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咱们来说说这个历法是怎么算的。 “各置中节,即初候也。以候策累加之,即次候也。” 意思就是说,先找到中间的那个节气,这就是最初的候(节气的一个细分)。然后,根据一定的规则累加,就能算出其他的候。

“置中气,即公卦也。以卦策累加之,即次卦也。置侯卦,以外策加之,即外卦也。” 这说的是怎么算中气(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找到中间的那个中气,就是主要的卦。然后,同样用累加的方法,算出其他的卦,还有外卦。 “置四立之节而命之,即春木、夏火、秋金、冬水用事之初也。置四季之节,各以维策加之,即土用事也。” 这是说怎么确定四季的开始,以及土的运行规律。 简单来说,就是根据四个节气(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来确定四季的开始,然后根据一定的规则,算出土的运行情况。

接下来,看看怎么算具体的天数。“中节分五千六百二十六秒六十五已上者,用减统法,为有没分。通气策以乘之,气盈而一,满统法为日;用加其气而命之,即所求没日也。” 这段话比较专业,意思是说,如果某个节气的时间超过5626.65秒,就用减统法计算,得到一个“没分”。然后用通气策乘以这个“没分”,直到结果满一,按照满统法算出天数,最后加上这个节气的中气,就能算出所求的“没日”(大概指某个特定天象出现的日子)。

“常朔分朔虚已下者,为灭分。以朔率乘之,朔虚而一,盈统法为日;用加其朔而命之,即所求灭日也。” 这部分和上面类似,是说怎么计算“灭日”(大概指某个特定天象消失的日子)。如果朔(农历每月初一)的时间小于某个值,就用“灭分”计算,方法和上面类似。

这上面的内容,都是出自一本叫《钦天历经》的书,是朴某人写的。“右朴所撰《钦天历经》四篇。《旧史》亡其《步发敛》一篇,而在者三篇,简略不完,不足为法。” 这本书原本有四篇,但是现在只有三篇了,《步发敛》这篇丢了,所以内容不完整,不能完全作为参考。

因为朴氏的历法流传不广,我曾经向著作佐郎刘羲候先生请教。“朴历世既罕传,予尝问于著作佐郎刘羲候叟,羲叟为予求得其本经,然后朴之历大备。” 多亏刘先生帮我找到了这本书的完整版本,我才得以了解朴氏历法的全貌。刘先生对天文历法很精通,他告诉我:“前世造历者,其法不同而多差。至唐一行始以天地之中数作《大衍历》,最为精密。后世善治历者,皆用其法,惟写分拟数而已。至朴亦能自为一家。” 他说,以前的人算历法,方法都不一样,而且误差很大。直到唐朝一行和尚用天地间的中数创造了《大衍历》,才算比较精确。后来的历法学家,大多都沿用他的方法,只是在细节上有所调整。而朴氏历法,也能自成一家。

刘先生还详细解释了朴氏历法的特点:“朴之历法,总日躔差为盈缩二历,分月离为迟疾二百四十八限,以考衰杀之渐,以审朓朒,而朔望正矣。校赤道九限,更其率数,以步黄道,使日躔有常度;分黄道八节,辨其内外,以揆九道,使月行如循环,而二曜协矣。观天势之升降,察轨道之斜正,以制食差,而交会密矣。测岳台之中晷,以辨二至之日夜,而轨漏实矣。推星行之逆顺、伏留,使舒亟有渐,而五纬齐矣。然不能宏深简易,而径急是取。至其所长,虽圣人出不能废也。” 他认为,朴氏历法把太阳运行的差异归纳为盈缩两种历法,把月亮运行的快慢分成248个限度,以此来推算天象的变化,使朔望(农历每月初一和十五)更加准确;通过校正赤道和黄道的度数,使太阳和月亮的运行更加规律;通过观测天象,计算日食和月食,使计算更加精确;通过测量日影长度,确定冬至和夏至的日期;通过推算星体的运行规律,使五星的运行更加协调。虽然朴氏历法不够简洁,但其优点也是很突出的,即使是圣人,也不能轻易否定它的价值。“羲叟之言盖如此,览者得以考焉。” 这就是刘先生的评价,大家可以参考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