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说过:夏商周三代之所以能得到天下,是因为他们施行仁政;他们之所以失去天下,是因为他们不仁。自从人类诞生以来,天下总是治乱交替,兴衰更迭,从来没有哪个朝代抛弃仁义而兴盛的,也没有哪个朝代积攒仁义而灭亡的。唉,五代十国时期,不仁到了极点,所以它迅速衰败,遭到彻底的毁灭和摧残,这都是它自己造成的恶果啊!
一个国家之所以能够存在,是因为它有百姓;百姓之所以能够生存,是因为有君主。但在五代时期,当权者个个凶狠残暴,互相残杀,战争不断,互相攻伐,祸乱不断,更换君主就像换个小吏一样容易,改朝换代就像换个驿站一样频繁,百姓的血肉之躯遍布田野,尸骨堆积在原野和沼泽地,君主和百姓互相看待如同野兽和草木,这样下去,怎么能不全部被灭亡呢?
后来,上天终于悔恨了这场灾难,出现了像欧阳修这样的贤人,用仁政代替暴政,用德行化解祸乱,百姓都保住了性命,团聚了亲属,各自安顿好生活,这难道不是上天的功劳吗?当时,各个民族互相征战,战争连绵不断,并非没有忠贞善良、有才能有勇气的志士竭尽全力想拯救百姓,只是他们的功绩被埋没了,默默无闻。
等到乱世结束,太平盛世到来,圣人出现,天下太平,他统一天下,不用动一兵一卒,那些曾经作恶多端、煽动祸乱残害百姓的奸邪之徒,都受到了应有的惩罚,这难道不是人的功劳吗?天和人相互依存,和谐统一,没有丝毫隔阂。圣人知道上天所帮助的,百姓所归顺的,国家赖以巩固的,都是仁义,这不仅仅是夏商周三代的情况。
尧舜时期的盛世,汉唐的兴盛,秦隋的灭亡,魏晋的衰落,南北朝的混乱,没有一个不是因为这个原因。五代十国距今已经一百多年了,当时的旧风俗习惯,大多已经消失殆尽,没有人能够讲述了。史官和文人,有的文采不足以流芳百世,有的学识不足以传承后世,导致五六十年的兴衰成败,奸臣贼子的罪行,忠臣义士的节操,都没有流传下来,后人无法考证。
只有庐陵欧阳修先生,毅然决然地承担起这个责任,潜心多年才完成了这部书,书中记载的事迹,比以前的史书更加详细,对人物的褒贬和评价,也效仿《春秋》的记事方法,从司马迁、班固的史学传统而来,前所未有。至于书中对朋党、宦官、妇女,以及忠孝两全,义子归顺等方面的论述,难道不是很大的贡献吗?难道不是很大的贡献吗!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建安陈师锡相关的文本内容。我没有上下文,无法进行翻译。请您提供文本,我会尽力将其逐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保留诗词对联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