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质,字子徵,是河南人。他爸爸卢望,在唐朝当过司勋郎中,是个挺重要的官。卢质从小就聪明伶俐,还很擅长写文章。后来他在唐朝当上了秘书郎,结果他母亲去世了,他就辞官回家守孝去了。守孝期满后,他跑到太原去玩,结果被晋王看中,让他当了河东节度掌书记。 卢质跟张承业等人一起商量,决定拥立庄宗为继承人。庄宗快要当皇帝了,就让卢质当大礼使,还升他做了行台礼部尚书。庄宗当上皇帝后,想让卢质当宰相。但是卢质这个人性格比较洒脱,不愿意承担那么大的责任,就坚决推辞了。后来,他被任命为太原尹、北京留守,之后又升任户部尚书、翰林学士。他跟着皇帝平定了梁朝的叛乱,还被临时委任掌管租庸调,后来又升任兵部尚书,之后又当了学士承旨,还被赐封为“论思匡佐功臣”,听着就厉害。天成元年,他被任命为匡国军节度使。三年后,他又当了兵部尚书,兼管太常卿的事务。他先后在河阳、横海这些地方担任要职。

一开始,梁朝篡夺了唐朝的政权,把唐哀帝封为济阴王,后来又毒死了他,把他埋在了曹州。到了后唐同光三年,庄宗想重新下葬唐哀帝,但是曹太后去世了,这事儿就搁置了。只是把哀帝的墓地稍微扩大了些,按时祭祀而已。卢质就建议说,应该给唐哀帝建庙,追封谥号。他建议的谥号是“昭宣光烈孝皇帝”,庙号是“景宗”。天成四年八月初九,明宗皇帝在文明殿,派卢质拿着册子去曹州建庙。但是有些人反对,说唐昭宗和何皇后都被梁朝杀害了,导致了国家的灭亡,“昭宣光烈”这个谥号不太合适;而且建庙称宗,却不能把庙宇列入太庙,这些都不对。大家就都开始批评卢质,大臣们也觉得这事儿办得不好,于是就上奏请求取消庙号。

秦王因为谋反被杀,(秦王)李茂贞被免职,但让他担任右仆射,同时兼任河南府知府。后来废帝李儇在凤翔起兵反叛,愍帝李𬭛派兵去讨伐他,把国库里的钱都拿出来重重赏赐士兵,结果军队到了凤翔,士兵们都叛变投降了。废帝把这些士兵都带到东边,答应事成之后重重赏赐他们,但士兵们得到的赏赐都超过了预期。废帝李儇重新当上皇帝后,官员们上交的户籍数量非常少,废帝大发雷霆。从各地的节度使到刺史,都拿出钱财来支援国库,但还是不够,三司使王玫建议动员百姓捐献钱财来补充国库。于是皇帝就让李茂贞和王玫等人一起商量如何征收钱财,但因为贫富差距太大,怨声载道,监狱里关满了人。六七天下来,只收到了不到十万钱。废帝为此很苦恼,就命令李茂贞等人向百姓借民房,收取五个月的租金,这导致百姓更加怨声载道。后来晋高祖李克用当了皇帝,李茂贞因为生病,被调到西京任职,后来被任命为太子太保。李茂贞去世时,享年七十六岁,追赠太子太师,谥号文忠。

吕琦,字辉山,是幽州安次人。他父亲吕兖,是横海军节度使判官。当时节度使刘守文和他的弟弟刘守光打仗,刘守文战败身亡,他的部下和百姓拥立他的儿子刘延祚当领导,并让吕兖当他的谋士。后来刘延祚又被刘守光打败,吕兖被杀害了。刘守光很恨吕兖,并且灭了吕兖全家。吕琦当时十五岁,被抓了起来,要被处死。吕兖以前的朋友赵玉骗监斩官说:“这是我的弟弟。”监斩官信以为真,就放走了吕琦。赵玉和吕琦一起逃走,吕琦腿脚不好,走不快,赵玉就背着他走,走了几百里路,改了名字,沿路乞讨,才得以逃生。

琦长得漂亮,气质也好,很有节操和气概。他很小就失去了家,就在汾河、晋水一带游学。唐庄宗镇守太原的时候,把他任命为代州军事推官。后来,他又当上了横海节度使赵德钧的推官,之后进京做了殿中侍御史。明宗当政的时候,他升任驾部员外郎,还兼任侍御史知杂事,负责处理一些杂务。

河阳的仓库主管藏吏,偷盗了仓库里的东西。这事儿被送到了军营的监狱,负责审理案件的狱吏尹训收受了贿赂,反而把案子给翻了。被冤枉的人就到朝廷告状,朝廷把案子交给御史台调查。御史台查明了尹训受贿的事实,奏请把尹训抓到御史台来审问。尹训当时被权臣安重诲包庇着,想蒙混过关,但琦坚持不懈地追查,尹训害怕了,最后自杀了,案子才真相大白,好多被冤枉的人都因此得救了。

一年多以后,琦升任礼部郎中、史馆修撰。

话说后唐末帝在河中丢了地盘,被赶到清化坊住着,跟吕琦是邻居。吕琦经常去看望他。后来末帝又当了皇帝,对吕琦特别好,升他当了好多官,比如知制诰、给事中、枢密院直学士、端明殿学士,官职一个比一个高。

那时候,石敬瑭在河东称霸,野心勃勃,末帝心里很不安,就经常找吕琦和李崧商量对策,俩人出谋划策,帮了不少忙。吕琦说:“石敬瑭这小子,肯定要拉契丹人来帮忙,咱们得先下手为强,把他搞定。” 你想啊,早些年明宗的时候,王都反叛定州,契丹派秃馁、荝剌他们来帮忙,结果被赵德钧、王晏球打败了,秃馁还被杀了,荝剌他们都被押到京城来了。后来契丹人几次派使者来要人,态度特别卑微,明宗直接把使者给杀了,根本不理他们。 后来东丹王又逃到中原,契丹就更想跟咱们讲和了。吕琦就建议说:“现在的情况,不如跟契丹讲和,就像汉朝以前那样,每年给他们送点金银财帛,再把公主嫁过去,这样那些强大的藩镇就没有外援了,他们的反叛之心也就消除了。”

李崧把吕琦的主意告诉了三司使张延朗,张延朗一听就高兴了,说:“只要能解决国家危机,就算每年花掉十多万贯钱,我也能想办法弄到!”于是他们一起向末帝建议。末帝一听特别高兴。过了几天,末帝又把吕琦他们说的这事儿问枢密直学士薛文遇,薛文遇强烈反对,还念了戎昱的诗“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来讽刺吕琦他们。末帝一听就火了,赶紧把吕琦和李崧叫来,问他们到底是怎么想的。吕琦他们一看皇帝生气了,赶紧说:“我们都是为了国家着想,可不是为了讨好契丹人!”

末帝更生气了:“你们辅佐朕,想让国家太平,结果却是这样?朕的女儿还小,你们想把她嫁给那些蛮夷?金银财帛是用来养兵保国的,你们却要拿去送给敌人,这成什么话?”李崧他们吓得直磕头,磕了好多次,吕琦实在受不了了,腿都软了,先停了下来。末帝说:“吕琦你小子还挺硬气,敢把我当小孩儿看?”吕琦说:“臣身体不好,磕头太多受不了,请允许我休息一下。” 等缓过劲儿来,吕琦说:“陛下要是觉得我们的建议不对,惩罚我们也行,磕头也没什么用啊!” 末帝气消了一点,说:“别磕头了。”赏了吕琦一杯酒,打发他们走了,和亲的计划也就搁浅了。 后来,吕琦升了御史中丞,几个月后又当了端明殿学士。

后来石敬瑭果然在太原起兵,还拉了契丹人帮忙,最后导致后唐灭亡。吕琦投靠了后晋,当了秘书监,后来又升到兵部侍郎。天福八年,吕琦去世了。

赵玉当上了职方员外郎,薛琦把他当亲爹一样对待。赵玉生病了,薛琦亲自尝药,悉心照料,直到赵玉去世,还帮他料理后事。赵玉的儿子赵文度从小没了爹,薛琦像对待亲儿子一样教他读书,后来赵文度考中了进士。薛琦自己有两个儿子,叫余庆和端。

薛融是山西平遥人。年轻的时候就因为学问好而出名,唐明宗的时候当上了右补阙,还兼任弘文馆直学士。后来晋高祖李克用镇守太原,薛融当了他的观察判官。李克用后来搬到郓州去了,想据守太原对抗朝廷的命令,就召集幕僚们开会,问大家这事儿行不行。有些人拍马屁说行,有些人吓得不敢说话,只有薛融不慌不忙地说:“我就是一个读书人,不懂军事啊,这生死存亡的大事,哪能随便说呢!”李克用也没怪他。李克用当皇帝后,薛融被任命为吏部郎中,还兼任侍御史知杂事。后来又升了好几级,做到左谏议大夫,接着又升任中书舍人。薛融说:“写文章不是我的强项啊。”就推辞不接受这个职位。当时朝廷下令修建洛阳皇宫,薛融上书强烈反对,晋高祖采纳了他的意见,马上就下令停止了这项工程。之后薛融又升任御史中丞,后来又改任尚书右丞,到西京去工作。最后薛融去世了,享年六十岁。

何泽是广州人,他爸爸何鼎,在唐朝末年做过容管经略使。何泽从小就爱学习,尤其擅长写诗作词。后来考中了进士,当上了洛阳县令。唐庄宗特别喜欢打猎,经常跑到老百姓的地里去,何泽就偷偷躲在草丛里等着庄宗,然后冲着他的马劝谏说:“陛下您还没能平定天下,让百姓休养生息,却偏偏要加重百姓的负担,搜刮民脂民膏来供给军队。现在庄稼快要成熟了,您怎么还这么放纵自己去打猎,糟蹋庄稼呢?老百姓拿什么交税,官吏又拿什么督促他们耕种呢?陛下您要是听不进我的话,我情愿死在您马前,让后世知道您的错误!”唐庄宗哈哈大笑,然后就停止了打猎。之后,何泽被提拔为仓部郎中。

到了唐明宗时期,何泽多次上书给皇帝提建议。有一次明宗想去汴州,还想再去邺城,但是老百姓对此意见很大,大臣们也多次劝谏,但明宗都不听。何泽就在宫殿里直接劝谏,明宗很欣赏他,就把他提升为吏部郎中、史馆修撰。虽然何泽在外人面前表现得很正直,但私底下却很阴险狡诈。他经常在内殿侍奉皇帝,等其他人都退下后,他独自留下,用笏板叩头,然后朝着北方喊:“明主啊,明主啊!”听到的人都很嘲笑他。

五代时期,老百姓饱受战乱之苦,很多人因为家里人生病,就割下自己身上的肉;或者家里人死了,就割下自己的乳房来修建坟墓,以此来逃避州县的赋税。户部每年发放的免税凭证多得数不清,但同时又要求州县上交大量的纸张,叫做“蠲纸”。何泽上书陈述了这种做法的弊端,明宗下令废除了户部这种“蠲纸”的做法。何泽和宰相赵凤以前就认识,经常私下里和赵凤交往,想让赵凤帮他谋个给谏的职位。但是赵凤看不起他这个人,就把他安排了个太常少卿的职位。圣旨还没下达,何泽就知道了,马上就以新官的身份上书自诉。奏章到了中书省,赵凤等人说:“何泽还没正式上任就自称新官,这是轻慢朝廷,应该依法处置他!”于是,何泽被授予太仆少卿的虚职,让他退休回河阳老家。何泽当时已经七十岁了,仍然渴望做官,就派他的婢女宜子进宫上书,建议立秦王为太子。秦王本来就骄横跋扈,做了不少坏事,最终酿成大祸,而这一切的祸根都源于何泽。后来晋高祖即位,召他回朝做太常少卿,不久后何泽就病死在家中。

王权,字秀山,是太原人。他是唐朝左仆射裴起之的曾孙。他爸爸王荛,官做到右司郎中。王权考中了进士,当上了右补阙。唐朝灭亡后,他在后梁当了职方员外郎、知制诰、翰林学士,后来一步步升迁,做到御史中丞。唐庄宗灭了后梁,王权被贬到随州当司马。后来他又被起用,当了右庶子,然后又升到户部尚书。到了后晋高祖石敬瑭当政的时候,王权当上了兵部尚书。当时,高祖石敬瑭要他去契丹朝拜,王权叹了口气说:“我虽然没什么本事,怎么能向契丹人下跪磕头呢?”于是推辞不去,因此被停职。一年多后,他以太子少傅的职位退休。去世时七十岁,追赠左仆射。

史圭,是常山石邑人。为人聪明敏捷,好学上进。他做过宁晋、乐寿两县的县令,政绩很好,当地百姓还立碑歌颂他。后来郭崇韬镇守成德的时候,请他当从事。到了后唐明宗时期,史圭当上了尚书郎。安重诲当了枢密使后,推荐史圭当直学士。按照惯例,直学士虽然官职不高,但是要负责处理文书,参与各种事务,和判官差不多。安重诲自己不识字,就依靠史圭给他出主意,这才允许史圭上殿侍立。枢密直学士上殿侍立,是从史圭开始的。后来史圭又升任尚书右丞,主管吏部选官。安重诲死后,史圭被外放到贝州当刺史。卸任后回到常山,闭门不出,与世隔绝,出门也只是坐车在乡里转转。后晋高祖石敬瑭建立政权后,召他回朝,任命他为刑部侍郎、盐铁副使,后来又升任吏部侍郎,负责选官,很有政绩。后来因为生病退休,最后死在常山。

龙敏,字欲讷,是河北永清人。年轻的时候在当地做官,担任过参军。后来刘守光造反,龙敏躲到了沧州,然后去了后梁,在那边待了很久也没被朝廷任用。龙敏跟冯道关系很好,冯道当时是唐庄宗的幕僚,龙敏就偷偷地去投奔他。当时监军张承业对冯道说:“听说你有个朋友,让他也一起来吧。”冯道就带龙敏去见张承业,张承业就让龙敏当监军巡官,负责记录奏章。唐庄宗登基后,召见龙敏,任命他为司门员外郎。

龙敏的父亲叫咸式,七十多岁了,他的祖父九十多岁了,都住在邺城。龙敏就请求朝廷让他担任兴唐尹,好尽孝心侍奉祖父母,他的孝行名扬一时。后来龙敏的母亲去世了,他辞官回家守孝。这时赵在礼造反,逼着龙敏复职。唐明宗即位后,赵在礼被困在沧州,龙敏这才得以继续守孝。守孝期满后,龙敏官职一路升迁,最后当上了兵部侍郎。冯赟担任北京留守,就请龙敏当副留守。后来冯赟进京担任枢密使,龙敏就升任吏部侍郎。

那时候,晋高祖李克用起兵太原,向契丹借兵。唐朝的废帝在怀州,赵德钧父子有不臣之心,张敬达驻军晋安,形势非常危急。废帝向大臣们询问对策,龙敏说:“晋王之所以能倚仗的,就是契丹兵。现在契丹的东丹王是失去王位的君主,现在在后唐的京城,如果我们派兵护送东丹王从幽州回到他的西楼,契丹必然会有后顾之忧,哪还有心思帮助晋王?晋王失去了契丹的帮助,大事就完了!”他又对李懿说:“我龙敏是燕地人,很了解赵德钧。赵德钧当将军,只会守城固垒,激励士兵而已,让他去打硬仗,奋不顾身,他可做不到。更何况他还心怀异志呢?现在听说陛下还有五千匹战马,我希望能够调拨一千匹壮马,一千名精兵,再给一位勇猛的将领十万贯钱,从平遥沿着山路,绕过契丹人的包围,直奔官砦,边打边走,只要能到达一半的路程,事情就能成功了!”李懿把龙敏的建议告诉了废帝,但是废帝没有采纳。不过大家都佩服龙敏的胆识和远见。

后来龙敏在后晋担任太常卿,出使吴越。当时出使吴越的官员,见到吴越王都要下跪行礼,只有龙敏只是拱手作揖。回朝后,龙敏升任工部侍郎。乾祐元年,龙敏头部生疮去世,死后被追赠为右仆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