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义诚,字信臣,是代北三个部落的人。他凭借骑射的本领在晋王手下做事,到了庄宗时期当上了突骑指挥使。后来跟着明宗去讨伐赵在礼,到了魏州的时候军队哗变,康义诚就当着明宗的面指出了庄宗的错误,劝明宗往南边走。

明宗当上皇帝后,提拔他做了捧圣指挥使,还让他当了汾州刺史。之后又跟着明宗打败了朱守殷,升官做了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并兼任河阳三城节度使。后来又被外放到山南东道节度使,之后又回到朝廷当亲军都指挥使,继续兼任河阳节度使,还加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官位越来越高。

秦王李从荣这个人特别骄傲,自己当了河南尹,掌握着六军兵权,还被封为大元帅,朝中大臣都害怕被他连累,想方设法自保,只有康义诚和他关系不错,还把自己的儿子送到秦王府做事。后来明宗生病了,李从荣就打算带兵进宫,朝中大臣朱弘昭、冯赟等人觉得这事儿不行,但康义诚却左右为难,态度不明确。李从荣已经带兵出发,到了天津桥,朱弘昭他们进宫报告,说李从荣要造反,明宗哭着叫来康义诚,让他自己处理这件事,可康义诚最终也没出兵。结果马军指挥使朱弘实带兵打败了李从荣,李从荣逃跑了,最后被杀死了。

三司使孙岳曾经跟冯赟说过李从荣一定会失败,康义诚听到后很不高兴。等到李从荣死了,康义诚才带兵进入河南府,把孙岳叫来清点李从荣的家产。孙岳到了之后,康义诚趁乱让人射杀了他,孙岳逃到通利坊才被杀死,明宗对此也无可奈何。康义诚杀了孙岳之后,又因为李从荣的事和朱弘实结了仇。后来愍帝登基,朱弘实总是拿平定李从荣的功劳来夸耀自己,康义诚心里更加不平衡。

潞王李从珂造反,占据了凤翔,王思同带着各镇的军队去围困他。结果兴元那边的张虔钊叛变投靠了李从珂,王思同吓跑了,其他各镇的军队也都溃散了。

唐明宗李嗣源的儿子,唐愍帝李从厚一听这个消息,气得火冒三丈,对朱弘昭他们说:“我刚继位,天下大事都靠各位大臣处理,可是对我的哥哥(李从珂),我并没有什么过错。你们因为大局所迫,没办法违抗李从珂,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还有什么办法能扭转乾坤?我打算亲自带着侍卫去迎接我哥哥,把皇位让给他,如果他不相信我,那就死在他手里好了!”朱弘昭他们吓得说不出话来,只有义诚站出来说:“西边的军队溃败,主要是因为主将胆小怕事。现在京城里还有很多军队,请让我带兵西进,扼守关隘,招募溃散的士兵,为将来做打算。”

愍帝觉得义诚说得有道理,就去了左藏库,亲自给将士们发放布匹二十匹,钱五千贯。那时候,明宗的陵墓还没修好,国库空虚得很。士兵们扛着东西,大声嚷嚷着:“到了凤翔还要再加钱!”朱弘实看到士兵们士气低落,而义诚却把所有军队都带往西边,怀疑义诚有二心,就对义诚说:“现在西边的军队只是小败,却没有一匹马往东跑,人心可见一斑了。不如用一部分兵力守卫京城,这样比较安全,就算李从珂侥幸获胜,也只不过多了一支张虔钊的军队而已。其他各镇的军队还在后面观望,他敢直接来京城吗?”义诚一听这话,火冒三丈:“你这么说,就是说我朱弘实要造反了!”朱弘实大声说:“我说的是谁想造反?”他的声音又高又尖,大家都听到了。

愍帝把两个人都叫来,两个人在皇帝面前争吵不休,愍帝拿不定主意,最后杀了朱弘实,任命义诚为招讨使,把所有的禁军都派往西边。愍帝自己逃到了卫州。义诚走到新安,就投降了李从珂。清泰元年四月,义诚在兴教门外被斩首,满门抄斩。

唉!五代时期,国家兴亡都取决于战争,但是他们的军事制度,后世根本没啥值得称道的。只有侍卫亲军这个名称,现在还沿用着,而且地位非常重要,这是五代遗留下来的制度。然而追溯它的起源,最初是很不起眼的,发展到后来,那可真是厉害了!唐朝末年,地方藩镇的军队很多,一支军队里有一个指挥使,而一个州的各支军队,又有一个马步军都指挥使,相当于所有士兵的头头。梁朝建国时,以宣武军为基础,沿用了旧制,设立了在京马步军都指挥使,后唐沿袭了这个制度,直到明宗时期,才改名为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当时,皇帝自己有六军和各卫的官职,六军有统军,各卫有将军,此外还由一位大臣或宗室成员担任六军诸卫的判官,这是朝廷大将和皇帝亲兵的旧制度。而侍卫亲军呢,是皇帝自己指挥的私兵,从名字就能看出来。皇帝自己当将军,那么都指挥使就是他手底下士兵的头头而已。

然而,从汉朝、周朝以来,这个职位的权力越来越大了,汉朝有侍卫司狱,朝廷上的大事都由侍卫司狱来决定。当时,史弘肇担任都指挥使,和宰相、枢密使一起掌握国家政权,而史弘肇的权力尤其大,最终导致了国家的灭亡。俗话说得好:“涓涓不绝,流为江河。荧荧不灭,炎炎奈何?”我们难道不应该引以为戒吗?然而,那个时候,地方藩镇各自有军队,皇帝的亲军也只不过是京城里的军队而已。现在,藩镇有名无实,六军诸卫也更加衰败了,朝廷没有大将的职位,而全国内外所有的军队都归侍卫司管辖了。那么,担任都指挥使的人,他的权力岂不是更加大了!亲军这个称号,始于明宗时期,后来又有了殿前都指挥使,也是亲军,但都没记载他们是怎么设立的。现在全国的军队,都归属于这两个部门了。

药彦稠,是沙陀族三部落的人。一开始他当骑兵将领,等到明宗皇帝登基后,被任命为澄州刺史。后来跟着王晏球一起攻破王都定州,升官做了侍卫步军都虞候,又当上了寿州节度使。

安重诲伪造圣旨,派河中指挥使杨彦温去把潞王从珂赶下节度使的位子。然后让药彦稠当招讨使去平乱。明宗皇帝怀疑杨彦温有鬼,就叮嘱药彦稠说,杨彦温抓到了不能杀,要留着审问。药彦稠却听从安重诲的命令,杀了杨彦温灭口。明宗皇帝非常生气,但最终也没追究他的责任。

长兴年间,药彦稠当上了静难军节度使。当时党项族的阿埋、屈悉保等人,在方渠一带抢劫,还杀害了回鹘的使者。明宗皇帝就派药彦稠和灵武、康福的军队一起出兵讨伐。阿埋他们逃窜到山谷里去了。明宗皇帝觉得党项族已经害怕了,可以约束他们,然后安抚他们。可是还没等使者出发,药彦稠他们就从牛儿族的地盘进入白鱼谷,把牛儿族的人杀了个干净,抓获了他们的首领连香等人,然后派人来报捷。明宗皇帝对使者说:“我讨伐党项,不是为了捞好处。军队里缴获的东西,都分给士兵们,不要打着进贡的名义,再向士兵们多收钱。” 结果,药彦稠却把党项抢来的回鹘的玉器两团,还有送给秦王的金饰胡革录等东西拿来献给明宗。明宗说:“我已经跟药彦稠说过了,不能失信。”于是就把这些东西都赏给了药彦稠。他还追击盐州的各个戎族部落,抓获了他们抢来的男女一千多人。

后来潞王从珂造反,药彦稠被任命为招讨副使。王思同的军队溃败了,药彦稠和王思同一起往东逃,结果被潞王军队抓住了,关进了华州监狱,最后被杀害了。等到晋高祖皇帝登基后,追封他为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