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珏是唐朝宰相郑綮的孙子。他爸爸郑徽,在河南尹张全义手下当判官。郑珏年轻的时候跟着张全义住在河南,考了几次进士都没考上,张全义跟有关部门打了招呼,他才终于考中了。唐昭宗当皇帝的时候,他当上了监察御史。梁太祖朱温登基后,他被任命为左补阙。因为和张全义的关系,梁朝很多大臣都推荐他,他后来升迁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直接听从皇帝的命令办事。等到梁末帝在位的时候,他更是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位高权重。

唐庄宗从郓州打进汴州,梁末帝听说唐军就要到了,吓得不知怎么办才好,跟李振、敬翔等人抱头痛哭,然后把郑珏叫来问计策。郑珏说:“我有个主意,不知道陛下能不能接受?”末帝问是什么主意,郑珏说:“希望陛下能把传国玉玺送进唐军营地,这样可以减缓他们的进攻速度,好等咱们的援军赶到。”末帝说:“情况紧急啊,玉玺算不了什么,关键是你去送,能办成吗?”郑珏低头慢慢地想了想说:“恐怕不容易办成。” 这一下,周围的人都笑了起来。后来唐庄宗攻入汴州,郑珏率领百官在路边迎接。之后他被贬到莱州当司户参军,又调到曹州当司马。张全义跟郭崇韬说了情,他又被召回朝廷,当了太子宾客。

明宗李嗣源当皇帝后,想让任圜当宰相,但是安重诲觉得任圜刚入仕,不想让他一个人独揽大权,就问枢密使孔循。孔循以前在梁朝当过官,跟郑珏关系很好,就说郑珏以前是梁朝的宰相,为人谨慎,很有经验,于是明宗就让郑珏当了平章事。

明宗到汴州,所有军队的家属都从洛阳搬到汴州,可明宗又想去邺都,士兵们怨声载道,大臣们也纷纷劝谏。明宗不听,朝野上下人心惶惶,都在议论纷纷,只有郑珏赞成,认为应该去。赵凤把这件事告诉了安重诲,安重诲吓坏了,赶紧进宫劝谏明宗,明宗才下令取消这次出行。结果郑珏又赞成取消,认为应该罢兵。郑珏当宰相的时候没什么作为,而且还耳聋,孔循被免去枢密使的职务后,郑珏心里不安,就以生病为由请求辞职。明宗几次挽留他,郑珏连续上奏四次,最后才被授予左仆射的官职退休,并被赐予郑州的一块庄园。他死后,被追赠为司空。

李愚,字子晦,是河北无棣人。这人啊,为人谨慎少言,特别好学,喜欢研究古代的文章。后来沧州节度使卢彦威把他招过去当安陵县的主簿,结果他母亲去世了,他就辞官回家守孝去了。

守孝完之后,李愚就跑到关中去了。当时刘季述把昭宗皇帝幽禁在皇宫东边,李愚就写信给韩建,劝他赶紧想办法恢复唐朝的统治,信里说得那叫一个慷慨激昂!可惜韩建没听他的,李愚只好去了洛阳。后来,他考中了进士和宏词科,当上了河南府的参军。 结果碰上了“白马之祸”,他又跑到山东去了。在山东,他和李延光关系很好,李延光因为精通经史被梁末帝请去当侍讲,经常在皇帝面前推荐李愚,这才让李愚有了机会被朝廷召见。 后来,李愚官越做越大,当上了左拾遗和崇政院直学士。

衡王朱友谅,是梁末帝的哥哥,梁朝的大臣李振等人纷纷向他下拜。只有李愚,只是拱手作揖,没有下跪。梁末帝就责问李愚说:“衡王是我拜的,你为什么只拱手作揖,这合适吗?”李愚回答说:“陛下您用的是家人的礼节对待他,那下拜是应该的。我与衡王没有私交,怎么能随便屈膝下拜呢?” 因为直言进谏触怒了皇帝,李愚被贬官到邓州当观察判官。

唐庄宗灭了梁朝后,李愚进京朝见。唐朝的那些大臣们早就听说过李愚的学问,都很看重他,于是就让他当了主客郎中和翰林学士。后来魏王李继岌攻打蜀国,就请李愚去做都统判官。蜀道那么难走,很多人觉得应该先缓缓,等情况变化了再进攻。招讨使郭崇韬就问李愚的意见,李愚说:“王衍那个昏君,把国家治理得一团糟,老百姓早就恨死他了。我们现在趁他措手不及,打他个措手不及,速战速决,不能拖延!”郭崇韬觉得他说得对,于是就按照他的计策进攻,结果很快就灭了蜀国。 一开始,军队行军到宝鸡的时候,招讨判官陈乂称病请求留下,李愚大声呵斥道:“陈乂这厮,看到好处就往前冲,遇到困难就退缩。现在大军正在行军途中,军心很容易动摇,正应该杀了他来杀鸡儆猴!” 从那以后,军中再也没人敢提留下的事了。

明宗皇帝登基后,我一步步升迁,最后当上了兵部侍郎兼承旨。有一次明宗皇帝去南郊祭天,我帮宰相冯道和赵凤起草加恩的诏书,冯道觉得我写的不好,就让我降职到太常卿当官去了。后来任圜罢相,我就被任命为中书侍郎兼同平章事,做了宰相。我当宰相期间,不修建府邸,就借用宾馆住着。

我生病了,明宗皇帝派宦官来看我,看到我盖着破旧的毯子,铺着破旧的席子,屋里空空荡荡的,什么都没有。明宗皇帝很感慨,就下令赏赐给我一些帐篷和生活用品。

后来潞王造反,打到了京城,愍帝(哀帝)晚上偷偷逃跑了。第二天,我和冯道到了端门,听说皇帝已经逃跑了,朱弘昭、冯赟都死了。我想去中书省等候太后的旨意,冯道说:“潞王到处张贴招安告示,马上就要到了,还等太后的旨意干什么?”于是我们俩就一起出去迎接潞王了。

潞王废掉愍帝自立为帝,冯道被贬到同州当官,刘昫被任命为宰相。刘昫这个人性格急躁,而我一向刚正不阿,我们俩经常意见不合,闹矛盾。刘昫和冯道是亲家,我经常拿这个嘲笑刘昫,两个人互相辱骂,最后都被罢免了官职。我被留任左仆射。

那时候,战争不断,天下大乱,而我当宰相的时候,想效仿古代的治理方法,就请求颁布《唐六典》给各部门学习,让他们各司其职,还让州县举行乡饮酒礼,选拔人才。但是,当时的人都觉得我的做法太迂腐,不实用。

愍帝继位后,想励精图治,经常召见学士们,询问时政,但是他觉得我太迂腐了,从不问我。废帝也觉得我和其他大臣们没什么用,经常指着宰相说:“这些都是吃闲饭的和尚!”意思是说他们整天吃饱了饭,却什么事也不干。清泰二年,我因为生病去世了。

卢导,字熙化,是河北范阳人。唐朝末年考中了进士,当上了监察御史。唐朝灭亡后,他仕于后梁,官职一步步升迁,做到左司郎中、侍御史知杂事,后来因为生病就辞官了。唐明宗时期,他又被召回朝廷,担任右谏议大夫,之后又升迁为中书舍人。

后来,潞王李从珂从凤翔带兵攻打京城。唐哀帝逃到了卫州。宰相冯道和李愚把百官召集到天宫寺,准备出城迎接潞王,当时京城一片恐慌,老百姓都躲藏起来,百官迟迟不来,只有卢导和舍人张昭第一个到了。冯道请求卢导起草劝进的奏章,卢导说:“潞王进京,出城迎接可以,但是劝他登基这种事,怎么能轻易议论呢!”冯道说:“劝他登基,难道还能不行吗?”卢导说:“现在皇帝流落在外,就马上劝别人登基,如果潞王坚持不接受,以忠义为名来责问他,我们又拿什么话来回答呢?再说,皇帝和潞王都是太后的儿子,不如我们率领百官到宫门口,听从太后的旨意。” 话还没说完,就有人来报:“潞王到了!”京城巡检使安从进催促百官列队迎接,百官都慌慌张张地走了。

潞王停在正阳门外,冯道又催促卢导起草劝进的奏章,卢导的回答和刚才一样。李愚说:“我们都是罪人,卢舍人说的对。”卢导始终没有起草劝进的奏章。后来,卢导在后晋做了吏部侍郎。天福六年去世,享年七十六岁。

司空颋,是贝州清阳人。唐僖宗的时候,他参加进士考试没考上,后来去给罗绍威当秘书。罗绍威死了以后,他就去了后梁,当了个太府少卿。杨师厚镇守天雄军的时候,司空颋辞官去投奔他。杨师厚死了,贺德伦接替了他的位置。

张彦之造反了,命令判官王正言写奏章痛骂后梁的君臣。王正言平时就不怎么会写文章,再加上被兵荒马乱吓的,汗都流了一背,根本写不出来。张彦之火了,把王正言从床上推下来,骂道:“你这个笨蛋,真是丢我的脸!”然后转头问书吏,谁会写奏章,书吏马上说司空颋以前给罗绍威当过秘书,于是就派人骑马去把他找来。

司空颋路上还被乱兵抢走了衣服,就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赶到了张彦之那里。他见了张彦之,不慌不忙地深深鞠了一躬,神情泰然自若,拿起笔就写,写出来的文章语言非常浅显通俗。张彦之觉得这文章简单易懂,非常高兴,立刻赏给他衣服和马匹,还让他当了自己的判官。贺德伦投降晋国后,晋王兼管天雄军,还让司空颋继续当判官。

后梁和后晋隔着黄河对峙,经常让司空颋负责军府里的事情。司空颋得罪了郭崇韬,郭崇韬多次说司空颋收受贿赂。都虞候张裕犯了很多错误,司空颋总是按照法律处罚他。司空颋有个侄子在后梁,他派家奴去把他接过来,张裕抓住了他的家奴,说是司空颋和后梁暗中联系。结果,庄宗的亲戚把司空颋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