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家,是镇州平山县的人。她一开始嫁给了平山县的一个老百姓王老汉,生了个儿子,那会儿儿子十岁了。后来李存勖当了骑兵将领,带兵打平山,就把魏氏母子俩抓回去了。在李存勖那儿住了几年,魏氏就去世了,埋在了太原。她儿子就是后来的潞王李从珂。李存勖当皇帝的时候,李从珂已经当上王爷了,李存勖就追封魏氏为鲁国夫人。等到李嗣源当皇帝后,又追尊魏氏为皇太后,还打算给她修建陵墓。结果,石敬瑭在太原造反了,最后只能在京城河南府的东边给她建了个寝宫。清泰三年六月丙寅这天,派工部尚书崔俭给皇太后送去了宝册,谥号为宣宪。
淑妃王氏,是邠州一个卖饼人家的小姑娘,长得特别漂亮,人送外号“花见羞”。年轻的时候,她给梁朝的将领刘鄩当过侍女。刘鄩死了以后,王氏没了依靠。那时候,李存勖的夏夫人已经去世了,正想找个新的妃子。有人把王氏的情况告诉了安重诲,安重诲又告诉了李存勖,李存勖就把王氏纳入宫中了。王氏以前在刘鄩那儿攒了不少钱,她把这些钱都用来打点李存勖身边的亲信和儿媳妇们,大家都夸她好,李存勖对她也就越来越宠爱了。而李存勖的正妃曹氏为人比较简单朴素,总是躲避是非,所以王氏就独得宠爱了。
明宗皇帝登基了,要立皇后,大家都觉得曹氏最合适。可是曹氏却对王氏说:“我身体不好,脾气又不好,妹妹你替我吧。”王氏回答说:“皇后是皇帝的配偶,那是至高无上的位置,谁敢随便代替呢!” 最后,曹氏被立为皇后,王氏被立为淑妃。
王氏侍奉皇后非常恭敬谨慎。每天早上皇帝起床,洗漱穿衣,都是王氏在旁边服侍。皇帝上朝回来,和皇后一起吃饭,王氏也在旁边侍候,直到吃完饭才离开,从不偷懒。皇后因此也越来越喜欢她。不过呢,后宫里的大小事情,其实都是王氏在掌管。后来明宗皇帝生病了,王氏和宦官孟汉琼一起处理内务,权势越来越大,甚至参与了杀害安重诲和秦王李从荣的事。刘鄩的几个儿子,也因为王氏的关系,都得到了官爵。
明宗皇帝死后,愍帝即位,尊曹皇后为皇太后,王氏为皇太妃。 一开始,明宗的后宫里有人生了儿子,明宗让王氏当孩子的奶妈,这个孩子就是许王李从益。 李从益的奶妈,也就是司衣王氏,看到明宗年纪大了,而秦王李从荣又掌握兵权,心里就盘算着要为自己的前途打算,于是就经常对李从益说:“孩子想秦王啊。” 那时候李从益才四岁,司衣王氏还多次教唆李从益主动说要见秦王。
明宗就让奶妈带着孩子来往秦王府,结果李从益和李从荣私通了。李从荣还利用司衣王氏打探宫里的消息。后来李从荣死了,司衣王氏就说秦王其实是带兵进宫保护皇帝,结果却被冤枉杀害了,到处抱怨。愍帝听到后大怒,赐死了司衣王氏。 这件事牵连到了皇太妃王氏,愍帝心里很不高兴,想把她迁到德宫去,但是考虑到太后和王氏关系很好,怕伤了太后的心,所以没敢动她,只是对她很冷淡。
话说废帝当了皇帝,有一次在妃子的宫殿里摆酒宴。妃子举起酒杯说:“我想辞去皇后之位,出家当尼姑。”废帝吓了一跳,问她为什么。妃子说:“我儿子偶然得到了皇位,如果大人们不能容忍,那等到我死的那一天,我还有什么脸面去见先帝啊!”说着就哭了起来。废帝也为此感到悲伤,从此对她更加厚待。
后来,石敬瑭的军队攻打京城,废帝想带着家人一起自焚。妃子对太后说:“情况危急了,您应该先躲避一下,等一等您的丈夫(指废帝)。”太后说:“我们家已经到了这个地步,我怎么忍心独自活下去呢?妹妹,你自己保重吧!”于是太后和废帝一起自焚而死,而妃子则和许王从益以及他的妹妹躲藏在鞠院里才得以幸免于难。
晋高祖登基后,妃子请求出家为尼,高祖不同意,就将她迁到了至德宫居住。晋朝迁都汴梁后,高祖把妃子和她母亲一起接到汴梁,安置在宫中,高祖的皇后待妃子如同对待自己的母亲一样。天福四年九月癸未日,朝廷下诏,以郇国三千户封唐朝许王从益为郇国公,让他负责祭祀唐朝的宗庙,服饰、旗帜都沿用唐朝旧制。太常寺商议,要为庄宗、明宗、愍帝三位皇帝建立宗庙,以至德宫为庙址;又下诏为高祖、太宗两位皇帝建立宗庙,合计五庙,并让从益每年按时祭祀。
出帝继位后,妃子、她的母亲和儿子一起回到了洛阳。后来契丹人攻打京城,赵延寿的妻子,也就是明宗的公主已经去世了,耶律德光就让赵延寿娶了从益的妹妹,封她为永安公主。这位公主不知道自己的母亲是谁,从小在妃子身边长大,妃子到京城主持了她的婚礼。耶律德光看到明宗的画像,焚香叩拜,然后对妃子说:“明宗和我约定为兄弟,您是我的嫂子啊!” 可是转眼间,他又说:“今天她成了我的妻子了!” 然后,耶律德光又拜从益为彰信军节度使,但是从益推辞了,没有去赴任,和妃子一起回到了洛阳。
萧翰跟着德光北上回国了,留下萧翰自己镇守汴州。 这就像当年汉高祖刘邦从太原起兵一样,萧翰也想回北方,于是派人去叫从益,把中原地区托付给他。结果从益的母亲和儿子为了躲避使者,逃到了徽陵附近,使者紧追不舍,逼得他们往东跑。最后,从益就代理南朝的军国大事了。从益在崇元殿上处理政务,萧翰带着契丹将领在殿上朝拜,晋朝的大臣们则在殿下面朝拜。大臣们去拜见太妃,太妃说:“我家就剩下孤儿寡母了,却被萧翰逼迫成这样,这哪里是什么福气啊?灾祸就要来了!”于是她任命王松、赵上交为左右丞相,李式、翟光邺为枢密使,燕将刘祚为侍卫亲军都指挥使。萧翰留下了一千契丹兵给刘祚,然后就走了。
汉高祖刘邦带着军队南下,从益派人去召集高行周、武行德等人抵抗,但这些人都不来,于是从益就和王松商量,用燕国的军队闭城自守。太妃说:“我们家已经是亡国余孽了,哪敢跟人家争天下啊!”于是派人上书迎接汉高祖。汉高祖听说从益之前曾召集高行周,但他没来,就派郭从义先进入京城,杀了太妃和她的儿子。太妃临死前呼喊着:“我家母子犯了什么罪?为什么不留下我的儿子,让他每年寒食节的时候,拿着一碗饭去明宗的坟前祭奠呢?”听到的人都感到悲痛。从益死的时候才十七岁。
晋愍帝的皇后孔氏,她父亲孔循是横海军节度使。皇后很有贤德,生了四个儿子。愍帝即位后,立她为皇后,还没来得及举行册封仪式,战乱就爆发了。愍帝逃跑了,皇后因为生病,孩子又小,都无法跟随。后来石虎的废帝即位,皇后和四个儿子都被杀害了。晋高祖司马炎即位后,追谥她为哀皇后。
明宗有四个儿子,分别是:从璟、从荣、从厚、从益。
从璟,原名叫从审,是个勇敢善战、为人谦虚谨慎的人。他跟着庄宗打仗,立下不少功劳,当上了金枪指挥使。后来明宗在魏州发动兵变,庄宗对从璟说:“你父亲为国家立下大功,忠孝之心,朕非常清楚。现在被叛军逼迫,你应该亲自去宣告我的旨意,别让他们产生怀疑。”从璟飞快地赶到卫州,却被元行钦抓住了,元行钦要杀了他。从璟大声喊:“我父亲是被叛军逼迫的,你们不明白他的心意,我也没办法去魏州,我只想回到天子身边。”元行钦听后就放了他。庄宗很同情他的遭遇,赐他改名为从璟,还把他当成自己的儿子看待。
后来庄宗去汴州,很多将士都死在路上了,只有从璟坚持跟着他,身边的人劝他逃命,但他没听。庄宗听说明宗已经渡过黎阳,又想派从璟去联络问候。元行钦觉得不行,就杀了他。明宗继位后,追赠他为太保。
唉!没有父亲哪来的我?没有君主哪来的我的生存?世人常说:“忠孝两难全。”这说法对吗?君父,是人伦根本;忠孝,是臣子的重大节操。难道它们不能同时做到,反而会互相冲突吗?这其实只是私情和道义的问题。如果顾及私情,就会两败俱伤;如果坚持道义,就能两全其美。父亲用兵攻打君主,做儿子的,是该跟父亲还是跟君主?我说:“顺从自己的处境,心怀正义,就可以了。”身处君主身边就服从君主,身处父亲身边就服从父亲。如果选择服从君主,就必须对君主说:“儿子不能射杀父亲,请不要参与这场战争!”然后痛哭流涕地对父亲说:“您为什么不放下武器,回到君主身边呢?”君主失败了就为君主而死,父亲失败了就为君主服丧尽孝。如果选择服从父亲,就必须告诉父亲:“不可以射杀君主,您为什么不放下武器,回到君主身边呢?”君主失败了就为君主而死,父亲失败了就向君主请罪,如果得到赦免,就为君主服丧尽孝。古代懂得孝道的人没有比舜更好了,懂得道义的人没有比孔孟更好了,他们在君臣父子关系上处理得非常细致,如果不幸遇到这种情况,也应该像他们那样处理。从璟对庄宗,知道该怎么做,所以才有了他那样的死法。悲哀啊!
秦王李从荣,天成元年,被任命为检校司徒兼御史大夫,又担任天雄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三年后,调任河东节度使。到了长兴元年,他又被任命为河南尹,同时负责管理六军诸卫的事务。他哥哥李从璟去世后,李从荣在诸皇子中排行最长,而且掌握着兵权。 但是他这个人轻浮而眼神锐利,挺喜欢儒生,还学着写诗作歌,经常召集文人墨客,一起赋诗饮酒,所以那些年轻轻浮的人,天天拍马屁奉承他,让他越来越骄傲自满。朝中大臣都对他很担忧,皇帝明宗也看出来他这个人不靠谱,但又拿他没办法。
有一次李从荣侍奉明宗皇帝左右,明宗问他:“你处理完军务政事后,都干些啥?”李从荣回答说:“有空的时候就读书,跟儒生们一起讨论经义。”明宗说:“经书里讲的是君臣父子之道,但只有真正的大学问家、品德高尚的人才能真正理解和实践它。我看先帝喜欢作诗填词,那真是没啥意义。你出身将门,文章创作并非你的老本行,肯定写不好,要是流传出去,只会让人笑话。我都这把年纪了,虽然不懂经义,但还是很喜欢经常听到这些道理,对我来说,这比什么都重要。”
这一年的秋天,李从荣被封为秦王。按照惯例,诸王受封是不需要去太庙祭告的,但是有关部门想讨好皇帝,想隆重一下这个仪式,就建议说:“古代都是等到祭祀祖先的时候才册封爵位,以此表示不敢擅自专权。现在受了这么大的封赏却不告知太庙,这可不是恭敬顺从的表现啊!”于是李从荣穿着朝服,乘坐专门的王室车驾,仪仗队浩浩荡荡,前往朝堂接受册封。受封之后,他把册书用车载着,又去太庙祭告,整个京城的人都觉得这事儿倍儿有面子。三年后,他又加兼中书令的职务。后来,有关部门又说:“按照惯例,亲王的座位应该在宰相之下,现在秦王地位这么高却坐在宰相下面,不合适。”于是,李从荣就和宰相平起平坐,坐在宰相的右边。
四年后,他升任尚书令,食邑万户,相当于封地很广阔,权力很大。太仆少卿何泽上书,建议立从荣为皇太子。当时明宗皇帝已经生病了,看到何泽的奏章很不高兴,就对身边的人说:“大臣们都想立太子,我干脆去河东养老算了!” 然后,他召集大臣商议立太子之事,但大臣们谁也不敢表态。
从荣进宫向皇帝说明情况,说:“我听说有人在背后造谣,想让我当太子,我其实一点也不想。”明宗皇帝说:“这是大臣们的意思。”从荣出来后,见了范延光、赵延寿等人,说:“各位大臣想让我当太子,其实是想夺走我的兵权,把我软禁在东宫。”范延光他们很担心,于是就加封从荣为天下兵马大元帅,这可是个超级牛的职位!
相关部门又提议说:“大元帅的权力范围,可能是统领全国所有军队,也可能是只管一个方面,历史上从来没出现过‘天下大元帅’这个职位,相关的礼仪制度也查不到。建议所有领兵的官员,从节度使以下,都要穿着戎装,按照军礼上朝;那些兼任中书门下平章事的,第一次见面要按照军礼,以后可以像普通客人一样。大元帅府发往全国的文书,都要用正式的帖子。” 从荣在元帅府大摆宴席,对各位将领都进行了赏赐:控鹤、奉圣、严卫指挥使,每人赏赐战马一匹、绢十匹;其他军队的指挥使,每人赏赐绢十匹;都头以下的军官,赏赐绢三匹到七匹不等。他还要求配备一千名严卫、捧圣军作为自己的卫队,每次上朝,都要有几百骑兵前后护卫,弓箭在手,飞驰在路上,吓得旁人都不敢靠近。从荣还让他的幕僚和各地来的文人墨客,一起创作《征淮檄》,来宣扬他平定天下的雄心壮志。
有人建议为诸位王爷选择师傅,加强他们的教育。宰相觉得这事不好办,就让从荣自己选。从荣就推荐翰林学士崔棁、刑部侍郎任赞做他的元帅判官。明宗皇帝说:“让学士替我说话,这不行!”从荣出来后很生气,说:“让我当大元帅,却连选择幕僚的权利都没有,这我可接受不了!” 朝中大臣见从荣的权力越来越大,行为却越来越放肆,大家都知道会有大祸临头,却谁也不敢吭声。只有范延光、赵延寿暗中想办法自保,多次哭着求见明宗,请求免去他们的枢密使职务,两人都被罢免了,而从荣的势力却越来越大,形势也越来越危险。
十一月戊子那天,下雪了,明宗皇帝到宫西的士和亭去,结果得了伤寒。
第二天,也就是己丑这天,从荣带着枢密使朱弘昭、冯赟去广寿殿看望皇帝,结果皇帝已经神志不清,认不出人了。王淑妃告诉皇帝说:“从荣在这儿呢。”又说:“弘昭他们也在。”皇帝一点反应都没有。从荣他们离开后,皇帝就被移到了雍和殿,宫里的人都哭成一片。
到了半夜以后,皇帝突然从床上坐了起来,伺候他的人全都跑光了,他问守夜的宫女:“现在几更了?”宫女回答说:“四更了!”皇帝就吐出了几块像肺一样的肉,还流出了好多口水。守夜的宫女问:“皇上您感觉好些了吗?”皇帝说:“我不知道。”过了一会儿,后宫的妃嫔们都来了,她们说:“皇上您回魂啦!”然后就端来了一碗粥。到天亮的时候,皇帝的病稍微好转了一些,而从荣却称病不上朝。
从前,从荣一直很忌妒宋王从厚比自己优秀,担心自己不能继承皇位。他平时总是骄傲自满,一副得意洋洋的样子,可是一旦听到别人夸赞宋王,脸色就立刻变得很难看,好像心里很不舒服。那天他去看望皇帝,发现皇帝已经不认识人了,等他离开后,又听到宫里哭声震天,以为皇帝已经死了,于是就打算带兵进宫。
他让自己的副手马处钧去告诉朱弘昭他们,想用自己的军队进宫驻守,并打听一下自己可以住在哪里。朱弘昭他们回答说:“宫里到处都是王爷可以住的地方,王爷您自己选吧。”然后朱弘昭私下对马处钧说:“皇上福泽绵绵,王爷应该尽心尽力地效忠皇上,千万别轻举妄动啊!”马处钧把这些话都告诉了从荣,从荣又派马处钧去跟朱弘昭他们说:“你们难道就不顾及你们的家族吗?”朱弘昭、冯赟和宣徽使孟汉琼等人把从荣的阴谋告诉了王淑妃,说:“这件事需要侍卫军的帮忙。”于是他们就召来了侍卫指挥使康义诚,在竹林底下密谋。康义诚的儿子在秦王府当差,所以不敢轻易答应他们的请求,他对朱弘昭说:“我只不过是个将校而已,一切听您的吩咐!”朱弘昭吓得不轻。
第二天,从荣派马处钧去告诉冯赟:“我今天要搬进兴圣宫了。”他又告诉康义诚,康义诚答应了。冯赟立刻跑到宫里,看见康义诚和朱弘昭、张汉琼他们正在兴圣殿阁里开会,冯赟就责备康义诚说:“皇上养着我们这些人,就是为了今天啊!现在情况危急,时间紧迫,你怎么因为你自己的缘故犹豫不决,让秦王打到宫门口,皇上怎么办?我们还有活路吗?”张汉琼说:“我的命不值钱,我自己带兵去抵抗!”然后他就进去禀报说:“从荣造反了,军队已经攻打端门了!”宫里的人互相看着,哭成一片。明宗皇帝问朱弘昭他们:“是真的吗?”他们回答说:“是真的。”明宗皇帝指着天哭了起来,过了很久才说:“让义诚自己处理,不要惊动京城。”潞王子重吉在旁边,明宗皇帝说:“我和你父亲从卑微的地位起家,到取得天下,好多次都是你父亲救我于危难之中。从荣哪来的胆子,敢干这种坏事!你赶紧带兵守住各宫门!”重吉立刻带了控鹤军去守宫门。
当天,从荣从河南府带了一千兵出来。从荣的同僚很多,但是正直的人大多被他讨厌,他尤其讨厌刘赞、王居敏,而他很亲近刘陟、高辇。从荣的军队出来后,他和刘陟、高辇并排骑马,低声耳语,走到天津桥南,指着太阳对高辇说:“明天这个时候,就要诛杀王居敏了!”然后就在桥北摆开阵势,坐在胡床上,派人去叫康义诚。这时端门已经关了,他去敲左掖门,也关了,结果从门缝里看见捧圣指挥使朱弘实率领骑兵从北边来了,他就赶紧去告诉从荣。从荣又惊又怕,赶紧找来铁箭头,自己调整弓箭。皇城使安从益率领三百骑兵冲过去,从荣的士兵向他们射箭,安从益稍微后退了一下。朱弘实率领五百骑兵从左掖门出来,正要过河,后面又来了很多军队,从荣这才逃回河南府,他的判官任赞以下的人都从定鼎门逃跑了,牙兵抢劫嘉善坊然后溃散了。从荣和他的妻子躲在床底下,安从益把他们杀了。
明宗听说从荣死了,悲伤得哽咽了好几次,差点从床上掉下来,几次昏厥过去又醒过来。冯道带着百官去见他,明宗说:“我家发生这样的事,实在惭愧见各位大臣!”大家互相看着,都哭得泪流满襟。从荣的两个儿子还小,也都跟着殉死了。六天后,明宗也死了。
明宗的兄弟们都没记载在史书上,但他有四个侄子,分别是:从璨、从璋、从温、从敏。
从璨一开始是右卫大将军,安重诲当权后,所有王爷和大臣都得听他的,唯独从璨为人刚强,不肯轻易低头,而且性格豪爽,花钱大方,乐善好施,安重诲很忌惮他。明宗到汴州后,任命从璨为大内皇城使。有一次在会节园饮酒,酒喝多了,从璨开玩笑地爬上了御榻,安重诲以此奏告,把从璨贬到房州做司户参军,赐死了他。后来安重诲被杀,朝廷又恢复了从璨的官职,追赠他为太保。
从璋,字子良,从小就擅长骑射。庄宗时期,他带兵驻守常山,听说明宗在魏州发动兵变,也起兵占据了刑州。明宗即位后,任命他为捧圣左厢都指挥使,后来改任皇城使,兼任饶州刺史,又升任彰国军节度使,调任义成镇守。明宗到汴州时,从璋想率领百姓进贡,他的属下劝谏说不可行,从璋大怒,拉弓要射死他,结果被罢官,降为右骁卫上将军。过了一段时间,他又出镇保义,后又调到河中。长兴四年夏天,被封为洋王。晋高祖即位后,他被调到威胜镇守,爵位降为陇西郡公。从璋为人贪婪吝啬,自从镇守保义后,才开始改变作风,努力修身养性,在南阳地区颇有恩德。天福二年去世,享年五十一岁。
从温,字德基,一开始是北京副留守。先后担任安国、忠武、义武、成德、武宁五个节度使,被封为兖王。晋高祖即位后,又担任忠武军节度使。从温为人贪婪吝啬,还制作了很多天子才能穿戴的衣服和器物来满足自己的私欲,他的宗族和宾客都劝谏他,他不听。他的妻子关氏在牙门大声喊叫说:“从温想造反,所以才制造天子才能穿戴的衣服和器物!”从温吓得不轻,赶紧把那些东西都毁掉了。
明宗皇帝有八个儿子,到了晋出帝的时候,已经有六个去世了,只剩下两个儿子,一个叫从温,一个叫从敏。太后经常说:“我只有一个亲哥哥(指从温),怎么能用法律去约束他呢!” 从温因为太后的这句话,就更加骄横跋扈了。有一次,他诬告自己的下属薛仁嗣偷盗,把薛仁嗣的家产,几千万钱财全部抄没。薛仁嗣等人跑到皇宫门口告状,这事儿就交给了有关部门处理,从温也承认了这件事。出帝怕伤了太后的心,就把这事儿给压下来了,啥也没说。开运二年,从温被调到河阳三城做官,后来死在了任上。
那时候,从璋的儿子重俊当上了虢州刺史,因为贪污受贿被查,但因为太后的缘故,只处罚了他的判官高献。后来重俊又当上了商州刺史。结果他又犯了事儿,跟自己的妹妹乱伦,还杀了自己的仆人孙汉荣,霸占了他的妻子,最后被赐死了。
从敏,字叔达,为人沉稳少言,擅长骑马射箭。一开始,他跟着庄宗皇帝当马步军都指挥使,还兼任行军司马。明宗皇帝即位后,他被提升为皇城使、保义军节度使,参与平定王都的战役。他先后镇守过横海、义武、成德、归德、保义、昭义、河阳等地,被封为泾王。这情况有点像汉高祖的时候,西京留守,被封为秦国公那样。周朝广顺元年,从敏去世了,朝廷追赠他中书令的官职,谥号恭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