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温琪,字德润,是宋州下邑人,祖上世代务农。他身材高大,七尺之躯。年轻时,他追随黄巢起义,黄巢攻陷长安后,任命他为供奉官都知。黄巢失败后,华温琪逃到滑州,因为自己身材高大,怕被人认出来,就跳进了白马河,漂流了几十里,竟然没死,被河边的人救了上来。后来他又想在桑林上吊自杀,结果桑树枝都给弄断了。之后,他跑到胙县,一个种地的老农看见他,说:“你长得这么堂堂正正,不是普通人啊!”于是把他藏在了家里。
一年多后,听说濮州刺史朱裕招募士兵,他就去投奔了朱裕。后来他投靠了后梁,做了开道指挥使,凭借军功,先后升任绛州、棣州刺史。棣州经常受河水泛滥之苦,华温琪就把州府迁到了新州,百姓因此受益。之后他又历任齐州、晋州刺史。后唐庄宗攻打晋州,一个月都没攻下来,后梁末帝因为华温琪善于防守,便把晋州升格为定昌军,任命他为节度使。后来,他因为抢掠百姓的妻子,被受害者的丈夫告发,被罢免官职,降为金吾卫大将军、左龙武统军。朱友谦率领河中地区叛乱投降后唐,后梁末帝任命华温琪为汝州防御使、河中行营排阵使,后来又升任耀州观察留后。
后唐庄宗灭亡后梁后,见到华温琪,说:“这就是当年为后梁守卫平阳的人啊!”对他很赏识,于是把耀州升格为顺义军,任命华温琪为节度使,并调他到雄武镇守。后唐明宗时,华温琪上朝后想留在京城,被任命为左骁卫上将军。一年多后,明宗对枢密使安重诲说:“温琪是我的旧部,应该给他一个重要的职位。”安重诲不想给他,说没有空缺的职位。过了几天,明宗又提起这件事,安重诲说:“只有枢密使的职位可以给他。”明宗说:“可以。”安重诲无话可说。华温琪听说后很害怕,就称病不出门,好几个月。后来,他被任命为镇国军节度使。后唐废帝时,他以太子太保的身份退休。天福元年去世,追赠太子太傅。
苌从简,是陈州人,他家原来是杀羊的。后来,苌从简去晋国当兵,当了个军校。他力气很大,一个人能打好几个,而且特别擅长用长矛。后唐庄宗带兵攻城的时候,苌从简经常冲在最前面,爬云梯攻城。庄宗很欣赏他的勇敢,就一路提拔他,最后升到了步军都指挥使。
有一次,庄宗和梁军对阵,梁军有个士兵拿着大旗在两军阵地之间来回跑,庄宗站在高处看到了,感叹道:“那家伙真猛,谁能给我把他旗子抢来?”苌从简立刻请战,但庄宗很珍惜他,不让他去冒险。结果苌从简偷偷带着几个人,飞快地冲进梁军阵营,抢了旗子就回来了!全军都欢呼起来,庄宗非常佩服他,重重地赏了他。
苌从简曾经被流矢射中,箭镞射进了大腿骨里。他找了工匠来取箭镞,可是工匠没有好药,想把他的骨头凿开。大家都觉得这样太危险了,但苌从简却立刻让工匠凿,工匠犹豫着不敢下手,苌从简就大声呵斥他赶紧凿!旁边看着的人都吓得脸色发白,只有苌从简自己还谈笑自若。不过,他这个人性格比较暴躁,难以驾驭,庄宗总是破例宽容他。后来,他又升官了,当上了蔡州防御使。
到了明宗当皇帝的时候,苌从简又先后担任了麟州、汝州、汾州、金州四个州的防御使。明宗曾经警告他说:“你现在富贵了,可惜你守不住这份富贵,先帝能容忍你,我恐怕做不到。”苌从简的性格根本改不了,明宗也就没有再责备他。
后来,废帝在凤翔起兵造反,苌从简和各地的军队一起围攻他。结果战争失利,苌从简往东逃,被抓住了。废帝责问他为什么不投降,苌从简说:“我效忠我的主子,不敢有二心。”废帝就放了他,任命他为颍州团练使。
晋高祖在太原起兵后,废帝要亲自去征讨,就召苌从简为招讨副使,一起到了河阳,又任命他为河阳三城节度使。后来废帝回到洛阳,苌从简就投降了晋高祖。他先后镇守忠武、武宁,最后回到京城,当上了左金吾卫上将军。他六十五岁去世,死后被追赠为太师。
从简这小子,口味重得很,喜欢吃人肉,走到哪儿都偷偷抓小孩子吃。许州有个有钱人,腰里系着块玉带,从简看上了,想得到却得不到,就派了两个士兵晚上潜入他家,把人杀了抢玉带。两个士兵翻墙进去,躲在树丛里,看见那对夫妻恩爱得很,俩士兵叹了口气说:“咱们将军想抢人家的宝贝,还要害死人家,我们也逃不了干系啊!”于是就跳出来把情况告诉了那对夫妻,让他们赶紧把玉带献上,然后就翻墙跑了,不知道去哪儿了。
张筠,是海州人。他家世代经商,很有钱。张筠跟着时溥当差,时溥当时是宿州刺史。后来梁兵攻打宿州,抓住了张筠,梁王觉得他聪明能干,就让他当了四镇客将、长直军使,后来官越做越大,一直做到宣徽使。后来后梁末帝把相州、澶州、卫州划成昭德军,让张筠当节度使,因为这事儿,魏博军就倒戈投靠了后晋。后晋王攻打相州,张筠丢下城就跑了。后来他又被任命为永平军节度使。后梁灭亡后归顺了唐朝,又当上了京兆尹。后来跟着郭崇韬打蜀,当上了剑南两川安抚使。蜀地平定后,被任命为河南尹,后来又调到兴元镇守。张筠曾经生过一场大病,不见将士们,他的副使符彦琳去探望,张筠也不见。符彦琳怀疑张筠已经死了,就想去取他的印信。张筠一听大怒,下令把符彦琳抓起来关进监狱,说他谋反。唐明宗知道符彦琳没谋反,就把他放了,还假装把张筠调到西京当留守,但是嘱咐守城的人别让他进去。张筠到了长安城门,进不去,只好去京城,最后当上了左骁卫上将军。
老李家兄弟俩,哥哥叫李筠,弟弟叫李抃。李筠当京兆尹的时候,把弟弟李抃提拔成牙内指挥使和三白渠营田制置使,权力不小。后来李筠西征讨伐蜀地,留下李抃守卫京兆府。蜀地平定后,魏王李继岌班师回朝,走到兴平,这时候明宗皇帝从魏州起兵,京师大乱。李抃果断地把咸阳浮桥给拆了,阻止李继岌进城,李继岌最后自杀了。
早些时候,李筠接替康怀英担任永平军节度使,康怀英死后,李筠直接把人家家产都给抄了。他还跑到唐朝旧皇宫里挖地,挖出了好多金银珠宝。有个偏将叫侯莫陈威,以前跟温韬一起盗掘唐朝皇陵,分了不少宝贝,李筠就找个借口把侯莫陈威杀了,把宝贝都抢了过来。魏王李继岌死在渭南,李抃把李继岌随身携带的钱财全部拿走了。后来王衍从蜀地逃到秦川,庄宗派宦官向延嗣把他杀了,向延嗣也因此得到了王衍从蜀地带出来的珍宝。明宗皇帝登基后,派人追捕处死了那些宦官,向延嗣逃跑了,而那些蜀地的珍宝,又被李抃给弄到手了。所以说,李家兄弟俩都积累了巨额财富。
不过,李筠为人比较大方,喜欢施舍,虽然有钱,但他到任各地从不搜刮民脂民膏,老百姓也因此安居乐业。而他弟弟李抃就比较贪财,还嗜酒如命,当过沂州和密州刺史。后梁晋出帝时期,李抃作为将军去回鹘买马,结果马匹没达标,有关部门要查账算清马匹的价钱,李抃心里窝火,最后郁郁而终。
李筠在洛阳住了十多年,挥金如土,整天吃喝玩乐,寻欢作乐,人们都叫他“地仙”。天福二年,他搬到了长安。那一年,张从宾造反,攻入洛阳,李筠因此躲过一劫。李筠死后,被追赠太子太师。
哎,五代十国时期,造反的人太多了,但要说起明宗李嗣源,我真是难以评价啊。直到魏王李继岌死了,这件事才算彻底结束。 庄宗李存勖被杀后,李继岌作为他的长子,手里握着重兵,却死在了外面,没能继承皇位,这是件大事啊,可是之前的史书都没记载清楚他到底是怎么死的。
李继岌的死活,跟张抃压根儿没关系,张抃为啥要拦着他不让他往东边去呢?难道是有人指使他这么做的?可是明宗李嗣源对符彦超特别感激,却对张抃不怎么重视,这就让人觉得很奇怪了。 要不然的话,那些喜欢搞乱子的臣子,怎么会闻风而动呢?如果张抃不拆掉浮桥,让李继岌带着兵往东边去,明宗李嗣源未必能自己当上皇帝。所以说,李继岌的死,是因为张抃拦住了他,这其中的关系可大了去了!
杨彦询,字成章,是河中宝鼎人。年轻的时候,他在青州给王师范当差。王师范特别爱学习,家里堆了上万本书,就让杨彦询帮他管理。杨彦询这个人聪明伶俐,很快就得到了王师范的信任。后来王师范投降了后梁,结果被杀害了,杨彦询没了依靠,就去了魏国,给杨师厚当了个客将。魏博叛梁投奔了后晋,杨彦询也就留在了后晋效力。
等到庄宗灭了后梁,就派杨彦询当引进副使,让他出使吴国和蜀国,杨彦询每次都能出色完成任务,深得皇帝赏识。后来他升任德州刺史、羽林将军。等晋高祖镇守太原的时候,后唐废帝怀疑晋高祖有二心,就挑选了一些忠诚可靠的将领去辅助他,于是任命杨彦询为太原节度副使。
后来晋高祖因为受到皇帝猜忌而被调离太原,想拒绝圣旨,不走。他问杨彦询怎么办,杨彦询不敢直说,就反问了一句:“太原的兵力,能对抗唐朝吗?您得好好掂量掂量!”晋高祖心里已经决定要反了,杨彦询也不敢再说什么了。晋高祖的身边人见杨彦询跟他的意见不一样,想杀了他,晋高祖赶紧阻止了,说:“就只有副使一个人,我自己保他。”于是杨彦询就没事了。
那时候,晋高祖向契丹借兵,契丹的耶律德光在太原拥立晋高祖,还派兵护送他到黄河边。杨彦询担任宣徽使,多次往来于契丹人的营帐之间,耶律德光也很欣赏他。第二年,杨彦询被任命为威德军节度使,后来又回到朝廷当宣徽使,之后又升任安国军节度使。天福七年,他被调到镇国军镇守,那一年闹大饥荒,他施政仁慈,深受百姓爱戴。后来因为得了风疾,就辞去了职务,做了右金吾卫上将军。他七十四岁去世,死后被追赠为太子太师。
李周,字通理,是河北邢台内丘人,是唐朝昭义军节度使李抱真的后代。他爸爸李矩,因为碰上乱世就没做官,曾经跟李周说:“邯郸是兵家必争之地,现在天下还不太平,你应该去从军,光耀咱们家门。”李周十六岁的时候,就当上了内丘县的捉贼小队长,因为他特别勇敢,名声远扬。
那时候,梁国和晋国在山东打仗,到处都是强盗,路上走的人必须带兵护卫才行。内丘有个叫卢岳的人,打算搬家去太原,住进了旅馆,在那儿犹豫着不敢上路。李周看他可怜,就主动送他去西山。结果半路上,从树林里窜出来个强盗,一箭射中了卢岳的马。李周大喊一声:“我在这儿呢!谁敢放肆!”强盗一听这声音,说:“是李周啊!”吓得都跑光了。李周把卢岳安全送到太原,卢岳对李周说:“我年轻时学过天文星象,还擅长看相。你下巴方正,鼻子高挺,眉毛眼睛都长得很好,个子又高,妥妥的将相之才啊!我观天象,晋国将来一定能统一全国,你应该留在晋国效力,将来能成就一番大事业。”李周因为母亲年纪大了,就辞别卢岳回家了。
话说那时候,梁国派葛从周攻下了邢州和洺州,晋王呢,把军队驻扎在青山口,葛从周不知道该去哪儿投奔,就想起了岳飞(此处指岳飞并非史实,原文无此人,仅作口语化理解)的建议,于是就到了青山投奔了晋王。晋王任命他当万胜黄头军使。后来跟着晋王征战,经常立功。
有一次打柏乡的仗,他第一个冲上城墙,因此升官了,当上了匡霸指挥使,然后去守杨刘。葛从周当将军,特别勇敢,用兵打仗,擅长防守,而且能和士兵们同甘共苦。梁兵攻打他守卫的地方,葛从周死守阵地。守了很久,葛从周听说母亲去世了,就赶紧回家奔丧。晋庄宗就派别的将领代替葛从周守城,结果差点儿被梁兵攻破,晋庄宗赶紧派人把葛从周追回来继续守城,这才没丢城。
后来梁军已经攻破了德胜,接着又向东进攻杨刘,他们用大船堵住黄河,切断了晋军的粮草和援军。葛从周赶紧派人快马加鞭地去向晋庄宗求救,说自己一天能跑一百里,火速赶来支援。晋庄宗笑着说:“葛从周替我守着,有什么好担心的!”结果他一天只走了六十里,边走边打猎,还说:“葛从周可不是梁国的将领能对付得了的!”等他到了杨刘,葛从周已经断粮三天了。晋庄宗就用大木筏装上柴草,浇上油,顺流而下放火烧梁军的船,梁兵一看情况不妙,就撤兵了。晋庄宗见到葛从周很疲惫,说:“要不是你,其他将领都被梁军抓住了!”后来葛从周升任相州和蔡州刺史。
到了晋明宗的时候,他被任命为武信军节度使,然后又调到静难镇,后来又先后镇守武宁、安远、永兴、宣武四个地方,到哪儿都政绩显著。晋高祖的时候,他又回到静难镇,后来退休了。等到晋出帝去澶渊的时候,让葛从周留守东京,回来后,葛从周被任命为开封尹。他七十四岁去世,死后被追赠为太师。
刘处让,字德谦,是沧州人。年轻的时候,他是张万进手下的一个小官。张万进投奔了后梁,当上了泰宁军节度使,就提拔刘处让当了牙将。后来张万进又反叛后梁,投靠了后晋。后梁派刘鄩去讨伐他。张万进就派刘处让去后晋求救。当时后晋王正在和后梁对峙,没法出兵。刘处让就在军营门口,直接割下自己的耳朵,大声喊:“张万进之所以被围困,就是因为投靠了后晋啊!你们怎么能不管他的死活呢?要是你们不出兵,我就死在这里!” 后晋王被他的举动感动了,说:“真是个义士!” 于是就下令出兵。
结果呢,还没等渡过黄河,张万进就被后梁军队打败了。刘处让就留在后晋效力。后晋庄宗当上皇帝后,任命他当客省使,经常派他出使各地,他办事的效率和结果都让皇帝很满意。天成年间,他升迁为引进使,后来又一步步升到左骁卫大将军。等到后晋废帝在位的时候,魏州军队造反了,赶走了他们的主帅刘延皓。朝廷派范延光去招讨,同时任命刘处让为河北都转运使。
后晋高祖即位后,刘处让又升任宣徽南院使。后来范延光造反了,高祖任命杨光远为招讨使,让刘处让协助他。没过多久,副招讨使张从宾又在河阳叛乱,刘处让带兵打败了张从宾。之后,他和杨光远一起攻打邺城,打了有一年多,也没能攻下来。后来范延光想投降,但又犹豫不决。刘处让就进城去劝说他,给他分析利害关系,范延光这才投降。
唐朝的枢密使,通常都是由宦官担任的。从梁朝的敬翔、李振开始,一直到庄宗时期才开始启用武臣担任,而枢密使的权力往往超过将相。高祖时期,宰相桑维翰和李崧都兼任枢密使,这引起了很多宦官的不满。
后来,光远讨伐延光,因为手里掌握着晋国的重兵,所以行事比较骄横跋扈,提出的很多请求都被高祖皇帝驳回了。处让就对光远说:“这可不是皇帝的意思,都是桑维翰、李崧那些人嫉妒你!”光远一听,气得火冒三丈。等战事结束后,光远去见高祖皇帝,说桑维翰等人处处阻挠自己。高祖皇帝没办法,只好罢免了桑维翰他们,任命处让为枢密使。
处让当上枢密使后,很多奏报皇帝都不满意。后来处让母亲去世,高祖皇帝干脆没再任命他为枢密使,把印信交给中书省,等于撤了他的职务。处让守孝一年后,被重新任命为彰德军节度使、右金吾卫上将军。后来因病去世,享年六十三岁,追赠太师。
李承约,字德俭,是蓟州人。年轻时侍奉刘仁恭,担任山后八军巡检使,统领两千骑兵。后来刘仁恭被自己的儿子刘守光囚禁,李承约就带着他的骑兵投奔了晋王。晋王任命他为匡霸指挥使。他参与了破夹寨、战临清的战役,屡立战功,先后升迁为洺州刺史、汾州刺史、颍州团练使。
天成年间,邠州节度使毛璋有反叛的意图,明宗皇帝就派李承约去担任泾州节度副使,暗中观察毛璋的动向。李承约见到毛璋后,就晓之以理,告诉他这样做会有什么后果。后来明宗皇帝派人取代了毛璋,毛璋也乖乖地交出了兵权。明宗皇帝非常高兴,立即任命李承约为黔南节度使。李承约凭借自己的恩德和信用来安抚当地少数民族,鼓励百姓务农种桑,还兴办学校。
他在黔南任职几年后,当地百姓听说他要调走,纷纷上京请求皇帝留下他。皇帝就准许他再留一年。之后,李承约被召回朝廷,担任左卫上将军,后改任左龙武统军,又升任昭义军节度使,再次担任左龙武统军。天福二年,他升任左骁卫上将军。他多次请求退休,但皇帝都不准许。最后,李承约去世,享年七十五岁,追赠太子太师。
张希崇,字德峰,是幽州蓟县人。从小就爱学习,精通《左氏春秋》。那时候刘守光不喜欢读书人,张希崇因为一些事情进了军队,当了个偏将,带兵驻守平州。后来契丹攻破了平州,抓住了张希崇。契丹人知道他是读书人,就让他当了卢龙军的行军司马。
等到后唐明宗当政的时候,卢文进从平州逃跑了,契丹就让张希崇代替卢文进做了平州节度使,还派了三百骑兵的亲信监视他。张希崇在那里待了一年多,契丹将领很喜欢他,看守也就松懈了。张希崇就和手下的人商量着逃跑回中原。他手下的士兵都说:契丹兵力强大,咱们一起跑肯定跑不掉,劝张希崇自己先跑。张希崇说:“契丹看守我们的只有三百骑兵而已,杀了他们的将领,这些兵肯定就会四散逃跑了。再说平州离契丹大营还有上千里的路程,就算他们听到消息叫来援兵,咱们也到汉地了!” 大家都觉得他的主意好。
于是他们先挖了个陷阱,里面撒上了石灰。第二天,契丹将领来拜访张希崇,张希崇给他喝酒,然后把他灌醉,推到陷阱里摔死了。契丹兵顿时溃散,张希崇带着手下两万多人,安全回到了中原。明宗皇帝很赏识他,任命他为汝州防御使,后来又升迁为灵武节度使。灵州靠近少数民族地区,军队补给线经常遭到抢劫,张希崇就开垦了屯田,教士兵们种地,军队有了充足的粮食,就省去了很多后勤运输的麻烦,明宗皇帝还为此下诏表彰了他。
张希崇爱护士兵,招抚少数民族,回鹘、瓜州、沙州等地都派使者来进贡。在灵武待了四年后,他上书请求调回内地,被调到邠宁镇守。后来晋高祖石敬瑭即位,又让他担任灵武节度使,张希崇感叹道:“我这一辈子看来是要在边疆老死了,真是命啊!”张希崇非常孝顺母亲,母亲吃饭,他一定侍立在左右,直到母亲吃完饭他才敢离开。他当将领的时候,不喜欢声色犬马,喜欢读书,对天文历法也颇有了解。天福三年,月亮遮挡了毕宿的亮星,张希崇感叹道:“毕宿的亮星,代表着边疆将领,难道这是在说我吗?”第二年正月,张希崇去世,追赠太师,他的儿子叫张仁谦。
相里金,字奉金,是山西人。这个人啊,特别勇猛,但也能放下身段,跟地位低的人好好相处。他一开始在晋王手下做事,当了个五院军队长。后来梁晋两国在柏乡、胡柳打仗,他都立了功,升官当了黄甲指挥使。到了同光年间,又升任忻州刺史。那时候各州刺史大多是武将出身,很多人都利用手下的兵丁干私活,中饱私囊,鱼肉百姓,只有相里金一个人,严禁手下兵丁参与这些事,反而好好地给他们发放粮饷,只让他们管管后勤就行了。后来他又升任陇州防御使。
后来废帝在凤翔起兵,给周围的州郡发檄文求援,但都没人响应,只有相里金第一个派他的下属薛文见去见废帝,来回商量事情。废帝当上皇帝后,很感激他,任命他为保义军节度使。后来晋高祖在太原起兵,废帝又让相里金当太原四面步军都指挥使。晋高祖当上皇帝后,把相里金调到建雄镇守,后来又把他降职为上将军。天福五年,相里金去世了,死后被追赠为太师。
张廷蕴,是开封襄邑人。年轻时在宣武军当兵,后来投奔晋王,慢慢升了官。他经常跟着庄宗打仗,总是冲在最前面,英勇作战,身上全是刀伤,庄宗很欣赏他,就让他当了帐前黄甲二十指挥步军都虞候、魏博三城巡检使。那时候,庄宗在魏博,带着刘皇后一起,刘皇后的手下经常胡作非为,扰乱百姓,但没人敢说话,只有张廷蕴敢于出手,把那些人抓起来杀了。
后来李继韬在潞州叛乱,庄宗派明宗去招安,元行钦当都部署,张廷蕴当马步军都指挥使,带兵打头阵。张廷蕴到了潞州,天色已晚,他就率领一百多士兵翻过护城河,登上城墙,守城的士兵抵挡不住,潞州就这样被攻破了。第二天早上,明宗和元行钦才赶到,明宗心里有点不高兴。张廷蕴因为这次战功,升任羽林都指挥使、申怀沂三州刺史、金颍陇绛四州防御团练使、左监门卫上将军。开运年间,他因为生病去世了。
老张,是个武夫,他认识的字不多,但特别喜欢跟文人交往。有一次,跟着明宗皇帝攻打梁国的郓州,抓了个叫赵凤的判官。老张一看赵凤,就说:“我看你长得像个读书人,有什么话尽管说,不用隐瞒。”赵凤就把自己的情况都告诉了老张。老张立刻向明宗皇帝推荐了赵凤。后来,赵凤当上了宰相,多次向安重诲推荐老张。安重诲也多次向明宗皇帝提起老张,但是明宗皇帝因为老张在攻打潞州时犯了点小错,一直对他有意见,所以最后也没重用他。老张为人一向清廉,当过七个州的官,死的时候,家里一点钱都没留下。
老张这辈子啊,就一个爱好,那就是结交文人墨客。 他虽然是武将,但对文化人那是相当尊重。 这赵凤,本来是梁国的官员,被老张他们俘虏了。 老张一眼就看出赵凤是读书人,还特意让他放心大胆地说话,别藏着掖着。 这赵凤也够意思,把自己的底细都告诉了老张。 结果呢,老张二话不说,直接把赵凤推荐给了皇帝。 这赵凤后来发达了,做了宰相,还想着报答老张,多次向安重诲推荐他。 安重诲也帮着说好话,可明宗皇帝就是不买账。 为啥? 因为老张在打潞州的时候,好像有点小失误,让皇帝心里一直耿耿于怀,所以一直没给老张升官。 老张一生清正廉洁,当过好几个州的官,到死的时候,家里穷得叮当响,一贫如洗。
马全节,字大雅,是河北元城人。唐朝同光年间,他当上了捉生指挥使(抓捕逃犯的官员)。后来赵在礼在邺都造反,马全节被任命为马步军指挥使。唐明宗即位后,马全节先后担任博州、单州、郢州、沂州四州刺史和金州防御使。
等到唐末帝在位的时候,蜀军攻打金州。当时金州守军只有几百人,马全节把家里的钱财都拿出来犒赏士兵,和他们一起坚守城池。蜀军撤兵后,唐末帝召见马全节,任命他为沧州留后。
后来晋高祖建立后唐,马上任命马全节为横海军节度使,调他到安远镇,接替李金全的职位。李金全后来叛乱投靠了南唐的李昪,晋高祖派三万大军,让马全节和安审晖一起讨伐他。李金全逃到了南方。李昪派李承裕守安州,马全节和李承裕在安州南面交战,大败李承裕,斩首三千,活捉一千多人。李承裕丢下城池逃跑了,安审晖追到云梦,抓住了李承裕和他的两千士兵,马全节又斩杀了其中一千五百人,把剩下的士兵和李承裕一起押解到京城。
李承裕对马全节说:“我在城里抢掠,抢到的东西价值百万,将军都拿去了。我见了皇帝,一定会先告发这件事,然后再受刑。”马全节害怕了,就杀了李承裕。晋高祖对此事没有追究,把马全节调到昭义镇,后来又调到安国镇。他还跟着杜重威一起讨伐安重荣,因为立功被调到义武镇。从后唐出帝和契丹交恶开始,马全节几乎一直都在战场上。
开运元年,马全节担任行营都虞候。当时契丹和后唐大军在澶州、魏州之间对峙,马全节率军攻打白团城,攻破了城池,俘虏了七百人。他又攻克了泰州,俘虏了两千人,泰州守将晋廷谦也投降了。四月,契丹军在戚城战败,分路北撤,马全节在定丰打败了他们,俘虏了他们的将领安晖。七月,马全节被调任广晋尹,留守邺都。十月,杜重威担任招讨使,马全节担任副手,在卫村大败契丹军。
马全节为人谦虚谨慎,侍奉母亲非常孝顺,处理政务时,一定会先问清楚法律规定。刚开始调任广晋尹的时候,他路过元城,穿着白色的襕衫去拜见县令,州里的人都觉得很荣幸。开运二年,马全节被调到顺州任职,还没到任就去世了,享年五十五岁,追赠中书令。
皇甫遇,是河北省正定人。这人啊,又勇猛又有力气,还留着络腮胡子,箭法特别好。年轻的时候就跟着唐明宗打仗,后来当上了武胜军节度使。可他当官特别狠,就想着搜刮民脂民膏,手底下的人很多都辞职跑了,就怕被他整。
等到石敬瑭当上皇帝(晋高祖)的时候,皇甫遇又先后在义武、昭义、建雄、河阳四个地方当镇守使,最后被降职成了神武统军。后来契丹人入侵,占领了贝州,后唐末帝就派高行周当北面行营都部署,皇甫遇当马军右厢排阵使。那时候,青州的杨光远造反,皇帝就派李守贞和皇甫遇带兵去守郓州。
皇甫遇他们到了马家渡,正赶上契丹人要渡河去帮杨光远,结果皇甫遇他们打败了契丹人。因为这次立功,皇甫遇被升为义成军节度使,还当上了马军都指挥使。
开运二年,契丹人来犯,打到了西山。他们派先锋赵延寿包围镇州,杜重威吓得不敢出战。赵延寿就带兵四处抢掠,攻破了栾城、柏乡等九个县,一直打到了邢州。
那会儿正好是年底,后唐出帝和大臣们喝酒喝多了,都病倒了,没法带兵出征。于是就派北面行营都监张从恩,还有马全节、安审琦等人去抵挡契丹军。张从恩他们到了相州,在安阳河南边扎营,然后派皇甫遇和慕容彦超带着几千骑兵去侦察敌情。
皇甫遇过了漳河,结果碰上了几万契丹兵。他和契丹兵打了十多里地,一直打到榆林,被包围了。皇甫遇的马中箭倒下了,他赶紧抢了仆人杜知敏的马继续作战。杜知敏却被契丹人抓走了,皇甫遇对慕容彦超说:“杜知敏是个义士,咱们不能丢下他!” 说完,他和慕容彦超就策马冲进敌阵,把杜知敏救了回来。
契丹兵和皇甫遇激战,从中午打到下午,一会儿停战一会儿又打起来,契丹人还不断增兵,形势非常危急。皇甫遇对慕容彦超说:“现在这情况,要么战要么逃,打还有活路,逃就必死无疑了。与其等死,不如拼死一战,也能为国家尽忠!”
张从恩和其他将领见皇甫遇这么久都没消息,都以为他已经被俘了。这时,突然来了个骑兵报信,说皇甫遇被包围了。安审琦马上带兵去救援,张从恩却怀疑报信的是假的,不想去。安审琦说:“胜败乃天意,我们应该一起承担责任。就算契丹兵没打过来,我们要是丢了皇甫遇,还有什么脸面去见皇上!” 说完,他就带兵过了河,其他军队也都跟着往北去,和契丹军对峙了十多里。契丹人看到援军来了,就撤兵了。
皇甫遇和安审琦等人收兵南下,契丹人也全部北撤。当时,契丹兵已经深入敌境,人马都疲惫不堪了。他们撤退的时候,其他将领都没追击,只有张从恩带着皇甫遇等人退守黎阳,契丹军这才得以脱身。
话说三年冬天,朝廷任命杜重威当了都招讨使,而皇甫遇则做了马军右厢都指挥使,驻扎在中渡。杜重威这小子早就偷偷摸摸地跟契丹人勾结好了,暗中埋伏了兵马在帐篷里。他把各位将领都叫来,一起坐着,然后突然宣布要投降契丹。皇甫遇和其他将领当时都傻眼了,愣是说不出话来。
杜重威直接亮出投降书,皇甫遇他们一个个低着头,依次在上面签了字。杜重威一声令下,士兵们都卸下盔甲,投降了契丹。契丹人派皇甫遇和张彦泽先去京城,结果皇甫遇走到平棘的时候,就自杀了。
唉!梁朝灭亡的时候,敬翔死了,却没能留下忠义的名声;晋朝灭亡的时候,皇甫遇死了,也没能为国家尽忠。我难道就没有这种想法吗?!梁朝篡唐,敬翔出了不少坏主意,他儿子帮着父亲杀害了爷爷,这合适吗?他竟然没被砍头,算是侥幸逃过一劫了。当时晋军投降契丹,士兵们一开始还不知道,等让他们卸甲的时候,哭声震天动地,他们投降,真的心甘情愿吗?!如果皇甫遇当时能奋起反抗,当场杀了杜重威,就算最终不幸被杀,那也死得其所,他的忠义之气该多凛然啊!可是,他却低着头听命,跟着大家一起亡国了,死了也无法赎罪,这还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呢?
君子待人,要么宽容谅解,要么严格要求。宽容,就能让人有改过自新的机会;严格要求很难做到,正因为难,所以才可贵。但是,知道什么时候该宽容,什么时候该严格要求,这难道不也很难吗?
安彦威,字国俊,是山西代州崞县人。年轻的时候当兵,跟着唐明宗。
安彦威箭法特别好,也懂一些兵法。唐明宗镇守天平、宣武、成德这几个地方的时候,就经常带着安彦威当副将,因为他为人谨慎可靠,很受唐明宗信任。
后来唐明宗当了皇帝,他的儿子李从荣镇守邺城,安彦威就当了保护李从荣的指挥使。李从荣后来管辖六军,安彦威就升职了,当了保护皇帝的指挥使,还当上了宁国军节度使。
等石敬瑭当了皇帝(晋高祖),就让安彦威当北京留守,后来又调他去归德镇守。那时候黄河在滑州决堤了,皇帝就派安彦威去堵,安彦威还自己掏钱雇人修堤坝。
后来他又升职了,当了西京留守。那年闹饥荒,安彦威就赈济百姓,那些犯了法的人,他也都宽大处理。老百姓都很感激他,都不愿意离开他。他母亲去世的时候,他悲伤过度,超过了礼仪规定的标准。
后来,后晋出帝跟契丹人撕毁了盟约,就让安彦威当北面行营副都统,安彦威还把家里的钱都拿出来支援军队。最后,他在京城病死了。
安彦威和安太妃是同宗,后晋出帝把他当舅舅看待,但是安彦威从来没利用这层关系跟皇帝说过话。他死后,安太妃去哭丧,大家才知道他们原来是亲戚。这件事更让人觉得他为人谨慎可靠。
李琼,是沧州饶安县人。年轻的时候当骑兵将领,跟后来的晋高祖石敬瑭一起,在唐明宗手下当差。
公元924年,契丹人入侵边境,唐明宗带兵去涿州,结果跟契丹人打仗输了。其他的将领都各自逃跑了,只有晋高祖一个人还在拼命战斗,契丹人渐渐合围住了他。李琼拉住晋高祖的衣服,和他一起逃走。跑到刘李河的时候,追兵就要追上了,李琼先游过河到了南岸。晋高祖到了河中间,马匹也累趴下了,李琼用长矛把他拉了出来,又把自己的马让给晋高祖骑,自己步行保护着他,走了十多里路,才算逃脱了危险。
后来唐明宗在魏州发生兵变,南下逃亡,李琼带着三百骑兵,跟随晋高祖先赶到汴州。晋高祖当上保义军节度使后,任命李琼为牙队指挥使。晋高祖建立后晋后,封李琼为护圣都虞候,赏赐了很多金银财宝,但是并没有给他官爵,李琼心里也挺不痛快的。过了一段时间,才被封为宰相,兼任中二州刺史。
到了后晋出帝时期,李琼被任命为棣州刺史。后来杨光远造反,写信拉拢李琼,李琼拒绝了他。之后,李琼又升迁为洺州团练使,后来又当上了护圣右厢都指挥使。后晋灭亡后,契丹人攻入京城,他们任命李琼为威州刺史。李琼在前往郑州的路上,不幸遇到强盗被杀害了。
刘景岩是延州人,家里本来就很有钱,靠着钱财结交了不少达官贵人。他曾经给高万金当过手下,后来当上了丹州刺史。晋高祖在太原起兵的时候,后唐的废帝下令征兵,七户人家出一名士兵,组成义军。延州节度使杨汉章正要带乡民去京城,临行前,刘景岩派人煽动这些义军造反,结果义军杀了杨汉章,拥立刘景岩当了留后。晋高祖登基后,立刻任命刘景岩为节度使。
刘景岩有个幕僚叫熊皦,这人很聪明,暗中观察刘景岩,觉得他骄横跋扈,难以驾驭,担心他会反叛,就想用好处来迷惑他。于是熊皦就对刘景岩说:“边疆地区不能长久安定,我给你出个主意,让你既能保住名声又能发大财。邠州和泾州有很多肥沃的良田,收益能翻上百倍,您应该多买田地,以此壮大实力。”刘景岩信以为真,一年多下来,果然赚了很多钱。后来,刘景岩派熊皦去京城办事,熊皦就趁机上奏说:“刘景岩不适合待在边疆,应该把他调到内地去。” 于是刘景岩就被调离了延州,先去了邠州,熊皦则升官做了补阙。没过多久,刘景岩又被调到保义,没待多久,又调到武胜。
刘景岩这才明白熊皦是在算计他,于是就诬告熊皦私藏了他的一条玉带,熊皦因此被贬到商州上津当县令。熊皦害怕刘景岩会加害他,就逃跑了,躲进了深山。开运三年,刘景岩被免去武胜的职务,以太子太师的身份退休,回华州老家居住。契丹入侵京城,朝廷派周密镇守延州,刘景岩这才回到家乡。可是延州百姓赶走了周密,拥立了高允权。高允权的妻子是刘景岩的孙女。刘景岩家里田产房屋众多,家奴成群,党项的一些豪族也在他家附近放牧,势力非常强大,刘景岩和他们来往密切。高允权对此很担忧。
高允权的妻子每年都要回娘家探望,刘景岩就对她说:“高允权不过是个小小的县令,却能控制整个延州,他能守得住吗?”高允权对此非常厌恶,但又贪图刘景岩的田产房屋,于是就诬告刘景岩谋反,把他杀害了,刘景岩死时已经八十多岁了。他的长子刘行琮,曾任德州刺史,被罢官后留在京城,也被高允权杀害了。他的次子刘行谦,是高允权妻子的父亲,他上奏说刘行谦并非刘景岩的儿子,所以刘行谦才得以幸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