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犨,他祖上是青州人,世代都是陈州的牙将。赵犨小时候和其他孩子们在路上玩耍,他总是指挥大家,像个小将军一样,就连大孩子们都听他的。他爸爸赵叔文看到这一幕,很惊讶地说:“我们家要出个厉害人物了,就是这个孩子!”赵犨长大后,擅长使用弓箭和刀剑,为人勇敢果断,讲义气。刺史听说他的才能,就把他招到自己手下做事。后来,他一路升迁,做到忠武军马步军都虞候。

王仙芝造反,攻占了汝州,眼看就要打到东都洛阳了,赵犨带兵打败了他,王仙芝只好往南逃跑了。没过多久,黄巢又起兵造反,很多州县都落入黄巢手里。陈州的几百个豪杰一起找到忠武军,请求让赵犨当刺史来保护大家,忠武军就推荐赵犨做了陈州刺史。后来,黄巢攻陷了长安,赵犨跟手下将领们说:“照我看,如果黄巢不被长安的老百姓干掉,他一定会带着军队往东跑,咱们陈州正好在他必经之路上!”于是,他就赶紧加固城防,把城里六十里范围内的百姓都迁到城里来,挑选精壮的年轻人,给他们配备武器装备,还让他弟弟赵昶和赵珝当将军。

黄巢战败后果然往东逃窜,先派孟楷去占领项城,赵昶带兵打败了孟楷,把他抓了回来。黄巢随后赶到,听说孟楷被抓了,气得火冒三丈。

这时候,秦宗权带着蔡州投靠了黄巢,黄巢的势力变得非常强大,就带着所有军队包围了陈州,还设置了舂磨,把人肉磨成肉糜来吃。陈州百姓都害怕了,赵犨对大家说:“我家祖祖辈辈都是陈州的将领,我一定能保住陈州!你们这些男儿,应该在生死之间求生存,建功立业,说不定还能因此成就一番事业呢!”陈州百姓听了都士气高涨。黄巢在陈州城北三里扎营,起建宫殿,设置百官,囤积粮草,想长期围困陈州,他的军队号称有二十万。陈州以前有几百架巨弩,都坏了,后来的人也不会修理了。赵珝想办法修好了这些巨弩,弩箭射程能达到五百步,人马都能射穿,所以黄巢不敢靠近。

黄巢围困陈州三百天,赵犨的粮食快吃完了,就向梁朝求救。梁太祖和李克用亲自带兵来支援陈州,在西华打败了黄巢的将领黄邺。西华有很多粮食,黄巢一直依靠这些粮食供应军队,黄邺战败后,黄巢只好解围撤退了。

朱温攻打陈州的时候,陈州刺史陈犨兄弟俩特别恭敬地去迎接他,简直就是马首是瞻。不过陈犨心里很清楚,朱温这小子将来肯定能干出一番大事业,所以他就主动示好,曲意逢迎,给自己找个靠山。他借着朱温对他有恩的由头,特地为朱温修建了生祠,每天早晚都去拜祭。 他还把自己的儿子陈岩嫁给了朱温的女儿,也就是长乐公主。

黄巢起义失败后,秦宗权又来淮西作乱,攻占了二十多个州,陈州和蔡州离得最近,陈犨兄弟拼死抵抗,愣是没让秦宗权攻下来。后来黄巢和秦宗权都死了,唐昭宗就封陈州为忠武军,任命陈犨为节度使。陈犨那时候已经生病了,就把官位让给了弟弟陈昶。没过几个月,陈犨就去世了。

陈昶上任后,正赶上刚刚平息了大乱,他就休养生息,发展农业,对朱温更是忠心耿耿,鞍前马后地伺候着。朱温的军队四处征战,陈昶总是及时送去粮草军需,从没懈怠过。陈昶死后,他的儿子陈珝继任。

陈珝还算有点文化,他学习邓艾的治水方法,疏通了翟王陂,用来灌溉农田。陈犨兄弟在陈州当了二十多年官,陈州的老百姓都非常感激他们。后来朱温打败了韩建,占领了同州和华州,就把陈珝调到同州当留后。 陈珝后来归顺了唐朝,被封为右金吾卫上将军。一年多后,因为生病辞官回家,最后死在了家里,陈州的老百姓为此还罢市表示哀悼。

陈犨的次子陈岩,在梁末帝朱友贞当政的时候,当上了户部尚书兼租庸使,和张汉杰、张汉伦兄弟俩在朝中掌握实权。朱温父子靠着残暴杀戮起家,而朱友贞为人却特别温和恭谨,可惜他是个庸主。因为张汉杰是陈岩妻子的娘家人,所以朱友贞特别信任他们,朝中大臣和老将们都恨得牙痒痒,朱友贞却浑然不觉,最终导致了梁朝的灭亡。

一开始,朱友珪杀死了朱温自立为帝,把朱友贞安置在东都洛阳当留守。陈岩到了洛阳,朱友贞设宴款待他,并坦诚地向他倾诉了自己的困境。陈岩为朱友贞出谋划策,派人去召集杨师厚率兵起义。陈岩回到西都后,和袁象先一起用禁军诛杀了朱友珪,夺回了传国玉玺交给朱友贞。

末帝当了皇帝,朱温觉得自己对梁朝有功,又娶了公主,听说唐朝驸马杜悰官至将相,生活非常奢侈,心里就觉得很没面子,自己比不上他。于是他就霸占了天下最好的田地和豪宅,狠敲诈商人和旅客,他家门口跟市场一样热闹,收上来的赋税和徭役,有一半都进了他的私人口袋,他一顿饭就要花掉上万钱。

那时候,魏州的牙兵很骄横,经常闹事,罗绍威把他们都杀了。唐朝太祖死了以后,杨师厚赶走了罗氏家族,占据了魏州,又重新设置了两千牙兵,末帝很担心这事儿。杨师厚死了以后,朱温跟租庸判官邵赞商量说:“魏州是唐朝的心腹大患,一百多年了,从先帝的时候起,就对罗绍威恨得牙痒痒,因为他一开始很恭敬,后来却变得傲慢无礼。现在先帝刚死,杨师厚又让陛下您操心,原因就是魏州地盘大,兵力多啊。陛下您现在不趁机控制住它,谁知道以后会不会有人效仿杨师厚呢?不如把相州、魏州分出来,变成两个镇,这样就不用担心北方了。”末帝觉得有道理,就把相州、澶州、卫州分出来,设立了昭德军。结果牙兵造反,魏博投降了后晋,梁朝因此彻底失去了河北地区。

这时候,梁朝的将领刘鄩等人跟后晋庄宗在澶州、魏州之间交战,几次都打败了。朱温说:“古代的帝王都要到郊外祭祀天地,陛下您即位到现在还没祭天呢,大臣们都说朝廷没有威慑住那些藩镇,这样怎么震慑天下?现在虽然河北丢了,但天下其他地方还算太平,我希望陛下您能大力执行祭天仪式。”敬翔觉得不行,说:“现在国库空虚,百姓被勒索得都快没饭吃了,如果要搞祭天仪式,那肯定要大赏赐;这是为了虚名而承担实际损失啊!”末帝不听,就准备了仪仗,要到西京去祭天,结果庄宗军队攻占了杨刘地区,有人说:“晋军已经进入东都了!”有人说:“晋军已经控制了汜水!”还有人说:“晋军已经攻下了郓州、濮州!”京城刮起了大风,树木都被刮倒了,末帝非常害怕,大臣们互相看着,都哭了起来,末帝只好回东都,祭天的事儿最终也没办成。

张文礼那家伙杀了王镕,然后派人告诉梁朝说:“我已经把契丹人请来帮忙了,希望梁朝能派一万人马从德州、棣州出兵,这样晋军就疲惫不堪了。”敬翔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但是朱温的儿子朱友岩和朱友汉都觉得不行,这事儿就搁置了。后来,朱温罢免了王彦章,启用段凝,都是朱友岩出的主意。

朱温的儿子庄宗带兵打到汴州(开封),梁末帝吓得六神无主,不知道该怎么办,跑到建国楼上问大臣们怎么办。有人说:“晋军是孤军深入,肯定坚持不了多久,就算他们打进汴州,也守不住。咱们应该赶紧逃到洛阳,先保住性命,再号召天下兵马,慢慢图谋,胜负还很难说呢!”末帝还在犹豫,朱友岩说:“现在这情况,你要是下了这楼,还有谁能保证你的安全呢!”结果末帝就死在了楼上。

朱友岩当权的时候,许州刺史温韬特别巴结他。朱友岩就对身边的人说:“我一直对温韬不错,现在情况紧急,我投奔他,他肯定不会因为我对他有利而害我。”结果他跑去投奔温韬,温韬直接砍了他的脑袋献给了庄宗。庄宗灭了梁朝后,朱友岩以前的朋友段凝奏请诛杀朱友岩全家,结果朱友岩全家都被灭族了。

唉,这祸福的道理,真是让人捉摸不透啊!君子和小人的祸福还真不一样。老子说过:“祸患的产生,往往是幸福的依托;幸福的产生,往往是祸患的伏藏。”后世谈论祸福的人,都把老子的这句话当成至理名言。 做好事得到好处,哪来的祸事?做坏事得到惩罚,哪来的好处?只有君子即使遭遇不幸,也未必不是福气;小人即使追求幸福,也未必能避免祸患,这是自然规律。一开始,朱友犨觉得凭借自己的远见卓识,和梁太祖交好,他的子孙都能享受到好处,自以为找到了靠山,哪知道最后他的家族竟然和梁朝一起灭亡了?朱友犨在梁朝寻求福气,这大概就是老子说的那种福气吧,可不是君子追求的福气,真是让人引以为戒啊!

冯行袭,字正臣,是湖北均州人。唐朝末年,山南的土匪孙喜带着一千多人马袭击均州刺史吕烨,吕烨根本抵挡不住。冯行袭当时是州里的军官,就偷偷挑选了精兵强将埋伏在江南岸,自己只乘着小船逆流而上,去见孙喜。他跟孙喜说:“州里的人听说您来了,都想归顺您了。但是知道您兵多势众,百姓害怕被抢掠,担心会受到惊扰,所以请您把军队留在江北,只带几个心腹随从跟我走,我愿意为您带路,安抚一下州里的百姓,这样事情就能顺利解决了。”孙喜觉得有道理,就把他的军队留在江北,只和冯行袭一起渡江。等军官们上前拜见的时候,冯行袭突然袭击,把孙喜砍倒在地,然后埋伏的士兵一拥而上,把孙喜的随从全部杀光了。江北的那些士兵听说孙喜死了,都溃散逃跑了。山南节度使刘巨容就上奏朝廷,推荐冯行袭担任均州刺史。

那时候,唐僖宗在四川,各地的藩镇向朝廷进贡都要经过山南,很多盗贼占据着州西边的长山,拦截抢劫过往的贡品。冯行袭把这些盗贼全部消灭了。洋州刺史葛佐邀请冯行袭担任行军司马,让他带兵驻守谷口,负责保障秦蜀之间的交通要道畅通,冯行袭因此名声大噪。后来李茂贞兼任山南节度使,派他儿子李继臻去守金州,冯行袭把李继臻赶走,自己占领了金州。唐昭宗就以金州设立戎昭军,任命冯行袭为节度使。唐昭宗在岐州的时候,梁太祖朱温带兵西进,唐朝的中尉韩全诲派宦官郄文晏等人带着二十多人去江淮地区征兵,想用来抵抗朱温。冯行袭已经投靠了梁朝,就杀了郄文晏等人。后来梁太祖攻打赵匡凝在襄阳,冯行袭派他儿子冯勖带水军去支援均州和房州,因为立了功,冯行袭被提升为匡国军节度使。

冯行袭为人严厉刻薄,不太讲情面,但他所到之处总是很幸运,地方上要是闹旱灾有蝗虫,就会有飞鸟来吃蝗虫;要是年成不好,田里还会自己长出一些谷子来。唐朝衰败的时候,他预料到梁朝一定会兴盛,就尽心竭力地投靠梁朝,官做到司空,封长乐郡王,死后被追赠为太傅,谥号忠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