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筠,是海州人。他家很有钱,祖上做生意发家。张筠曾经在时溥手下做事,那时时溥是宿州刺史。后来梁兵攻打宿州,把时溥给抓了,也抓了张筠。梁军觉得张筠很能说会道,很聪明,就让他当了四镇客将、长直军使,后来官越做越大,一直做到宣徽使。
后来,后梁末帝把相州、澶州、卫州三个州划出来,组成昭德军,让张筠当节度使。因为张筠的缘故,魏博军就叛变了,投降了后晋。后晋攻打相州的时候,张筠丢下城池跑了。后来他又被任命为永平军节度使。等后梁灭亡,归顺了唐朝后,张筠又当上了京兆尹。他还跟着郭崇韬去打蜀,官至剑南两川安抚使。蜀地平定后,他被任命为河南尹,后来又调到兴元镇守。
张筠曾经得过一场大病,不见将吏。他的副使符彦琳去探望他的病情,张筠也不见。符彦琳怀疑张筠已经死了,就想去取张筠的官印兵符。张筠一听大怒,下令把符彦琳抓起来关进监狱,还说符彦琳要造反。唐明宗知道符彦琳没有造反,就下令释放了符彦琳,表面上把张筠调到西京做留守,但暗中吩咐守城的人不让他进城。结果张筠到了长安城门口进不去,只好去京城朝见皇帝,最后被任命为左骁卫上将军。
老李家兄弟俩,哥哥叫李筠,弟弟叫李抃。李筠当京兆尹的时候,把李抃提拔为牙内指挥使、三白渠营田制置使。后来李筠西征讨伐蜀地,留下李抃守卫京兆。蜀地平定后,魏王继岌班师回朝,走到兴平,这时明宗皇帝从魏州起兵,京师大乱。李抃果断地把咸阳浮桥给拆了,阻止了继岌的军队,结果继岌自杀了。
早些时候,李筠接替康怀英担任永平军节度使,康怀英死后,李筠就抄了他的家,搜刮了他的全部家产。他还跑到唐朝旧皇宫里挖地,挖出了好多金银财宝。有个偏将叫侯莫陈威,曾经跟温韬一起盗掘唐朝的陵墓,分得了不少宝贝,李筠就找个借口把侯莫陈威杀了,把他的宝贝也抢了过来。魏王继岌死在渭南,李抃把继岌随身携带的所有财物都拿走了。后来王衍从蜀地逃到秦川,庄宗派宦官向延嗣把他杀了,向延嗣因此得到了王衍从蜀地带出来的所有珍宝。明宗皇帝登基后,派人抓捕诛杀了那些宦官,向延嗣逃跑了,而李抃又把王衍那些从蜀地带出来的珍宝给抢了过来。所以说,李家兄弟俩都积累了巨额财富。
不过,李筠为人比较慷慨,喜欢施舍,因为他有钱,所以到哪里都不搜刮民脂民膏,老百姓也因此过得安稳。而李抃这个人就比较贪财吝啬,爱喝酒,先后担任了沂州和密州刺史。后梁晋出帝时期,他被派去回鹘买马,结果买回来的马不合格,官府要查他的账,李抃心里窝火,最后郁郁而终。
李筠住在洛阳,挥金如土,用钱财、美色、歌舞来享受生活,十多年乐不思蜀,人们都叫他“地仙”。天福二年,他搬到了长安。那一年,张从宾造反,攻入洛阳,李筠因此躲过了一劫。李筠死后,被追赠为太子太师。
哎,五代十国时期,造反的人太多了,但要说起来,我对后唐明宗这事儿,真是不好解释。直到魏王李继岌死了,这件事才算彻底结束。庄宗李存勖被杀后,李继岌作为他的儿子,手里握着重兵,却死在了外面,没来得及继位,这是件大事啊,可是以前的史书上都没写清楚他为什么死。
李继岌的死活,跟张抃一点关系都没有,张抃为什么要阻止他往东呢?难道是谁指使他这么做的?可是明宗李嗣源对符彦超特别感激,却对张抃不太重视,这就让人觉得很奇怪了。不然的话,那些喜欢造反的臣子,怎么会闻风而动呢?如果张抃不拆浮桥,让李继岌带着兵往东去,明宗李嗣源说不定就当不上皇帝了。这么说来,李继岌的死,是因为张抃阻止了他,这件事的影响可真不小啊!
杨彦询,字成章,是河中宝鼎人。年轻的时候,他给青州王师范当差。王师范特别喜欢学习,家里藏书一万卷,都让杨彦询管理。杨彦询这个人聪明又机灵,很快就得到了王师范的信任。后来王师范投降了后梁,结果被杀了,杨彦询没了依靠,就去了魏国,给杨师厚当了个客将。魏博叛梁投晋,杨彦询也就留在了晋国效力。
庄宗灭了后梁之后,任命杨彦询为引进副使,派他出使吴国和蜀国,他每次出使都能出色完成任务,深得皇帝赏识。后来,他又当上了德州刺史、羽林将军。晋高祖镇守太原的时候,后唐废帝怀疑杨彦询有二心,想找个可靠的大将辅佐他,就让杨彦询当了太原节度副使。
后来晋高祖因为皇帝的猜忌被调离太原,他想抗旨不遵,就问杨彦询怎么办。杨彦询不敢直说,就反问了一句:“太原的兵力,能对抗唐朝吗?您得好好掂量掂量!”晋高祖心里已经决定要走了,杨彦询也不敢再说什么了。晋高祖的身边人见杨彦询有异议,想杀了他,晋高祖赶紧阻止了,说:“就只有这么一个副使,我自己保他!”于是杨彦询就没事了。
那时候,晋高祖向契丹借兵,契丹的耶律德光在太原拥立晋高祖,还派兵护送他到黄河边。杨彦询当了宣徽使,多次往来于契丹军营,耶律德光也很欣赏他。第二年,他被任命为威德军节度使,后来又回到朝廷当宣徽使,之后又当上了安国军节度使。天福七年,他被调到镇国军镇守。那一年闹大饥荒,他施政仁慈,深受百姓爱戴。后来因为得了风疾,就辞官了,做了右金吾卫上将军。他七十四岁去世,死后被追赠为太子太师。
李周,字通理,是邢州内丘人,是唐朝昭义军节度使张抱真的后代。他爸爸叫李矩,因为当时天下大乱,就没做官。他经常跟李周说:“邯郸是兵家必争之地,现在天下还不太平,你应该去从军,为咱们家争光!”李周十六岁的时候,就当上了内丘县的捕快,因为他特别勇敢,名声远扬。
那时候,梁国和晋国在山东打仗,到处都是强盗,路上走的人都要带兵自卫。内丘有个叫卢岳的人,打算搬家去太原,住进了旅店,却不敢上路,心里很害怕。李周看他可怜,就主动送他到西山。结果半路上,从树林里窜出来几个强盗,用弓箭射中了卢岳的马。李周大声喊:“我在!谁敢放肆!”强盗一听,说:“是李周啊!”吓得赶紧逃跑了。李周把卢岳安全送到太原,卢岳对李周说:“我年轻时学过天文星象,还擅长看相。你额头饱满,鼻子高挺,眉毛眼睛都长得很好,身高七尺,一看就是将相之才!我观天象,晋国将来一定会统一全国,你应该留在晋国效力,将来一定能富贵荣华。”李周因为母亲年纪大了,就辞别卢岳回家了。
话说当时,梁国派葛从周攻下了邢州和洺州,晋王呢,把军队驻扎在青山口。葛从周不知道该去哪儿投奔,就想起了岳父的建议,于是就跑到青山投奔了晋王。晋王任命他当万胜黄头军使。后来跟着晋王征战,屡立战功。
在柏乡之战中,他第一个冲上敌阵,因此升迁为匡霸指挥使,负责守卫杨刘。葛从周这个人啊,打仗特别勇猛,用兵也很有策略,尤其擅长防守,而且能和士兵们同甘共苦。有一次,梁军猛攻他守卫的地方,葛从周死守不出。过了很久,他听说母亲去世了,就赶紧回家奔丧。晋庄宗就派别的将领代替他守城,结果差点儿被梁军攻破。晋庄宗一听急了,赶紧把葛从周追回来继续守城,这才化险为夷。
后来,梁军已经攻破了德胜,接着又向东进攻杨刘,还用大船堵住黄河,切断了晋军的粮草和援军。葛从周赶紧派人快马加鞭地跑去向晋庄宗求救,说自己一天能跑一百里,一定要尽快赶到。晋庄宗笑着说:“葛从周替我守着,有什么好担心的!”结果他一天只走了六十里,还边走边打猎,嘴里还说:“葛从周可不是梁国的将领能对付得了的!”等他到了杨刘,葛从周已经断粮三天了。晋庄宗就用大木筏装上柴草,浇上油,顺着河水放火烧梁军的船,梁军这才解围撤兵。晋庄宗见到葛从周后很感慨地说:“要不是你,其他将领都被梁军抓去了!”
后来,葛从周先后担任了相州和蔡州刺史。到了晋明宗时期,他被任命为武信军节度使,之后又调到静难镇,后来又先后镇守武宁、安远、永兴、宣武四镇,到哪儿都政绩斐然,深受百姓爱戴。晋高祖时期,他又回到静难镇,后来退休了。等到晋出帝到澶渊,又让他留守东京,回来后被任命为开封尹。葛从周七十四岁去世,死后被追赠为太师。
刘处让,字德谦,是沧州人。年轻的时候,他在张万进手下当差,张万进投奔了后梁,当上了泰宁军节度使,就提拔刘处让当了牙将。后来张万进又反叛后梁投靠后晋,后梁派刘鄩去讨伐他。张万进就派刘处让去后晋求救。当时后晋王正和后梁打仗呢,没法出兵,刘处让就在军营门口割下自己的耳朵,大声喊:“张万进之所以被围困,就是因为他投靠了后晋啊!你们怎么能不管他的死活呢?要是不出兵,我宁愿死!” 后晋王被他的义举感动了,说:“真是个义士啊!” 于是就下令出兵。
结果呢,还没过河,张万进就被后梁军队打败了,刘处让就留在后晋做事。后晋庄宗当皇帝后,刘处让当上了客省使,经常被派到各地去办事,都办得很漂亮,很得皇帝欢心。天成年间,他升迁为引进使,后来又一步步升到左骁卫大将军。等到后晋废帝当政的时候,魏州军队造反了,赶走了他们的主帅刘延皓,后晋就派范延光去招讨,同时任命刘处让为河北都转运使。
等后晋高祖即位后,刘处让又升任宣徽南院使。后来范延光又反了,高祖任命杨光远为招讨使,让刘处让协助他。没过多久,副招讨使张从宾又在河阳叛乱,刘处让带兵打败了张从宾。之后,他和杨光远一起攻打邺城,打了有一年多,也没能攻下来。后来范延光想投降,但是又犹豫不决,刘处让就进城去,给他分析利害关系,范延光这才投降。
唐朝的枢密使,通常都是宦官担任的。从梁朝的敬翔、李振开始,一直到庄宗时期才开始启用武臣担任这个职位。枢密使的权力很大,甚至超过了宰相。高祖时期,宰相桑维翰和李崧都兼任枢密使,这让那些宦官们很不服气。
有一次,光远去讨伐延光,因为手里掌握着晋国的重兵,所以行事非常骄横跋扈,他提出的要求很多都被高祖皇帝驳回了。宦官处让就对光远说:“这可不是皇上本意,都是桑维翰和李崧那些人嫉妒你!”光远一听,勃然大怒。战事结束后,光远向高祖皇帝告状,说桑维翰他们处处阻挠自己。高祖皇帝没办法,只好罢免了桑维翰他们,任命处让为枢密使。
处让当上枢密使后,他提出的很多建议皇帝都不满意。后来处让母亲去世,高祖皇帝干脆就没再让他担任枢密使,把枢密使的印信交给中书省,等于撤了他的职。处让守孝一年后,被重新起用,担任彰德军节度使、右金吾卫上将军。后来因为生病去世,享年六十三岁,死后追赠太师。
李承约,字德俭,是蓟州人。年轻时侍奉刘仁恭,担任山后八军巡检使,统领两千骑兵。后来刘仁恭被他的儿子刘守光囚禁,李承约就带着他的骑兵投奔了晋王。晋王任命他为匡霸指挥使。他参与了夹寨之战和临清之战,屡立战功,先后升迁为洺州、汾州刺史、颍州团练使。
天成年间,邠州节度使毛璋有反叛的意图,明宗皇帝就派李承约去担任泾州节度副使,暗中观察毛璋的动向。李承约见到毛璋后,晓之以理,告诉他这样做会有什么后果。后来明宗皇帝派人代替了毛璋,毛璋也乖乖地交出了兵权。明宗皇帝非常高兴,立即任命李承约为黔南节度使。李承约凭借他的恩德和信用,安抚当地少数民族,鼓励百姓务农种桑,还兴办学校。
他在黔南任职几年后,当地百姓都来京城请求皇帝留下他,皇帝就准许他多留一年。之后,李承约被召回朝廷,担任左卫上将军,后改任左龙武统军,又担任昭义军节度使,再次担任左龙武统军。天福二年,他升任左骁卫上将军。他多次请求退休,但皇帝都不准许。最后,李承约去世,享年七十五岁,死后追赠太子太师。
张希崇,字德峰,是幽州蓟县人。从小就喜欢学习,精通《左氏春秋》。当时刘守光不喜欢读书人,张希崇因为一些事情进了军队,当了个偏将,带兵驻守平州。
后来契丹攻破了平州,抓住了张希崇。契丹人知道他是个读书人,就让他当了卢龙军的行军司马。等到后唐明宗当政的时候,卢文进从平州逃跑了,契丹就让张希崇代替卢文进做了平州节度使,还派了三百骑兵的亲信将领监视他。
张希崇在那里待了一年多,契丹将领很喜欢他,监视也就松懈了。张希崇就和手下的士兵商量着逃跑回中原。他的手下都说:契丹兵多,咱们一起跑肯定跑不掉,劝张希崇自己一个人逃。张希崇说:“契丹兵监视我们的才三百骑而已,杀了他们的将领,剩下的兵肯定就会四散逃跑了。再说,从平州到契丹大营有一千多里路,就算他们发现情况不对,呼叫增援,咱们也能跑到汉朝的边境了!”大家都觉得他的主意好。
于是,张希崇先设了个陷阱,里面撒了石灰。第二天,契丹将领来拜访张希崇,张希崇给他喝酒,然后把他灌醉,把他推到陷阱里杀死了。契丹兵顿时溃散,张希崇带着他手下的两万士兵,安全回到了中原。后唐明宗很高兴,任命他为汝州防御使,后来又升迁为灵武节度使。
灵州靠近戎狄地区,军队粮草运输的道路经常遭受抢劫。张希崇就开垦了屯田,教士兵们种地,军队有了充足的粮食,就不用再频繁地运输粮草了,后唐明宗还为此下诏表彰了他。张希崇爱护士兵,招抚少数民族,回鹘、瓜州、沙州都派使者来进贡。
在灵州待了四年后,他上书请求调回内地,被调到邠宁镇守。后来石敬瑭建立后晋,又让他做了灵武节度使,张希崇感叹道:“我大概就要在边疆老死了,这难道不是我的命吗!”张希崇侍奉母亲非常孝顺,每天早上母亲吃饭,他都要侍立在母亲身边,等母亲吃完饭了,他才敢离开。
他当将领的时候,不喜欢声色犬马,喜欢读书,还懂一些天文历法。天福三年,月亮遮挡了毕宿一星,张希崇感叹道:“毕宿一星,是边将的星宿啊,我大概也要死了!”第二年正月,张希崇去世了,死后被追赠为太师,他有个儿子叫张仁谦。
相里金,字奉金,是山西人。他为人勇敢强悍,但却能谦虚礼让,对待下属很好。他一开始在晋王手下做事,当上了五院军队长。在梁晋两军在柏乡、胡柳作战时,他都立了功,后来升迁为黄甲指挥使。到了同光年间,他被任命为忻州刺史。当时各个州都由武将担任刺史,很多刺史都利用自己的部下干私活,中饱私囊,损害公家利益。而相里金却独独约束自己的部下不让他们参与这些事,反而好好地供养他们,只让他们负责家务。后来他又升迁为陇州防御使。
等到废帝在凤翔起兵,四处发檄文寻求支持,但大家都沒理他,只有相里金第一个派判官薛文见去见废帝,并来回奔走,为他出谋划策。废帝登基后,很感激他,任命他为保义军节度使。后来晋高祖李克用在太原起兵,废帝又任命相里金为太原四面步军都指挥使。晋高祖李克用称帝后,把相里金调到建雄镇,后来又免去了他的官职,只给他一个上将军的头衔。天福五年,相里金去世了,死后被追赠为太师。
张廷蕴,是开封襄邑人。他年轻时是宣武军的一名士兵,后来投奔晋王,慢慢升迁为军校。他经常跟随庄宗出征打仗,总是冲锋陷阵,身负重伤,庄宗很欣赏他,就让他当了帐前黄甲二十指挥步军都虞候、魏博三城巡检使。当时庄宗在魏州,带着刘皇后同行,刘皇后骄横跋扈,她的下属也经常欺压百姓,胡作非为,但没人敢说话。只有张廷蕴敢于挺身而出,把那些人抓起来杀了。后来李继韬在潞州叛乱,庄宗派明宗去招讨,派元行钦为都部署,而张廷蕴则被任命为马步军都指挥使,率领军队打先锋。张廷蕴到达潞州时,天色已晚,他立刻率领一百多名士兵翻越护城河,登上城墙,守城的人抵挡不住,潞州就这样被攻破了。第二天早上,明宗和元行钦才赶到,明宗心里有点不舒服,觉得张廷蕴抢了他的功劳。张廷蕴因为这次战功,升迁为羽林都指挥使、申怀沂三州刺史、金颍陇绛四州防御团练使、左监门卫上将军。开运年间,他因病去世了。
张廷蕴是个武将,他认识的人大多是些粗鲁的军汉,可他心里却特别敬重文人。有一次,他跟着明宗皇帝攻打梁军占据的郓州,俘虏了一个叫赵凤的判官。张廷蕴看着赵凤说:“我看你长得像个读书人,有什么话尽管说,不用隐瞒。”赵凤就把自己的情况老实地告诉了张廷蕴。张廷蕴立刻向明宗皇帝推荐了赵凤。后来,赵凤官至宰相,多次向安重诲推荐张廷蕴。安重诲也多次向明宗皇帝提起张廷蕴,但是明宗皇帝因为张廷蕴在攻打潞州时犯了错,一直对他怀恨在心,所以最终也没重用他。张廷蕴为人一向清廉,他先后在七个州做过官,去世的时候,家里一点钱财都没有留下。
张廷蕴这个人啊,武夫一个,认识的都是些大老粗,但他心里头特别尊重那些读书人。有一回,他跟着明宗皇帝打仗,攻下了梁军占领的郓州,抓了个叫赵凤的判官。张廷蕴一看赵凤,就说:“你长得不像个武将,倒像个读书人,有什么话尽管说,别藏着掖着。”赵凤就把自己的情况都说了。张廷蕴一听,立马就向明宗皇帝推荐了赵凤。后来赵凤当上了宰相,就多次跟安重诲说张廷蕴的好话。安重诲也跟明宗皇帝说了好几次,但明宗皇帝因为张廷蕴在攻打潞州的时候出了点问题,心里一直对他有气,所以到最后也没给张廷蕴什么好官职。张廷蕴一辈子清清白白的,在七个州当过官,死的时候,家里穷得叮当响,啥也没留下。
马全节,字大雅,是河北元城人。唐朝同光年间,他当上了捉生指挥使(大概就是抓捕逃犯的指挥官)。后来赵在礼在邺都造反,马全节被任命为马步军指挥使。等到明宗皇帝登基后,马全节升迁,先后担任了博州、单州、郢州、沂州四州刺史,以及金州防御使。
等到后唐废帝时期,蜀国军队攻打金州,当时金州守军只有几百人,马全节把家里的财产都拿出来犒赏士兵,和大家一起坚守城池。蜀军撤退后,废帝召见马全节,任命他为沧州留后。后来,后晋高祖石敬瑭即位,马上任命马全节为横海军节度使,调他去安远镇,接替李金全的职位。李金全后来叛变投靠了南唐的李昪,高祖派三万大军,让马全节和安审晖一起讨伐他,李金全逃到了南方。李昪派李承裕守安州,马全节和李承裕在安州南面打了一仗,大败李承裕,斩首三千,活捉一千多人。李承裕丢下城池逃跑了,安审晖追到云梦,抓住了李承裕和他两千士兵,马全节又斩杀了其中一千五百人,把剩下的俘虏和李承裕一起押解到京城。李承裕对马全节说:“我从城里抢来的东西,价值上百万,将军都拿去了。我去见皇帝,一定会先告发这件事,然后再受处决。”马全节害怕了,就把李承裕杀了。高祖石敬瑭对此事没有追究,把马全节调到昭义镇,后来又调到安国镇。
他还跟着杜重威一起讨伐安重荣,因为立功被调到义武镇。从后晋出帝和契丹关系恶化开始,马全节几乎一直都在战场上。开运元年,他担任行营都虞候,当时契丹和后晋大军在澶州、魏州之间对峙,马全节率军攻打白团城,攻破了城池,俘虏了七百人。他又攻克了泰州,俘虏了两千人,泰州守将晋廷谦也投降了。四月,契丹军在戚城战败,分路北撤,马全节在定丰打败了他们,俘虏了他们的将领安晖。七月,马全节被调任广晋尹,留守邺都。十月,杜重威担任招讨使,马全节任副手,在卫村大败契丹军。
马全节为人谦虚谨慎,侍奉母亲非常孝顺,处理政务时,一定会先问清楚法律规定。刚开始调任广晋尹的时候,他路过元城,穿着白色的襕衫去拜见县令,州里的人都感到很荣幸。开运二年,他被调到顺国镇,还没到任就去世了,享年五十五岁,死后被追赠为中书令。
皇甫遇,是河北省正定人。这哥们儿,又勇猛又有力气,还留着络腮胡子,箭法特别准。年轻的时候就跟着唐明宗打仗,后来当上了武胜军节度使。可他当官太狠了,就知道搜刮民脂民膏,手下官员好多都辞职跑路,就怕被他整。
等到石敬瑭当皇帝的时候,皇甫遇先后在义武、昭义、建雄、河阳四个地方当镇守使,后来被撤职,改任神武统军。后来契丹人入侵,攻陷了贝州,后唐末帝让高行周当北面行营都部署,皇甫遇当马军右厢排阵使。 那时候,青州的杨光远造反,皇帝就派李守贞和皇甫遇带兵去守郓州。
他们到了马家渡,正赶上契丹人要渡河去帮杨光远,结果皇甫遇他们打败了契丹军。因为立了功,皇甫遇被封为义成军节度使,还当上了马军都指挥使。
开运二年,契丹人来犯,打到西山了。他们派先锋赵延寿包围镇州,杜重威那个怂货,不敢出来打仗。赵延寿就带着兵四处抢劫,攻破了栾城、柏乡等九个县,一直打到邢州。
那会儿正好是年底,皇帝跟大臣们喝酒喝多了,病倒了,没法带兵出征,只好派北面行营都监张从恩,还有马全节、安审琦等人去抵挡。张从恩他们到了相州,在安阳河南边扎营,又派皇甫遇和慕容彦超带着几千骑兵去侦察敌情。
皇甫遇过了漳河,结果碰上了几万契丹兵,就打了十多里地,一直打到榆林,被包围了。皇甫遇的马中箭倒下了,他赶紧抢了仆人杜知敏的马继续作战。杜知敏被契丹人抓了,皇甫遇对慕容彦超说:“杜知敏是个义士,不能丢下他!”说完,他和慕容彦超就策马冲进敌阵,把杜知敏救了回来。
契丹兵跟皇甫遇打仗,从中午打到下午,一会儿停一会儿又打,还不断增兵,声势浩大。皇甫遇对慕容彦超说:“现在这情况,要么打要么跑,打还有活路,跑就死定了。既然要死,那就拼死一战,也算对得起国家了!”
张从恩和其他将领见皇甫遇这么久没动静,都以为他已经被俘了。这时,突然有骑兵来报说皇甫遇被包围了,安审琦要带兵去救他。张从恩怀疑这是假消息,不想去,安审琦说:“胜败在天,我们应该共同面对,就算契丹人没打过来,我们要是丢了皇甫遇,还有什么脸面见皇上!”说完,他就带兵过了河,其他军队也都跟着向北去,跟契丹人对峙了十多里。契丹人看到援兵来了,就撤兵了。
皇甫遇和安审琦他们收兵南下,契丹人也全部北撤。当时,契丹兵已经深入我方腹地,人困马乏,他们撤退的时候,其他将领都没追,张从恩带着皇甫遇他们退守黎阳,契丹人才得以顺利逃脱。
话说三年冬天,朝廷任命杜重威当了都招讨使,而皇甫遇则做了马军右厢都指挥使,驻扎在中渡。这杜重威早就偷偷摸摸地跟契丹勾结好了,暗中埋伏了兵马在帐篷里。他把所有将领都叫来,一起坐下,然后突然宣布要投降契丹。皇甫遇和其他将领当时都傻眼了,愣在那里说不出话来。
杜重威直接拿出了投降的文书,皇甫遇他们一个个低头,依次在上面签了字。杜重威一声令下,士兵们就脱掉盔甲,投降了契丹。契丹人派皇甫遇和张彦泽先去京城,结果皇甫遇走到平棘的时候,就自杀了。
唉!梁朝灭亡的时候,敬翔死了,却没能留下忠节的声名;晋朝灭亡的时候,皇甫遇死了,也没能为国捐躯,难道我心里就没有想法吗?梁朝篡唐,敬翔出了不少坏主意,儿子帮助父亲弑杀祖宗,这能行吗?他没被砍头,算是侥幸逃过一劫了。当时晋军投降契丹,士兵们一开始还不知道,等命令他们脱掉盔甲的时候,哭声震天动地,他们投降,难道是心甘情愿的吗!
要是皇甫遇当时能奋起反抗,当场杀了杜重威,就算最终不幸被杀,那也死得其所,他的义烈之气岂不令人敬佩!可他却低头听命,跟着大家一起亡国了,就算死了也无法赎罪,这还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呢?君子待人,要么宽容谅解,要么严格要求。宽容,就能让改过自新的道路更宽广;严格要求很难做到,但正因为难得,所以才可贵。然而,知道什么情况下该宽容,什么情况下该严格要求,这难道不也很难吗?
安彦威,字国俊,是山西代州崞县人。年轻的时候当兵,跟着唐明宗。
安彦威箭法特别好,而且还懂一些军事策略。唐明宗镇守天平、宣武、成德这几个地方的时候,就经常带着安彦威当副将,因为他为人谨慎可靠,很受唐明宗信任。
后来唐明宗当了皇帝,他的儿子李从荣镇守邺城,安彦威就当了他的保镖头子,叫护圣指挥使。李从荣后来管着朝廷的军队,安彦威的地位也升了,成了捧圣指挥使,还当上了宁国军节度使。
等晋高祖当了皇帝,就让安彦威当北京留守,后来又调到归德去镇守。那时候黄河在滑州决堤了,皇帝就派安彦威去修,安彦威自己掏钱雇人修堤坝。
后来他又当上了西京留守,正赶上闹大饥荒,安彦威就赈济百姓,那些犯了法的人,他也多加宽容,老百姓都很感激他,都不愿意离开他。
他母亲去世的时候,他悲伤过度,都超过了礼仪规定的标准。
后来皇帝跟契丹人撕毁了盟约,就让安彦威当北面行营副都统,安彦威把家里的钱都拿出来支援军队。后来因为生病,死在了京城。
安彦威跟安太妃是同族,皇帝把他当舅舅看待,但是安彦威从来没利用过这层关系。他死后,安太妃亲自去哭丧,大家才知道他们原来是亲戚,当时的人都更佩服他为人谨慎了。
李琼,是沧州饶安人。年轻的时候当骑兵将领,他和后来的晋高祖石敬瑭,都在唐明宗手下当兵。
公元924年,契丹人入侵边境,唐明宗从涿州出兵迎战,结果打输了。唐军将领们都各自逃跑了,只有未来的晋高祖石敬瑭一个人还在拼命战斗,结果被契丹军队包围了。李琼赶紧拉住石敬瑭的衣服,和他一起逃命。跑到刘李河的时候,契丹追兵就要追上了,李琼先趟水过了河,石敬瑭在河中间,马也摔倒了,李琼用长矛把他拉出来,又把自己的马让给石敬瑭骑,自己步行保护他,跑了十多里路,才算安全脱险。
后来唐明宗在魏州发生兵变,南下逃亡,李琼带着三百骑兵,先一步护送石敬瑭去了汴州。石敬瑭当上保义军节度使后,任命李琼为牙队指挥使。石敬瑭建立晋朝后,封李琼为护圣都虞候,赏赐了很多金银财宝,但并没有给他官爵,李琼心里挺不痛快的。过了一段时间,石敬瑭才提拔他为相州、中州刺史。等到后唐出帝的时候,李琼又当上了棣州刺史。后来杨光远造反,还写信拉拢李琼,李琼坚决拒绝了。之后,李琼又升任洺州团练使,后来又当上了护圣右厢都指挥使。
等后晋灭亡,契丹人攻入京城,契丹人又任命李琼为威州刺史。李琼在前往威州的路上,途径郑州的时候,不幸遇上强盗,被杀害了。
刘景岩是延州人,家里本来就很有钱,靠着钱财结交了不少达官贵人。他曾经给高万金当过部下,后来当上了丹州刺史。晋高祖在太原起兵的时候,后唐废帝下令征兵,七户人家出一名士兵。延州节度使杨汉章正要带乡民去京城,刘景岩就派人煽动这些士兵造反,结果士兵们杀了杨汉章,拥立刘景岩当了留后。晋高祖登基后,马上任命刘景岩为节度使。
刘景岩有个幕僚叫熊皦,这人很聪明,暗中观察刘景岩发现他骄横跋扈,难以驾驭,担心他会有二心,就想用好处来迷惑他。于是熊皦就对刘景岩说,边疆地区不能长久安定,给他出谋划策说怎么保住名声和利益,说邠州、泾州有很多好田地,收益能翻几倍,应该多买田地来发财,这样才能壮大自己。刘景岩信以为真,一年多时间就赚了很多钱。后来刘景岩派熊皦去京城,熊皦却上奏说:“刘景岩不应该在边疆,应该把他调到内地去。” 于是刘景岩被调到邠州,熊皦回朝后被任命为补阙,没多久,刘景岩又被调到保义,没过多久,又被调到武胜。
刘景岩这才明白熊皦是在算计他,于是就诬告熊皦私藏了他的玉带,熊皦因此被贬到商州上津当县令。熊皦害怕刘景岩会加害他,就逃跑了,躲进了深山。开运三年,刘景岩被免去武胜的职务,以太子太师的身份退休,住在华州。契丹人入侵京城,朝廷派周密镇守延州,刘景岩这才回到老家。可是延州百姓赶走了周密,拥立了高允权,而高允权的妻子刘氏,正是刘景岩的孙女。刘景岩家里的良田豪宅、仆人非常多,党项族人也在郊外放牧,势力也很强大,刘景岩和他们来往密切,高允权对此很担忧。
高允权的妻子每年回娘家省亲,刘景岩就对她说:“高郎只是个县令,却拥有整个延州,他能守得住吗?”高允权非常讨厌刘景岩,但又惦记着他的田产,于是就诬告刘景岩谋反,把他杀了,刘景岩当时已经八十多岁了。他的大儿子刘行琮,是德州刺史,后来被罢官留在京城,也被高允权杀害了。二儿子刘行谦,是高允权岳父,因为高允权上奏说他不是刘景岩的儿子,所以免于一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