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凤,是幽州人,年轻的时候就因为儒学知识出名了。燕王刘守光当政的时候,把燕地的老百姓都抓去刺字当兵,赵凤害怕,于是剃了头发做了和尚,躲在燕王弟弟刘守奇那里。后来刘守奇逃到梁国,梁王任命他做博州刺史,赵凤就当了他的判官。刘守奇死了以后,赵凤又去做了郓州节度使的判官。后来晋王攻下了郓州,晋王听说过赵凤的名声,很高兴,把他留在身边当扈銮学士。晋王登基后,就封赵凤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
晋王和刘皇后去河南尹张全义家做客,酒喝多了,晋王竟然让皇后认张全义做父亲!第二天,晋王派宦官让学士们写个奏章给张全义,让他享受父亲的待遇。赵凤却上书极力反对这事儿,说这绝对不行。后来,张全义的养子郝继孙犯了法被处死了,一些宦官和伶人想贪他的钱财,就硬要抄没他的家产。赵凤又上书说:“郝继孙是张全义的养子,不应该单独抄没他的财产,而且按照法律也不该抄没,这样为了钱财而处罚人,绝对不能给天下人做榜样!” 当时皇后和那些小人得势,赵凤的话根本没人听。
晋明宗,他不识字,全国各地送来的奏章,都得让安重诲念给他听。安重诲自己也不识字,念奏章的时候经常理解错意思,让皇帝不高兴。孔循就建议安重诲找个儒生在身边帮忙,但他们俩都不懂唐朝的旧例,于是就设立了端明殿学士这个职位,任命冯道和赵凤担任。
赵凤为人正直,敢于直言,性格也很刚强,他和任圜关系很好。自从任圜当了宰相后,就多次推荐赵凤。一开始,端明殿学士的级别在翰林学士之下,官衔也在官职之下。第二年,赵凤升任礼部侍郎,他就劝任圜把学士的级别升到官职之上,还上奏让端明殿学士的级别在翰林学士之上。后来,任圜被安重诲杀害,还被诬陷谋反。当时安重诲权倾朝野,就连明宗皇帝也拿他没办法,只有赵凤一个人痛哭着质问安重诲:“任圜是天下少有的义士,怎么可能谋反!你杀了他,拿什么向天下交代?”安重诲被赵凤说得无言以对,羞愧难当。
话说有个算命先生叫周玄豹,他看人特别准,后唐庄宗特别相信他,还给他安排了个北京巡官的差事。后来明宗当了内衙指挥使,想试试周玄豹的本事,就让别人跟明宗换了衣服,让明宗坐在下边,然后叫周玄豹给他看相。周玄豹说:“内衙,那是贵将啊,这个人可当不起。”然后指着坐在下边的明宗说:“这个人才是!” 接着就给明宗说了他以后会非常显贵。明宗后来当了皇帝,觉得周玄豹简直神了,想把他召进京城。这时凤谏官出来说了:“皇上啊,喜欢和讨厌,您可得谨慎啊!您要是现在因为相信他的算命本事而召见他,那全国的人都会去迷信那些吉凶之说,互相迷惑,扰乱朝纲,这可不是小事啊!” 明宗一听,也就没再召见周玄豹了。
朱守殷造反了,明宗就跑到汴州去,等朱守殷被平定了,他又下令要到邺城去。那时候,跟着皇上跑的军队正从河南搬家到汴州,大家都不想再往北走了,军营里怨声载道。而定州王都觉得皇上跑到汴州平定朱守殷,又要去邺城,是不是有什么别的图谋,心里很不安。于是宰相带着所有大臣跑到皇宫,请求皇上别去邺城了,但明宗不听,大家都很害怕,大臣们都不敢再说话了。凤谏官就写了一封奏章狠狠地批评了安重诲,说得非常直接,安重诲把奏章呈给皇上,皇上这才取消了去邺城的计划。
有个和尚从西域旅游回来,带回了一颗佛牙献给明宗,明宗就拿给大臣们看。凤谏官说:“据说佛牙刀枪不入,水火也伤不了,咱们来试试真假吧。” 说着就拿斧头砍了一下,那佛牙一下子就碎了。当时宫里已经赏赐出去了好几千件东西了,因为凤谏官这一砍,才算停了下来。
天成四年夏天,他被任命为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当时有个秘书少监叫于峤,从庄宗时期就和凤翔(指文中主角,下同)一起在翰林院当学士,于峤为人正直敢言,和凤翔关系也很好。可是凤翔后来官位越来越高,于峤却一直没升官,他自己觉得才能名声都在凤翔之上却得不到重用,于是就和萧希甫经常批评当时的政治,尤其诋毁凤翔。凤翔心里记恨着这事,却一直没找到机会发作。后来,于峤和邻居因为争夺水沟发生冲突,惹怒了安重诲,凤翔就趁机把于峤贬为秘书少监。于峤喝醉了酒后去见凤翔,凤翔知道他肯定不会说好话,就借口说要洗头。于峤就骂那些官员,还跑到别人家方便后才离开。衙门的官员把这事告诉了凤翔,说于峤在别人家里方便,还骂了凤翔。凤翔就把这事报告给了明宗皇帝,明宗下令罢免了于峤的官职,把他流放到武州,后来又流放到振武军,天下人都为他鸣不平。
后来,安重诲被边彦温等人诬告谋反,明宗皇帝下令审问边彦温等人,他们全部承认自己诬告,于是被处死了。几天后,凤翔在中兴殿上朝,对皇帝说:“臣听说有人诬陷安重诲。”明宗说:“这是小事,朕已经处理了,你不用管了。”凤翔说:“臣听说的是关系到国家安危的大事,陛下不能把它当作小事。”他指着殿宇说:“这座大殿之所以如此庄严宏伟,是因为有栋梁柱石支撑着它,如果折断一根栋梁,去掉一根柱子,它就会倒塌。大臣是国家的栋梁柱石,安重诲出身卑微,经历了无数艰险,才帮助陛下中兴,怎么能让奸人轻易动摇他呢!”明宗皇帝改变了脸色,感谢他说:“你说的对。”于是下令诛灭了边彦温等三家。
后来安重诲犯了罪,大臣们都不敢说话,只有凤翔多次为安重诲说好话,说他忠心耿耿。明宗皇帝认为凤翔是安重诲的同党,把他贬为安国军节度使。凤翔在当地当官所得俸禄,都分给了将校和宾客。废帝即位后,召他为太子太保。他因为脚有病在家养病,病重的时候,自己占卜,掷蓍草叹息说:“我家世世代代没有活过五十岁的,而且都穷困潦倒,我现在活过了这个岁数,还富贵荣华,还有什么奢求呢!”清泰二年,他在家中去世。
李袭吉,他爸爸叫李图,都是洛阳人,有人说他是唐朝宰相李林甫的后代。乾符年间,李袭吉考中了进士,当上了河中节度使李都搉的幕僚。后来他去了晋国,晋王任命他做榆次县令,之后又升职做了掌书记。李袭吉学问渊博,对唐朝的历史典故非常了解。后来他升迁为节度副使,最后官至谏议大夫。
晋王和梁国有矛盾,打了好多年的仗,后来晋王屡战屡败,想跟梁国讲和,就派李袭吉写信给梁国。李袭吉写的信辞藻华丽,非常漂亮。梁太祖让人读了这封信,读到“毒手尊拳,交相于暮夜,金戈铁马,蹂践于明时”这几句时,不禁感叹道:“李公虽然身处偏远之地,却有这样的贤士,如果我能得到他,就像老虎长上了翅膀一样!”然后梁太祖问他的幕僚敬翔:“帮我好好写封回信。”敬翔写的回信文采平平,而李袭吉的信却流传至今。李袭吉为人淡泊名利,喜欢用写文章来娱乐自己,天祐三年去世了。卢汝弼接替他当了副使。
卢汝弼擅长书画,但文章写得不如李袭吉。他父亲卢简求曾担任河东节度使,是唐朝有名的人物,所以卢汝弼也对唐朝的历史典故很了解。晋王去世后,庄宗继位成为晋王,所有封官拜爵的事都由卢汝弼经手办理。卢汝弼在十八年后去世。庄宗即位后,追赠李袭吉为礼部尚书,卢汝弼为兵部尚书。
张宪,字允中,是晋阳人。他为人沉静寡欲,从小就喜欢学习,还会弹琴喝酒。庄宗很了解他的文采,任命他为天雄军节度使的掌书记。庄宗即位后,提拔他为工部侍郎兼租庸使,后来又升迁为刑部侍郎、判吏部铨、东都副留守。张宪精通吏事,很有政绩。
庄宗到东都巡幸,定州王都来朝见,庄宗让张宪负责修整马球场,和他一起打马球。当初,庄宗在东都称帝,把马球场当做了登基的场所,这时张宪说:“登基的场所,是帝王兴盛的象征。汉朝的鄗南台和魏朝的繁阳台,到现在都还在,不能拆毁。”于是另在宫西修建马球场。马球场还没建好,庄宗就生气了,命令两个虞候赶紧把登基坛拆了改成马球场。张宪退下后叹息道:“这是不祥的预兆啊!”
一开始,明宗北伐契丹,从魏州拿来铠甲给军队用,其中有五百件精细的铠甲,李嗣源(宪)就私自给了军队,也没向上汇报。庄宗到了魏州,非常生气,责备李嗣源赶紧自己去把铠甲取回来,左右大臣劝阻才作罢。 庄宗又问李嗣源国库里还有多少钱。李嗣源呈上库账,说只有三万贯钱,庄宗更生气了,对他的宠臣史彦琼说:“我和大臣们喝酒赌博,需要十多万钱,他却拿些废纸给我。我还没过黄河的时候,国库里经常有一百万贯钱,现在钱都到哪儿去了?”史彦琼为李嗣源解释了一番才算了。
郭崇韬攻打蜀地,推荐李嗣源可以担任宰相,但是宫里的宦官和伶人都不想让李嗣源在朝廷里做事。枢密承旨段徊说:“宰相在皇帝面前,事情做得不对还可以改正,但一方的官职,如果人选不合适,造成的危害就大了。李嗣源确实有才能,不如让他去地方上任。”于是,李嗣源被任命为太原尹、北京留守。
赵在礼造反,李嗣源的家在魏州,赵在礼对李嗣源的家人都很好,还派人送信招揽李嗣源。李嗣源杀了使者,没打开信就呈报给了朝廷。庄宗被杀害后,明宗进入京城,太原还不知道消息,而永王李存霸却逃到了太原。李嗣源的左右劝他说:“现在魏州的军队南下,皇上生死未卜,李存霸来投奔没有诏书,而且他骑的马马鞍带断了,这不是战败了吗!应该把他拘留起来等候朝廷的命令。”李嗣源说:“我本来就是个读书人,没有一点功劳,皇上却对我非常厚待,我怎么会怀着二心图谋不轨呢,顶多和他一起死罢了!”李嗣源的部下张昭远劝李嗣源上表拥戴明宗,李嗣源哭着拒绝了。后来李存霸剃度出家,遇到北京巡检符彦超,想当和尚求活命,符彦超的手下士兵大怒,杀了李存霸。李嗣源逃到沂州,也被杀害了。
唉!我为那些为国捐躯的志士,得到了三个人,又失去了三个人啊。巩廷美、杨温的死,我已经为此悲伤了。至于张宪的事,我更是痛惜不已!我查阅了旧史,考证张宪的事迹,发现永王李存霸、符彦超和张宪传记里记载的事件始末都各不相同,根本无法考证清楚。大概是因为当时变故发生得太突然,记载的人难免有所遗漏吧。但是,要看他主要的节操,还是可以看出来的,张宪的忠诚之心可以说是非常坚定。他毫不顾忌自己的家小,毅然决然地斩杀了使者,哭泣着拒绝了昭远(李昭远)的劝说,他的决心非常明确。但他后来又想和李存霸一起死,李存霸被杀后,他又放弃太原逃跑了,这我就搞不清楚他到底想干什么了。旧史书上说张宪因为弃城而被赐死,我认为也不是那么回事。我对张宪,本来是想为他树立美好的形象,可是关键在于张宪失去了官职,而且他的死因不明,所以不能把他列入那些为国捐躯的志士之中。
萧希甫,是宋州人。这个人很会辩论,性格又很激进,年轻时考中了进士,给梁朝开封尹袁象先当掌书记。后来袁象先做了青州节度使,就让萧希甫当巡官。萧希甫很不高兴,于是抛弃了母亲和妻子,改名换姓,逃到了镇州,自称是青州的掌书记,去拜见赵王王镕。王镕让他当参军,他还是不高兴,待了一年多,又逃到了易州,剃度做了和尚,住在百丈山。
后来庄宗要建国于魏,设置百官,四处寻找隐居的贤士,幽州的李绍宏推荐萧希甫担任魏州推官。庄宗登基称帝后,想让萧希甫担任知制诰,下诏让他制定宫廷宴会的礼仪,问他:“枢密使能不能参加宴会入座?”萧希甫认为不可以。枢密使张居翰听说后很生气,对萧希甫说:“我老张侍奉过三个皇帝,见过几百次宫廷宴会,你小子一个乡下人,怎么知道宫廷规矩?”萧希甫答不上来。从此,那些当权的宦官都对他恨得咬牙切齿。宰相豆卢革等人奉承宦官的意思,一起排挤萧希甫,把他贬为驾部郎中,萧希甫因此失意,更加愤愤不平。
唐庄宗灭了梁国之后,派李希甫去青州和齐州安抚百姓。李希甫这才知道他母亲已经去世了,妻子袁氏也改嫁了。于是李希甫就穿上了丧服,在魏州守孝。有人用汉朝李陵的故事来讽刺他,说:“老母亲去世了,妻子也离开了家。”当时大家都拿这事儿取笑他。“老母终堂,生妻去室。”
过了些日子,明宗皇帝即位,召李希甫做了谏议大夫。当时朝廷又设立了告状的箱子,让李希甫负责处理。李希甫就上奏说:“自从战乱不断以来,国家法纪败坏,欺压抢夺的事情层出不穷,谁拳头硬谁就占理。那些抢夺别人妻女、霸占别人田宅的,那些贪赃枉法的,那些冤枉被判刑的人,简直数都数不清!现在告状的箱子一摆出来,投诉肯定很多,就连功臣贵戚,也未必都能依法处置。”于是,从天成元年四月二十八日拂晓之前,凡是判处死刑以上的罪犯,全部赦免,然后才把告状的箱子拿出来示众。一开始,明宗想让李希甫当谏议大夫,豆卢革和韦说极力阻挠。后来,豆卢革和韦说被安重诲讨厌,李希甫就顺应皇帝的意思,诬告说:“豆卢革纵容家里的佃户杀人,韦说跟邻居争井,井里藏有宝物。”有关部门调查后,井里只有个破釜而已,豆卢革和韦说最终都被贬官致死。明宗赏赐李希甫一百匹布、三百石粮食,并任命他为左散骑常侍。
李希甫这个人性格狭隘,又急于求成。他曾经派人半夜敲宫门告密,说河堰牙官李筠图谋叛乱。第二天一早,查问之后发现根本没这回事,就把李筠杀了。那些士兵就去找安重诲,要求李希甫承担责任。当时,明宗要到南郊祭祀,祭祀前一天,群臣在殿廷练习仪式。宰相冯道、赵凤,河南尹秦王从荣,枢密使安重诲都在月华门外等候。李希甫和两省官员先进去,冯道他们坐在台阶下没起来。出来后,李希甫把朝堂上的官员叫来,质问宰相和枢密使为什么不起来迎接两省官员,还破口大骂。当天晚上,李希甫就装病回家了。一个月后,因为告发李筠一事动摇了军心,李希甫被贬到岚州做司户参军,最终死在了贬所。
刘赞是魏州人。他爸爸刘玭当县令,刘赞开始上学的时候,他爸爸只给他穿粗布衣服,吃饭的时候,刘玭自己吃肉,而让刘赞在床底下吃素菜。他爸爸对刘赞说:“吃肉是当官的待遇,你想吃肉,就得努力学习,考取功名;我的肉不是你该吃的。” 所以刘赞更加努力学习,考中了进士,后来做过罗绍威的判官,赵岩的巡官,孔谦的盐铁判官。等到唐明宗当皇帝的时候,刘赞升迁做了中书舍人、御史中丞、刑部侍郎。他做官很正直,那些有权有势的人也无法用私情打动他。
当时,秦王李从荣掌握兵权,非常骄横,犯了很多错误,一些大臣建议给他安排师傅来辅佐他。但是大臣们害怕秦王,不敢做决定,就建议让秦王自己选择师傅。秦王就选择了刘赞,于是刘赞被任命为秘书监,当了秦王的老师。刘赞哭着说:“大祸要来了!”秦王选择的王府官员十几个,大多都是阿谀奉承、趋炎附势的小人,每天都拍秦王的马屁,只有刘赞不卑不亢地劝谏,总是以正道引导他。有一次,秦王让宾客们在座上作文,刘赞觉得自己是秦王的老师,不屑和那些小人们同流合污,虽然勉强提笔写字,但脸上露出了不高兴的表情。秦王讨厌他,后来就吩咐左右不让刘赞再来王府,刘赞也不去,一个月只去一次王府,回来就闭门谢客,不和任何人来往。
后来,秦王果然兵败身死。唐朝的大臣们商议秦王属下该受处罚的人,冯道说:“元帅判官任赞和秦王关系本来就不怎么样,而且他在任职时间不到一个月;詹事王居敏和刘赞都是因为正直而被秦王讨厌;河南府判官司徒诩长期告病在家,这些人都不应该和秦王同罪。而谘议参军高辇和秦王关系最好,高辇按律当死,其他人可以根据情况依次减轻处罚。”朱弘昭说:“诸位不明白啊,如果让秦王攻进光政门,那还怎么对待刘赞他们?我们这些人还有家眷啊!再说法律有主从之分,现在秦王夫妇子女都死了,刘赞他们只受牵连,已经算是万幸了!”冯道等人也觉得有道理。冯赟也极力反对处罚刘赞等人,所以刘赞等人免于一死。最后,高辇被处死,而包括任赞在内的十七个人都被流放。
一开始,听说秦王战败了,何赞就穿着白衣骑着驴等着消息。有人告诉他,说他官位被别人夺走了。何赞说:“难道天子继承人被杀,而做臣子的却只顾着争夺官位吗?能活着就好啦!”后来,何赞被贬到岚州当老百姓。清泰二年,朝廷下令让他回乡,他在石会关去世了。
何瓒,福建人,唐朝末年考中了进士。后梁太祖朱温当太原节度使的时候,把他招去做判官。每次朱温带兵打仗,都留下张承业守太原,张承业死了以后,何瓒就接替他负责留守太原的事务。何瓒为人聪明,精通官场事务,表面上看起来好像很随便,其实内心非常细致周到。朱温在邺都称帝后,任命何瓒为谏议大夫。何瓒觉得朱温的事业不会成功,就请求留守北京。
何瓒和后唐明宗李嗣源以前就认识,李嗣源当皇帝后,把他召回朝廷,在内殿接见他,还和他聊了很久。之后,李嗣源任命何瓒为西川节度副使。当时孟知祥已经有了反叛之心,正把副使赵季良当成心腹,听说何瓒要来代替赵季良,赶紧上奏留用赵季良,于是就把何瓒改任为行军司马。何瓒觉得很丢脸,不好意思自己辞职,没办法,只好去了。明宗赏赐给他很多东西。
一开始,孟知祥在北京做马步军都虞候,而何瓒留守太原,孟知祥用军礼对待何赞,何赞总是严格按照法令办事,孟知祥起初不太高兴。等到何瓒当了行军司马,孟知祥对他还是非常客气。孟知祥叛乱后,罢免了何瓒司马的职务,把他软禁在私人住宅里,何瓒含恨而死。