带兵把兀欲杀在了大神淀。德光儿子齐王述律听说出了乱子,赶紧逃到了南山。契丹人杀了述轧和呕里僧,拥立述律当了皇帝。

述律当了皇帝,改年号为庆历,自称天顺皇帝,后来又改名叫璟。述律身体不好,不能接近女人,身边伺候的人,大多是宦官。但他喜欢打猎喝酒,根本不管国家大事,每次喝酒,从晚上喝到天亮,白天就睡觉,老百姓都叫他“睡王”。

一开始,契丹想派使者来跟咱们大周联姻,结果使者刚到,咱们周太祖就登基了。周太祖又派将军朱宪回访,朱宪回来后,契丹首领兀欲就死了。 他老婆述律后继位,从此就不再南下侵略咱们了。

显德六年夏天,咱们周世宗北伐,派田景咸当淤口关的指挥,李洪信当合流口的指挥,王晏当益津关的指挥,韩通当陆路总指挥。世宗自己从乾宁军坐龙舟出发,前后战船连成几十里长,浩浩荡荡地到了益津关,益津关守将直接投降了。 但是河道越来越窄,船进不去了,世宗就下船改走陆路。瓦桥关、淤口关、瀛州、莫州的守将,也都纷纷投降。 眼看就要攻打幽州了,世宗却生病了,只好把雄州放在瓦桥关和霸州放在益津关附近,然后撤兵回去了。 大周军队拿下三关和瀛州、莫州,竟然没费一兵一卒。述律后听说后,跟自己的人说:“这些本来就是汉朝的地盘,现在收回来,有什么可惜的呢?”后来述律后被自己的厨师给杀了,据说厨师趁她喝醉了才下手的。

唉!从古至今,那些少数民族一会儿臣服,一会儿叛乱,虽然跟咱们中原王朝的兴衰没有直接关系,但是咱们中原王朝对付这些少数民族,总是要根据他们的强弱来采取不同的策略。我读周世宗的史书,看到世宗拿下瀛州、莫州和三关,竟然没费一兵一卒,可是史官却批评他,说堂堂天子带兵千里奔袭,把国家大事当成儿戏,靠运气侥幸取得了一次胜利。其实兵法讲究的是抓住时机,利用有利的地形,有些机会错过了就没了。世宗先平定淮南,后又北伐契丹,正是乘胜追击,打得契丹措手不及。人们只看到周军行动迅速,却没看到述律后给了世宗可乘之机。当时述律后觉得周世宗拿下的都是汉朝旧地,根本不在乎。要是这样的话,那十四州的土地,都可以轻而易举地拿下来。可惜世宗生病了,没能完成自己的目标。不过,瀛州、莫州和三关,总算是回到了咱们中原王朝的怀抱,但是十四州的百姓,至今还受着契丹人的压迫。世宗的抱负真是令人惋惜啊,但他取得的功绩也确实很伟大!战争的变化莫测,哪是那些只会纸上谈兵的人能理解的呢!

萧翰听说德光死了,就往回赶,有个叫胡峤的郃阳县令给他当秘书,跟着一起去了契丹。结果萧翰的老婆吃醋,告他谋反,萧翰就被杀了。胡峤一下子没了依靠,在契丹待了七年。

到了周朝广顺三年,他逃回了中国,大概能讲讲他在契丹看到的那些事儿。他说:“从幽州西北进,进了居庸关,第二天,又往西北走,进了石门关。关上的路,悬崖峭壁,狭窄得很,一个人就能挡住一百个人,这是中国控制契丹的险要之地啊!又过了三天,到了可汗州,往南看,能看到五台山,其中最高的一座山峰,是东台。又过了三天,到了新武州,往西北走五十里,就是鸡鸣山,说是唐太宗北伐的时候,在这里听到鸡叫,所以才这么叫的。第二天,进了永定关,这是唐朝以前的关隘。又过了四天,到了归化州。又过了三天,爬上了天岭,这岭东西绵延不断,有一条路可以往北下,四下望去,一片茫茫,黄色的云,白色的草,看不到边际。契丹人对胡峤说:‘这是辞别家乡的山岭了,你可以最后再往南看一眼,然后就永远告别吧。’同行的人都哭了起来,好多人哭晕过去又醒过来。又走了三四天,到了黑榆林,那时是七月,却冷得像冬天一样。第二天,进了斜谷,这谷有五十里长,高高的悬崖,陡峭的山谷,抬头看不见太阳,而且更冷。出了谷,到了平地,天气才稍微暖和一些。又走了两天,过了湟水。第二天,过了黑水。又过了两天,到了汤城淀,这里的气候最温暖,契丹人要是遇到大冷天,就会到这里来取暖。这里的水泉清澈冰冷,草柔软得像绒毛一样,可以躺在上面睡觉。而且有很多奇花异草,我记得两种:一种叫旱金,长得像手掌那么大,金色的,闪闪发光;一种叫青囊,像中国的金灯,颜色是蓝色的,很漂亮。又过了两天,到了仪坤州,过了麝香河。从幽州到这儿,没有里程碑,根本不知道自己是在南边还是北边。又过了两天,到了赤崖。萧翰和兀欲交战,然后和述律在沙河打仗。述律兵败往北逃,兀欲追到独树渡,把述律囚禁在扑马山。又走了三天,就到了上京,也就是西楼。西楼有城镇、房屋、市场,买卖不用钱,用布匹。有织绫锦的作坊,还有宦官、翰林、技艺人员、教坊乐工、角抵演员、秀才、和尚、尼姑、道士等等,都是中国人,其中并州、汾州、幽州、蓟州的人尤其多。从上京往东走四十里,到了真珠寨,才开始吃到蔬菜。第二天,往东走,地势渐渐高起来,往西看,平原上的松林郁郁葱葱,绵延几十里。然后就进入平原,草木很多,开始吃到西瓜,说是契丹打败回纥后得到的这种瓜,用牛粪盖棚种植,个头跟中国的冬瓜一样大,味道很甜。又往东走,到了褭潭,才看到柳树,水草丰美,有一种叫息鸡草的草特别好,根茎粗大,马吃上十根就饱了。从褭潭进入大山,走了十多天才出来,穿过一片很大的树林,长两三里,都是芜荑,枝叶上有像箭羽一样的芒刺,地上完全没有草。兀欲当时在这里扎营,和各部人一起为德光下葬。从这里往西南走,每天走六十里,走了七天,到了大山门,两座高山相隔一里,中间长着茂密的松树和丰盛的草,还有珍禽异兽和奇花异草,还有房屋、碑石,上面写着:‘陵所也。’兀欲进去祭祀,各部的大臣只有拿着祭祀器皿的人才能进去。进去后门就关上了。第二天开门,说是‘抛盏’,仪式就结束了。问他们祭祀的礼仪,他们都保密,不肯说。”胡峤亲眼看到的囚禁述律、埋葬德光等事情,和中国记载的不一样。

好家伙,这事儿是这样的。后来,翰犯了事儿被抓起来了,峤就带着手下东奔福州去了。福州啊,那是翰管的地方。他们东走,路过一座山,叫十三山,据说这儿往西南去,到幽州有两千里地。又走了几天,到了卫州,看见有三十多户人家,原来是契丹人抓来的卫州人,在那儿建了个城住着。

峤到了福州,契丹人还挺同情他的,就让他逃回去了。所以,峤就了解了不少关于周边各个国家的情况。他说啊,从契丹国一直往东走到海边,有个铁甸,那儿的人住在皮帐里,个个都很勇猛。那地方草木稀少,水又咸又浑,跟血似的,得沉淀很久才能喝。再往东是女真,他们箭法特别好,牛、鹿、野狗很多。他们没固定住处,用牛驮东西,下雨了就用兽皮搭个棚子。他们经常学鹿叫,引诱鹿出来射,然后生吃鹿肉。他们还会用糜子酿酒,喝醉了就让人把他们绑起来睡觉,醒了再解开,不然的话,他们会杀人。再往东南是渤海,再往东是辽国,这些国家跟契丹差不多。他们南边的沿海地区,盛产鱼和盐。再往南是奚族,跟契丹也差不多,就是特别好杀戮。再往南就到榆关了,往西南到儒州,这些都是以前汉朝的地盘。往西是突厥和回纥。往西北到妪厥律,那儿的人个子高,头发很长,酋长把头发都扎起来,装在一个紫色的袋子里。那地方特别冷,河里出大鱼,契丹人都靠吃鱼为生。那儿还有很多黑貂、白貂、黄貂皮,北方各国都得靠他们供应。他们是最勇猛的民族,邻国都不敢侵犯他们。再往西是辖戛,再往北是单于突厥,这些都跟妪厥律差不多。再往北是黑车子,他们擅长做车帐,而且很孝顺,但那地方穷,没什么产出。

据说啊,契丹以前一直使唤回纥,后来回纥反叛,逃到了黑车子那里,契丹人才学会做车帐。再往北是牛蹄突厥,他们长着牛一样的脚,那地方更冷,那儿的河叫瓠卢瓜河,夏天秋天冰都两尺厚,春冬两季冰都冻到底了,他们得烧火把冰融化了才能喝水。再往东北是袜劫子,他们头发很长,披着布做的衣服,骑马不戴马鞍,弓箭又大又长,箭法特别好,看见人就杀,然后生吃人肉,契丹等国都很怕他们。五个契丹骑兵遇到一个袜劫子,就得赶紧跑。袜劫子的国家三面都是室韦,室韦又分三种:室韦、黄头室韦、兽室韦。他们那儿铜、铁、金、银很多,他们手艺精巧,铜铁器皿都做得很好,还会织毛锦。那地方特别冷,马尿在地上都能结成冰堆。再往北是狗国,那儿的人长着狗头,身上长毛不穿衣服,徒手抓猛兽,说话像狗叫,他们的老婆都是人,会说汉话,生的儿子是狗,女儿是人,他们自己通婚,住山洞,吃生食,但是狗老婆会吃熟食。据说以前有个中国人到了他们国家,他老婆可怜他,就让他逃回去了,给了他十多根筷子,教他每走十多里就扔一根筷子,狗丈夫追他的时候,看见家里的东西,就会捡回去,这样就追不上他了。

大概就是这么回事儿。他还说啊,契丹曾经挑选了二十匹百里马,派十个人带很少的干粮往北走,看看能走到哪儿。这些人从黑车子开始,一直往牛蹄国以北走,走了一年,经过了四十三座城,那儿的人大多用树皮盖房子,他们的语言没人能翻译,不知道那些国家、山川、部族、名字。那里的气候,平原地区比较温和,山林地区就特别冷。走到第三十三座城的时候,他们找到一个人,会说铁甸话,他的话能听懂一些,他说那地方叫颉利乌于邪堰。他说:“从这儿往北,全是龙、蛇、猛兽、鬼怪,不能再去了。”这些人就回去了。那就是北荒的尽头了。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看到你需要我翻译的内容。请您提供文本,我会尽力将其逐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

契丹人对张峤说:“咱们这些蛮夷怎么可能打得过中原?可是晋朝之所以失败,是因为皇帝昏庸,大臣不忠啊。”然后,他就把各个国家的情况详细地告诉了张峤,说:“你回去之后,把这些话都告诉汉人,让他们好好地辅佐他们的皇帝,千万别被我们这些蛮夷给俘虏了,我们这地方可不是人呆的地方。”张峤回国后,把这些事情都记录了下来,写成了《陷虏记》。

(契丹的年号,各个史书上记载的都不一样,乱七八糟的,根本没法考证。只有那些在中国史书上出现过的,才能作为参考。我曾经看到耶律德光《立晋高祖册文》上写着:“天显九年,岁次丙申。”这一年正是晋朝天福元年,往前推算,就可以知道唐朝天成三年戊子是天显元年。根据《契丹附录》记载,耶律德光和唐明宗同一年即位,即位三年后改元天显,这和上面推算的结果完全一致。另外,根据记载,开运四年耶律德光灭掉晋朝进入汴州,大赦天下,自称会同十年。往前推算,天福三年就是会同元年,也就是说天显年号一共用了十年,十一年改为了会同。只有这两种说法,依据比较明确,其他的就很难考证了。《附录》里记载的蛮夷年号,很多都简略带过,甚至没写,大概是因为没啥用处,所以没必要详细记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