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镕,祖上是回鹘阿布思的后代,名叫没诺干,一开始是镇州王武俊手下的骑兵将领。王武俊把他收为义子,于是他就改姓王。没诺干的儿子叫末垣活,末垣活的儿子叫升,升的儿子叫廷凑,廷凑的儿子叫元达,元达的儿子叫绍鼎和绍懿,绍鼎的儿子就是王镕。从升开始往上数三代,都是镇州的骑兵将领;从景崇开始往上数四代五个人,都当上了成德军的节度使。景崇做到守太尉的官位,被封为常山郡王,唐中和二年去世。他儿子王镕继位的时候,才十岁。那时候,晋国刚刚占领了太原,李匡威占据着幽州,王处存占据着中山,赫连铎占据着大同,孟方立占据着邢台,周围都是厉害的军阀,互相争斗。王镕夹在这些势力中间,却继承了祖辈百年打下的基业,兵强马壮,家底殷实,而且是唐朝世代的藩臣。所以,虽然王镕年纪小,但他凭借家族的势力和影响,在各方势力中很有分量。那些地方上的军阀要改朝换代或者继承爵位,向朝廷请求的,都要通过王镕来上报。
晋军从山东打过来,已经打败了孟迁,占领了邢州、洺州、磁州。景福元年,晋军大举进攻赵州,攻下了临城。王镕向李匡威求救,李匡威带兵来救,晋军就撤兵了。第二年,晋王和王处存一起攻打王镕的地盘坚固和新市。晋王和王处存都亲自带兵打仗,而王镕却从来不上战场,只派追风都团练使段亮、翦寇都团练使马珂等人带兵去协助李匡威。李匡威在磁河和晋军打了一仗,晋军大败。第二年春天,晋军攻打天长军,王镕带兵去救援,结果在叱日岭被击败,晋军于是从井陉杀了出来。王镕再次向李匡威求救,晋军才撤兵。
一开始,李匡威看上了他弟弟李匡俦的妻子,并且和她发生了不正当关系。李匡俦非常生气,等他去救王镕的时候,就暗中使计让李匡威的军队发生混乱,然后自己自立为王。李匡威心里有愧,不敢回去,就把兵符印信交给弟弟,准备逃到京城去。走到深州的时候,王镕念及李匡威曾经救过自己,派人把他请来,安顿在梅子园,像对待父亲一样尊敬他。
老李,字正抱,年轻的时候经常在燕国和赵国一带晃悠,特别喜欢常山,简直是流连忘返啊。他和匡威都是失去国家,没事干的人,俩人一起登上城西的高阁,看着山山水水,忍不住就哭了。然后他们就商量着,干脆抢了牜(音同“融”)的位子算了。
他们就装作是牜的忌日,偷偷把牜的卫队支开了。一大早,他们就跑到牜那儿去安慰他,等牜坐下了,埋伏好的士兵就从幕后冲出来,拿着刀架在牜脖子上。牜说:“我的国家全靠你啊,我实在不知道怎么报答你的大恩大德,今天这事儿,我认了!”说完就磕头,把自己的位置让给了匡威。
匡威本来就不认识牜,觉得牜也没什么本事,就带着牜去府里准备接替他的位置。走到亲事营(大概是管理军务的地方)的时候,士兵们把门关上,大声喧哗,天上还下起了暴雨,打雷闪电,狂风把树都刮倒了,屋顶上的瓦片都飞起来了。这时,一个屠夫,叫墨君和,认出了牜,从破墙里跳出来,把牜抢上马,带着他跑了。乱军之中,匡威和正抱都被杀了,燕国的人基本上都死了。
匡威的弟弟虽然很恨他哥哥,但还是表面上以大义的名义狠狠地责备了牜。牜失去了燕国的支援,晋国的军队又猛攻平山,晋国就用牜来做个盟约,牜最后就和晋国讲和了。
话说朱温打下了晋国的邢州、洺州、磁州,就写信给晋王镕,让他投降梁朝。结果这王镕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这时,晋国的将领李嗣昭又把洺州给夺了回去。朱温带兵把李嗣昭打败了,李嗣昭丢下洺州逃跑了。梁军缴获了李嗣昭的军需物资,还搜到了王镕和李嗣昭往来的信件,信里好多地方都说了梁朝的坏话。朱温一看,气坏了,立马调兵转向常山,对葛从周说:“拿下镇州就给你,你给我当先锋!”葛从周到了临城,结果被流矢射中,躺在担架上,梁军士气一下就低落了。
朱温亲自带兵攻打傅城,一把火烧了城南的城门。王镕这下害怕了,问手下:“情况危急啊!怎么办?”他手下的判官周式,是个很会说话的人,就说:“咱们硬拼肯定不行,得用道理说服他。”周式跟朱温以前就认识,于是请求进入梁军营地。朱温远远看见周式,骂道:“我之前写信招降王镕,他都不来,现在我打到这儿了,你才来当说客,晚了!再说,晋国是我的仇敌,王镕居然投靠他们,我知道李嗣昭在城里,可以先让他出来。”然后朱温把缴获的王镕和李嗣昭的信给周式看。周式说道:“梁朝只想打下这么一个镇州就满足了吗?难道不想成就一番霸业吗?再说,称霸天下的君主,要以大义服人,不能只顾私利。现在天子还在位,诸侯们守着各自的封地,和睦相处,这样才能避免战争,休养生息。当年曹操打败袁绍,得到了魏国的将领和袁绍的信,就把信都烧了,这才是英雄的做法!现在梁朝出兵没有名义,却拿李嗣昭当借口。况且王氏家族五代六位国君,治理这片土地,难道就没有忠心耿耿的死士,非要靠李嗣昭吗?”
朱温听了非常高兴,一把拉住周式的衣服,抚摸着他说:“我刚才只是开玩笑。”然后让周式坐在上座,商量着跟王镕议和。王镕以自己的儿子昭祚作人质,朱温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王镕的儿子。后来朱温当了皇帝,封王镕为赵王。
我爷爷去世了,各地的官员都来吊唁。梁国的使者看见晋国的使者在馆驿里,回去就报告说赵王心里有两种打算。那时候,魏博节度使罗绍威死了,梁国就想要趁机把河北全部占领。开平四年冬天,梁国派供奉官杜廷隐监督魏博的将领夏諲,带着三千兵马袭击深州和冀州,还任命王景仁为北面行营招讨使。我爷爷害怕了,就向晋国求救。晋国人打败了王景仁在柏乡,梁国于是失去了深州和冀州,而晋国的庄宗因此更加强大,北边打败了幽州和燕州,南边吞并了魏博,我爷爷总是带兵跟着他。我爷爷对晋国非常感激。
第二年,我爷爷在承天军与庄宗会面,敬酒祝寿,庄宗因为我爷爷是他父亲的朋友,所以非常尊敬他。酒喝到兴头上,庄宗还为我爷爷唱歌,并且拔出佩刀割断衣服结为盟誓,答应把女儿嫁给我爷爷的儿子昭诲。
老王(指王镕)这个人啊,性格仁厚,但一点也不擅长打仗,从来不敢冲锋陷阵。别的国家打仗攻打赵国,他总是依靠邻国的军队来帮忙解围。那时候,各地的藩镇为了争地盘打得你死我活,就赵国自己倒是安安稳稳的,王镕乐得清闲自在,整个赵国的城里人,男男女女都穿得花里胡哨,打扮得漂漂亮亮的,整天就知道吃喝玩乐,追求奢侈享受。
老王更是沉迷于富贵生活,还迷上了那些旁门左道,整天炼丹求长生不老,跟个叫王若讷的道士混在一起,经常跑到西山去玩,还去王母祠烧香拜神,让老婆带着锦绣绸缎一路跟着他上山。每次出门,都好几个月不回家,把政事全交给那些宦官打理。其中有个叫石希蒙的宦官,跟老王简直就是形影不离,睡一起,起一起。
天祐十八年冬天,老王从西山上的鹘营庄回来,快到府里了,石希蒙却拦着不让老王回去。这时,另一个宦官李弘规看不下去了,就劝老王说:“现在晋王(指李克用)亲自上阵杀敌,而您却把国家的钱财都花在吃喝玩乐上,城门大开,宫里空空荡荡,一走就是好几个月不回来,要是哪天有人趁机造反,您想怎么办?”老王一听这话,心里也慌了,催促着赶紧回府,可石希蒙还是死活不让走。李弘规火了,直接派亲信苏汉衡带兵,穿着盔甲,拿着明晃晃的刀,在老王的帐篷前列队,大声喊道:“将士们都累坏了!我们想跟着大王回府!”
李弘规接着说:“迷惑大王的是石希蒙,请大王杀了石希蒙来安抚军心!”老王没吭声,李弘规直接下令,让老王的侍卫把石希蒙的头砍下来,扔到老王面前。老王吓得魂飞魄散,赶紧回府。然后,老王就派他儿子王昭祚和将军张文礼去把李弘规和苏汉衡灭了,还把他们的部下抓起来,严刑拷打,查他们的反叛证据,把整个军队都吓得不轻。张文礼趁机煽动士兵造反,半夜里,一千多亲兵翻墙进了王宫。老王正跟道士一起焚香做法事呢,就被士兵砍了脑袋,士兵们拿着老王的首级跑了出去,还放火烧了王宫,王氏一族就这样被灭了。
小昭诲,十岁那年,他爹的士兵里有个叫德镕的人,把他藏在一个地洞里。等乱事平息了,德镕剃光了昭诲的头发,给他穿上僧衣。后来,他们碰到了个湖南人李震,李震就把昭诲藏在茶笼里,带到了湖南,在南岳做了和尚,还改名叫崇隐。到了后唐明宗的时候,昭诲已经长大了,想回家。他爹以前的手下符习,这时候已经当上了宣武军节度使,李震就带着昭诲去找符习。符习上奏朝廷,昭诲自称以前是成德军的中军使,皇上就见了他,还封他做了考功郎中、司农少卿。到了后周显德年间,他还当着少府监呢!
张文礼这个人,特别狡猾,他爹镕特别喜欢他,认他做了儿子,还给他起了个名字叫王德明。他爹死后,张文礼自己当了留后。庄宗刚开始还接受他,后来发现他和后梁勾结,就派他爹以前的手下符习和阎宝去打他。这时候,张文礼家里闹鬼,晚上哭个不停,野河水都变成血红色的了,河里的鱼都死了。张文礼吓坏了,得了毒疮,就死了。他儿子处瑾偷偷埋了他,然后死守着不投降,还打败了符习他们。后来,晋军又让李嗣昭接替指挥,结果李嗣昭被流矢射死了;又换了李存进,李存进也战死了。最后,只能让符存审当招讨使,这才把张文礼的势力打垮了。张文礼的老婆和儿子处瑾、处球、处琪都被俘虏了,晋军把他们押回国,赵王还下令把他们剁碎了喂狗,把张文礼的尸体在城里示众。
罗绍威,字端己,他祖上是长沙人。他爷爷罗让,后来搬到魏州贵乡去了。他爹罗弘信,原来是个牧监的小兵。唐朝文德元年,魏博牙兵哗变,杀了他们的帅乐彦贞,拥立赵文建当留后,没过多久,又把赵文建杀了。牙兵们不知道该立谁当老大,就大声喊:“谁来当咱们的帅?”罗弘信从人群里走出来说:“我能当你们的帅!”罗弘信长得奇奇怪怪的,脸色青黑,军中的人都觉得他很特别,就一起拥立他当了留后。唐昭宗登基后,就封罗弘信为节度使。
梁太祖要打晋国,向魏王弘信借粮,弘信没给,所以俩人就有了矛盾。后来梁兵攻打魏国的属地,拿下黎阳、淇门、卫县。在内黄打仗,魏军打了五仗,五仗都输了。弘信害怕了,赶紧求和,梁太祖才停战。
那时候,梁国东边打兖州、郓州,北边跟晋国对着干。晋国派李存信去救朱宣,要从魏国的地盘过。梁太祖听说后,派人跟弘信说:“晋国一心想夺回河朔地区,等他们打完仗,下一个目标就是你们魏国了!”弘信信以为真,就派兵在莘县打李存信,梁太祖还派葛从周去帮忙。梁军抓住了晋王的儿子,叫落落,送给了魏国,弘信把落落杀了,彻底跟晋国翻脸。
梁太祖还是觉得弘信靠不住,就装作把弘信当哥哥一样尊敬,经常用很谦卑的语气,送很多礼物去魏国。魏国的使者到梁国,梁太祖就朝北跪拜着接受礼物,对使者说:“六哥比我年长许多,我怎么敢怠慢他呢!”弘信特别高兴,觉得梁太祖很尊重自己。所以,梁太祖在燕国、赵国之间来回打仗的时候,魏国一点都不担心。弘信死后,他儿子绍威继位。
绍威喜欢学习,擅长书法,还懂一些写作,家里收藏了几万卷书,还办了个学校,招收全国各地的读书人。他父亲弘信在唐朝的时候,因为祖籍是长沙,被封为长沙郡王,绍威继承了他父亲的爵位。绍威刚继位,幽州的刘仁恭就带十万大军来打魏国,还屠杀了贝州。绍威向梁国求救,结果在内黄大败燕军。第二年,梁太祖派葛从周跟魏军一起攻打沧州,还拿下了德州,又在老鸦堤打败了燕军。所以,绍威更加感激梁国的帮助。
话说魏博节度使,从田承嗣开始就有了牙兵,这支牙兵时间久了越来越嚣张跋扈。到了绍威这一代,已经传承了两百年,父子之间互相联姻,关系盘根错节,牢不可破。之前的几个节度使,史宪诚、何全皞、韩君雄、乐彦贞这些人,都是被牙兵拥立起来的,要是惹恼了他们,说杀就杀。绍威这个人呢,精明强干,很懂官场上的事,当官很有威严,但问题是,他家也是靠牙兵起家的。
天祐二年,魏州城里地陷了,绍威心里慌得很,怕出乱子。果然,没多久,牙校李公牷就造反了,绍威把他杀了,然后偷偷派人去梁朝求援,想借梁兵把牙兵一网打尽。梁太祖答应了,派李思安他们攻打沧州,同时调兵往魏州来。绍威也把魏州的兵都派去攻打沧州了,就留下牙兵在魏州。
绍威的儿子廷规娶了个梁朝的公主,结果这公主死了。梁太祖暗地里派了个叫马嗣勋的将领,挑精兵强将,藏在送葬的队伍里,一千个正规军混在送葬的队伍里,假装是来帮忙送葬的。梁太祖又紧跟着派大军压境。绍威晚上只带着几百个家奴,结果马嗣勋的军队突然袭击牙兵,把牙兵和他们的家属都杀光了。梁太祖从内黄飞速赶到魏州,那些去攻打沧州的魏兵,走到历亭的时候听说这事儿,都反了,跑到澶州、博州去了,魏州境内大乱,好几个月梁太祖才平定。
牙兵死了,魏兵都叛变了,绍威一下子孤立无援了,梁太祖想夺取魏州的地盘,绍威这才后悔莫及。那一年,梁太祖又攻打沧州,军队驻扎在长芦,绍威给梁兵供应军需,从沧州到魏州五百里路,他沿路设立驿站,帐篷、物资啥的都准备齐全,梁军几十万人马,后勤供应都妥妥的,绍威因此更加疲于奔命。后来唐昭宗跑到洛阳去了,下令各镇修缮京城,绍威把太庙修好了,被封为守侍中,还被封为邺王,“**昭宗东迁洛阳,诏诸镇缮理京师,绍威营太庙成,加拜守侍中,进封邺王。**”
话说,朱温攻打沧州,久攻不下。这时候,刘守光联合晋军,攻破了梁朝的潞州。朱温从长芦回来,路过魏州,突然生病了,躺在官邸里,谁也不让见。张绍威害怕朱温会怀疑他,就趁机进去见朱温说:“现在天下到处打仗,大家之所以反对梁朝,是因为唐朝的旧势力还在作祟;唐朝的气数已尽,不如咱们赶紧自己称帝!”朱温一听,高兴坏了,立刻就回去了。
朱温当了皇帝以后,打算把首都迁到洛阳。张绍威就从魏州弄来上好的木材,建造了五凤楼和朝元殿,然后用船运到京城,建了起来。朱温感叹道:“我听说萧何在关中守城,为汉朝建起了未央宫,哪能比得上张绍威千里迢迢地为我建这些宫殿呢?简直像神一样!他的功劳比萧何还大!”于是,朱温赏赐给他宝带和名马。
燕王刘守光把自己的父亲仁恭囚禁起来,和哥哥刘守文关系也不好。张绍威就赶紧写信劝刘守光等人投降梁朝。朱温听说后哈哈大笑:“我以前攻打燕国都打不下来,现在张绍威一封信就搞定了,这比用十万大军还厉害!”朱温每逢大事,都派使者去问张绍威的意见,张绍威也经常写信向朱温汇报情况,使者们在路上相遇,他们的报告往往是一致的。
张绍威觉得魏州长期没有打仗,就主动提出要伐木在安阳淇门造船,从黄河进入洛阳,每年运送一百万石粮食供应京城。朱温更加欣赏张绍威的忠心,就派将领程厚、卢凝监督这项工程。船还没造好,张绍威就病了,上表说:“魏州是重要的军事重镇,驻扎着很多外地军队,我希望梁朝派一位有功劳的大臣来接管这里,让我可以安心在家休养。”朱温立刻命令张绍威的儿子周翰代理他的府事,并对使者说:“快去,告诉他,让他好好吃饭,如果有什么不测,我会永远封赏他的子孙。现在让周翰代理他的府事,还是希望他能好起来。”张绍威在梁朝当官,官至太师兼中书令,三十四岁去世,追赠尚书令,谥号贞壮。
话说周廷规有三个儿子,老大叫周翰,官做到司农卿就去世了。老二周敬,年纪轻轻就接了他爹的班,结果乾化二年八月被杨师厚给赶走了,贬到宣义军当节度使,没多久也死了,才十四岁。老三周敬,十岁的时候接替哥哥当了宣义军节度使,后来又调到忠武镇。第二年,他就升官了,当上了秘书监、驸马都尉、光禄卿。唐庄宗的时候,他做了金吾大将军;唐明宗又让他当匡国军节度使,后来又把他降职为上将军。最后,在晋天福二年去世,享年三十二岁。对了,周廷规娶了梁太祖的两个女儿,一个叫安阳公主,一个叫金华公主。周翰娶的是后梁末帝的女儿寿春公主,周敬也娶了后梁末帝的女儿,叫晋安公主。
王处直,字允明,是京兆万年人。他爹王宗,特别会赚钱,家里富得像个王侯一样,在唐朝神策军当差,官做到金吾大将军,还当过兴元节度使。王宗有两个儿子,老大叫王处存,老二就是王处直。王处存靠着他爹的关系,当上了骁卫将军,还管着定州以内的宫苑马厩等事务。乾符六年,他被任命为义武军节度使。后来黄巢攻陷长安,王处存特别生气,流着眼泪带兵进关去打黄巢。黄巢被打败后,收复长安,打仗出力最多的是李克用;而响应朝廷号召,第一个带兵勤王的,是王处存。乾宁二年,王处存死在任上。按照河朔地区的习惯,三军推举他的儿子王郜当留后,后来又升任节度使,还加封了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些官衔。王处直呢,则担任后院中军都知兵马使。
公元900年,后梁军队攻打定州,郜(gào)将军派处直带兵抵抗,双方在沙河展开激战,结果处直战败。败兵回到城里,想要抓捕郜将军,郜将军逃到了晋国,乱军拥立处直为留后。后梁军队包围了定州,处直派人向后梁求和,表示愿意放弃晋国投靠后梁,并献上十万匹绢帛犒劳梁军,最终与后梁结盟。后梁太祖封处直为义武军节度使,多次晋升爵位,最后封为太原王。后梁太祖登基后,又封处直为北平王。后来,后梁军队攻打王镕,王镕向晋国求救,处直也派人去晋国,表示愿意与后梁决裂,效忠晋国。晋国军队前去救援王镕,处直率领五千兵马随军出征,在柏乡大败梁军。此后十多年里,晋国北伐燕国,南下攻取魏博,与后梁多次交战,处直始终率军参与其中,从未缺席。
处直这个人很喜欢巫术,身边有个叫李应之的人,是个非常邪门的人。处直生病了,李应之用巫术给他治好了病,处直更加相信李应之有神通,便让他穿着道士服,担任行营司马,军中的大小事务,都由李应之决定。一开始,李应之在陉邑(xíng yì)的一个偏僻地方,收养了一个小男孩刘云郎,当作自己的儿子。而处直没有儿子,李应之就将刘云郎送给处直,还骗他说:“这个孩子天生不凡。”处直非常喜爱这个孩子,给他改名为都,视为己出。
李应之因此更加嚣张跋扈,他竟然征集管辖区域内的青壮年,另立一支新军,自己担任统帅,还在博陵坊修建府邸,府邸四面都开着大门,处处都透着邪门歪道的气息。处直的将领们都知道李应之迟早会成为祸患,但没有人敢劝谏他。这时,幽州节度使李匡俦(kuāng chóu)要经过中山前往京城,处直在城外埋伏兵马,以防万一。李匡俦走后,埋伏的士兵进入城内,包围了李应之的府邸,将他抓捕并处死。然后,他们去见处直,请求处死刘都,但是处直没有同意。第二天,处直论功行赏,暗中把参与围捕李应之的士兵名单,从队长以上级别的人员名单,都藏在另外的册子里。后来,他借故杀掉了这些人,前后持续了二十年,没有一个人幸免于难。最终,处直还是死在了养子刘都的手里。
这个人啊,叫李处直,特别狡猾,手段多得很,官做到节度副使。后来张文礼杀了王镕,庄宗就带兵去讨伐张文礼。李处直跟手下商量说:“‘镇’是‘定州’的屏障啊,虽然张文礼有罪,但要是镇州没了,定州也独善其身不了。”于是就派人去劝庄宗别出兵。庄宗把从张文礼那里缴获的跟梁军勾结的信给李处直看,说:“张文礼背叛我,这兵不能停!”
李处直有个不成器的儿子叫李郁,定州被晋国打下来的时候,他也逃到晋国去了。晋王还把女儿嫁给了他,让他当了新州防御使。李处直一看庄宗铁了心要打张文礼,心里更慌了,就偷偷跟李郁勾结,让李郁去北方招惹契丹人入侵,好牵制晋军的兵力,还答应让李郁继承他的位置。这事儿,大家都觉得不靠谱。定州的人都说不能招惹契丹,怕给自己惹来大祸,但李处直根本不听。李郁逃到晋国后,一直担心李处直不会放过他,所以特别高兴,觉得这是个好机会可以报复他老爹,就给了契丹首领阿保机很多好处。阿保机就带着全国的兵力来入侵了。定州的人谁也不想让契丹人来,一个叫和昭训的小官劝李都赶紧动手。李都抓了李处直,把他关在西宅,自己当了留后,把王氏家族的子孙和李处直的手下都杀了个干净。
第二年正月初一,李都去西宅拜见李处直。李处直突然站起来,猛地刺了李都一刀,大喊:“你这逆贼!我哪里对不起你!” 可是身边没兵,就想咬李都的鼻子。李都赶紧脱了袖子跑掉了,李处直最后还是被杀了。
一开始,碑楼上出现了一条黄蛇,李处直觉得这是条龙,还把它藏起来供奉起来。还有好几百只野鹊在麦田里筑巢,李处直觉得这是他德行好的表现。但是定州人都知道这是不祥之兆,说:“蛇应该住在山泽里,却跑到人家屋里来了;鹊应该在树上筑巢,却跑到田里来了。小人窃取了官位,而当权者失去了他们应该居住的地方的象征啊!” 后来,李处直果然被废除官职,最后还被杀死了。 “蛇穴山泽,而处人室,鹊巢乌,降而田居,小人窃位,而在上者失其所居之象也。”
话说李存勖(庄宗)在沙河打败了契丹,一路追击,追到了定州。他和当地节度使王都关系特别好,还把自己的儿子李继岌嫁给了王都的女儿,并且把王都提拔成义武军节度使。到了同光二年,李存勖去邺城,王都去朝见他,李存勖赏赐了他好多好多东西。因为李继岌和王都结亲的关系,李存勖对王都很优厚,王都提什么要求,李存勖都答应。
可是后来李嗣源(明宗)当了皇帝,他不太喜欢王都这个人,而且安重诲老是用各种规矩来约束他,王都心里就开始不痛快了。那时候,唐朝军队和契丹打仗,经常在定州来回拉锯,王都负责后勤补给,经常供应不上,心里更加不安稳。他的谋士和昭训给他出主意说:“现在皇帝刚刚继位,天下各地还没完全归顺,局势很容易动荡,你得赶紧想办法自保啊!” 正赶上朱守殷在汴州造反,王都也跟着反了,他派人写了蜡丸书信,联系青州、徐州、岐州、潞州、梓州五个军事重镇,约好一起起兵,结果这五个镇都没响应他。
明宗派王晏球去讨伐他。王都又和王郁勾结,去求契丹帮忙,契丹派秃馁率领一万骑兵来救王都。王都派指挥使郑季璘和龙泉镇将杜弘寿带着两千人去迎接契丹军队,结果被王晏球打败了。郑季璘、杜弘寿都被抓住了,王晏球责问他们:“我之前派人招降你们,你们为什么不投降?”杜弘寿回答说:“我们家两代都受了中山王的恩惠,不敢有二心!” 说完就被杀了。杜弘寿临死的时候,脸色平静,一点也不慌张。王晏球把军队驻扎在望都,和王都以及契丹军队打了一仗,在曲阳大败了王都,王都和秃馁只带着几个人逃跑了,躲进城里再也不敢出来了。
一开始,后唐庄宗在军队里捡到一个男孩,很喜欢他,就让他冒用李姓,取名李继陶,在宫里养着,当做自己的儿子。后来明宗继位,安重诲把李继陶弄出去送给段思平,段思平也讨厌他,把他赶走了。后来都指挥使又把他找了回来。这时候,都指挥使骗大家说:“这是庄宗的太子!”给他穿上皇帝的衣服,让他在城墙上巡视,给晏球的军队看看。结果,军队里认识他的人说:“这是李继陶啊!”都对他大骂。都指挥使当时在城里,兵力很少,只有两千契丹兵守城,他把契丹首领叫作“馁王”,低声下气地侍奉他们。 手下将领里有人想投降,都指挥使严密监视,每天都杀掉一些人,所以才坚持守城一年多。
天成四年二月,城破了,都指挥使和家人一起自焚而死,中山王氏一族就此断绝。而王处直有个儿子叫王邺,王邺的儿子叫王廷胤,和庄宗是远房亲戚,为人骁勇,从军校做起,能和士兵同甘共苦。明宗时期,他先后担任贝州、忻州、密州、澶州、隰州刺史。范延光在邺州叛乱,晋高祖任命王廷胤为杨光远行营中军使。王廷胤在平定范延光叛乱中立功,被封为彰德军节度使。
一开始,王处直被都指挥使囚禁,他的小儿子王威逃到了契丹。契丹跟晋高祖说:“我想让王威继承他祖先的爵位和官职,你看怎么样?”晋高祖回答说:“我们中国的规矩,是从军校做起,当刺史,然后升到团练使、防御使,最后才能当节度使。请把王威送回中国,让他一步步升迁。”契丹人很生气说:“你自己从诸侯当上天子,难道还有循序渐进的道理吗?”晋高祖听说后,赶紧把王廷胤调到义武镇守,说:“这也是王氏的后代啊!”后来又把他调到镇海,最后在那里去世了。
刘守光他老家是深州乐寿的。他爹叫刘仁恭,以前在幽州给李可举当差,特厉害,会挖地道攻城,军营里都叫他“刘窟头”。后来因为立功,慢慢升了官。他爹刘仁恭这个人啊,特别勇敢,还喜欢夸夸其谈。李可举死了以后,他儿子李匡威不喜欢刘仁恭,不想让他留在军队里,就把他调到瀛州景城当县令去了。结果瀛州军队造反,杀了刺史,刘仁恭就在县里招募了一千人,把叛军给平定了。李匡威挺高兴的,又让他当将军,派他去蔚州驻守。可驻守的士兵时间长了没换防,都想着回家,开始抱怨。后来李匡威被弟弟李匡俦赶跑了,刘仁恭听说幽州乱了,就带着蔚州的兵攻打幽州。结果打到居庸关的时候战败了,就逃到了晋朝,被封为寿阳镇将。
刘仁恭这个人啊,特别狡猾,又会做人,巴结晋王的爱将盖寓特别用心,每次见到盖寓都哭哭啼啼的,说自己待在燕地啥坏事都没干,是被小人陷害才被赶走的。他还跟盖寓讲燕地的实情,献上一些攻打燕地的计策。晋王越听越信他,还特别喜欢他。乾宁元年,晋王打败了李匡俦,就让刘仁恭当了幽州留后,还派了他几个心腹,比如燕留得等等十多个人监视他,帮他向唐朝朝廷请封。后来唐朝封他为检校司空、卢龙军节度使。
后来晋王要攻打罗弘信,向刘仁恭要兵,刘仁恭不肯给。晋王就写信稍微责备了他一下,刘仁恭一下就火了,抓了晋王的使者,还杀了燕留得他们,反了!晋王亲自带兵去讨伐他,在安塞打了仗,结果晋王大败。光化元年,刘仁恭派他儿子刘守文去攻打沧州,赶走了节度使卢彦威,一口气拿下了沧州、景州、德州三州。然后他给儿子刘守文向唐朝朝廷请封,唐昭宗磨磨唧唧的,迟迟不答应。刘仁恭气坏了,跟唐朝的使者说:“你告诉天子,我的旌节我自己有,我只要长安的官印,为啥老是求不到呢!”昭宗最后还是把刘守文封为了横海军节度使。
仁恭父子带着两镇十万兵马,吹嘘成三十万大军去打魏国,结果把贝州给屠了。罗绍威赶紧向梁国求救,梁国派李思安去救魏国,在内黄大败守文军,斩首五万。仁恭吓得逃跑了,梁军一路追击,从魏国追到长河,沿途横尸数百里。从那以后,梁军连续几年进攻,攻破了瀛州和漠州,仁恭害怕了,又重新归顺了晋国。
天祐三年,梁国攻打沧州,仁恭把境内十五岁以上、七十岁以下的所有男人都抓来,在他们脸上刺字,字是“定霸都”,一共弄来了二十万人,他们自己带粮草,驻扎在瓦桥。梁军在长芦筑起营垒,挖深沟高垒,仁恭根本靠近不了。沧州被围困了一百多天,城里粮食吃光了,人吃人,用骨头烧火做饭,有的甚至吃泥土充饥,死了十六七万人。仁恭向晋国求救,晋王为了解救沧州,派兵攻打潞州牵制梁军,晋军攻破潞州后,梁军才撤兵。
可是,仁恭这辈子运气好,经历过很多事情,却因为富贵而变得骄奢淫逸,他在大安山修建豪华宫殿,生活极其奢侈,还选了很多燕国的美女进宫侍奉。他还跟道士炼丹,想求得长生不老。他命令燕国百姓用泥土做钱,把所有的铜钱都收上来,藏在銮山,然后杀掉所有工匠灭口,后来谁也不知道那些铜钱藏在哪里了。
卢龙节度使卢仁恭有个很宠爱的妾室,叫罗氏。他儿子卢守光竟然跟罗氏乱搞,这可把卢仁恭气坏了!他狠狠地打了卢守光一顿,然后把他赶出了家门。
梁朝开平元年,梁朝派李思安去攻打卢仁恭。卢仁恭当时正在大安城,没想到卢守光竟然从外面带兵杀回来,把李思安的军队打得落花流水。然后,卢守光自己就宣布当上了卢龙节度使,还派李小喜和元行钦带兵攻打大安山,把卢仁恭抓起来关了起来。
卢守光的哥哥卢守文听说他爹被关起来了,立马带兵去讨伐卢守光。他们打到卢台,结果被卢守光打败了;接着又去玉田打仗,还是输了。没办法,卢守文只好向契丹求援。
第二年,卢守文带着契丹和吐浑的四万大军在鸡苏跟卢守光决战。卢守光兵败如山倒,眼看就要完蛋了。这时,卢守文假装不忍心,冲出阵营,大声喊:“别杀我弟弟!” 卢守光的将领元行钦认出了卢守文,立刻策马冲过去把他抓了起来,关到一个偏僻的房间里,最后杀了他。
卢守文的部将孙鹤、吕兖等人,赶紧拥立卢守文的儿子卢延祚抵抗卢守光。卢守光围困了他们一百多天,城里粮食吃光了,一斛米竟然要三万钱! 大家为了活命,互相残杀吃人肉,甚至有人吃墙上的泥土,马都开始啃食自己尾巴上的长毛了。吕兖他们想了个办法,用麦麸做成食物,叫做“宰务”,每天都杀一些人来喂养军队。
时间久了,卢延祚实在撑不住了,最后投降了。
老守光这个人啊,本来就资质平庸,还特别骄傲自大。他弄了个铁笼子、铁刷子,谁要是犯了错,就关进笼子里,外面还用火烧,或者用铁刷子把人皮肤都刷烂致死,弄得燕国的很多人都逃到别的地方躲灾难去了。
有一天,守光穿着件黄褐色的衣服,跟手下将领说:“我穿着这身衣服,坐在南边,能称帝吗?”孙鹤赶紧劝他,说这不可能。后来梁国打赵国,赵王王镕向守光求救。孙鹤说:“现在赵国没招谁惹谁,梁国就打过来了,各诸侯去救赵国的军队,谁先到谁就当老大,我担心咱们燕国的军队还没出发,晋国就已经先把梁国打败了,这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啊!”守光却说:“赵王以前跟我结盟,后来又反悔了,现在急了才来投靠我;再说,现在是两虎相争,咱们可以等等看,我打算当个卞庄子。” 所以他就是不出兵。
结果晋王真的去救赵国了,在柏乡大败梁军,接着又抢掠了邢州、洺州,一直打到黎阳。守光听说晋国深入梁国腹地,兵力空虚,赶紧整顿军队,加强戒备,还派人去镇州、定州放话:“燕国有三十万精兵,率领你们两镇一起跟着晋国去打仗,但是谁来当这个盟主呢?” 晋国的人一听这话就慌了,赶紧商量:“以前夫差在黄池争霸,结果越国趁机灭了吴国;项羽贪图攻打齐国的利益,结果被汉朝打败了。现在我们跑到千里之外打仗,强大的燕国却在我们背后,这可是个致命的弱点啊!” 于是晋国就赶紧撤兵回去了。
朱守光觉得各地的节度使都怕他厉害,就暗示他们一起拥立自己。于是晋王派人带着天德军节度使宋瑶、振武军节度使周德威、昭义军节度使李嗣昭、义武军节度使王处直、成德军节度使王镕等人,用墨写的册书,尊朱守光为尚书令、尚父。
朱守光又派人去告诉梁朝,请求梁朝授予他河北兵马都统的职位,好让他去讨伐镇州、定州和河东地区。梁朝就派阁门使王瞳去封朱守光为河北采访使。有人跟朱守光说,既然当了尚父,接受册封应该用唐朝太尉的礼仪。朱守光就问:“这礼仪怎么不郊天改元呢?” 那些人说:“这是天子的礼仪啊,尚父虽然尊贵,终究还是臣子。”
朱守光一听就火了,说:“我当了尚父,那谁还能当皇帝呢?再说现在天下四分五裂,大的称帝,小的称王,我凭着燕地这二千里土地,难道就不能称帝一方吗?” 于是,他把梁朝和晋朝的使者都抓起来下狱,还在院子里摆上斧头,下令说:“谁敢劝谏就杀头!”
这时,有个叫孙鹤的站出来说:“沧州战败的时候,蒙受大王不杀之恩,今天这事,我实在不敢不劝谏。”朱守光勃然大怒,把孙鹤推到斧头前,命令士兵把他剁碎了吃掉!孙鹤临死前还喊:“不出百日,大军就要来了!” 守光堵住他的嘴,把他剁成肉酱了。
朱守光于是就在梁朝乾化元年八月,自称大燕皇帝,改元为应天,还任命王瞳和齐涉为左右丞相。晋朝派太原少尹李承勋去祝贺他当尚父,到了燕地,却发现朱守光已经称帝了。那些官员逼着李承勋称臣,李承勋不肯屈服,坚持用列国之间互通使节的礼仪去拜见朱守光。朱守光更加愤怒,把他杀了。
明年,晋朝派周德威将军率领三万大军,加上镇州、定州的军队,一起攻打燕国。他们从祈沟关进入燕国境内,澶州、涿州、武州、顺州等地都纷纷投降。
守光被围困了一年多,打了好多仗,次次都输,没办法,只好派手下将领王遵化给周德威写信求饶,信里说:“我得罪了晋朝,糊涂到不可救药的地步了,现在已经病入膏肓了,将军您就帮我跟晋王说说好话吧!”周德威对王遵化说:“燕国皇帝还没来得及祭天呢,怎么就到了这种地步?我奉命讨伐叛乱,其他的事情我可不管!”
守光更加窘迫,于是送去一千匹绢、一千两银子、一百段锦缎,又派他的将领周遵业去跟周德威说:“我们大王诚恳地告诉将军,富贵和成败,是人都会经历的;宽恕别人的过错,表彰别人的功劳,这是霸主应该做的事情。守光去年自以为是,本来就不是朱温的对手,没想到你们大国大军压境一年多,希望您能稍微宽容一下。”周德威根本不同意。
守光爬上城墙,大声喊周德威:“将军您是晋朝的贤士,难道就不顾及别人的危难吗?”然后派人用自己骑的马换了周德威的马,并告诉周德威说:“等晋王来了我就投降。”晋王亲自来到军营,守光登上城墙见了晋王,晋王问他打算怎么办。守光说:“我现在就是砧板上的肉了,全凭大王您处置!”
守光有个宠爱的姬妾叫李小喜,劝他不要投降,守光就说那就再等等看。可就在那天晚上,李小喜叛变投降了晋军。第二天早上,晋军攻破了燕国的城池,抓住了燕昭王刘仁恭和他的家族三百多人。
话说,守光带着老婆李氏、祝氏,还有儿子继珣、继方、继祚,一路往南逃到沧州,结果迷路了。他们跑到燕乐那个地方,好几天都没吃东西,饿得不行。没办法,就让祝氏去田里人家讨饭吃。农民一看,觉得奇怪,就问她怎么回事。祝氏就把他们的遭遇一五一十地说了。结果,农民把她抓起来,送到了幽州。
正巧这时候,晋王正在大摆宴席犒劳军队,有个将领把守光带了过去。晋王开玩笑似的问他:“你这是干嘛跑得这么急啊?”守光吓得赶紧磕头求死。晋王下令把守光和他爹仁恭都抓起来,押着一起跟着军队走。军队回到赵州的时候,赵王王镕正好来见晋王,摆酒设宴。酒喝到兴头上,王镕说:“我想见见仁恭父子。”晋王就让人打开锁链,把他们带出来,让他们坐在下边。仁恭父子吃饭喝酒,跟没事人似的,一点也不害怕。
到了太原,晋王把仁恭父子用绳子绑着,送到太庙祭祀。守光临死之前哭着说:“我死了也没什么遗憾,但是教唆我不投降的人是李小喜,这个人罪该万死,我要到地下去告他!”晋王让人把李小喜叫来。李小喜瞪着眼睛骂道:“你囚禁父亲,杀害哥哥,还把他们的骨肉煮了吃,也是我教你的吗?”晋王一听,大怒,下令先杀了李小喜。守光知道自己死定了,就喊:“大王您要恢复唐朝的江山,成就霸业,为什么不饶了我,让我为您效力呢?”他那两个老婆在一旁骂道:“事情都到这个地步了,活着还有什么意义?我们情愿先死!”于是,他们一起死了。晋王又派李存霸把仁恭押到雁门关,挖了他的心,用他的血祭祀先王墓,然后才把他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