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崧,是河北深州饶阳人。这小子从小就聪明伶俐,文笔也很好,后来当上了镇州的参军。
唐朝的魏王继岌,当上了兴圣宫使兼镇州节度使,他让推官李荛负责掌管文书。李崧就对掌书吕柔说:“魏王是皇太子,是全国人民的希望,写奏章这么重要的工作,可不是李荛能胜任的。”吕柔偷偷地让李崧帮忙写,然后拿给卢质、冯道他们看,卢质和冯道都觉得李崧写得好。于是,李崧就升职了,先当了兴圣宫的巡官,后来又当上了协律郎。
后来,继岌和郭崇韬一起带兵去攻打蜀地,李崧负责掌管文书。继岌攻破蜀地后,刘皇后听信了小人的谗言,暗中派人去蜀地,唆使继岌杀了郭崇韬,当时军心都慌了。李崧去见继岌,说:“王爷,您为什么要做这种危险的事情?就算您容不下郭崇韬,等回到洛阳再杀他也不迟啊!现在大军离京城五千里,您却在这么远的地方,不经过朝廷的正式诏令就杀大臣,这会动摇军心的,这是在自找麻烦啊!”继岌说:“我也后悔了,可是怎么办呢?”李崧立刻叫来三四个书吏,上了楼,然后把梯子撤掉,一夜之间用黄纸写好了诏书,还倒盖了都统的印章。第二天早上,就把诏书宣读给全军将士,这才稳定了军心。
老师去世了,石敬瑭的弟弟石岌在回家的路上也死了。石敬瑭到了京城,任圜让他担任三司使,然后又任命石敬瑭为盐铁判官。因为家里有丧事,石敬瑭就辞官回老家奔丧去了。守孝期满后,范延光在镇州做官,就请石敬瑭去当他的掌书记。后来范延光当了枢密使,石敬瑭也升迁为拾遗,在枢密院工作。他一路升迁,最后当上了户部侍郎、端明殿学士。
长兴年间,明宗年纪大了,秦王李从荣经常干坏事,晋高祖李存勖当时是六军副使,害怕受到牵连,就想离开京城到外地做藩镇。这时,契丹人入侵雁门关,明宗要选派大将去保卫太原,李存勖想去。枢密使范延光、赵延寿等人商量选谁带兵,很久都没决定下来,明宗非常生气,责备范延寿等人。范延寿他们吓得不轻,想推荐康义诚去,只有石敬瑭说:“太原是国家的北大门,一定要派一位重臣去,非石敬瑭不可!” 就这样,大家采纳了石敬瑭的建议。李存勖心里很感激他,暗中派人去感谢石敬瑭,说:“给和尚剃头,一定要剃到头顶尖。” 意思是说,希望石敬瑭能一直帮他办成这件事。
后来李存勖带兵攻入京城,石敬瑭躲藏在伊阙老百姓家里。李存勖把他找出来,又让他当了户部侍郎,然后又升他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石敬瑭的母亲去世后,他又重新被起用。李存勖死了,他的儿子李从厚继位,又让石敬瑭兼任三司使,和冯玉共同掌管枢密院。这时,晋军在阳城被契丹打败,赵延寿在幽州,假装想回家来引诱晋军,石敬瑭他们信以为真。
一开始,汉高祖刘知远在晋朝做官,掌管禁军,是侍卫都指挥使,和杜重威同时被加封为平章事,刘知远觉得很丢脸,生气不肯谢恩,李存勖派和凝去劝说他,他才谢恩。后来刘知远被派到太原,杜重威接替他当了侍卫使。石敬瑭也多次称赞杜重威有才能,所以刘知远认为石敬瑭是故意排挤他,非常恨他。石敬瑭又相信赵延寿的假话,最终因为杜重威率领大军在中渡战败,晋朝因此灭亡了。
话说契丹皇帝耶律德光攻打京城,他早就听说过李崧的名声,进京后就对别人说:“我攻破南朝,就得到了李崧一个人啊!”于是就封李崧为太子太师。契丹撤兵回北方时,还让李崧带着家人一起走,把他留在镇州。后来麻荅放弃了镇州,李崧才和冯道等人一起回到京城。
可是,后汉高祖刘知远本来就不喜欢李崧,又有人在高祖耳边说李崧的坏话,说他跟契丹关系密切。所以李崧在面对汉朝的权臣时,总是战战兢兢,小心翼翼的,不敢得罪任何人。
后汉高祖进京后,把李崧的房子赏赐给了苏逢吉。李崧家在战乱中埋藏了很多金银财宝,苏逢吉全得到了。更糟糕的是,李崧的弟弟李屿和苏逢吉的儿子们住在一个宿舍,一次喝酒喝多了,李屿抱怨说:“他们抢了我的房子!”李崧还把房契送给了苏逢吉,苏逢吉还是不高兴。当时汉朝的法律很严厉,但杨邠、史弘肇却经常滥用法律。李屿的一个仆人葛延遇替李屿做生意,很多钱都被没收了,李屿还狠狠地惩罚了他。葛延遇晚上住在苏逢吉部下李澄家里,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李澄。
正赶上后汉高祖要下葬睿陵,河中节度使李守贞又造反了。李澄就唆使葛延遇告发李崧,说李崧和他的外甥王凝密谋在皇陵附近放火烧毁京城,还用蜡丸书信和李守贞联系。苏逢吉派人把李崧叫到家里,平静地告诉了他实情。李崧知道自己逃不掉了,就把小女儿托付给了苏逢吉。苏逢吉把李崧送进了侍卫监狱。李崧骑着马出来,跟随的人一个也没有,李崧悲愤地说:“自古以来哪有不死的人呢?但是,哪有不会灭亡的国家呢!”于是他主动承认罪行,被满门抄斩。
李崧生前和翰林学士徐台符关系很好。后来后周太祖郭威建立了后周,徐台符就告诉宰相冯道,请求处死葛延遇。冯道说葛延遇曾经多次被赦免,不好处置。枢密使王峻听说后,觉得徐台符的做法有道理,于是奏请处死了葛延遇。
李鏻是唐朝皇室宗亲。他伯父在唐朝咸通年间当过给事中。李鏻年轻时参加进士考试,考了好几次都没考上,就在河朔地区闲逛,自己吹嘘说是清海军掌书记,去拜访定州刺史王处直,王处直根本没把他当回事儿。于是他就换了身衣服,把绿色的官服换成红色的官服,去拜访常山节度使李弘规,李弘规把他推荐给了赵王王镕,王镕留他在身边当从事。后来张文礼杀了王镕自己当了老大,派李鏻去太原跟唐庄宗联络。李鏻这个人嘴皮子利索,胆子也大,暗地里就给庄宗出了个主意,说怎么才能打败张文礼。后来张文礼果然失败了,庄宗就让李鏻当了支使。
庄宗当了皇帝以后,任命李鏻为宗正卿,李琼当少卿。唐朝先祖献祖和懿祖的墓地在赵州昭庆县,建国初期就修建了,李鏻和李琼就上奏说:“献祖宣皇帝的陵墓叫建初陵,懿祖光皇帝的陵墓叫启运陵,请求设置台令来管理。”县里有一百多号无赖,自称是皇室宗亲,宗正寺又没有族谱之类的记录,根本查不清楚他们的身份。有个老百姓跑到寺庙里说自己祖上世世代代都是丹阳竟陵的台令,还给宗正寺的官员送了很多贿赂,李鏻和李琼也没仔细调查,就让他当了台令。这老百姓马上就拿着红旗招兵买马,侵占了百姓上百顷土地,说是陵园的附属土地。百姓告到官府,官府也解决不了,就上报朝廷。庄宗就让公卿和博士们调查,问唐朝历代皇帝陵墓到底在哪儿。公卿和博士们说:“丹阳在现在的润州,而竟陵跟唐朝没关系。李鏻不学无术,没文化,根本不配当九卿。”于是把他贬为司农少卿,又把他外放,去河中当节度副使。
明宗皇帝登基后,因为跟李鏻是老朋友,就把他召了回来,一路升迁,最后当上了户部尚书。李鏻心里挺想干一番大事业的,曾经跟冯道、赵凤说:“唐朝的惯例,皇室宗亲都当过宰相。现在咱们后唐王朝中兴了,应该按照老规矩来办。虽然我能力不算出众,但以前也侍奉过庄宗皇帝,而且在庄宗当藩王的时候就认识他了,论资历和才能,我哪里比得上别人?可我却被冷落这么久,这合适吗?”冯道他们很讨厌他这种说法。后来,杨溥派来的探子把李鏻这些话告诉了杨溥,李鏻又对安重诲说:“杨溥早就想回老家了,如果朝廷派使者去劝劝他,就能把他召回来。”安重诲信以为真,还给了探子一块玉带当信物,可等了好久也没动静,于是李鏻就被贬到兖州当行军司马了。
李鏻跟废帝(李嗣源)以前就认识,到了愍帝(李从厚)当政的时候,他当上了兵部尚书,奉命出使湖南。听说废帝李从珂要当皇帝了,他非常高兴,觉得废帝一定会重用自己当宰相。回程经过荆南的时候,他对高从诲说:“人嘛,总有得意和失意的时候,我很久没被重用了。现在新皇帝登基了,我该轮到我了!”于是他就向高从诲讨要一些珍宝,想用来进献给新皇帝祝贺。高从诲给了他两件拂尘和一张豹皮。高从诲还设宴款待李鏻,问他的副使马承翰:“现在朝廷的官员里,谁有辅佐皇帝的潜力?”马承翰说:“尚书崔居俭、左丞姚顗,其次是太常卢文纪。”高从诲笑着看了看周围的人,拿出一份奏报给李鏻看,上面写着姚顗和卢文纪都被任命为平章事了。李鏻顿时羞愧难当,脸色都变了。回到京城后,他把那豹皮和拂尘献给了废帝,但废帝最终也没用他。
一开始,李愚从太常卿升任宰相,后来卢文纪接替了他。卢文纪当宰相后,李鏻就请求担任太常卿。等到正式任命后,李鏻谢恩时说:“我哪有资格当宰相啊!”朝中官员都拿这事笑话他。
李鏻仕途一直很顺利,最后升到了太子太保。汉高祖刘邦登基后,任命他为司徒,几个月后他就去世了,享年八十八岁,死后被追赠为太傅。
贾纬,是河北省获鹿县人。年轻的时候参加进士考试没考上,后来被州里聘为参军。唐朝天成年间,范延光镇守成德,就聘请贾纬当赵州军事判官,后来又升迁为石邑县令。贾纬特别擅长史学。唐朝从武宗以后就没有正式的实录了,史官的职务也废除了,贾纬就收集整理各种传闻,写成了《唐年补录》六十五卷。
唐朝末年,皇室衰弱,藩镇势力强大,到处都是征战,天下很乱,所以贾纬的《唐年补录》里有很多地方记载有误差。但是,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能把一些事情的梗概记录下来,也算是对正史的一种补充吧。
后来,晋朝天福年间,贾纬被任命为太常博士,但这并不是他喜欢的职位,他多次请求担任史官的职务。后来,他被改任为屯田员外郎、起居郎、史馆修撰,参与修撰《唐书》。他父亲去世后,守孝期满,被任命为知制诰。之后又升迁为中书舍人、谏议大夫、给事中,再次担任修撰。
汉隐帝时期,朝廷下令让他和王伸、窦俨等人一起修撰晋高祖、晋出帝、汉高祖的实录。一开始,桑维翰当宰相的时候,一直看贾纬不顺眼,对他很不好。贾纬在写桑维翰的传记时,写道“桑维翰死后,留下八千铤银子”。翰林学士徐台符认为这样写不好,多次批评贾纬,贾纬没办法,只好改成“数千铤”。
广顺元年,实录修撰完成,贾纬请求升迁,但是没有得到满足,因此心里很怨恨。当时,宰相王峻负责监修国史,贾纬每天写的史料,经常批评当时的大臣的过失。王峻看到后,很生气,说:“贾给事,你们家子弟做官也要讲究门第出身,你怎么能这样到处诋毁当朝大臣,让他们子孙以后怎么出来做官?”王峻把这件事告诉了太祖,贾纬被贬为平卢军行军司马。第二年,贾纬在青州去世了。
段希尧,是河南人。晋高祖当河东节度使的时候,让他当判官。
高祖的军队驻扎在忻州,军队里有人拥戴高祖,高呼“万岁”!高祖当时慌了神,不知道该怎么办。段希尧劝高祖把带头闹事的人杀了,这才平息了事端。
后来,高祖打算起兵攻打太原,跟他的幕僚们商量这事儿。段希尧觉得不行,劝他别这么做。虽然高祖没听他的,但还是很看重段希尧这个人,并没有怪罪他。
高祖当上皇帝后,跟其他将领相比,段希尧得到的恩赏是最少的。过了很久,才慢慢升迁到谏议大夫,然后被派去吴越当使者。
那时候,长江和淮河水路不通,去吴越的使者都得走海路,海上的风浪特别大,很危险。段希尧过海的时候,碰上了大风,大家都吓坏了。段希尧说:“我一辈子都没做过坏事,你们跟着我,就别害怕!” 结果,风真的停了。
后来,他还当过莱州、怀州、棣州三个州的刺史。到了出帝时期,他当上了吏部侍郎,负责东、西铨的政务,一路升迁,最后做到礼部尚书。他去世的时候,七十九岁,朝廷追赠他太子少保的职位。
张允是镇州人,年轻的时候在镇州给张文礼当参军。后来唐庄宗讨伐张文礼,张允赶紧脱离张文礼的势力投降了唐庄宗,被关进了监狱。张文礼战败后,张允被释放出来,做了魏州功曹。之后,他被赵在礼推荐,担任节度推官,先后在沧州和兖州担任掌书记。后来进入朝廷,当上了监察御史,一路升迁,做到水部员外郎,还负责起草诏书。
废帝的儿子李重美当了河南尹,掌握着禁军的兵权,因为看重张允刚正不阿的性格,就让他当了给事中,负责处理禁军的政务。后来张允被罢官,改任左散骑常侍。晋高祖登基后,多次大赦天下,张允上书写了篇《驳赦论》来反对,文中写道:“管子说:‘普遍大赦,表面上是小利,实际上是大害,时间长了就会承受不住灾祸;从不赦免,表面上是小害,实际上是大利,时间长了就会享受到无穷的福气。’汉朝的吴汉病重的时候,皇帝问他想说什么,吴汉说:‘我只希望陛下不要大赦!’这说明,大赦并非恩典,不大赦也并非没有恩典,关键在于惩罚有罪的人。自古以来,遇到水旱灾害就降下恩旨赦免罪过,打开监狱释放囚犯,希望感动上天从而减轻灾害,这做法是不对的。假如两个人打官司,一个有罪一个无罪,如果把有罪的放了,那么无罪的人就会含冤。这是导致灾害的原因,不是救灾的办法。这样一来,小人遇到天灾,都会高兴地互相鼓励作恶,说:‘国家要大赦了,一定会放过我以救灾。’这样,就等于教唆百姓作恶了。上天的道理是,奖赏善人,惩罚恶人。如果赦免恶人,把灾害变成福气,那就等于上天也喜欢人们作恶了。上天降下灾害,是为了警戒君主节制欲望,勤俭节约,体恤孤寡,端正刑罚而已。”当时晋高祖正喜欢臣子直言进谏,看到张允的奏章后非常高兴。
张允后来在后汉当了吏部侍郎。隐帝时期,朝廷诛杀大臣,京城人人自危,张允每次上朝后都不敢回家,一直住在相国寺。周太祖带兵进入京城时,张允躲藏在佛殿的承尘(佛殿屋顶的灰尘槽)里,结果掉下来摔死了,享年六十五岁。
王松他爹王徽,是唐僖宗时候的宰相。王松自己考中了进士,后来后唐时期,做到刑部郎中,唐朝快完的时候,他在地方上做官。晋高祖在太原当老大时,就请王松去做他的节度判官。晋高祖当皇帝后,就封王松为右谏议大夫,后来一步步升官,做到工部尚书。等到皇帝北迁,萧翰拥立许王从益在京城当皇帝,又让王松当了左丞相。
汉高祖攻进洛阳后,先派人快马加鞭给东京的官员们送去诏书,说以前那些被逼着接受伪命的人,都把那些东西烧了吧,别自己吓唬自己。所以御史台的人都把那些官员收到的假诏书都收起来烧掉了。王松指着自己的胸口,拿郭子仪自嘲,跟别人说:“这可是个二十四次考中书令啊!” 听到的人全都笑了。后来王松的儿子王仁宝给李守贞当河中支使,李守贞造反了,王松因为儿子的事上书自陈,高祖皇帝可怜他,只让他辞官了事。王松在城东有块地,平时经常来往京城,后来因为生病去世了。
裴皞,字司东,是河东人。裴家从晋朝魏朝开始,就一直是名门望族,住在燕地的叫“东眷”,住在凉州的叫“西眷”,住在河东的叫“中眷”。裴皞出身名门,长得又端庄秀气,性格刚直,说话直接,从不隐瞒。他年轻的时候就喜欢学习,唐朝光化年间考中了进士,做了校书郎、拾遗、补阙。后来在后梁当翰林学士、中书舍人;在后唐当礼部侍郎。裴皞喜欢议论朝政,经常指出朝廷的缺点,还经常批评那些当权的大臣。后来他改任太子宾客,年纪大了就以兵部尚书的职位退休了。晋高祖重新起用他当工部尚书,他又以年老告退,被封为右仆射退休。他去世的时候八十五岁,被追赠为太子太保。
裴皞在朝廷因为文学方面的事待了很久,宰相马胤孙、桑维翰,都是裴皞在礼部放榜时录取的进士。后来马胤孙负责考试,放榜后,他就带着新录取的进士去看望裴皞,裴皞高兴地作诗一首:“门生门下见门生。”这诗后来广为流传,被认为是件很荣耀的事。桑维翰当了宰相后,曾经去拜访裴皞,裴皞既没出来迎接,也没送他出门。有人问他为什么,裴皞说:“我在中书省见桑公,他是朝廷官员;桑公来我家,他是我的学生。我为什么要迎接送别呢?” 大家也都觉得他做得对。
王仁裕,字德辇,是天水人。他小时候不爱读书,就喜欢玩狗、骑马、射箭,二十五岁才开始学习。不过,他长得人高马大,很帅气,又擅长写文章,在秦州和陇州一带出了名。秦州的节度使看中了他,把他招过去当秦州节度判官。后来秦州归属了蜀国,王仁裕跟着去了蜀国,当上了中书舍人和翰林学士。唐庄宗平定蜀地后,王仁裕又回到唐朝,再次担任秦州节度判官。
王思同镇守兴元时,也把他招过去当从事。后来王思同留守西京,又让他当判官。废帝在凤翔起兵,王思同打败仗被俘,废帝抓到了王仁裕。废帝听说王仁裕的名气,没杀他,把他留在军营里。从废帝起兵到称帝,给各地发出的命令、诏书、告示,都是王仁裕起草的。过了一段时间,他被任命为都官郎中,兼任翰林学士。
晋高祖称帝后,王仁裕被免去官职,只当了个郎中。后来,他历任司封左司郎中、谏议大夫。汉高祖时期,他又当上了翰林学士承旨,一步步升迁,最后做到户部尚书,后来又改任兵部尚书、太子少保。显德三年,他去世了,享年七十七岁,死后被追赠为太子少师。
王仁裕很懂音律。晋高祖刚建立新的雅乐制度,在永福殿设宴款待群臣,演奏黄钟时,王仁裕说:“这音乐不纯正、严肃,也没有和谐感,宫里应该要出事了。”果然,一会儿工夫,两个军校在升龙门外打起来了,声音传到了宫里,大家都觉得他很神。他还喜欢写诗,据说他年轻的时候,曾经梦见自己的肠胃被剖开,用西江的水清洗,回头一看,江底的沙石都变成了篆书文字,从此他的文思更加敏捷了。他一生写了一万多首诗,编成一百卷,叫做《西江集》。
王仁裕和和凝在五代时期都因为文章闻名,两人还都做过贡举的主考官。王仁裕的学生王溥,和凝的学生范质,后来都当上了宰相,当时的人都说他们很会选拔人才。
裴羽,字用化,他爹裴贽是唐僖宗时期的宰相,官做到司空那个级别。裴羽呢,仗着老爹是高官,一开始当了个河南寿安尉,一品官的儿子嘛。后来梁朝的时候,他当上了御史台主簿,后来又升了监察御史。到了唐明宗时期,他当上了吏部郎中,跟右散骑常侍陆崇一起出使闽地,结果被海风刮到杭州去了。那时,吴越王钱镠跟安重诲关系不好,大唐那边也断了钱镠的朝贡,裴羽他们就被扣留了一年多,陆崇还病死了。后来钱镠把裴羽放回去了,裴羽请求把陆崇的尸体也一起带回去。钱镠一开始不同意,但裴羽说了几句话打动了钱镠,钱镠心软了,就答应了,还顺带让裴羽带上了他自己的表文,表示要向大唐臣服。唐明宗收到钱镠的表文,高兴坏了,就这样,吴越又跟中原恢复了联系。裴羽护送着陆崇的灵柩回到京城,等他把陆崇的行李都送回陆家后,大家都夸他仗义。后来,在周太祖时期,裴羽当上了左散骑常侍,去世后被追赠为户部尚书。
王延,字世美,是郑州长丰人。他年轻的时候就爱学习,曾经写了一篇赋去拜访梁朝宰相李琪,李琪非常欣赏他,推荐他做了即墨县令。后来冯道当了宰相,他和王延是老朋友,就把他召来做了左补阙。后来又升了水部员外郎,掌管制诰。之后又升任中书舍人,还代理贡举。吏部尚书卢文纪和老宰相崔协有矛盾。当时,崔协的儿子崔颀正参加进士考试,卢文纪对王延说:“我以前在朝上夸过你,这次贡举选拔人才,一定要实事求是,不能因为虚名就录取人。以前有个越人很会游泳,他儿子刚满周岁,他母亲就把他扔水里。别人很奇怪问她为什么,她说:‘他爹会游泳,儿子肯定也会。’这能行吗?”王延笑着说:“卢公这话,是说给崔协听的,是恨他爹连累了他儿子啊!”第二年,崔颀考中了进士第一名,大家都说卢文纪公正。王延后来官至刑部尚书,以太子少保的职位退休。去世时七十三岁。
王延为人讲信用,和他弟弟王规兄弟情深,五代时期,人们都称赞他们兄弟俩的家风。
马重绩,字洞微,祖上是北方少数民族,世代都在军队里。他年轻的时候就学习天文历法,精通《太一术》、《五纪》、《八象》、《三统大历》,住在太原。唐庄宗镇守太原的时候,每次带兵打仗,都要问他征兆,马重绩预测的都非常准,后来被任命为大理司直。到了明宗时期,他就没啥用了,被冷落了。
后来,晋高祖李克用在太原对抗朝廷,唐朝废帝派兵围困太原,情况非常危急。这时候,大家让马重绩占卜一下,他卜得《同人》卦。他说:“卦象是天火同人,乾为天,离为火。‘乾’代表君主的德行,‘离’代表君主南面而治,这是治理天下的象征。‘同人’就是大家同心协力,一定会有盟友帮助我们。《易经》说:‘战乎乾’,乾在西北;又说:‘相见乎离’,离在南方。所以我们的盟友会从北方来帮助我们,在西北打胜仗,大概会在九月十月交接的时候吧?” 这一年九月,契丹果然帮助晋军打败了唐军,晋高祖李克用最终夺取了天下。于是,马重绩被封为太子右赞善大夫,后来又升任司天监。
第二年,张从宾造反,高祖又让马重绩占卜。这次卜得《随》卦,马重绩说:“卦象显示南方树木枯萎,自己都支撑不住了,空虚地去摇动它,只会加速它的倒塌。现在已经是快要到秋天了,已经无力回天了!” 七月份,张从宾果然失败了。晋高祖非常高兴,赏赐了他好马和很多财物。
公元907年,重绩给皇帝上奏说:“天象观测,是帝王用来校正天地运行规律,宣示天下政令的根本。可是古今历法记载,考证起来有很多误差,《宣明历》的气候节气很准,但星象位置却不对,《崇玄历》的五星位置准确,但一年却差了一天。我综合了《宣明历》的气候节气和《崇玄历》的五星位置,两者互相参照,才最终吻合。从以前历朝历代的历法来看,都是以天正十一月为一年的开始,用太古的甲子年为上元,时间越久,误差就越大。我综合了这两种历法,创立了一种新的方法,以唐朝天宝十四年乙未年为上元,雨水节气所在的正月中气为一年的开始。” 皇帝下令让司天监的赵仁锜、张文皓等人来审查这个历法有没有问题。
赵仁锜他们说:“明年庚子年正月初一,用重绩的历法推算,都完全符合,没有一点错误。”于是皇帝下诏书颁布实施这个历法,命名为《调元历》。可是这个历法用了几年就出现误差了,所以后来就不再使用了。重绩又上奏说:“漏刻计时的方法,是用北极星来观察昼夜,把一天分成一百刻,八刻六十分刻的二十份算作一个时辰,一个时辰以四刻十分为准,这是古时候一直沿用的方法。现在这个方法失传了,都以中午正午为一个时辰的开始,提前了未时四刻十分才算午时。因此,昼夜的昏晓时间,都失去了准确性,请按照古法改正。” 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重绩去世的时候,六十四岁。
赵延义,字子英,是秦州人。他曾祖父赵省躬,精通天文算术,因为躲避战乱跑到蜀地去了。他父亲赵温珪,在蜀王王建手下当司天监,经常给王建算命占卜吉凶,要是算得不准,就要挨王建的训斥。赵温珪临死前,告诫子孙说:“算命看相是我们家的老本行,但是我在乱世当官,得罪人差点儿没几次丢了性命!你们子孙要是能走别的路子做官,就别干这行了。” 可是赵延义年轻的时候,也像他父亲一样,在蜀国当司天监。蜀国灭亡后,他又到唐朝当了星官。赵延义精通各种算命方法,而且很擅长看相。
契丹灭了后晋,赵延义跟着契丹人来到了镇州。当时李筠、白再荣正计划着把契丹人赶走,重新归顺后汉,但是拿不定主意。赵延义就假装用算命的方法来支持他们的计划。后来,周太祖从魏州带兵攻入京城,周太祖召见赵延义,问他:“后汉王朝灭亡得这么快,这是天数注定吗?”赵延义说:“当皇帝的治理天下,应该用仁义恩德去感化百姓,可是后汉的法律太严酷了,刑罚也滥用,天下老百姓都叫苦不迭,这就是它灭亡的原因!” 当时,周太祖正用兵包围着苏逢吉、刘铢的家,想要诛杀他们全家,听了赵延义的话,心里一惊,于是就赦免了他们的家人,两家人都因此保住了性命。后来,赵延义在周朝当上了太府卿,还兼任司天监,最后因为生病去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