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族,本来是匈奴的分支。唐朝末年的时候,他们住在阴凉川,位置在营州府的西边,幽州的西南,方圆都有几百里地,拥有两万骑兵。奚族分成五个部落:阿荟部、啜米部、粤质部、奴皆部、黑讫支部。后来他们搬到了琵琶川,在幽州东北几百里外。那地方黑羊很多,马匹前蹄很结实,跑得很快,上山追逐野兽,上下翻飞,速度极快。
契丹的阿保机势力强大,室韦、奚、霫都臣服于他。奚人经常在边境为契丹守卫,却遭受契丹的残酷压迫。奚王去诸心怀怨恨,于是带领一部分人西迁到妫州,靠着北山打猎为生,经常采集北山上的麝香和人参贿赂刘守光以求自保。他们的族人发展到几千帐篷,逐渐分成了东奚和西奚。去诸的后代,还算懂得耕种,每年向边民借用荒地种黍子,秋天收割后,就把黍子藏在山下,别人都不知道藏在哪里。他们用平底瓦鼎煮黍子粥,用凉水冲淡了喝。
去诸死后,他的儿子扫剌继位。后唐庄宗消灭了刘守光,赐给扫剌李姓,改名为李绍威。李绍威死后,他的儿子拽剌继位。唐朝同光年间以后,李绍威父子多次派使者朝贡。一开始,李绍威娶了契丹人舍利逐不鲁的姐姐为妻,后来逐不鲁叛逃到西奚,李绍威又把逐不鲁娶了。晋高祖建立政权后,把幽州和雁门关以北的地区割让给了契丹。这时,李绍威和逐不鲁都已经死了,耶律德光已经即位,并从北方撤军回契丹。拽剌到耶律德光马前迎接,耶律德光说:“这不是你的罪过,背叛我的是扫剌和逐不鲁。”于是下令掘开他们的坟墓,把他们的骨灰扬了。后来耶律德光灭了后晋,拽剌一直带着军队跟随他。此后,拽剌就再也没有出现在中原地区了。
自从去诸迁到妫州,另立西奚之后,留在琵琶川的东奚也被契丹吞并了,从此就销声匿迹了。
吐浑,以前叫吐谷浑,也有人说是乞伏乾归的后代。从北魏开始,吐浑的名字就出现在中国的史书上了,他们住在青海湖一带。唐朝至德年间,吐蕃攻打吐浑,吐浑部落四散,投降唐朝的就被安置在河西地区。吐浑的大姓有慕容、拓拔、赫连等等。唐懿宗时期,吐浑首领赫连铎担任阴山府都督,参与平定庞勋的叛乱,因为立功被封为大同军节度使。后来被晋王打败,吐浑势力更加衰弱,分散居住在蔚州附近。
到了唐庄宗时期,吐浑出现了一个首领叫白承福,他依托中山北面的石门设防。唐庄宗设立宁朔、奉化两府,任命白承福为都督,还赐给他李绍鲁这个名字。唐朝灭亡前,吐浑一直派使者向中原朝贡。
晋高祖建立晋朝后,把雁门关以北的土地割让给了契丹,吐浑就成了契丹的属民,受尽了契丹的欺压和盘剥。当时,安重荣镇守成德,有反叛之心,暗中派人招降吐浑入塞。白承福等人就从五台山进入中原地区。契丹的耶律德光大怒,派使者责备晋高祖,晋高祖害怕了,就派供奉官张澄率兵在并州、镇州、忻州、代州等地的山谷中搜捕吐浑,把他们赶出去。但是晋朝也害怕契丹,想利用吐浑来对抗契丹,所以暗中派刘知远镇守太原安抚他们。晋高祖在位期间,白承福多次派使者朝贡。
后来晋出帝和契丹断绝盟约,召白承福入朝,任命他为大同军节度使,对他非常优待。契丹和晋朝在黄河边上对峙,白承福就率领他的军队跟随晋出帝对抗契丹。那一年天气非常热,吐浑很多人因为疾病而死,于是晋出帝就让白承福回到太原,居住在岚州、石州之间。刘知远渐渐地开始欺辱他们,白承福就计划再次逃回塞外。刘知远就用军队包围了吐浑部落,杀死了白承福以及赫连海龙、白可久、白铁匮等大姓首领,他们大量的羊马和财物都被没收了。剩下的吐浑人,就由他们的一个别部首领王义宗统领。从此,吐浑势力衰微,再也没有出现在历史舞台上。
一开始,唐朝把承福那一支当成熟吐浑。长兴年间,又有个叫杜每儿的生吐浑来进贡。这杜每儿,他那个国家在哪儿、是什么部族,根本就不知道。到了后汉乾祐二年,又有个叫何戛剌的吐浑来进贡,也不知道是生吐浑还是熟吐浑,反正这些情况都很模糊,没法细查。
后来,达靼,是靺鞨的后代,本来住在奚族和契丹的东北面。后来被契丹打败了,部族就散开了,有的归顺契丹,有的归顺渤海国,还有一些散落在阴山一带,自己称作达靼。唐朝末年,他们才开始跟中原有联系。其中有两个人,叫每相温、于越相温,在咸通年间,跟着朱邪赤心一起打庞勋。后来李国昌、李克用父子被赫连铎他们打败了,就逃到了达靼。后来又跟着李克用进关中打黄巢,这才在云州、代州一带定居下来。他们那儿的习俗是擅长骑马射箭,养了很多骆驼和马。他们首领的名字、部族的情况,都查不清楚,只知道他们跟中原有过往来。
同光年间,都督折文逋多次从河西来进贡骆驼和马。后唐明宗在定州打王都的时候,王都勾结契丹来入侵,明宗就命令达靼进入契丹境内,以壮声势,还派宿州刺史薛敬忠把缴获的契丹军队的二百五十面团牌和几百支弓箭赏赐给了云州生界达靼,这说明唐朝经常征调他们。长兴三年,达靼首领颉哥带着四百多人来归顺。一直到后周显德年间,他们都经常来进贡。
党项,是西羌的后代。他们的地盘在《禹贡》里说的析支地区,东到松州,西到叶护,南到春桑,北到吐浑,地盘有三千里多。他们没有城池,只有房子,用毛皮和罽(jì)盖着。他们的人爱偷东西,但是寿命很长,经常能活到一百五六十岁。他们的大姓有细封氏、费听氏、折氏、野利氏,其中拓拔氏最厉害。唐德宗的时候,党项各部都陆续归顺了朝廷,住在庆州的叫东山部落,住在夏州的叫平夏部落。他们部族里有大姓,但是没有统一的首领,各个部落之间也不统一,散落在邠州、宁州、鄜州、延州、灵武、河西,东到麟州、府州一带。从同光年间以后,那些厉害的大姓就各自来进贡了。
明朝明宗时期,朝廷下令在边境设立马市,很多少数民族都来中国买卖马匹,其中回鹘和党项的马最多。明宗为了笼络怀远地区的人民,对他们带来的马匹,不管好坏都买下来,而且价格还常常高于市场价。往返的食宿和路费朝廷都承担,费钱不少。这些怀远人每次到京城,明宗都会在皇宫接见他们,款待他们喝酒吃饭。等他们喝醉了,就一起唱歌跳舞,了解他们的风俗习惯,以此为乐。临走的时候,还会赏赐他们很多东西,一年下来要花掉上百万钱。朝中的大臣们都觉得这样不行,多次向明宗进言。于是,明宗下令让官吏在边境马市直接收购马匹,不再让他们来京城朝贡。可是党项人觉得这样很划算,所以还是不断地来。尤其是在灵州、庆州一带的党项人,经常侵犯边境,打家劫舍。
自打河西回鹘向中国朝贡之后,路上的党项部落就经常拦截抢劫回鹘使者,把他们卖给其他民族换牛马。明宗派灵武的康福、邠州的药彦稠等人带兵去讨伐他们。康福等人打败了阿埋韦悉褒勒强赖埋厮骨尾以及他们的首领连香李八萨王、都统悉那埋摩、侍御乞埋嵬悉逋等部族,杀死了几千人,缴获了大量的牛羊和被抢劫来的外国珠宝等物品,都赏赐给了士兵。从此,党项的骚扰才稍微减轻了一些。
到了后周太祖时期,府州党项尼也六泥香王子、拓拔山等人来朝贡。广顺三年,庆州刺史郭彦钦贪图党项人的牛羊马匹,欺压各个部落,唯独野鸡族强硬,不肯屈服。郭彦钦就诬告野鸡族犯边。太祖派使者去安抚他们。野鸡族因为受不了郭彦钦的欺压,不肯听从朝廷的命令。太祖就派邠州的折从阮、宁州刺史张建武等人去讨伐他们。张建武这个人很勇猛,一心想立功,不懂得如何与少数民族相处,就率军攻打野鸡族,杀了几百人。而喜玉、折思、杀牛这三个部落听说张建武打败了野鸡族,就各自用牛酒犒劳军队。军队见有利可图,反而抢劫了这三个部落。这三个部落联合起来,把张建武的军队诱骗到包山,利用险峻的地势,一起攻击他们,军队坠入山谷,死伤惨重。太祖大怒,惩罚了张建武等人,又选派了优秀的官吏担任庆州刺史,去安抚那些部落。
其他的少数民族,很多都散落在边疆地区,但是他们没有自己的国家和领袖,所以没办法一一记录下来。
突厥的情况就不同了,他们的国土、世袭君主、部族、名称、风俗习惯,在唐朝的史书上都有记载。到了唐朝末年,他们被其他少数民族侵扰,部族逐渐分散了。五代时期,突厥曾经几次来朝贡。后唐同光三年,浑解楼来朝贡;后唐天成二年,首领张慕晋来朝贡;后唐长兴二年,首领杜阿熟来朝贡;后晋天福六年,他们还派使者薛同海等人来朝贡。总共来了四次,之后就再也没来了。不过,当时的突厥已经很弱小了,来朝贡的次数也不多,所以他们的君主和历史记录都丢失了,没办法详细记载。
吐蕃的情况,他们的国土、世袭君主、部族、名称、风俗习惯,也都在唐朝的史书上有记载。在唐朝鼎盛时期,河西、陇右三十三州,其中凉州最大,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人民生活富足快乐。那地方适合养马,唐朝在那里设立了八个马监,养马三十万匹。用安西都护府来管理西域三十六国。唐朝在那一带的军队驻地、监察机构、各种办事机构,共有三百多个城池,经常派中国军队轮流驻守,凉州还设有节度使。安史之乱爆发后,唐肃宗在灵武起兵,把河西所有的军队都调去平叛,吐蕃趁机攻占了河西和陇右,一百万汉人沦为俘虏。唐文宗时期,曾经派使者去西域,看到甘州、凉州、瓜州、沙州等地的城池还跟以前一样,而那些被吐蕃俘虏的人,看到唐朝的使者,都夹道欢迎,哭着喊着说:“皇帝还记得那些被吐蕃俘虏的人民吗?”这些人都是天宝年间被俘虏的人的后代,他们的语言稍微有些变化,但是衣服穿戴还跟以前一样。
五代的时候,吐蕃已经衰弱了,回鹘、党项这些少数民族势力瓜分了吐蕃的土地,但并没有完全控制吐蕃的人民。当时中原地区也很乱,无力管辖这些地方,只有甘州、凉州、瓜州、沙州这四个州还经常跟中原王朝联系。甘州是回鹘的牙帐所在地,而凉州、瓜州、沙州的将领官吏,还自称是唐朝的官员,经常派人来朝廷请求朝廷的任命。
从梁太祖开始,就曾经让灵武节度使兼管河西节度使,负责管理甘州、肃州、威州等地。但实际上,只是名义上归属朝廷,凉州的守将实际上是自治的。唐朝长兴四年,凉州留后孙超派大将拓拔承谦以及一些僧侣、道士、老人杨通信等人到京城请求朝廷授予官印。明宗问孙超他们家族的来历,拓拔承谦说:“吐蕃攻陷凉州后,张掖人张义朝招募士兵击败了吐蕃,唐朝就封张义朝为节度使,派了两千五百名郓州兵驻守凉州。唐朝灭亡后,天下大乱,凉州以东地区被突厥和党项隔断,那些郓州兵就留在了凉州,回不去家乡了。现在凉州的汉人,都是那些驻守士兵的后代。”明宗于是任命孙超为节度使。
清泰元年,留后李文谦来请求朝廷任命。几年后,凉州人赶走了李文谦,灵武的冯晖派牙将吴继勋代替李文谦担任留后,那是天福七年。第二年,晋高祖派泾州押牙陈延晖带着诏书去安抚凉州,结果凉州人竟然劫持了陈延晖,拥立他当了刺史。到了汉隐帝时期,凉州留后折逋嘉施来请求朝廷任命,汉朝就封他为节度使。这个嘉施,是个当地土豪。周广顺二年,嘉施派人到京城买马,顺便又来请求朝廷任命他为节度使。当时,枢密使王峻当权。王峻有个老朋友叫申师厚,年轻时做过盗贼,后来当了兖州的牙将,跟王峻关系很好。后来王峻权势很大,申师厚却衣衫褴褛,蓬头垢面,每天都在王峻府门外等候,一见到王峻出门就跪在马前,诉说自己饥寒交迫,王峻却一直没给他安排差事。而嘉施等人来请求担任节度使,王峻就建议说:“凉州地处边远,深入少数民族地区,朝廷以前从未派官员管理那里,不如招募一些率府率、供奉官,看看有没有人愿意去。”一个月过去了,没有人报名,于是王峻奏请任命申师厚为左卫将军,不久又任命他为河西节度使。
申师厚到了凉州后,推荐押衙副使崔虎心、阳妃谷首领沈念般等人,以及一些中原王朝留下的士兵的后代王廷翰、温崇乐、刘少英等人担任将吏。他还从安国镇到凉州之间,设立了三个州来控制各少数民族,并任命当地的首领为刺史。但是,凉州汉人和少数民族混居,申师厚为人又小气,不能很好地治理当地。到了周世宗时期,申师厚留下他的儿子就逃跑了,凉州从此就和中原王朝断了联系。只有瓜州和沙州,在整个五代时期一直和中原王朝保持联系。沙州,在梁开平年间曾经有个节度使叫张奉,自称“金山白衣天子”。到了唐庄宗时期,回鹘来朝贡,沙州留后曹义金也派使者依附回鹘来朝贡,庄宗就封曹义金为归义军节度使、瓜沙等州观察处置等使。晋天福五年,曹义金死了,他的儿子曹元德继位。到天福七年,沙州曹元忠、瓜州曹元深都派使者来朝贡。周世宗时期,又任命曹元忠为归义军节度使,曹元恭为瓜州团练使。他们进贡的物品有:硇砂、羚羊角、波斯锦、安西白灊、金星矾、胡桐律、大鹏砂、毦褐、玉团。这些贡品都是根据进贡的人来命名的,而他们的死亡年份和继承顺序,史书上都没有记载。
话说吐蕃啊,在梁朝的时候压根儿就没听说过。到了唐朝天成三年,回鹘王仁喻来咱们这儿朝拜,吐蕃也跟着派使者来表示臣服,从那以后就经常来中国了。唐明宗皇帝曾经在端明殿接见他们的使者,还问他们住在哪儿,使者说:“往西走,过了泾州两千里路。”明宗皇帝赏赐他们每人一张虎皮,他们都披着虎皮跪拜,身子扭来扭去,帽子都掉了,头发乱糟糟的像蓬草一样,明宗皇帝和左右的人都笑得不行。到了唐汉隐帝的时候,他们还来朝贡呢,后来就再也没来了,史书上也没记载他们之后几代君王的事儿了。
回鹘,那可是唐朝的大麻烦。他们国家的地理位置、历代君王、风俗习惯,唐朝的史书上都有记载。唐朝还把公主嫁给他们呢,所以他们一直把中国当成他们的舅家。他们国家最早在娑陵水上,后来被黠戛斯打败了,就搬到了天德、振武一带,又被石雄、张仲武给打败了,剩下的那些人就往西边跑了,成了吐蕃的属民。那时候吐蕃已经占领了河西、陇右地区,就把这些四散的回鹘人安置在那里了。
五代十国的时候,甘州和西州那边的老百姓,曾经到过中原地区。甘州的回鹘人经常来中原,还管中原叫“舅舅”,中原朝廷呢,也在诏书里管他们叫“外甥”。梁朝乾化元年,回鹘派都督周易言等人来中原朝贡,史书上没记载他们的君主是谁。梁朝给周易言等人封了官爵,又派左监门卫上将军杨沼护送他们回国。
到了唐庄宗的时候,回鹘王仁美派使者来朝贡玉器和马匹,自称“权知可汗”。庄宗就派司农卿郑续带了皇帝的册命,封王仁美为“英义可汗”。同年,王仁美死了,他弟弟狄银继位,又派都督安千想等人来朝贡。同光四年,狄银死了,阿咄欲想当可汗。天成二年,回鹘权知国事王仁裕派李阿山等人来朝见后唐明宗,明宗册封王仁裕为“顺化可汗”。到了后晋高祖的时候,又册封他为“奉化可汗”。至于这个阿咄欲,跟狄银是什么关系,他当了多久可汗,史书上都没记载;而王仁裕在五代时期一直都来朝贡,史书上也没详细记录。
他们那地方出产玉石、牦牛、绿色的野马、独峰驼、白貂、羚羊角、硇砂、海狗肾、金刚钻、红盐、罽氎(一种毛织物)、騊駼(一种野牛)的皮革。那里适合种植小麦、青稞、黄麻、葱、蒜、芫荽,他们用骆驼耕地种庄稼。他们的可汗住楼房,可汗的妻子被称为“天公主”,宰相被称为“媚禄都督”。见可汗的时候,要脱帽散开头发才能进去,这是他们的礼仪。女人都把头发梳成高高的发髻,大概五六寸高,用红布包起来;结婚以后,再戴上毡帽。他们那里还有一个别的部落,叫“龙家”,他们的风俗跟回鹘人差不多。
长兴四年,回鹘人来进贡了一对白隼,后唐明宗下令解开绳子放飞了它们。从明宗开始,回鹘人经常跟中原进行马匹交易,他们带来的玉石都归属官府,老百姓私下交易会被处罚。周太祖的时候取消了这个禁令,老百姓可以跟回鹘人自由交易,所以玉石的价格一下子就便宜了一倍。显德年间,回鹘人又来进贡玉石,世宗皇帝说:“玉石虽然珍贵,但没什么用处。”就把玉石拒收了。
话说啊,于阗国的情况,它的地理位置、国王世系和风俗习惯,在唐朝的时候还算比较了解。可是到了五代十国那个乱糟糟的时期,中国自己都乱成一锅粥了,哪还有心思管那些远方的国家呢?那些以前跟中国有过往来的国家,现在也就只知道个名字,至于他们的国王是谁,从哪一代传到哪一代,完全搞不清楚了。于阗就更远了,离京城足足有上万里呢!它国土的西南边靠近葱岭,跟印度的婆罗门国是邻居,不过两国之间也隔着三千多里地;南方跟吐蕃接壤,西北方向到疏勒也要走两千多里路。
晋朝天福三年,于阗国王李圣天派使者马继荣来进贡,贡品有红盐、郁金、牦牛尾和玉石等等。晋朝就派供奉官张匡邺,让他暂时代理鸿胪卿的职务,又派彰武军节度判官高居诲当判官,一起给李圣天册封,正式封他为“大宝于阗国王”。那一年冬天十二月,张匡邺他们从灵州出发,走了两年才到于阗,又过了七年冬天才回到长安。高居诲这个人啊,倒是记得沿途经过的山山水水和各个国家的情况,可是偏偏记不住李圣天是哪一代国王,他的祖先是谁。
居诲的记录里写着:从灵州出发,过了黄河,走了三十里地,才开始进入沙地,进入党项的领地。这些沙地分别叫做细腰沙、神点沙。到了三公沙,就在月支都督的营帐里过夜。从这里继续走,在沙地上走了四百多里,到达黑堡沙,这里的沙地特别广阔,于是我们就上了沙岭。这沙岭就是党项的牙帐所在地,他们的首领叫做捻崖天子。
我们渡过白亭河到达凉州,从凉州往西走五百里就到了甘州。甘州是回鹘的牙帐所在地。甘州南边,山区绵延一百多里,那是汉代小月支的故地,那里住着另外一个民族,叫做鹿角山沙陀,据说他们是朱耶氏的后代。从甘州往西走,就开始进入沙漠了。沙漠里没有水,我们只能带着水走。甘州人教晋朝的使者做一种叫做“马蹄木涩”的东西,这木涩上有四个孔,马蹄上也凿四个孔,然后把木涩装在马蹄上;骆驼蹄子就用牦牛皮包起来,这样才能在沙漠里行走。
西北方向五百里到达肃州,渡过金河,再往西一百里出了天门关,又往西一百里出了玉门关,就进入了吐蕃的领地。吐蕃男人戴的是汉人的帽子,女人头发编成辫子,戴着各种各样的珠子,据说好的珠子一颗就能换一匹好马。继续往西走就到了瓜州和沙州,这两个州有很多汉人居住。听说晋朝的使者来了,当地的刺史曹元深等人就到郊外迎接,还问使者天子最近怎么样。瓜州南边十里就是鸣沙山,据说冬夏都有声音,像雷声一样响,说是《禹贡》里说的流沙。再往东南十里就是三危山,据说这是三苗氏族逃窜的地方。
往西走,渡过都乡河就是阳关。沙州的西边是仲云,他们的牙帐设在胡卢碛。据说仲云人是小月支的后代,他们骁勇善战,瓜州和沙州的人都怕他们。胡卢碛,是汉明帝时期征讨匈奴,在吾卢屯田的地方,那里地里缺水,冬天又很冷,经常下雪,只有每天天气暖和,雪融化了,才能得到水。匡邺等人继续往西走,进入仲云的领地,到达大屯城,仲云派了四个宰相和三十七个都督来迎接晋朝的使者,匡邺等人拿出诏书安慰他们,他们都朝着东方拜见。
从仲云的领地往西走,就开始进入酉兼碛了,这里也没有水,只能挖地找到湿沙,放在胸口止渴。继续往西走,渡过陷河,需要砍下柽柳树枝放在水里才能过去,不然就会陷下去。再往西,就到了绀州。绀州是于阗国设置的,在沙州西南,据说离京城有九千五百里。又走了两天到达安军州,最后到达于阗国。于阗国王的衣冠服饰跟中原差不多,他们的宫殿都朝东,叫做金册殿,还有一个楼叫七凤楼。他们用蒲桃酿酒,还有紫酒、青酒,不知道是怎么酿的,味道却非常好。他们吃的是用蜂蜜拌的粳米饭,还有用酥油拌的粟米饭,穿的都是布帛做的衣服,还有园圃和花木。他们的风俗习惯是信奉鬼神,又信奉佛教。于阗国王居住的地方,经常有五十个穿紫衣服的僧人侍奉左右,那一年是同庆二十九年。于阗国的东南是银州、卢州、湄州,南边一千三百里是玉州,据说汉朝张骞寻找河源的时候,发现于阗的河源,那里盛产玉石,所以叫玉州。
于阗的河源分成了三条河:东边叫白玉河,西边叫绿玉河,再往西叫乌玉河。三条河里都有玉石,颜色各不相同。每年秋天河水干涸后,国王先在河里捞玉,然后才能轮到百姓捞玉。
话说从灵州渡过黄河一直到于阗,路上到处都能看到吐蕃人的帐篷,而且于阗经常和吐蕃打仗抢东西。匡邺他们到了于阗,皇帝对他们有点埋怨,说他们没完成约定好的事。匡邺他们回来后,皇帝又派都督刘再升送去一千斤玉器,还有玉印、降魔杵等等。到了汉朝乾祐元年,皇帝又派使者王知铎去了于阗。
高丽啊,本来是扶余人的一支后裔。他们的国土和君主的情况,在唐朝时期就有记载了。比起其他的蛮夷部落,他们有自己的姓氏,官职名称也比较容易理解。唐朝末年的时候,他们的国王姓高。后唐同光元年,他们派使者广评侍郎韩申一、副使春部少卿朴岩来朝贡,但是史书上没记载这位国王的名字。到了后晋长兴三年,高丽权知国事王建派使者来朝贡,后晋明宗就封他为玄菟州都督、大义军使,还封他为高丽国王。这个王建啊,是高丽的大族出身。开运二年,王建死了,他儿子王武继位。乾祐四年,王武死了,他儿子王昭继位。王氏家族三代,在五代十国时期一直都来朝贡,而且每次继位都要向中国请求认可,中国也总是很优待他们。高丽盛产铜和银,周世宗的时候,还派尚书水部员外郎韩彦卿带着几千匹丝绸去高丽买铜,用来铸造铁器。六年后,王昭又派使者进贡了五万斤黄铜。高丽人普遍识字,喜欢读书,王昭还进贡了《别叙孝经》一卷、《越王新义》八卷、《皇灵孝经》一卷、《孝经雌图》一卷。这《别叙》呢,是讲述孔子生平和弟子事迹的;《越王新义》,用“越王”作为篇目,有点像现在的“正义”之类的注释;《皇灵》,讲的是延年益寿和辟谷;《雌图》,记载的是日食和星象变化。这些书啊,都不是正统的经书。
渤海,本来是靺鞨族,是高丽的一个分支。唐高宗灭了高丽之后,把高丽人分散安置到中国各地,并在平壤设立了安东都护府来管辖他们。武则天当政的时候,契丹攻打北方边境,高丽分支的大乞乞仲象和靺鞨首领乞四比羽逃到了辽东,分别在高丽的旧地称王。武则天派兵打死了乞四比羽,而乞乞仲象也病死了。仲象的儿子祚荣继位,他把比羽的部众也收编了,手下有四十万人马,占据了挹娄地区,向唐朝称臣。到了中宗时期,唐朝设立了忽汗州,任命祚荣为都督,封他为渤海郡王,他的后代就称自己为渤海国了。渤海国的贵族都姓大,开平元年,国王大諲撰派使者来朝贡,一直到显德年间都定期来朝贡。渤海国的国土和物产,跟高丽差不多。大諲撰的世系、继位和去世时间,史书上都没记载清楚。
新罗,是弁韩的后裔。新罗的国土、君主世系、风俗习惯,在唐朝的史书上都有记载。新罗的大族是金氏和朴氏,从唐高祖时期开始,就封金真为乐浪郡王,他的后代一直担任着新罗的统治者。同光元年,新罗国王金朴英派使者来朝贡。长兴四年,新罗权知国事金溥派使者来朝贡。金朴英和金溥的世系、继位和去世时间,史书上也都记载得不清楚。从晋朝以后,新罗就很少来朝贡了。
黑水靺鞨,本来叫勿吉。在北魏时期就出现在中国的史书上了。他们的国家,东边是大海,南边是高丽,西边是突厥,北边是室韦,大致是肃慎族的地盘。他们的人民分成几十个部落,而黑水靺鞨在最北边,特别强悍,没有文字记载。他们的武器是角弓和楛矢。同光二年,黑水靺鞨的兀儿部落派使者来朝贡,之后他们经常来朝贡,是从登州乘船出海,到青州上岸的。第二年,黑水靺鞨的胡独鹿部落也派使者来朝贡。兀儿和胡独鹿是两个部落的首领,分别派使者来朝贡。但是他们的部族世系、继位和去世时间,史书上都没记载清楚。到了长兴三年,胡独鹿死了,他的儿子桃李花继位,曾经请求唐朝册封,之后就再也没有消息了。
唐朝的时候,有个南诏国,在汉朝永昌郡的东边、姚州的西边。唐僖宗逃到蜀地的时候,正需要人去南诏联络,就找到了皇室子弟李龟年,还有徐虎和他的侄子徐蔼。于是,就派李龟年当使臣,徐虎当副使,徐蔼当判官,让他们去南诏。南诏的首都叫苴絺城,不过李龟年他们没去苴絺城,而是去了善阐,跟南诏达成了协议,准备结为姻亲。唐僖宗答应把安化公主嫁给南诏王,南诏非常高兴,还派人跟着李龟年一起来求婚。后来黄巢起义失败,长安收复了,僖宗回长安了,这婚事也就作罢了。
过了些年,到了后唐同光三年,魏王李继岌和郭崇韬等人攻破了蜀国,抓到了蜀王王衍时期俘虏的几十个南诏人,还抓到了徐蔼。徐蔼说自己以前当过南诏使臣,于是后唐就假传圣旨,把那些俘虏放了,还派徐蔼他们拿着金银财宝去招抚南诏,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结果南诏没答应。到了后唐明宗的时候,巂州山后居住的两个部落的首领,一个叫李卑晚,官职是右武卫大将军,他派使者傅能何华来朝贡。明宗封李卑晚为宁远将军。另一个是邛州六姓部落的首领,叫勿定摽莎,被封为怀安郡王,也被封为定远将军。第二年,后唐又派左金吾卫将军乌昭远去南诏当使臣,结果乌昭远没完成任务就回来了。
辰州以西一千五百里外住着牂牁蛮,他们以耕种为生,没有城池和村庄,打起仗来才临时聚集。他们刻木头作为凭证。他们的首领姓谢,名字在唐朝的史书上有记载。天成二年的时候,他们派使者来朝贡过一次,使者是清州八郡刺史宋朝化,穿着打扮跟中原人一样,进贡了二万个豆蔻、五百两朱砂和二百斤蜡。
黔州西南三千里外是昆明,那里盛产羊和马。那里的人头发盘成椎髻,光着脚,披着毛毡,首领还披着虎皮。天成二年,昆明也派使者来朝贡过一次,他们的首领自称昆明大鬼主,罗殿王、普露静王等九个部落都派了使者来,这些使者被称为“若土”,他们跟牂牁蛮一起过来的。
占城啊,就在咱们西南方向的海外。那地方可大了,方圆几百里地,东边是海,西边到云南,南边跟真腊挨着,北边到驩州。那儿的人,风俗习惯跟大食差不多。他们骑大象、骑马,吃稻米、水牛、山羊。奇特的鸟兽嘛,犀牛、孔雀都有。以前啊,占城跟咱们中国压根儿就没来往过。
直到显德五年,他们的国王因德漫才派了个使者叫莆诃散过来,进贡了猛火油84瓶、蔷薇水15瓶。贡品清单是用贝多叶写的,装在一个香木盒子里。这猛火油啊,往东西上洒一点,遇水就着火。这蔷薇水,说是从西域来的,用来洒衣服,就算衣服旧了,香味儿也挥之不去。
五代时期,咱们中国跟外面的蛮夷国家有来往的,最远也就到于阗和占城了。史书上记载的,西北方向的情况还比较详细,东南方向就记载得比较少了,这主要是因为太远了,去的少,而且对咱们中国也没什么利害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